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1)
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
杜正民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1998年 7 月出版
页243-280
--------------------------------------------------------------------------------
页 243
提要
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 E.
Obermiller, H. W. Bailey 及 E. H Johnston 等人对《宝
性论》各版本的整编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
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分别说明其对近代
如来藏学研究的影响。
首先,就日本学者月轮贤隆、小川一乘对 Obermiller
编译藏文本《宝性论》的批判,与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等学
者对 Johnston 校编梵文本《宝性论》的回响,并简述高崎
直道之集当时如来藏学之大成,作为日本佛学界对近代如来
藏学的论题。其次,就欧洲学者 E. Frauwallner 的第三学
派说,D. Seyfort Ruegg 的藏传如来藏研究,及 S. K.
Hookham 对近代《宝性论》研究的评论,以了解当代欧洲学
界对《宝性论》后续研究的情形。接著,则为美国如来藏学
研究近况的探讨,本段分别从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研究概述、
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的影响、留美中国学者有关如来藏学研究
的英文资料等,说明其影响与有关问题的发展。
最后,以近年来的新论题“批判佛教”(Critical Bud
-dhism)讨论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倾向与问题,文中除了解
“批判佛教”的起源与问题点之外,并就其“如来藏思想非
佛教”的论点,与如来藏学学者对此看法的答辩做一说明。
文末,则以简说中国近代如来藏学研究与展望作为结语
。
页 244
前言
如来藏学的研究,在当代佛学研究中可说是起步较晚的
。从 1826 年 Eug@ne Burnouf 正式传介佛学到泰西开始,
(注1)即有 1881 年巴利文圣典协会 (Pali Text
Society) 的成立,并开始巴利原典的翻译与研究、1897 年
Louis Poussin 开始中观学研究、(注2)1898 年 Sylvain
L$vi 寻获瑜伽典籍等,(注3)可说在 1900 年之前,欧
洲佛学学者对佛教教义已有相当的研究。(注4)也因为佛
学在西方有如此蓬勃的发展,始引发日本人的注意,派遣南
条文雄等人到欧洲学习佛学,进而促成东西方佛学研究进入
新的纪元。然而,至此如来藏学尚不为当时佛学者所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E. Burnouf et Chr. Lassen, Essai sur le Pali ou
langue sacr? de la presqu'iile au del& du Gange,
Paris, 1826.
学界通常以此篇探讨巴利文研究的文章作为当代西方佛学
研究的滥觞,除了巴利文外,Burnouf 也致力于梵文的研
究,并译有《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等大乘经典。
此外,他又编著《印度佛教史概说》 Introduction ? l'?ude du Buddhisme indien, Paris, 1844。可知当时
的学者除巴利文献外,于大乘佛学也有涉猎、并对印度佛
教史之分系与传承也应有所了解。
2 Louis Poussin, "Caturaaryasatyaparik.saa",
M$langes Charles de Hartez, 1897, p. 313-320.
从 1987 年起他出版了几篇月称 (Candrakiirti) 所造《
净明句论》 (Prasannpadaa) 及藏文《入中论》
(Mahdyamakaavataara) 的校订本与注解,确立他研究中
观学的地位。
3 Sylvain L?i, Mahaayaanasuutraalamkaara, Expos?de
la doctrine du Grand Vehicule selon le systeme
Yogaacaa ra, Paris, (Tome I) 1907, (Tome II) 1911.
1898 年他在尼泊尔寻获无著 (Asavga) 的《大乘庄严经
论》 (Mahaayaanasuutraala^mkaara), 并于 1911 年将
之翻译出版,此应为最早出书的瑜伽行派典籍。紧接著于
1922 年他又在尼泊尔发现世亲 (Vasubandhu) 的《唯识
二十论》 (Vi^m'satikaa) 及《唯识三十颂》 (Tri^m'si
-ka),更提升了学者对瑜伽行派的了解与研究兴趣。
4 关于西方佛学研究者的资料请参阅 J. W. de Jong,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Eastern Buddhist, vol. 7 No. 1-2, 1974.
或收集成册的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7.
中文译本:霍韬晦译,《欧美佛学研究小史》,香港:佛
教法住学会,1983。另外亦可参考:郑金德,《欧美的佛
教》,台北:天华,1984。William Peiris, The
Western Contribution to Buddhism , 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1973. (中文译本:梅乃文译,〈西洋佛
教学者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84 》,台北:华宇,
1977 。)
页 245
一、当代如来藏学起源与引发的问题
直到 1931 年 E. Obermiller 依藏文《宝性论》
(Uttaratantra) 所编著的英文译本 The Sublime Science
of the Great Vehicle to Salvation--Being a Manual of
Buddhist Monism, the Work of AArya Maitreya with a
Commentary by AAryaasanga 一书问世,(注5)及 H. W.
Bailey 与 E. H. Johnsoton 发现梵文残卷,(注6)并将
之整理出版,始开启当代如来藏学研究之门。今以下述三点
讨论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
(一) E. Obermiller英译藏文《宝性论》
从 Obermiller 英译本的冗长书名,我们可以看出,他
是依传承佛教瑜伽行派 (Buddhist Monism) (注7)的藏
文本《宝性论》 (Uttaratantra) 作译注,本书依菩提与身
转清净、如来功德、佛业及信功德等方面解说《宝性论》。
(注8)从其文章可知,他并没有特别提出“如来藏学”的
说法,而是按照藏传佛教的方式介绍《宝性论》,(注9)
并将之归类于弥勒 (Maitre ya) 与无著 (Asavga) 瑜伽行
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E. Obermiller, "The Sublime Science of the Great
Vehicle to Salvation -- Being a Manual of Buddhist
Monism, the Work of AArya Maitreya with a
Commentary by AAryaasanga", Acta Orientalia, IX,
1931, p.81-306.
