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觉悟之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觉悟之教
  出家,极大部份都是“自愿”的。可是当一大群出家人聚在一起时,他们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却常常忘了“基本上,出家人是自愿要来修行的”这个属于自发性的事实。于是这群人,一直在期待著出现一位强而有力的领导人,以他的道德、法力或规约之类的力量,来“管理”他们。而这个领导人,也似乎觉得,这群人总是准备来打混、摸鱼的,如果不用一些“办法”来加以约束、预防的话,恐怕要天下大乱。
  于是,这群人彼此之间,竟然失去了“法”与“道”的联系和互动,而只剩下管理与被管理的阶级关系。阶级的存在难免增加我执、促成对立,而我执诱发欲望、对立形成分裂,欲望则造成堕落与斗争、分裂则破坏僧团与幢相。数千年来,中国人争著做皇帝,争不到做皇帝,就争著做奴隶,似乎不管人或不被人管就不舒服?这种习气渗心入脾,一时改也改不掉,竟然把“佛法乃觉悟、启发之教”的道理给忘了,满脑子只是被动地想著管与被管。管人的人,一旦有了权力,就大言不惭、乐此不疲,殊不知权力使人自以为是,增长我执,西方有句谚语说:“权力使人腐败”,正是此类。另一方面被管的人,一有机会,就摸鱼偷懒、做表面功夫,殊不知应付也只是虚耗生命、自欺欺人,于人于己皆无利益可言。不少的师父如此、老师如此、徒弟如此、学生也如此。仔细想想,实在惋惜。
  印象中,民国以来所推行的国民教育(更远以前的教育不太清楚),大都属于权威、填鸭式的教育,于是长久以来,人们不习惯跳脱旧模式而独立思考。联考虽然有“公平”的假象,可是却使得近代的中国人倾向肤浅和被动──书只是为老师、为考试、为将来赚钱而读的。于是读书除了眼前换分数、将来换钞票的价值以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意义了,读书与自己的生命、人格,一点也扯不上关系。而生命的所谓价值与意义,除了完全呼应社会的流俗(脱俗的人实在太少)标准以外,根本也找不出另外的可能。这一代的中国人(至少台湾人如此),他们的生命,普遍是如此地被动和沉重的。
  也就是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僧,表现得格外的被动。也正因为被动,所以更诱发了师父或老师的高压式管理,而完全忘记了:修行本来就是个人自己的事。其实就佛法觉悟之教的教育立场观之,师父或老师的一切施教,都只意味著对弟子或学僧所提供的一种修行环境或增上诱因罢了,而非出自不信任的管理或防堵。受学者需要的,是谦虚而恭敬的弟子相与高昂而主动的学习心态;相对的,师长当具足的,是佛法传薪的热忱与坚持,开阔包容的心胸,以及善巧启发的教育技巧。
  出家以来,常常看到的只是“规定”而非“约定”或“启发”。规定,意味著威权与被动,威权使彼此的关系趋于紧张、僵化,失去了相互的亲和力与彼此的尊重;而被动则使人倾向懈怠、逃避,失去了积极自我改进与努力修行增上的意志。所以四十多年来,台湾的佛教普遍弥漫著一种得过且过、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于教理不求甚解、于修行不求奋发、于现况不求改进的被动气习。以及盲目追求知识,轻易信仰外来法门(因为对中国传统佛教法门已失去了学习能力之故),依赖他人不求自助的权威(或说偶像?)崇拜心理。数十年来,我们的僧伽养成教育当中,普遍缺乏“启发式”的教育诱导,及凡事当自觉、自行的管理理念。一群学僧或弟子,只会被动地等待老师或师父的规定与指示,在规定与指示以内的事务做好、修好,就以为是修行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受教的人将不再认识到:修行根本就是自己当自觉、自发的,还要他人来“规定”不是太荒谬了?修行不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当然,说一切都不须要规定,也未免太执理废事。就佛法教育的立场说,固然修行应当是自发、自觉的,然而对初学者而言,其无明业力往往是强过智慧觉照的,因此适当的“规定”,正足以形成道心保护与道行增上的强大助缘,这也正是戒律之所以被“制定”的原因。然而虽说是制定,但其本质却仍是自动自发、心甘情愿的,否则你大可不要来出家。因此,虽然戒律(在此只是举例)具有强制的意义(南山大师谓之为“制教”),但其精神,却又是出家佛弟子在“出家”这件事情上,与佛陀的一项“约定”罢了。所谓“约定”,是指双方为了某种相应的目的(如生死解脱的授受),而在没有压迫、满心欢喜的情况下,所达成的共同契约关系(佛陀是我世尊,我是佛陀的出家弟子)。这当中并没有要求者跟被要求者的不平等关系,也没有管理者跟被管理者的关系,它无关乎压榨或威权。(所以和尚不结婚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可不是“性压迫”喔!而尼人守八敬法,也只是尼人自身的修持法门,岂关乎男女不平等?或尼人有没有学问、有没有功劳于佛教?)在这约定的关系当中,实行者能充分地理解到必须如此的理由,从而自动自发地去实践那些约定,而毫无勉强。也唯有不勉强,才能真正达到修道的目的。
  然而,当一切佛法的施教被出之以规定,或被视之为规定,而非自觉、自愿的“约定”时,则一切施教的本意终将被扭曲。纵使由于因缘使然,而使我们的教育“规定”施行得很完全,那也可能只是教育出一批缺乏自觉力、充满被动心态的庸才而已,毕竟人才是不太可能在被动者当中找得到的。
  但愿未来的僧教育,多用启发、自觉与约定的教育方式,而少用高压、权威或规定的方式。因为强制与规定,只会造就出一群“民免而无耻”的粗俗之人而已,只有启发与自觉,才能成就出“有耻且格”的真正道人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