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四加行作品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加行作品集

  一、问:何谓四不共加行?如何将四不共加行纳入佛教修持的全部体系中?

  创巴仁波切:每一种精神修练、技艺或教育体系都有前行、中间和结尾三个阶段。「四加行」藏文原义为「序曲」,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当然,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而是第三阶段,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刚乘的人,必须先修四加行。依据传统,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过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很多训练,包括基本的止观训练,及某些大乘训练,如正式受菩萨戒等。

  二.问:四不共加行的个别功用是什么?

  卡卢仁波切:一般说来,最先的444,444行(即皈依和大礼拜、金刚萨埵、献曼达)是在消除业障和积聚二种资粮。上师相应法让你对你的上师产生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

  创巴仁波切:四不共加行是二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它确定的地位。它们可以和冈波巴的四法门相结合。在修皈依加行时,你的心开始随从佛法,这就是冈波巴的第一法门。你对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态度,无一不是佛法的修行。因此,圣凡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开始修行时,首先你必须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须行大礼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确的誓约。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礼拜而修金刚乘。当妳受菩萨戒时,就等于决定要去,还买了车票,踏上行程 - 菩提心和菩萨道。这与冈波巴的第二法门有关,妳的修行确可成功了。当妳在修金刚萨埵加行时,已经是心服于佛法了,清净的,全部都要加以净化。你必须自己净化和进一步认识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净化之后,还有未净的地方;纯洁的人,也许还会有些傲慢和我执。在献曼达时,实际上是在布施一切。在你修上师相应法时,心理上已准备和你的上师合而为一了,心中也产生无限的虔敬。这与冈波巴的第三法门有关;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冈波巴的第四法门—转惑成智,等于是在接受多种灌顶和修习各种法门;这是金刚乘修行的重心,也是最后一个不共加行。

  三、问:除了噶举派之外,其它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 如果是的话,各派的修法有什么不同?

  卡卢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是一样,只有小部份的差异,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时所观想的上师传承,各教派就不同。皈依时,萨迦派和噶举派派都以金刚持为根本上师,宁玛派则为莲花生大士,格鲁派和觉囊派为释迦牟尼佛。皈依时所观想的本尊者和护法,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大威德,噶举派则为玛哈嘎拉。在观想金刚萨埵时,有些教派使用金刚萨埵的双身相,与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举派也用此相。至于献曼达,各教派的观想都一样,只是祈请文不同。各教派的上师相应法大抵相同,但祈请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属的萨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举派。不过,在发皈依愿方面有一点不同。噶举派发六愿:「皈依上师、、皈依本尊、皈依护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则只发四愿:「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们观想金刚萨埵为双身相。我们一般使用七供曼达,噶举派则使用三十七供曼达。其它教派修「五十万行」,格鲁派则多加修「三十万行」,包括111,111遍水花供养法。因比,他们的四加行称为「八十万」。

  四、问:其它教派也像噶举派一样,把四不共加行当作主要的修行吗?

  卡卢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看重点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萨迦派对于四加行的强调程序,容许个人有较多的伸缩余地。在很多情况下,在修本尊喜金刚观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时侯,在修喜金刚观想之前,必须预修三天的金刚萨埵观想。不过,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所认识。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极少数僧众才有闲暇或意愿去修很多观想包括四加行在内。譬如,在卡鲁仁波切的八邦寺里,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其它人则忙于寺庙事务、背诵经典和参加许多集体灌顶仪式。

  五、问:在西方国家里,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与西藏不同?西方人认为四加行比较容易或比较难修呢?

  卡卢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与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烦恼;在西方,人也有烦恼。不过,西方人似乎困难多一些,因为他们比较会怀疑比较不愿意承认佛法的殊胜。这是由于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较高的缘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学习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在西方应该与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样,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为西方人积了善业,所以修四加行的与趣和机会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违背他们神圣的誓约,因为他们迄今还没有多少誓约可以违背,这是一种增上缘。

  创巴仁波切: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修四加行,应与西藏人有点不同。他们对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时候,必然会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须予以克服。我们不可以把西藏的传统完全都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mind's work)呈现给他们。西方人有二个缺点是:习于注意他们的身体。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础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学生比较在意他们的疼痛,而且很执着。另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学生必须先接受远较西藏学生为多的小乘和大乘训练,以便在他们修四加行时,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触到四加行,并不能立即就进入修行,他们会觉得格格不入,认为那只是骗人的噱头。对于他们的疑难,我们不能叫他们闭嘴不说,光有信仰就行。若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我们必须训练他修习止观,而且要远比在西藏教得更彻底才行。也除了这些,我看不出还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六、问: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应该先学习和修持什么?

