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农历12月16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神圣之花——荷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丽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HT2”H〗〖JZ〗神圣之花——荷花〖HT〗〖HT3K〗〖JZ〗王丽心/文〖HT〗
〖HT4”SS〗荷被称为“活化石”,它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或沼泽覆盖。气候的变化,灾害的频繁,大部分植物在地球上消失了,而荷花这种水生植物,则经受住严酷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黄河、长江等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原始人类出现时,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它们发现荷花的果实和根节不仅可以食用充饥且甘甜可口,渐渐地荷为人类生存提供充饥的食品,这也在我们祖先中形成了人类生存的象征。荷花的生物特征还被祖先人类做为生殖崇拜的偶像,“演为一种饱含着伟大深厚生命热力的‘莲族艺术’体系,在这种艺术中,莲、鱼、鸟等形象不再是自然物,而是具有了人所赋予的特定喻义。”①这以后,中国人用“莲生贵子”、“连(莲)年有余”、“连(莲)理生子”等等喻象以满足求子与生殖崇拜的心理。
在植物的世界中,没有那一种花能比莲花受到的礼遇而至尊了,不是吗!从尼罗河畔古埃及人创造泰尔阿马纳的阿门霍特普四世的宫殿,有圆柱的产生。他们把圆柱的柱顶砍成荷花、纸莎草等植物的形状。荷花、纸莎草和棕榈叶形以及凹槽形的古埃及圆柱,在其他文化的建筑中都有采用。②
从古埃及的文明,到古代印度文明,再到文明古国——中华大地,荷花,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凡到圣的经历,人类喜爱它的崇高圣洁。荷花,古称芙〖FJF〗蕖〖FJJ〗。汉初时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有:“荷,芙〖FJF〗蕖〖FJJ〗,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FJF〗?〖FJJ〗,〖FJF〗?〖FJJ〗中薏。”(〖FJF〗?〖FJJ〗,古莲子)
《周书》记:“薮泽已竭,即莲掘藕。”荷花,又名莲花、芙蓉、水芝、泽芝、菡萏、藕花、水芸、玉环、水芙蓉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多年水生植物,又是盛夏时令花卉中的佼佼者。
荷花在我国中南、南方各省都有广泛种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有荷花,从此荷花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咏颂的对象:“山有扶苏,隰(席)有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屈原面对楚国的连天荷叶与映日荷花,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莲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九歌》中记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表达了诗人情愿以荷做衣当屋,也不能同流合污的崇高气节。
荷又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荷花的果实称为莲子,莲子为小坚果,莲子的果皮极为坚硬,其表面有气孔和保护细胞,表皮下面有坚固而致密的栅栏组织,气孔下面有一条气孔道。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很小,空气与水分无法自由出入,甚至还能阻止微生物的侵害。所以,莲子的寿命极长,埋在地层中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莲子,也能播种发芽,著名的“古代莲”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50年代在“辽宁普兰店的泥炭层中发现的千年古莲子播种栽培而获得的。”③
人们喜爱荷花,故而也在生活日用中施以荷花形。荷花型的文物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考古发现,从文物中考证,荷花一直是人类崇拜的物象,但是由于为佛教所用,所以就更为至圣了。
佛教为何以莲花为其象征物?追溯一下佛陀的发祥地——古印度,印度地处亚热带,人们在炎热天气中,非常喜爱绿荫碧水。水面上碧荷托着粉红、洁白的莲花,迎风摇曳,这情景多么赏心悦目,也适应当地风土民俗及人们审美意识。释迦牟尼佛主张种姓平等,以俗语传道,随机施教,示法中以荷花为喻,也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正是因为荷花在污不染、洁身自处的品格,引导教化众生超凡脱俗是最好的说法比喻。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时坐位称之“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因而,后来的佛教艺术常以象征手法表现这些题材。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喷水,代表“入胎”,有时只用一朵莲花就代表了这一变相。在一幅转法轮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大莲花上,位于池中央,小莲花围绕佛陀开放。在阿旃陀壁画中,有一幅著名的《持莲花菩萨》画,头高高的宝冠,上有缕金的莲花,右手持一朵莲花,菩萨双目下垂,凝视着手中的莲花,面部表情安祥闲适,内心世界圆觉无碍,达到了宁神的境界。
