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的经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曲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题是一经之文眼,犹如人之眼目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是一经最为著眼下手处。是点示经中幽微难见意旨的一个窗口,是导引读者直入里巷、探求如来秘密宝藏的一条通道。教下各家经师,大都在开讲正文之前,不惜徒劳辛苦、白费唇舌地诠释经题玄义,预期作为深入经文的方便指南。所以,古人讲经要求依家法,宗师承。依家法,则渊源有自;宗师承,则不妄谈般若。今读《金刚经》,就遵天台家法,例拟五重玄义,一一解释此经之题目。但因能力有限,只能草率行事,难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定是处处乖违经文意旨,故只备自己参考而已。

第一节略说“七番”名义

弘化于陈、隋之际的天台智者大师,遵龙树之《中论》,悟《法华》之妙旨,传南岳之心脉,为两朝之国师,南转北移,弘经利生,罕为希有,被后人尊为“东土小释迦”。集诸大乘经论,以《法华经》为正依经典,《大智度论》为指南,《大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广引《维摩诘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以增信,引《佛性论》、《宝性论》等诸论以助成。用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教相门与观心门相结合的天台宗。大师是释迦之再来,了悟如来设教之奥旨,洞明万法之本源,彻证自心本具之如理。以“八教五时”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于前,用“六即二义”明辩横竖圆渐于后。对于经典,主张先以“五重玄义”阐释经题,显明经典内容的组织哲理,以便于学人知其梗概。然而,释此五重,有通有别。别则五重各释,通则七番共解。所谓七番者,一标章、二生起、三引证、四观心、五料简、六开合、七会异。
一、标章,即是分科。所谓“标其章段,详解以便”。先标五重之名,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之所以先标章者,使经文显得层次分明,俾其听者一目了然,令其容易忆持而不忘,起念心故。
二、生起,即五重次第,相生而起。一经有一经之名,名为假名,由假名而求实体,故次以现体。既识其体,依体起修,修因必克果,故体后须明宗。修因证果,大用乃彰,故宗而论用。而用有小大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故终须判教相,使其不相混滥。之所以明生起者,俾其听者不杂乱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令起定心故。
三、引证,即引佛陀金口诚言,以证明自己所发言论之不谬。经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此是当机因闻奉持此经功德殊胜,故向佛陀请问经名以便于奉持。佛陀借喻显法,以义定名而标示经名。因此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向尊者须菩提所说,定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金刚体坚之不可坏喻般若之体,即第一义谛体;以金刚之用利无穷喻般若之用,即无住用;又以金刚喻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有有坏,触无无败;二边不著、中道不安;奉持此经无有别法,须发大心,即以发菩提心为宗。经有明文,须者寻之可见。之所以须引经文作证者,俾其听者祛除种种怀疑之心,令对佛法生起绝对信心故。
四、观心,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故问法须句句字字指归自心。今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名,即须约之以观心而解释。梵语“斫迦罗”,亦云“跋折罗”,华言金剛,是喻也,具有坚、利、明三义。般若波羅蜜者,法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亦有三种,即实相、观照、文字三名。三名同一般若法,三义同一金刚体。故以金刚之体坚喻实相般若,以金刚之用利喻观照般若,以金刚之相明喻文字般若。一体三义,混之愈分;三义一体,派之愈合。实相无相為体,体即法身。文字起观为宗,宗即般若。观照破执为用,用即解脫。总此三法為名,借此三义為喻。此之三义,其性常然,諸佛菩薩,不能令增;一切眾生,不能令減。非悟非迷,无彼无此。惟因其体不属迷悟,故遍为迷悟作依作止;惟因其性无彼无此,故依之成彼成此。由此三义,故取喻金刚。般若为智慧之梵音,金刚为般若之正喻,法喻双彰,华梵并举,而名之曰“金刚般若”。梵語波罗蜜,此翻“彼岸到”,亦翻“度无极”。翻“度无极”者,吾人迷实相而为苦道,迷观照而为烦恼,迷解脫而为结业。是以非此说此,说名生死无极之海。悟苦道即法身,悟烦恼即观照,悟结业即解脫。是以非彼說彼,说名度无极。翻“彼岸到”者,意取此经,是依般若智慧,能从此岸到彼岸之经也。所谓的离二种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烦恼之中流,到二种涅槃之彼岸。此是约释名而论观心也。了达实相,即观心体;修因证果,即观心宗;断惑证真,即观心用;分别浅深,即观心教相。约五重作观心释,大意如此。换句话说,观心要旨在于,以即闻、即解、即证为旨趣。之所以须明观心者,即闻即行以起精进心故。
五、料简,即问答也。是以问答的方式而解释听者的种种疑惑。疑破即是暗消,智慧当下朗曜。之所以须明料简者,起慧心故。
六、开合,即开广合略。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外乎色、心二法。若有迷心重的众生,则宜合色开心,如五蕴是;若有迷色重的众生,则宜开色合心,如十二处是;若有色心俱的众生,则宜色心俱开,如十八界是;若有色心俱不迷的众生,则宜俱不开。之所以须明开合者,随众生根性之利钝,俾其随机而获益,令起慧心故。
七、会异,即会通异名。俾其听者正确其观念,而得“四悉檀”利益也。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金刚三义喻般若三法,一体三义,三义一体。吾人由此三义,若能悟得实相般若之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之理,则依文字起观照,由观照契实相,因观证体,从体垂用,由用断惑证真。此经虽不像他经之从有门入,而是强调从空门入,但其最后究竟指归却无有二致。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知此,即为得世界悉檀喜欢益也。闻此《金刚经》,若明白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之宗旨,又闻读诵、受持此经之功德利益胜于满三千世界之七宝布施,则心生庆悦,是为得为人悉檀生善益。依此《金刚经》之文字相,而起种种观照心,则祛除种种怀疑,远离“四相”而降伏烦恼执着心,不住六尘而生六度万行心,是为得对治悉檀破恶益。了得“实相无相”之体,见如来之法身,则不以色见如来、音声求如来,真正了悟第一义谛空,克证无生,是为第一义悉檀入理益。而欲求得四悉檀利益,则须列五重玄义。以释名故得欢喜益,以显体故得第一义益,以明宗故生善益,以论用故得破恶益。欲分别其利益,则须判其教相也。之所以须明会异者,起慧心故。
这“七番”是针对闻经者,获得裨益,而坚固其道心的作用。因此标章、生起乃至会异之七番,能生起闻者之信、进、念、定、慧之五心。由此五心,成于五根,起五种力,破五种障(信破疑障,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择、进、喜、念、舍、除、定)七觉支,行(正见、正语、正业、正精进、正思维、正命、正念、正定)八正道,入(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如此则虽最钝根亦能证得阿罗汉果位,大乘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佛果。故解释经题须列七番共解者,良有所以也。其七番之焦点,乃研究理论的佛学者、或实践佛法的修行者,都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