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戒喜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作者:戒喜尊者

  译自“Gems of Mahasi Thought ”talked by U Silananda on April 4, 1998。
  (http://www.tbsa.org/home.html)

  戒喜尊者(U Sīlananda Sayadaw)
  讲于1998年4月4日「一日禅」
  我想从这本马哈希尊者开示选集中,选一些段落读给你们听。马哈希尊者的书有许多,大多数是他在不同场合的开示。许多开示已被编辑成书出版,因为文稿经过整理、编辑,使得他的书并不难读。这本书是从尊者许多英译著作中节录一些段落而结集成的,委由斯里兰卡的佛教出版协会(BPS)出版。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佛法内容极为广泛,事实上,尊者的开示总是依据佛陀的经典,加以详细的说明,并将内容结合实际的禅修实践,这是尊者开示的特色-他总是谈到修行。在此,我们将他的这些开示称为「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一、将教理知识付诸实践
  我想读给你们听的第一段文,标题叫作「将教理知识付诸实践」。修行实践是最重要的事。佛陀的教法就像药方,如果我们要从药方获得利益就必须服用那帖药,光是拥有药方而不服用是无法治好我们的疾病的;同样的,佛陀的教导是要拿来实践的,只有实践佛陀的教导,我们才能从实践中获得利益。在此,马哈希尊者说到「将教理知识付诸实践」,他说:
  「依据佛陀的教示,八正道能令人到达没有苦的境界。然而我们须牢记,只有真正实践那条道路的人才能从苦解脱。譬如当你旅行时,车子可以将你载到目的地,但是站在车子旁边的人只会留在原地。八正道的知识就像那部车子,如果你驾乘它,它就能送你抵达目的地;然而如果只是站在车子旁边,你便哪里也去不了。想要从一切苦解脱的人应该使用那部车子,也就是,他们必须将他们的知识运用在修行实践上。在佛法中最重要的事,是『透过修行到达那一切苦止息的涅槃』。」
  佛陀教法的目的是要帮助众生从苦解脱,去除一切的苦。马哈希尊者说,如果我们想要去除苦,就必须实践佛陀所教导的法,只有当我们实践佛陀的教导时,我们才会从佛法中获得利益。
  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或许有时会怀疑所修的方法:「只是观照当下的所缘就能够看到诸法的本质吗?」我想,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在一次开示中,马哈希尊者提到他也曾经怀疑念处的修行方法。他说:
  「有些从未禅修的人也许会心存怀疑。因为眼见为凭,会有怀疑,是因为没有亲身的经验。当你未亲身体验时,你可能会对这修行有所怀疑。」
  尊者又说:
  「我自己也曾经心存怀疑。那时,我并不喜欢『念处的方法』,因为老师都未提到名色、无常、苦、无我等等的术语。但是,教导这个方法的老师〔明贡尊者〕其实是很博学的老师,所以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一开始,我没什么进展,因为我还是怀疑那个方法,我认为它和究竟法无关。直到后来,在我认真依循老师的方法之后,我才明白这方法的重要。那时,我体认到这是最好的禅修方法,因为它要求禅修者观照可被了知的一切法,这让正念能够持续不间断。因此,佛陀说『念处的方法』是唯一之道。」
  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当你谈论或教导佛法时,你必须用佛典术语。如果不使用深奥的专门术语而只是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人们就不会重视你的话。谈到实践也是如此,人们希望你使用「名色」、「无常」、「苦」等等的佛典术语。但是,教导马哈希尊者的禅师似乎未刻意使用那些术语,他〔明贡尊者〕只是用平常的用语。一开始,人们并不喜欢他的教导方式,因为那让佛法看起来似乎很肤浅。但是当人们依循他的指导而修行并获得利益之后,便开始追随他。
  马哈希尊者一开始时也曾怀疑过这个方法,因为那位禅师未使用佛典里的术语。但是,那位禅师,也就是马哈希尊者的老师,其实是一位非常博学且有名的学者,所以马哈希尊者决定还是尝试着去修看看。他练习了,不过在一开始时并没什么进展,因为他还没有去除对于方法的怀疑。后来,认真依照指示而实践之后,他才了解那方法其实很有效。
  不怀疑所用的修行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有所怀疑,我们应该透过阅读、与老师或其它博学的人讨论,将怀疑去除。如果在修行期间,怀疑生起,那时你怎么办?
