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
在今存敦煌遗书中,有近二十件[1]题名或拟题为《散花乐》(或作《散华乐》、《散莲花落》等)的写卷。关于这些写卷的性质,任二北先生曾名之为“散花乐和声联章”[2],指出它们主要是佛教法会道场中所唱的佛曲。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曲》中则认为它们不是佛曲而是赞文和声,理由是“散花乐”名称叫“乐”或“文”,无叫“曲”者[3]。后来日本学者砂冈和子撰《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4],对《散花乐》的演唱方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诸寺法会上所唱的一种佛赞。诸贤论断,何者为是?本人近读藏经,发现初唐永徽五年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十二中有云:
供养赞叹,一遍声绝;门外诸乐,一时动作。散花佛曲终即止[5]。
准此可知,《散花乐》在音乐上是为佛曲。
一、散花行仪之由来
为了准确把握敦煌佛曲《散花乐》的性质,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散花仪式的由来及其应用之场合。征诸内典,兹分三类揆述如次。
(一)庄严叹佛 相传佛陀在世时,其弟子与信众对他就崇敬弥笃,常以香花供养佛祖并行散花之仪。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中就有《小儿散花供养佛缘》[6],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中则有《天女本以花散佛化成华盖缘》,其中有云:
“尔时舍卫国有一女子,于节日中采阿恕伽花还,入城来,值遇佛出,即以此华散于佛上,化成华盖,欢喜踊跃,生敬信心。于是命终生于三十三天。”[7]
据此记载,散花之仪是行于法会节日,表达的是信徒的敬信之心。至于所散之花,可以是杂花。如《撰集百缘经》卷三云: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彼园中,豪贵长者各自庄严,著好服饰,璎珞环钏,赍持香花作倡伎乐,皆共相将欲出城外,游戏自乐。到城门中,值佛世尊将诸比丘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彼诸人见佛如来圆光晃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辉耀如百千日,各怀欢喜,前礼佛足,作倡伎乐供养佛僧,各以所捉种种杂花而散佛上。”[8]
但由于莲花具有特别的象征义,所谓“出离淤泥,皎洁清净,离诸尘垢,诸天贵人见之珍敬”[9],故而最常散的乃是莲花。安世高译《道地经》即说“如莲花开慧日出,服胜莲花奉事佛”[10]。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法传华夏之后,散花仪式上所散之花常非鲜花而是纸花,即把纸制的莲瓣置于花笼中,散花师一边吟唱伽陀,一边绕佛菩萨行走而散花。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皆有佛,诸佛皆可用鲜花供养。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载:
“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11]
甚至菩萨、比丘也可享有散花之仪,这就为散花仪式的广泛流播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六便说:
“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诸释提桓因及诸四天王各化作花,散佛菩萨及比丘僧,及散须菩提上,持是供养般若波罗蜜。诸天散花,应时普遍三千大千国土地,无空缺处,譬如敷坐也。虚空中花未堕地者,应时化成花交露台殊妙严事。”[12]
(二)涅槃送佛 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曾有庄重的散花仪式。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五云:
“尔时虚空闻受记已,头面礼佛,右绕三匝,在佛前住,以种种华散佛身上,叉手恭敬礼,以偈赞佛:
摄护身心,善入禅定。
以微妙音,善能教诫。
其心清净,无有浊乱。
虽化众生,不坏世法。”[13]
该经卷七又载世尊语:
“我般涅槃后,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乃至一戒如我所说能坚持之,乃至读诵一四句偈为他人说,令彼听者心生欢喜,供养法师乃至一华一礼,以是因缘,随其志愿于三乘中各不退转。”[14]
此处世尊所谓“一华一礼”,是佛教对信众提出的基本的行礼要求。而后秦佛陀耶舍共竺法念译出的《长阿含经》卷四载佛涅槃后的情形说: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宜各还归,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15]
准此可知,在吊唁佛陀的涅槃行仪中,散华之举是不可或缺的。
(三)奉诸佛菩萨 佛教法会行仪种类繁多,但每种仪式中都少不了散华之举,且散花的对象多为诸佛菩萨。如隋那连提耶舍译《大云轮请雨经》云:
“升高座时,先礼十方一切诸佛,烧香散花,奉请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及以一切诸天龙王。其诵咒人为护身故,或咒净水,或咒白灰,自心系念以结场界,或于一步乃至多步,若水若灰用为界畔。”[16]
这里所述是请雨仪式的过程。其它象各类斋忏法会上,烧香散花亦必不可少。灌顶撰《国清百录》卷一《请观世音忏法第四》即说:
“经云:三七日七七日悉应六斋建,首当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幡盖,安佛像南向,观世音像别东向,日别杨枝净水,烧香散华……当日日尽力供养。若不能办,初日不可无施。安毕,各执香炉,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体投地,使明了音声者唱云: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顶礼西方无量寿世尊!
