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著:《净土祖庭——白人岩寺》(1)
张卫平著:《净土祖庭——白人岩寺》
作者:张卫平
目 录
前言
1、走近慧远师
2、结缘净土宗
3、史话白仁岩
4、感悟岩寺景
5、灵秀孕奇才
6、岩寺碑记选
7、诗意白仁岩
8、精美小传说
附录
1、慧远大师年谱
2、远祖历朝封谥
3、庐山慧远法师诔
4、净土十三祖
5、净土文学
6、白仁岩摩岩石刻
7、白仁岩净土文化研究
后记
前言
“步入崎岖石径高,山风六月透征袍。岩前久坐无人到,静听松风沸海涛。”这是明朝诗人王三聘感悟白仁岩后写下的一首精美诗篇。白仁岩位于北岳恒山西向余脉之牛头山上。《华严经》说:“边夷国土有菩萨住处,名牛头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白仁岩与五台山一样,自古即为晋北一著名的佛教胜地。乾隆《代州志》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明张尚书凤翼读书于此。”《雁门关地理总考》载:白仁岩“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顶间有说法台。”白仁岩山势险峻,古松蔽日,环境幽雅,景色诱人,是现代人理想的旅游休闲去处。
白仁岩的北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西面是风光秀美的管涔山,南面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五台山,东面是闻名遐迩的雁门关。景点密集、区位适中。游客既可到白仁岩休闲渡假,又可饱览晋北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观。白仁岩距大运高速公路代县出口处不足两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穿出口、过小寺,便可望见那奇美的白仁岩了。
《白仁岩寺》是一本介绍有关白仁岩历史、传说、自然风光的书籍。全书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是走近慧远师,重点介绍白仁岩的创建者慧远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慧远大师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第二部分是结缘净土宗,主要介绍慧远大师及慧持、周续之、昙鸾等几个雁门人对净土宗的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第三部分是史话白仁岩,详细叙述了白仁岩寺的历史文化变迁;第四部分感悟岩寺景,着重介绍净土祖庭白仁岩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五部分灵秀孕奇才,介绍白仁岩孕育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第六部分是岩寺碑记选,选录了历代重修白仁岩的优秀碑文;第七部分是诗意白仁岩,第八部分是精美小传说,从传说和历代歌咏白仁岩的诗词中领略白仁岩的神奇和秀美。最后附录慧远大师及净土宗的有关资料,供爱好和研究者参阅。
欢迎各位由此进入那迷人的白仁岩。
张卫平
二OO五年八月
一、走近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与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并列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慧远大师,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即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享年八十有三。慧远大师出生于世家大族。据传,慧远大师出生时,周围出现许多祥瑞现象,屋后的茹山上有佛光出现,院内的水井中出现一朵圣洁的莲花。这口水井,叫胜井,直至现在仍存于楼烦寺院内。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大师日后一直以莲为伴,创立的的净土宗,也叫莲宗。大师心中种植的莲花,是否就是胜井中那朵翩然而至的莲花呢?
慧远大师年幼时即聪慧好学,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及老庄典籍。据《高僧传》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宏,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慧远大师学识渊博,成为闻名于当地的青年学子。公元354年,也即慧远大师二十一岁时,大师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抉择。似偶然,又似必然,大师的这一偶然决断使中国的佛教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慧远大师本来倾心于儒家学说,因有感于当时动乱的社会,心中便产生一种避世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退隐山林,怡情田园,过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清静生活。当时的大隐士范宣子因雅好经术、拒绝作官而名重大江南北。慧远本打算远渡江东投奔范宣子,恰值战事又起,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似冥冥中有种神秘的安排,正值慧远茫然之际,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正好在慧远的家乡附近恒山宣扬佛法。慧远听说后,便携同弟弟慧持前往,上山后,他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于是毅然与弟弟投簪落发,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佛教僧侣生活。
释道安是继佛图澄之后的又一位佛学大师,被佛图澄称为“东方圣人”。慧远拜道安为师后刻苦学习,三年后即慧远二十四岁时便开始登坛讲法。因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子,所以慧远的经法讲得深入浅出,深受信众欢迎。道安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公元365年,即慧远31岁时,随师父道安南下襄阳。慧远在襄阳期间,一方面跟随道安继续学习佛法,另一方面与中原佛教诸派展开广泛辩论,慧远的佛学造谐日深。公元378年,即慧远44岁时,因前秦符丕围困襄阳,道安遣徒众到各地传教,慧远与慧持等十余人告别道安,南下荆州,从此慧远再未能与道安师相见。
慧远南下后,先住上明寺,接着便拟往罗浮山。到了浔阳,因见庐峰清静,便住进这里的龙泉精舍。庐山的北面有一座寺院叫西林寺,西林寺住有慧远的同窗好友慧永。慧永见到慧远后非常高兴,要求慧远就住在庐山不要走了。据《莲宗十三祖传略》载:“师以杖著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泉应手迸出,涌浚成溪。”因此慧远决定定居庐山。慧永找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要弘道,现在徒属已广,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追随他。贫道所栖偏狭,不足相处,怎么办呢?桓伊便在山的东面为慧远建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后来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庐山东林寺。