  卡卢仁波切:在修四共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刚乘的灌顶以外,他还应该正式发愿皈依上师。至于灌顶,最好受金刚萨埵灌顶。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必须先研究「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他也应该尽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义,并请上师指导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应该先修「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假如他仔细思考过这四种思维,而且学着去认识它们的意义,他的修持就会很有效、很有成果;否则,那只是胡诌而已。总之,诚如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开始调心净意之前,必须先了解人身难得、苦空无常等原理。这些将构成修行的坚固基础。

  创巴仁波切: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止观的彻底训练。此外,他必须熟悉基本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六度和五蕴,然后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触到金刚乘的时候,才不会觉得陌生。

  七、问:什么样的人应该修四加行?

  卡卢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教育、未曾受过教育、男性、女性,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他一定要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而且深切体会到轮回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羡圆觉成佛的殊胜。此外,自己觉得很难产生悲心和了解空义的人,也应该修四加行。因为缺乏悲心和无法了解空义的人,表示他业障还很多。消除业障最好的方法便是修四不共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信仰和信心。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这句话特别适用于信仰和信心之类的现象。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种植无芽败种一样。没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会对修四加行发生兴趣。即使他修了,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一个人只要有信仰,则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出家或在家,都变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说来,四加行最好是由受过戒的僧尼或受过五戒的在家众来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刚乘灌顶,即使是居士也算是优婆塞

  创巴仁波切:这无关紧要。什么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个人一旦修止观,他的人格就开始转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为金刚乘的行者时,他不再是某一「种」人了,尤其是,他已经就在那儿了。

  八、问:上师在指导弟子修四加行之前、之时和之后,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有什么性质?

  卡卢仁波切: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师指导他修行的方法。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他对修行了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师的指导了。假如他遇到严重的障碍,就必须依赖上师的指引。如有小障碍发生,就应该知道这些都只不过是前业的果,应试看自行解决。假如障碍很重,也不该气馁,应暂停修习,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后,必须仰赖上师进一步的教导包括本尊观想等开示。

  德松仁波切:谈到上师的角色,有一句话说:「弟子所产生的一切殊胜,都来自他的上师。」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修行。在修四加行时,他需要继续依赖上师进一步解决每一种「加行」的意义和利益。在修完四加行之后,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下一步骤的大手印修法。在你开悟之前,你的整个宗教生涯都依赖着上师。所有大菩萨都有上师坐在他们的头冠上,如观音菩萨顶上有阿弥陀佛,这个事实显示就是菩萨也依赖他们的上师。上师代表你神圣的誓约,那就是在你真正开悟前心中永远把开悟放在第一位。

  创巴仁波切:金刚乘弟子必须认识「金刚上师」或根本上师的意义。在佛教三乘中,师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里,师父是一位长者或智者。在大乘里,他是善知识。在金刚乘里上他是主人。(几乎是独裁者),教导我们怎么做。师徒的关系,必须很强,很肯定、很直接,很虔敬。当妳修四加行时,妳的大礼拜是对着你的上师,视他为金刚持。假如你和上师的关系不很强,这种修行就变成很微弱。在这些修行中,金刚持有二层意义。第一、他是佛的法身,位于传承之首(即皈依境之顶)。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师的上述观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师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师的上述观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师就是佛,其意义不只是乔达摩化身佛,而且是金刚持法身佛。所以,把妳的根本上师观想成金刚持,就等于是信赖和信仰他。有人说,上师的身是僧,他的言是法,他的心是意佛。佛有化身、报身和法身三个层面﹒所以上师佛也就包含了化、报、法三身。在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约,也就是在你开始修金刚乘的时候,你和你的上师之间就建立了誓约。虽然你或许还没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顶,但只要你把他当作妳的金刚乘上师,就已经算是定了誓约,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也就绝对建立了,三昧耶誓约是不能马马虎虎的。你必须誓从上师的教导;这可以指导你的生活。假如没有那种誓约,你也许会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释佛法、杜撰佛法,得不到上师的开示。因此,这里所说的誓从,其意义为对上师的整个降服。你再也不会任意杜撰佛法了。誓从是让你接受纯净的教导,不因自我的影响而变质。誓从保持佛法的清净、纯洁和可行性,使得真实的佛法、最纯洁的佛法,对你产生益处。也许上师是纯洁的、也许佛法也是纯洁的,但假如你没有相当的誓从,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见掺入佛法之中,结果还是没有收到纯洁的东西。这就好像用脏杯子喝东西一样。假如修四加行而没有上师的指导,可能会一无所获,徒然增加迷惑。这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九、问:大手印传承对修四加行的人,有什么重要性?