  就将那个疑心当作正念的所缘。就是说,观照那个疑心,对它保持正念,并在心中标记「疑」、「疑」、「疑」。开始禅修后,若生起怀疑,就必须这么做。如果是在禅修前对念处的方法有疑,那么,你可以透过阅读或与其它可以帮助你去除怀疑的人讨论。
  二、疼痛
  接下来我要读的一段文,与「疼痛」有关。马哈希尊者说,「正念的修行」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他说:
  「如果你身体不好或生病,且没有其它的方法能去除病痛,正念地观照病痛或许能将它治愈,即使未能治愈,至少可以减轻你的苦。」
  如果身体的疼痛仍然存在,正念的修行可以除去心苦。但是,如果你对身体的疼痛感到生气,除了身苦外,你的心也会受苦。佛陀说这种情形就像身体同时刺入两根针一样。一个人身上已刺入了一根针时,他想用另一根针刺入身体以拔除第一根针,但是第二根也断陷在肌肉里,而无法将第一根针拔出。这时候,他就同时受到两根针的苦。同样地,若人不能正念地观照身体的痛,对身苦感到厌恶,他就同时受到身、心二者的苦。但是,如果他能好好观照那个痛,他就会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这种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的情况,类似于佛陀和阿罗汉,佛陀和阿罗汉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虽然佛陀和阿罗汉也会受到热、冷、虫咬等身体的苦或疼痛,但是他们的心仍保持平静,他们不受心苦。念处的修行是对治疼痛或身苦的一个很有效方法。
  请注意,马哈希尊者是说:「如果你没其它的方法能去除病痛…」,尊者并不是主张用禅修实践完全取代医药的治疗。
  「如果你有病痛,你可以就医来治愈它。但是,如果已没有其它方法,那么试试看正念的修行。正念地观照那个痛,痛也许会消失。如果你坚持不懈地观照它,当你定力增强时病痛也许会不见。甚至我们也得知有一些慢性病藉由内观修行而痊愈的例子。」
  当你试着观照疼痛时,你开始看清它。你了解痛是什么,见到它生起又灭去,你知道痛也是无常的。那时,你不受心苦,你只是觉知那个疼痛,心并不受痛干扰。当你的心不受干扰时,你就只受一根针的苦。如果你的心受干扰,生气、自怜、沮丧,那么你就同时受两种苦。佛陀将这情形比喻作被两根针刺到的人。首先已有一根针扎在肉里,然后他想用另一根针取出它,因此他受到两种苦。
  当你身受某种病痛之苦,且没有治疗它的方法时,试试内观修行。这个国家〔美国〕的某些医师已发现正念的修行对他们的病人很有帮助,他们让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忧郁症,甚至癌症等疾病的病人练习正念的修行,以作为治疗的方式,有些医院还开立课程教导病人练习正念。
  三、沮丧
  下一个主题和「沮丧」有关。我们应该将佛陀所教导的「业的法则」发生的一切事都和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牢记在心,并平静地承受所遭遇的不幸。遇到危机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修习「奢摩他」或「内观」。如果悲伤、忧愁、沮丧侵袭我们,我们应以正念观照去除它们。佛陀说念处是去除忧伤、断除一切苦的唯一道路。只要我们依据念处的方法持续保持正念,沮丧的情绪就不会再生起。如果它生起的话,只要我们观照它,它就会消失。这是处理一切情绪的方法,不只是沮丧而已,不过马哈希尊者在这里只针对沮丧而说。
  当你感到忧愁、悲伤或沮丧时,你应做的事就是观照那个情绪。如果你感到沮丧,那就利用它,将它变成禅修的所缘,观照并在心中标记:「沮丧」、「沮丧」、「沮丧」或「难过」、「难过」。当你的定力增强时,它就会消失;因为当你觉知沮丧的时候,它其实已经灭去。它看似持续很久,那是因为它重复地生起。它又出现时,如果你观照它,它就消失。当它一再地出现,你就在它出现时持续地观照它。最后,当你的定力变强时,你就能去除它。所以,当你感觉沮丧或悲伤、忧愁等情绪时,试着用正念观照它们。
  此外,还有「失望」。有些禅修者感到失望,因为禅修初期他们仍未培养出定力。不过有些人因此加倍努力,并证得非凡的观智。所以,禅修者可能因为这时期的失望而受益。利用失望作为跳板而不放弃,如此他会更加精进,乃至因而证入内观。依据注释书,若人因为未能出家、修行、未得禅那、内观等而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是好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没辨法去修行内观而感到沮丧、失望,这种失望能激励我们实际从事修行。