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的传播与发展,对荷花的崇拜则从表向扩展到佛教教理中的内伸层面,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陀的教义,开示说法相类比,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神圣的完美礼尚。
佛陀有四德——常、乐、我、净。所谓常,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之德性;所谓乐,是指佛陀绝断了烦恼,乐于涅〖FJF〗?〖FJJ〗之净土;所谓我,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已忘记了凡夫的“小我”,而具宇宙恒常的“真我”;所谓净,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经载文将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说,大莲花者……中有四义:
〖HT4”K〗一、如莲花,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花,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花,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花,有四义: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HT4”SS〗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虽然初步对小乘浅近之机的法门,但其理则通于大小一切佛法。《四教义》卷二:“所言苦者,逼切为义。无常三相,逼切色心,故名为苦。……所言集者,招聚为义。烦恼业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所言灭者,灭无为义,无有子果二缚,故名为灭。所言道者,能通为义,戒定智慧,能通至涅〖FJF〗?〖FJJ〗,故名为道。用莲花譬四谛者,乌皮譬内苦,白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灭可知。莲藕茎叶等,譬俗;莲藕茎孔空,譬空;四微拟常乐我净,譬中道第一义谛,此为三谛者”。
荷花开于六月至八月间,单朵花时期只有三、四天,荷花大多早上开、下午闭。花谢后,膨大的花朵发展成莲蓬。莲蓬有3—30个莲室,一个心皮形成一个椭圆的莲子,莲花与莲蓬同时并存。经曰:“……唯比荷花,华果俱多,可喻因含万行,果圆万德。……又以此花,喻佛法界迹本两门,各有三喻。喻迹者,一、花生必有于莲,为莲而花,莲不可见,此譬约宝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二、花开故莲现,而须花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三、花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唯一佛乘,直至道场,菩萨有行,见不了了,但如花开,诸佛以不行故,见则了了,譬如花落莲成,此三譬迹门。”
又三譬譬本门者:一、花必有莲,譬迹必有本,迹含于本,意虽在本,佛旨难知,弥勒不识。二、花开莲现,譬开迹显本,意在于迹,能令菩萨识佛方便,既识迹已,还识于本,增道损生。三、花落莲成,譬废迹显本,既识本已,不复迷迹,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也。”
《三藏法数》还把莲花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做了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花喻菩萨十种善法:
〖HT4”K〗一、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五浊,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二、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共俱,比喻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 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花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四、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花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六、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诸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比喻莲花,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七、见者皆吉。菩萨善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花,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八、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花开敷而华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
十、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花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花之想也。
