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追思导师——孤峰独拔之寂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追思导师——孤峰独拔之寂寞

  印公导师圆寂了,一切的褒贬对于他老人家是不增不减的,如今长留心底的是无尽的怀念、感恩与追踵而“忘尘莫及”的巍巍宗风!

  该写些什么呢?宿植德本的伟大——“最难得的平凡”,是仰止导师的一个面向。但是,真正的平凡必有其不平凡处,在这里我想就个人肤浅的认识,略为敬述导师的另一个面向——孤峰独拔(不平凡)的寂寞,以表达对他老人家无限的追思与怀念。

  导师七百多万字的著作中,他老人家的习惯用语,常常是“相对客观”的含蓄,少有“绝对主观”的表示,尤其是有关历史人物的臧否,不过,对于“龙树菩萨”及“太虚大师”则是例外。他在《空之探究》(p.201)说:“印度佛教史上,龙树可说是释尊以下的第一人”;而称诵太虚大师的三特德(摘自《华雨香云》p.277 ~ p.281〈向近代的佛教大师学习〉乙文)为:(一)对于救僧护教,有著永不失望的悲心,这种伟大精神,在近代的中国佛教中,实是绝无仅有的一人!(二)对人事,对教义,有著无限的宽容,那种兼容并蓄的汪洋大度,除了大师,我从未曾见过。(三)对佛教有著远见与深见,启示每一现代的佛弟子,走向发扬佛教的正道。这无疑是近代佛教史上唯一的光辉!以上,可以看出导师对于两位大师的崇敬与赞叹!导师晚年即再次重申:我与大师是有些不同的:一、大师太伟大了!“大师是峰峦万状,而我只能孤峰独拔”。(《华雨集第五册》p.101)

  这里就从导师的“孤峰独拔”谈起!早在民国三十三年,导师为了《印度之佛教》,曾写过一篇不愿发表的文章(〈无诤之辨〉)寄呈大师。文中就说到:“大师是峰峦万状,我只能孤峰独拔。其实,这也是峰峦万状中的一峰呢”? (《华雨香云》p.339)。个人以为“峰峦万状中的一峰”意指:导师乃是虚大师之门生,而且导师倡立“人间佛教”及“大乘三系”的确受到大师“人生佛教”及“大乘三宗”的启发。而“孤峰独拔”则凸显出导师在“经论依据”(虚大师认为末法时期,应该修依人乘而趣大乘行,导师评析认为这项主张并没有经说的依据)、“判教”(导师认为虚大师的思想,核心是中国佛教传统的台、贤、禅、净的思想,依印度佛教思想史来看,是属于“后期大乘”的,在这思想下,真正的大乘精神,如弥勒的“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从广修利他的菩萨行中去成佛的法门是不可能发扬的)及“历史观”(在佛教历史上,“真常唯心论”是迟一些的;大师以此为大乘根本,所以说早于龙树、无著,导师的看法与之不同。)三方面与虚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参见《华雨集第四册》p.44 ~ p.46 及《华雨集第五册》p.102),另含摄了导师环顾教界几无知音的创见(例如“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同时也透露了他的“孤独寂寞”。

  “自古圣贤皆寂寞”,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著时代潮流的先觉者莫不如此,导师不也自述其“孤独”!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出现与作者对话的“张力群”(导师俗家姓名“张鹿芹”之谐音)其人,六十年后导师自己的回忆告白竟然是“知音无一人”的自己(参见《印顺导师纪绿片文稿》p.276)。其实,在民国时代,即使“学德兼备”、“睥睨教界”之虚大师亦不甚了解导师之宗趣所在,如导师在《法海微波》(p.5)自序中表示:由于请虚大师为《印度之佛教》题签、写序而衍生“印度佛教史”的见解问题,以及《唯识学探源》将出版前请大师审核以致造成该书书名与作者之原意不合等困扰,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请人写序。师长及同学之不能了解他,也因此导师要自己说是“孤峰独拔”了!

  近一、二十多年来,由于导师思想对于佛教及学界之影响日深,自然会引起讨论,其中也有人评析导师思想之源流及其与时代思潮之相夺相容情况,可惜后辈学者们之看法不免还是与导师之原意有所出入,这也劳烦他老人家在其最后的著作《永光集》(p.239~269)里特别写了一篇文章(〈为自己说几句话〉)来加以澄清。

  总此,有关导师思想之本意以及人事之种种,导师的确是“孤独寂寞”,因此导师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之结语也就写下:我有点孤独:从修学佛法以来,除与法尊法师及演培、妙钦等,有些共同修学之乐。但对我修学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愿同行的,非常难得!(《华雨集第五册》p.60)

  导师修学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愿同行的,确是非常难得,可惜妙钦法师去世得早,他是导师“所不能忘怀的一人”,导师在《华雨集第五册》p.184 ~ p.185之悼念文中说:他的临终遗言:服膺太虚大师所开示的常道(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导师之谦冲,竟不提妙钦法师亲近自己之因缘,作者按:妙钦法师在《中道之行》p.47临终前遗言之原文为:但我自亲近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及自修学佛法数十年之志愿,认为如此行法甚善!),学菩萨发心,愿再生人间。从妙钦与我相见以来,誓求正法的原则与精神,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在这茫茫教海,能有几人!在佛法的探求上,妙钦是有思想的,与我的思想倾向相近。.. 这不只我失去了佛法中的同愿,对中华佛教来说,也是一严重的损失!

  而在认识导师的深厚学养并坚信导师的崇高人格方面(并非同愿同行者),与他同辈的“道安法师”(前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台北松山寺住持),则是难得的知音,如导师在《法海微波》(p.7)自序所说:读道安老法师“日记”,才发现台湾长老中,道老是我唯一知己。 以上敬述导师累劫功深的“不平凡”,我们固然学不来,但是导师“忠于佛法”的“自甘于平凡”及“为佛教、为众生”之菩提大愿(如《华雨集第五册》p.200:为佛法想,为众生想,宝藏不应终弃,明珠宁可永裹!佛法无涯底,惟勤勇以赴之!将见剖微尘出大千经,为众生之望也!)我们或可随力尽心学习,若此,导师他老人家虽然圆寂了,而其法身精神常在。此外,我们热切的盼望导师的“乘愿再来”人间,为人间之导师,引领大家走向成佛的大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