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泥塑菩萨比丘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时期,现存窟龛尚有194个,保存了从十六国至清历代塑像和雕像76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石窟佛像大多数是泥塑。这是因为崖壁为砂砾岩,较酥松,不适合加以斧凿刀镂。但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却非同一般,由于造料讲究,泥质坚腻,工艺精美,故造像虽经大自然的长期侵蚀,而至今大都保存完好。有圆塑、高浮雕、壁塑、贴塑等多种类型,大者高达十五六米,小者不到20厘米。其塑造技巧和表现手法,几乎荟萃了魏晋以后我国佛教造像的历代风格。众多作品形态逼真,神貌栩栩如生,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浓郁气息,观赏者无不为其高超艺术造诣所倾服。
  倾力表现尘世情趣
  麦积山石窟西崖第121窟中的一对泥塑立像(见上图),属国家一级文物。像高135厘米、宽57.5厘米、厚55厘米,左为菩萨,右为比丘。二神着双立领附中带的开襟披袈,宽褶长裙垂地覆足,正在亲切交谈。菩萨右臂曲于胸前,上身略斜倾,神态和蔼,娓娓细语;比丘圆顶光洁,面露会心的笑容,双掌合立,头部微偏,侧耳聆听。艺术家用优雅传神的人物形象,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情感交流的纯真境界,周围充盈着恬静、安详、轻柔、温馨的气氛。我们已经忘记这是宗教世界中的两尊神像,感受到的只是亲切自然的人间生活。
  造像从姿态到面容,到服饰,不含丝毫威严和神秘,流露的全然是纯朴如水的真情。佛教传入中土后的日渐世俗化,佛教艺术与华夏传统艺术的迅速结合,在麦积山石窟泥塑中,表现非常充分,这对菩萨、比丘造像可以说是代表性例证。在他们身上,已见不到那种上身袒裸只披长巾,而裙褶紧贴人体的印度式装束;也不再具有敦煌早期佛像那种丰硕粗健的体态和方中带圆的面颊,以及冷峻肃穆神秘莫测的表情。艺术家倾力表现的已不是神界的森严,而是尘世的情趣。造像身材修长,胖瘦适中,五官清秀俊美,容态可亲。人物褒衣长裙,毫无华丽装饰,接近汉族妇女之常服。不论远望还是近观,都给人以通脱潇洒、气质非凡的印象。
  更早吸收中原文化
  和敦煌石窟的同期造像相比,风格迥然。这是因为麦积山石窟位处甘肃东部,在文化艺术上更早更多地受中原地区的影响。121窟开凿于北魏时期,那时中原地区绘画、雕塑领域,正劲吹所谓“秀骨清像”之风,这对菩萨比丘立像显然是那种艺术潮流影响下的作品。在佛教世界中,菩萨的级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菩萨初为男相,传入中国后渐向女相发展,一般认为唐后期到北宋,方完全定型为端庄雅丽的女性形象。事实上菩萨的女性化倾向开始较早,这对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女性特征已基本具备。依佛教法规,少年出家修行,受戒后称“沙弥”;到20岁,再受“具足戒”,即升级为“比丘”。女性修行者则称“比丘尼”。这对立像中的比丘,面容丰圆,眉目间还隐约显示出可爱的童稚,是个很年轻的比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