〖HT4”SS〗荷花的清秀洁净的特性引伸到佛陀的精神中,莲华便得到了升华。
以莲花为佛经之名的《法华经》,乃《妙法莲花经》之略称,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出后,即流传于当世。《酉阳杂俎》寺塔记中:“大兴善寺和尚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有僧题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
《妙法莲花经》经题:妙,名不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花者,譬权实之法也。莲以譬实,华以譬权,有施、开,废三义。施者,为莲花故,譬为实施权;开者,华敷譬开权,华现譬显实;废者,花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实相妙法,巧喻莲花,内则直指乎一心,外则该通乎万境。④
《法华经》是天台宗教观总持的根本经典。天台宗在解释经题和经文时很有独特之处。以名、体、宗、用、教五重玄义解题。名者,解释经题的名称:体,则辩透一经义理的中枢举旨;宗,是阐述一经修行的宗旨;用,为明确一经利益众生的作用;教,则是判一经义理的权实大小,是为五重玄义解释经题或论题。
《妙法莲花经玄义》卷下,围绕莲花这一物象,“以易解之莲花,喻难解之莲花”。引伸而谈,使得解经更为方便深入。“约上根是法名,中下是譬名,三根合论,双标法譬”。
把《妙法莲花经玄义》中,有关以莲花的解经的部分,摘引如下,以便深入体会,其云:
〖HT4”K〗多分喻者,从初种子,乃至莲成,喻于妙法,譬如石莲,乌皮在外,白肉在内,四微为质,卷荷欲生,微细众具,开华、布须、莲实房成。初后不异,莲花始终,十义具足,譬佛果众生,始自无明,终至佛果,十如是法,无有缺减,总譬竟譬如石莲,黑则叵染,硬则叵坏,不方不圆,不生不灭,却初无种故不生。今不异初故不灭,是名莲子相。
《净名》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其义也。譬如莲子,虽复乌皮污泥之中,白肉不改,一切众生了因智慧,亦复如是。五住淤泥,生死果报,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是名佛界如是性,故言烦恼即菩提。又诸法不生般若生,即其义也,譬如莲子,在淤泥中,而四微不朽,是名莲子体。一切众生正因佛性,亦复如是。常乐我净,不动不坏,是名佛界如是体。
经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草木丛林,不能覆灭,即其义也。譬如莲子,为皮壳所笼,为泥所没,而卷荷在心,有生长之气,一切众生心亦如是。经言:若发菩提心,动无边生死,破无始有轮,阎浮人未见果,而能勇猛发心也。譬如莲子,虽复微小乌皮之内,具有根茎华叶须台,众具顿足,是名莲子如是作。
《华首经》云:一切诸功德,皆在初心中,即其义也。譬如莲子,根依淤泥,而华处虚空,风曰照动,昼夜增长,荣耀顿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经言:于无量劫所作功德,不如五茎莲花上燃灯供佛,得功德多,此是真因成就,即其义也。譬如莲花,须蕊围绕,在华内莲外,此名莲花如是缘。菩萨亦如是,于真因中,具足万行六波罗蜜,一行一切行,资助于因,如须在华内。若得果时,众行休息,如须在莲外,是名佛界如是缘。
经言:尽行诸佛所有道法,即其义也。譬如莲花,华成结莲,而华叶零落,台子成实,此名莲子如是果,菩萨亦如是。真因所感无上菩提,大果圆满,究竟成实,是名佛如是果。
经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即其义也。譬如莲实,房台包绕,此名莲子如是报,菩萨亦如是。大果圆满,无上报足,习果之果,依于报果,如实依台。
经言: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即其义也。是用莲花譬十如境竟,次用莲花譬十二因缘者,乌皮污泥,水草重覆,即是无明支。种子能生力,即是行支。内有卷荷健须备具,即是识名色六入触受支。含润,爱取有支。团圆盘屈不能得出,即是老死支。
若能芽锋萌动,钻乌皮破,即是无明灭。不复在乌皮内生,即是诸行灭。出卵壳外,即是老死灭。此略譬四种十二因缘也。
譬四谛者,乌皮譬界内苦,白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灭可知。此通譬四种四谛也。
譬二谛者,莲藕茎叶等,譬俗;莲藕茎孔空,譬真。
用莲花譬境妙竟,次譬九妙者,内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须叶生性,譬假智妙;莲台四微生性,譬中智妙;此三生譬,一心三智妙也。
莲子虽小,备有根茎叶华,譬言妙茎即智慧,叶即慈悲,须即三昧,开敷即解脱。
又叶譬三慈者,覆水青叶,譬生缘慈;覆水黄叶,譬法缘慈;倚叶,譬无缘慈;倚荷若出,莲生不久,无缘慈成,得记不久。
又根茎子叶利益人蜂,即檀;香气,即尸;生泥不辱,即忍;增长,即精进;柔湿,即禅;不污,即慧。
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三,华叶正开,譬会三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
从一藕边,更生一华,展转复生无量莲华,譬业生眷属妙。从莲房堕子在泥,更生莲花,展转复生无量莲花,譬神通眷属妙。以上引自《妙华莲花经玄义》卷下。
〖HT4”SS〗从佛理中看到了莲花所具有的哲理意蕴,倘若再从文物的角度,审视莲花所带给人们的艺术,会对莲花另有一层的认识。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郭沫若先生对这件珍品十分赞赏,他说:“乃于壶盖之周并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亲所仅见之一例。”
