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100高僧
古今100高僧(1)
洪丕谟 著
汉译佛经创始人安始高
翻开浩翰佛教典籍,内中如《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五十校计经》等好多种中文译本,都赫然写有译者安始高的大名。统计下来,安始高二十多年所译汉文佛典,共有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之多,从而为我国早期佛经翻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奠基性贡献。
安始高,约公元二世纪时安息国太子,本名叫清,是个非常好学并且笃信佛教的学者。为了献身佛教事业,他不惜把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则削发出家,以便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佛,精研阿毗昙论。
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始高在游化西域各地后,不辞风餐露宿、路途劳顿,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好学勤奋的安始高就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汉文,此后并南下游历,先后到过豫章、浔阳、会稽等地。由于他出身王族,所以当时人们都喜欢称他为“安侯”。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一段时期,所以这时无论朝中还是社会上的信徒,他们除了奉佛祭祀,祈求福德,还很想借助佛教,作一番个人身心上的修持。为了满足中土人士的这种愿望,安始高在他所译佛经中,好多是有利于个人修持的上座部止观禅法。
综观这些译著,安始高的译经特色基本有这样几点:一是他翻译的佛经内容,属于纯粹的声闻乘范围,并且基本和止观法门的修习有关;二是在措辞恰当、明白达意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这样就较多地保存了佛经的原著风味,虽然有时难免颠倒重复,不乏难解之处;三是他经常喜欢用口语形式进行讲解,再由别人记录整理,使所译佛经颇多讲义体裁,如《阿含口解》就是;四是他所译的数息止观等经,往往夹带着一定的解释成分,所以晋朝道安说他所译《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等,很像出于自撰。
在这些译著中,安始高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四念住、五停心、六种法门、十六特胜等止观数息禅法,所以对我国后世禅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安始高一共在中国活动了三十多年,由于晚年不知所终,所以,各地有关他的离奇传说,此起彼伏。
安始高从事和所译的念息法门,因为和当时道教盛传的“食气”、“导气”、“守一”等法,有着较多的相近或类似之处,所以一时广为流传,跟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等。此后名僧康僧会又在陈慧处进行学习,并帮他注释了《安般经》。
作为汉译佛经的创始人,安始高的译经事业以及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赞美。
启大乘佛经汉译开端的支娄迦谶
东汉桓帝末年(167年),洛阳来了位状貌奇古的月支国僧人,他就是我国佛教史上有名的翻译家,启大乘佛经汉译开端的支娄迦谶。
支娄迦谶,平时常省称为“支谶”。大概在汉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年),支谶在中土进行了为时十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这些翻译,有时由他独立完成,有时也邀竺佛朔进行合作。竺佛朔也是位西域高僧,来华的时间要稍稍早于支谶,对于汉地语言,颇为通晓。
支谶翻译的佛经,可以考知年代的有三种:光和二年(179年)所译《道行般若经》十卷,《般舟三昧经》二卷(现存同年所译三卷本),中平二年(185年)所译《楞严经》二卷。另外,晋释道安著述经录时,认为从译文体裁上可以推知为支谶所译的佛经,还有《阿阇世王经》二卷,《宝积经》又名(《摩尼宝经》)一卷,《问署经》一卷,《兜沙经》一卷,《阿閦佛国经》一卷,《内藏百宝经》二卷等九种(内有三种已失传)。再有,支敏度在《合首楞严记》里提到,另有道安未曾看到的《仲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一卷。
道安为什么按照译文体裁,就可知道这些佛经出于支谶的译笔呢?原来支谶的译经风格,在于用辞质朴,不存文饰,内多音译,梵味较浓,所以译后虽未署名,还是被认了出来。
