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述《僧护经》的内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坚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述《僧护经》的内涵

坚仁
  作者坚仁,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一、绪言
  《僧护经》以事实及佛陀的金口诚言告诫我们出家众:过去迦叶佛进出家众有不尊戒律的,至今还在地狱受苦。警惕我等出家众,不学毗尼,不尊戒律,将到弥勒佛出世时还不能脱离地狱之苦,警策我们僧众要做人师表,不要为了一时的名闻利养而沉沦地狱,受无量的苦报。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可知出家是何等的光荣、何等的伟大。因此我们出家众主应做大丈夫之事,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而不懈努力。不要自我消沉,为利所惑,白白地浪费我们这段宝贵的出家人生,任意践踏自己的慧命,拿自己短暂的人生去作赌注,换回无边的罪业。过去祖师曾说:

  “人生最可悲的是在袈裟底下失去人身。”

  本经中也说:“地狱门前僧占多。”我们应好好地去思量这些古德所说的话,不要把这出离苦海的教门当作我们下地狱的助因。
  经中,佛陀为僧护比丘所见地狱受苦众生的因缘,如人临镜子,媸妍毕露,无所遁形,闻之汗流浃背、毛骨悚然。对于我们佛子,此经,就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给我们指引方向。时常读之,它像一面明镜,照澈我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知其病而识其药,知其所应趋避。可见《僧护经》的殊胜和利益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等佛子千万莫等闲视之,于日常生活中,果能洞明此旨,如法行持,就算不能出世间,但也决不会落入三涂。
  结合现今佛教的状况,可知《僧护经》给我们启示的内涵大致有四个:一是教我们要重视出家学道的因缘;二是教我们修学佛法首要尊师重道,三是要深信因果;四是要尊守戒律。佛陀在本经中所启示的这四个内涵,都是我们学佛最基本的信念,也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本应做到的。只有真正如实履行佛陀所开示的这四个内涵,才能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才能真正学佛。下面将试着分别加以阐述。

  二、珍惜出家学道的因缘

  在经文的开端,以龙王初闻佛法,生起信心,欲随佛陀出家学道,最终以畜生有六障法,佛制不许出家,而被佛陀遣回龙宫,可知唯有得到人身才有资格出家的。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莫道僧家易做,皆因夙世种菩提。而今我们很轻易的就出了家,成为佛陀的弟了,可知我们的福报是多么的深厚。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因缘,勤学经律,再种将来解脱之因,切莫荒费这短暂的时光,辜负我们出家最初之心愿。

  三、尊师重道

  佛陀开示我们说:

  “一切佛法,皆从恭中来。”

  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曾有一首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开示我们后代要学佛,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做好也就是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做人的三种标准之中首条云: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可见尊师重道不但是求学佛法的根本,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之一。同时,尊师也即是尊敬一切众生,为什么呢?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怎么能够不恭敬呢,佛陀之所以要我们恭敬一切众生,其目的是让我们去除我慢。如果一个人的我慢不去除,就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受益,对于我们的人格也是一个污点,永远也无法得到圆满。
  重道,简单地说,就是尊重法宝。唐武则于偈云: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勉励自己爱惜经典,如法的去受持。我们现在虽不能去如法的受持和了解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但也应该尊重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典。因为它是开启我们智能的钥匙,是引导我们趣向菩提的启蒙,对于这样的法宝,我们怎能不尊重爱惜呢?况且百千万劫都能得遇上,而欠能有这么大的福报遇上,岂能不去珍惜。
  再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都是先德经过九死一生,跋山涉水,经过茫茫沙漠从印度将梵文经典携带到中国翻译而成。如唐中天竺般刺蜜谛三藏法师,为将佛陀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传至中国,使中国的佛法能得到长久的流传。曾冒着生命的危险,携带此经三次偷偷地出关,都被查获而未能将此经带出来(因在当时印度,《楞严经》是国宝,严禁所有的僧人将此经外传)。想想在当时《楞严经》是多么的珍贵,佛陀也曾经说:“只要《楞严经》在娑婆世界一天,就有如来的正法。”当时隋唐时代的智者大师,也深知这一点,故于每天虔诚的礼佛,求佛陀的加被,能早日将此经传入中国,这样一拜就是十八年。于此同时,般刺密谛三藏也终于想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将梵文的《楞严经》用薄薄的细绢抄下来,交经文藏自己的胳膊里面。顺利的通过关卡严密的收查,而将此经携带到中国,译成汉语留下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那么完整的经典,都是因有了这些祖师们的不惜身命地来护持传播的缘故,现在读着这些经典,饮水思源,我们将怎样报答先贤的大恩大德?
  唐朝义净三藏法师于高宗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结伴二十二人去印度寻求佛经,回来时只剩下他一人,他曾写一首诗,描述前贤西行求法的艰辛,勉励后学要爱惜,尊重先辈用血汗换来的经典。他的诗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珍唯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旆将经容易看。”
  我们已不再用再踏着先辈的足迹去西行求法了,及僧护比丘和舍得弗大尊者的以身示教,给我们很明确的启发:无论我们有多大的成就,都不可以忘本。更难能可贵的是,四龙王为护师命而不惜违犯学法的规则,为我们后辈下一个崇高的榜样。