佛教所使用的象征性器物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虽最早被用于象征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在印度的山奇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佛陀形象,而是通过雕塑一个莲座,一对足迹或法轮来表现佛陀和佛陀的思想。由于距离佛世已远,佛教徒无法体会到佛陀住世时的精神力量,便不得不以具象的艺术作品示显佛陀。例如,以莲花象征诞生时的佛陀。
〖HT4”K〗走入寺院,礼拜佛像,佛陀结跏趺坐莲台上,《大智度论》卷八云:“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故。又以诸花皆小,无如此花香净大者。人中莲花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多池中莲花,大如车盖。天上宝莲花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花,复胜于此百千万倍。又如此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是梵天王于诸淫嗔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传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
〖HT4”SS〗莲花象征着清净、柔软、圣洁,在莲花上结跏趺坐、说法,真是无上庄严,倍受尊崇。
敦煌、云岗石窟均有大量的莲花图案。龙门石窟中,有一窟名莲花洞,四壁雕有佛陀、菩萨及供养人像,顶部雕有一巨形莲花,在我国建筑上,经常使用莲花图案,如藻井或檐栏上,作为吉祥的装饰,以祛邪避火。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圆渊方井,反植莲藻”之句。
汉代兴起的平基藻井到南北朝,石窟装饰主题以莲花和飞天为主。唐末时期,荷花装饰在建筑工艺上应用更为普遍。以青铜、瓷器、雕塑、中国画、竹器、刺绣、文房四宝中,都有运用,从“莲瓣纹”、“莲花纹”、“缠枝莲纹”,演化为“宝相花”等变化。
莲花在园林中有很重要作用。中国的园林特点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人们通过采取挖湖筑塘、堆山叠石,修桥建阁的手段,依水缀山,植荷观花的手法,达到水天一色,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的风景效果”。荷花在佛教中被崇为纯净无染的圣物,因此我国许多寺庙都有荷花种植,从而构成寺庙园林的独特景观,如庐山东林寺殿前的莲池,欣赏白莲,成为游人、香客游览的古迹之一。
东晋慧远结莲社,影响谢灵运、陶渊明等文士的移花叙情的诗思。慧远法师,创莲社于山林,立般若云台精舍,修西方净土莲花界,始有“莲宗”。
莲花还能传播友谊,《中国荷文化》中有一段史料,讲述了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将中国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古莲子,带到日本。经过日本生物学家大贺博士的精心培育,古莲种植成功,随后又与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带去古莲,在“唐招提寺”中种植莲花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莲花——”孙文莲”,又称“唐招提寺青莲”。
大贺博士又以日本的一颗有二千年古莲子培育荷花,与“孙文莲”再行杂交,取名“大贺莲”。1963年,大贺将十颗莲子赠送给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长的郭沫若,郭沫若交给了十个植物园种植,中国专家莫山,将“大贺莲”,与中国普兰店莲进行杂交,取得成功,新莲取名“中日友谊莲”。
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了唐代僧人鉴真和尚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孙文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交给了邓颖超同志,回国后,其将莲藕交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培植繁育。1980年4月,为庆贺“鉴真和尚回国探亲”展,将繁育的三个品种送给扬州大明寺种植。小小莲花联接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情。
7月的盛暑时节,火辣辣的炎热天气中,看一看池塘中的接天莲叶,令人感到丝丝清凉惬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作品中的经典诗句,诗句中描绘了“碧、红”两种颜色,心理学家解释说,碧绿的荷叶刺激眼睛,又有了淡粉红色的“补色”,从而形成最为和谐、完整的作用,淡红色与碧绿的互相补色是人心理活动的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凶狂、躁动的儿童不安时,将其送到墙壁四周刷成粉红色的房间中,躁动的儿童在小屋内会觉得神经松驰,10分左右,便会进入睡眠状态。专家将这个试验运用颜色治病,他们认为,颜色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颜色的电磁能对垂体和松果体腺,以及下丘脑起反应。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人的视觉有一种负后象,按照颜色的混合规律,会产生一种“补色”现象,粉红色荷花是碧荷的补色,它能对视觉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减轻人的疲劳,提供柔和,平心静气的色彩环境,荷粉色本身意味着“似水柔情”般的情怀,是由仁慈与温馨交织而成的颜色,也将认为内在圣洁表现于外的色彩。难怪,在凡圣中都对荷花情有独衷,旨在表达内心的真情吧!
