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海如象 法源遗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海如象 法源遗珍
  觉 真
  在千年古刹——北京法源寺的主体建筑“悯忠台”东壁,嵌有一组珍贵的石刻《李秀残碑》。此碑是由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书,清翁方纲模刻于法源寺内。据《北平法源寺沿革考》中对此碑有如下记载“北海书李秀碑旧拓残额一、横一、圆础二、又半础一,凡五石,三百四十七字,嘉庆乙丑夏北平翁方纲手摹,毗陵胡逊校勒”。千年墨宝得以留存至今,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世人称之为“李北海”。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缙云三帖》语)的赞誉。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便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而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书如其人”,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写照。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和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宣和书谱》云: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称:王羲之以书掩其文,李淳风以术映其学。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惟邕得之。”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也。
  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声华当健笔,酒落富清制。”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由此可见,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真可谓形象传神之语。
  据史书记载,李邕有自撰自书碑八百余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和《李秀碑》等数种。《李秀碑》虽不及《李思训碑》、《麓山寺碑》影响巨大,但此碑的经历,颇为奇特,可以说是历经劫难而得以保存至今。
  《李秀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左豹卫翊府中郎将赠辽西郡开国公李府君神道碑》。在唐代由李邕所书的《云麾将军碑》共有二通,不但官位相同,并且姓氏亦同,据清代陆耀 《金石续编》云:
  “唐有两云麾将军。一为李思训,碑在蒲城;一为李秀碑,在良乡;皆李北海书。昔人强分真赝优劣,殊为未审。余有诗云:‘多少墨人空聚讼,不知世有两云麾’。”
  此碑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正月,置官廨中,未曾有损。可惜的是,其后在碑石断裂的情况下,竟然被良乡某人斫为柱础,可不哀哉!在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中记述了此一事件的传奇经历。
  “良乡县有云麾将军碑,旧置官廨,不知何时,为校官裂为柱础,墨本遂不见于世。近复修学舍,更以新砥,置而不用,推之瓦砾中。过者不睨也。邵生正魁、董生凤元往经其地,纵迹之,则古础存焉,规如铁鉴,字尚未泐也。以语宛平李侯荫,侯喟然兴叹,寓书县令辇致宛平署中,凡六础。荫既得石,嵌于署壁,号为‘古墨斋’,时嘉靖中事。”
  如果说一代名碑,被裂为柱础,已属不幸。然而还有更大的不幸在等待着它。据知,《李秀残碑》在宛平署“古墨斋”中并末存放多久,便被移入京兆少尹署。万历末年,喜好古物的京兆尹王惟俭携带其中四础到了大梁。从此,六块柱础惨遭分离,只存其二。“然王京兆既好此碑,何以又留二础于尹署?此诚不可解者”(朱文藻《碧溪文集》语),从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迷。被带到大梁的四块早已不知所踪。而余下的的两块被遗弃,直到康熙年间才被发现。宝物重光,何幸如之。顺天官丞吴涵发现的两块柱础又被重新安置于安定门内文丞相祠中,在《云麾将军断碑记》中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余以康熙三十有一年承乏顺天府府丞,公务之暇,访求所谓云麾碑者不可得,召胥吏讯之,皆云无有。其夏,因校士宿署中,日既暮,闲步于庭,见蔓草中有二石,就视之,则碑石也,惊喜过望。急拂拭读其文,已多漫漶不可辨,可辨者才数十字而已。余惜其弃置,思仍 之署壁,既又念是署中宦游者往来如传舍;然下者若良乡之士,不免视同土石;而博雅好古若王尹其人,又或取之而去。余虽复效古墨斋遗事,安在其能久存者?而宋丞相信国文公祠,去府署甚近,数百年祭祀不绝,窃以为官舍之屡易,不如祠宇之常新也。故不 于署,而 丞相祠。”
  到了清代中期,素有四大书家(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之首称号的翁方纲(公元1733—1818),得到了此碑的拓本共五石,其中两石之文字与丞相祠现存二础同,另三石则可补原石残缺之原貌。因感念此碑命运多舛,遂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的夏天,聘请刻石圣手胡逊模刻于法源寺内留存至今。从而使十方善信,不但可以入寺拜谒,净化身心;且能观壁间之书,而兴起思慕古德直臣高风,更好地为当世服务,真正体现了寺庙从古至今作为博物文化中心的作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