慧远居住庐山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专心研究、弘扬佛法,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说,慧远大师在庐山其间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院后面的护法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慧远大师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山后老虎大吼,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一笑。慧远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突出贡献可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组织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慧远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到西域取回佛经二百余部,邀请僧伽提婆、昙摩流支、觉贤等高僧先后译出《阿毗昙心》、《三法度论》、《十诵律》、《华严经》、《观佛三昧海》等大量佛经。二是著作了大量弘扬佛教的作品,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慧远大师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大智论要略》二十卷,《沙门不敬王者论》一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大智论序》一卷,《何昆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莲华序》一卷,《明报应论》一卷,《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辩心识论》一卷,《法性论》一卷,《沙门袒服法论》一卷,《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三是提出并完善了“法性论”、“因果报应说”及净土理论。慧远大师的法性思想主要可归纳为三点:就宇宙万物而言,法性就是事物的自性、真性;从佛教自身的论证看,法性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教的至极状态,是永恒常在的;宇宙万物的法性和佛教体证中的涅槃是统一的,涅槃以法性为本性,而得到法性就是体证涅槃。据此,慧远大师又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世报应说。慧远依据佛经阐述了人有三世,业有三报,报有三世说。因果报应是佛教文化中的核心教义,它的形成乃至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慧远还创造了佛教的净土信仰方式,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禅定念佛法,为以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慧远大师安然仙逝,享年八十三岁。据《净土圣贤录》载:“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此后大师对侍立两旁的弟子说:“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七日后果然应证其言,于八月六日端坐入寂。
二、结缘净土宗
公元402年,中国佛教史上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结社活动。慧远大师与刘遗民、周续之、慧远之弟慧持等123人,在庐山般若台前建斋发誓:“众等齐心静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期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之目的。”在此次结社前,慧远大师曾率众于东林寺前凿池种植白莲,是以中国佛教史上称此次集结为结“白莲社”或简称结“莲社”,并确认为中国净土宗之始。而慧远大师也被后世尊奉为净土宗始祖。
慧持法师是慧远法师的弟弟,是净土宗早期的重要人物,为东林十八高贤之一。慧持早年随兄慧远在白仁岩修身说法。慧持胸怀淡泊,谦虚有远见。十四岁上学读书,一天背诵的书,常常相当于别人十天背诵的内容。慧持喜爱文学历史,巧于才制。十八岁出家,与兄慧远同拜道安法师为师。遍学各种经典,熟悉经、律、论三藏。身高八尺,英俊潇洒。起初与东林净社的僧众住在一起,往来于庐山的僧侣信徒多达三千,拥慧持为上座之首。鸠摩罗什在关中,遥相敬佩。至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慧持想游览峨嵋、振锡岷山,于是要告辞慧远法师进入四川。慧远法师苦留不可,感叹道:“人生喜爱相聚,唯独你乐于分离。”慧持说:“要是滞于情感,喜爱相聚,那就不应出家。而今既然割舍爱情,追求佛道,正是为了期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于是以惆怅的心情分别。经过荆州时,殷促堪、桓玄都以礼相待,想挽留而未成。到达蜀地成都郫县龙渊寺,受到信众拥戴,能成为慧持弟子的人,都称为登龙门,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谯纵据蜀称王时,侄子道福极其凶暴残忍,进入寺院大开杀戒,人马浴血,众僧恐怖逃走,而慧持神色不惊,照常沐洗。道福看到后,愧悔汗流,对身边随从说:“因为是大人物,所以与众不同啊!”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农历壬子年自然圆寂,春秋七十二年。慧持是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一位著名的佛学大师,南宋时被高道素列入五百罗汉之列,占第一百三十六席。
周续之,字道祖,东晋雁门人,是慧远大师的弟子,为东林十八高贤之一。周续之十二岁时在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教,苦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名冠同门。后到庐山,拜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为师,与当时的名士刘遗民、陶渊明并称为浔阳三隐。刘毅、刘裕,数次以高官厚遇请他下山,皆不受职。刘裕称帝(南朝宋武帝)后,敬重其才,于东郭外设馆招徒,请续之讲学,并数次亲临学馆问礼。后续之患风痹移居钟山,景平元年(423年)卒。著有《丧服注》一卷,《毛诗周氏注》一卷,《嵇康高士传注》、《公羊传注》等。
雁门似乎天生与净土宗有缘。慧远、慧持、周续之圆寂60年后,代县又产生一位净土宗大师,他就是被日本尊为净土宗祖师的昙鸾大法师。昙鸾生于公元476年,卒于公元542年,是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宗师。昙鸾,北魏雁门人,十四岁出家于五台山,终年诵读内外经书。因研究、注解《大乘经》积劳成疾,便停笔周游名山,拜访名师。南抵梁,受梁武帝盛情接待,结识名士陶弘景,陶授与他《仙方》十卷。后至魏,入洛阳,逢印度大法师菩提流支,后者授以《观经》,法道大进。从此广行教化,注释经义,行医治病。魏王对他十分敬重,号为神鸾大师,并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今山西省交城县境内)。因常去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称其山为鸾公岩。著有《往生论注解》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疗百病杂丸方》三卷等。昙鸾在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进一步完善和发扬了净土理论,他的学生道绰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其后善导在继承、发展昙鸾、道绰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净土宗。净土宗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等宗派,昙鸾也被日本尊为中国净土宗初祖。昙鸾的净土理论十分丰富,其特点一是把净土宗说成是易行道,其他教派如禅宗、密宗、律宗等都是难行道;二是他力教,信仰净土宗者可凭借不可思议的佛力往生净土并成佛;三是普遍性,求生净土者只需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行,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净土宗在善导之后流传十分广泛。
净土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重要宗派。经慧远、昙鸾、道绰、善导等历代净土宗大师的努力,净土宗至明清而达极盛,形成“佛门即净土,净土即佛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净土宗的主要经论为“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主要教义是认为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世界的主宰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们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寿命都是无量无边的。
为这一宗派的产生作出重要贡献的慧远、慧持、周续之、昙鸾同为雁门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观。
三、史话白仁岩(崔有良撰)