  创巴仁波切:传承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传承中的每一位上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他们对噶举派丰富的传统,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每位上师的一生,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典范。每人都把他的经验留下来给我们。传承显示给我们「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们知道上师所传的法,不只是代表一世,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上师都牺牲很多,吃过极大的苦,最后才开悟的。归属于这个传承,使我们获得很富有而且充满开悟的资产。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我们瞭解到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法,是来自所有上师。传承也使我们能将自已置于某种地你理之中。我们已经遇到一位为我们打开一切的人就像倾盆大雨降在我们身上。

  十、问:应用在四加行修习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么意义?

  创巴仁波切:大礼拜原本来自印度传统,是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种尊敬姿势。大礼拜的观念,是你已经发现绝对值得你完全开诚布公的人。因此,你五体投地,把你的前额触及他的脚。然后,你还要做「九层大礼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个关节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礼拜的最终极观念,精细而肯定;妳的身体确实是在做些事了。我们在献曼达之中,你是把你的财富和你自己同时奉献出来。因为你能在地上走路,所以你感到高兴,就某种意义而言,你觉得整个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舍了一切。以米堆所代表的须尔山、四大部洲等,都是印度神话中的传统宇宙。这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时的宇宙观就是那种样子。如果是现在,我们也许要以太阳系为供了。

  基本的观念是,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工作和感受拿来布施,也就是供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修四加行时,我们虽然是在念诵祈请文,其实是在说祈请文。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时候,常常会自己对自己说话。同样地,修四加行时,你也是在「说」祈请文,使它变得更坚固、更扎实,实实在在的事情发生了。在修四加行时所念的咒,并不与高层次的修持法所念的咒一样。这儿,它仍然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金刚乘中比较高层次的真言。譬如,金刚萨埵咒是一种有净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个字,包含了代表一百个寂静及忿怒尊的种子字。这些咒用某种方式说出来,可以激发本质纯净的要素。但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仍然只是咒的肤浅使用而已。观想是每一加行时都要使用的的心理技巧,大多数人都认为很难。在金刚乘中,观想称为生起次第的禅修。它与我们一般所想象的「观」稍有不同。

  一般说来,我们都把观想当作是白日梦。在这里所说的观想,则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态度,在心中实际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梦。这需要先期训练 - 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训练,也就是止观。即使是接受过止观训练的人,观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须先研究化身的教法,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讨法身。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先调身,然后再去调心。否则,一定困难重重。当学生在修四加行的过程中,上师也会传统上,当学生在修四加行的过程中,上师也会教他们某些无形的禅修,这些禅修与大手印原理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圆满次第的观念,上师经常都很重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缺一不可;观想和无形的禅修也不可偏废。不这样子,整个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划,而不是真正在做。当然,无形的禅修也有不同的层次。开始时,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观修行,然后也许会因此产生大手印经验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

  意思就是说,不要只是信赖修行的技巧末节,而是要信赖隐藏在背后的意义。那是看不见的、无形的 - 我不知道你怎么称呼它。只要有过几道曙光显现,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会理解了。那必定会发生。在传统上这些事都发生过,我自身也发生过。圆满次第是一个总的名称,它有不同的层次。从小乘的观点看,它是止观。从大乘的观点看,它是慈氏禅定之类。从金刚乘的观点看,它的终极就是大手印。但假如你没有前行的训练,妳是不可能突然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基本的止观训练很重要的道理。圆满次第传统上是由上师传给弟子的。甚至在论著中,也不加以讨论。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公司的政策。本书也是这个样子。本书是很基本的、很直接的,是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才写成的。

  人们能够读它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人们千万不可以拿起这本书,没有上师指导就盲修瞎练。我们必须采取某些措施来保护教法,以使它们能适当地展现出来。对这一点我恨关切,我想护法神将会支持我,他们总是这样的。

  十一、问:四加行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修持?

  卡鲁仁波切:理想的修行环境是要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外界的干扰,可以使修行事半功倍。假如这种环境不可得,那么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从事其它的活动、探视朋友等也不错在那种情况下,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个小时,修法时绝对禁止和别人讲话,也不可以和别人有任何方式的来往。

  德松仁波切:在佛教传统里特别强调修法时不可参与世俗活动。一个人在独居时可以把全部精力贯注于修法上。「身和口能远离世俗活动,然后意可以得到清净。」闭关修法是最好的方式,不过,即使在干扰很多的家里修法,也是很好的事。

  创巴仁波切:人们往往很难决定,是共修好呢?还是独修好?一般说来,金刚乘修行必须共修。金刚乘比小乘和大乘还重视僧伽。在金刚乘里,金刚僧伽的观念,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须的。事实上,人们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独修四加行。其差别并不很大。主要的是妳不能期望理想的环境,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尤其是理想的环境。

