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独一静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明法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独一静处 / 明法比丘
  “独一静处” (eko vupakattho)的意思是:独自(eko)(住)远离(处)(vupakattho),或译作:独处闲静、独居静处。亦即:独自远离(人群、家或群众)。修行人“独一静处”,就是为了要修习“不放逸、热诚、自励”(appamatto atapi pahitatto),以便达到解脱。
  “独一”:“单独一人(行住坐卧)四威仪皆于住所等,一人独居”。(《相应部注释》Samyuttanikaya-atthakatha,CSCD pg. 1.0187:ekoti thanadisu iriyapathesu ekako,ekavihariti attho)。
  “不放逸”:已住立于(正)念的注意称为不放逸。(《相应部注译》:Appamattoti satiya avippavase thito. )-不离开正念于业处,称为不放逸。(《中部注译》Majjhimanikaya-atthakatha, CSCD pg. 3.0075):Appamattoti kammatthane satim avijahanto.)-
  “热诚”:具有英雄本色(viriya),称为热诚。(《相应部注译》:Atapiti viriyatapena samannagato)。以身体及心理为条件,以英雄本色的热诚为热诚,称为热诚。(《中部注译》:Atapiti kayikacetasikasavkhatena viriyatapena atapi.)精进含有“英雄本色”(viranam bhavo),可以了解精进具有英勇的风格与特质。
  “自励”:自己已豁出去称为自励。(相应部注译:Pahitattoti pesitatto.)对身体及生命没有期待的自我精进,称为自励。(《中部注译》:Pahitattoti kaye ca jivite ca anapekkhataya pesitatto) 。
  “远离”:-身远离和心远离‘事欲’与‘烦恼欲’,称为远离。(《中部注译》:Vupakatthoti vatthukama-kilesakamehi kayena ca cittena ca vupakattho)。 “事欲”是指:田园、财产、事业、衣服、饮食等欲望;“烦恼欲”是指:耽著于事欲,随逐爱味,产生种种妄想。
  行者为了能达到解脱,单独一人,远离尘嚣,辟地静居,避免人事物的干扰,以便发动精进。在食、衣、住、药无缺,乃至善知识具足(可随时请法及问业处)的情况下,有人因此而证得圣果,有人因事暂时中断精进,亦有人因“梵行难立,静处难居,独一难住,难居林野受恶卧具。”而恋恋红尘情事。
  远离尘嚣或隐居初期,最难熬的是红尘俗事的牵肠挂肚;熬过之后,若正念、正定尚未成就,无聊(莫名想攀缘又没有可攀缘的对象)很快地会生起,然后寂寞难耐,接著就会想到尘缘未了,还有“一堆事”要办;此际实应多修习“忍”功。如果正念、正定具足,就能自然脱卸人间事;每个人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还哪来“一堆事”的纠葛?能耐住七日、一个月的孤寂是大多数人的极限;功夫较好的人才有办法耐得住一年以上的离群索居;而一心一意想要解脱者,甚至一生都能安忍于孤寂,毕竟“寂静”是涅槃之足(nibbanapada),心灵真正的归宿。
  对于人间堪担大任者,必有一翻磨练。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修行人,也必须承受类似的磨练,自愿将自己长期地豁出去“独一静处”、“少欲知足”,不管有没有修成正果。人处在花花世界,很少人能离开各个层面的束缚,不管有没有现出家相(古人说:出家乃将相所不能为),离家过出家的生活已大不易,而能做到长期隐居独处者,更是凤毛麟角。
  在滚滚红尘中终日所见所闻,难免有诸多诱惑的因缘,而为了自己的利益--解脱(涅槃),最好的方法就是“独一静处”。对于初学者而言,可先找个能够护持自己食住,且能指导自己禅法的禅修中心,安排好禅修生活,并经常受持八关斋戒。从短期隐居独处开始,慢慢学会从孤寂中去享受“与自己独处”的那份喜悦;而当自己能真正跨越寂寞难熬的关卡时,就能强而有力的摆脱人世间的种种牵挂与束缚,并进而勇猛向上,追寻解脱--让生命从此不再流浪漂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