6 H. W. Bailey & E. H. Johnston, "A Fragment of the
Uttaratantra, in Sanskrit", Bulletin S.O.S. vol.
VIII, part 1, 1935, p. 77-89.
7 早期的英文文章常以 Monism 或 Idealism 作为佛教瑜伽
行派的译名,并不是很恰当的译法,因为此种译名较会导
向一元论的说法。
8 因本书可说是近代如来藏学之始祖,故将其目次译录于下
,以便读者参考。全书分为:
Introduction (简介)
I. The Contents of the Work(本文目录)
II. Enlightenment and the Absolute free from
Defilement (菩提与身转清净)
III.The Properties of the Buddha (如来功德)
IV. The Acts of the Buddha (佛业)
V. The Merits of Founding one's Belief in the
Doctrine of the essence of Buddhahood
将之比对梵文本、汉译本,甚或藏译本,读者即可看出其
翻译之简略。
9 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都认为大乘只有中观、瑜伽两大传承
而已。
页 246
传承。(注10)事实上,此书为 Obermiller 依其在藏传
寺院所学藏文《宝性论》译本 ('Saastra) 及无著的注疏
(Vyaakhyaa) 为主,并参照 Rgyal tshab Darma rin chen
(1364-1423) 的注释,(注11)将之以英文编译出版,并
非严谨的一字一字对读与翻译。
(二) H. W. Bailey 与 E. H. Johnston 发现《宝性论》
梵文断片
1935 年 H. W. Bailey 与 E. H. Johnston 在中亚细
亚发现了引用部份《宝性论》的梵文断片,(注12)由于
有梵文残卷可与藏文本比对,因而引发了学者对《宝性论》
的研究兴趣。
(三) E. H. Johnston 校订的《宝性论》梵文写本
最重要的是 1935 年 Raahula Saa.mkrrtyaayana 于藏
传寺院发现了《宝性论》的梵文写本。(注13)此写本由
Johnston 于 1940 年校订完成,但因战争及其他缘故,直
到 1950 年 Johnston 往生后,才以 The
Ratnagotravibhaaga Mahaayaanottaratantra'saastra 一
名出版。(注14)此书的内容依《宝性论》原文分为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藏传佛教认为《宝性论》的论本偈《大乘最上秘义论》
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hi bstan bcos
(Mahaayaanottaratantra'saastra ) 为弥勒
(Maitreya) 所造,而《大乘最上秘义论疏》 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hi bstan bcos rnam par bwad
pa (Mahaayaanottaratantra'saastra vyaakhyaa )为
无著 (Asavga) 造,此与汉译本的说法不同。
11 Theg pa che po rgyud bla ma.hi.tiikaa 《大乘最上
秘义论释》,此为 Darma rin chin (达玛仁钦 )对《
宝性论》的注释,因为他对如来藏思想的空性诠释有较
完整的讨论,所以此书可说是近代如来藏学者的重要参
考资料。
12 同注 6。在此之前西方学者只能以藏文译本或英文译本
理解《宝性论》。
13 Journal of the Bihar and Orissa Society XXI, p.
31; XXIII p.34, 1936. 此写本不同于注 6 梵文断片
不齐全的资料,从此有了较完整的梵文本。
14 E. H. Johnston & T. Chowdhury, The
Ratnagotravibhaaga Mahaayaanottaratantra'saastra
, Patna: the Bihar Research Society, 1950.
其助手 Dr. T. Chowdhury 继承 Johnston 的志业,十
年后将本书加上索引、重新校对、编辑出版,并且写了
一篇前言说‘很遗憾原编著者 (Johnston) 不能亲眼看
到本书的出版... ’等语。此实为一憾事,因为本书的
出版使得如来藏学研究有了新的文献,也可以说此梵文
本的出版,为促成当代如来藏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Johnston 功不可没。详情请阅以下各章节。
页 247
来藏分、菩提分、功德分、佛业分及称赞分等五品。(注1
5)
此文献的出土,使得如来藏学的研究有较完整的梵文资
料,(注16)也因此开展出不同观点的论战。譬如从
Johnston 与 Obermiller 两本译文名称,可看出前者梵文
《宝性论》译本观点,与 Obermiller 藏文《宝性论》译本
观点的差异。不同于 Obermiller 依藏文《宝性论》译本
Uttaratantra 之“最上秘义”,Johnston 完全依照梵文
Ratnagotravibhaaga Mahaayaanottaratantra 'saastra
的“宝性分别大乘最上秘义论”取名,汉译本则以
Ratnagotra “宝性”义命名。由对同一本论典的不同命名
,可看出其争议点 -- 汉文著重于 Gotra (种性)、藏文
著重于 Tantra (由 " 秘密本续 " 引申为 " 秘义 "),
(注17)因诠释与著重点的差异,而掀起了往后如来藏
学研究与论战之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Johnston 依《宝性论》将本文分为: Tathaagatagarb
haadhikaara, Bodhyaadhikaara, Gu.naadhikaara,
Tathaagatakrrtyakriyaadhikaara and Anu'sa.msaadh
-ikaara 五部份。(亦即如来藏分、菩提分、功德分、
佛业分及称赞分等五品)。不同于汉译本分为十一品(
敦化品、佛宝品、法宝品、僧宝品、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品、无量烦恼所缠品、为何义说品、身转清净成菩提品
、如来功德品、自然不休息佛业品及校量信功德品)的
译法。
16 Johnston 所整理的文献为十世纪的 'Saradaa 字体及
十一世纪的 Nepali 字体,并参照汉译本、藏译本,英
译本而出版之。
17 虽然译名不同,但习惯上本文皆以汉译《宝性论》通称
之。汉译‘宝性’乃是取梵文前面的字 Ratnagotra,
藏译则是取后面的字 Uttaratantra 之‘最上秘义’,
而梵文全名则为‘宝性分别大乘最上秘义论’之 Ratna
-gotravibhaaga Mahaayaanottaratantra 'saastra 。
以梵文原名之复合词,去其修饰词 Ratna (珍宝) 及
Uttara (最上)则可看出,其著重点之不同。
由此可知,因诠释与著重点不同,而命名则有异。
今表示如下:
(梵文)
Ratnagotravibhaaga Mahaayaanottaratantra
↓ ↓
Ratna-gotra Uttara-tantra
(汉译) (藏译)
↓ ↓
Gotra Tantra
种性 秘义
页 248
由于上述三个文献的发现与出版,(注18)弥补了早
期西方大乘佛学研究的缺失,也开启如来藏学的研究。因此
,从 Obermiller 第一本相关书籍出版之后,如来藏学即留
下一些问题待后世学者解决:
1. 如来藏在佛教的地位为何 ?(早期是否有独立的如来藏
说?)