  人们不能整年不工作,他们还有家眷。当然,在西藏的寺院里,我们有闭关中心,我们常常在一起共修。为了配合此地的环境 (中译者按:指在美国),我叫我的一些学坐在一起共修。我们成立了大礼拜的佛堂、金刚萨埵咒佛堂及献曼达佛堂。共修的基本原则是金刚宴。

  一旦你加入金刚乘的修行,你就不可以藏私,一切东西都要和人分享。它也是要把从共修所获得的智慧,传送给你的师兄弟、师姐妹,和他们共同分享,不可以密而不宣。共修并不是要所有的人都会面,只要感觉在一起就可以。当人们了解观想的圆满次第或大手印时,就会产生若干心理现象,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感觉和说得出来。每一个人都在作大礼拜,你也在同一条船上。我的意思是说,它必须是比较正常的,绝非是你趁妻儿不在身边时所做的滑稽事。

  十二、问:四加行一定要依照次序来修行吗?

  卡卢仁波切:能够按部就班地修,当然最好;但假如环境不允许,或假如想同时修二种法以免一下子作那么多大礼拜会太累,或如自己的工作太忙不容许作大礼拜,则可以先修金刚萨埵观想和献曼达。甚至也可以可以从上师相应法开始修。

  创巴仁波切:次序理应保持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铺路的,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细腻,一直到上师相应法。只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就可以接受灌顶了。

  卡特仁波切:它并没有规定我们一定要修完一加行才能进行下一个。事实上,你可以四个加行同时一起修,但这也有不妥的地方。

  十三、问:假如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只能修四加行其中的一个,他应该修那一种法?

  卡卢仁波切:他应该视自己的意愿而定。

  十四、问:假如一个人对修行不再有兴趣了,他应该停修,等候上师启示再修呢?还是应该继续修下去呢?

  卡卢仁波切:他绝对应该继续修下去。假如他发现思想散漫,就应该暂停所修的那一段,让心静下来但他必须尽早恢复修行。主要的,止观训练可以让妳很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毛病。它增加妳的注意力,让妳能开始与自已交朋友。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与自己相处。没有这种训练,你很容易会被体力透支和修行技巧搅得筋疲力尽不得要领。假如发现自己不得要领,觉得无法再修四加行时,应该回过头来修止观,然后再开始修金刚乘法门。

  十五、问:什么样的修行课程最好?

  卡卢仁波切:这完全视个人而定。假如他没有其它的职业,一天修行四次,每次至少一小时,是最理想的了。假如他还有其它事情要做,应该想办法早晚都能修一次;功课是不能强迫的。

  十六、问:修完四加行需要多少时间?

  卡卢仁波切:当然,这要依各人的课程表而定。皈依和大礼拜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完,金刚萨埵观想也是一样,献曼达和上师相应法所须的时间比较短。

  十七、问:一个人应该修多少次四加行?一生一次,或更多?

  卡卢仁波切:假如他能够修完一次,就很好了。但假如他对这种除障的方法很契机,想重新修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其功效将与第一次修持相同。

  德松仁波切:我的根本上师阿旺雷巴,在他的一生中,修过四十次的111,111 遍大礼拜,若干其它法门也修过同样的次数。比较起来,这是很少有的。我想学习他的榜样,现已将每一种法都修过几十万次。但我所认识的西藏人,很多都只修三天的皈依等,然后就去修本尊观想。

  十八、问:成功的修法有什么征象?

  卡卢仁波切:信心、诚心、智慧和悲心会增强,对修法的兴趣增加、对俗事毫无兴趣。

  德松仁波切:对上师的信仰、信心和依赖增加了,对业力和果报的作用越来越了解,这些在在都显示出妳的修观生了效力,观想也逐渐变成了你的生活方式。

  创巴仁波切:基本上,你将不会像从前那么傲慢、固执。

  十九.、问:一个人如何知道他修四加行失败了?

  卡卢仁波切:失败的修法,其结果与成功的修法相反。障碍增加、信心减退等。

  德松仁波切:(开口大笑)。修法假如没有进步自就会映在个人的态度上。假如他变得愈来愈关心俗事;假如他愈来愈怀疑三宝,而且否认佛法的效力;假如他越来越不关心别人的福祉,对自己的上师越来越不信任;这就表示禅定没有进步,而且接受了「魔的庇护」。 (注:对于我的假设「修四加行可能会失败」,德松仁波切感到有点滑稽。)

  创巴仁波切:假如你变得比从前傲慢而固执己见这就表示妳的慈悲心不够,你的修法发生了问题。

  二十、假如一个人觉得他的修法失败了,该怎么办?

