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教观思想研究
慧思教观思想研究
杜晓玫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慧思教观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oughts of Hui-sz's Teachings and Contemplations
【文章作者】杜晓玫
【指导教师】刘贵杰
【文章页数】144页
--------------------------------------------------------------------------------
【中文关键词】慧思 教观 |法华经 法华经安乐行义 |首楞严定 一乘 |实相观 末法观 心识观 | 随自意三昧|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诸法实相 十如 |如来藏 觉
【中文摘要】本文将慧思的教观思想分为教相、禅观和行持三方面:在教相方面,慧思以“十如”的观念,结合了法华一乘观和般若的实相观,更清楚的凸显了诸法实相。在禅观方面,慧思以《首楞严三昧》经为基础,提倡举足下举皆具足六波罗蜜,是以行住坐卧皆能起观修。在教观实践方面,慧思以《法华经》中的安乐行做为菩萨行的依据,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行一切法,又不住一切法。不论是教相、禅观、实践行法,慧思还是以《法华经》的一乘思想来贯通三者,最终归于无分别的诸法实相。
法华一乘,其意义在于因果一时具足、理事同时呈显的无分别性上。在观察事物的现象时,撤销概念中对时间、空间坚固的分别性,那么佛所的神通妙用,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境界。但是,要如何彻底放下对时间和空间的坚固分别,就必须提出方法。而慧思所提出的方式就是觉观。
慧思提出“觉了自心”为方法,不断地觉观产生分别、对立的起点,在根源上就先放下分别心、差别相,意识一旦离开了对立和分别,(六根)主观感受和(六尘)客观环境合而为一,就成为心境一如的无分别境界,这也就是诸法实相。透过法华一乘的觉观,实相不再只是主观心识的概念,或是客观环境的条件,而是心境一如的存在状态,诸佛的神通妙用,也就是展现在心与境的互通互融上。
慧思认为在根性起分别之前,能如实安住于自性的诸法,是能根根互用的,这也是法华菩萨一乘一学的圆顿法门。例如当我们闭上眼睛,聆听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由脚步的轻重迟缓、声音的由小渐大,我们可以得知是谁由远而近的靠近我们,不需要用眼睛看就能明白。以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状态,就能体察六根在本质上的互用是可以办到的,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有回归于心的觉性中去体察,还是执意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六根作用各司其职呢?这种对立分别的习惯如果不仔细的觉察,人是自然而然接受并且习以为常的。这是人存在就会发生的问题,但是问题问的有多深,也必须要反观我们想探究的有多深。慧思对诸法存在的实相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以“如”诠释了诸法存在的深度,最终以法华一乘的思想贯穿其教观的落实。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解决目标1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2
第二章 慧思的生平著作与思想渊源6
第一节 慧思的生平著作6
第二节 慧思的思想渊源11
第三节 《法华经》的基本旨趣14
第三章 慧思教相思想的基本观点21
第一节 法华观点22
第二节 实相观点30
第三节 末法观点38
第四节 如来藏观点48
第四章 慧思禅观思想的根本内容56
第一节 以心识为主的禅观56
第二节 以实相为主的禅观67
第三节 以首楞严定为主的禅观81
第五章 慧思教观思想的实践方法90
第一节 即心即戒行90
第二节 菩提誓愿行96
第三节 法华安乐行104
第六章 结 论118
第一节 慧思教观思想的特色118
第二节 慧思教观思想的影响126
附录-慧思简略年谱136
参考书目139
--------------------------------------------------------------------------------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一、工具书
1. 望月信亨主编,《望月佛教大辞典》,地平线出版社,1979。
2. 吴汝钧编,《佛教思想大辞典》,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3.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
4.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佛教百科文献,1994。
5. 明释一如编,《三藏法数》,慈云山庄三慧学处,1995。
6 释会旻主编,《天台教学辞典》,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
二、慧思著作
1.《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正藏》卷四六。
2.《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正藏》卷四六。
3.《随自意三昧》一卷,《卍续藏》册九八。
4.《立誓愿文》一卷,《大正藏》卷四六。
5.《受菩萨戒仪》一卷,《卍续藏》册一0五。
6 《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大正藏》卷四六。
三、经论典籍
1.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正藏》卷八。
2.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正藏》卷八。
3.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正藏》卷八。
4.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卷九。
5.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无量义经》,《大正藏》卷九。
6.刘宋昙摩密多译,《观普贤经》,《大正藏》卷九。
7.刘宋智严译,《佛说法华三昧经》,《大正藏》卷九。
8.失译,《佛说法灭尽经》,《大正藏》卷十二。
9.刘宋疆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藏》卷十二。
10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卷十二。
11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大正藏》卷十五。
12姚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藏》卷十五。
13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正藏》卷二十四。
14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卷二十五。
15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卷三十。
16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十一。
17梁法云撰,《法华经义记》,《大正藏》卷三十三。
18隋智顗撰,《法华玄义》,《大正藏》卷三十三。
19唐湛然撰,《法华玄义释签》,《大正藏》卷三十三。
20隋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卷三十四。
