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思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九)

  1.6.1.2.2 灵魂分析
  关于灵魂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比如,灵魂是变动中的永恒存在,还是静止中永恒存在?灵魂是单纯拥有精神,还是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灵魂是否具有转化存在状态的趋势?灵魂是否永远处于单一状态之中?这些问题是棘手的,但并非没法回答。
  一、灵魂永存
  对于许多人来说,朦胧中认为灵魂是永恒存在的,比如灵魂不死观念,就一直深入人心。灵魂是怎样的存在状态?究竟是变动中的永恒存在,还是静止中永恒存在,却几乎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灵魂的历史,但是我们具有思想,因此可以通过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来推测。世界上没有永恒静止的事物存在,故而关于灵魂静止中永恒存在的观念必然错误。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印度的印度教、婆罗门教思想观念当中——他们认为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事物——阿特曼/大梵为自己的本身。这些认识当然不符合客观实际。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在永恒的运动中,总是有一个事物作为载体继续存在下去,直到永远,因此关于灵魂是变动中的永恒存在可以得到确认。但是这种观点很少有人有清晰的理解,一般百姓往往停留在灵魂不死观念不做深入思考,或者停留在静止中永恒存在的灵魂观中,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
  关于灵魂不死的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说法肯定了灵魂存在的永恒性——每个事物本体都是如此的存在状态,但是却否定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变动不居的特性。由于灵魂仍然具备量变与质变的特性——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量变与质变的特点,因此灵魂会发生量变与质变,从而会改变存在的状态,形成新的个体,如此连绵不断下去,这样灵魂则有死亡与重生之过程——灵魂存在生灭对立统一矛盾而不是灵魂不死。灵魂不死的说法形成原因是由于大多数“灵魂”的存在时间相对于人的寿命来说是很长的,由于错觉的反映,从而形成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只需要纠正就可以了。因此,从前关于灵魂不死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不能由于否定灵魂不死的说法,而否定人死续存论,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灵魂不死观仅仅是几十种不同的人死续存论中存在形式之一,不能因为否认此论,而否定彼论。否则就将出现逻辑错误。
  在常人眼中,特别是西方人眼中,灵魂是不会变化的——自身自体的变化,犹如人体一般自身存在演化过程(这里就物质属性来说)。这种犹如人体一般的变化如果得到确认,在他们眼中会被视为异端思想,并且将会遭受严厉打击。这种思想的出处是什么?没有接触、没有理性思考。实际上,这种灵魂观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未知的世界——鬼神世界。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世界存在。
  二、灵魂的属性
  灵魂是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还是仅仅具有单一的精神属性?这些认识也很重要。许多人认为灵魂仅仅具有精神属性而没有物质属性,比如,中国历史上范缜与佛教徒辩论时就持有这样的观念,并拿这样的观念与佛教徒进行辩论。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灵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道,既然灵魂可以被有些人看到,那么,灵魂就必然具备物质属性,否则看到的实体仅仅属于精神属性,很难理解!——这显然是谬论。我们依据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相互依存关系也是可以推之的,灵魂必然具备物质属性,而不可能仅仅具有抽象的、模糊的精神属性。就是依据一般人认为升天享福,入地狱受苦观念来说,如果没有物质属性,谁来享福,谁来受苦?道理很显然,灵魂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当然灵魂的物质属性并非是宏观物质属性,而是微观物质属性,这是需要明确的。
  又,盖所谓灵魂者,灵指心灵、意识、精神、灵动,魂指微观物质身体,综合起来就是指微观生命形态。说灵魂时,不能只讲灵,而将魂置之度外,应当全面、综合的看待。实际上,人们在谈论灵魂时,只强调灵魂之灵,而不谈灵魂之魂。“灵魂”这个词语原为希腊文ghost—soul和psyche、pneuma,及拉丁文anima的意译,意指呼吸、气息。这就是说,欧洲先民认为人生命的本源和内在的主宰者是呼吸和气息,并由此推想住在人身中的灵魂的本质是气息——质地为气态/气状物质/微观物质;华夏先民则认为魂/魂的质地是气状物质/气/微观物质,且往往以“魂气”并用。——这都表明,灵魂的本意是意识与微观物质的统一体,而不独指纯意识体。而且,灵魂之本意偏重于强调微观生命形态的物质属性,而不是以意识实体为重或指意识实体/精神实体。但是非常可惜,目前的认识中,灵魂往往是如此认定的:
  灵魂=意识实体/精神实体;灵魂∈纯意识体
  这显然是极端看法。——哲人,尤其西方哲人的灵魂观念几乎都是此意!这个观点最常见的表达主要有:
  1、唯心主义/颠倒的身心同一论;——神/灵魂仅有意识而没有物质身体。
  2、西方哲学的二元论/绝对身心二元论。——神/灵魂没有物质属性。
  如果将灵魂看作是:
  灵魂=微观物质身体与意识的对立统一体;灵魂∈微观生命形态
  则是非常可取的观点!——世俗百姓的灵魂观念几乎都是此意!但他们大多数表达不清,以至于被哲人歪曲、篡改了“灵魂”这个词语的本意,将之定性为灵魂=意识实体/精神实体;灵魂∈纯意识体。——这必须纠正!