白仁岩寺位于山西代县境内西北,古雁门关右翼的茹山峡谷中,距县城15公里。这里层峦叠嶂,云烟氤氲,植被茂密,鸟兽活跃,生态环境优美。寺内殿、堂、亭、阁临深涧,傍危崖,高下错落,别具一格,展现出北方风景名胜特有的壮丽神韵。自古“岩寺晚钟”为雁门“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咏叹。
据方志和寺中碑刻记载,白仁岩寺初创于东晋。明代碑称“实晋浮屠氏远公所肇造也”。远公即晋释慧远,雁门楼烦人,《高僧传》说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宏,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可见青少年时代他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了。如果推断不误,白仁岩寺初创约在慧远二十四至三十一岁之间,相当于东晋升平至兴宁时期(公元357 365年),三十一岁以后,他就南渡上了江西庐山,后来成为著名的佛门领袖。
远公所处的时代堪称乱世之秋,东晋政权被迫南迁建康(今南京),约有百年左右又被刘宋王朝灭掉,形成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割据的局面。
南北朝是充满民族斗争和融合的时期。最初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用道教和佛教作为精神的统治工具,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造,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与壁画。北魏立国140多年后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频繁的朝代更迭,使军事重地雁门多蒙战乱之灾。据史书记载,从东魏至隋的70多年中,雁门山上大修长城的工程曾进行过5次之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与长城一山之隔的白仁岩,恐难有营建寺庙之举,仍处在早期草创,纯任天然的阶段。
唐代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曾敕令天下“庙有颓废者,所在长官量事修建,得道升仙之地,代远迹存者,虔加礼醮”。当年慧远幽栖演法之地是否受到地方长官的“礼醮”,或者“量事修建”?尚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位于雁门凤凰山的来仪观在朝令颁布后,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改名天长观,因一道士羽化升天,观址很快得到缮治。唐代中期,雁门地区已有了圆果寺、天宁寺、天长观、观音寺、瑞云观、白杨神祠、文庙、太子庙、佛光寺、文殊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寺、祠、庙、观。散布于乡村的小寺小庙更不知凡几。相信当时白仁岩也决非隐秘无闻之地。还应注意,天宝以后不到百年,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会昌灭佛”事件,这是唐武宗在位时限制佛教的政策,致使众多寺刹拆除,僧徒遣散,其时白仁岩即使有了寺庙,也许因“灭佛”而遭破坏。
北宋前期,代州雁门处于宋、辽军事对峙的前沿。战争是压倒一切的政治因素。本地的劳动人民长期饱受着徭役、征召等多重苦难。及至北宋中叶,形势才有了好转,范仲淹的《行代因话江山》诗曰:“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渐清,求取罢兵南北去,满楼苍翠足平生”。反映出当时的朝廷谋求稳定,休养生息,罢兵议和的政治倾向。特别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缓减社会矛盾的大气候影响下,本地的经济逐渐复苏。一俟烽烟廓清,老百姓就会迅速地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兴修寺庙,造塔铸钟,塑绘佛陀,刊印佛经之风盛行。本县现存出土的北宋时期的文物就比较丰富了,有石刻陀罗尼经幢、碑志、石造像、炼丹手炉,甚至石棺魂塔之类的东西,其纹饰表现,文字内容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勿庸置疑,白仁岩寺和境内其他寺庙应时营修的事实,应当肯定。
到了金代,尤其从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开始,代州立监铸“大定通宝”钱,官府大量开采州城南部山区的铜矿,冶炼铸造国家流通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冶炼、锻造、殖货、建筑、手工作坊等行当。在地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代州,也给宗教文化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故尔佛事活动比之前代更为活跃。大定年间,白仁岩寺的整治修缮得到民间的大力支持,乐善好施者,纠首经理者不乏其人。
二OO五年秋,我们在白仁岩寺内首次发现了金代的碑石、崖刻,为揭示白仁岩的悠久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一,残碑3小块,损泐过甚,内容不可卒读,但有“我圣朝天德间……”,“曩远公演法之际”,“灵泉”,“存者咸已圯垝”等语句,可以断定此碑为金代之物。天德(公元1149 1152年)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执政的年号,相当于南宋绍兴十九年,距北宋结束不到二十年。残碑的碑首仅能识读“寺记”两个完整的篆书字。残碑的价值在于将白仁岩建寺修庙的历史上推到北宋。其二,寺内岩壁上有“大定十五年七月二十日齐现”一则纪年题刻。刻字右侧岩石 有剥落痕迹。无法知道刻写内容,应该是款识。其三,另有一例题刻为“七月廿日武师□契平章作须弥座”。周围没有与此相关的文字。疑似工匠的制艺铭记,值得研究。
元代的白仁岩寺,从规模范围上考察,基本保持了北宋和金时的格局。还是在二OO五年春天,我们在七星泉岩石上又发现了一处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后至元)四月初八日民间举办庙会的一组人名刻字。古代的习俗,庙会承办者有提领、社长之类的人,均属山外各村较有名望的头目。四月初八日的庙会,一直延续到现在。传统的庙会期间,乡民要组织进行祈雨迎神、和尚诵经、求子托福、驱邪避鬼、占卜功名、祈祷风调雨顺等名目繁多的风俗活动,持续3 5天不等,还请戏班子来为唱戏助兴。时值春夏之交,满山的松、杉、桦、桧经过冬天的冰雪洗礼,焕发出苍翠郁勃的生机,杂花异卉尽相绽放,迎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不难想象出六百多年前那红火热闹的场面。
元代晚期的至正十一年六月(公元1351年),白仁岩有过修葺,现在正殿后面的岩壁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和线刻观音坐像,也很珍贵。
有明一代,是白仁岩寺区人文景观进一步拓展的时期,原址上大兴土木工程首开历朝之最。山口的外围也相继建起了寺庙,现在沿称的小寺,就是其时所建,属于主寺区的下院。院落单进四合,座北向南,为入山的必经之地,须先朝拜。寺内僧人还经营着周围沟壑坡梁上的百余亩护寺庄田,收获所得供养全寺。小寺以北半里远的路边,又有背东向西的小庙一处,传称观音庙,大凡乘骑坐轿者到此歇脚小憩,然后徒步登山,车马则由庙内专人看管。进山前,人们也要焚香,祈愿平安。观音庙的西边为广缘寺,与观音庙隔沟相望,规模不大,面南靠山而建,寺内古井一口,水尤清冽,乡下人称,寺的周围原有合抱粗的松柏几十棵,混生桦林,亦别有天地。
还从明正统年间说起,当时代州有个叫弋谦的人,此人《明史》有传。做过御史、按察使、副都御史和右布政使之类的官,他屡因鲠直敢言忤旨,被朝廷解职,赋闲在家时游白仁岩,这里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竣工后,州人请他来撰文记述此事,他在《重修白仁岩禅寺记》碑文中写到:白仁岩是晋浮屠氏远公肇造的,有旧碑可以考据,还说旧碑的后文记载寺内原有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塑像等等,尤其是灵泉龙祠,一遇天旱,祈雨就应。无奈年代已久,又遭兵火之灾,致使这里残破不堪。碑文又说,圣朝(指朱明王朝)尊崇佛教,佑翊国度,正好有个来自江右(江西省别名)的黄某人,法名慧庵,他早投竺乾寺拜智原长老为弟子三十年,道业有成后,听说北方有名山胜景,先游五台,认为是清凉福地,决定喜捐衣钵,建一座千佛之殿。功成后,见寺僧繁杂,不宜居住,复至代州城内的圆果寺,也不奈寺临街市,喧闹滋扰,于是又离去。最后游白仁岩,一看这块风水宝地就说这才是我理想的栖老所在。慧庵到了庙里“仰而叹息,俯而涕下”,实在不忍任凭这里荒湮下去了,和僧友微庵发愿,决心修缮。于是,四出化缘,购料募匠,择吉施工。几年之间,正殿、前殿、伽兰祖师殿,以及山门、禅房、东西廊庑全部完工。外观“栋宇宏壮,象貌尊严,金碧晃辉,黝垩芳菲”,堪称一州的绝景。
弋谦写的这篇碑记被清版《代州志》收录,碑石现存于寺内,碑文述事详实可信,考证确凿,对白仁岩寺的历史渊源起到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极有史料价值。