人类从原始森林的绿色天地中走出来,绿色又有隐蔽的安全性,在暑热中观赏荷塘池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有一种天然的按摩作用,同时具有人的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
荷花具有的生物特性,使之身价急剧升值,反应在文学中,诗家、文人雅士们,更是为此颂扬而乐此不疲。
佛陀手拈优钵罗花(金莲花)示众,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体会到其中奥义
——正法眼藏。佛陀借着莲花来表示禅意,“正法眼藏,涅〖FJF〗?〖FJJ〗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莲花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佛经中记载,释迦佛降生之前,出现了八种瑞相百宝群集,祥和悦耳,尤有大池塘中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佛降生脚踏莲花。
佛经还记载“莲花王子”、“莲花夫人”的故事。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莲花也有着非凡的评价。《诗经》、《离骚》早期的文学作品都有反映。
三国魏曹植《芙蓉赋》云:〖HT4”K〗“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濯茎,其始荣也。〖FJF〗〖HTXL〗?〖FJJ〗〖HT4”K〗若夜光寻扶桑,其物晖也,晃若九阳出〖FJF〗〖HTXL〗蒧〖FJJ〗〖HT4”K〗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
〖HT4”SS〗南朝文学家江淹曾有《莲花赋》:〖HT4”K〗“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载红莲以吐秀,披绛华以舒英”。
〖HT4”SS〗汉朝闵鸿的《芙蓉赋》记有:〖HT4”K〗“乃有芙蓉灵草,戴育中川,竦修斡以凌波,建绿叶之规圆,灼若光之元岫,赤若太阳之朝云。”……
〖HT4”SS〗宋周敦颐《爱莲说》,〖HT4”K〗“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HT4”SS〗宋苏辙写有:〖HT4”K〗“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HT4”SS〗宋苏轼《荷花媚》云:〖HT4”K〗“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日;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HT4”SS〗李渔《芙〖FJF〗蕖〖FJJ〗》:〖HT4”K〗“芙〖FJF〗蕖〖FJJ〗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群葩当令时,只在花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FJF〗蕖〖FJJ〗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高日上,日上日研。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迹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的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藻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HT4”SS〗李渔,从荷花的观赏性谈到美味具足,真乃实用主义者。
韦亦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HT4”K〗“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余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HT4”SS〗荷花根盘而枝、叶、花、并茂,古代画将莲花丛生的吉祥图案,表示“本固枝荣,多用于祝愿世代锦延,家道昌盛”。
“莲”与“连”谐音,年画中有大鲤鱼上坐一个儿童手捧莲花,寓于“连年有余”的祝愿。
许多的地方用莲花命名,如:庐山莲花峰、陕西华阴市、华山莲花峰。王维《登辨觉寺院》有“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之句。
荷花与澳门的关系源远流长。澳门人热爱祖国、爱莲花,澳门的一些地名、街名、村名、庙名都与荷花有关。澳门的地形、地貌酷似荷花,又似莲茎。所以历来有“莲花宝地”和“莲花福地”之称,其中有一联是“前近镜海,下枕莲峰,”⑦澳门人借此希望得莲花福地的庇护。澳门回归祖国后,区旗和区徽上都有荷花图案。
从凡到圣都能感受荷花的魅力,人类应借助荷花的高尚品格,实现佛陀的主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注:
①《陕西民间莲族艺术内涵初探》王宁宇、觉荣华
②《非洲通史》第二册128页
③《中国荷文化》李志炎、林正秋主编
④《禅画欣赏》第128页,台湾版
⑤《妙法莲花经玄义》卷下
⑥《中国荷文化》同③
⑦《澳门的荷文化》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石柱国/文

〖JY,5〗王丽心
〖JY,2〗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JY〗《法音》100034〓电话:66161881

〖LM〗
〖HT2”H〗〖JZ〗茶禅一味〖HT〗
〖HT3K〗〖JZ〗王丽心〖HT〗