  三、灵魂杂说
  灵魂是否永远处于单一状态之中?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对于西方宗教界来说,确实承认存在灵魂是永远处于单一状态之中的,因为在他们眼中,存在永恒的天堂、永恒的地狱。实际上,这很难得到验证。从感情上说,下地狱的人必然是许多人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这些升天的人如何面对在地狱受苦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难道仅仅因为生死就完全彻底的割断了感情因素?感情的内部矛盾性是如何被永恒割裂的?它发生的机制是什么?而西方宗教又偏偏大讲特讲感情——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些宗教讲,人只有三生:过去的一生,现在的一生,未来的一生;或者只有二生:今生,来生,除此之外就没有精神活动或者生命存在。这样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没有哪种意志可以控制,使得运动停止。既然存在运动就不会出现断层,过去的过去必然存在,否则过去的矛盾属性又是如何来得?现在的过去必然存在,否则现在的矛盾属性又是如何来得?只要内部矛盾存在,那么必然存在未来的未来,否则未来形成的机制就没有任何依据。过去、现在、未来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事物存在内部矛盾性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事物内部矛盾性存在,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依据就不存在,何谈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这类思想观念——主要在某些宗教中存在,也并非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关于灵魂的认识是存在很多分歧性的观点,究竟哪种正确,必须依照唯物辩证法思想具体分析,不能主观妄断。
  1.6.1.2.3 灵魂初步探讨
  上面,我对灵魂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但是对于灵魂的具体状态还没有说明。这里拣重点来说明。
  在前面我提到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灵魂的说法,有说四个灵魂,有说三个灵魂,这些说法具体依据是什么?为何这些民族对于灵魂的认识超过我们普通认识——单一性的灵魂存在、模糊中的灵魂观?灵魂仅仅具有一个,(目前)我们多数人已经无法接受,为何这些民族都提到每个人都有几个灵魂的问题?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如何得到中肯、合理的解释?
  需要解释这些问题。可惜,目前没有多少人考虑过。如果知道佛教思想的人理解这些内容并不会困难。在微观世界存在微观物质身体,那这些微观物质身体就可能如同宏观物质身体一样,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物质结构——只是这些物质结构是微观物质构成的。微观物质身体由三个、四个、十个或更多的不同微观物质结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转化而构成一个整体。在世俗人看来,就是三魂、四魂、七魄……实际上,中国所说的微观物质结构可能更准确些。人体有十种微观物质结构,即三魂、七魄。当然,这样的解释是一种。还可有其他的解释。
  在佛教中,明确说明三界众生的存在状态,三界之所以被叫做三界,必然存在三种极大的物质形态的差异。这三个物质形态的极大差异与世人盛传的三魂、四魂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关系必然存在。参看本人所写的众生世界,对于三界的理解应该很深刻。从这些物质形态的存在来说三魂、四魂将会很容易理解。
  三魂含义实质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各自物质形态的抽象化概括。因为这些物质形态并非各自完全隔离的存在,而是相互之间存在转化,因此,综合为一个灵魂的“实体”构成成分。从物质形态来说,我们所说的一粒微尘,其中就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比如,肉眼可见的物质形态(宏观),我们知道的分子物质形态、原子物质形态、夸克物质形态(微观)这四种物质形态(未知的不包括在内)。对于灵魂的物质形态也是此理,灵魂所属的物质属性也应当具有三种或四种物质属性。出现不同的量数主要原因在于归纳的方式、归纳的途径不同。
  而四魂含义也就很明确了。它除了包括三魂的内容外,还包括人间肉眼所见的物质形态或者处于生死过度形态的特殊存在状态——被许多宗教提到的中阴状态。从根本上说,灵魂具备三种物质属性,四种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
  灵魂所属的不同物质形态与人肉体结合力是变化的。这可以通过佛教对人类历史追忆明确。人类17.28亿年历史中(人类17.28~23.04亿年历史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本人写的相关文章),我们仅仅知道几千年的历史,而这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现有的认识来说,这种结合力逐渐在增强(不代表未来)。正是由于这种逐渐增强的结合力的作用,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的普遍联系逐渐难以主观意志分开,而出现这样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欲望的延伸、宽广化。对于几百、几千年前的人来说,虽然与我们类似,但是还能够认识到,而如今的人们连这种认识也没有了。
  在前面我提到许多精神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原因是什么?难道就没有形成物质基础了吗?这从道理上说,肯定行不通。因此,必然存在导致个人精神不同的物质基础,虽然这些物质基础我们还不明确,但是肯定其存在应该没有疑问。形成人的精神差异主要原因是个人的灵魂——精神、物质属性不同,当然,灵魂的物质属性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无法着手研究,因为它们的物质属性是微观物质——这些微观物质甚至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因此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是否承认灵魂存在,关键在于看他对灵魂的理解、认识到什么程度。用智慧眼光来说灵魂存在是可以的,而并非处于解悟的认识中承认灵魂存在就是错误的认识。
  1.6.1.2.4 灵魂物质属性的确认
  依据佛教等宗教以及民间的说法,人的形成是微观物质生命形态与宏观物质的结合产物,在人死亡之后,微观物质生命形态就自然显现出来。如此说法,那人活着时期,微观物质的生命形态与宏观物质之间的结合,是否会有连接途径呢?
