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雍和宫殿堂内的各式小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雍和宫殿堂内的各式小塔
  雍和宫殿内陈列有大小佛塔数座,多为铜鎏金,也有银质、木质、瓷质的。其主要功用为殿内供奉。
  塔起源于印度,梵文称“窣堵波”、“浮图”等。印度最初建塔是为保存保存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佛经中说,佛祖圆寂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于是,印度于公元前2世纪在桑奇建窣堵波,藏释迦牟尼的舍利和经卷等。佛教的传播,一是利用佛经来宣讲教义,二是以形象化的实物或图画来弘扬。佛像、佛塔是突出的形象,由此,佛教传人中国时,佛塔也随之而来,并和中国的楼阁、亭子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佛塔。而覆钵式的佛塔是元代从尼泊尔传人中国的,并广为兴建。由于藏传佛教常以这种形式建塔,故又称为藏式塔,俗称“喇嘛塔”。
  在雍和门殿内大肚弥勒佛的左右各有一座紫檀木雕制的圆形塔。此木塔具有楼阁式塔的特点,因塔内每层主要供奉的佛像为长寿佛,故名为“长寿塔”。每座塔均为九层,高3.45米,其中底座高76厘米,径1.37米,为八棱状,围绕着塔壁每层供奉着泥制长寿佛和白度母,计274尊,每尊高10厘米。这种小佛像藏语称“擦擦”,系模具脱范制成的小浮雕,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供奉于塔内以求福荫。
  雍和宫陈列的各式小塔多为清代所制,也有明代制品,通高一般在20厘米左右。此类小塔在西藏、青诲、甘肃、内蒙古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中多有供奉。这种覆钵式的小塔的结构与大塔相同,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即塔的基台与基座,基座又称塔阶。基台多为须弥座式,象征十善之地;正视基台呈“亚”字形,束腰处浮雕有金刚杵、狮、象及祥瑞之物。在须弥座的平台之上为塔阶,或方或圆,层层递进,象征四随念;塔墓上承塔身,由于塔基较大,外形显得十分稳健。塔身为覆钵式,即如一个扣着的钵,又如宝瓶,故又称为“塔瓶”,象征着菩提心;其上满饰璎珞或花蔓,象征着菩提三十七道品;在塔身正面,设有形如佛龛的门,称:“焰光门”,内供佛像。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十三重相轮和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十三重相轮又称“十三天”,象征十力和三近住;又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有敬佛、礼佛之意。宝盖象征佛座上的七宝华盖,含智悲双运降服邪魔意;其上仰月象征佛教金刚界的月轮,宝珠即为摩尼宝珠,又象征二先知。有的小塔从宝盖处下缀二金属飘带至塔瓶处,上饰图纹并嵌宝石,更显玲珑别致。这种带金属飘带的小塔为清代始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