2. 各种版本的问题 ?(除藏译本外,还有汉译本与梵文原
典及其他参考资料。)
3. 翻译的方法为何 ?(如翻译对读的表达方式,与参考文
献的应用等。)
4. 如来藏学除《宝性论》外,还有哪些经论可供研究?
5. 如来藏是否为某种性质的有我论?或所谓的一元论?
6. 如来藏学与瑜伽行派的关系如何?
7. 如来藏学对空性的诠释为何?
8. 近代学人对如来藏的批判为何?
总之,何谓“如来藏学”等问题,成为当代佛学者所关
心的论题。以下各章节,将分别介绍近代学人如何运用其智
慧解决与面对这些课题。
二、日本学界对Obermiller与Johnston的反应与回响
(一) 月轮贤隆、宇井伯寿对Obermiller的反应
从前文可看出 Obermiller 对《宝性论》的解读与态度
,完全是基于藏传佛教的理解,且其直译式的英文译本有许
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以长期受北传佛教影响的日本,当不
能接受 Obermiller 的方式来解说如来藏。因此,于 1936
年就有日人月轮贤隆〈究竟一乘宝性论?就?〉一文的回应
,(注19)他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H.S. Prasad ed., The Uttaratantra of Maitreya,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1. 于 1991
年 Prasad 将 Obermillier 与 Johnston 二文献依原
出处页码编辑成一册,非常方便现代学人使用。
19 月轮贤隆,〈究竟一乘宝性论?就?〉,《日本佛教学
协会年报》,第七年,1936,页 121-139。此外,月轮
贤隆在这之前,于 1930 年就有〈常盘大定氏?《佛性
?研究》?读??〉,《龙大论丛》 295,一文对佛性
的探讨。从资料显示,可知常盘大定
页 249
Obermiller 的藏文资料,对中国佛教的传承问题再作检讨
,文中并提出《佛性论》、《无上依经》与《宝性论》类似
的论点,(注20)此文开启了日本近代如来藏学研究之机
。除了月轮之外,宇井伯寿也有专著反驳之。
宇井伯寿对 Obermiller 依藏传,将《宝性论》归属于
瑜伽学派的看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他主张要依中国传
承作为正统,就大乘佛典如《涅槃经》、《胜鬘经》、《楞
伽经》与《大乘起信论》等提出讨论,(注21)并对《宝
性论》作更深入的研究。(注22)
此外,日本尚有数位学者为文反辩之,如:望月信亨于
1933 年即著有〈如来藏说?起原 (源 )及?发达〉,该文
就北传佛教的认识,对如来藏学的起源做一解说。山口益于
1951 年在《般若思想史》中亦有一专章讨论“如来藏思想
”,针对 Obermiller 《宝性论》的藏传传承与中国传承的
看法,有所表示。同年,胜又俊教的〈如来藏思想?发达?
就??一考察〉,对当时如来藏学的开展史有一简洁的介绍
,此文对了解该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有所助益。(注23)由
Obermiller 的一篇文章即有如此热络的反应,及至
Johnston 的文献出现后,讨论情况之热络当可预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在 1930 年就有《佛性?研究》之出版,此书依据汉
译典籍,对印度、中国、日本的佛性教义,有整体性的
论述,是很好的概论书籍。可知东方依汉译资料,就可
作出相当好的研究,只是尚未受到当时西方学者的注意
。相关文献请参阅杜正民,〈如来藏学研究小史 -- 如
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 12 期,1997,页 37。
20 这是东方学者能运用汉文藏经的一大优势。日本的学者
基于其对汉译佛典的理解,及对西方佛学方法的掌握,
才能适时的提出反驳文章。
21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东京:岩波书店,1932。
22 宇井伯寿,《宝性论研究》(第一部份),东京:岩波
书店, 1959,页 1-433。
23 望月信亨,〈如来藏说?起原及?发达〉,《大正学报
》 14,1933.2。山口益,〈如来藏思想〉,《般若思
想史》第六章,京都:法藏馆,1951,页 84-125。
胜又俊教,〈如来藏思想?发达?就??一考察〉,《
宇井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1951,页 143-161。
页 250
(二) 宇井伯寿、中村瑞隆对Johnston的回响
直到 1950 年,Johnston 的梵文本出版,才使得《宝
性论》的研究与讨论有了新的方向。此时,开始有汉文、藏
文及梵文的对读及研究,其中以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的研究
较为重要,今简介如下:
1959 年宇井伯寿将 Johnston 的梵文本译成日文,并
将以前发行的《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 (第一部 )与此《梵
文邦译宝性分别大乘究竟要义论》 (第二部 ),合辑成册出
版,(注24)提供了当时学者新的资讯。
而中村瑞隆于 1961 年的梵汉对照及 1967 年的藏日对
译之原典,(注25)将《宝性论》的梵文、汉文、藏文、
英文、日文全部比对整理,提供读者一相当好用的利器。因
这两位学者的文献整理,为后来的如来藏学者铺设了一条康
庄大道。
例如,1969 年小川一乘因为有了新的比对材料,针对
Obermiler 藏译本的不足,而有《???大乘佛教????
