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北宋汴京之寺院与佛教(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启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宋汴京之寺院与佛教

黄启江
国立编译馆馆刊
第十八卷第二期
页101~123


--------------------------------------------------------------------------------

101页

我国历代都城常多寺院,南朝之建康,北朝迄隋、唐之
长安、洛阳两京,莫不皆然。唐末自武宗毁佛、黄巢之乱、
朱李争权,两京破碎,寺院已遭焚毁殆尽,及宋以汴京为都
,富商大贾废散,浮图之奉养亦差,虽经宋室力加经营,已
无昔日繁华光景。宋仁宗时,排佛极力的欧阳修曾有此观察

「河南自古天子之都,王公戚里、富商大姓处其地,
喜于事佛者,往往割脂田沐邑货布之赢,奉祠宇、为
庄严。故浮图之居与侯家主第之楼台屋瓦,高下相望
于洛水之南北,若奕棋然。及汴建庙社、称京师,河
南空而不都;贵人大贾废散,浮图之奉养亦衰。岁坏
月隳,其居多不克完。与夫游台钓池并为榛芜者,十
有八九。

宋室定都汴京,偃武修文,竭力营建,将汴京变为一人
文荟萃,社会繁华之都;代京洛而起,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历百余年而止。以历史先例来看,汴京盛时,当也是商贾
集中,寺观林立,浮图之徒奔走相望于道之景致。果然如此
,则汴京佛教必盛极一时,而佛教于北宋之流布与发展,受
惠于汴京者当亦不少。然历来论佛教史者,多以宋代佛教已
告式微,于其实际发展,吝于深考,遂使事实隐而不彰,影
响学者对宋代佛教之认识。笔者翻阅僧史及宋人文集,觉北
宋以来,不仅汴京之佛教迅速发展,南北各地重要州郡,佛
教亦普遍传播。宜先作各地区佛教寺院与信仰之研究,再综
合其同异,厘定标准,检讨佛教之全面情况,以为判断盛衰
之依据。此类研究未完成之前,实不宜以有限之史料及粗略
之印象,轻言其盛衰。
本文拟以汴京寺院为基础,观察其与王室间之相互关系
。并探讨汴京寺院于北宋政治、社会结构中所扮演之角色与
功能,及此功能对整个北宋佛教发展可能造成之影响。在寺
院与王室关系的讨论上,侧重政治作为(political action)
与宗教乍为 (religious action) 间的相互作用。 (注二)
其于此复杂的作用中寻绎出佛教势力形成与发展之因素。

一、宋以前的汴京寺院

宋立国以前,汴京为五代梁、晋、汉、周之都。五代各
主统治下,汴京寺院不多。新兴寺院若干,多建于周世宗之
时,兹按《宋高僧传》及《汴京遗迹志》等记载,考得五代
汴京寺院如下:

寺院名称 创建时间 数据来源
相国寺 唐睿宗景云初 《汴京遗迹志》
封禅寺(宋开宝寺) 北斋天保十年 《汴京遗迹志》
天寿禅院 后梁干化四年 《宋高僧传》
宝相寺 后唐长兴二年 《汴京遗迹志》
普净院 后唐天成三年 《宋高僧传》
佑国寺(宋上方寺) 后晋天福中 《河南通志》
观音禅院 后周 《宋高僧传》

页102

显静寺 周世宗显德二年 《汴京遗迹志》
天清寺 周世宗显德中 《汴京遗迹志》
显圣寺 周世宗显德四年 《汴京遗迹志》
天寿寺(宋景德寺) 周世宗显德六年 《汴京遗迹志》

这些寺院中,相国寺及封禅寺建于五代以前。(注三)天
寿禅院建于后梁。 (注四 ) 普净院、宝相寺建于后唐。(注
五 ) 祜国寺建于后晋。 (注六 ) 其余观音禅院等都为周世
宗时所筑。(注七 ) 唯周世宗于显德二年时毁法,曾下诏谓
「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王公戚里、诸道节刺以下,今后
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开置戒坛。 」 (注八 ) 同时废寺院凡
三千三百三十六。(注九 ) 以上寺院是否幸免,不得其详。
但显德四年 (九五七 ) 周世宗又「赐京城内新修四寺额,
以天清、天寿、显静、显宁为名。 」 (注一0 ) 可见多数
寺院仍然无损。唯显宁寺不见于其它纪录,其原名及建制均
不详。大至上,显德二年之诏,若贯彻执行,则二年以后不
应有新建寺院,而《汴京遗迹志》所载天清寺、显圣寺、天
寿寺之创建时间,就有问题。
这些寺院之兴建与供养,多有王公贵戚之支持,颇能在
汴京发挥其布教传法之功能。譬如沙车岩俊主持之观音禅院
,系得梁少保陇西公李资之支持而创。(注一一 ) 据赞宁谓
,李资「虽居贵室,酷信空门。接俊谈玄,若刘遗民之奉贾
远也。 」 (注一二 ) 李资仰岩俊之教,舍第建院,以岩俊
说法其中,当时慕道而来者盈塞于堂室。(注一三 ) 周太祖
、世宗称帝前都是岩俊之布衣交,常有供施,协助扩充寺院
规模,使成「三院一门」,而「东西二堂恒不减数百众」。
(注一四 ) 可见来参法席之信徒不断,以至五十年间「计供
僧万百千数。京城禅林,居其甲矣!」 (注一五 )
岩俊于观音禅院「考禅室而行祖风」,传布禅法,孜孜
不断, 至宋太祖干德四年 (九六六 ) 示寂止,历五十载,
为汴京禅学,奠下根基。归葬之日,汴京寺院「各率幡幢,
吹具鸣铙,相继二、三里,道俗送殡者万数。」 (注一六 )
赞宁之语虽嫌夸张,亦可见汴京佛教普遍流布之一斑。
又如天寿禅院之建系得自「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
衮」之支持。 (注一七 ) 原不过为宝积坊之小罗汉院,「
苫盖五间而已」,非常简陋。(注一八 ) 因吴、张二人共发
奏章,请朝廷赐额,地位骤升。「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注一九 ) 天寿禅院之住持师会禅师曾受岩俊禅师之指引,
主持天寿禅院,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余万,(注二0 ) 可
见檀施之盛。后晋高祖以师会禅师「行成于内,声闻于外」
,遂赐紫衣、师号以荣之。(注二一 )
另一新建之普净院,亦有王公大臣在后支持。普净院住
持常觉禅师从后唐天成至后汉干佑间,每月设阖京僧浴三次
,累岁费钱约一百三十六万。(注二二 ) 在汴传法期间,「
前后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师为号,请以紫染方袍者,皆确 (却
?) 而拒之。」 (注二三 )
此三寺院,有王公大臣之支持,又有大德住持传法,自
足以形成一股不小之传教势力,若再配合历史较悠久之相国
寺与封禅寺之传教活动,对汴京佛教之发展,及士庶信仰之
影响,当不难想象。兹略述相国寺及封禅寺之檀施与布教情
况。
相国寺是汴京最大的佛寺。在宋以前,其规模已相当壮
观,计有「重楼三门,七宝佛殿,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
计四百余间。 」 (注二四 ) 唐代文学家李邕 (六二四?--
六七四 ) 曾如此描述:

「碁布黄金,图拟碧经;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
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虽五香紫府,大息芳馨
,千灯赤

页103

城,永怀照灼。人间天上,物外异乡,固可得而言也
。」 (注二五 )

此种规模,除得力于其造寺祖师慧云禅师募化之功外,
实也受惠于皇帝、大臣之支持。其先则有唐睿宗之赐名,及
派高僧大德检校功德,其后又有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
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同捐俸禄,共奉因缘。
(注二六 ) 玄宗、肃宗、代宗各朝相国寺之排云大阁,天王
壁画,文殊、维摩等装塑及三乘入道位次等,渐次完成,自
然也是皇帝、大臣外护之功。譬如玄宗即曾诏令大德真谛,
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赐之旛花及寺额至,使迎受悬
挂。(注二七 )
相国寺自唐以来屡有大德住持,懿宗咸通初有归正律师
,昭宗干宁初有智明律师,都传授律业。(注二八 ) 使相国
寺之律讲闻名一时, 后相国寺于大顺二年 (八九一 ) 遇火
,猥烧殆尽,却能于数年内,于归正律师之徒贞峻上座之主
持下,「廊庑重新,殿宇增华」,当也是汴京士庶慷慨输纳
之结果。(注二九 ) 相国寺经整修后,贞峻重开律讲,僧尼
弟子,日有五十余人。 至朱梁时,所度僧尼计三千余人。(
注三0 ) 同时而稍晚的澄楚律师,时号「律虎」。 于寺中
讲律,「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 (注三一 ) 后晋
高祖钦仰其风,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及真法大师号。而「
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 (注三二 )
计前后临坛度僧尼八千余人,数目较其前辈贞峻更加可观。
(注三三 )
相国寺的其它讲授也吸引不少王公亲贵的支持。譬如释
贞诲 (八六三 -- 九三五 ) 专研《法华经》, 于唐天佑元
年 (九0四 ) 入相国寺讲《法华经》。 其先未受重视;后
朱梁定都汴京,宋州帅孔公「陈师友之礼,舍俸财,置长讲
《法华经》堂于西塔院」。(注三四 ) 从此来参法席者「翕
然盛集」。(注三五 ) 贞诲于相国寺宣讲佛法达三十余年。
化寂之时,缁白弟子约有千余人送殡。(注三六 ) 相国寺的
东塔院同时也有归屿律师 (八六二 -- 九三五 ) 主讲。 归
屿通性相,精大、小乘,极受朱梁后主友贞之礼遇。友贞与
归屿为旧交,于干化三年 (九一三 ) 继朱温之后称帝。 即
位未及半载,即下诏访归屿。除面赐紫衣及演法大师之号,
并以两街威仪引导至寺。 □东塔御容院为归屿之长讲院。(
注三七 ) 归屿于东塔院宣讲十五年,「唱导无怠, 学徒相
继传持。 」 (注三八 ) 归屿并着有《会要草子》,发挥律
宗精义,颇受王公士庶所欢迎。(注三九 )
后晋天福二年(九三七),晋高邀请内五台山入京进降圣
节功德之继颙大师 (九0一 -- 九七三 ) 入相国寺讲《华
严经》。(注四0 ) 一时「将相王侯,归依信受。」 (注四
一 ) 继颙于相国寺讲经时, 曾与同时在寺药师院讲《法华
经》之释遵诲 (八七五 -- 九四五 ) 募款□《华严经》一
部于讲殿石壁。(注四二 ) 又召僧俗各念一卷,得二百四十
人,并于四季建经会,近二十年,未曾闲旷。(注四三 ) 其
后继颙罢讲归五台山,遵诲继续敷扬教乘,也是「□室虚堂
,缁素云萃。」 (注四四 )
另一历史较久之封禅寺,也有朝贵士庶支持,该寺自晋
天福期间,因昭信大师守贞之讲「起信论」开始闻名。守贞
讲「起信论」及「法界观」共七十余遍,以灯传灯,用器投
器,嗣法者二十余人,约度僧尼士庶三千余人,开水陆道场
二十遍。 与当时左街副僧录丕 (八八九 -- 九五五 ) 俱「
道儿童颜」,号二菩萨。 是以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注
四五 ) 守贞并鸠工营建开宝塔,虽未及完而卒,(注四六 )
但有师律禅师入寺,宣讲南方禅法,继续营构殿宇,丰厨秘
藏,供僧饶羡,颇受朝廷重视。(注四七 )