  两者之间必然性的存在某种联系,否则,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那它们之间究竟会通过什么来连接起来呢?本人认真思考后,考虑可能是与我国中医中经络、穴位,道教所传经脉——尤其七经八脉、中黄直道,以及印度、藏医中所盛传的脉轮说有关。这些经络、穴位、脉轮就是宏观物质与“灵魂”的微观物质之间的通道、桥梁。另外,人的气质并非如同人的肉体一般明晰可见,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确认气质的客观存在,此气质很可能就是微观物质身体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而并非无因形成的。
  这个思想限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验证,仅仅只是本人的猜想,不一对。
  我这样说并非没有依据。中医通过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具体机制至今都不明了。经络、穴位可以通过临床经验/实践、科学手段确认——目前已经有医学专家通过科学手段确认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经络宽度大约一毫米左右,行走方向与古书记载相吻合,但是却无法说明穴位、经络是什么,因为经络走向、穴位解剖均无具体宏观物质可做依*,具有一种“虚构”特征,这就可能说明本人的推断是正确的。正由于经络、穴位是“灵魂”的微观物质与肉体的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通道,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通道——两种不同层次的物质由于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在相互影响下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依据佛教的说法,地球形成之后,一切宏观生命——不论是植物还是各种动物,都是化生而来得(各种植物还有外来移植的过程,犹如今天所说的彗星等星体充当播种源),因此可能几乎所有的宏观生命——不论植物还是其他动物,都具有经络、穴位。植物与其他动物是否存在犹如人体一样的经络、穴位,可以进行研究。这些领域还没有研究成果,因此,本人还不能十分肯定。——近来,听说已有证据表明,其他动物,如马、牛、鹿等动物可以通过针灸进行治疗,且效果比较理想。也有科学家/医学专家发现植物确实具有经络、穴位。
  自古就流传鬼神等微观生命形态,其所具有的微观物质身体可以穿越山、石、墙壁等障碍物,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物质身体的物质形态会是什么呢?是等离子态物质?是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夸克等物质微粒构成的?这些都属于猜测之想。若其物质身体是等离子态物质,火属于等离子态物质,难道火可以穿越山、石、墙壁等障碍物?余者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夸克等物质微粒均难以直接穿越山、石、墙壁等障碍物。就目前物理学界知道的可以直接穿越山、石、墙壁等障碍物的物质微粒,主要是中微子。每个人在每秒钟大约有1011个中微子穿过,且中微子穿过人体时不留任何痕迹。可是鬼神之物质身体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比如,人与鬼无意相遇和相撞,鬼可以被人撞倒,而人却只是打个寒战。若鬼神物质身体是中微子,鬼就不会被人撞倒,而且鬼神也就不会对人进行相互作用了——中微子是不会对人的物质身体产生什么作用的。因此,构成鬼神物质身体的物质微粒尚是一个迷。这有待于科学家去揭破谜底!
  1.6.1.2.5 灵魂存在依据
  人死续存论提出人死亡之后,会有灵魂存在,那么是否有具体的依据支持他们的观点呢?必然有依据支持他们的观点,否则没有人会相信这个观点。这个说法,可能许多人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鬼神是古人愚昧,主观妄想中捏造出来的事物,是统治阶层为了麻痹普通百姓而有意玩弄的花样,真是这么简单?相信鬼神存在的人,是统治阶层人多还是普通百姓多?他们两者之间谁更加虔诚呢?我想社会现实已经给予了证明,坚持人死续存论并非是统治阶层的专利,相反普通百姓确信的可能会更加多些。
  古人相信鬼神存在,最初并非是通过理论来证实的,相反却是通过社会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后来关于人死续存论与人死永灭论的争论,多半都停留在言语上,而并没有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许多坚持人死续存论的人为了提供证据,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却被人死永灭论一口否决,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实不在常例,是捏造、歪曲、假想的事情,这类人真是聪明啊!自己不去通过社会实践求证,反而把他人辛苦一场得来得客观资料全部抹杀掉,真正英明!人死永灭论者否认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存在,如果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之争,而是如同人死续存论用实践来说话,去把人死续存论提供的证据全部否定掉,那么这种否定才具有真实意义。可惜没有一位人死永灭论者认认真真做过这项工作!