如来藏、佛性?研究》之提出,(注26)此书可说是基于
Rgyal tshab Darma rin chen (1364-1423) 的藏译文献及
新出资料,继续 Obermiller 的研究,对藏传如来藏思想与
空性的关系,作更深入的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同注 22。于“绪言”中宇井对当时的研究情况有详细
的介绍,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25 中村瑞隆,《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东京:
山喜房,1961。中译本:中村瑞隆著;蓝吉富主编,〈
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76 》,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8。
本书以各种译本作比较:首先,从汉译论本偈和释论、
异本的分卷和分品、'Saastra 和 Vyaakhyaa 的关系作
详细的解说,进而对梵文本及其他译本作比对,书中“
梵藏英汉四译偈颂对照表”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接著作
者对“论本偈”的思想背景、“注释偈”的展开与“.
释疏”的意义作详尽说明。. 作者并对《无上依经》、
《佛性论》与《宝性论》作简单的比对。根据上述资料
,最后对《宝性论》的原作者,作探讨与研究。又,中
村瑞隆,《梵和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东京:铃
木学术财团,1967。
26 小川一乘,《???大乘佛教????如来藏、佛性?
研究》,京都:文荣堂,1969。
页 251
(三) 高崎直道集如来藏学之大成
高崎直道 1966 年的 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aga (注27)及 1974 年《如来藏思想
?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研究》的出版,(注28)使
当代如来藏学研究更体系化,而不再只是部份及片段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形成》一书,可说是集当时如来藏学的大
成,作者于书中对如来藏学有较完整的研究与介绍。
高崎直道除对如来藏思想的形成史有整体的介绍之外,
并且对如来藏系经典的译经史也有详细的解说。他于“如来
藏诸概念的开展史”、“如来藏系经论系统图”、“如来藏
相关的汉译经论”与“如来藏说关系诸概念展开表”中,先
对如来藏学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解说。
接著,在“如来藏思想前史”,作者对如来藏思想形成
之前的《般若经》、《法华经》及其他经品中关于菩萨、如
来种性、法身、如来业、自性清净心等相关教义再做详明的
解说。并从《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
如来藏系三部经”,及《央掘魔罗经》、《大法鼓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等《涅槃经》系统以了解“如来藏与
佛性”的教义,进而从《大云经》、《大乘十法经》理解“
如来藏与种性”。最后,则从《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及《
胜鬘经》以理解“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建立其“如
来藏思想形成”的体系。
除了本书外,由高崎直道主编的《如来藏思想》,(注
29)及其他各书也是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Takasaki, Jikido. 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
-aga (Uttaratantra): Being a Treatise on the
Tathaagatagarbha Theory of Mahaayaana Buddhism.
Serie Orientale Roma, no.XXX111, Rome: Istituto
Itall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IsMEO)
, 1966.
本论文主要是以 Johnston 的梵文本作根据,并做勘误
表,以更正 Johnston 本的错误。并参考藏文及汉译典
籍,所撰写的《宝性论》英译本论文。
28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形成:???大乘佛教思想
研究》,东京:春秋社,(第一刷),1974。
29 平川彰等编,《讲座大乘佛教 6:如来藏思想》,东京
都:春秋社,1982。本书有两本中译本:
1. 高崎直道著;蓝吉富主编,〈如来藏思想〉,《世
界佛学名著译丛 68 》,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
2. 李琳华编著,《如来藏识》,台北县:常春树出版
社,1990。
页 252
时重要的参考书籍,(注30)藉这些资料,让学界对当代
如来藏学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大体上,他运用了中国
及梵、藏如来藏学资料,介绍丰盛的如来藏文献,对如来藏
的思想背景与经典发展做基础介绍,并简介《宝性论》的概
观与如来藏体系,且就如来藏思想形成的各重要概念分别讨
论,如“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等论题的研究,(注31)可
谓是提供一完整的如来藏学资料。
虽然,高崎直道在如来藏学的开展中,提出了一些很重
要的研究法,如文献的研究、版本的勘正校订、版本比对、
语文应用、及至教史探讨、思想背景、经典开展史、教理诠
释,如来藏学研究标的与研究方法等。
但随其丰富的资料量而来的,则是一些问题的产生,譬
如,研究如来藏学的目的为何?如来藏学的范围为何?现代
如来藏学的研究方法为何?北传如来藏学为何?北传如来藏
教义如何发展?及汉译的重要如来藏经典有哪些等问题,皆
成为当代学者所关心的范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高崎直道主要著作一栏表:
Takasaki, Jikido. 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
-aga (Uttaratantra): Being a Treatise on the
Tathaagatagarbha Theory of Mahaayaana Buddh
-ism. Serie Orientale Roma, no.XXX111, Rome:
Istituto Itallano per il Medio ed Estr
-emo Oriente(IsMEO), 1966。
《如来藏思想?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研究》,东
京:春秋社,1974。
《大乘佛典 12 如来藏系经典》,东京:中央公论社,
1975。
《佛典讲座 17 楞伽经》,东京:大藏出版社,1980。
《佛性??何?》,京都市,法藏馆,昭和60。
《如来藏思想I》,京都:法藏馆,1988。
《如来藏思想Ⅱ》,京都:法藏馆,1989
《宝性论》,东京:讲谈社,1989。
《增补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馆,1997。
31 其他如来藏学的日文文章,读者可在台大佛学中心的“