页104

后晋朝廷显然对佛教甚为尊礼,是以四方僧侣都辐辏而
来,出现了不少闻名一时的大德,继颙与遵诲,守贞与道丕
都是其例。据赞宁之说,道丕于晋少帝开运元年任左街僧录
,当时闻名士大夫李涛、王朴、陶壳等无不倾心归重。 (注
四八 ) 赞宁并谓周世宗任开封府尹之时,嫌空门繁杂, 欲
奏沙汰,曾召道丕同议。(注四九 ) 道丕问难交发,开喻其
情,曾语世宗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
上。必恐正施藨□,草和兰茞而芟;方事淘澄,金逐
沙泥而荡。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若损亲也,
是坏六和福田。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乞待后时
,搜扬未。故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虑其动
则糜烂。」 (注五0 )

道丕建议世宗体恤时艰,斟酌损益,审时度势,暂缓沙
汰。并传语汴京僧徒,相警护持。不但使世宗之毁法延后两
年,且使毁教范围,限于毁僧寺、立僧帐。其个人对佛教之
贡献甚巨,赞宁以为:「毁教不深,丕之力也」, (注五一
) 可谓质实之语。吾人觉得汴京佛教,于五代之时,由于王
公士庶之支持,寺院僧舍之建,以及名僧大德之精勤传教与
护持,奠定了宋代汴京佛教发展、流传之基础。宋主以汴京
为都,见佛教已有相当基础,士庶信仰又深,当乐于视此为
一良好之政治资源而加以利用。即有毁法之心,也不能不详
加考虑了! (注五二 )

二、宋建国后汴京之寺院

宋初诸帝多崇尚佛教,而其崇佛之表现之一即是修建寺
院,兴造佛塔,并请佛转法轮。(注五三 ) 宋代汴京兴建寺
院甚多,规模亦多较五代时所建寺院为大。其主要寺院,有
史可稽者,大都有皇室大臣之支持。住持僧侣与王公显宦关
系甚深。此种关系对汴京佛教之继续发展与壮大息息相关。
兹先论寺院之兴造与成长。
宋初自太祖至仁宗天圣二年(一0二四),汴京寺院约有
大小七十余。 除《宋会要辑稿》所列之六十六所寺院外,(
注五四 ) 当有其它。 (注五五 ) 除了多出五代五十余所新
寺院之外,其于五代已有者亦多经重修翻新,短短之六十四
年间,几乎平均每年都有寺院之修筑。到北宋末,金人入汴
之前,又增加了至少二十余所。(注五六 ) 前后合计,宋室
南渡之前,汴京寺院约有九十所。这九十所寺院,对汴京佛
教之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文化之变迁,能不发生相当之作
用与影响乎?以下先论重新整修或扩建之旧寺院。如相国寺
、开宝寺、天清寺、景德寺及龙兴寺。
一、相国寺--相国寺是汴京最大佛寺,最为宋王室所重
视的。北宋诸帝对其修护、装绘、与扩充甚为留心。建隆三
年 (九六二 ),宋太祖即位后之第三年,相国寺遇火,焚舍
数百区, 太祖即命加以修护,于开宝六年 (九七三 ) 修成
东塔 (普满塔 )。(注五七 ) 其后,于讨江南时又命大将曹
翰 (九二四 -- 九九二 ) 自庐山东林寺载回铜铸五百罗汉
, 置于相国寺后阁。 (注五八 ) 太宗至道二年 (九九六 )
又完成新造相国寺三门,并亲书寺额,金填其字以赐之。 (
注五九 ) 此次重修相国寺, 曾「广殿庭门廊楼阁凡四百五
十五区」,(注六0 ) 规模相当大,但到真宗时,这些工程
才真正完成。(注六一 ) 根据真宗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宋白
,相国寺经真宗继述太宗之志修建完成后,制度恢阔,景致
宏丽,有如下形容:

「...... 乃宣内臣,饬大匠。 百工□至,众材山居
。岳立正殿,翼舒长廊。左钟曰楼,右经曰藏。后拔
云阁,北通便

页105

门。广庭之内,花木罗生。中庑之外,僧居鳞次。大
殿睟容,即慧云师所铸弥勒瑞像也。前楼众圣,即颖
川郡所迎五百罗汉也。其形势之雄,制度之广,剞劂
之妙,丹青之英,星繁高手,云萃名工,外国之希奇
,八方之异巧,聚精会神,争能角胜,极思而成之也
。伟夫觚棱鸟跂,梅梁虹伸。绣栏文楣,璇题玉砌,
金碧辉映,云霞失容。(注六二 )