〖HT4”SS〗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入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中国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古代的文人墨客记录了茶所演绎的一幕幕世相,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阎立本,曾画《萧翼赚兰亭图》,此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一画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萧翼往会稽(浙江绍兴)向僧人辩才智取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的故事。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面共五人,中为80高龄僧人辩才,面目清癯,手持佛尘,坐于禅榻藤椅,正与萧翼侃侃自夸。萧翼长须飘洒,袖手躬身坐于长方木凳上仔细聆听,一侍僧立于其间。辩才和尚并不知萧翼的真实身份,仍令人烹茶以礼。烹茶老者蹲坐蒲团,手持茶铛置于风炉之上做拨炉烹茶状,侍童手捧茶托、茶碗,欲将茶汤烹好敬献主客。画面右下角置一方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画面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品茗清谈的情景。
明代画家顾炳所摹绘唐代阎立本所绘《斗茶图》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饮茶习俗,画中将诸人端壶、冲茶、观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斗茶者极有个性,头裹巾、上身半袒、束腰、着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状。
以煮茶入画常常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画家王绂作有《茅斋煮茶图》,其诗云:“小结茅斋四五椽,萧萧竹树带秋烟。呼童扫取空阶叶,好向山厨煮三泉”。题诗与画面相配,给人一种清寂的氛围,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远离了喧闹,展现的淋漓尽致。清郑板桥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芬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蔬林窄径之间”之雅事也。
古代画家的“茶味冲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与禅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达出一些不得志者的无奈。
在当代画家中展现同样的题材,而别然不同。青年画家马海方先生所创作《纳凉图》画面中描绘一位老者,心宽体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其无拘无束,独赏莺哥的鸟啼,一个紫砂壶,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后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马海方先生的画作简括,以生动绘画语言表现了富足的百姓中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图简意丰,令人回味。
自古茶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茶的文学数不胜举。当代的赵朴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七碗”的典故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见《全唐诗》卷388)。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远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当然也有妙道。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让人们在极小的事物中体认自性。
所以朴老说“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经据典的流入的口头禅,不如回观心性,对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诗从茶诗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与“坐禅”修行有很大关系,茶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且能提神醒脑,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


〖JY,5〗王丽心
〖JY,2〗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JY,3〗《法音》100034


〖LM〗〖HT2”H〗〖JZ〗三尺演教案〓黑白化人生〖HT〗
〖HT3K〗〖JZ〗——记水墨画家王玉良〖KH*2〗
〖JZ〗王丽心〖HT〗〖KH*2〗〖HT5SS〗在画坛中获取学位的画家少见。王玉良在知识殿堂里的多年耕耘,摘取了硕士的花环,值此就增添了几分的荣耀,而他的画充分发挥宣纸的特质,将水墨画展现到极至,以宗教性题材为开拓,更使之风光。
三尺演教案,玉良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业务之余,操笔濡墨,他曾受教于庞熏琴,得到过中西两种美术技法的良好训练。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素描、速写都有出色的表现,已出版的《王玉良画集》、《王玉良风景色彩写生》、《王玉良水墨造像》、《王玉良画选》等多种画集,足证明他的成绩。
恰是他有从生法到熟法的修习次第,此刻他则考虑的是画家的文化底蕴。他绝不用商贩的伎量,倒来倒去,或是伪装油饰的玩弄。他认为,在传统的中国画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空间中,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公共空间感,展示新的视觉效果,突破曾引导一代又一代人登上艺术 殿堂,然而又成为定式,制约人的固有理念,寻找新的绘画组合要素。