一心顶礼七佛世尊!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顶礼消伏毒害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陀罗尼!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声闻缘觉贤圣僧!
(礼敬烧香散华而作是言)。”[17]
这里明确指出“一心顶礼”诸文辞是烧香散华时所用,且宣唱者必须“明了音声”,可见散华辞是合乐的。于此,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有云:
“是时马血天子从如来闻说贤圣八品道,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天子即以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是时,彼天子即其日,以天种种好华散如来上,即时便说斯偈:
流转生死久,欲涉度世间。
贤圣八品道,不知又不见。
今我以见谛,又闻八品道。
便得尽边际,诸佛所到处。”[18]
所谓经中之偈(梵文gatha),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合乐的歌辞。东晋慧远大师《阿毗昙心序》有云:“《阿毗昙心》者,三藏之要颂,咏歌之微言,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焉。……凡二百五十偈,以为要解,号之曰心。其颂声也,拟象天乐,若云籥自发,仪形群品,触物有寄。若乃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音协律吕而俱作。拊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斯乃穷音声之妙会,极自然之众趣,不可胜言者矣。”[19]窥基法师《妙法莲华经玄赞》亦云:“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20]而日本传《门叶记》则十分明确地说:“伽陀,无音乐者不可用之。”[21]准此看来,马血天子所颂之偈实为曲辞,即经文中所载的散华词。这种散华词,在天竺是有音乐归类的。昙无兰译《迦叶赴佛般涅槃经》说:
“便见四天王及梵释诸天,皆持七宝盖、名香好华,悉往供养佛,诸天作十二部音乐。”[22]
我们虽然不能明了这十二部乐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散华”的音乐性遂由此而定。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载:
“赞诵前咒满三遍已,散其华香于诸佛会,种种作法,屈曲声韵,称扬赞叹,围绕礼拜。及作梵音鼓琴等声,歌咏呗响,种种声彻而合天乐,助成其音,自然感动十方一切诸佛圣众。”[23]
即言散花时“屈曲声韵,称扬赞叹”,则知此处所唱散花之词乃属声乐,又谓“鼓琴等声”,则知散华词有器乐伴奏。合而论之,这种散华时所用的音乐是声乐和器乐的结合,为一种全能的音乐体式。至若所用的乐器,据同经卷十二载,是为:
“清乐两部:长笛、箫、笙、筚篥、琵琶、击、竹、箜篌、方响、筝、叶、铜钹等各二具。”[24]
这里提到的清乐,其含义是否和中土传统的清商乐一致,目前尚不能定论[25]。
散花的宗教意义,宋人善月《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四谓是:“散华所以报恩,严净所以供养。上说护国则法大而恩深,故次此后陈散华供养,则知恩能报也。天竺法,多以华表敬。诸佛菩萨他无所欲,唯严净是好,故散以表其敬。而华有因果,供有能严所严,今散以供佛,表由因而克果也。”[26]宋比丘戒环《妙法莲花经要解》卷八则说“以华散佛,所以尊师。”[27]不论是属报恩也好,尊师也罢,总之在佛教法会上,散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式。此在汉传佛教中亦无例外。《魏书》卷114载世祖拓跋焘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条又载四月八日行像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之事[28]。准此足见行像时有散花之礼在南北朝间行之久矣。