此碑文所谓「颖川郡所迎五百罗汉」,发生于真宗咸平
四年 (一00一 ),与太祖财江南载回之五百罗汉不同。所
安置之处亦异。一组置于前楼,一组置于后阁 (真宗时称资
圣阁 ),前后相辉映,甚庄严可观。(注六三 ) 由此碑文之
描述,可见相国寺于真宗时,已规模大备,较唐之相国寺有
过之而无不及。
相国寺于仁宗以后诸帝都陆续有扩充或重修。仁宗天圣
八年 (一0三0 ) 曾建仁济殿。庆历二年,又盖宝奎殿。(
注六四 ) 英宗时,因为水灾, 相国寺四壁画廊遭渰浸,地
塌殆尽,曾予以重修。(注六五 ) 神宗时,曾数度改建,由
六十四院改建成八院,分立于东西两厢。东四院为宝严、宝
梵、宝觉、惠林;西四院为定慈、广慈、普慈、智海。 (注
六六 ) 神宗之改建相国寺, 有以为是因原来之建筑「檐庑
相接,各具庖□,常虞火患。 」 (注六七 ) 未尝也不是为
了因应京师禅宗势力之扩张,于寺内增设禅院,以应时需。
(注六八 ) 哲宗以后,相国寺大致已无修建之需,故仅见元
佑元年 (一0八六 ) 僧中□重立西塔 (广愿塔 ), 及元佑
五年立尊胜经幢之纪录。(注六九 )
宋代诸帝对相国寺之兴建颇为留心,对其壁饰亦甚讲究
。相国寺之四壁神佛画像都是请一时名手为之。譬如太宗时
曾命名家高益画相国寺行廊阿育王等变相及炽盛光九曜等。
(注七0 ) 其后重修相国寺,又命佛道人物画家高文进仿高
益画行廊变相。(注七一 ) 又画相国寺大殿后之擎塔天王,
逼真「如出墙壁」。 殿西之降魔变相也为其后画家所宗。(
注七二 ) 太宗并以高文进所推荐之佛道人物画家王道真画
相国寺殿东之「给孤独长者买祗陀太子园因缘」,及殿西志
公变相、十二面观音像。(注七三 ) 同时并以二人之助手李
用及、李象坤画殿东之牢度久斗圣变相。(注七四 )
二、开宝寺--开宝是宋太祖年号,宋太祖于开宝三年(
九七0 ) 将封禅寺改名为开宝寺,并「重起缭廊朵殿, 凡
二百八十区。」 (注七五 ) 太宗端拱二年 (九八九 ) 诏名
木工喻浩于开宝寺建塔,历经八年完成八角十三层,高三百
六十尺之塔,所费亿万计。此塔后称灵感塔,「其土木之宏
壮,金碧之炳耀,自佛法传入中国未之有也。」 (注七六 )
此塔既成,太宗即将杭州取来之阿育王佛舍利塔安放塔内。
是以仁宗时任谏官的田况 (一00五─一0六三 ) 就曾说
:「太宗志奉释老,崇饰宫庙,建开宝寺灵感塔以藏佛舍利
。 」 (注七七 ) 由于耗费巨大,颇受疵议。于太宗下任谏
议大夫的田锡 (九四0─一00三 ) 就曾上疏讽谏, 奏疏
中有「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之语。 (注七八
)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一0一三 ),因传塔上有金光出相轮
,真宗临幸,舍利乃现,遂赐名灵感塔。(注七九 ) 仁宗庆
历四年 (一0四四 ),此塔并开宝寺殿宇、廊庑、僧舍俱毁
于火。仁宗思欲修复,并迎佛舍利入内廷,遭左右大臣连袂
反对,咸谓寺塔为「天火」所烧,皇帝宜加戒惧,以「答天
意」;(注八0 ) 或修人事以报之,或停止土木之劳以应之
。(注八一 ) 但仁宗仍于开宝寺东之等觉禅院 (一名上方院
) 另建一类似灵感塔之铁色琉璃塔,亦是八角十三层,高三
百六十

页106

尺,俗称铁塔寺。(注八二 )
开宝寺之规模虽无相国寺大,但宋皇室对其壁饰之注意
也不减相国寺。太祖、太宗之际,曾延佛道人物画家王霭及
孙梦卿画寺内文殊阁下西北方之毘楼博叉天王像。(注八三
) 又请高文进画灵感塔下诸功德墙壁。(注八四 ) 开宝寺旁
之上方寺则有铁铸普贤狮子像甚高大,座下井旁有五百罗汉
殿,五百罗汉皆是漆以金碧,穷极精妙。(注八五)
三、龙兴寺--龙兴寺在周世宗毁法时被废为官仓。太祖
于开宝二年(九六九)诏修。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赐名
太平兴国寺。(注八六 ) 据云太祖诏复龙兴寺系受主寺僧毫
不畏死,再三击鼓请求所感动。(注八七 ) 太宗时,于太平
兴国寺大殿西增设译经院,成为官设译经机构。 (注八八 )
译经院后改名传法院,为北宋朝廷主持佛典翻译、训练译经
人才、刊印藏经及经录之所在。
四、天清寺与景德寺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 (九七八 )诏
修天清寺前楼及寺内兴慈塔,又于寺西北建白云阁,规模远
较后周时为大。(注八九 ) 淳化二年 ( 九九一 ) 又别建景
德寺门。 真宗景德二年 (一00五 ) 改名。天禧四年 (一
0二0 ) 建寺廊经楼。 (注九0 ) 其间又建有定光释迦舍
利砖塔。(注九一 ) 寺内九曜院弥勒下生像,极为出奇,为
名画家王霭之杰作,自然也是奉旨而为 (注九二 ) 。
以上诸寺,都是旧寺复建,若单独或分别视之,或较不
易看出宋皇室对寺院之重视;合而观之,则可见宋皇室对寺
院之修护相当费心。进一步观察新寺院之建造情况,更可以
得到宋皇室热心兴造寺院之印象,吾人所论虽仅为汴京一城
,但其它地方寺院之成长,未尝不是肇因于此。
宋代诸帝除于汴京整修旧寺之外,亦多兴造新寺。太祖
虽不甚鼓励兴造, 也曾于干德二年 (九六四 ) 于其父所葬
之安陵建奉先资福院。并派专人住持。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
(九七七 ) 并派京师大德圆觉大师守篆住持。(注九三 ) 太
祖之母昭献太后也在旧普安禅院建佛殿。此禅院在太宗端拱
二年 (九八九 ) 重建, 加造法华、千佛、地藏、不动尊佛
阁,凡六百三十八区。后太宗元德太后攒宫于此,太宗又别
起殿院,塑元德真容,也请守篆住持。(注九四 )
太宗新建之寺院,以启圣禅院为最著名。太宗建此院据
说是因「东都有诞育之地」。(注九五 ) 太平兴国末,太宗
曾命从金陵取旃檀瑞像及宝公像置启圣院两侧殿。(注九六
) 置释迦及宝公像于纪念其诞生之殿,自然是为了祈冥福。
宝志公多神异之迹,太宗似颇深信。曾于太平兴国七年 (九
八二 ) 遣使致斋钟山,亲洒制文赞敬, 诏曰:「至人今宜
显尊异。」并赐号道林真觉菩萨。(注九七 ) 后取宝公像入
启圣院,据说还是「志公真身」。(注九八 )
启圣禅院经太宗后诸帝之扩建,规模愈大,成为汴京极
重要佛寺之一。神宗熙宁五年 (一0七二 ),日僧成寻入宋
,曾于汴京参观该寺,见有「大佛殿,丈六弥勒为中尊,左
右弥陀,千百亿释迦,庄严甚妙。 」 (注九九 ) 又有卢舍
那大殿、东大殿、西大殿,藏「金字一切经,庄严不可思议
。 」 (注一00 ) 此外启圣禅院东西南北壁又有墨字一切
经两部,有泗州大师堂,内十一间殿,佛牙堂,内有七宝塔
,高八尺许,塔内有纯金楼阁。(注一0一 ) 又有「国王烧
香大时殿」,当系皇帝行香时专用。(注一0二 )
太宗之后,真宗曾于大中祥符二年于汴京城西隆安坊建
资圣院以安其妹 (太宗第七女) 陈国长公主。陈国公主幼随
太宗幸延