佛学网路资料库” (http: //ccbs.ntu.edu.tw
/SEARCH/srch.htm) 找到数量颇多的日文文章,或参
阅杜正民,〈如来藏学研究小史 -- 如来藏学书目简介
与导读(下)〉,《佛教图书馆馆讯》,第 12 期,19
97,页 39-40。
页 253
三、欧洲对《宝性论》的后续研究
(一) E. Frauwallner的第三学派说
反观欧洲的反应,就没日本热络,从 Obermiller 及
Johnston 后,一直到 1956 年,才有 E. Frauwallner 提
出《宝性论》的教义是不同于中观、瑜伽两派的说法,在其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 一文中,他首先提出
"die Schule Saaramatis" (坚慧)的名字,(注32)且
认为其不同于无著或世亲的瑜伽教说,(注33)而提倡应
有第三学派的说法。
此为欧洲学界首次把印度佛教的如来藏说独立出来,并
确认中观、瑜伽之外第三系的成立。(注34)值得一提的
是,把“如来藏说”独立出来成为三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E. Frauwallner,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
" Berlin, 1956, p. 255-64. 针对 Johnston 的安慧
(Sthiramati) 说,他认为《宝性论》应由不同于弥勒
、无著学系的坚慧 (Saaramatis) 所造。
33 于前文提到 Obermiller 以藏传佛教的传承,认为《宝
性论》是弥勒造、无著释。同样的,Johnston 也是依
梵文本,将之归属于瑜伽行派。
34 其实,早在 1930 年 D.T. Suzuki (铃木大佐)已根
据汉文资料在其《楞伽经研究》中,提出如来藏说的资
料:
Suzuki, D. T.,
Studies in the Lankavatara Sutr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30, p. 137-139,
259-263. 等
The Lankavatara Sutr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32. "The Tathagatagarbha and the
Alaya-vijnana, " Outlines of Mahayana Buddhism,
New York: Schocken, 1963, p. 125-139.
而 Takasaki (高崎直道)在 1958 年就有一篇 "The
Tathaagatotpattisa.mbhavananirde'sa of the Avata
.msaka and the Ratnagotravibhaga--with speci
-al reference to the term 'tathaagata
gotrasa.mbhava, ' Jouran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7 no. 1,
1958, p. 348~343. 讨论如来藏的英文文章发表。
接著,美国 Minoru. Kiyota (清田实)在其
"Tathaagatgarbha thought" 一文即针对 Elvin Jones
的 "Buddhist Theories of Existents:The System of
Two Trughs, " Mahaayaana Buddhist Med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d. by M. Kiyota, Honolulu,
1978, p.41, n.19. 的质疑,Kiyota 引用《楞伽经
》之“如来藏说” (Tathaagatagarbha-vaada) 答辩之
,此与“空说” ('Suunya vaada) 和“识说” (Vij~
-naavna vaada) 三系鼎立。(关于 Kiyota 的详细资
料,将于后面的章节介绍。)
页 254
说法,此说对于当时习惯于依藏传佛教或印度佛教教义,解
说佛法的欧洲而言是件大事,但对北传佛教而言则不然。(
注35)无论如何,Frauwallner 把如来藏教义当作第三学
派,对当代的佛学研究是一重要的里程碑。从此,如来藏学
脱离中观、瑜伽学派的阴影而自成一学统,开启西方佛学研
究的新境界。(注36)
(二) David Seyfort Ruegg的藏传如来藏学研究
此外,欧洲学者 D. Seyfort Ruegg 在 La th$orie du
Tathaagatagarbha et du Gotra 与 Le trait$ du
Tathaagatagarbha de Bu ston Rin chen grub 两书,(注
37)及其他多篇论著中,(注38)以藏传文献为重要的
参考资料,作如来藏学的研究。
他认为梵文资料流失不齐全,因此藏文文献就成为重要
的参考资料。因此,他以藏译《宝性论》及其注疏
(Vyaakhyaa) 为主,对《宝性论》与如来藏学做研讨。在《
如来藏与种性理论》 (La th$orie du Tathaagatagarbha
et du Got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北传部份将另文讨论。
36 唯有如来藏的第三学派之说提出,使得如来藏得研究名
正言顺的成为研究的课题,不是早期的仅以《宝性论》
为主的研究而已。
37 此书他根据布敦 (Bu ston rin chen grub 1290-1364)
的注疏,立基于布敦的教说,他对如来藏系有相当精辟
的解说。
38 David Seyfort Ruegg 关于如来藏研究的重要论著:
"The Jo-nang-pas: a school of Buddhist
ontologists according to the Grub-mtha oshel-gyi
me-long, " J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83, 1963 p. 73-91.
La th$orie du Tathaagatagarbha et du Gotra,
Paris:Ecole Franxaise d'Extr#me Orient,1969.
Le trait$ du Tathaagatagarbha de Bu ston Rin
chen grub, Paris: Ecole Franxaise d'Extr#me
Orient, 1973.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Gotra and the Textual
History of Ratnagotravibhaaga, " Bulletin of
Scho -ol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76,
p341-344.
"The Gotra, Ekayaana and Tathaagatagarbha
Theories of Praj~naapaaramitaa According to
Dharmamitra and Abhayakaragupta, ",
Prajbaparamita and Related Systems, ed. by Lewis
Lancaster, 1977, p283-317. Buddha nature, mind
and the problem of gradualism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New Delhi:
Heritage Publishers (in arrangement with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idies, London),1992.