隋唐时期,是为佛教彻底中国化之际,不单佛教义理已自成体系,即便是宗教仪轨亦多定型。如法照、善导提倡的五会念佛就以音乐性和群众性而盛行一时。他们把六朝以来的各种行仪文和忏悔文相结合,编制出完整的《散花乐》佛曲。P.3216号敦煌遗书载其演唱方式为:“大众高声各念阿弥陀佛二百口已,来(荣案:“来”前似有脱字)打净,便作《散花乐》,一人唱请,大众齐和之。”该写卷中还特别用小字标注齐和次数,如“奉请阿弥陀佛如来入道场,《散华乐》(三唱)……西方极乐不思议赞,《散华乐》(一唱)。”准此推断,在五会念佛上的《散花乐》,其声乐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至于所用乐器,饶宗颐先生说该卷有朱笔加二行云:“弥陀佛刹难测量,此地常闻重宝香,音□法曲诣(指)皆僵”,并推断佛曲是以琵琶为伴奏乐器的依据[29]。但联系前偈《陀罗尼集经》之引文看,其说似欠周全。
二、敦煌本《散花乐佛曲》之分类
对应于散花行仪之应用的三种主导场合,敦煌本《散花乐佛曲》之文本亦可分成三类[30],即:
(一)庄严叹佛类 属于这一类的有S.4690、北周字90号、北制字5号,S.1781、S.6417、S.5572、S.5557、P.2563、S.668、P.3645、Д×00828等11件,其中有的原题已佚,文字也不全,如P.3645、S.668、S.1781等。但比勘其内容则完全一致,皆是赞叹佛陀八相成道。且部分写卷有题记,如S.1781云“己卯年二月三日金刚会书记之耳。”S.6417云“贞明陆年(920)庚辰岁二月一日金光明寺僧宝印写梵题记。”尤可注意的是北制字5号原题为“和戒文一本”,题记则云“建隆三年(962)岁次癸亥五月四日律师僧保德自手题记,比丘僧慈愿诵。”由此可见《散花乐佛曲》不但用于寺庙法会上,亦可行于授戒行仪中。现迻录S.4690如下:
《散花梵文一本》
散莲花乐 散花林
散莲花乐 满道场
启首归依三学满 散花乐
天人大世(圣)十方尊 满道场
昔在雪山求半偈 散花乐
不顾躯命舍全身 满道场
巡历百城求善友 散花乐
校(敲)骨出髓不生嗔 满道场
帝释四王捧马足 散花乐
夜半逾城出宫围 满道场
苦行六年成正觉 散花乐
鹿苑初度五归(俱)轮 满道场
弘誓慈悲度一切 散花乐
三乘设教济群生 满道场
大众持花来供养 散花乐
一时举首散虚空 满道场
该卷写于“金刚神符方图、忏悔文”之后,字迹较工整。其虽为汉文写本,题名中却出现了“梵文一本”之字样,据此推测,其所用旋律似与梵曲有关。而该卷的部分唱词与P.2417《正法乐赞》、S.4597《花赞文》、P.3156《太子逾城念佛赞文》等相同。从文本而言,又与佛赞文学有关。每句后的“散花乐”及“满道场”则为和声词。
(二)涅槃念师类 这类“散花佛曲”显然是受内典中用偈礼赞佛陀涅槃而来,带有悼词的性质。敦煌遗书中有P.3120号,即属此类,今移录如下:
人生三五岁(花林)
父母送师边(花林)
师林(临)渲(圆)寂去(花林)
舍我逐清闲(花林)
送师至何处(花林)
置着宝台中(花林)
送师回来无处见(花林)
唯见师空房(花林)
举手开师房(花林)
唯见空绳床(花林)
低头礼师座(花林)
泪落数千行(花林)
低头政(整)师履(花林)
操醋(错)内心悲(花林)
与师永长别(花林)
再遇是何时(花林)
律论今无主(花林)
有疑当问谁(花林)
双灯台上照(花林)
师去照阿谁(花林)
愿师早成佛(花林)
弟子送师来(花林)
案,此处的和词“花林”当是S.4690号中“散花林”之略。
(三)奉请诸佛菩萨类 属于这一类的佛曲文本有P.3216、北果字41号、P.2130、S.2553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奉请××”加上和声词“散华乐”构成,如P.3216号有云:
奉请释迦如来入道场 散华乐(三唱)
奉请阿弥陀如来入道场 散华乐(三唱)
奉请观音势至入道场 散华乐(三唱)