  卡卢仁波切:修法失败,通常是由于在修法当中不能集中思想,而且烦恼太重的原故。为了纠正信个毛病,必须再观想「四种使心转向佛法的思维」。如果愿意的话,应该再修四加行或依赖本尊观想如观音观想等。此种观想在这类情况下,效力似乎是很大的。

  德松仁波切:假如没有进步,就必须再修皈依和大礼拜,并修金刚萨埵观想,如此才能扫除障碍。此外,还必须修上师相应法,以增强对上师的信心。没有进步,常常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诸行无常等道理。假如能领会这些道理,真正的观想就会产生了。缺乏这种体会和信心,将阻碍真正的观想。

  创巴仁波切:假如修法不发生什么作用,那是因为把修法当作体操之类的玩意儿,对尘世不是真正有厌离心、仍然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蒙蔽。为了要开始看得清楚,应回到止观。这种开示并不与其它仁波切的开示互相冲突。「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是一种观想训练,藉看它可以对尘世产生厌离心。假如整个修行旅程是以止观为基础,自然就会产生「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

  廿一、问:四加行圆满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修什么?

  卡卢仁波切:因为我们是在金刚乘之内,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其它的金刚乘观行。

  德松仁波切: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主要的本尊法。在噶举传统里,这包括上乐金刚和金刚亥母;在萨迦传统里,包括喜金刚和金刚瑜伽母;在宁玛传统里,包括莲花生大士的各种慈悲尊、忿怒尊和空行母,以及许多其它慈悲与忿怒的本尊;在格鲁传统里,包括大威德和密集金刚一般说来,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的观想,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观想。

  廿二、问:只修四加行,可能完全开悟吗?

  卡卢仁波切:可能。为了要成佛,一个人必须发展慈悲心。在这一套修行中,慈悲心的发展可以靠大礼拜、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要想成佛,一个人也必须了解空的道理。在每一种加行当中,观想的对象(即皈依处等)与观想者变成不可分离,然后观想者让心自自然然地安定下来。这些都是证得至和大手印的奥妙方法。慈悲心的发展和空性的证得,是达成开悟的二个先决条件,在四加行之中尤其是在皈依和发菩提心,以及上师相应法之中 , 这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廿三、问:「了义炬」里头说我们要做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大礼拜。我以为只有十万遍,对于多出的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是否有什么意义?

  卡特仁波切:是的,多出的次数是用来弥补我们做不对的地方。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念皈依文做大礼拜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许多烦恼妄念,导致修行不完整,所以我们必须设法弥补。在十万遍之后加上一万次,一万遍之后加上一千次,一千遍之后加上一百次,一百遍之后加上十次,十遍之后加上一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的的念珠是108颗,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法门的修持之中。

  廿四、问:做皈依大礼拜和持咒都有一个规定的次数,请问它的意义在那里?

  卡特仁波切:事实上,一般在修行上我们有三种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一种的要求一个法要有某种成就的征兆出现才算圆满完成,这是最高程度的要求。第二种的要求依照规定的时间长短来修法。如,在噶举的修行传统中的三年闭关。第三种的要求也是最低程度的要求是按照某一个规定的数目来做的。这三种程度的要求都是希望修行能有成就。虽然每种要求所达到的成就有异,但总是有点收获。讲到数目,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做说明。若你有一笔数目的钱便可以进行某些工作 ; 但若你缺少这笔钱,便连起头都有问题。或同样的,在战争中我们需要一些人,比如一团约一千人的士兵来保卫国君。因此当我们做完十万遍的大礼拜时,便有一种圆满的感觉,同时也能获得相对上的利益。完成修行可以说你已经战胜了自已,你完全值得领受皈依的法益。而我要再重述一遍,这些教法在传承的历史上已被修行者反复验证无误。

  至于第二种以时间为规定的要求,它就像季节的改变一样。举例来说,由夏季到冬季,我们看到了许多显著深刻的改变。同样,若你能依某个规定的期间做修行的话,便一定会有一些收获,或成就,或净化或任何显现的征兆,就像季节的改变一样。最高程度的成就,也就是修到证悟,每个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举例而言,大修行者也许只修一个月的本尊法,便能亲见本尊,获大加持,而其他人则要修很长的时间才能有一些小悟。因此,最好我们由计数开始做,培养自律和精进。

  廿五、问:说到数目,若我们在修行当中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例如一个月,则这样当我们下次再修时,要不要从头开始?