页 255
中,Seyfort Ruegg 首先从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的文献,及
其他相关经典中,解说大乘“种性” (gotra) 的教义与理
论,以探讨瑜伽行派《大乘庄严经论》的种性义、“菩萨地
”与“声闻地”的种性义、《摄大乘论》的种性义、《中边
分别论》的界与种性、及宗喀巴对“唯识学派”种性义的批
判。然后,他从中观学派文献中,探讨种性的譬喻,及藏传
《现观庄严论》的种性教义等。
其次,他则从《现观庄严论》及其注释,探讨藏传佛教
“菩提与一乘”的问题,进而研讨《宝性论》的一乘教义。
然后,在“如来藏教义”中,他则以《宝性论》及注疏
(Vyaakhyaa) 为主,分析种性、界、如来藏的教义及《宝性
论》与 Vyaakhyaa 中如来藏与法身、如来、种性、佛之智
与悲的关系。及不可思、不可议的“第一义谛” (La
R$alit? absolu; paramaartha) 之本质,以理解如来藏与
空性的关系,并讨论《宝性论》及其相关经典中的第一义
-- 空性的问题及佛德等问题。进而从“第一义谛”的确立
,以讨论藏传佛教的如来藏与种性理论。
最后,在“自性清净心” (La luminosit$ naturelle
de la Pens$e 本性明净 ) 中探讨经典中有关“明净”
(prabhaasvara) 的教说,《宝性论》与注疏 (Vyaakhyaa)
中“明净”的思想,唯识学派与中观教义中有关“明净”的
思想,陈那与法称的“明净”思想与无垢识、阿摩罗识及心
的“明净”等研究。(注39)从上述简介,读者当可清楚
的了解 Seyfort Ruegg 对如来藏学研究之用心。
《宝性论》藏传经典的英译出版、梵文原典的编辑出土
,再加上汉译佛典的比对,及 E. Frauwallner 提出的三系
说,并经由东方学者高崎直道与西方学者 D. Seyfort
Ruegg 的努力,使得学界对如来藏思想有较完整的理解,并
成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基础。以下各节所述的当代论著,可说
是根基于前面几位学者的研究,而有所突破。是以,下文将
归纳《宝性论》的近代研究,并作一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本文摘译自: Daved, Seyfort Ruegg La th$orie du
Tathaagatagarbha et du Gotra, Paris: Ecole Franx
-aise d'Extr#me Orient,1969.
页 256
(三) S. K. Hookham对当代《宝性论》研究的归纳
S. K. Hookham 于 1991 年出版的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ra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一书,虽然是在美国出版,(注40)然事实上,本书的原
稿为该作者 1986 年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其指导教
授为 Paul Williams,考试教授为 David Seyfort Ruegg
等人。是以,本文将其归类于欧洲区讨论。如其副书名所言
,本书是以《宝性论》的他空 (Shentong) 观诠释如来藏教
义。首先,她提出在印度佛教史上从未提到的自空
(Ragntong)、他空 (Shentong) 及其定义。并且确认先前的
研究者,皆以 Gyaltsab 注释的《宝性论》为蓝本,(注4
1)也就是都以自空 (Rangton) 来解说经文,她认为此与
他空 (Sheng tong) 的解说是不同的。
诚如本文的描述,Obermiller 是根据西藏喇嘛的教导
,并参考 Gyaltsab 的版本而写的,因此她认为
Obermiller 是加上 Gyaltsab 的注解,而不是真正的翻译
。同时她也认为,Johnston 只是依僧人发现的二个梵文版
本 (Sarda script 及 Nepali script) 作整理与诠释,资
料并不充分。直到 1964 年高崎直道 (Takasaki) 以汉文、
藏文与梵文作比对,始发现汉译本与藏译本有很大的不同。
至 1969 年 Seyfort Ruegg 的 La th$orie du
Tathaagatagarbha et du Gra 一书出版,才确立藏传如
来藏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藏传喇嘛加入研究的行列,开始有新作品
问世,如 1979 年的 The Changeless Nature 及 Thrangu
Rimpoch 的一些新出版品等。(注42)如 Hookh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S. K. Hookham,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ra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41 此为 Gyaltsab 的 Dartik (rGyud bla Ma'i dar tik)
。本段 Hookham 所谓的 Gyaltsab,即为注 11 的
Rgyal tshab Darma rin chen。(本段所用的藏文拼音
皆以 Hookham 原书的用法为主。)
42 关于 Thrangu Rimpoche 的出版品有:
The Open Door to Emptiness, tr. by Sakya
Dorje, ed. Michael Lewis,
Nepal: Lhundrub Teng, Bouhda, Kathmandu, 1978.
A Commentary on the RGV by Thrangu Rimpoche, tr.
by M. Kapstein, ed. Brian Beresford. (Published
without Thrangu Rimpoche's knowledge), 1983.
页 257
于“序文”所述,该书也是得力于喇嘛的协助翻译与解读,
才得以出版。可见西方《宝性论》的研究,藏传喇嘛的确功
不可没!