明代中叶,山西北境屡遭蒙古谙达(译音)军队的侵犯,从嘉靖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3 1565年),边关战事年年吃紧,时任兵部侍郎巡抚山西的万恭,亲自坐镇雁门拒守。
万恭,江西南昌人,进士出身,《明史》称他强毅敏达,一时才臣。嘉靖四十五年秋,他和属吏游览白仁岩,兴之所至,挥笔写下“白人岩”、“琴台”、“歌台”、“镜台”四组擘硕大字,由属吏命工摩刻于寺内不同方位的峭壁上。其中“白人岩”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雄竣浑朴,为颜鲁公书法一格。州志称字大盈丈,足见磅礴之气势。另三组字则工稳沉着,字径都在3尺左右,也属上乘之作。
摩崖巨字,为白仁岩景区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品其内涵,有哲理意味,后游者都要驻足其下,仔细观瞻。
以后,相继有驻兵防秋的显宦要员即景赋诗,摩刻于岩壁之上者。其中有一首诗云:“白人惊胜绝,此日会同游。千壑看翔雾,悬岩度白牛。摩天僧舍冷,说法石台幽,攀蹑耽名迹,临泉欲濯流”这是万历八年春(公元1580年)钦差总理边关粮储,户部主事武环偕李兵宪、魏参戎等官员同登所作,饶有不虚此行的感受。
还有一位姓林名桐的参将,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游了白仁岩,他没作诗,于岩壁上漫题一则,字大如拳,文曰:“雁代招提此称上刹,岁乙丑秋,先将军东山府君秉节时曾游,有所觉悟也,不图后廿年亦不肖获续箕裘焉,……不肖亲师之暇,暂憩善地,因而登峰峦之巅,览灵秀之胜,由然而劬劳之罔极,感今昔流光,……(再赴)边檄报恩,四大业缘既了,终当乞身投闲,结社林壑,岂不美与?……。”显然,他受到白仁岩造化神秀的陶冶,流露出人生价值取向的心理变化。
历经明代二百多年的整饬经营,整座寺庙已成为体例完整,功能齐全的佛教名刹了。地方文献中描述的白仁岩,俨然是人间的仙境,慕名而来者,先过小寺,沿着山石荦确的谷道进去,时见飞起的山禽和狍豹的行踪,眺望岗陵,崔嵬突兀,环视则如排挞送青,再往里走,山势更加险峻,古松怪柏据巉岩委幽涧,姿态万千,指点悬崖之半,有天然窟穴,俗称乌云洞,每逢天阴,洞内就会喷云吐雾。约再走一里许,蓦然,奇峰肃矗,高入云天,这叫神鵰崖,崖脚石塔十数,不记何年。由此向东,拐弯上庙,坡度渐次升高,盘桓良久,就能体会到曲径通幽的乐趣。
白仁岩寺主区,建在三面环峭壁,一面豁开的断崖台地上,座北向南,三进四合式庭院。前院,南建重檐阁楼,称伽兰殿,两侧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厢各建禅房三间,穿过前院,拾阶而上,是为中院,比前院高出丈余,正中为三间祖师殿(过殿),两侧又各建配殿三间,穿过祖师殿,即为后院,正面释迦殿五间,东西配殿亦各三间。全寺庙,量地构筑,布局紧凑,幽静清雅。寺院之外,散建有灵龙泉祠、观音阁、叠翠楼、玉皇殿、财神庙、眼光神祠、真武殿、山神庙以及奶奶庙、戏台等。这些建筑随高就低,布奇设险,望中产生忽隐还现,俯仰变幻的视觉效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独运。
钟灵毓秀,确是如此,白仁岩的自然造化生成的灵气,无私地为一方孕育出众多的俊杰才子。明季,雁门学子喜欢选择暑夏负笈入山读书,曾风靡一时,名气之大者,当数崇祯朝的两位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孙传庭,俩人先后在古南庵读书而在民间留下口碑。古人追求深山读书,自有其意趣所在,环境清幽、恬静,使人心志专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生们不仅为求取功名来这里苦读,还触景生情写下大量咏诵白仁岩的诗篇。
据寺内碑文记载,有明一代,重大的修缮工程进行过4次,分别是正统七至九年(公元1442 1444年),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万历十四至十六年(公元1586 1588年),小修小补尚且不计。值得称道的是,官府对白仁岩的自然生态保护立有专碑,明令禁止砍伐山场林木,维护寺庙庄田不受侵占,足见当时地方政府对它的重视。由于得到官府和民间长期的保护,白仁岩方圆十几里范围内林茂草密,山后肥美的草坡,曾是驻军优越的军马牧场,山上的乔松巨杉,也成为明王朝营修皇宫的优质木材。
清朝以降,“康乾盛世”时期,白仁岩的自然生态继续得到保护,寺庙的香火仍然很旺,年复一年,游人趋之若骛,未曾间断。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白仁岩进行了大修,十二年(公元1747年)和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也有维修工程。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继修,二十一至二十三年(公元1816 1818年)连续三年再修,基本保住了寺庙的完整。
道光年间,国势渐衰,内忧外患增多,而代州的老百姓仍然对白仁岩呵护有加,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十五年(公元1835年),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接连3次予以修葺。
民国以后,军阀混战,政治动乱,再加上日寇侵华,白仁岩的管护完全失控,山林盗伐,火患不断,有吸鸦片者多次毁寺,几经破坏,一座千年古寺毁于一旦,荒山萧寺,残状不可忍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代县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重新修复这一千年古寺。上世纪九十年代,州人张翼、魏峰、段玉贵等四处奔走、多方筹资先后恢复了白仁岩寺大殿、观音阁及慧远洞、古南庵塑像。为了进一步加快白仁岩景区的建设,2003年县委、县政府与北京聚天力化工有限责任总公司签定开发白仁岩合同。北京聚天力化工有限责任总公司总经理刘福堂先生出生于白仁岩下的九龙村,对白仁岩情有独钟,在京事业发达后,遂起修复白仁岩寺、重振佛教净土祖庭的宏愿,并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白仁岩寺的恢复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合同签定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县人民及韩树平、智生亮、高金良的鼎力支持下,从二OO四年春开始至二OO五年秋,历时两年,寺院主体工程全部建完,先后复建了钟楼、鼓楼、叠翠楼、藏经楼、龙王庙、财神庙、望川亭、东西廊庑、禅堂、山门、戏台等,名闻遐迩的白仁岩寺又重现了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二OO五年秋八月,慧远大师魂塔在寺后山上建起,白仁岩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又敬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佛教协会会长、玄中寺住持根通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庐山东林寺住持传印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化寺住持怡学法师,江西庐山东林寺代方丈、东林净土文化研究所所长大安法师以及太原、杭州、宜昌等地名刹的法师参加落成庆典大会。庐山东林寺代方丈大安法师,亲自将慧远铜像、冢土安置于塔之地宫。庆典之日,山西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刘志敏、《中国宗教》副主编韩孙、忻州市宗教局局长杜春林、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等领导专家莅临,四方善男信女云集,盛况空前,为几百年来所未有。欣逢盛世,在国人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白仁岩寺景区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形成雁门乃至山西的一颗闪亮明珠,与庐山东林寺南北呼应,光昌流丽,照古而烁今。
四、感悟岩寺景
游白仁岩游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白仁岩就像不似张扬的代县人,乍一看,其貌不扬,越了解、越往历史深处走,你才会越感叹其深宏博大。去白仁岩最好在初秋的小雨天,沿着1700多年前慧远、慧持、张凤翼、孙传庭、冯志沂等历代贤人走过的石阶小路,呼吸着满是历史文化的氤氲气息,你的身心会慢慢融化进白仁岩那独特的意境里。
[说法台]说法台,又叫讲经石,位于白仁岩禅寺东部半山腰处,大石凸兀而出,凌空肃然,相传是慧远对众僧讲经说法处。据说,慧远当年说法时,面西而坐,在琴瑟之中弘传佛法。佛音袅袅,如清泉泽地。禅意入耳,似大旱甘霖。于是山峦静穆而立,松涛默哑无声,百鸟驻听,万兽礼佛,四方人众莫不来拜。清朝诗人吴重光登上说法台时曾写诗赞道:“勾注晴光拂榄开,登临暂憩讲经台。若能不昧前因果,狐鼠曾经醒悟来。”