  卡特仁波切:是这样的,教法上说我们最好[在禅垫]上修,意思是我们应该闭关修行直到圆满。当然要我们每天持续这样修是相当困难的,更不用说闭关。因此重点在于我们修的时候要尽量虔诚。而不论停修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要发愿尽快恢复继续修完它,并将此常记在心,这点很重要。只要你保持这样的发心,以后回来再修时,便可以由上次中断的地方开始。若你发愿一定要修完,便多半会找时间完成它。

  另外我想提的是,一旦你完成了规定次数的修行时,不要就此将它抛诸脑后,彷佛甩掉一个负担一样。任何能修的时候,我们都要继续修。事实上,最近有一位在西藏以智慧和博学闻名的大师就要求任何去求法想当他弟子的人,都要把这些基础加行各修满四十次。只有在圆满四十次后,他才会把最后的法传给他。但到那时候,弟子已经几乎部快成就了。虽然我们无法那样做,但至少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修行的重要性,而非将它视为一种想摆脱掉的负担。重点在此就是要尽我们的力量修行。若你只能做十遍大礼拜同时念皈依文,或只能做一百遍都没关系,只要努力把它完成就可以了。

  或你有事情实在抽不出时间修行,但只要保持修行的愿心本身就有功德。反过来说,只因你自认无法完成它使故意放弃,而破了修行的誓愿的话,纵使后来你想继续再修,恐怕就真的必须要从头开始了。当然,最重要的不是你能拜几遍,或多快能修完,而是要讲求修行的效益性。纵然你只能修一点点,但若你修得很有相应的话,这也才是我们修行的功德和真实意义的所在。举例来说,当我们做观想时,便要尽量观得清楚,一切彷佛在前。若我们无法做到,至少也要其实的感受到上师、诸佛和一切皈依众的存在,并生起除了菩提心以外的恭敬、祈求和虔诚。就身体方面来说,当我们行五体投地大礼拜时,动作要正确、干净利落,发心则要恭敬专注。

  修完后,一心观想皈依境化光溶入与我们合一,而住于此定中。纵然我们修行的时间很短,但也算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反过来说,若我们的修行只为把一些数目赶完,或类似同样的理由,那么我们的努力便没有多大意义,而我们的修行也只会像是一个自私懒惰的人在做的工作一样。只要老板没看到,这种人根本不在乎他的工作质量,只想快快完成,交差了事。倘若老板不说半句话,他更乐得加快马鞭,草草做完。这样的修行方法更糟,因为这不是一件别人要我们做的事,而是自已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自愿自发要来做的。这倒并非说你自私不愿把功德分享给别人,只是胡乱做一遍,对别人根本没有帮助而已。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修行必须要正确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廿六、问:做皈依大礼拜时,若我们觉得做累了想停下来定是,伸展身子时,是否每次离开前都要观想皈依境化光溶入?纵使几分钟后又要再回来继续做?

  卡特仁波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做化光的结行观想,但若能不中断而持续修完会更好。一般人做大礼拜的速度比念皈依文的速度还快,所以若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均衡,我们可以分开做同等数量的功夫。也就是当我们休息五分或十分钟时,可以不用中断而继续念皈依文。这样子,修行会更圆满。

  廿七、问:我每拜一次才念一次皈依文,这样可以吗?

  卡特仁波切:这样并没有不对,但也不需要这样做。只要你发心正确,观想皈依海会众,做大礼拜便可以,不过适度也很重要。你要考虑下面还有其它的法要修,因此这样做会不会比较花时间。你也许可以用我刚刚说的方法开始做做看。当你的大礼拜越做越顺、越有效率,而且体能也越习惯时,自然而然你的大礼拜便会做得比念皈依文还快。我想这样会比较好。

  廿八、问:在姜巴喇嘛的指导下,我一直使用英文念修法的仪轨,但若我把皈依文改用藏文来念的话,可以吗?

  卡特仁波切:就基本仪轨来说,这很难一概而论,主要是要看个人。若你的观想很清晰,念藏文时也能了解它的意思,这样做便很好。但反过来说,若你要观的东西都观不清楚,要生起的发心也无法生起的话,那么可能暂时使用英文念会比较好。等到对自己所念的东西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时,再改用藏文来念也不迟。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有一些我们长久以来即使用的一些形式的特殊性。

  举例来说,不是所有咒语都从梵文翻成了藏文,例如「嗡嘛呢贝美吽」。这倒不是它不好翻,事实上,许多大译师很容易就可以办到。只是我们必须保留咒语由印度大成就者以来所传下的无间传承,所以以这种特殊的语言来保持它的鲜活绝对是有其功德利益的。咒语本身被念诵了无量无边的数次而累积无量加持,因此若将这样的传承中断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形下,听咒音要比了解它的意思更为重要。至于仪轨方面,我不清楚哪种对你更为有效益,但我想你应该使用最能让自己了解,也最能相应的方法才对。若你觉得用英文念诵做观想比较顺的话,也可以就这样做,然后用藏文来念皈依文的部份,若你想要这样做的话。

  廿九、问:在做大礼拜念贩依文时,请问法本中哪一部份最为重要,我们要反复不断的念?