21唐湛然撰,《法华文句记》,《大正藏》卷三十四。
22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大正藏》卷四十四。
23隋智顗撰,《摩诃止观》,《大正藏》卷四十六。
24隋智顗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
25隋智顗撰,《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大正藏》卷四十六。
26隋智顗撰,《四念处》,《大正藏》卷四十六。
27隋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
28隋智顗撰,《天台小止观》,《大正藏》卷四十六。
29隋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四十六。
30唐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卷四十六。
31唐湛然撰,《止观义例》,《大正藏》卷四十六。
32唐湛然撰,《止观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
33明智旭述,《教观纲宗》,《大正藏》卷四十六。
34元怀则述,《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卷四十六。
35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大正藏》卷四十九。
36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卷四十九。
37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卷五十。
38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大正藏》卷五十。
39唐神清撰,《北山录》,《大正藏》卷五十一。
40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大正藏》卷五十一。
41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大正藏》卷五十一。
42宋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卷五十一。
43南宋士衡,《天台九祖传》,《大正藏》卷五十一。
44唐道世着,《法苑珠林》,《大正藏》卷五十三。
45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正藏》卷五十五。
46宋了然述,《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卍续藏》册九八。
47明智旭述,《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卍续藏》册九八。
48清省庵着,《劝发菩提心文》,大乘讲堂,1996年。
四、近人研究著作
1.尤惠贞,《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
2.尤惠贞,《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
3.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5.吴汝钧,《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商务出版,1999年。
6.吕澄,《中国佛学流略讲》,里仁书局,1985年。
7.李志夫,《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年。
8.杜继文.任继愈,《佛教史》,晓园出版,1995年。
9.黄忏华,《中国佛教总论》,木铎出版社,1983年。
10.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东初出版社,1995年。
11.陈英善,《王台性具思想》,东大出版社,1997年。
1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木铎出版社,1983年。
13.张曼涛,《天台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4.张曼涛,《天台学概论》,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5.张曼涛,《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6.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展论》,东大出版社,1993年。
17.霍韬晦,《佛学上册》,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
18.霍韬晦,《佛学下册》,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
19.释太虚,《法华经教释》,佛光出版,1995年。
20.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92年。
21.释印顺,《大乘信论讲记》,慧日讲堂,1966年。
22.释恒清,《佛性思想》,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23.释普行,《大乘止观法门启蒙》,中华大典编印会,1977年。
24.释圣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东初出版社,1987年。
25.释睿理,《佛学概论》,大乘讲堂,1987年。
26.释慧岳,《天台教学史》,中华佛教文献编撰,1989年。
27.释静权,《天台宗纲要》,中台佛教基金会,1997年。
28.平川彰,《法华思想》,文殊出版社,1987年。
29.宇井伯寿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协志出版社,1970年。
30.安藤俊雄着.释演培译,《天台性具思想论》,慧日讲堂出版,1967年。
31.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慧炬出版社,1998年。
32.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33.鎌田茂雄着.转瑜译,《天台思想入门》,佛光出版社,1991年。
34.武觉超,《天台教学的研究》,法藏馆,1988年。
五、期刊论文
1.安藤俊雄,《慧思的法华思想》,《山口博物馆纪念论丛》昭和30.11。
2.李志夫,《天台宗之理事观》,《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
3.李开济,《佛教预言与末法时代》,中国哲学会编集,1999年。
4.沈清松,《末世与希望》,中国哲学会编集,1999年。
5.吴汝钧,《龙树与天台哲学》,《内明》:一四七,三~九,1984年。
6.吴汝钧,《天台的判教理论.天台宗的真理观》,《谛观》:八二,一~四四,1993年。
7.林传芳,《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见《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一二五 ~一四五,1997年。
8.陈英善,《慧思与智者心意识说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一期。
9.陈英善,《慧师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的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
10.释惟觉,《中道思想之介说》,《灵泉月刊》第四十五期。
11.释慧开,《早期天台禅法的修持》,《中印佛学法论─传伟勋六十六寿祝寿论文集》,1993年。
12.释慧岳,《南岳思大师的缘起思想》,《海潮音》48:5。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