页107

圣寺,即抱对佛愿舍为尼。(注一0三 ) 真宗即位后,陈国
乞削发,不得已,赐名清裕,号报慈正觉大师,建教于都城
西曰崇真,后改名资圣院,或称崇真资圣院。 (注一0四 )
陈国长公主之出家为真宗朝一件大事。因随其出家者尚有亲
王女及掖庭嫔妃三十余人。真宗还诏两禁送于寺,赐斋馔,
传令大臣作诗送之。(注一0五 )
仁宗在位时,因有章献太后摄政十一年,故其建寺未必
尽出已意。唯仁宗好佛法,对于寺院之兴筑不免热衷,故经
常受到谏官之讽谏。天圣四年 (一0二六 ),即位之第四年
,首诏于故燕国英惠长公主第为佛寺,以资福于真宗。次年
冬,又诏择练僧三十人重修,并置净人三十五以洒扫,并「
设官守之局,俾 (江 ) 德明以董之。」 (注一0六 ) 此即
慈孝寺。 此寺建完之后,仁宗于天圣七年 (一0二九 ) 闰
二月谓辅臣慈孝寺之建系为真宗荐福,并称「嗣后京城惟仓
库、营房、官舍敞坏者修完之,余无得擅兴力役。」 (注一
0七 ) 此诏意在安抚大臣,表示建寺确有必要, 但日后不
再无故建寺。而李焘以为「时都人厌土木之劳,及诏下,咸
喜」,(注一0八 ) 未免言之太过。盖汴京力役既未停顿,
仁宗也未实践其诺言。 天圣八年 (一0三0 ) 仁宗下诏修
护洪福院,三司曾建言向陕西购买木材九万四千余条,引起
当时河中府通判范仲淹的反对,曾上疏罢修太乙宫及洪福院
。(注一0九 ) 仁宗既已下诏,自不会收回成命。
以上寺院及稍早重修之相国寺、开宝寺等寺院,都为官
寺或半官寺之性质,其修建之费自然来自官方。其它僧侣或
私人营建之寺院,皇室大臣施以货财,资助完成者亦多。例
如宝相禅院即是一例,宝相禅院建于隋大业中。真宗于大中
祥符中曾有诏修葺。(注一一0 ) 仁宗天圣六年 (一0二八
),浮屠庆祥又欲于原寺数百尺高阁边另建铁佛及楼阁。 仁
宗闻知,遂诏有司给铁及薪炭十余万斤。后庆祥卒,经住持
德淮、方益等先后主其事,获朝廷赐钱四百万,改阁为殿,
历经十余年, 于宝元元年 (一0三八 ) 才完成,称大悲殿
。(注一一一 )
宝相禅院大悲殿之建,不仅有中官监领其事,而且「所
役兵匠数千百人。假以舟车,资其辇运,凡百用度,悉从官
给」,(注一一二 ) 与官寺无异,当时言官上封章乞停罢者
甚多,韩琦之奏称仁宗「罢兴国而营宝相」,「休彼役而劳
此功,废置虽殊,耗□岂异。 」 (注一一三 ) 整个工程违
背仁宗「重天戒爱民力之本意」,(注一一四 ) 也证明仁宗
对兴建寺院殿宇之热心。
皇帝之外,大臣外戚也常参与寺院之兴建。例如汴京左
街的华严禅院就是曾经任过文州 (今广西东兰 ) 刺史的岑
守忠所建。(注一一五 ) 岑守忠原侍章献及章惠太后,因欣
慕禅学,于汴京城东建精舍,「以待十方缁旅」。 (注一一
六 ) 其后,仁宗赐钱使构筑堂宇, 章献太后赐钟,章惠太
后益其度,规模遂备。 (注一一七 ) 后来明悟禅师道隆日
加营辑,堂殿更为宏壮。有庐舍那佛及文殊、普贤等雕像,
都漆饰装绘,异常华丽,道隆并构龙奎阁以藏仁宗御赐飞帛
,以募化所得扩建两序。是以钟台经阁峙立,僧坊供具都全
。(注一一八 ) 因为仁宗屡有赠赐,此禅院之规模亦随之扩
张。 如至和元年 (一0五四 ) 赐水陆画像五百余轴,及洪
济殿之创构,都是皇帝厚赏之结果。(注一一九 )
又如妙觉禅院之建,也是皇帝、后妃、勋戚之助而成。
此禅院系太宗时京师大姓袁溥舍第而建。(注一二0 ) 袁溥
之舍第建寺,有其背景。缘太宗明德皇后之父李处耘 (九一
四─九六0 ) 曾于南定湘川 (荆南 ) 马氏时,得其侍姬胡
希圣为褓母,李弃世后

页108

,胡削发为尼,往来京洛间。据称胡「高行着闻」,太宗以
椒涂之旧,赐以妙善之名。袁溥因而舍第建剎,太宗赐额妙
觉禅院,令妙善主之。(注一二一 ) 可见袁溥之舍第,如非
太宗倩人授意,即是有意讨好官家。妙善因曾为明德皇后褓
母,颇受皇亲国之尊重。 太宗之舅 (即明德皇后之兄 ) 李
继隆 (九五0─一00五 ) 尊事尤谨。 (注一二二 ) 真宗
即位,赐改院名为护国禅院。妙善求建塔,真宗许之,命其
徒道坚主持,经章惠太后及仁宗之赞助,终于完成。 (注一
二三 ) 此塔完成之后,道坚又继续扩充殿宇, 规模愈大。
计前后二十年,土木装饰之费,数以亿计。大致上,光是四
门九级之大安塔,所获亲贵之施助有:

塔心殿栋--由庄惠(真宗杨淑妃)为妃时以奁金五百万
,输于内府,市材以建。
金铜轮盖--于天圣改元时,内出明德太后宝器,价二
百六十万,及章献服用千余万付之公帑,
易金铜铸成。
丹采绘饰--由遍募檀信获得之一万八百缗钱及法坚禀
给三百二十,支付完成。(注一二四)

大安塔成后,仁宗又赐近院官舍九十区,僦直充供。并
赐白金五十镒,俾营献殿。(注一二五 ) 后又有陈元虔舍僧
伽像、张延泽施罗汉像。(注一二六 ) 道坚又建二殿,夹峙
于塔。 又营《法华》、《孔雀经》讽诵之殿于旁。(注一二
七 ) 仁宗景佑中又赐钱千万,创二楼于大安塔前, 右塔安
皇帝所赐藏经,左塔挂章惠太后所舍九乳梵钟,并树雕格以
护之。 其斜廊壁绘罗汉像亦都是章惠太后所施。(注一二八
) 计此段工程之完,共得宗藩施三门及无量寿佛像,邓国贵
主施报身像, (注一二九 ) 尚宫武氏施法身像,(注一三0
) 朱氏施药师像,何氏施下生像,及晋国夫人张氏施工绘献
殿壁。(注一三一 ) 此外,又有颖川郡君韩氏舍圃于西,戈
水杜航舍第于东。(注一三二 ) 凡此皆使护国禅院之占地范
围、楼殿规模、宝绘装饰不让相国、开宝等大寺专美于前。
宋内廷之宦官,经常出任寺院兴建之监督,善于窥伺人
主之意,必不乏舍第施园为寺院或禅舍以邀宠者。仁宗皇佑
元年 (一0四九 ),内侍李允宁奏以汴京第宅创十方净因禅
院。(注一三三 ) 此禅院之创设据僧史作者之意,是为弥补
京师两街由南山律宗,贤首、慈恩义学寺院所垄断之缺憾。
(注一三四 ) 僧史作者沙门志盘即认为后周毁寺,建隆兴复
之后,京师只有律部、义学。天台止观及达摩禅宗虽自太宗
以来即闻于士大夫之耳,但其说未能行于观及达摩禅宗虽自
太宗以来即闻于士大夫之耳,但其说未能行于京吧。真宗时
,晁迥、杨亿相继提倡,仍不能改变现状。仁宗留意空宗,
而李允宁之舍第创寺,正逢其时。(注一三五 ) 志盘所谓真
宗以来天台、禅宗之说未能行于京邑,意在强调禅宗势力之
弱,实由于禅院太少之故,古十方净因禅院既创,则汴京禅
宗之发展有其根本矣!考日后禅宗之盛,则志盘之观察,可
谓得其情实。而李允宁之舍第建寺,实于禅宗在京师之奠基
,贡献不浅。然李为内侍,亲近人主,其舍第建寺,若非仁
宗之授意,恐亦私人窥伺逢迎之举。无论如何,此寺完成后
,仁宗下诏求高僧大德住持,朝廷大臣推荐大觉怀琏 (一0
0九─一0九0 ) 入院主之。(注一三六 )
公主、外戚兴建之寺院则以法云寺为最着。法云寺为英
宗之三女越国大长公主及驸马都尉张敦礼奏建。(注一三七
) 始创于神宗元丰五年 (一0八二 ),成于元丰七年 (一0
八四 )。法云寺之建,也是汴京禅徒力求发展的结果。张敦
礼于禅宗素有用心,曾

页109

谓:「 (臣 ) 儒术之暇,粗探禅诠。 惟最止乘,乃第一义
;不立文字,岂践阶梯。 」 (注一三八 ) 于元丰初即奏请
神宗,「祈创禅林于辇下」。(注一三九 ) 及法云寺盖成,
张氏夫妇又推荐圆通法秀入寺为开山第一祖。法云寺之规模
与十方净因院均无可考。唯据苏轼云,元丰七年法云寺成,
法秀入寺住持,以寺内无钟,张敦礼夫妇倡议铸钟,从而和
之者若干人,至元佑八年 (一0九三 ) 钟成,有万斤重。(
注一四0 ) 足见除张氏夫妇外, 尚有其它亲贵慷慨捐献,
完成兴建。

