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与“时时勤拂拭
“本来无一物”与“时时勤拂拭
作者义休,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一、绪言
惠能大师与神秀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俩人把当时中国禅宗一分为二,形成了南能北秀的分化局面。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在北方弘扬渐悟法门;而惠能大师为首的南宗在南方弘扬顿悟法门。俩人各自大开法席,弘化群迷。特别是惠能大师,在继承达磨祖师禅法特色的同时又对传统禅学作出了很大的变革,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之学。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法特点,更直接、更简便的深化禅宗,使禅宗史上出现一个辉煌的时代。记载惠能大师言行的是《六祖坛经》。我是通过学习本经,依惠能大师与神秀大师的那两首偈子“本来无一物”与“时时鄞拂拭”来谈谈我对学佛的一些感悟。
二、六祖大师的禅法特点
1、六祖大师的“明心见性”
学佛,我们要从学字下手,学习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学习法,而法又是什么呢?法是方法和方便,是指导我们走向彼岸的菩提道,佛法是心地法门,是心上的见地。故《华严经》云: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种种法、心灭种种法灭”。
心是我们学习佛法最关键的东西。我们要分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假心,真心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圆觉之心,而假心就是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如要明心见性,就要从认识本心上下功夫。《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修法无益”,如果我们修不到明心见性的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便无益处“。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得,得成佛否?”答曰:“不得,不少法可得,是有为法,不免生死,何时成佛道”。在五祖大师的《最上乘论》中云:
“守本真心,则到彼岸,常念彼佛,不免生死,三民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其实,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于迷悟,以众生当下之心,念念无著,即为解脱成佛,把自心佛性众生都归于人们当下即悟,此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生佛不二”。
2、六祖大师的顿悟
在我们大多的修行法门中,只有顿悟法门最殊胜迅捷。在〈在珠禅师语录〉中云:问曰:“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曰:“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顿者,顿除妄念狂心,悟者:悟无所得。无所得,就是无求无执著,无相无分别,此时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故清净。即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的真心,圆觉清净之心。在《六祖坛经》中载:惠能大师因路过一个客店听闻《金刚经》中的“应无住而生其心”而见性。其次在《坛经》中,后来惠能与弘忍大师对话,问:“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已矣!犹欠筛在”,不久,五祖弘忍大师对他已经印证了,而惠能大师的得法偈也是他开悟后自性的流露,当体即现,当下即悟。在《坛经》中大师云: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围绕着自心迷悟展开的,其修行实践是以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为修行目的。
三、神秀在大师的禅法风格“观心看净”的渐修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是神秀大师在《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位,要求弟子作偈时,由神大师作的。佛认为我们众生都能达到觉悟,先天所秉有的佛性之心如同明镜一般清净,应当勤加修行,时时注意观照自己的清净之性,不要便它受到各种烦恼的侵犯和污染。神秀大师直接对心而言的“一切善恶皆由于心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他认为:
“心者,万法之根本也”,
心即是“众善之源”同时也是“万恶之主”。如《观心论》中云:“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具备”,因此一切的善恶,解脱与轮回都是决定于心的造作,但此心人人都具,只是有染与净的之别,若随染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夫,于是就沉沦于三界,若通过观心的修行息妄显真,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所以禅秀大师强调观心一法,总摄诸行,通过专心坐禅修行方可证悟,明白了自己沉沦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观心”修禅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为此神秀的观心论突出了对真如之体受无明妄心障覆故,众生轮回受苦的论述,显示了他的禅法重心在于“息妄”渐修的特色,神秀大师把贪嗔痴“三毒”视为无明之心的种种烦恼邪恶的根本。把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起的“六识”称之为“贪著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的“六贼”,认为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诸苦,而这除“三毒”,净“六根”实际上也就是观心禅法的主要修习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禅秀大师重视坐禅,在禅定中“观心”、“摄心”、“住心看净”,“观心看净”是一个心性修行的过程,通过观“空”和“息想”、“息灭妄念”(拂尘)等,深入认识自己本具清净的佛性,并循序渐进地灭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观念,从而达到与空寂无为的真如佛性相应的觉悟境界。
四、两种风格与实际的学与修
通过以上对俩位大师的略述我们已了解,俩位大师的不同禅法特点。惠能大师重点突出了“明心见性”的顿悟风格,而神秀大师则体现了“观心看净”的循序渐进,次第修行的渐悟思想,俩位大师不管用什么方法,但都围绕着开悟而下功夫?这也是我所讲述的关键问题,悟与修,修行的方法很多,在圆瑛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中云:
“有顿悟渐修,顿修渐悟,渐悟顿悟,渐修渐悟,更有顿悟顿修的上上根人”,
其实修行见悟的法门很多,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的变化,它的根本(自性)是不变的,如上说六祖大师的顿悟,也是来自于渐修的,如果没有渐修的资粮和加行为因,又说“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这些无不证明了顿悟的果是由渐具备的因而为的,并没有什么顿渐之因人而异。如《六祖坛经》之“般若品”中云: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所以行人在不能顿悟的情况下,还是渐修而积聚资粮,资粮够时,也自然可以有悟的机会。顿者理悟,渐者实修。
在学佛的道路上,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福德因缘,根器下劣或上根人,都要衡量一下自己,在善知识提携和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佛的法有八万四千,法法方便门门殊胜,所以顿渐没有高下,由于南宗禅的兴起,人们都顿心于顿悟禅,而渐悟禅也就随着忽视了,不甘心劣根自居的禅修者,也一味的唱起顿悟成佛的高调来,忘了根本,结果,没有顿悟,又失去了渐修,致使一生空过,可叹呀!这时我们应回过头来认清自己,脚踏实地渐修。现在末法时期我们的根器没有古人好了,应“时时勤拂拭”的来观照自己,修行路线,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戒律制心一处,老实参禅或念佛,如法如理的勤修,自己的心,勿使它染上尘埃,如我们思量一下,顿和渐也是一如,悟离不了修,修是为了悟,所以说在我们学佛中不要盲目的追求,要稳稳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就一定能够达到彼岸。
参考书目:
1、《六祖坛经》
2、《中国禅学思想史纲》
3、《血脉论》
4、《最上乘论》
5、《圆觉经讲义》
6、《永嘉证道歌》
7、《大珠禅师语录》
8、《金刚经》
9、《华严经》
10、《观心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