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缘起思想的特质
佛教缘起思想的特质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社会,和同一时期的中国一样,虽然在政治上处在一个诸侯分裂的状况,但是思想文化的园地里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耆那教为代表的所谓“外道”(这是婆罗门教对其它学说思想的贬称)哲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以吠陀经典为主强调种姓等级制度的婆罗门哲学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纷纷对印度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了重新整合的迫切要求。佛教思想就是为了顺应这种整合的要求而产生的,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这个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因为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种种不满,在他二十九岁时,毅然放弃娇妻、美妾、爱子、富贵生活以及王位的继承权,开始了修士的生活,经过六年艰苦卓绝的修行生活后,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因为启明星的启发而觉悟了缘起的宇宙人生真理,他向人们宣扬自己所觉悟了的真理,并告诉人们依照这个真理去修行实践就可以获得对所有人生烦恼的最终解脱。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听起来多少令人有点神话的感觉,可是他建立的缘起的佛教思想,在他和弟子们的努力下,却作为伟大的哲学思想一直保存了下来,并且影响着广大的人群,信徒遍及世界各地,有十数亿之多。
考察佛教思想的特点,缘起论是其基础和核心,是它基本的世界观。“缘集则种种法生,缘谢则种种法灭”,佛经中这两句话全面概括了佛教缘起论思想,其中“法”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是大到宇宙世界,小到一粒微尘的精神和物质范围内的一切事物的总称。“缘集则种种法生”,是说事物的产生需要各种因缘条件的聚集会合才能够完成,而 “缘谢则种种法灭”则是说事物的消亡也同样只有在各种因缘条件离散的时候才能够实现。一句话,离开了缘起,世界将只剩下一个名词。佛教缘起的理论,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最高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从缘起论的观点出发,佛教提出了全新的人生观,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修行成佛;主张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友爱,和平共处。人人皆具佛性,这首先是承认人性的平等,是因上的平等;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与释迦牟尼佛无异,这是果上的平等,是根本的平等。也许人们要问,既然众生平等,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寿夭的差别?佛教的解释是:这是由众生后天不同的福德因缘——最主要是福报和智慧的差异造成的结果。佛教认为,通过修行的手段可以解决这些差异。修行就是蓄积能量,去除烦恼“灰尘”,擦亮人性光明的过程,就是解放人性的过程,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要积累福报,就应该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要增长智慧,就要听闻、思惟、修行佛法。只要坚持不懈地蓄积福德智慧,就能达到最终成佛的目的,这是佛教的解脱论,强调主观能动性,我们姑且叫做主体论者。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主体论的佛教思想更可以激发出人们的主人翁精神。事实正是如此,佛教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口号,不仅是把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当作利益社会的善举,更是出于积累功德的目的。佛教的这些全新的人生观给受自然环境和等级制度双重压迫的人们打开了暗室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看到了解脱的光明,也使佛教从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基于平等的人生观思想,佛教不仅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观点,否定婆罗门教认为高贵的婆罗门族生于梵天之口最为尊贵、刹帝利族从臂而生次之、吠舍族从腿生更次、首陀罗族从脚生为最底种族的说法,也对世界上的有些宗教思想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虽然也标榜解脱的目的,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自由”的天堂,可是却要求人们必须老老实实地依照造物主的意思去做,才能得到造物主的喜欢,而上升到天堂里去,甚至即使到了天堂,也仍然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造物主的子民,服从于他的命令。说穿了,他们生天的理想,也只是让人们从“人间的奴才”上升为“更高级的奴才”罢了。有时,还会因为各人对造物主意旨的理解不同而引发冲突。社会学家认为,以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做事缺乏理性,有奴从的性格,我们姑且叫做奴从论者。显然,这些宗教思想的解脱观点与佛教思想主张的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修行成佛的解脱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说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主体论与奴从论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性格。
佛教的缘起思想还对不同时空,不同事物,不同社会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特点可以回答人们这样的疑问:佛教诞生于印度,为什么它却能够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当我们对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这两种思想都是属于东方文化系列,都有这样一些普世性的特点,第一,它们都不承认造物主的观点。第二,他们对其它文化思想都有很大的包容度,虽然不承认造物主思想,但是却可以和它们和平共处。第三,它们对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都有很强的适应性。由于有这样的一些优秀的特点,当佛教思想翻山越岭,进入中国社会的时候,中国人对它表示了欢迎的态度。佛教文化思想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互相启发,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过程,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中国的社会中扎下了深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力量的源泉之一。
进入新世纪,国家肯定佛教思想为培养国人的民族性格发挥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承认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宗教信徒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力量,鼓励宗教信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对宗教教义进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阐释,这给广大的佛教信徒以极大鼓舞,必将促进佛教界积极发挥佛教文化的特点,为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