  佛陀说,在提升个人精神生命-如努力要出家、要证得内观-而遇到挫折时所生起的伤心难过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应欢迎这类的忧伤,因为它可以激发我们的精进,并让我们在修行上得以进步。在追求证悟的过程中一直充满喜悦当然是最好的事,但是有时我们的确会感到失望,在这失望的时候,或者因为无法专注等等而感到挫折、伤心等的时候,把那失望的心当作观照的所缘,这种失望是可接受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失望或所有的不悦都是坏的。它们本质上是坏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激发更多的努力,最后去除它们。
  四、精进
  禅修时为了修得定、慧所作的精勤努力,不应被误解作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姑且先不谈禅修的努力,为持戒而让身体感到不舒服的努力,也不应被视作是苦行。你们都知道佛陀教导中道-避免感官享乐的极端,也避免另一个极端即自我折磨的极端。
  有些人认为:如果你做了一些牺牲,你就是在折磨自己;当你持戒时,你就是在折磨自己,那等于是一种「苦行」;同样的,他们以为,当你禅修时,你就是在折磨自己,就是苦行。然而马哈希尊者指出,不应这样认为。在修习内观时,自制的忍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你必须忍耐一切的事情。忍耐,是修行成功的重要因素。若身体感到苦受,应耐心地忍耐它,这样的自制并不是苦行,它的目的不是要折磨自己或单纯的忍耐,而是要增长佛陀所教导的戒、定、慧。
  有些人说,「当你忍耐疼痛时,你就是在折磨自己,那等于是苦行。不应这么做!」但是事实上,我们必须修习忍耐。如果试着耐心地观照那个痛而不改变姿势,我们会获得定力;如果经常经换姿势,我们就无法获得定力。所以,当你在禅修时,忍耐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定力。无论在哪里,都应该为了自制而忍耐,在禅修时尤其应如此。我们需要勇猛且持续的精进,才能获得定力。
  五、内观智
  唯有实际观照名色现象,才能证得内观智。只是漫不经心地观照,无法获得内观智。只有在名色现象生起的当下,紧密地观照它们,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现象,才能证得内观智。如此,禅修者应在见、闻、嗅、尝等等现象生起时,观照它们而不遗漏任何一个现象。这就是为何我们必须念住一切的动作,即便它只是很微细的动作。在内观修行里,没有一个现象是不重要的,每个现象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要观照每一个动作。
  在此,马哈希尊者说,观照到名色现象才能证得内观智。只有当名色生起时观照它们,你才能看清它们。应在见、闻等现象生起的当下,观照它们。我们要让心对每个动作都保持正念观照,不应遗漏任何一个现象。然而,有时候,我们仍会漏失一些所缘,有时候我们忘记保持正念,在三十秒或一分钟之后,才发现自己在打妄想。这时候,只要知道它然后切断它,我们不需感到罪恶感。我们应承认自己失去了念,标记「忘失」、「忘失」、「忘失」两次或三次之后,再回到原本的业处。失去正念也是内观的所缘,因为它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必须观照它。
  我可以继续念下去,但是录音带已快到尽头了。这本书是以短文的型式编辑而成,很好阅读,如果你有这本书,在平常时应该好好地拿出来读一读,但不是在禅修期间。今天,我们已从早上八点修行到下午六点半。佛陀说四念处是一座功德大山,因此我们已累积了许多功德。我们累积了多少呢?没人算得出来,因为一秒钟内可以有上百万的心识生起。今天我们修行了多少时间?约十个小时?是的!约十个小时。所以我们获得了许多功德。我们应与其它众生分享我们的功德。分享功德或回向功德的意思是,让其它众生有机会对我们的善业感到随喜,由于产生随喜的心,他们自己也获得功德。在分享功德时,我们可以说:「请分享我们的功德」。如果他们对我们的功德生起随喜的心,他们也会获得功德,享受功德带来的利益。因此,无论我们作什么善行,譬如布施、持戒或禅修等,我们都应与其它众生分享功德。禅修所得的功德,是最好的功德。
  请跟着我念:
  愿一切的众生分享我们所获得的功德,
  愿天上、地上的诸天护法分享我们的功德,
  愿他们永远护持佛陀的教法。
  善哉!善哉!善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