支谶所译这些佛经有个特点,就是几乎全属大乘佛经。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看成是大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综观这些译经,以《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为最有代表意义,尤其是演说般若缘起性空的《道行般若经》,成为后世研究般若理论的原始译著。可是,由于从费长房以来好多经录家,都曾有过竺佛朔也曾翻译《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的记载,所以后来又有人认为,或许这两部经是他俩携手合作的成果。
支谶的弟子,主要有月支国支亮,后来支亮又传支谦,世称“三支”。
西行求法第一僧——朱士行
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260年),有个名叫朱士行的汉族僧人,打点行装,从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西行出关,不辞万苦,横渡沙漠,步行来到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当时,于阗是大乘佛经集散的地方,他果然在那里求到了日思夜想的梵本《放光般若经》九十六章。
朱士行何以要在当时交通条件异常不便、路多险阻的艰苦条件下西行求法呢?原来朱士行是颍川(在今河南省)人,小小年纪因为倾慕佛法,便出家当了僧人。出家后的朱士行,一心研习当时汉译佛经《道行般若经》,并在长安以汉族僧人的身份,为人讲解经中奥义,从而揭开了我国僧人开讲佛经的序幕。
随着研究讲解的不断深人,朱士行感到《道行般若经》的译文,有的地方读上去气脉不贯,好像有所删节,有的地方译笔有欠精确,造成意思模糊不清。就这样,带着好多遗憾,他下定决心,西行求取《道行般若经》的原本,重加翻译,以弥补当时这一译本的种种不足。
他求得《放光般若经》梵文原本后,由于当地声闻乘弟子的多方阻挠,直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方找到机会,让他的弟子弗如檀(法饶)把此经辗转送到洛阳,而自己则被扣在那里,再也未能返回中土,最后寂于西域,年八十岁。
《放光般若经》被送回洛阳后,又过了好几年,直至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时,才由陈留仓垣水南寺无叉罗和竺叔兰译出。重新译出后的《放光般若经》风行一时,天下著名学者讲解此经,弘扬般若学说,无不把它奉为圣典。
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面对茫茫的沙漠、方向莫辨的艰苦条件下,朱士行能破天荒地以出家人的身份,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西行求法,其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不仅如此,严格地说,他还是我国佛教史上依照戒法成为比丘的第一人。虽然在他以前,我国已经有了出家僧人,然而当初的出家人,一般只是离家修持,并非真正的依律受戒,而朱士行的出家,则严格按照魏齐王嘉平年间(249一253年)刚传进中土的《僧祇戒本》,进行羯磨受戒。
由此,在我国佛教史上,朱士行便有了三个第一:第一次依法受戒成为僧人,第一次以中国僧人的身份开讲佛经,第一次西行求法。
“敦煌菩萨”竺法护
魏晋年间,有个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文字的月支籍僧人竺法护。曹魏末年,佛教寺院富于图像,缺乏大乘经籍传译,竺法护对此现状感到深深的遗憾,于是决定随师西游,取经弘法。他从西域取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他今后的译经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版本基础。
竺法护(约生活在3~4世纪),本姓支,梵名达磨罗察(刹),祖籍月支国人,迁居敦煌。八岁那年,小法护归依竺高座学习佛法,从师改姓为竺。出家后,竺法护刻苦修行,博览佛经,决心为宏阐大乘佛教,作出毕生的贡献。因此当他看到当时佛教界忽视大乘经籍现状时,便不辞万苦,跟着竺高座西行出关取回梵典。
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到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的四十多年里,竺法护一度隐居山里,接着又在长安青门外建寺弘法,四方闻风远来从学的,不绝于途。此后,竺法护又遍游洛阳、酒泉、敦煌等地,一面传道,一面译经。晚年行踪飘忽,不知所终,据说活了七十八岁。
由于竺法护佛法高明,原住敦煌,所以人家都乐意称他为“敦煌菩萨”。后来,孙绰撰《道贤论》,因他“德居物宗”,故而又把他比作为竹林七贤中山巨源一类人物,可见是高士式的比丘。
按照僧祐《出三藏记集》载录,竺法护一生共译出佛经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九卷,几乎囊括了当时西域流行的所有佛典要籍。为此,僧祐总括:“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竺法)护之力也”。