奉请十方诸佛入道场 散华乐(三唱)
西方极乐不思赞 散华乐(一唱)
天上人间无数量 散华乐(一唱)
再如北果字41号则云:
次第念一百法照名 南无法照和上
散华乐 散华乐 奉请释迦如来入道场 散华乐
散华乐 散华乐 奉请十方如来入道场 散华乐
散华乐 散华乐 奉请阿弥陀如来入道场 散华乐
散华乐 散华乐 奉请观音势至入道场 散华乐
道场庄严极清净 散花乐
天上人间无比量 散花乐
如果我们将P.3216等文书与前揭灌顶所撰《请观世音忏法》作些比较,其承继关系就不言自明了,即敦煌本《散花乐》仅多和声词“散花乐”而已。
三、《散花乐》佛曲的影响
《散花乐》佛曲本是用于佛教法会上的,但由于其广泛的群众性与音乐性,故流播极广,甚至对文士的写作也产生了影响。开元二十六年(738)杜昱所撰的《薛氏优婆夷功德塔铭》中有云:“且为散花之侣,其词曰:起窣堵波量有二兮,诞惟轮王一切智兮。于铄君果光文字兮,永播芳烈齐天地兮。”[31]所谓散花之侣,意思是说该辞用于为薛氏入塔所行的散花仪式上,其旨意与P.3120号敦煌遗书十分相似。
唐宋以后,僧俗间有关散花佛曲的歌词创作仍层出不穷,如宋沙门遵式即撰有对天台智者大师的散花赞词[32],而明朝永乐年间则有属于《四季莲花落》的大量佛曲唱词付梓刊行[33]。特别有趣的是,在道教经典中亦有“散花”之说。如深受《法华经》影响而成的六朝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三有云:
“于其正殿建立道场,悬诸宝盖,烧百和宝香,装百宝座,设百味饮食,散万种名花,陈百千妙乐。”[34]
撰于隋唐间的《无上内秘真藏经》载元始天尊有语云:
“诸善男子,闭目谛听,须臾之顷忽见四方严净国土,狮子座下,千叶莲花散满虚空,众仙伎乐,无鞅数众,各各具足功德。”[35]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卷八则说:
“尔时城中诸天妙乐,筝筑箜篌,哀婉妙好,音声奇雅,同时俱作,散花烧香,漂漂流流,馨薰无量。”[36]
出自南宋的《太上灵宝朝谢罪大忏》卷三又云:
“(尔时元始上帝)与太上玉晨道君、太上圣祖太清老君大集群仙,敷扬妙法,讲演经戒。是时诸天大圣、一切众真,烧香散华,持幡执节,吟咏洞章,步虚赞叹。”[37]
准此可知,散花之仪在道教行仪中,亦自有其经典一致,且一以贯之地得到执行。唐末杜光庭撰《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八中说是“知磬举散花,奏乐。”[38]所奏之乐,即属道教中的《散花乐》。宋宁全真《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卷十《赞诵应用品》中载有七言散花词八首、五言散花词十首,如五言之一云:“绛节徘徊引,天花散漫飞。高仙无染着,片片不沾衣。”后又有案语云:“凡散花,每两句为一首,上一句吟毕,继吟‘散花礼’三字,方吟下一句。吟毕,继吟‘满道场,圣真前供养’八字。”[39]其间所谓“散花礼”三字,“满道场”等八字显然属《散花乐》中的和声词。因为吕太古集《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二中明确标有《散花乐》,其词曰:
散花林,散香林,散香花,满道场,上真前供养。
玉京山上朝真会(散花林),十仙齐奏步虚音(满道场,至真前供养)。空同一声来月下,步虚三唱入云间[40]。
其间的和词“散花林”、“满道场”与敦煌本佛曲《散花乐》十分相似,未知两者之间有无承继关系(虽然从文本的先后看,敦煌佛曲远远早于道教散花乐,但民间却有同化佛教梵呗和道教步虚词的趣向,如刘敬叔《异苑》把两者的创始人都归为陈思王曹植,即含有此层意蕴),这里提出来,盼博雅之士有以教之。
中土佛曲《散花乐》还对日本的声明产生过影响。日本密教中亦有“散花偈”,行法事时边唱散花词边撒纸花。其唱词都属四奉请,唱法则有两种[41]。一种叫“同音散花”,散花头唱起奉请文开头后,大众接着合唱“散花乐满道场”和声。另一种是“连散花”,或叫“次第散花”,即散花师领唱“散花乐”后,在场的人逐次轮唱“散花乐满道场”。