人类面对生命的轮回时,既便富足的物质生活也不能摆脱——苦的烦恼。为了去苦趋吉,人们相信拯救的力量。古代人不惜余力,在摩崖上开凿佛像,表现出了一种信念,涵藏着人们的一份希冀,透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祈盼。这里可以获取明确的人生支撑,也可以引发人的心理变化,从造像的广泛性,足可以说明。王玉良撷取这一点,他不用石头和锛凿,用绘画工具,再现一种更加深入佛理的转化,追求至善、慈祥、平等的慧炬之光。他曾说:“尽管艺术千千万万,属于艺术的那真谛灵魂的贯注,而最伟大的艺术决不是快感、愉悦、审美、诗意……,它是人和最崇高的心神凝一和刻骨铭心的行为内容相一致,那就是——信仰”。玉良所追求的是把囿于我执的小我贯穿宇宙和自然的大生命真谛的境界。人们欣赏的是一种神圣、一种慈爱、一种幸福的希冀。
他选择了黑白,用朴素黑白描绘气象万千。艺术的心路定向是决定画家的根本,但技巧锤炼是载道之船,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为躲避摹仿和抄袭,这需要创新有难度的技巧,中国宣纸的特殊禀性,毛笔在白纸挥洒出丰富的笔致,它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对造型的准确度和把握笔触运行规律的检验。笔墨纸和水相互“冲撞”产生的“水线”,王玉良将此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授笔之时,把多余的水份排除墨痕之外,利用痕间的界线,与其交错,重叠的第二线、第三线……,做到笔笔见骨,笔致有序,隔而不疏,洽而不混,展现了宣纸的灵性,这与之自然恬淡,安祥慈悲摩崖造像相交融,浑为一体。这既无伸张的运动,也没有色相的辅助。黑白反差的原始二色,记忆在人的心田,还至本能相应,在其中体悟超越世象意态,契合人生,藉此而说,王玉良的画是取法乎上的。

〖JY,5〗王丽心
〖JY,2〗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JY,5〗《法音》
〖JY〗邮编:100034〓电话:66161881
〖LM〗
〖HT2”H〗〖JZ〗访〓寺〖HT〗
〖HT3K〗〖JZ〗王丽心〖HT〗
〖HT4”SS〗每天出入山门,留宿寺院仅有一、二次。房山石经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回穴安奉的千载难逢的时刻,有此殊胜的因缘。
坐在车里,眼前宽广的道路,抹去了昔时的记忆。
到了云居寺路口,离目的地约有6公里,思绪是否行脚而达,此刻,小公共车已经停在眼前,再次坐上了车。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快捷,也丧失了细细品味山水方滋的意趣。
入寺的清晨,下过一场〖FJF〗〖HTXL〗〖FJJ〗〖HT4”SS〗细雨,草木被冲刷得清新、碧绿;中秋的时节,树木还是那样绿意盎然,空气似过滤过,让人不经意中做着深呼吸。白带山下的云居寺,占有风水之利,又是殊胜时刻,人天护持,甘露般的雨水,洗去了尘埃,洒净了坛场。
步入古刹,净慧主持正在巡视道场,急行两步,合什顶礼,法师点头微笑。
我告诉法师希望宿留在寺,法师开口言道:“留住,就要挂起来了”。
“挂起来”,是个双关语,一是,参加千年国宝回藏活动的人士甚多,要留宿只能挂在空中了,此是一句玩笑;另一重意思是说:“心无挂碍,即到即安”,这也是禅师布道引入的方法。而凡夫之量,便没有了下语,看着法师,我脸上添了几分的不自然。
法师继续他的巡视,我随在后面,借转弯的机会,独自而行。
回到僧寮,法师咐嘱知客师为我安排一张床位。
坐在床上,就是躺在静静的大山怀抱中,鸣虫不知疲倦地演奏出一支又一支的小夜曲,与山角下传来的卡拉OK、营地士兵的夜训嘹亮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彻夜回荡。
远望辽塔,古塔在彩灯照耀下,格外醒目,默默无言,却是历史的见证,为人诉说往昔的变化,而它精神抖擞,盛世重光。
古刹名胜,山水草木,被一代又一代人的护持相续,添置了一座又一座的人文胜景。香客通过清幽环境的景象,而得内心的自在,这就是佛法;畅游山水,与大自然交往,和谐等持,烦恼消歇,放开胸怀,这也是佛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心清净,烦恼转菩提,一切依游者的体悟而解,我如是而思。

〖JY,5〗王丽心
〖JY,2〗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JY〗《法音》100034〓电话:66161881

〖LM〗

〖HT2”H〗〖JZ〗风水:古代中国的生态建筑学〖HT〗

〖JZ〗〖HT3K〗王丽心/文[KH*2]
〖HT4”SS〗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风水术也是最早跳出巫术、宗教的窠臼,具有朴素科学性的一门学问。而风水术强调的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辩。以至,将古代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思想,也列为旁门左道,一直视为迷信禁锢中,或其科学内涵得不到合理的发掘。
随着科技昌明,时代的中兴,风水学得到了重新诠释和了解的机缘。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公证地评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风水(古称堪舆)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公元前6000—2000年间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①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术的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从无形到有形,从经验到学问的转变过程。
地球是一个天体,每日不停地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于是,地球上的人和万物则承受了上有顺时针,下有逆时针两逆向相反的螺旋力场的作用。犹如两人朝相反方向拧干洗过的床单一样。牵牛花、鹦鹉螺、起伏的山峦、弯弯曲曲的河流、大脑勾回、九曲回肠,……这些宇宙气旋烙印的奥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哲人便以找到了——河图洛书。②