[修真洞]修真洞,又叫慧远洞,位于白仁岩禅寺东面,是慧远大师修身悟真之处。面壁十年图破壁。慧远大师常在这里面壁禅想,感悟经法之理,轮回之律,因果之因,潜心向佛,终成一代宗师。据传,彗远大师走后,白仁岩住持仍在修真洞修行。一天,刚刚打坐便见慧远大师飘然而至,说声“吾去也”升入中空。住持诧异间睁大眼,原是南柯一梦。后传来慧远大师圆寂消息,恰是做梦那天。现洞内塑有慧远大师像,大师端坐入寂,似仍在禅悟佛法净土真谛。
[古南庵]古南庵,又叫尚书洞,位于修真洞南,依岩成庐,古朴纯真,与修真洞遥遥相对。相传,明代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孙传庭早期都曾在此读书,学成后两人相继走出山门,笑傲天下,终成一代贤达。张在关外统兵抗清,孙在关内整治山河,大明煌煌江山几乎就担在这两个从白仁岩走出来的代州人肩上。“洞口云深处,萦纡似篆烟。须臾成白地,咫尺失青天。草露滴为雨,松风吹作泉。试登高阁望,晴日满前川。”沿着清代诗人冯志沂铺就的诗阶盘旋而上,我们就可登上古南庵。古南庵现塑有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像。孙先生手持书卷,傲视天下,恰似书生当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叠翠楼]叠翠楼,位于慧远洞西面。叠翠楼依崖而建,楼三层,屏风临壑,檐翘凌云,时闻风铃作响。相传,慧远在这里修行数年,又云游四方。走后当天晚上,熟睡的僧人被沙沙的树叶声惊醒,以为山中起风,便俯窗而视,却见月华如水,并无半点刮风迹象。僧人们早晨起来,却见禅院东南端突然冒出一座楼阁,立即明白是慧远大师临别所赠,遂以昨晚的树叶重叠之声将此楼命名为“叠翠楼”。
[古栈道]叠翠楼与修真洞之间是峭壁,不得通行,于是在这峭壁两端架一木板,连通两地。栈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佛寺中,众僧不得有半点懈怠,不得心生杂念。悬崖耸峙,风声啸急,云雾缭绕,板颤惊心,教行恶者醒悟,行善者笃修今生。
[弈棋亭]弈棋亭,位于古南庵前,如今仅存一块天然石刻棋盘。当初,弈棋亭有一座八角亭楼,是慧远与众仙品棋悟道之所。亭外青岩翠色为屏,亭内晨露甘泉为饮,人生世事,如棋似梦。悟得了棋,也就悟得了道。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悟棋的慧远大师,耳边仿佛能听到棋子落石的铿锵之声。“纷粉黑白竟元黄,一局频消岁月长。不为踌躇难措手,危机应鉴错中忙。”
[试心石]试心石,位于禅寺前端,绝壁凸石,二尺见方,是慧远在白仁岩弘法时,为辨鱼目混珠者而设。凡前来朝山之人,必先试心于石上,度其虔诚者才准入寺。又说,试心石可辨世人心地善恶,心善者,立于石上坦然无恙;心恶者,立于石上胆颤心惊。真是“孤悬片石耸危崖,如履如临沭素怀。但使扪心常自定,直教坦步上云台。”
[神雕岩]神雕岩,位于山门前西侧,绝壁上两个天然石洞,原为两对护法大雕所栖,每年都要孵化出岩山雕,在白仁岩上空或盘旋、或鸣叫,给白仁岩禅寺增添了许多神秘庄严的色彩。如今,仙师已去,大雕也不见踪影,只留下两个空巢穴对世人说着往昔的繁华。
[七星泉]七星泉,位于叠翠楼下。在峭壁凹处,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大不相同,其中五泉清洌可见,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两泉咸苦涩口,不堪饮用。七眼井名曰灵泉,旁建有祠,曰灵泉龙祠,亦称玉龙宫,每逢岁旱祈祷下雨,非常神异。清人吴重光作诗赞道:“闻道神龙此伏潜,清甘最是七星泉。何当奋发春雷起,飞洒村村大有年。”
如今,仍存两泓清冽泉水,一甜一苦。
这似乎又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领悟到人生说到底其实就是苦甜二字组成。
[白仁岩寺]过了七星泉就是白仁岩寺庙群了,寺为三进,层层叠叠,有钟鼓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玉皇殿、龙王庙、光明洞、碑廊等建筑。寺内香烟缭绕,钟罄声声,自有一种圣洁肃穆的气氛。漫步在寺院内,感受着1700多年前慧远大师的净土智慧,心灵便会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
[仰天大佛]爬上禅寺后面的山峰,眼前是苍茫群山,使人心境有种忽然开朗之感。山坡上林草丰茂,群峰竟秀。古南庵上面的石峰似一面西而立的上朝大臣,衣冠楚楚,维妙维肖;古南庵前面便是喷云洞了,遇到有雨天气,喷云洞里,白雾滚滚。据当地老百姓说,过去没有天气预报,群众们看到喷云洞里喷吐白云就知道白仁岩要下雨了,灵验异常,十分神奇。禅寺后面山势蜿蜒雄宏。登上观佛台,山对面便是那神秘的仰天大佛了。看这座仰天大佛,头西身东,神态十分安祥。天是被,地是床,山似佛,佛是山,佛与自然,自然与佛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这似乎正是慧远大师一生追求的最高佛家境界。白仁岩:“景物形胜,天造地设”。登上白仁岩,或观佛,或悟道,或探幽,或览胜,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怀。清朝诗人周家俨曾写诗赞美白仁岩:
幽岩碧汉间,古寺白云里。
登临万念空,魄如冰壶洗。
空翠欲湿衣,寒涛时在耳。
种松自何人,无乃赤松子。
慧远之庐山,梦魂应恋此。
卧佛了无言,至今呼不起。
此外,还有佛掌峰、菩萨顶、虎头山、香炉峰、尚书路、天马印、山神庙等景点。
五、灵秀孕奇才
白仁岩景色秀丽,灵秀独具,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结庐岩寺,潜心向学,终成一代贤达。
1、兵部尚书张凤翼
张凤翼,明代州人。张凤翼少年时即聪慧好学,青年时期在白仁岩刻苦读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广宁兵备副使。天启年间为右参政、遵化兵备。天启三年五月为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六年秋巡抚保定,明年九月以三王之藩加兵部侍郎,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崇祯元年因病去职。崇祯三年(1630年)复起,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会同马世龙等将领与清兵作战,收复四城,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世袭锦衣指挥佥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兴起后,张凤翼为明廷制定了由西北将起义军逼入三河地带并加以围剿的作战计划。起义军受挫进入湖北后,张认为断绝粮道,起义军将不攻自灭。崇祯八年(1635年),清兵大举入侵,张凤翼率大军与清军决战,清军不得入。崇祯七年以功加太子太保请命三边总督兼督河南山西湖广军务。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再次向明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明思宗朱由检赐张凤翼尚方宝剑督师退敌。因贻误战机,明军大败,张凤翼被夺官。因长年征战,加之兵败,张于同年九月郁郁而终,葬于代州城北张家园。有著作《勾注山房集》流传于世。
2、兵部尚书孙传庭
孙传庭,字百雅,明代州人。青年时期在白仁岩读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永城知县,后调商丘。天启初升吏部验封主事。魏忠贤乱政时,家居多年不出。崇祯八年(1635年)任顺天府丞。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后,士大夫推举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孙于次年3月到任后即统兵围剿起义军,并在陕西周至县黑水河生俘闯王高迎祥及其总哨官刘哲,起义军遭沉重打击。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入侵京师,诏洪承畴、孙传庭入援。总督卢象升战死后,任孙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诸路援军。起义军再次兴起后,孙认为陕军弃家久留边防,非哗则逃,向陕西总督杨嗣昌陈述利弊,嗣昌极为不满。正值孙传庭耳疾,请求还乡。后嗣昌进馋言,崇祯大怒,将孙下狱三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征剿义军,兵败自杀。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孙又被起用为兵部侍郎,五月任命为陕西总督。这时李自成已在河南形成气候,形势对明廷极为不利。崇祯屡促孙传庭出关征剿。孙认为自己训练的士卒还未成熟,况军饷欠发,如此时冒然进兵,凶多吉少。崇祯十六年(1643年),帝连发几道金牌令孙出兵,并赐孙尚方宝剑。孙以兵部尚书及督师衔再度出关。由于士卒新招、军饷欠发,大军于汝州哗变。孙带败军退守潼关。起义军乘势破关,孙阵亡。有《白谷诗钞》、《孙忠靖公全集》行世。
