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孟子的“通权达变”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曲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为了力挽颓风,实现自己所理想的大同社会。不畏艰辛,风尘仆仆,带领弟子游说列国,推行自己的“仁”学,以回复周“礼”。但是当时诸侯纷纷争霸,谁还能主张提倡“仁”学呢?孔子救世心切,“明知不可而为之”,仍然驾着牛车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到了饿得走不动路的时候都还不肯罢休。人家盗跖在煎人肝,他还天真地跑过去,想用礼义教化盗拓,结果都被好好糗了一顿。这样看来孔子似乎有点迂,但他的那种孜孜不倦的化世精神却并非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游说未成,又作《春秋》一部留传后人。
孔子的《论语》一书,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令人掌握其梗概;子思乃孔子之孙,他曾受学于曾子,为了推行孔子的“仁”学,提出了“中庸”之说,作《中庸》、《大学》直指心源,令人直下承当“诚明”之道;孟子又受学于子思,可谓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美其名曰“孔孟”。但孟子为了更能发扬光大孔子的“仁”学,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中庸”之道,则在《孟子》一书中,他上承孔子之教下开来学,权巧方便,处处以“通权达变”的方式解决了一系列特殊性的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他的这种善于变通,不死扣礼制的权宜之方,不得不引起我人的重视,今就浅说之。
孟子的“通权达变”说,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不限时空的辨证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似乎也是区别于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说明了人生在于不断进取的伟大意义;孟子的“知其不可为时而不为”的思想,说明了实践人生的意义贵在“变通”。下面就举例说明孟子“通权达变”的重要性和圆融性。
如有人问孟子说,依礼制,男女之间连亲手递接东西都不可以;那么要是一个人的嫂子掉进水里,他可以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但礼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嫂子落水而去伸手援救,这就是一种变通。
又如百里奚在虞国时,晋人用美玉、良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纷纷去劝说虞公不要应允,唯独百里奚不去劝,因为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劝也是白费唇舌。所以他并不死守在虞国,而是去辅助秦国,因为他知道虞国无道,注定失败,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与之有所作为的人。结果百里奚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也成就了自己。
相反孟子不但没用儒家的观点去批评百里奚的背信弃义、投敌叛国,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并说像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还说:有德行的人,也不必句句都讲诚信,行动也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是与义同在,仗义而行就行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导的“权变”思想,主要是为了起到“通”与“达”的作用。即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取舍,要求人们知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滞于事理;知进退,善变通;允中厥,不极端;动静相宜,行止有度。所以,孟子既反对杨子的连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的“为我”思想;也反对墨子的过分节俭,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什么都肯干的“兼爱”主张。他却认为即使主张“中庸”之道,也要懂得“变通”之法而不可固执于一端,因为过分执于一端而废弃其余,最终是会有损于仁义的。
孟子为了极力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了使人们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能确保允中而不执边,奉行“中庸”之道而发挥自己的本有潜能,乃至实践人生的圆满。所以,孟子以自己独特的“权变”发明,在立身处世方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取舍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仕途原则;“当受则受,当辞则辞”的受礼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出了孟子的“通权达变”的实用价值。
孟子的这种“通权达变”的处世方式,实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权巧方便。人生于世、行于世,本来就是一场非常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并且世间万物纷然而庞杂难以一概而论。虽然从人生的进取层面来看,为人自然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在具体的实际行动则应遵循“权变”的原则,不应执于一端,否则东向西望难见西墙。世事的复杂,时势的多变,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惟有灵活掌握“权变”的通达,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若。特别是今天的僧人,更应该灵活掌握孟子的“通权达变”原则,深刻体悟“真俗圆融”、“权实不二”的意旨,在遵循古制的前提下,急急“因地制宜”地弘宗演教、普利人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