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文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下)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讲于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 郭文夫 主讲
  ◆ 许美惠、陈佩珍 整理
  释迦牟尼佛提出来,人不是只活在现在,也活在过去,由于过去种种因缘才形成拥有人间今天的我,而这个我无限扩大迎接未来的大我。释迦牟尼佛经典,透过弟子和一些再传大德的传扬,都在指引著我们,活在人间是无比高贵的存在,对生命有无限尊严,对必然来临的死亡││彼岸的世界,我们也可以非常尊严地去接纳它。它也是无限世界,必然的要来临,它让我们大雄无畏地来面对生命。关于这一点,德国现代的哲学家,也是我的好朋友,世界哲学总会副会长韩氏?兰克(Hans Lenk)有一次来到台湾大学演讲,特别提到他们最尊重的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他是医生,也是位宗教家,名音乐家,他是专门研究基督宗教的,在他一生中提出了reverence for life,在中文里有两种翻译,一种是尊重生命,第二种是敬畏生命,不管是尊重也好,敬畏也好,已成为廿世纪乃至廿一世纪世界文化的宝藏。Hans Lenk到处演讲,专门发扬史怀哲的观点,再结合康德(I. kant)观点,再去衔接柏拉图(Plato)的观点。在东方特别是儒、释、道,三家中,佛教里也有reverence for life,它不只是敬畏,更要化为行动,慈爱一切众生来共同存在,共生吉祥,这是整个世界伟大的目标。假使要成为伟大的宗教与哲学,离开这一点,都不能算是伟大的宗教,它只能算是普通的哲学而已。
  在这里我要特别怀念一位朋友,就是李小龙的亲切知己丁佩女士,她在遭遇大变之后,情绪、生活几乎是颠倒,很难活下去了。后来一个机缘接触到六百卷大般若经,到现在已经看了七遍,不断重新展开生命之旅。每看完一遍,她与我通电话,找我一谈五、六小时,那是常事。我在台湾大学主持学术研讨会时,很想把她请来演讲,后来有人一听到出道影艺界的人,有点争议性的人物,就稍微有点保留。但是,我们看一个人不只要看她过去,要看她现在,还有未来的宏愿,所以奋斗了卅二年当中,一方面读大般若经,另一方面引导她看华严经。因此她母亲告别式的时候,特别选择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来颂赞自己最亲爱的母亲。我在座位上看著华严经龙藏刻本对照著,她背诵四十分钟没有称颂错一句、一个字,领悟力相当了得。既然郭会长曾经邀请过胡因梦女士来演讲,今天我就特别推荐她,假使有机会就邀请丁佩来,让大家听一听她怎样了解、体会佛教的经王《大般若经》。也是在唐代时,为什么大书法家褚遂良要那样诚敬的写下了大唐圣教序,沙门怀仁用大心集王字来表现它。大般若经不是一般经典,在唐代就已经证明了,圣教是以佛教推动神圣的教化作用。如同儒家最高目标,向往的是圣人,道家、西方宗教、希腊哲学也追求圣贤,那是人类所向往,可是真正实现的并不多,能够名副其实也很少,我还是学生,喜欢向古往今来、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学习,也愿意向所有的圣贤学习,更何况是大觉之师的释迦牟尼佛,他带给人间无上光明。
  我们在这人间所能够传的,假使用庄子的名词,通常是一些糟粕语言而已。我所能讲的也只不过是在佛说广大无边甚深法海的世界当中的一点点微薄语言,因此我今天来非常诚意把“佛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作为我演讲的题目,所有的三世在广大无边的空间和亘古悠久的时间存在,只要我们是有缘人,我非常愿意用一生在哲学、艺术美学、世界哲学思想这方面,摆脱一切纠杂,投射在佛学上,我学习它,我现在还自认是学生,我以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来回报各位今天的来临,非常的感谢大家,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回应,来教导我、来引导我能够继续向善,向著释迦牟尼佛伟大智慧的世界前进。我们大家一起何妨携手,从人间共同迈向和平安祥的世界,尊重生命的愉悦和迎接死亡的尊严,我们向著大雄宝殿的世界前进,谢谢大家。
  郭文夫教授答客问
  (甲)问: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听到一位哲学家谈佛学,我过去十三年来也一直在研究佛学,现在有几个问题来请教郭教授。
  一、一位西洋哲学家赞叹而契入印度佛学才知道原来佛学有很多的境界。
  二、胡适之是一位文学家、哲学家,一般来说,大家非常遗憾,他只写中国的哲学史上册,没有写下册。有人质疑他在老庄这方面研究涉入很深,但是对魏晋南北朝的佛学可能涉入时间不够,以致没有办法琢磨太多,他就放弃,因为中国哲学上册确实写得非常好,为什么没有写下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郭教授说欧阳竟无提出佛学是非宗教非哲学。我觉得他讲的这一句话,并没有什么错,我是非常赞同欧阳竟无的论述。后人提倡的佛学是亦宗教亦哲学,如此佛学中有一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佛教的境界到非有非无,应该比亦有亦无的境界要高,不知郭教授的看法如何?