  卡特仁波切:当我们修仪轨时,首先要从头到尾念完一遍。但当我们站起来开始做大礼拜时,便可以从第四行的「尊千擦瓦」或中间「巴滇喇嘛」的开始念,这样的话意义会更为精确简要。习惯上两种都可以。从这里再往下念至「巴渥堪卓」,它包涵了勇父与空行。

  三十、问:我想要问计算大礼拜次数的问题。若我念一行皈依文便做一次大礼拜,等大礼拜做完时,再把皈依文念完补齐,这样可以吗?另外,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我们同时计算大礼拜和皈依文的次数?

  卡特仁波切:修法时,我们计算的次数以大礼拜为主。当我们做大礼拜时,要继续不断的念皈依文。我们不必算皈依文的次数,只管随着大礼拜不断的念诵即可。这样我们要做十万遍的大礼拜,但皈依文则不一定要十万遍啰?你只要计算大礼拜的次数即可。皈依文念多少遍都没关系。休息时,你也可以再继续念皈依文。有些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在这里我们依传统上修四加行的方法来做。事实上,皈依文中的每一行都是要做皈依的,因此我们真正要做的皈依比实际上必须要做的大礼拜的次数还要多。

  三十一、问:刚噶喇嘛告诉我们有两种的大礼拜方法,其一是一般的五体投地大礼拜,另外一种则是除了五体投地外,还要把手臂伸直,然后弯起手肘,双手合掌,举向脑后。这样可以吗?我不知道仁波切对此有何看法?

  卡特仁波切:是的,两种都可以,但第二种则并非有此必要。这两种方法的大礼拜源自西藏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来自东藏,第二种则来自拉萨。

  三十二、问:我不太了解仁波切刚刚说的修仪轨时要反复做观想的部份。在我们第一次从头到尾做完一遍观想后,我们要从化为金刚萨埵之前的那个「吽」字再开始反复观,或是从金刚萨埵流出甘露的地方开始观?

  卡特仁波切:我想你可能对我说的「吽」字有点误解。一旦第一个「吽」,也就是在金刚杵中央的那个种子字化为金刚萨埵后,你便不必再回头观。在我们重复观想的过程中,金刚萨埵一直都在那里,没有消失。而在他的心间处有一个种子字「吽」立于莲花月轮上,旁边环绕着百字明的咒幔。当我们祈求净化时,甘露由此「吽」字以及咒幔滴落而下。因此我们只要由祈求净化的地方开始,反复观想即可,不必从头再一路观下来。反复观想可以帮助我们持咒时,不致心神散漫,否则我们便会像只是在数咒字罢了,而不是念咒语。心神散慢到最后的结果,我们心里只想东张西望,找人聊天。

  因此若我们能做观想的话,心中便有一个专注的凭借。妄想还是会上来,但我们可以马上把注意力转回观想上,这样对修行的功夫也有增上的作用。修习金刚萨埵也是一种「止」修的方式。我们有两种形式的「止」修,一是有观想的对境物,另一则无:而此处即是有观想对境物的止修。一般我们相当强调基本的止修禅定,但只有修「止」的话,我们是无法开悟成就的。基本的「止」修可以帮助我们培养静虑和专注的心。除此外,它还可以让我们的观想连贯清晰。因此若我们开始练习打坐时,可由金刚萨埵入门。它在净业的消除上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法门,而就此目标来说,基本的打坐是相当重要的。当我们能将「止」修溶入四加行时,它才有意义;若我们不能将「止」修溶合应用在其它的法中,则它使无多大意义。也许它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心中的宁静,但就开悟的长远目标来说,它只能对我们有这样的帮助而已。这就像我们把一支斧头磨利。纵然将它磨利了而没有使用的话,我们也无法尝到辛勤工作的果实。但若我们将它拿来劈材,则磨光它便有很大的好处了。这就是基本的情况,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若我们不把斧头磨利而任它生锈变钝的话,则我们什么也无法用它来做。因此要想进入较高深的修行,修「止」绝对是必要的基础工作。若没有基础便直接跳入密法的修行,则一旦当我们失去对它的新鲜感后,便有可能就此放弃。因为我们真正的动机只是在贪求一种精神上的物质化东西、一种表相的东西而已。

  三十三、问:当恶业从我们身上排出而渗到地下,布施给那裹的众生时,他们真的能受益吗?