在现存竺法护佛经译本中,最主要的有《光赞般若经》、《贤劫经》、《正法华经》、《大衰经》等。他所译的《正法华经》为《法华经》在中土的最初全译本;后来,鸠摩罗什新译本《法华经》流行天下,和竺法护所做先期工作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印象不无关系。
竺法护的译经风格,由于基本按照“言准天竺,事不加饰”的原则,所以使人读来,大有“质辞胜文”的感觉。
当时,在竺法护的译经生涯中,有一帮助手为他作了好些执笔和详校工作。其中如居士聂承远、道真父子,弟子竺法乘、竺法首等,都曾对他的译经事业,作出过相当的贡献。聂承远对竺法护所译《超日明三昧经》等经中繁琐之处,加以整删;道真把竺法护所译经籍,汇编成目,名《竺法护录》(也称《聂道真录》);竺法首并笔受《圣法印经》等。
神通广大佛图澄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中土洛阳来了个状貌清真、神通广大的西域高僧——竺佛图澄。据称,他能够眼视千里之外,并且诵得一口神咒,有役使叱咤鬼神之能;此外,他还会预知吉凶,擅长医术,能够从铃音中听出好多奇妙的事情,是个方外奇人。
竺佛图澄,本姓帛,西域龟兹人。九岁那年,就在乌苌国出家,做了个小沙弥。出家后,佛图澄清真务学,努力修习,诵经数百万言,并且先后两次来到罽宾,求法问道。当他在西晋永嘉年间来到东土时,已经年近八十高寿。这么大的年纪还能远行弘法,并且兴致勃勃,可见他的体质之好。
虽说佛图澄年岁已老,可是记忆力和思维力,依然好得出奇。他善解文义,即使没有读过东土的儒家经典,可是当他和诸学士辩论时,仍能够辨析疑滞,若合符契,没人能够扳得倒他。
后来西晋灭亡,北方政权落到石勒手里,是为后赵,石勒是个崇佛的人,对于佛图澄的高明佛法和精湛方技,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所以称他为“大和尚”。平时,石勒要是碰上什么军政大事,都必定先要请佛图澄预卜吉凶,方才作出决定。借着这个有利因素, 佛图澄只要找着机会,总是劝导石勒少行杀戳,多施德化,不为暴虐,改革弊政。
石勒死后,石虎废其子石弘自立,迁都于邺,年号建武。石虎也是个崇佛的帝王,他对佛图澄的尊敬,较之石勒,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朝会之日,石虎总是让常侍以下官吏帮着为佛图澄抬轿,并由太子诸公扶上殿。其时,只听到主者喝“大和尚”,便满殿肃然起立,鸦雀无声,恭迎佛图澄的到来。此外,石虎还派司空李农每天早晚去佛图澄住处问候起居,太子和诸公则每隔五天,前去朝谒一次。
佛图澄在石赵虽然受到特别的礼遇,可依然考校并严守古来相传戒律,过着“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无欲无求”的节俭生活,并且以此作为身教,给弟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佛图澄在石赵弘法期间,凡他所到州郡,无不建立佛寺,计有八百九十三处之多,一时相率出家,几乎形成风气。不过,形式之外,佛图澄更加注重佛法内容,躬行实践。为此,当石虎尚书张离、张良各起大塔时,佛图澄却斥为:“为人如果贪吝积聚,方受现世之罪,何福可希?”由此他告诫石虎:“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何解殃祸?”
由于佛图澄的渊深学问和冰雪操行,一时投拜到他门下的弟子多达成千上万,著名的除中土僧人道安、僧朗、竺法雅、竺法汰、比丘尼令安首外,尚有名僧竺佛调、须菩提等远从天竺、康居等国前来拜谒受训,向他学习佛法。
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年届一百十七岁高龄的佛图澄,功德圆满地圆寂于邺宫寺。在入寂以前,佛图澄语重心长地对石虎说:“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所能延。夫道重行全,德贵无怠。苟业操无污,虽亡若在;违而获延,非其所愿。今意未尽,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兴起寺庙,崇显壮丽,称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滥,显违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惩革,终无福佑。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毕命就尽,没无遗恨。”石虎闻言,悲恸呜咽,知道无法挽回,就为他在临漳西紫陌凿圹营坟,准备后事。
关于佛图澄一脉的传承,《高僧传·义解论》说:“中有释道安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成就。使夫慧日余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