3、兄弟进士冯云骧、冯云肃
冯云骧、冯云肃为冯如京儿子,两人勤奋好学,同中进士,成为州城美谈。过去州城中的“兄弟进士”坊就是为这弟兄两人而立。冯云骧,字讷生,顺治辛卯举人,顺治乙未中进士,授大同府教授,内转国子监博士,迁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四川提学。云骧幼承家学,声誉著甚,性和易与人接近,为官守正不阿。著有《春秋说约》、《约斋文集》、《飞霞楼诗》、《云中集》、《沱园偶辑》等。云肃,字懿生,康熙丙辰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曾典试江南,榜发多知名人士,以翰林乞假归养,家居七年,与兄云骧侍奉老母。著有《翠滴楼诗集》。
4、“京都四才子之一”冯志沂
冯志沂,字述仲,号鲁川,清代州城人。早年在白仁岩读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年仅二十一岁,后升郎中。性耿直,笃志于学。当时古文家梅曾亮、汉学家张穆,各树旗鼓,互相争鸣。他往来梅、张之间,各取其长,尽得两家之学。尤工于诗,与京都名士董文灿、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名噪一时。后官庐州知府,调署庐凤兵备道,驻寿州。
冯志沂善酒豪饮,幽默风趣、诙谐。在做庐凤兵备道时,随安徽巡抚乔松年驻寿州。乔松年,山西徐沟人,与冯同乡、同年,极重冯之人品与资望,凡军中一切财务往来皆由冯管理。同治乙丑年(1865年)活动于豫皖一带的农民起义军捻军,已渡过淮河,直逼寿州。乔孙年督师移驻南关外。寿州防守重任,自然落于兵备道鲁川公一人身上。为守城防御,寿州城刺史施照请冯志沂登上城头,以听其号令。然冯却说道:“军事才能非我所长,故且与你同往,也只能远观山色而已,一切军中布置由你随便,勿以我是上司而奉命也。”于是携良酒一巨瓮,墨汁一盂,纸笔书卷若干登城。有人问:“贼至奈何?”公叹道:“如贼真来,即使不饮酒,不读书,不作字,又能如何?既为一城守土之官,只能与城共存亡,绝不能弃城而遁也。”言罢手持盂盏,大笑而面无惧色。其后据说当时连日大雨,捻军少粮饷,不能至而自退。
时有盐城人孙某,在乔松年军中供职,孙工于诗词,文笔超人,便随诗一卷,请冯志沂就正题跋。待孙走后,冯将卷中词句念于众人,遂遭轰堂大笑,冯也忍俊不禁道:“彼欲让我题句,如此何以落笔。”既而又道:“有之矣。”随题:“读大著五体投地,佩服之至,反复吟诵,不觉毛骨之中,悚出一然。”众又大笑,诙谐风趣竟然如此。
一日鲁川公在军中会餐,有人劝之何不迎夫人出来,公曰:“内子若出来,诸公皆将逃避也。”众人问其故,公又曰:“内子身长一丈,腰大十围,拳如巨钵,赤发黑面,声若驴鸣,哪有不怕之理。”众人闻之皆大笑。
冯志沂在京为官二十余年,高尚澹泊,超凡脱俗,财帛不苟取,声色无所好。咸丰初年,英兵入京,焚掠圆明园。当时有一个叫龚孝珙的,是冯志沂的门生。这家伙实为英人走狗。一日深夜,龚携巨镪(用绳串起来的钱),叩开冯的门,曰:“吾知老师清苦,以此薄金可供薪米,虽毁一圆明园,吾实为满城人着想,免于生灵涂炭,非如它人所言。”冯志沂对其人早痛恨之极,遂将此“四知暮夜金”掷出门外,不屑一顾。
冯志沂特别喜爱碑版书画,每遇奇书佳贴,不惜重金收购。但至庐风兵备道时,对其嗜好则闭口不谈。一日有下属官员,持宋拓碑贴献之,冯见其外表装潢考究,急命还之。有人问及:“何不展而鉴赏一番?”冯答道:“如此珍品,不见则已,见则不能还。遇珍贵名物,不看尚可以赝品自解,如果属真而精者,我又安忍而不受乎?受则为彼利用,不见吾心不乱,故不如不见为妙。”
志沂一生清苦,衣履朴素。同治五年(1866年),授皖南道,次年四月卒。身后惟留俸金数两,书数十箱,赖曾文正公国藩捐资,方得归葬祖茔。所遗诗文,由董文灿收集,刻成《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牍若干卷未刻。
5、代州乡绅冯明期
冯明期,字闇若,青少年时期在白仁岩读书,万历庚子乡试第二名。父母早丧,性情淡泊,疏财仗义,“戚党婚葬尤多赖以济者。”曾作诗《读书白仁岩》。
六、岩寺碑记选(崔焕奎整理)
1、重修白仁岩禅寺记
□□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郡人 弋谦①撰
□□承直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郡人贾节②书
□□□仕郎代州判官历城崔铎篆③
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屠氏远公④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首载其岩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登,深者则骇瞰,险者弗能逾,危者弗敢仰;暨名葩异卉森列左右,珍禽驯兽往来飞走;与夫祥氛瑞霭舒卷于晨昏,岚光林影错映于上下,千容万态,倏忽变化,叹其艰于形状也。次载远公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祠,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之迹尤夥,管毫⑤弗克尽其事也。又终载其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绘塑之容、陶埴⑥之属,靡不备悉。自时而后,虽有相继修葺如僧慧开等者,然历岁既久,迭遭兵燹。若其景物形胜天造地设,产于开辟, 固千载犹一日矣。至于远公经营之迹,残灭无余,而所遗者独诸荒芜之址耳。迨夫圣朝尊崇佛教,佑翊国度⑦。于是江右黄氏生慧庵禅师,早投竺乾寺智原长老为弟子三十载。道业既成,闻北有名山胜境。来游五台,睹清凉福地,喜捐衣缽⑧,创建千佛之殿,功完,见其寺僧烦杂,乃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遂舍去。来游圆果寺,见其迩于门嚣⑨,复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又舍去。卒游白仁岩之境。一睇⑩其山,即曰:“吾所当栖老于斯矣。”居无何,睹其故基,仰而叹息,俯而涕下,不忍听其毁败如是也。遂谋同僧友微庵,奋然发兴修之志。劳身焦思,不禅勤苦,遍历施主,化缘聚财,市材募匠,以举是役。远近闻之,咸贤慧庵、微庵之志。自是趋事赴工者,云集辐辏⑾。故几岁之间,正殿、前殿、伽蓝祖师庙,并山门、禅堂、东西廊庑,一一周毕。观其栋宇宏壮,象貌尊严,金碧晃辉,黝垩芳菲⑿,虽故碑所刻远公之功,殆弗过⒀也。落成之日,请予记之。予既乐其山形奇伟,为一州之绝景;复乐慧庵、微庵兴坠修废,而其事竟有成,是皆可书也,故弗辞而为之记。
时正统十年孟秋七月望日住持庵瑞云与然微庵同立石。
《重修白仁岩禅寺碑记》注释
①大理寺:掌管刑审之政令,相当于今之最高人民法院。大理寺设卿一人,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为正四品。弋谦曾任大理寺少卿之职,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写碑记时已卸职,故加“前”字表出。中宪大夫是朝廷授予的散官衔,为名誉性职位,为正四品。郡人:即本代州人。弋谦为代州人,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进士,曾任交趾左步政使及大理寺少卿等职。
②承直郎:为正六品散官衔。户部山东清吏司:为户部下属单位,设郎中一人,正五品,主事是其属员,为正六品。贾节亦代州人,永乐时之贡生。
③代州判官是知州的佐贰。崔铎生平不详。篆,为碑头书字,一般为篆字体。
④浮屠:梵语音译,本作“佛陀”,意为觉悟,后亦作僧人的代称(又释为“窣堵波”,即塔)。远公,即慧远,为佛教净土宗的创始者。
⑤管毫:指笔,此处指文章。
⑥陶埴:烧制雕刻的砖瓦图案、泥塑制品。埴,粘土。
⑦佑翊国度:护佑翼卫国家。
⑧喜捐衣缽:高兴在此地为僧。捐,置放;衣缽,僧人的衣与托缽,指代其行装,亦指佛教相传授的教旨。
⑨迩于冂嚣:临近居户,受尘屑杂音之扰。
⑩睇:看。
⑾云集辐辏:像云集中在一起,像车轮的辐条攒聚在一起,形容参与其事的人很多。
⑿黝垩芳菲:彩绘华丽芳香。黝,黑色;垩,白土,用白土涂刷。
⒀殆弗过:大概也不会超过。
2、白仁岩寺田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勅巡抚陕 西地方①郡人畹□□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勅总督陕 西三边军务②郡人 韩 岩 王梦弼书
赐进士户部主事郡③人 □ 野 王三聘篆
白仁岩去城西北三十余里,相传晋远公所开创者。寺内悬崖数十丈,下有石井五,今已涸其二;岩上有□□石,岩半有棋枰石、说法台。层岚迭嶂,真十方之胜概也。其岩口小寺原有地广轮若干亩,老衲相传为护寺田,寺僧仰给斯土,为焚修之资④,其来已久矣。第与茹解都接壤⑤,年久僧老寺圮,其地往往为豪强者侵夺其半。□□租辄籍口昏赖,寺僧莫敢谁何。每质于当路⑥,又以细事置之不问。嘉靖己未秋,郡守碧涧来。公按部弥节⑦于寺,僧德□等执牒赴诉于公,公曰:“有是哉?”乃檄散官赵子礼⑧,督同里人牛宽、蔡文钦等勘实,果如僧言。公乃直其事,而归其田。又为之给印信下贴⑨,杜后词也;又命勒石纪载,昭久远也。或者曰:“寺田,细事也,德宝么麽释子也。公观风按部而何屑屑于此耶?”殊不知先王辨土授民,因田则赋,所以为民也。矧土壤不明,则赋税不均;赋税不均,则争讼不息,诚非细故。譬如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者不为之求牧与刍,安在其为民牧也哉!是故僧一民也,牛羊也,寺田一民田也,刍牧也,公盖有见于此矣。公自守吾郡几三载,如均徭役,清田粮,宽里甲,辨冤抑,扶良善,锄强梗,种种善政不可缕数,正寺田,此特一事耳。昔陈平宰社⑾,以分肉之均而光昭史册,矧土地人民国计所需,又非一肉之比。公不日内陟台省⑿,有均平海宇之责,当知亦如寺田矣。虽然,赵子礼守法奉公,承委效勤,亦乡之尚义者,德宝墨,名而儒行,均有可取也,固附书于此,以诏后人,俾知有所考也。其寺前地之四至、顷亩若干,俱列于碑阴⒀,兹不赘云。