  人死续存论提供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践证实;二是理论证实。
  实践证据非常多,许多人原本是人死永灭论者,可是在确凿的证据说服下不得不改变自己从前的信仰,放弃人死永灭论立场。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也有一些人原本是坚持人死续存论的,可是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编造的鬼神故事以及必须面对大量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最后会相信人死永灭论观点——这种情况就如现在社会中,假类产品肆无忌惮的泛滥,甚至赛过货真价实的产品,当把真正的产品给他时,反而认为是假的,这种认假为真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否认货真价实的产品客观存在。
  提供人死续存论的实践性证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属托梦现象。无意识中梦到自己的亲属托梦给自己,一般是死后亲属有事相求。
  2、见鬼见神现象。通常是一个人或者许多人在无意识时突然看到鬼神,而主动想见时却往往看不到。
  3、借尸还魂现象。主要表现在某个人突然暴死,在其醒来之后变为其他人的人格特征。
  4、死后复生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某个人死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醒转过来,恢复生前精神状态。往往自述有奇遇发生。
  5、生摄冥职现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却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某个人不知不觉中,突然有鬼神登门造访,有事相求,过后不久就可以走入阴界,担当一定任务。这种情况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就会结束。
  6、附体传语现象。这种事主要表现在,活着的人突然昏倒在地,一会儿醒转过后,却变为其他人的精神,往往说出许多昏死过去的人所不知道的事,当昏者醒转之后,几乎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做的事情。
  7、凶宅闹鬼现象。这类事件主要表现在,某个住宅突然出现神动现象,家具自己移动,住者得怪病,甚至暴亡。
  8、催眠复忆现象。这类事件主要表现在,某些人在他人帮助下,进入入眠状态,在入眠中恢复前世的记忆,记起前世的人和事情。如果恢复的前世记忆距离目前不是很远,则往往可以查证当时的一些资料,证明前世记忆的可*性。
  9、自忆前生现象。前生自忆现象主要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种是明晰的自忆前生现象,这类事件主要表现在,某些人天生的,或者修道有成者,能够追忆自己前生或/和他人前生的经历。还有一种潜在的前生自忆现象,多半表现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某些此生从未曾经历的客观环境或者人,可是在接触之后又似乎曾经来到此处居住、生活过,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作一些奇怪的梦,在梦中经常出现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某些事件、人生经历发生,这些均是潜在的前生自忆现象——很少有人明白罢了!这种潜在的自忆前生现象,古今中外都时有发生,但是古代西方人关注和认识的很少,直到现代,西方人才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媒体对自忆前生现象的报道,西方人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由于与西方本有宗教思想发生最严重冲突——无法用西方本土宗教进行解释,以至于不得不接受东方宗教中灵魂转世的观念。
  10、活佛转世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在西藏、汉地佛教界多见。
  11、其他一些现象。如佛教感应现象、因果现报现象、死后现形现象、灵魂照片现象等等。
  这些现象,我想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周围熟人提起,只是许多人不愿意相信其真实性罢了!这些现象具体证据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太多。如果不相信传言者可去调查研究,不要老是在口头上争论,这样毫无意义!
  从前的辩论中,关于人死续存论提供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很全面——几乎没有理论依据做依*,多半依*辩论分析和某些事实说话。本人这里试图依据唯物辩证法来证明人死续存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是初尝,仅仅算是抛砖引玉之作!人死续存论提供的理论依据可以说主要是唯物辩证法,而并非没有理论依据——但很少有人清醒过来。
  现在,人们往往相信科学——更准确说是科学技术,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证明人死续存论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但这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做后盾,就象科学史上,许多从前的结论、预见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不断修正、确认一样。当然,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来证明人死续存论是正确的,恐怕还需要科学家共同努力才会有结果。
  1.6.2 有神与无神
  1.6.2.1 三种唯物主义
  世俗公认这样的事实:人死续存论只属于有神论,而不能属于无神论;唯物论只容许无神论立足,而不可能同时存在有神论。有神论与无神论只能对立,不能存在统一。凡持人死续存论的观点均被视为唯心主义。这些未经过验证和辨证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说这是错误的看法。这些看法均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
  这些结论不独是主观得出并信受的最严重的迷信思想,而且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迷信思想。从古至今,关于人死之后的辩论分为两大阵营,凡坚持鬼神存在的,就被坚持人死永灭论的唯物主义者坚定不移的归结为唯心主义,迷信思想。凡是认为人死之后没有其他生命形态继承,就被冠以唯物主义的帽子。那些坚定不移的支持人死永灭论的唯物主义者,是否是真的唯物主义者?我说这不见得。而坚持人死续存论者也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
  1、朴素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
  朴素的唯物主义没有具体的理论,只有一些粗浅认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有自己的具体理论。前面,本人将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做了简单摘录,通过唯物主义的具体观点分析看,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即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机械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而没有包含任何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具体论述,本书就省略了,因为这与本文主题无关。如果你确实有异议,可以保留,也可以参考本人写的有关文章明确之。
  这三种都是唯物主义,但是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正确的解释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若是拿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就说自己是正确的,这显然犯下了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似乎是马列主义的事情,但是佛教在机械唯物主义尚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时就已经进行了批判。佛教对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批判在佛经当中是非常多的,这里再列举一些。如在《优婆塞戒经?集会品》中记载: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这里就很明显,释迦牟尼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坚持事物的运动是外力的推动,而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是错误的。而且,他还指出,佛门弟子中也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菩提性是本有的、不变的观点,也同样是错误的。类似的观点尚有,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无佛性,五种姓中的无种姓(断灭种姓)不能成佛,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必然成佛,声闻永远是声闻,缘觉永远是缘觉,菩萨永远是菩萨等等均是错误的思想。这些观点均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有神论与无神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自私与为公、进化与退化,这些是否是一对对矛盾?它们难道只有绝对对立而没有统一?如果只有绝对对立而没有统一,这是辨证唯物主义吗?同一个人,其有神论思想与无神论思想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同一个人,其唯物主义思想与唯心主义思想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同一个人,其自私与为公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同一个人,其进化与退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这些例证,我想并不少见!
