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学与修
说来真是惭愧,从出家到现在,转瞬之间已经十四年,如果从对于佛法的修证方面来讲,可以说虽然有十多年的修学,实际上还没有“登堂入室”,因为那是需要真实的修证功夫和得真实的受用;能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能断除心中的无明烦恼和一切的妄想、执着,方才称得上是得佛法益,有所收获。没有这些实在的收获,不客气一点说就是虚度时光,无有是处!最多只能算是种了善根而已。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佛法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现象: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到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从物质的生住异灭,到精神生灭变化,这些总不出世事无常,无人我法之第一义谛。
佛法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远离了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些概念。讲宇宙人生其实是对缘起诸法的假相而立名的,它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执着它以为实有,因此会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诸见中,致使生生世世,辗转的轮回于生死之中,不觉不悟,受大苦报。佛法中把这些痴迷的芸芸众生称之为“可怜愍者”。我们要脱离生死轮回,就必须通过对佛法的修证来达到清净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
修学佛法,就是对佛陀所说教法之中超凡入圣的境界通过自身实际的修行功夫去体悟,去验证。
佛法以教、理、行、果这四法为体。教是世尊一生中所说的一切真实教诲;理是字字句句都依真如实相这个道理而说的;行是依佛之教法,真正去实践,落实;果有修即有所得,通过修因而得的受用,也称为证果。
佛经中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要以信、解、行、证四法为依。信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华严经》云,“信为道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成唯识论》讲“信,于实德能,深忍欲乐,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净土念佛法门讲“信、愿、行”为往生必具的三资粮之一,其重要如鼎之三角,是缺一不可;由此可知,修学佛法第一是具信,要信而不怀疑。
佛法可以修学的法门虽然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个,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经中讲有八万四千法门,总括起来不外解门与行门两种。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究竟,故被称之为行门;除此以外的净土、律、密、天台、唯识、华严、三论诸宗,皆可称为解门。无论是学解门还是行门,想得到利益,都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经中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在我们没有具备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是树立正知、正见、正思惟的保证。
亲近善知识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能使我们获得对法义的精确把握;二是能解除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对人生的困惑,同时也能为他人解除同样的困惑。
研学佛法,依法起修,如法实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修行。 修是修正、更改;行是行为,包括了身口意三业的一切行为。从我们行为的动作上,语言的表达上,心意的念头上,都要把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改正过来,抛弃自私自利、贪着染污的心念,这样才能与佛法相应。深一点讲修行的根本之处在于“意”的改变,因为无论是身体的行为,还是语言的表达,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取决于个人的起心动念。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得的善恶果报,都是由我们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为所决定的。因此,修行就是通过以改正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来改变我们的人生。
修行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修学佛法能够让我们明因识果,所以,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负责。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后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修行,也只要通过修行,才能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
修行可以说是“洗心革面”、转凡成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就会获得智慧和快乐。修行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仅仅只偏重在教理上或行持上,都是不圆满的,只注重解理而不注重行持,这只能徒增狂慧和邪见;只知行持而不明白教理,就会增长无明和愚痴,因此,修行必须是解行相应,学修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导行,以行证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皆不可!
知明则行无过矣!“守口摄意身不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能善护三业,谨慎言行,牢记“行有招辱,言有招祸”的古训,远离一切于佛法修学中的无益之事,这就是修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明理起修就不会觉得修行很困难,反而会觉得是一件很自自然然、快快乐乐的事。
以下就是现实生活中,修行与不修行的最好例证:
从前,有兄弟两个,父母早亡。虽然家产富饶,但他俩却以不能孝养双亲为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二人的意志、兴趣大为差异。哥哥好道义而时常施舍,所以家财日渐减少;弟弟爱钱财,施展手腕,作种种经营,因此家财与日俱增。既使这样,弟弟仍对哥哥的作法常感不满,一日竟忍不住教训哥哥说:
“我们不幸父母早亡,父母遗留下的财产,我们应该保持和增加原有的财产,以慰父母在天之灵,这才是为子之道。而你现在却一天到晚跟随沙门,听闻佛法,难道他们会给你衣食钱财吗?你这样做不但对不起亡故的父母,而且还要被邻居耻笑!”
哥哥说:“弟弟!你的话我理解,你认为保持、发扬父母的产业,就是对父母的尽孝,这只是世俗的浅见!除了你自己得到更多的享受以外,亡故的父母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我认为严持五戒,勤行十善,供养三宝,以大道济亲,使其神魂得离苦道,而生善趣,这才是真实的孝道”。
“道与俗是相反的,修道者认为快乐、珍贵的,世俗人却讨厌鄙视。世间快乐只是苦恼的根本,我不愿追求虚幻的快乐,智慧的人所追求的是永恒的,真实的快乐。”
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无话回答,只好默默含恨地走开了。
不久,哥哥舍弃家庭,做了沙门,日夜精进修禅,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弟弟听了这个消息,不但不欢喜,反而更加恼怒。他一天到晚为家业忙得头昏脑胀,结果万贯家财也延长不了有限的生命。因为他生时过分的贪欲,死后堕落为牛。
身肥力大的牛,被商人买去拉盐。不休息的长途跋涉,身瘦力消,上坡时气喘嘘嘘,仍被鞭打,真是惨不忍睹!这时,他的哥哥恰巧路过此地,以道眼观牛,知道是他的弟弟转生,于是开导他道: “弟弟!你一生劳苦所得的许多家财,如今哪里去了?你以为大道不能增益衣食为无用,认为钱财可以满足欲望为至宝。如今大道使我解脱轮回,成就圣果,而你认为至宝的钱财,为何不能使你得生善趣呢”?
说罢,运用神通使牛认识它的前生,牛知后虽不能言,却哀痛悲泣,心知为人时多行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不听哥哥善言,以致今日堕落为牛而懊悔不及。
这个故事虽然最终是以哥哥赎牛放生,并为皈依三宝,后来牛往生天上作为结束,但是把钱财集于一身并不能使自己得到真实利益的道理我们要明白。把钱财福利社会有益于众生,那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有其因,必有其果,这是一定的道理。通过修行,我们就可以对世间的事理有了更深的认识,看破、放下从而得到真实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谛,完成生命真实意义,这就是修行的好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