  三、佛教经典中的华严经在天台宗的判教里,第一时它是圆教,但是般若经在天台五时判教是列第四时的般若时,因为佛教还有第五写法华涅槃时,这是比最后最圆满的说法,即使大智度论、六百卷大般若经是最被推崇的释迦牟尼的说法。而且佛说般若廿二年的般若经,这在佛教界太重要了,毕竟在佛教里是以第四时,在天台宗的看法最圆满的,除华严以外,应该是渐圆,华严是顿教,顿教的圆教没错,但是最后应是渐圆,因最后的圆教,还是《法华经》、鸠罗摩什的一生翻译《法华经》,我个人法华玄义研究五、六年,我是非常推崇,以上是个人粗浅的建议,谢谢!
  郭教授敬答:谢谢这位先生的指教,你非常用心听我的说法,所提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当然非常重视四句说,从四个单四句方面发展,变成为四个复四句说,那是更复杂、更细腻,你所提到的是单四句,那是属三论宗或是“中论”(Madyamakaya Sastra)这一部分做了很大的发挥。
  龙树菩萨和吉藏,甚至最近才圆寂的印顺法师,早年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如果从逻辑这方面来说,佛教里也包含一种叫either or的。另外一种叫both and,再另外一种也变成neither nor的那种逻辑,逻辑是说话的表达方式,那是最简单,要说清楚,讲明白,在那种状况之下,欧阳竟无大师从他的立场来说,我也非常赞同他,但是,另外有一批的学者跟思想家,他们提出的亦宗教亦哲学,那也值得我们参考,经过廿世纪后半期学术界的冲击激荡之后,走向亦宗教亦哲学。佛教是可贵的宗教,同时也是哲学,而何谓哲学?大致上是接纳西方哲学、希腊哲学,哲学是爱与追求智慧之学,智慧,在希腊文叫sophia,所以Philosophy就是爱智,这在佛教上般若本身就是智慧,智慧彼岸到,在那意义之下,像亚士培(Karl Jaspers),他是不世出的人,我看过他很多的书,才发现他是西方当中的通人,他接纳东方西方,这个人的学问及思想,非常广博、开放性,也非常扎实,所以他可以从西方哲学从容通达东方的佛学宗教,甚至于儒家跟道家里头得到很多的启发。有些人对他有批评,但作为德国人,这已是相当不容易。
  另外判教的问题,在印度原始佛教很少提到,主要是传到中国来以后,在隋唐时代开始建立了十个重要宗派,然后利用时间历史的意义去追究,印度人最大的缺点是不注重时间跟历史,所关怀的是永恒与真理,所以在佛经这方面就很少做详细的考证,问题就交给了中国化的佛学,像天台的智者大师就有判教的问题,再来引发了中国各大宗派流通有华严判教、天台的判教,判教一方面是要检讨追究释迦牟尼佛讲各种经典,可能的时间先后顺序,然后再用他所提出的道理做结合,形成了判教。判教是回归释迦牟尼说法的原来真实状况,当然,过程有很多的争议,这就看个人的解读了。
  你的立场在《妙法莲华经》,《法华经》这一部经是非常重要,释迦牟尼佛是为一大事因缘才示现于世,是为众生的生死因缘做究竟明白的说法。《法华经》在天台的判教抬得非常高,在某种程度超越了华严经的地位,甚至《大般若经》的地位。《妙法莲华经》是非常重要的,出自中国一个非常重要了不起的大翻译家鸠罗摩什翻译,历史上翻经大师像鸠罗摩什、玄奘都是学问与思想两者兼通,当然,这是非常难得,也不容易,所以凡是历史上翻经大师用真诚翻译出来的汉译佛经,用《华严经》的名词来讲,我是喜出望外,叹未曾有也,非常喜悦能摸到它,我很高兴,有时出门都要带一本佛经。我到英国身边也带一部华严经入法界品,让我得到身心方面的寄托,随时可以放射内心的喜悦与法喜。我也希望大家跟这位先生提问问题,因为我的回答,大家可以共通地滋润佛教上的法喜与喜悦,谢谢大家。
  (乙)问:我有三个问题想请问郭教授。
  一、既然谈到佛学,郭教授是位学者,讲题内容是非常重视般若理方面,从大乘的观点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大乘经论,所以我想提问的第一个问题,从学者的角度,还有郭教授的信仰中,生是走向死亡的开始,对于死亡,你是如何看待它,以及所谓净土,它的真实性是如何?郭教授个人见解如何?