  辨证唯物主义内容既没有唯物主义,也没有唯心主义,它只讲变化的永恒存在、规律的永恒存在、矛盾的存在与斗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单纯这样的讲,几乎所有的思想,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西方神意志论例外,都会承认。因为他们找不到永恒的事物,也找不到离开矛盾存在的事物。
  1.6.2.2 两种极端
  人死之后的看法,有两个极端:
  1、有神论;
  2、无神论。
  我们经常说有神论、无神论,那什么是有神论?什么是无神论呢?
  在词典中,对“有神论”这样进行解释:
  承认神的存在的学说,认为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能操纵自然变化和干预人的生活。有神论是宗教信仰的根据。
  在词典中,对“无神论”这样进行解释:
  否定鬼神的存在和反对迷信的学说。
  按照词典对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解释,则可以很明确的说,词典/世俗百姓认可的有神论其本质是神意志论;无神论其本质是人死永灭论。这种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式表示:
  有神论=神意志论/唯心主义;
  无神论=人死永灭论。
  人们把有神论与神意志论等同起来看待,把无神论与人死永灭论等同起来看待,这是极其错误的。有神论并不等于神意志论,神意志论并不等于有神论(有神论≠神意志论);无神论并不等于人死永灭论,人死永灭论并不等于无神论(无神论≠人死永灭论)。有神论的极端发展必然得出神意志论,无神论的极端发展必然得出人死永灭论。理智的人都很清楚,凡极端的看法往往都不好!
  按照词典给出的这两个解释,去判断佛教的属性,则佛教既非有神论,也非无神论。因为佛教虽然肯定鬼神存在——有鬼神等微观生命形态存在,但并不认为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神可以操纵自然变化和干预人的生活——神与人之间并非没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分析下来,佛教的有神论观点与词典对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解释将是矛盾冲突的——自然是佛教既非有神论,也非无神论。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人们犯了理念上的错误——将有神论与神意志论等同起来,将无神论与人死永灭论等同起来。按照字面进行解释,有神论应当仅仅指存在鬼神等微观物质生命形态,而不当混杂其他含义。换而言之,有神论应当与人死续存论是等价的,是同义语,而不应当将有神论与神意志论看作是等价的或同义语。同理可知,无神论应当指,从人的感官角度上说,不存在凭借人的肉眼可知可见的鬼神等微观物质生命形态/微观世界,或说认可鬼神等微观物质生命形态/微观世界存在,却并不认为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神可以操纵自然变化和干预人的生活,而不当混杂其他含义。换而言之,无神论与众生平等论是等价的或同义语,而与人死永灭论是非等价的,非同义语。但这一点,字典/世俗百姓却恰恰犯了认识上的错误。
  对有神论和无神论正确的认识可以/应该这样认定:
  ☆ 有神论=人死续存论,无神论=众生平等论;
  ☆ 神意志论∈有神论,神意志论≠有神论;
  ☆ 人死永灭论=0,无神论∈本体论;
  ☆ 本体论≠0,人死永灭论≠无神论;
  ☆ 有神论≠神意志论/唯心主义,人死续存论≠神意志论/唯心主义。
  ☆ 人死续存论是宗教信仰的最根本根据。
  上面提到一种极端看法,还有另一种极端看法,那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第一性的看法。
  各种条件的自身和各种条件的集合过程中都存在各种力的作用和维持——客观万物和意志没有一刻可以离开力而单独存在,同时客观事物也不存在没有力的存在、参与、推动作用而能够出现变化。——微观世界永动的粒子,单一状态的保持性,比如惯性,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情况并非是这里所说的变化。事物之所以能够出现各种变化就是因为各种力的存在、参与、推动与制约。我们很难想象——事物中,若单独只有事物却没有力的存在、参与、推动而事物依然能够出现变化——这种逻辑。如果仅仅理解为事物本身就具有第一性,显然是错误的见解——实际上,大多数的唯物辩证法的追随者,都往往停留在事物本身具有变化发展特性的理解上,而忽视甚至否认力的推动作用,这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而如果认为事物与力的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性,所以说事物占据第一位属性,这样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因为两者相互离不开。因此,唯物主义所提出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其实质就是说,一切事物当中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客观事物中,只有力的性质才具有第一性,而不是意志或者事物本身。从物质的角度讲,力也是物质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唯物主义确立物质是第一位是正确的,这无可质疑。但是这种明晰的认识在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并没有真正形成,而是很含糊。人们往往把事物本身作为第一位属性,孤立了事物与力的关系,单独取出事物,抬高事物本身的作用而抛弃力的作用,这种不到位的认识自然片面和错误。因此,所谓的唯物主义其实质是把客观事物与力孤立起来看待,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凡坚持神意志论者,那他必然是过分夸大了神的主观能动性,将意志的作用视为一切的决定因素,这自然错误。意志的实现要待缘,要集合各种条件才能实现。唯心主义没能看到力的作用和特性遍布一切事物当中,这其中当然包括人的精神在内,也包括鬼神的精神在内。无论是鬼神变为人,或是鬼神自身的活动,还是人变为鬼神之类其他生命形式,这当中都离不开力的推动和制约,没有谁能够超越——就如形成人的肉体,生物分子力就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什么物质。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并不一定要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承认鬼神的存在,也不能过分的夸大他们的能力,从而否认各种力的存在是第一性的立场。承认鬼神存在的神意志论者和坚持人死永灭论者的唯物论者,这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都犯下了不可避免的错误,既不能用理论检验又不能用实践来检验。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就要提倡全面的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能用孤立的归纳、片面的眼光、僵化的思想、静止的分析看问题。