三、僧侣与其布教活动

汴京主要寺院的檀施信士与外护既多为皇族亲贵,所请
至京师住持之僧侣自多是道行高深,声闻丛林之大德。他们
自四方辐辏而来,除了主持扩充寺院之外,更为京城士庶讲
法布教。此外,他们常应皇帝、太后之请入内廷宣讲。此辈
僧侣除深于佛学外,又多谙儒学,敷衍佛法,讲唱经义,接
物对机都是一流,常为大臣亲贵所重。他们互相援引、提携
,以灯传灯,使汴京佛教呈现一片前所未有之欣荣气象。兹
考查僧侣之卓著者,并其布教活动之情况,剖析于后。
一、相国寺僧侣--相国寺自神宗下诏改建,将原有六十
四院改成二禅六律之后,在汴京之地位更形重要。盖二禅院
之慧林、智海既开辟,神宗遂将当时闻名于苏、杭之间的宗
本禅师 (一0二0─一0九九 ) 诏来主慧林禅院, 并诏享
誉江西丛林的常总禅师 (一0二五─一0九一 ) 主智海禅
院。(注一四一 ) 宗本至京师,皇帝「劳问三日,诏演法于
寺之门。万众拜瞻,法会殊胜,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问也。
」 (注一四二 ) 次日诏对延透殿,赐圆照禅师号。 并喻以
「禅宗方兴,宜善开导」之旨。(注一四三 ) 神宗并于上元
日幸相国寺观其演法,亲加褒奖。(注一四四 ) 后神宗登遐
,宗本被旨入福宁殿说法,左右大臣及哲宗皇帝?甚加礼敬
。(注一四五 )
宗本于汴京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信徒日众。李遵勖之
次子李端愿素以禅学自名,于宗本甚为拜服。 (注一四六 )
宗本告老归山之日,都城王公贵人送行者车骑相属。 (注一
四七 ) 高丽僧统义天 (一0五五─一0一一 ) 于神宗元丰
八年 (一0八五 ) 入宋求法, 闻宗本之名,以弟子之礼见
。 两人对机相问,义天每茫然自失,对宗本叹服之至。(注
一四八 ) 宗本归老之后, 慧林禅院在佛陀德逊禅师、觉海
若冲禅师、慈寿法昼禅师、慈受怀深禅师之住持下,继续扩
张。(注一四九 ) 其中觉海若冲深受大臣钦服,韩绛 (一0
一二─一0八八 )、文彦博 ( 一00六─一0九七 ) 都曾
师礼之。(注一五0 )
受神宗诏入主智海禅院之东林常总禅师坚辞入京,神宗
只好赐以紫衣及照觉师号,另请在饶州荐福寺的本逸禅师主
之。本逸赐号正觉,于京师说法,深受朝中大夫及缙绅所钦
佩,(注一五一 ) 与慧林宗本于大相国寺内,一东一西,交
相敷扬,堪称一时之盛。本逸之后,哲宗于绍圣元年 (一0
九四 ) 又诏请闻名于湘泽丛林之真如慕□禅师 (一0九五
) 入主智海。当时京师士大夫闻其名,亦多想见其丰采。据
云其至京开讲之日,倾城都来观其传法。因为听讲僧众愈来
愈多,竟至「相枕地卧」。(注一五二 ) 慕□之弟子普融道
平 (─一一二七 ) 在潭州大沩山传道, 也因声名远驰,四
被诏旨入住智海。(注一五三 ) 直至徽宗时,续有智清禅师
主持。智清赐号佛印禅师。住京之时,尝奉旨于哲宗百日入
内说法。又于建中靖国元年,钦圣皇太后五七日奉圣旨入慈
德殿说法。

页110

(注一五四 ) 同时入内举扬佛乘,为皇帝转去轮者尚有法云
、净因等寺院之大德。

二、法云寺僧侣--法云寺兴建完成后,神宗就诏请闻名
于金陵蒋山之法秀禅师 (一0二七─一0九0 ) 入寺为开
山第一祖。(注一五五 ) 法秀入寺,皇弟荆王致敬座下, (
注一五六 ) 听其传法。 法秀传云门禅,盛极一时,士大夫
日夕问道,颇为执政者所忌。据云元佑更化,反对佛教的司
马光 (一0一九─一0八六 ) 当政, 以佛法太盛,欲经营
之,经法秀之劝而止。(注一五七 ) 法秀原习因明、唯识、
金刚、圆觉、华严,妙入经义。(注一五八 ) 初倚圭峰宗密
(七八0─八四一 ) 疏钞以诠量众义,但恨圭峰学禅。而于
禅师之传法,又恨其非教,不信教外别传之说。后南游参大
知识,受教于越州天衣山义怀禅师 (九九三─一0六四 ),
方大悟心宗之旨。(注一五九 ) 王安石初次致仕,曾请法秀
居钟山。后以法秀慢己,遂不合。(注一六0 ) 法秀既入京
师,曾于神宗崩后,奉诏入内说法,受赐圆通禅师之号。 (
注一六一 ) 法秀之后, 法云寺由大通善本 (一0三五─一
一0九 ) 住持。 善本于仁宗嘉佑时习毘尼于汴京显圣寺之
地藏院。后入苏州造圆照宗本法席,尽得其要 (注一六二 )
之后游庐山、九江,入钱塘住净慈寺,深得道俗之信仰。 (
注一六三 ) 神宗闻其名,从越国大长公主之荐, 诏至京师
,赐大通禅师号。善本道化广洽,「王公贵人,施舍日填门
。 厦屋万础,涂金镂碧,如地涌宝坊。」 (注一六四 ) 可
见善本住持法云寺,法席之盛,不让法秀;信徒之多,不输
曩昔。在京师八年,请辞归老西湖,与世相忘。由其徒佛国
惟白接任住持。(注一六五 ) 惟白于京说法,先后于元符三
年 (一一00 ) 哲宗之五七及百日入福宁殿转法轮。 又于
建中靖国元年 (一一0一 ) 钦圣太后五七之日, 再次入慈
德殿说法。(注一六六 ) 深受宋皇帝重视。同年,惟白集《
禅门续灯录》三十卷,请张敦礼献进,祈御制序,并依《景
德传灯录》及《天圣广灯录》之例,赐入大藏,使流布天下
,(注一六七 ) 都蒙徽宗首肯。

三、十方净因禅院僧侣--十方净因院与法云寺为云门禅
在汴京之双璧,对于云门宗在北方之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
(注一六八 ) 十方净因院的第一位住持为大觉怀琏 (一00
九─一0九0 )。 大觉怀琏于仁宗皇佑二年 (一0五0 )
奉诏入主净因院。在仁宗朝,三度入内苑敷扬禅法。首次即
以奏对称旨,受赐大觉禅师之号。(注一六九 ) 怀琏于净因
院传法,深受皇帝及士大夫所重。怀琏之受欢迎,苏轼有此
描述:

「是时,北方之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故
士之聪明超逸者皆鄙其言,诋为蛮夷下俚之说。琏独
指其妙与孔老合者。其文言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
时士大夫喜从之游。遇休沐日,琏未盥漱而户外之屦
满矣!(注一七0 )

苏轼所谓京师士大夫之「聪明超逸者」皆厌名相,鄙因
果之说,正显示「名相与因果」正代表禅宗盛行京师以前,
事佛士庶之信仰。仁宗之时,禅法开始广泛流行京邑,怀琏
应居其功。仁宗本身即好禅法,与怀琏问答,亲书颂诗凡十
七篇,后皆藏于怀琏退隐之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寺内之宸
奎阁,著名一时,即因收藏仁宗御笔之故。苏轼并谓怀琏虽
以出世之法度人,而持律甚严。仁宗曾遣使赐与龙脑钵。怀
琏对使者面焚之,谓「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
。 」 (注一七一 ) 怀琏住持净因院,吸引不少名僧至京。
仁宗嘉佑六年 (一0六一 ),明教契嵩 (一00七─一0七
二 ) 入京谒见宰相、参政,并献「辅教编」等著作,