  二、瑜伽二字,它的意义在佛教、密教、印度,其中在印度与密教是非常重要,在佛教是比较隐藏性的,所以瑜伽二字的意义与内涵,请郭教授指教?
  三、我不是研究哲学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佛学,在学校讲课,哲学内容除了佛学以外,应该包括上帝、基督教、天主教,如果没错,郭教授应该是位佛教徒,佛教讲论的是轮回、业力、因果,你个人如何看待上帝的审判及创造之说?你如何取得在生命价值中的平衡而没有冲突?谢谢!
  郭教授敬答:一、我在台大教中西哲学,一谈到佛学,有很多人就会提问,老师你是不是佛教徒?我对他默默的微笑。等到讲西方哲学时,特别是讲到中世纪神学这部分,拉丁文叫Theologica,同学也会问,你是不是基督徒或是天主教徒?我同样对他微笑。从来他们一直在追究我,你到底是哪一种宗教?我说凡是好的宗教,我都一概接纳,作为一个学习哲学的学生,对于各大宗教的智识,我必须要坦诚的去接触它、去学习它。
  二、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位老师──吴经熊老师,他翻译圣经旧约诗咏这部分,用先秦跟离骚的笔法来翻译,完成不可思议的美,接著也翻译了新约,他自己是位基督徒,但是后来他也研究禅宗,特别留下了一部《禅学的黄金时代》,那部书附带写给日本的禅学大师Suzuki的信,在信中提到一个问题,质疑日本人在思想上有点矛盾,在生的时候接纳儒家,但是在死的时候都是变成佛家,这不是有很大的冲突吗?这在日本文化里是不是非常脆弱的一点矛盾?Suzuki当下听了像狮子吼一样的讲,“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啪”一下就停下来,在座其他参加世界哲学会议的西方学者们,被突如其来的动作和简短的两句话,愣住了,他们认为这在逻辑上根本不通,也相当粗鲁,竟然没有回答;但是,吴经熊先生说,从此以后他的思想做了重大的改变,原来他如同晴天霹雳一样,茅塞顿开了。
  在禅宗,“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或是佛学里有四个字“生死一如”。那是“生死”没有差别的,一有差别就有生死,如果没有差别,死与生一样,这与西方柏拉图哲学,在“费多”篇(Phaidon, Phaedo)观点几乎完全一样。假使我了解希腊文没错的话,东方的佛教、禅宗跟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没有分别。所以了解了佛教的观点,事实上对西方的那些天才,用《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绊倒,优游在世界里,像庄子的逍遥游,可以逍遥到西方的天才世界,也可以随时再回来,东方与西方天才就像“此心同、此理同”的地方太多了。我们不了解它,常常是语言文字的隔阂,如果这一关能够突破,达到方便善巧展现的文字般若,那么佛所说的藏经,都不会离开般若,不离开悲智双运,一离开就等于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如果体会这一点,释迦牟尼佛──他也是我们,我们也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
  三、瑜伽梵文yoga,在印度有瑜伽这一派,在中国所传,从历史上来看,玄奘传扬法相唯识宗,佛教有显教,也有密宗,我们一般在台湾接受的是显教,密宗就比较疏远一点,因它属于藏系的,但是几年前──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我应邀出席星云法师所主持的世界显密佛教学会,集合了显密两宗的人参与,朝正面性积极发展回到原始释迦牟尼佛的大义。显教、密宗同是属于佛教,接引的方式、法门,在异中求同,从开始到最高点,应该是可以相互接纳的。在历史上虽然发生了很多的误解、误会,但从廿世纪的后半期到廿一世纪,我们大家应该化解,在宗教方面,各个宗教、宗派,包括东西方的世界宗教,我们都应该求一个真正的大和解,而佛教学恰巧可以承担旋乾转坤的新时代意义与功能价值。
  v郭教授按:本演讲中所参考之书目,容日后有暇再予详注。并且专此致谢笔录者之用心以及慧炬南区分社之贡献。二○○六年四月十日(一)上午校记于台大客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