  人的意志、鬼神的意志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意志的作用体现是通过“心力”实现的,因此,唯心主义所说的意志占据第一位也有一定的道理,关键在于对意志这个词语的理解。如果说理解意志本身包含有物质因素“力”的特性,那么这本身就是辨证的,就是对“力”的作用肯定,没有唯心的地方存在;而如果否认意志内“力”的作用,单纯孤立的谈论意志,那么就完全是唯心的思想,错误的思想认识了。事实上,任何意志的实现归根结底必然涉及到“心力”的作用,换个角度说,意志与心力的关系是辨证同一的,谁都无法单独存在,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可惜,唯心主义形成以来并没有形成这些明晰的认识,这是遗憾的!唯心主义没有解释清楚意志与心力的区别而是把它们混淆在一起,孤立的取出意志,高抬意志的作用,忽视意志实现的途径——心力以及外在客观条件,这就必然是错误的思想认识了。这也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进行批驳了。因此,所谓唯心主义其实质是把意志与(心)力孤立起来看待,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实际上,唯心主义是对“心力”的作用肯定,单纯从这一点说,唯心主义的意志第一性是正确的,与唯物主义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都强调力的作用而没有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只是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而已。从本质上看,他们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都是孤立的看待事物,割裂了力与事物本体关系,割裂了意志与力的关系,而忽视甚至否认力的作用存在,却又肯定了事物本身与意志的作用——这自然属于极端观点。
  需要指出一点,唯心主义提出的神的意志作用强于人的意志作用是有一定根据的。神的物质身体是微观物质,神的生活环境是微观物质世界,由于微观物质是宏观物质的构成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神的意志作用首先作用于微观物质,驱动微观物质的运动变化,通过微观物质的变化而后再影响到宏观物质运动。而人的意志,在一般情况下,只能改变宏观物质存在状态,影响不到微观物质变化,因此人的意志是不能够与神的意志作用相抗衡的,即神的意志作用强于人的意志作用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存在状况决定意识反映——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但这是相对的而并非是绝对的——凡事均存在作用与被作用的问题,这里也同样存在人的意志对神的意志反作用问题——犹如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佛教也因此指出,人的能动性的可贵是高于神的意志作用的。这必须辨证的看待。更何况神的意志作用、人的意志作用均存在辨证运动规律,均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均存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均受到规律的制约,没有逾越的可能,而唯心主义却提出了神的意志作用具有逾越这些运动规律的可能或必然,这就必然错误了。唯心主义之所以错误,主要是没有正确揭示出神的意志作用强于人的意志作用具体原因,同时也由于片面强调神的意志作用,机械的看待神的意志作用,而忽视人的意志作用对神的意志之反作用,这是其疏漏之处。
  1.6.2.3 放弃极端观点
  1.6.2.3.1 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在物质与意识第一位的争论中,唯心主义认为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而唯物主义从逻辑和实践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说法,可是并不能因此直接否定人死续存论。
  唯心主义虽然错误,但却是存在认识根源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主要有下面几个:
  1、意志活动总是在物质身体运动之前运动,而不是在物质身体运动之后再运动。这样的感性认识,促使人们对主观意志能力进行崇拜与夸大处理。按照感性的逻辑推理,意识的活动既然总是在物质身体/物质运动之前进行运动,那么,在人/人类诞生之前,就应该一直有某种意识活动在此宏观物质世界之前存在并运动着,主宰着物质世界——就如同人的意志对自身的物质身体进行支配一样。这是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的猜想。如果在此宏观物质世界形成之前,就没有意识/意识活动存在,那在宏观物质世界形成之后,意识活动又为何会超越宏观物质世界所具有的本能,并去领导、支配宏观物质世界/物质身体呢?这样的猜测,显然是会让人们产生,存在某种先在的意识/精神本源,并以这种本源作为产生人/人类意识的母本,而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进行推理,才合乎逻辑。这些猜想,在没有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时,很容易将意识能动性夸大,夸大的结果自然是很容易产生唯心主义。
  2、活着的人总是会做梦。在梦境中,或梦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者梦到此生从未曾经历过的环境、人、事、物,或者梦到白天欲求的满足,或梦到过逝的亲人有事相求……且在梦境中随着梦而产生各种鲜明的感受。这些意志活动所具有的强大的能动性,促使人们对身心同一论产生怀疑,且极易让人们产生意识可以离体继续存在的猜测。在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时,很容易产生意识是唯一的/第一性的实体的认识,这样就为唯心主义的形成铺就了滋生的温床,在某些因素促成之后,唯心主义就会瓜熟蒂落。
  3、社会中,有许多特异现象,比如,记忆前世,灵魂脱体,见鬼见神,鬼神附体,死而复生,凶宅闹鬼……这些特异现象是促使人们产生唯心主义的一个客观原因。人们在实践中体察到,人的意志不能与鬼神的意志相抗衡,就是进行抗争也几乎无一例外的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样从感性认识上,人们不能不产生鬼神的意志不能抗争只能顺从的思想。在没有理性认识的检验下,唯心主义的产生就成为可能。
  4、意识世界对经历的过去可以回忆起来,而回忆之后,对经历之事依然很清晰,感觉感受/情感情绪也是鲜明的如同当时一般,即意识具有可逆性。物质世界并不存在能动的回忆。虽然物质事物经历变化可以重复出曾前的状态,可物事全非,仅仅只是复制而已。比如,粮食的消化,石油的燃烧,电器的损坏,土地的荒芜……这些均有不可逆性——并非绝对的不可逆。这样,每个人都很容易产生——物质的虚幻是不能重复的,而意识的虚幻却是可重复的——这样的思想。如此以来,很容易产生意识是唯一的、不变的、万能的、自由的认识/猜想,这就为唯心主义搭起展示和活动的平台。——实际上,唯心主义对理念、概念、理性、思维、意识、信息、符号、经验……第一性、唯一性的确认,正是以意识具有强大的可逆性作为重要基础,并将之夸大后形成的!