时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夏四月辛已朔旬八日癸卯立。
《白仁岩寺田记》注释
①赐进士第:明清科举制,进士分三等,第一等称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散官衔,非实职,为正三品。兵部右侍郎:兵部的副职,正三品。都察院:职掌纠劾百司,查稽官吏,其左、右副都御吏为正三品,协助左、右都御史工作。奉敕巡抚陕西地方:奉皇帝之命巡查陕西,在明代,巡抚并非地方一级的长设官吏,是临时委派,事毕即止。王梦弼,代州人,嘉靖乙未科进士,任刑部都给事中时,有楚世子一案,诏令行刑,不须覆奉,而梦弼察觉有疑点,力主覆奏,使案情落实无误,旋升佥都御史。后巡抚宁夏,屡有战功。韩岩,不详。
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比副都御史低一级,为正四品。其余职衔见注①。
③赐进士:为进士为第二个等级,全称为赐进士出身。户部主事:为户部属官,正六品。王三聘,于嘉靖二十五年中举,十年后中进士。
④焚修之资:焚香做佛课的资金,即僧人的生活费。
⑤第与茹解都接壤:只是(因)跟茹解都毗邻。都,明代城乡编制,代州分其乡村为若干都,作为征收粮饷的单位,相当于现今的乡,但不设政府,不作为一级行政单位。
⑥当路:管理该地事务的官吏。
⑦按部弥节:按部,巡查部属;弥节,弥,止息,节,官吏出行时所用的旌节,弥节,即停息,驻止。
⑧檄散官赵子记:给散官赵子礼行文下令。
⑨给印信下贴:发给文件凭证。
⑩牧与刍:割草放牧,牧为放牧,刍为以草喂畜。
⑾陈平宰社:《史记》:“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后称在小事处理上亦可看出治理国家大事的才能。宰社,古代祭记时负责割肉分配的人。
⑿陟台省:升任于御史台(即都察院)作官。
⒀碑阴:石碑之背面。
3、重修白仁岩寺奉公告准养赡
□焚修山岗地土四至碑
盖闻自古以来三教归一,释儒道,佛乃三教之首,不可灭也。有佛必有僧,有僧必有寺,有寺必有资赡①。自晋远公□此观景,左有试心石,右有说法台,岩畔棋枰石,岩前有七星泉;又有白龙相助,每遇年旱,祷无不应,故名曰“白仁岩”,真乃胜景,因此创立佛寺。后至大金真元元年建造碑文,本有护寺山岗地土四至:东至大峪口,南至大水渠,西至清风岭,北至白韭沟。迄今千有余载,碑记损坏,四至无凭。于隆庆二年,有代州生员李骥、闫忠,真民王元、□□焕等,例开荒地,首纳子粒,侵占其半。有师僧德宝,会同乡民崔世荣、蔡士贤、赵廷相、郑天佑等,于万历四年五月内,共与生员李萼等讲说侵占四至等情,四人情愿退□□等,近临狭小,四至:东至水勤石墙,南至民地,西至王五崖,北至大岭,四至立石虽有,惟恐年久又行侵占,于万历五年十二月内,本寺住持僧人史圆亮告具钦差整饬雁平等关兵备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胡佳,批太原府通判戴委,差代州省祭官刘印拘,近□乡民崔世荣、蔡士显、金朝仁、赵廷相、郑天佑等,查勘旧碑,远近四至与词相同,四至具载,原为本寺护守养赡焚修地土。将此原由具呈到府,申呈本道依允。蒙批:白人岩寺既系古刹遗址,原四至内地土相应准给护寺,以为焚修养赡之资,该府依拟行□□此给贴,仰本寺住持僧人史圆亮等,仍立碑记,永为四至定规,焚修养赡山岗□□□,许东至水勤石墙,南至民地,西至王五崖,北至大岭外,不许侵占,民田凡邻寺一应人等,亦不许在此开垦地土,折伐林木,各依究治,决不姑息,须至贴者四乡一应人名镌列碑阴于后。
大明龙飞万历岁在戊寅重阳代庠生藤绍 撰
赵文 书
崞县大莫都石匠韩朝鸾 韩朝武 学徒张□□镌
4、重修白仁岩寺记
冯钦 撰
乾竺氏①因缘之说,岂偶然哉!余幼读先曾王父集②,有读书白仁岩诗云:“开户白云,行歌秋色。”想见风物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先王父亦有游白仁岩记,述其山势之奇伟,泉石之秀丽,与夫名葩异卉珍禽驯兽之往来,又不啻身历其境也;而神异之迹尤夥,祷雨辄应,乡人赖之。有寺创于远公。葺于明慧、微二庵,明都御史弋公谦实志之③,且云有故碑可考,而荒烟野蔓中,踪迹灭没矣。余感而敬志之,意当于暇时策杖周旋④,穷其胜概,以追述先人之迹。而向平之志⑤未遂,又重之以薄宦四十余年,虚愿靡酬。今岁乾隆戊午⑥,余因病请急里居,乡君子章甫锦带⑦之徒十余人,俨然造焉⑧,曰郡西三十里古白仁岩,代之胜也;有寺肇于晋,续于明,千岩紫翠,境逼仙都;又有灵泉龙祠,岁旱祈祷辄雨;寺庙废圮不治,谋僧能事者无闻焉。乡之人聚族而谋,度木于山,计材任用,赢其余以计工⑨,撤内外基,悉与更始,若殿阁,若祠,若庑,若钟鼓楼,一切旧而新之——颓者兴,缺者备,黯者丹垩,陵夷者缭以周垣:表里庄严,居然佛土,费不劳而益无量。于是晚钟之景、崖洞云幽、泉石之 ⑩,增其显异。易简之德业可与谋久焉,愿乞一言以征后。余与白仁岩四世因缘,百余年而遥矣,今幸有其举之;重以金石之勒,若山灵有待,俾余厕名⑾于末,以当卧游者。矧诸君子趋义如流,不忘旧谛,僾然见之于堂构⑿之间,讵云人天小果,有漏之因⒀,余又敢忘先人之夙志陈迹,昧兹因缘也哉!故喜且感焉,而遂为之记。
《重修白仁岩寺记》注释(乾隆碑)
①乾竺氏:乾竺,即天竺,印度古称,乾竺氏即指佛教主释氏。
②先曾王父集,先曾王父,即已去世的曾祖父,集,著述结集印行的书。
③志:记载。
④策杖周旋:拄着拐棍(到白仁岩寺)游览。
⑤向平之志:向平,即向子平,东汉初人,子女婚嫁事毕,即不再过问家事,出游名山未归。后因称子女婚嫁事完成,曰向平愿了。
⑥乾隆戊午:清高宗三年,即1738年。
⑦章甫锦带:章甫,礼帽;锦带,华美的衣带。
⑧俨然造焉:俨然,衣帽整齐,态度庄重;造焉,列这里(我家)来。
⑨赢其余以计工:除修葺寺院所用木材之外,将多余的木材作价卖出,以所得钱之多少,计划能作的工程。赢,超过,多余。
⑩ :井水时盈时涸。
⑾厕名:即仄名,置名于旁边,自谦之词。
⑿僾然见于堂构之间:似乎可以寺内殿宇之中看见。僾,仿佛,隐约;堂构,语出《尚书·大诰》:“若考(父)作室,既底法(已放线作出规划),厥子乃弗肯堂(为堂基),矧肯构(立架作屋)。”
⒀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佛教语,六道轮回中的人道与天道,谓之人天。果,果报;漏,烦恼。此句照应开头,是说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的,人是摆不脱这种因缘关系的。
5、重修白人岩并严禁山场碑记
白人岩古伏云寺也,距州城五十里。龙祖覆宿,气接勾峰①;白云为藩篱,碧岫为屏风;嶙峋直矗,势如星拱,盖天钟秀于是,为我代形胜也。按,是山开自远公祖师。予闻远公贾氏子也,幼习儒书,长从释教,因避晋乱,挂锡于此②。今古南庵、说法台、桃花洞、棋盘、试心诸石,皆其遗迹也——载在《州志》,洵③一代之禅宗。山以□著,不信然与?洎④乎有明,兵部万大人游览是山,寻幽抉奥,悬崖峭壁之间大书深刻,各纪其胜。迄今佳名昭如日月,故凡诸胜景,予不复赘。但岩前苍松密布,周围林木青葱,历年既久,堪作栋梁之材,入险人稀,遭斧斤之削,明□其窃取,苦无法以捕辑。乾隆丁卯,山神有灵,默遣九龙村魏荣等捉获数人,拥送阳明堡。堡人具呈到州。蒙本州正堂顾太爷各加重责,追还赃木。经管人李刚儒、贾孟鼎等睹殿宇倾圮,念成材之难,□议将追回原木变价修理,此山之木,还修此山之寺,甚盛举也。于是纠工庀材⑤,命匠饬工,重修佛殿、两廊、过殿十余间,新建玉皇阁、关帝庙、牌坊、诸殿阁。不旬日而工告成,请予为文以志之。予喜其桷刻丹楹与萦青缭白齐辉,金妆碧黝共岚光林影一色;行见神灵有依,山场永奠,此无量功德,所谓种福田于千秋,广阴 万年者,兴也!落笔之间,卷案适成——严禁砍□,以律拟罪,因并志之。呜呼,法律具存,殷鉴不远,可不惧哉!故复刻石以昭劝戒云。
时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七月上院 吉旦
代郡庠生周文郁薰沐⑥ 敬撰
代郡廪生贾 薰沐 谨书
具呈庠生高奇观 庠生贾其祥 监生刘奏平
堡长李则儒 监工贾元麟
纠首李刚儒 贾□鼎 刘世卿 李春智
僧人圆 □木匠赵天□
白人岩地亩有明季嘉靖、万历及本朝顺治八年断案贴文,甘结执照,□□□□堡兴云寺逢果收管
《重修白人岩并严禁山场碑记》注释
①龙祖覆宿,气接勾峰:山势与覆宿山(代州主峰)一脉,气势与勾注山相接。龙,旧时风水术认为山形屈折如龙,故称山势曰龙。
②挂锡:僧人手持锡仗,挂锡谓僧人住下来。
③洵:的确,确实。
④洎乎:及至。
⑤庀材:备办材料。
⑥庠生:秀才。薰沐——洗澡,并用香薰,表示虔敬。
6、重修白人岩碑记
盖白人岩茹解都共公山场庙宇也。查王宪天断案,因庙碑所志,是伊都所施山林,分纳粮石,确实可据,不理之咎,万无可输①。兹于嘉庆二十五年,纠首潘琳、潘士安、卢望、李含章等修理,被张尧相、李文传因仇捏控,秦大老爷因此将银钱记库,以免争竞之端。后,林大老爷诣事,惟恐书吏吓索,将钱发于当铺听用。复经道光二年,周大老爷署事,另传新旧纠首黄德、李彭年、刘坤等,领出□利钱陆佰伍拾叁仟玖佰贰拾伍文,以襄②其事,重修过殿三间,东殿三间,西殿三间,山神庙一间,以及彩画庙宇,补塑金身。但见庙貌辉煌,规模扩大,都非旧日之景象,不可谓非盛事也。落成之日,立石殿左,以志不忘云。