经由上述的简介,可知 Hookham 对过去的如来藏学研
究提出了一些质疑:
1. Obermiller《宝性论》藏文译本的问题。
2. Johnston《宝性论》梵文版本的问题。
3.《宝性论》藏文译本与汉文译本的不同。
4. 如来藏学是否正确运用藏传资料的问题。
5. 如来藏与自空、他空的探讨等问题。
四、美国如来藏学研究近况
(一) 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研究概述
承继欧洲与日本对如来藏学的研究,美国开始改变如来
藏学的研究与范围,不同于早期依《宝性论》的研究,加入
其他如来藏系经论的研究。换句话说,近代美国学者的如来
藏学研究,不再只局限于梵文、藏文、汉文的《宝性论》研
究而已。
譬如从七○年代开始,美国即有各类如来藏研究的著作
出现,如 Alex Wayman 《胜鬘经》研究,Sallie King 《
佛性论》、《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如来藏三经论的
研究,及 Brain Brown 的《胜鬘经》、《宝性论》、《楞
伽经》与《成唯识论》,等如来藏系经论的研究。以及,
Minoru Kiyota 的 Tathagatagarbha Thought,K. Holmes
的 The Changeless Nature 等如来藏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ddha Nature, translated by Erik Pema Kunsang,
1988. (See also 1993) A Commentary on the
Uttara Tantra Sastra, tr. by Ken and Katia
Holmes, Boulder: Namo Buddha Publications, 1989.
(See also 1994)
Buddha Nature: Ten Teachings on the Uttara
Tantra Shastra, 2nd rev. ed. Hong Kong: Rangjung
Yeshe, 1993.
The Uttara Tantra: A Treatise on Buddha Nature
-- A Commentary on The Uttara Tantra Sastra of
Asanga by the Venerable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tr. by Ken and Katia Holmes,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4.
页 258
的研究。由此可看出如来藏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许多!也就
是说,近代美国学界的如来藏学不同于欧洲,已开创出其他
方面的研究,且美国学者研究的多样性,(注43)可以从
其书目看出端倪。(注44)
如上述,从书目中读者当可了解当代美国佛学界的如来
藏学研究近况,亦可掌握如来藏学研究的脉动,并能体会美
国如来藏学学者研究的多样性与变化。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
,其影响力必然会扩增,故今再就其影响与引发的课题继续
讨论。
(二) 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的影响
1990 年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一书问世,本书包含了 M. Kiyota 十位学
生的作品,(注45)由本出版品可看出近代如来藏文献研
究的情况及其影响,并确立如来藏学在美国的地位,也藉此
对当代欧美如来藏学做一小结。(注46)由文中可知 M.
Kiyota 留日时,受学于结城令闻 (Yuki Reimon)、花山信
胜 (Hanayama
Shinsho )、中村元 (Hajime Nakamura)、平川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就像美国本身的文化一样,她是一个大熔炉,尤其是表
现在如来藏学的研究上,美国是综合了东西两方的研究
,产生了新的火花,就如 T. D.Suzuki 的取美国妻子
、Alex Wayman 的取日本妻子,日裔第二代的美籍 M.
Kiyota 取日本妻子,他们在如来藏学的研究,也是一
样的有其东西方的综合性与新的开展,因此如来藏学在
美国的发展有了崭新的方向。
44 有关美国近代如来藏学书目与分类,请参阅杜正民,〈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 -- 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
〉,《佛教图书馆馆讯》,第 10/11 期,1997,页
45-47 与页 49-52 之注 11-24。笔者将所搜集的资料
重新研究整理,读者当可清楚的看出近代美国学者如来
藏学研究的一些蛛丝马迹。
45 Paul J.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ed., Buddha
Nature Treatise :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 natio
-nal, 1990.
本书由 Kiyota 的学生如:Jose Cabezon, Roger
Gregory --Tashi-Corless, Paul Griffiths, William
Grosnick, Jamie Hubbard, Roger Jackson , John
Keenan, Sallie King, Heng-ching Shih 及
Paul Swanson 等十位的文章所组成的论文集。
46 如来藏学的研究方向在近年来有所转折,由 Buddha
Nature 一书的两位作者 Jamie Hubbard 与 Paul
Swanson 新出版的 Pruning the Bodhi Tree,可看出
这一新的里程与转变。详情将于‘批判佛教’一节中讨
论。
页 259
(Akira Hirakawa) 及玉城康四郎 (Koshiro Tamaki) 等日
本学者,在 1963 年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即返回美国于
Wisconsin 大学教授佛学至今。他指导的学生很多,如恒清
法师及近日返国的梅乃文等皆为 Kiyota 的门生,可谓是桃
李满天下。由本书可知,这些作者遍布美国、日本、台湾等
各主要大学,(注47)因此,对近代如来藏学的传播有很
大的影响。今对本书的内容及各篇文章作一简介:(注4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本书的作者遍布各主要的学术单位,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Jos$ Ignacio Cabez?n 执教于美国Iliff 学院。
Roger Corless 执教于美国Duke大学宗教学系。
Paul J. Griffiths 执教于美国Chicago大学神学院。
William G. Grosnick 执教于美国 LaSalle 大学宗教
系。
Jamie Hubbard 执教于美国 Smith 学院宗教系。
Roger R. Jackson 执教于美国Carleton学院。
John P. Keenan 执教于美国Middlebury学院哲学系。
Sallie B. King 执教于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
Heng-ching Shih 执教于台湾大学哲学系。
Swanson, Paul L. 执教于日本南山宗教文化研究所。
48 1.Jos$ Ignacio Cabez?n, "The Canoniz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Rhetoric of Siddhaa^nta in
Tibetan Buddhism,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 p. 7-26.
2.Roger Corless, "Lying to Tell the Truth -
Upaaya in Mahaayana Buddhism and Oikonomia in
Alexandrian Christianity,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1990, p. 27-40.
3. Paul J. Griffiths, "Painting Space with
Colors: Tathaagatagarbha in the Mahaayaanasuutra
-la^nkaara-Corpus IX.22-37,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p. 41-63.
4. William G. Grosnick, "Buddha Nature as Myth,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1990,
p. 65-74.