  5、鬼神物质身体的构造是形成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由于鬼神物质身体是更加细微的物质微粒构成,并非我们客观世界内一切宏观事物可以比拟,就是一粒灰尘之小也无法比拟其微小,所以古人在无法描述、无法肯定微观物质存在的情况之下,主观的得出意识出现于客观物质之前的结论。——这里所指的物质是指宏观物质,而并非一切物质的总称。古人能够认识的物质只能是宏观物质,而无法认识微观物质,这是当时客观条件决定的。因此古人所说的物质与我们目前关于物质含义是不同的,他们的物质含义仅仅指宏观物质。——按照古人物质含义的认识,加上佛教对鬼神物质身体肯定与描述——民间也是肯定的,那么古人得出意识出现在物质——宏观物质之前的结论并非是错误的,甚至是必然出现的结论。
  从某种角度讲,唯心主义得出意识在物质之前存在,并非是谬论,反而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是指宏观物质,而没有包括微观物质——我们知道没有微观物质就没有宏观物质,因此他们的观点实质是肯定了意识出现在宏观物质之前——意识与微观物质的依存关系先于意识与宏观物质的依存关系,这自然是正确的思想。而且客观、全面、超前、锐利的在数千年前即进行揭示,这是思想简单的一些唯物主义者无法比拟的。这也就是上帝造物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上帝是微观物质生命形态,且又生活于微观物质世界内,在从微观物质向宏观物质转化——形成宏观物质世界之后,自然是从我们人类的角度——宏观角度看,就有了上帝造物的感觉/感性认识,以至于几乎所有民族都有上帝造物/造人的传说。成所谓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这种感性认识自然错误,但却并非没有形成根源。在中国、印度等国民族则突破了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地步,因此,印度、中国等国并没有使得上帝造物、神意志论占据文化主流,而是处于非入流文化中。
  唯心主义的产生主要有上面几个原因,还有一些次要原因就不做介绍了。唯心主义存在认识根源,而不是如同马克思批判的那样——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认识根源的事物,依然仅仅凭“虚幻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就可以形成普遍的信仰。“虚幻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也是需要条件的——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会对经常见到的太阳等事物产生那么痴迷的崇拜。物以稀为贵,却不会对常见的事物也那样痴迷崇拜,这是最一般性的规律——那我们该如何寻根究底的找到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呢?总不能归结为“虚幻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就认为找到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那样说不是很空洞无物吗?列宁说过:“僧侣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逻辑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说明列宁也认识到唯心主义是存在认识根源的,而不是没有认识根据的,这与马克思对宗教的评论已经不同了。很可惜,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深入的调查研究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但却没有对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形成正确的认识,且几乎以主观之见进行评论,这样的评论显然失实。
  实际上,无论是心力,还是物质世界的力,都会导致事物产生变化。因为我们对心力的作用体现认识不足,甚至是怀疑的批判,这就导致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错误的批判。我们无法认识的事物是由谁造成的?我们又有谁对自己的心力作用了解呢?我们又有谁对自己的心力作用仔细研究过?我们又有谁认真思考过每个人都存在的心力作用?我们思考最多的事物是外界存在的事物,却单单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心力作用,这难道就是唯物主义态度吗?所谓唯物主义态度就是怀疑一切、检验一切、思考一切、认证一切,从各种矛盾中找寻真理获得智慧。事实上,我们许多的唯物主义者最大的失误就是注重外在的事物,忽略内在的因素,尤其是精神的作用,这无疑是许多唯物主义者产生对唯心主义错误批判的根源之一。
  世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思想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主观主义或者主观的态度。翻番史书就会知道,无论何种悲剧形成必然是主观错误造成的,而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成的。西方宗教坚持地球中心说对布鲁诺的处罚,对发现无理数的人处以死刑,宗教之间的战争、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之间的战争、团体之间斗争、各人恩怨等等,这些悲剧形成,那一处不是由于主观造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出发,糅合各种理由形成各种悲剧,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主观讨回公道吗?说任何一个人思想言行是错误的,必然要建立在客观基础上,不是建立在主观意志上。单纯从主观上出发指责他人是错误的思想和言行,那么他的指责就是建立在鸡蛋上的建筑,而不是建立在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之上的建筑。
  1.6.2.3.2 放弃两种对峙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相互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辩证法是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的一般法则,或发展法则的科学,……辩证法的思维,乃在运动之流上——发生、存在、发展、消灭,——去把握事物,而非事物之静止状态中;乃在一切存在物,错综广泛的连系中观察现象,而非把现象作各各孤立的,彼此不相干的,固定的去观察。”
  列宁、恩格斯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在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时,在认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对立时,为什么就不能把它们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总是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绝对的对立起来,“各各孤立的,彼此不相干的,固定的去观察”,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绝对的对立起来,且把这些对立看作是“死的、凝固的东西”?