郡士价宾③李联标撰文并书丹
(下列各人所施钱数,及各项开销,略)以上十宗共花费钱六百五十四千四百六十五文。除使费钱,清。
大清道光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茹解都 宇文等十八村士民 谨立
《重修白人岩碑记(道光)》注释
①不理之咎,万无可输:(对方认为我方)无理而追究我方的责任这一讼事,我们是绝不会输的。这可能是因山林事,引起的纠纷。
②襄:相助。
③价宾:即介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常由乡间德望高者充任。
7、重修白人岩碑记
惟兴云寺之胜境,诚罕见之岩寺也。户外壑深而峰秀,石上流水而生松;雾则慈云甘雨,晴爱绣闼雕甍①;烟峦翠耸,高出重霄之上,林宇丹流,势临两岸之中;鸦唤一声,响彻山前山后,鸣涛几度,声闻岩北岩东;则见门遮白塔,山拥青螺;题壁之诗篇不少,当阶之松影尤多:盖天之钟秀于斯,不限于山林也。然而庙貌颓败,神像剥落,虽神灵之不幸,亦士民所忧也。于是鸠工庀材②,大兴土木,而修玉皇庙、关帝楼、奶奶庙、钟鼓楼、东西禅房,前后左右共三十余间,以及彩绘庙宇,金装神像,而今焕然一新,固足以壮观瞻,妥神灵,不可谓非盛事也。此虽人力所为,抑亦神灵之默佑也。告竣之日,谓序于予,予虽不文,而亦乐为之记。
雁门处士②崔性德 谨撰 并书丹
历年已久,白人岩粮石茹解都办纳,于他都毫无干涉。
四宗出卖树价钱贰仟贰佰零柒仟文
(下记各宗开支数额,略)以上通共使费述钱文,则序以清。庚寅年清和月 公议建立
大清道光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重修白人岩碑记》(道光十五年)注释
①绣闼雕甍:建筑华丽,雕刻精美。闼,宫中小门,此处指代门窗栏槛;甍,栋梁,屋脊。
②鸠工庀材:召雇工匠,备办材料。鸠,同纠,聚集;庀,备办。
③处士:未仕或不仕的读书人。
8、重修碑记
白人岩由来久矣,创自何代,修自何人,皆不可考。至于神之灵爽,庙之雅净,山之清秀,树之古干,乃天造地设,尽善尽美,非可以言语形容者也。虽兴工不一,而世远年久,不免剥落。夫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二者相需甚殷①。于是补修真武庙三间,东西殿六间,乐楼三间,重修山神庙一间,过楼一间,净室二间,越台石墙,东山门箱押,彩画牌押,山门三间,华墙三处。功成告竣,勒碑以垂不朽云。
信士张继绪撰并书丹
代州正堂陈大老爷施钱二千文,出卖树钱一千一百一十六文。朱来来木匠工钱四十六千四百文,张、丁泥匠工钱二十七千三百二十七文,李、裴石匠等工钱一百二十七千六百文,画匠齐师傅工钱五十千零七百文,铁匠工钱二千七百文,椽钱三十二千四百一十文,砖瓦钱六十九千八百五十文,石灰土钱八十三千二百九十文,小工钱二百一十九千八百五十文,米面油酒烟钱三百六十二千三百六十文,绳铁菜丁钱一百二十八千三百三十文,莜面钱三十二千八百六十六文。以上通共使费一千一百五十千零八百二十文。接序以清。
经首:潘渊、张继绪、刘坤、魏小通、李尚、
杨富、李培植、刘柱汉、方正基、张绪、
王福国、黄建中、李英、蔡丕贤、史保保、史裕、
孟伦、善友豆权、豆实,徒弟因光、因明,住持僧 胜 慰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十八村公立
《重修碑记》(道光二十五)注释
①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二者相需甚殷:意为白人岩寺之自然风光人工建筑,尽管美好,但如今已败落,如果不加修葺,则该寺以前的优越之处就会泯灭殆尽,而此后关于该寺的盛名,就不再会流传下去;而这“彰”与“传”是白人岩寺的殷切希望(所以,我们今天很有重修的必要)。
9、重修白人岩碑记
盖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人岩名胜之地,长有龙神而泽润一方,又有远公而遗迹千秋,不为不名、不灵矣。然山虽灵秀,而庙貌何可以不新?不意庙宇会房历年已久,风雨剥落。十八村人等不忍坐视,以旧而改新也。于是重建正殿三间,东西楼会房十二间,井泉、龙王殿三间,静室楼三间,茶棚两间,改塑正殿佛像、观音像、过殿佛像、真武像、井泉龙王像、远公祖师像,补修过殿三间,财神殿三间,静室花墙、戏台地三间,金装关帝神像、白雨龙王像——凡庙貌旧者,莫不焕然而一新,此非人力,实乃天佑。功成告竣,请序于余,余不揣固陋,列叙时人,录其所修。虽兴工不同,其致一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雁门居士李国宾 谨撰并书丹
(下记十八村纠首人姓名,略)
大清同治元年仲秋之月 榖 旦
住持比丘 自润 自洪 徒 行 瀛
善友皇甫戏廷
10、重修白人岩碑记
惟光绪九年,时通人和,前废初兴,乃重修兴云寺,增其旧制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吾观夫白人岩胜状列于八景之中,松林深秀,峰峦俊雅,直与雁塞、虎邱争烈矣。自同治十二年天降火灾,楼台殿阁俱为焦土,人民睹之莫不悲叹而流涕耶。行瀛复纠合十八村经首,始起大殿三间。不想李培元吞取庙资。魏连元、张庆□等叩乞俞天斧断将利徒李培元退出,不准伊父子入庙经理。六年案结,七年□□□等兴功建造,又起东西殿六间。三年之后,功始告竣。嗟夫,人生几何,未知今后人力加否,岂能复见此寺之全璧乎?后之人嗣而葺之,庶斯寺之不朽云。
郡增生魏莲峰谨撰并书丹
计开:以上三年共卖树一千零七十吊,以后花费钱开列(以下各种花费数额及十八村经首姓名与工匠姓名,略)
住持僧自润 侄 行 瀛
大清光绪九年十月初一日 榖 旦
七、诗意白仁岩
题远大师坟
唐·释灵澈
古墓石棱棱,
寒云晚景凝。
空悲虎溪月,
不见雁门僧。
白仁岩
明 张凤翼
古刹荒山里,
冥叟两度过。
穿岩扪石壁,
蹑磴引烟萝。
龙树三天晓,
莺花万象多。
登临攀绝顶,
俯首问维摩。
读书白仁岩作
明·冯明朝
读书学避世,
结屋山之东。
开户白云里,
行歌秋色中。
鸟啼高树静,
猿挂石楼空。
忆昔岩居者,
将无此意同。
游白仁岩
明·王三聘
一
步入崎岖石径高,
山风六月透征袍。
岩前久坐无人到,
静听松风沸海涛。
二
松下何劳问小童,
白云深处有仙翁。
自从觅得长生诀,
懒出桃花第一峰。
游白仁岩
清·冯锡方舆
一瓣名香礼白仁,
行行曲蹬石嶙峋。
长松拥寺全消暑,
短木蒙岩半是榛。
雷电忽来迷远岫,
风云乍合舞神蝓。
欣逢野老连宵话,
朴樕真同太古民。
题白仁岩八景
清·冯锡方舆
说法台
远公台畔日华明,
四望千村陇陌平。
闲倚松根扪石笋,
古今独尔解无生。
玉龙宫
(白衣龙王祠)
水晶宫阙胜昆仑,
灵爽千秋庙貌存。
老衲打钟迎社鼓,
昨朝山下雨翻盆。
古南庵
晋代开山自远公,
胜游曾此驻仙翁。
只今遗迹空鼯鼠,
压屋山花照眼红。
玉皇阁
巍峨轮奂壮乾坤,
拱揖诸天象魏尊。
梵呗似从天上落,
云来虎豹九关蹲。
试心石
窅然大壑石森森,
矗立孤危几百寻。
纵使悬崖能撤手,
何如青夜问吾心。
棋枰石
纷纷黑白竟元黄,
一局频消岁月长。
不为踌躇难措手,
危机应鉴错中忙。
七星泉
高岩岩畔草青青,
平列灵泉号七星。
呼起神龙作好雨,
山中一夜走雷霆。
桃源洞
昔人造以避兵者
蚕丛鸟道半天横,
险设重关此避兵。
圣代久经戎马息,
颓垣斜傍夕阳明。
游白仁岩杂咏
清·吴重光
入山
久知岩畔辟幽栖,
七载於今快马啼。
红日荡胸临绝献,
翠微深处白云低。
岩前石壁
嶙峋千丈屹石屏,
谁信当年役五丁。
迭翠拖兰开净域,
悬崖直对半山亭。
岭上乔松
作阵松风吼怒涛,
穿林一过兴偏豪。
龙鳞未老千年植,
盘错由来更几遭。
七星泉
闻道神龙此伏潜,
清甘最是七星泉。
何当奋发春雷起,
飞洒村村大有年。
棋枰石
未径凿削俨棋枰,
谁共仙家一局争。
莫道满盘无着处,
举头峰外看输赢。
试心石
孤悬片石耸危崖,
如履如临怵素怀。
但使扪心常自定,
直教坦步上云阶。
讲经台
勾注晴光拂槛开,
登临暂憩讲经台。
若能不昧前因果,
狐鼠曾经醒悟来。
归途
夕阳斜挂影重重,
归路犹听傍晚钟。
苍翠满山藏暮霭,
一轮明月出高峰。
游白仁岩八首
清·冯志沂
一
胜地闻名旧,
今来廿载余。
言寻青嶂路,
同叩白云居。
不负平生约,
如逢未见书。
相看成一笑,
吾道在樵渔。
二
僧腊八旬上,
安禅甲子周。
须眉疑太古,
麋鹿与同游。
老树昔曾种,
清阴今已稠。
不知白云外,
人世几春秋。
三
洞口云深处,
萦纡似篆烟。
须臾成白地,
咫尺失青天。
草露滴为雨,
松风吹作泉。
试登高阁望,
晴日满前川。
四
一榻雨声上,
四山云气中。
峰峦俄隐见,
台榭入空濛。
涧树笼逾碧,
崖花洗更红。
归途不可见,
吾欲驭长风。
五
残滴檐前歇,
微风木末来。
湿云团作絮,
削壁净无埃。
已见峰头日,
犹闻涧底雷。
客怀与阴曀,
向晚一时开。
六
雨霁天如拭,
云奔月倒行。
镫前千嶂暗,
林际一川明。
古佛寂无语,
幽禽时自鸣。
山居狎云物,
渐欲识阴晴。
七
翠壁划天色,
白云栖寺门。
干霄花作态,
穿石树盘根。
苔滑难容步,
萝高不可扪。
延缘懒归去,
万壑已黄昏。
八
岩栖才住宿,
忽忽宜归期。
此后应相忆,
重游未可知。
欲寻锄药伴,
更蓄买山资。
独恨无飞瀑,
何由洗恶诗。
甲申秋上白仁岩
冯苓植
转眼即至耄耄年,
笔墨苦涩奈何天。
秋风萧瑟凌绝顶,
顿悟险峰白仁岩。
世事多是虚幻境,
小说更为荒诞言。
慧远大师指迷津,
阿弥陀佛皆释然。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