  卡特仁波切:是的,我们有些恶业是来自不予而取,因此一定要设法补救。另外也有些众生,纵使我们不亏欠他们,他们也会想要我们的血肉。所以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偿还所该偿还的。有些众生我们可以藉由修行度化他,而有些我们便可能要以东西来做交换。我们将他们想由我们身上得到的东西布施给他们,以此交换,偿还业债。而我们也可以因此与他们结一个缘,希望能带领他们解脱。这就像春花一样,首先我们要施肥,肥料的味道一点都不好闻,但最后它却开出了香花。因此若我们能满足一切他们的所愿和所需,往后我们便有因缘教导他们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东西。

  三十四、问:由于我们是把自己的业障送走,因此这与「自他交换」不是相反了吗?

  卡特仁波切:不,这只是一种与众生结缘的方式,我们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以这种方法布施给这些众生,我们不会无礼,我们只是以他们最能了解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关系,其中包含了善巧方法的应用。佛经中曾写道,一群阿罗汉想帮助一些饿鬼道众生,于是便开始修法做供养。但由于饿鬼无法消受这些恩赐,因此每当他们想尽情享受这些供品时,供品便化为火焰。阿罗汉们于是到佛陀跟前请示他们应该如何才能帮助这些众生。佛陀要他们供养一滴尿,或一口口水、痰等,或甚至供养自己大便的味道,因为饿鬼较能接受这样的东西。佛陀告诉他们,以此他们便能与饿鬼道众结一个初缘,这点很重要。我们修金刚萨埵的观想与此类似。因此以此种方式布施,利益了这些众生,也利益了自己。

  三十五、问:大礼拜的作法与含意?

  罗贡桑仁波切开示:密宗拜佛的方式双手并不贴合两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内心自我反省, 静观自己的内心本性一切与诸佛相同, 为什么仍然流浪于生死大海之中 ;拜佛时想象双手捧着一个所求皆能如愿的如意宝珠.如意宝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 当自心一切以大众的福利为福利, 不存一点私心时, 就是菩萨的行为 , 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帮助 ( 此处开示就如同当初广钦老和尚对慈济的证严法师发愿要为台湾东部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现象时所作的指示与话语是一模一样的 )密宗拜佛时双手先放在头顶上, 表示今生要学习诸佛的慈悲行为愿力, 临命终时要直接投生西方净土,直接拜阿弥陀佛为老师, 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与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后, 赶快回来帮助大众 , 不要再在生死轮回中随业力流转不停 , 痛苦不堪 .

  密宗拜佛时第二步是将双手在额头, 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触一下表示洗净自己所做的, 所说的, 所想的不当言行. 并且将自己所做的, 所说的, 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献给自己的上师与诸佛菩萨 , 感谢祂们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导大众如何作人做事, 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华, 从凡人一直到我们成佛.

  密宗拜佛时第三步是弯腰后用双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体贴地此时拜佛者观想双手十指表示菩萨修行中的十种阶段 [十地] ; 四肢代表 [慈悲] , [爱语] , [利行] , [同事] 的菩萨渡化众生的心态与智慧方便.额头触地表示自己发愿将以上述四种行为完成菩萨十地的修行达到诸佛所证得的绝对十一地 [ 完全光明地 ] 的境界 . 起身时观想四肢表示四无量心 [慈] , [悲] , [喜] , [舍] ;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 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以满怀的慈悲再回来内省自己的心地行持是否与诸佛菩萨相应 .确实把四无量心的精神在生活中践履 , 把苦痛的人间变成清洁的佛国净土 .更表示即使修行者使证得五道十地 , 依然不舍众生 , 一定会乘愿再来度尽有情的大悲誓愿.

  三十六、问: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难,是否还是一定要修?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虽然其它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确是非常有帮助的,你可藉由比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经教,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始能功德圆满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续里,有许多像四加行这样殊胜的修法,让我们在即短的时间内即能积聚足够资粮。由于此等原因,修习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由于体能上的残缺无法行大礼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刚萨埵的咒语等等,这点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师相应法尤其重要,这是由于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开启究竟智慧,上师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三十七、问:我们可以不做大礼拜就修金刚萨埵的咒语吗?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则还是要按部就班一个一个来。

  三十八、问:一方面您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净化我们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种净业积资法,这不是有点互相矛盾吗?

  答:我们的佛性具足一切圆满功德,这是事实,但只要习气妨碍了我们去认知它,我们便没办法做到。因此,如要将自己由习气中解脱,便一定要清净障碍和恶业,同时积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习四加行所累积的福慧资粮,才能让我们认识自己本来具足的功德。

  三十九、问:我们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后才能修习止观?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讲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后才在一个像三年闭关的环境中修习大手印的止观。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观,也没有什么错,事实上它也许更能帮助学子观想皈依境。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师的做法,看他强调的是哪一方面的。

  四十、问:书上在献曼达的后面说,我们向上师做内、外、秘密和究竟的供养。请问这是什么意思?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外供养是物质的,例如:供养的曼达本身;内供养,指供养我们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养则指空性的供养,也就是三轮体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