  可见,马克思的追随者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使用的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变化,而没有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分析事物。对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态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就是典型的表现。他们似乎从没有想过对立的统一/同一,而是仅仅停留在对立,——这种仅仅停留在对立上的认识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态度吗?换而言之,这些追随者并非真正的马列主义追随者,而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追随者。许多人在追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时,仅仅感性的学会了无神论=人死永灭论,有神论=唯心主义/神意志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无神论,什么叫真正的有神论,什么叫唯物辩证法,什么叫形而上学!——这样依然厚着脸皮说:我是马列主义的信仰者,我是毛泽东思想的崇拜者!成所谓东施效颦,画虎类犬!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经说过:“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辨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由此可见,列宁也是坚决反对笨拙的运用唯物主义。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这样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二者结合的真理”。马克思是想消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状态,但是他始终没有转过弯来,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消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最好武器,太可惜了!这种疏忽有两个客观原因造成:一是他自己的过错,因为马克思始终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置于唯物主义中去,没有跳出自己划定的圈子;二是西方社会长期受基督教等宗教的神意志论控制,而东方宗教的人死续存论在西方社会又没有多少影响力,这样先入为主的理念使得马克思没有对东方宗教的人死续存论进行深入了解。两个客观原因终于让马克思失去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统一在一起的机会。
  为什么马克思、列宁都要思考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消解问题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马克思、列宁都深深懂得唯物辩证法思想,而唯物辩证法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解决:对立的事物如何才能够从对立到统一/同一,对立的事物为何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处于孤立的对立当中,对立的事物为什么能够进行相互转化,对立的事物如何进行相互转化。由于受到辩证思维惯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流露出——对立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有神论与无神论,如何才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死的、凝固的对立——这些思想的探讨过程。
  2、在西方社会,唯物主义没有办法提供伦理、道德、法律的实施依据,而在东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西方的伦理、道德、法律的实施依据几乎都是建立在神意志论的基础之上,而东方社会则不是如此的。东方社会如中国,伦理、道德、法律的实施依据却是出于人性自身的需求,没有受神意志的恫吓、威慑就产生了巨大作用。马克思生活在西方社会,如果马克思不去思考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消解问题,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的实施依据就将遭到毁灭性打击。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足以让西方社会覆灭。因此,马克思不得不思考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消解问题。
  鉴于上面两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在思索:对立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有神论与无神论,如何才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死的、凝固的对立。但很可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由于始终没有将唯物辩证法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二分分类体系中分离出去,这样就没有恰当的切入方法,去使得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有神论与无神论统一起来。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能够将唯物辩证法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二分分类体系中分离出去,他们长期思索的难题——对立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有神论与无神论,如何才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死的、凝固的对立——就会迎刃而解!
  很可惜,中国对马列主义的传播忽视了马克思和列宁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消解探讨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观点之上就止步了,没有引导人们继续思考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消解问题,这是非常不够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之所以有许多思想上、行为上的伟大创举,就在于他们深深懂得唯物辩证法这个思想。——不但懂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原理、方法、立场,还在时常运用着。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要懂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原理、方法、立场,且能时常运用,是比较难以作到的。然而对于唯物辩证法如果连最基本的认识也没有——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根本不去认识/接受它——那只能沦为机械唯物主义的附庸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在探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消解——“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相互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为什么理论界宣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只字不提?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对立是存在对立的统一/同一的可能与必然,而沉醉于对立的认识就满足了。——他们打着马列主义的旗帜,实际上却臣服于机械唯物主义的石榴裙之下,不亦悲乎?
  依据唯物辩证法思想来说,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是绝对对立的断言是错误的,应当废除之!否则就应当废除唯物辩证法!要么废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是对立/绝对对立的说法,要么废除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系!——这还有什么考虑/选择的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