更令人折服的是,中国先哲不仅发现了中国统一场:宇宙气旋,而且派生了许多应用技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鉴别气物、择优而居的风水术。
风水术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长期被人们视为市井俚俗而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风水术,如今已引入到建筑理论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但其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深层次系统缺乏,恰恰是风水的术学中记载了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③我们应当正视它的历史价值,大胆探索,去伪存真,开拓出一条新的风水之路。
事实上,我国的都城和皇宫都是按照风水的要求设计建造的。例如明代修建的紫禁城,清代又重新扩建,它完全符合风水原理。皇宫南北对称,大门朝南,是朝南座北,其中是因为来自内蒙古的大风常常挟带漫天黄尘,并且严寒奇冷的缘故,而利用高高的人造假山作遮帐。整个紫禁城有一条护城河环绕,从西北角往南再往东经过太和门前,后到文华殿前(东南)流出,也可以理解流水象征着接纳财富。水的环绕、流动、制造出负氧离子,改变了小气候。皇帝寝宫的暖阁大小与一般房屋没有什么不同,睡床靠北侧,床前有双层幕帐,帝王也非常注意防止气散。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曾指出:风水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村落、城市……诸多方面。
台湾学者指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西方学者称风水术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美国罗丝巴哈的《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中论述:“气是风水中重要的因素”。
人类选址的规律,诸如:“山环水抱必有气”、“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曲则有情”等等居往规律,有易于接受宇宙之气——微波。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山环水抱,尤其“山环”相当于微波技术中的铁锅状的微波天线。
风水学的马路、气口、通道,相当微波技术的“波导管”。
风水学中的宅院、房屋,相当于微波技术中的“谐振腔”。
风水学中的门前障碍物及化解法,相当于微波技术产生的“驻波”及“匹配元件”。
风水学中风对气的影响,相当于微波技术对流层对微波的影响。④
张惠民先生对这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他把最新的微波技术与古老的风水理论对号入座,引发了不同的反响。
风水中讲究来龙、大帐、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以防气场直冲直射,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工作。
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实体的围弊时,心理场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如同与陌生人靠近会有不自然的恐惧感。“山环水抱”之势则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
“山环水抱必有气”,风水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聚气,经曰:“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砂、曰穴、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古代风水师将圣贤论气的哲学思想量化具体了,指出:“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水而止。气之聚者,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以气止而吉”。(《青乌先生葬经》)
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人体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辐射,人与气场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对人才能有利。古人早以认知了这些,所以选址于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英国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术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他说:
〖HT4”K〗〖GK5〗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的流水的价值。但另外一些方面,它又发展成为一种粗鄙的迷信体系。不过,总的看来,我认为它体现了一种审美成份,它说明中国各地那么多的田园、住宅和村庄所在地何以优美无比。〖HK〗
〖HT4”SS〗对风水术的认识,应该“透过表层的解释体系,探寻其所表达的中国人的环境观”,为生人类服务。

注: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701页
②《中国风水应用学》张惠民著第1页〓人民中国出版社
③《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享第3页〓天津大学出版社
④同②
⑤《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二李约瑟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