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观思想的永恒意义
空观思想的永恒意义
/林良彬
空观思想是佛法的精髓,佛法与众不同的特色都可在其中找到,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二千余年来一直发挥著辉煌的生命力,将尝试阐明空观思想所涵具的永恒性意义。
空观思想强调一切现象或事物(法)并不是有些是空,有些不空,而是“一切皆空”。这套思想起源于佛陀的“缘起说”,龙树继承之并将其系统化。然而什么叫做“空”?为什么“一切皆空”?它的论据何在?笔者将予简短的说明。
依据龙树在《中论》一书的论点,一个事物之所以“空”乃是因为这事物是“缘起的”,因为是缘起的,所以这个事物没有自性(实体),事物没有自性故说之为“空”。“空”的定义是“没有自性”,因之,事物之所以“空”(没有自性)是根据“缘起”的。缘起的思想又是什么呢?佛陀在观察万物时,发现一切事物皆是依赖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因缘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也就产生变化;如果因缘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消灭)了。说有某种事物是“不空的”(有自性的),就是说它不是缘起的,它的生起或存在不必依赖因缘条件,这样的一种存在,必然地包含著如下的性质:1.完全的孤立性或独立性(不依于因缘),2.恒常不变性(没有生起与消灭,互古常存),3.主宰性(不依因缘,就能完全的自己主宰自己)。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宗教哲学体系都主张这种“不空论”,例如主张有“上帝”(婆罗门)、“灵魂”(神我)、实体(不论是一元的、二元的或多元的;精神的或物质的)、理念、极微等等,这些思想在佛法看来都是“戏论”,经不起缘起的考验,即使佛教中人有主张“涅槃”是恒常自存、非缘起的,也为佛陀及龙树所破斥。
这种“一切皆空”、“一切皆缘起”的思想具有什么样的永恒性意义呢?下面几点可以说明。
一、缘起的思想反对一切“恒常性”的存在。佛陀对万象无常的体验和缘起说密切相关,一切事物都在生起与消灭的过程中,而事物的生灭必有其因缘条件,这是有广泛的经验作基础的,从现实的经验和以此为基础的推理寻思中,找不出任何超越经验、形而上的实在。每一件事物都在演变中,同时又不是孤立而封闭的存在,从这一意义言,缘起性空思想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开放(open)系统。说“一切皆空”意谓著一切都是开放的、可变的。以人的烦恼言,如果主张人性必然含藏烦恼的因素也因此必然不可改变,那么再如何精进修行也不能将烦恼消除,这样一切宗教活动皆变成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了,反之,正因为烦恼没有“定性”,才有可能解除,人人也因而才有成佛得正觉的可能性,所以龙树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种开放性的思想,允许人类去掌握或创造一切可能的因缘,以改变自己及改变世界。
二、缘起性空的思想,是和人类古老传统的思惟方式──形而上──神道的封闭思想完全不相融的。这可从佛陀及龙树当时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上帝)及“神我”的猛烈抨击看出来,一旦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形而上“实在”的思想,它们的尾巴附属品──宗教、封闭的道德、僵化的政治社会制度也就失去其立足点了。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佛法这种新思潮可说是划时代的革命性创举,人类成熟理性,所开创出来的无比光辉与果实,这种开放的思想,本来就隐含著对任何封闭僵化制度的批判,可惜后代佛教思想家并不努力发扬光大这方面的蕴含,这无疑是值得惋惜的,现代佛教徒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在恢复佛法原有的激进性,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或社会现象加以批判,毕竟这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必要手段。
三、缘起性空思想既主张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吾人对现象发生的因缘条件的追寻也是一个无止尽的工作,换言之,人类知识的进展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这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佛法教示我们如实地正观万物,如实地找寻因缘条件,回归现象本身,而不依赖形而上实在来解释一切,这是佛法被称为“理性的宗教”的根本原因,佛法“世俗谛”可以包容一切合理的科学思想与政经制度。世俗谛经过无限的扩充与修正,将有助于“人间净土”的实现。
四、佛法这种积极追求事物生灭因缘条件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这使得佛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四圣谛是佛法的真谛,在任何时空下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纠缠,佛法指出人们的烦恼是有其因缘的,而这因缘是有方法去消灭的,最终人可以获得自由自在的解脱境地。依佛法的观点,烦恼的原因是贪嗔痴三毒,而三毒的根源来自对“自我”的执著(我执),由于这种我执,人们倾向于把世界分成“我”和“非我”二部份,以自我为中心去主宰“非我”,并变成我的所有物(我所),这样的我执就是“无明”(痴)。人们妄想自我是孤立自存,不受外物影响,可以自由主宰一切的存在,这种妄想即是把自我视为“自性”的有实体的存在,推而广之,即形成形而上实在(神、绝对)的思想。缘起性空说指出这种思想的虚妄性,从而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偏狭心态及行为,进而澈底解决贪嗔痴三毒,人心从此不受物役,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纯净开放的心灵与一切事物应对,逍遥自在无所畏惧,这就是佛教所要达到的人格理想──涅槃境界。佛法这种解脱观,既是宗教的又是哲学的,没有丝毫不可捉摸的神秘性可言,它既具有合理精深的内涵,同时又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实践,佛法何以能在二千多年来始终散发著惊人的“魅力”,根本缘故在此。(1987.5.《新雨月刊》第5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