5. Jamie Hubbard, "Perfect Buddhahood, Absolute
Delusion--The Universal Buddha of the San-chieh-
chiao,"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p.75-94.
6. Roger R. Jackson, "Luminous Mind Among the
Logicians - An Analysis of Pramaa.navaarttika II.
205-211,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1990,p. 95-123.
页 260
本书按照作者姓氏字母排列,先收录 Jos? Ignacio
Cabez?n关于藏传格鲁派学者之修饰语法,与藏经哲学思维
的文章;其次依序是 Roger Corless 在〈白色的谎言〉一
文中对《法华经》“方便” (Upaaya) 用法的探讨,及其对
大乘佛教的影响;Paul J. Griffiths 针对《大乘庄严经论
》 (Mahaayaanasuutrala.nkaara) IX.22-37 这几个偈颂有
关“如来藏”一词用法的研究;William G. Grosnick 基于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基础,以佛性之迷思为论题的介绍
; Jamie Hubbard 以汉文资料依“三阶教”的末法、三阶
佛法、无尽藏等议题讨论佛性;Roger R. Jackson 依印度
与藏传文献,讨论 Pramaa.navaarttika II.205-211 中关
于心性清净 (Luminous mind; prabhaasarataa) 的论点;
John P. Keenan 则认为中国佛教的如来藏与佛性观,受道
教“本性”的影响;及 Sallie B. King 依《佛性论》、《
不增不减经》、真谛译的《无上依经》等讨论佛性与神秘主
义的问题。最后,则为释恒清 (Shih Heng-ching) 依天台
智顗在《大乘止观法门》与《观音玄义》所提的性恶观,讨
论佛性的问题,及她的同学 Paul Swanson 以天台智顗的三
谛观、三般若、三身、三德等观点讨论三佛性的问题。从上
述的著作可了解,如来藏学的研究在美国已是多面性的探讨
,而不只是局限于单方面的研究。
在 Kiyota 的指导下,除了 Buddha Nature 一书外,
还有多篇关于如来藏研究的博士论文,兹例举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John P. Keenan, "The Doctrine of Buddha Natu
re in Chinese Buddhism - Hui-K'ai on
Paramaartha,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
-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 p. 125-137.
8.Sallie B. King, "Buddha Nature Thought and
Mysticism Buddha Nature Treatise, Supreme
Basis Sutra, No Increase, No Decrease Sutra,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 p. 139-152.
9. Heng-ching Shih, "T'ien-t'ai Chih-i's Theory
of Buddha Nature--A Realistic and Hum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 " in Buddha Na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 p.153-169.
10. Paul L. Swanson, "T'ien-t'ai Chih-i's
Concept of Threefold Buddha Nature - a
Synergy of Reality, Wisdom and Practice, " in
Buddha Nature :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inoru
Kiyota,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 Tokyo :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
1990, p.171-180.
页 261
1974 年 Dianan Paul 的《胜鬘经的如来藏思想》,
1977 年 Aaron Koseki 吉藏《大乘玄论》中“佛性”的研
究,1979 年 William Grosnick 的《道元的佛性观》的研
究,1981 年 Sallie King 的《如来藏三经论之研究》,
Paul Swanson 《天台智顗的研究》,1986 年 Jamie
Hubbard 的《三阶教无尽藏的研究》,及 Shih Heng-Ching
(释恒清)的《永明延寿的禅净融合论》等。(注49)
Kiyota 师生在美国对如来藏学的影响,由此可知。(注50)
(三) 以英文发表如来藏文章的中国学者及其影响
除上述的学者外,还有数位中国学者于美国发表与如来
藏有关的论文,如黎惠伦(华裔)、廖明活(香港)与释恒
清(台湾)等人。由于他们是少数能运用汉文佛典撰写英文
如来藏著作的学者,因此对当代欧美汉文如来藏学研究亦有
所影响。今简介其英文著作于下:
1. Lai, Whalen 黎惠伦
黎惠伦 1975 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大乘起信论与
中国大乘佛教的动因》,(注51)是美国早期少数研究佛
学的论文之一。其著作量很丰富,大都是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Paul, Diana. Y., A Prolegomena to the
Srimaladevi Sutra and the Tathagatagarbha
Theory: the Role of Women in Buddhism, 1974.
Grosnick, William. Dogen's View of the
Buddha-Nature,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oconsin-Madison, 1979.
King, Sallie B., The Active Self: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the Buddha Nature
Treatise and Other Chinese Buddhist Texts, Ph .D.
dissertation,Temple University, 1981.
Hubbard, James B. Salvation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heDharma: The Inexhaustible Storehouse of
the San-chieh-chiao,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
-sity of Wisoconsin-Madison, 1986.
Shih Heng-ching, The Syncretism of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
- sity of Wisoconsin-Madison, 1984.
50 此处所谓 Kiyota 师生,当然包含 Wisconsin 其他教
师所开设的课程。如 Geshe Sopa 开设的藏文《宝性论
》课程亦影响学生至钜。
51 Whalen Wai-lun Lai,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Ta-ch'eng ch'i-hsin lun): A Study of
the Unfolding of Sinitic Mahayana Motifs, Ph .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5.
页 262
中国佛教有关的作品。(注52)其中有关如来藏学研究的
文章如下:
1.) 1982 年 "Sinitic Speculations on Buddha Nature:
The Nirvana School" 〈中国涅槃宗佛性思想的研讨〉
2.) 1987 年 "Tao-sheng's Theory of Sudden Enlighten
ment Re-examined" 〈道生顿悟论再探〉
3.) 1991 年 "Buddha-nature and Human Nature" 〈佛性
与人性〉(注53)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