页111

曾住净因院与京师律学之徒往返论辩。及其归杭州,怀琏曾
作「白云谣」一阙以送之。(注一七二 ) 其师兄云居晓舜为
郡吏所陷而被迫还俗,入京依怀琏,怀琏待之如师,馆于正
寝而自处偏室。事闻仁宗,赐晓舜再落发,仍住栖贤寺 (在
江西庐山 )。(注一七三 ) 可见怀琏之住净因,一面提携师
友,扶助禅宗。一面宣扬佛法,吸引道俗,无怪乎登门叩问
者不断!
怀琏于英宗时告老归吴中,举其弟子道臻 (一0四一~
一0九三 ) 自代。 (注一七四 ) 道臻甚受英宗及神宗之器
重。 英宗从苗贵妃 (仁宗妃 ) 及都知兰元振之奏,先赐觉
照禅师之号。(注一七五 ) 神宗又听其长女周国公主之请赐
净照大师之号。后京城创禅剎,选请宗匠,皆由道臻推举。
曾于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百日及神宗崩逝之日入庆寿宫及福
宁殿说法,与圆照宗本齐阐扬祖道。(注一七六 ) 两人于神
宗时举扬禅法于京师,使禅宗大盛。及道臻化寂,宗本弟子
,华严院之惟岳禅师被推荐为净因院住持。(注一七七 ) 李
端愿荐以章服,荆国大公主奏赐法雨师名。(注一七八 ) 哲
宗百日特赐佛日师号。钦圣皇后五七之日,他也奉旨入慈德
殿说法,与六禅长老佛国惟白等分庭抗礼。(注一七九 )
高僧名德之连续住持净因院,使其在汴京之地位特别重
要。 故惟岳之后,徽宗于崇宁三年 (一一0四 ) 诏请闻名
洛阳、郢州、随州等地,深受名公巨卿所欢迎之道楷禅师入
住净因院。并听开封府尹李孝寿之奏赐道楷紫衣及定照禅师
之号。(注一八0 ) 道楷少即游京师,籍名术台寺。后出世
说法,声震西北,故被推荐至京,任净因院住持。道楷之后
有智觉禅师及满庵继成住持净因院,继续提倡宗乘。智觉禅
师曾受学于司马光。后弃儒就释,跟随道楷。以「履践精密
,契悟超绝」,名闻朝廷,徽宗于是诏住净因。 (注一八一
) 继成曾与京师法真、慈受、圆悟等十法师及禅、讲千僧太
尉陈良弼府受饭僧斋。(注一八二 ) 徽宗曾与近臣私幸陈府
,观禅讲诸僧辩论,深为继成之辩才所服。(注一八三 ) 宗
师之余绪,可见一斑。
四、华严禅院僧侣--华严禅院为仁宗时所创。创造既成
,仁宗乃急于物色高僧住持。庆历时道隆应诏入对,留宿禁
中。(注一八四 ) 以笺注御制重阳颂、大乘颂先后赐紫及圆
照大师之号。(注一八五 ) 仁宗于道隆优礼甚厚。除鼎力支
持华严院之扩建外,抚问锡赉如御颂、御书、金帛、香药等
不断。又频频诏入化成殿升座说法,激扬宗要。同时演法者
尚有怀琏。嘉佑二年 (一0五七 ),赐明悟禅师之号,恩无
出其右者。(注一八六 ) 道隆于怀琏推崇备致,曾谓:

「伏见僧怀琏,比自林薮,名至京师。议论得其渊源
,词句特出流辈。禁林侍问,秘殿谈禅,臣所不如,
举以自代....。」 (注一八七 )

其于华严院说法,「丛林之众至者不下数百,所度弟子
百余人,赐命服摠禅众者三十余人。 」 (注一八八 ) 对京
城佛教之推广,贡献甚大。休靖曾赞曰:

「自国朝以来,以田衣见上者,趋皇闱、瞻□燤扆,
则有之矣。至若对万乘,升高坐,谈性相之实,指佛
祖之心,无如禅师之比者。其笺解圣作,酬继宸章,
间发言机,直趋觉路,宜乎睠赉之频频也。而又高谢
纷华,超出名相,冥心息迹,归于无事,真佛法之总
持,禅门之体用也。」 (注一八九 )

道隆常登秘殿,「揖让人主,谈出世之法」,(注一九
0)其有

页112

补于宗教,不待言而明。华严院建寺檀越岑氏子孙家,藏有
道隆遗稿及其被遇之迹, 惠洪 (一0七一~一一二八 ) 曾
经寓目。后追记成传,录于《禅林僧宝传》中,据云不过得
十之一、二耳。(注一九一 )
道隆之后有普孜、甘露法眼、佛慧禅师等名僧住持华严
禅院。 普孜 (一0八五卒 ) 原居净因,德望颇重。元丰五
年 (一0八二 ),为左右街僧录,定居华严。住华严时,再
整禅规,京城内外,翕然归向。(注一九二 ) 普孜于元丰十
年四月十日应诏入禁中说法,天子锡赉甚厚。与他同在华严
之甘露法眼也很受士庶欢迎。法眼原住江淮,元丰时入居华
严,「王公贵人,皆来谘道。 」 (注一九三 ) 都尉曹公朝
夕叩请,奏赐章服师号。(注一九四 ) 佛慧禅师,原参慧林
觉海禅师,后住华严。哲宗皇帝百日,曾受诏入内说法,赐
号佛慧。(注一九五 ) 同时入内说法的尚有褒亲旌德禅院的
佛海禅师有瑞。有瑞之受章服、师号及入京,都是李端愿所
荐。(注一九六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