综上所述,敦煌本佛曲《散花乐》的形成与流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依据于佛教典籍,立足于中土文化,又对域外文化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因此对它的研究还应加强,但愿本文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 释:
[1]关于敦煌本《散花乐》的校录,饶宗颐、戴密微《敦煌曲》中收录为11件,日本学者砂冈和子《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中增为16件,本人从俄藏敦煌遗书中又得Д×00828号一件,现今共有17份抄卷。
[2]参见任二北《敦煌曲校录》,P101—103,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
[3]见饶宗颐& Paul Demielle L'Airs De Touen-HouangP14—33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e 1971 Paris。
[4]砂冈和子《敦煌散花和声曲辑考》,《社科纵横增刊》,P23-29,1996。
[5][23][24] 《中华大藏经》,第20册,P199,P71-72,P199。
[6][8]《中华大藏经》,第50册,P508,P511。
[7][10][22] 《中华大藏经》,第51册,P694-695,P400,P641。
[9]《中华大藏经》,第23册,P241。
[11][16] 《中华大藏经》,第18册,P676,P83。
[12]《中华大藏经》,第7册,P78。
[13][14]《中华大藏经》,第16册,P178,P202。
[15]《中华大藏经》,第31册,P48。
[17]《中华大藏经》,第83册,P186。
[18]《中华大藏经》,第32册,P444。
[19]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等点校),P378,中华书局,1995。
[20][27]《中华大藏经》,第100册,P376、P696。
[21]《大正藏·图像部》,第12册,P51。
[25]宽忍主编《佛学辞典》认为:清代吴中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伴奏,称为清乐,即唐代佛曲之遗意(P574,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等,1993年版)。这种观点,证据尚不充分,故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28]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P1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9]同[3],P207—211。
[30]砂冈和子《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中对16件《散花乐》有详细的校录说明,可以参看(同[4]P24—28)。另外,本人对《散花乐》的分类与之亦同,不同的是本人找出了分类的内典依据。
[31]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P386,文物出版社,1985。
[32][33]《中华大藏经》,第105册,P671,P873—933。
[34]《道藏》第6册,P102,文物出版社等,1988。
[35]《道藏》第1册,P452,文物出版社等,1988。
[36]《道藏》第1册,P679。另据玄嶷《甄正论》说“唐黎兴、方长造《海空经》”,则该经似出自初唐。
[37]《道藏》第3册,P473。
[38]《道藏》第31册,P776。
[39]《道藏》第7册,P94。
[40]《道藏》第32册,P14。
[41]同[4],P23。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