  四、因果

  在《僧护经》中,因果的启示,占了三分之二,足见因果在佛法中的份量有多重。我们现造的恶因,将是过去善因的逆缘,也是过去所造恶因的顺缘;现造的善因,是过去善因的顺缘,也是过去的逆缘。善多则得解脱,恶多则堕三恶道,这就是因果的理念。然是善是恶,全在于我们自己,做为一名佛子,对于因果要丝毫分明,不可昧于因果,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永久的沉沦。

  1、因果的总义

  “因”就是事实的起因,无因决不能成事;“果”就是事情的结果,无论什么事,不做则已,做了免不了要结果。正如本经中僧护比丘看到受苦的众生,皆是过去所造恶因。可知果之随因,如影随形,想灭此果,就像人想灭掉自己的影子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有了事情的起因,而避免结果,于事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因果概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之因果,指的是过去所作因而得的果,如本经中所述的因果事,乃过去之因果。又如生在富贵和贫穷人家里的孩子,其生活就有天壤之别,按理初生的小孩,在今生并没有造什么因,似乎不会有什么差别的遭遇。这都是过去之因果差别啊!
  现在的因果,就是今世的所作之因,今世就得的果,可从三个方面说明:一、如人拍掌,即刻有声音发出;二、如我们现在发愿念佛往生,临终就能蒙伸缩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三、如人有好赌之因,日后就得贫穷之果,这三个方面所作之因虽得的果的早晚不同,但完全属于现在之因果。
  未来的因果,即今世所作之中,来世才能得的果。如我们现在所种学佛之因,将来会得成佛之查,又如今世杀生害命的人,今生虽得不到果,来世一定逃不掉,正哪古德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毫厘不爽”。《大涅槃经》云: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进,果报还自受。”
  
  谁敢存侥幸之念而胡作非为。

  2、略举本经的因果

  迦叶佛时有上座比丘,不知禅诵,不解戒律,饱食熟睡,只能讲说与道无益之语,上好的饮食,先自受用,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堕入地狱中,作大肉瓦,受火烧之苦,至今不息。
  又迦叶佛时,有出家人,在寺中常住,在僧墙壁上,乱钉诸橛,挂己衣钵,以此因缘,堕地狱中,做肉橛受火烧受苦之报;又出家众,在佛僧净地,大小便利,不择处所,人所呵啧,不受教诲,使粪气臭秽,熏诸众僧,以此因缘,堕地狱中,作肉厕井火烧受苦,至今不息,更有僧众,在大众中,斗诤相打,死堕狱中,受猛火烧身,相互打斗之报,至今不息。
  上所明之因果,犹如一面明镜,将我等末世众生之行为显露无遗,好似佛陀专说现在之弟子。看到将来得到如此重的果报,受苦的时间如此的长,就胆战心惊,毛发直竖,谁还敢不深信因果的不爽,对自己犯下的罪过,能不至诚的忏悔吗?

  3、如何避免不善之因

  我们凡夫众生,障深慧浅,不知摄心,举身动念,都在造业,前念刚上,后念又起,无一刻停息。如何才能避免造这些不善之因呢?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会造这些不善之因,皆因我们的心时常随境的转,迷于六尘所致。因此首要是“观心”,观即观照,谓时常观照我们这颗“心”不要被外境所染。然我们末世众生习气毛病重,一时很难做到,怎么办!多读经典,少欲知足,严持戒律,广修十善业,善得众生。多亲近善知识,作为自己的榜样。古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知识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善知识能帮助我们指正错误的地方。如是日久的陶冶,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就会避免造恶因了。

  五、戒律

  1、戒律的意义与重要性

  戒者,防非止恶也,律乃断轻重开遮持犯。在小乘教说:

  “戒是正顺解脱本。”
  
  在大乘教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可见大小乘都很重视戒律。佛陀曾在入灭前慎重地告诫弟子:

  “如来灭后,要以戒为师。”

  在三无漏学中,戒为根本基础,因戒能生定故,戒定精严,生以智能。所以修持戒律是佛弟子们首要的基本课程。
  《璎珞本业经》说:

  “一切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所以三世诸佛出现世间,无不慎重的推重戒法;古来历代祖师,也无不以戒法殷殷教诫。佛陀在本经中告诫云:“宁食大铁丸,焦热如火焰,破戒不应受,得信檀越食。”可知戒律是多么的重要啊!

  2、戒律的作用

  戒律在律藏典籍中有三种梵名,一是毗奈耶,又称毗尼,译为善治,能对治众生的贪欲、嗔怒、学痴等烦恼;二是尸罗,译为清凉、安稳,能息灭众生身口意三业如火焰般的热恼而获得身心的安稳与清凉故;三是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随顺解脱。七众所受戒,通名别解脱戒,以能分别防非止恶,解脱苦恼而达到身心的安宁。《大涅槃经》云:

  “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及根本,是摧结恶贼的铠杖,是变恶行的桥梁。”

  由此可知,不论行善断恶,不论离苦得乐,或断或证,戒律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3、不持戒的过失

  在本经中,佛陀说有九种人常在阿鼻地狱之中受苦,其中就有一种是破比丘净戒的人,多可怕啊!又本经中说迦叶佛时,有两沙弥不依戒律,同床共被相抱而眠,以此因缘,堕地狱中受猛火烧身,相抱受苦之报,至今不息。
  《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

  “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出入房舍城邑宅中,常扫其脚迹。”
  可见不持戒,不但人天不喜,连鬼神都不喜。又戒经中说:

  “若佛子不持是净戒,于未来世中,障菩提道,障出家法,障涅槃乐;于现世中,得种种不如意,灾难重重之报。”
  
  心内常常闷闷不乐,是故佛陀说:

  持戒最为乐,
  身不受诸恼,
  睡眠得安稳,
  寤则心欢喜。
 
  六、结语

  从广义上来说,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令众生断除无明,顿悟本心,而解脱生死。如今之众生,善根浅溥,要基越来越钝,并不能一朝一夕就能顿悟本心,而解脱生死。要知道真实的修为,是要落实在身口意三业的实际行为中的,圆满而真实的行持,一旦在三业上生起,总是相续持久,贯之始终的,众生或许有一会半刻的与自己的心相应,但总不是持久的,多数是勉强的,要想做到象圣贤那样不待勉强的就任运在道,非常自然的就把行持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之中,是要经过长久的修行练习的。我等当今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佛的根基扎好,才不会中途夭折。
  《僧护经》所说的全部内容,都是我们学佛行持解脱之道的基础,这强不是出世的大乘思想,但是在修学出世的大乘经内,却离不开这些基础的。就像建万幢高楼大厦,没有坚固的地基,大厦就会倒蹋。而现今很多佛子忽略了这些问题,只从表面去谈大乘般若空性的出世思想。要知大乘出世的般若空性思想,是佛陀针对具有大智能,大福德之众生而说的,并不是我等劣根浅智的弟子们所能明了,契入的。我们都知道大智能是由定生发出来的,而定是由持戒的精严而得的。促使严持戒律的前导,是明了因果的不爽,深信因果的助因是恭敬三宝。可见,《僧护经》对我们现在佛弟子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能看到如来及禅宗祖师大德所说的一切皆空,而望文生义,起诸邪见,认为可以不学经论,不持戒律,口头上大谈偏激的断灭空思想,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堕入亡空,不能自拔。这样空其一生,还是和“解脱”二字无缘,冤不冤?因此,在目前,我们最要紧的是,脚踏实地,从根本上去修。这样就能使我们逐步契入佛之本心,而最终解脱生死。

  注:1、见《僧护经》
    2、见《僧护经》

  参考资料:
 
  1、《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著
  2、《沙弥律仪要略》藕益大师著
  3、《学佛群疑》战德克著
  4、《梵网经菩萨戒本》
  5、《同戒录序》瑞今法师著
  6、《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广化法师著
  7、《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
  8、《重刻僧护经序》道霈法师著
  9、《正法入住四经合印前言》净间法师著
  10、《百丈及其清规的研究》智海法师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