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青少年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洪祖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青少年问题
  ■ 洪祖丰 著
  --------------------------------------------------------------------------------
  宗教是有其局限性的。再好的教义,并不一定能成功有效的传给信徒。即使成功传达了,也不一定能起感化作用。因此我们不必高估宗教的力量,但这不意味我们不必重视宗教。
  我国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令人担忧。青少年结党、游荡、打斗、吸毒、弃婴、「无声」等新闻充斥报章,令人触目惊心。目前的情况已恶化到政府须设立一个以副首相安华为首的社会问题委员会来对治的地步了。
  过去几年来,我国在物质发展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经济成长率平均超过八巴仙。国民收入普遍增加,人人丰衣足食,然而精神领域却显得每况愈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为何出现这种畸形现象呢?青少年为何会涉及不良活动呢?宗教团体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以便能对症下药,根治问题的课题。
  先从人类的心理来看。人有念头,念头有善有恶。念头会在一些外在的因缘条件刺激下生起。好的因缘会使好的念头生起,反之亦然。
  青少年入世不深,往往轻易被外界的因缘牵引,不能自主。在我国这个正转型的社会里,引起恶念的因缘太多了。青少年轻易接触到这些因缘,又不懂得如何应付,於是恶念生起,然後在恶念驱使下胡作非为。
  物质发达的社会,也是讲究感官享受的社会。感官享受的源头是甜,尽头是苦。青少年在享尽人间欲乐时,也心灵空虚,不知何去何从。於是邪念生起,作出违背社会规范的事。
  今日的社会虽然物质发达,但相对的贫富(relative poverty)鸿沟日愈阔大,社会不义(social injusitice)横行。那些自感社会对他不公平的青少年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横生恶念,作恶多端,来发泄他们对世间的不满。有些青少年因买不起名牌货而疏远家庭、破坏公物,就是这种不平衡心理在作祟。
  总而言之,青少年犯罪的源头,主要在於青少年不能把持自己的念头,以及当今社会引发恶念的因缘条件太多了。
  佛教教育可以训练青年人观照本身的念头,不让思念生起,也压抑及解消已生起的恶念。这就是所谓正精进。由此可见,佛教在杜绝青少年问题上可扮演积极的角色。佛教团体显然是任重道远了。
  过去数年来,我国佛教团体已非常重视上述课题,并展开了一连串活动去引导青少年走上正途。这包括主办无数的佛学课程、训练营、反毒运动等等。佛教团体在抗拒社会不良风气所作出的奉献,是不可否定的。
  有人质疑,为何我国宗教气氛浓厚,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是否意味著宗教教育的失败?我的浅见是:宗教是有其局限性的。再好的教义,并不一定能成功有效的传给信徒。即使成功传达了,也并不一定能起感化作用。因此我们不必高估宗教的力量。但这不意味我们不必重视宗教。相反的,正因为宗教教育有其极限,宗教团体更有必要加紧努力,把那有限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须知,若非有宗教的力量在抗拒社会不良风气,情况可能更恶化。
  严格来说,今日社会问题泛滥,与其说是宗教的失败,不如说是社会的负面因素太大。
  一九九六年二月<法露缘>笫四十四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