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慧远法师碑(谢灵运撰)今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哲兵 译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慧远法师碑(谢灵运撰)今译
哲兵 译注
  原文:
  法师,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弱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书生。二十一,欲渡江就范宣子。於时王路尚鲠,有志不遂。於关右遇释道安,一面定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抽簪落发,求直道场。沙门昙翼,每资以灯烛之费。安公曰,道士诚知人。法师籍旷劫之神明,表今生之灵智。道情深邃,识鉴渊微。般若无生之津,道行息心之观,妙理与高悟俱彻,冥宗与深心等至。安公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
  太元初,襄阳既没,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同契不命,而景响闻道,誓期於霜雪。自以年至耳顺,足不越山。
  桓氏以震主之威,力为屈致。法师确然贞固,辞以老疾。俄而制使沙门尽敬王者,法师惧大法之将沦,抗言万乘。玄知不可强,俯而顺焉。既道渐中土,名流遐域,外国诸僧,咸来向礼。非夫道深德广,焉能使显默同归,异域致敬。
  且新经未表晋邦,律藏历年莫正。禅法甘露,国所未闻。实相宗本,人有异说。法师深存广图,大援群生,乃命弟子迎请禅师,究寻经本。逾历葱岭,跨越沙漠。弥旷年稔,并皆归还。既得传译,备尽法教。是故心禅诸经,出自庐山,几乎百卷。
  又以新本无二,即色三家之谈,不穷妙实。乃著法性论,理深辞婉,独拔怀抱。罗什见论而叹曰,汉人未见新经,便暗与理会。若夫温心善诱,发必远言。
  栖寄林岭,游兴能彻。虽复风云屡更,而无昭昧之情。俯仰尘化之域,游神无生之门。所谓言斯可发,行斯可乐矣。自枕石漱流,始终一概。恬智交养,三十余载。春秋八十三(与前文冲突,原文如此),命尽绝岭。遗言露骸松林,同之草木。达生神期,既於此矣。古人云,道存人亡,法师之谓。凡我们徒,感风徽之缅邈,伤语晤之永灭。敢以浅见,扬德金石。其辞曰:
  九流乖真,三乘归佛。道往绝迹,慈还接物。孰是发蒙,昭我慧日。
  摄乱以定,闲邪以律。妙法常存,悠悠莫往。若人乘生,皎皎远赏。
  鉴我鉴物,知狭知广。息生空谷,训徒幽壤。秦皇雄惑,蔽理通情。
  王孙偏解,滞死达生。夫子之悟,屡劫独明。仰高契峻,俯深怀清。
  惟清惟峻,若隔近绝。惟高惟深,志崇智洁。昔在香积,今也明哲。
  嗣之有人,实隆废歉。揵度练数,甘露流津。律藏拂故,法性增新。
  凡劂希道,日知好仁。景薄命尽,宗倾理湮。寒暑递易,悲欣皋壤。
  秋蓬四转,春鸿五响。孤松独秀,德音长往。节有推迁,情无遗想。
  元熙二年春,二月朔,康乐分谢灵运撰。
  今译:
  慧远法师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东)人。从小好学,十三岁时随舅舅令狐氏游学在河南许昌和洛阳一带,是一位少年书生。二十一岁,他准备渡江追随范宣子隐居读书。当时因战乱道路阻塞不通,不能如愿。在太行山一带遇道安法师,一见面对道安法师就有敬意,认定道安法师是自己真正的老师。于是拨掉发簪,剃光头发,追求佛门真理。沙门昙翼,常资助他一些灯烛之费用,道安称赞说:此道士真的能识别人啊!慧远依靠自古未有的精神,表现出光今宏大的智慧。他有深邃的入道情怀,有深刻入微的学识。“般若经”无生、无灭的要领,“道行经”静心息念的观法,这些微妙之理与高深的觉悟,他已达到透彻的地步;佛教空宗的思想与深刻的智慧,他已达到高度的境界。道安法师感叹地说:将来使佛道传于中国东南的人,一定是慧远了。
  太元三年(公元377年),襄阳被苻坚攻陷,慧远法师南游弘法,到达庐山脚下,建精舍于危岩之下。慧远法师与众僧在此建斋立誓,追求西方净土的境界,至老不渝。从那一年到耳顺之年(六十岁),足迹从没有出过庐山。
  桓玄以位高权重的威势,命慧远出山为官府效力。慧远艰贞不屈,以年老多病为理由推辞不就。后桓玄又制定沙门礼敬官员的法规。慧远法师担心佛未能将沉沦,著文与万乘(权重者)抗争。桓玄知不可以强压沙门,于是顺从了慧远法师“沙门不敬王者”的主张。慧远法师的思想广泛传播中国,名声流传到远邦,外国的许多僧人,都来向慧远法师行礼问道。若不是佛学高深,人品高尚,怎么能使有名望与无名望者都归服,连外国僧人都来致敬呢?
  当时有些佛经不没有传入中国,关于戒律的典籍多年没有得到统一的校正,禅法的甘露,还不被国人所知。“实相”的宗旨,各派有不同的解说。慧远法师誓愿广大,救助众生,于是命令弟了迎请西方禅师,寻找禅经的原本。他的弟子翻越葱岭,跨越沙漠,经过多年,携带佛经归国。这些佛经得到了翻译和流传,完备了佛法教育。所以说心经和禅经上百卷翻译,都是出自庐山的。
  又因为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三家的见解,都没有得到佛法的真髓,于是慧远法师就撰著《法性论》一文。道理深刻,用深入浅了的词语,叙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当时的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读到该文时赞叹道:中国人的这篇文章,是在没有见到新的佛经之前写的,但是它已经与新佛经的精神相符合,如果循循善诱,将来必有更加深远的理论。
  慧远隐居于深山密林,却在游兴之中彻悟。虽然风云变幻,都始终未改初衷。虽然生活在尘世之域,却神游于无生无灭之境。所谓言自可发、行自可乐,枕石漱流,始终如一。在恬静与智慧之中,生活了三十多年。在八十三岁的时候,寿终于庐山。留下遗言,将遗体放置松林之中,与草木同朽。旷达的人生,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这样了。古人说,人死而精神永存,慧远法师是这样的。我们这些佛教门徒,缅怀慧远法师的风范,感伤再也不能与法师会面交谈。本人不揣浅陋,以诗彰扬法师的功德,其诗曰:
  九流乖真,三乘归佛。道往绝迹,慈还接物。孰是发蒙,昭我慧日。
  摄乱以定,闲邪以律。妙法常存,悠悠莫往。若人乘生,皎皎还赏。
  鉴我鉴物,知狭知广。息生空谷,训徒幽壤。秦皇雄惑,蔽理通情。
  王孙偏解,滞死达生。夫子之悟,屡劫独明。仰高契峻,俯深怀清。
  惟清惟峻,若隔近绝。惟高惟深,志崇智洁。昔在香积,今也明哲。
  嗣之有人,实隆废歉。揵度练数,甘露流津。律藏拂故,法性增新。
  凡劂希道,日知好仁。景薄命尽,宗倾理湮。寒暑递易,悲欣皋壤。
  秋蓬四转,春鸿五响。孤松独秀,德音长往。节有推迁,情无遗想。
  元熙二年春,二月朔,康乐分谢灵运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