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版画中的曼荼罗(图文版)
敦煌版画中的曼荼罗(图文版)
邰惠莉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美术作品有纸本画、绢本画和版画。据已公布的资料可知,版画的种类109种,235件[1]。版画中曼荼罗有9种21幅。
曼荼罗,又称作坛城。“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圆轮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释为“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又由于曼荼罗也被认为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又有‘坛’、‘集合’的意义产生。如是之故,聚集佛菩萨之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皆称之为曼荼罗。”坛的形状有所不同,“有方形之地轮坛、圆形之水轮坛、三角形之火轮坛、半月形之风轮坛等。”[3]版画曼荼罗,有内圆外方形、圆形、方形等形状。敦煌版画中有7幅为陀罗尼曼荼罗。
陀罗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4]
艺术品中的曼荼罗是平面的坛城,具有坛城的特征:主尊所居中城即为坛,四周的陀罗尼形成中城,外城天王守护。尺寸之间,聚集佛国万象。供养的主尊不同,所使用的绘画语言也有区别。下别将逐幅介绍。
本文的编号所代表的收藏地为:S.P.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印本;P.t.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EO.、MG.法国集美博物馆藏敦煌文物、Дх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写本。
大佛顶如来陀罗尼曼荼罗
1幅,编号P.t.1。为内圆外方形图案。内城正中菩萨结跏趺坐,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身处圆轮之中,周围排列七层梵文,四角点缀四朵莲花种子图案。中城为长方形,东西排列九层,南北排列十五层梵文咒语。外城东西两边上下各一天王,两两相向而立。天王头戴盔,身着铠甲,四天王手持之物不清。外城四边为结跏趺坐禅定千佛,著交领袈裟。千佛之间隔以三钴杵。四角及四边中间各一朵圆形莲蓬图案。下部有雕版发愿文31行,行1至3字。发愿文:“大佛顶/如来放/光明白/伞盖/悉怛多/钵怛囉/大佛顶/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诸世界/一切众/生书/写此咒/身上带/持或/安宅/中一切/诸毒/所不/能害/十方如/来执/此咒心/成无上/觉/开宝四/年(971)十月二/十八日记。”
整幅图简洁明快,刻工精湛。细观图,恰似敦煌石窟的覆斗形藻井图案。菩萨居中心,外围是7层放射状同心圆梵文咒语,更显菩萨的高深幽远。外圆四角四朵莲花种字完成了圆形至方形的过渡。外层9至15层梵文咒语,逐层递增,四角形成对角线,似洞窟藻井的四坡。四周的千佛法器图饰使坛城完整。而四角的护法天王忠实地守护着佛国世界。(图1)
大随求陀罗尼轮曼荼罗
共3幅,编号分别为EO.3639、S.P.249、P.t.2。纸面宽34厘米,高43厘米。版面宽30.8厘米,高41.8厘米。长方形。保存现状:S.P.249完整,EO.3639下部发愿文部分残一小块,P.t.2上部残约三分之一。
主尊为大随求菩萨。《佛学大辞典》释为:“大随求,梵名Maha^ -pratisa^rah! ,音译作摩诃钵罗底萨落。乃观音菩萨之变身。略称随求菩萨。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之一尊。此菩萨常随众生之愿求而施予,故称大随求。其形像,身呈深黄色,有八臂,作无畏状。其右第一手持五钴跋折罗,其余三手依次持镑鉾、宝剑、钺斧钩;左手四臂依次持莲花、梵筴、宝幢、索,坐于莲花上。密号与愿金刚。”一首八臂是其特征。
本图大随求菩萨处中心圆轮之中,头戴宝冠,结跏趺坐莲台。八手所持之物与辞条解释并不完全相同。在图两则对应手的位置所持法器均以文字标识,右边自上而下分别为“杵”、“斧”、“索”、“剑”;左边自上而下分别为“宝”、“轮”、“戟”、“夹”。每字下部亦有3至5字不等,为随心真言。菩萨周围圆形排列19层梵文咒语。外层是一圈莲篷状装饰纹。整个圆轮下部处于波源之中,水波荡漾,莲花隐没。下部两角为二天王,头戴盔,身着铠甲,长带飘举。分足站立,仰首面向中间的主尊。右方天王横眉怒目,张口叱咤;左方天王圆瞪双目,紧咬牙关。上方两角祥云托莲花种字。外城四角及四边中心为莲蓬种字。左右两边上部两身菩萨处小圆中。菩萨为半身站立像,天衣巾带迎风飘举,线条繁杂,极具动感。两边下部两身天王,上下两边亦有二身天王,六身天王亦为半身站立像,处小圆中,线条繁复,所持物不清。菩萨、莲篷、天王以三钴杵相隔。发愿文雕刻于下方,供养人及雕版者刻于上方左右两侧。右题“施主李知顺”,左题“王文沼雕板”。下部雕版发愿文19行,行6至9字。发愿文:“大随求陀罗尼/若有受持此神咒者所/在得胜若有能书写带/在头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胜清/净常为诸大龙王之所/拥护又为诸佛菩萨之所/忆念此神咒能与众/生最胜安乐不为夜叉/罗刹诸鬼神等为诸恼/害亦不为寒热等病之/所侵损厌蛊咒诅不能/为害先业之罪受持消/灾持此咒者常得安乐/无诸疾病色相炽盛圆/满吉祥福德增长一切/咒法皆悉成就/若有人受持供养切(且)/宜护净太平兴国五/年(980)六月二十五日雕/毕手记。”(图2)
大随求陀罗尼轮曼荼罗
1幅,编号为MG.17688。版面宽31.8厘米,高37.7厘米。纸面宽29.7厘米,高37厘米。主尊佛结跏趺坐莲台,结说法印。内城为佛及11层吐蕃文圆形经轮,四角点缀花朵。中城为6层吐蕃文、呈方形层层排列。外城四边为莲蓬与法器相隔的装饰边纹。下方有23行发愿文:“大随求陀罗尼/若有受持此神咒者所/在得胜若有能书写带/在头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胜清/净常为诸天龙王之所/拥护只为诸佛菩萨之/所忆念此神咒能与众/最胜安乐不为夜叉/罗刹诸鬼神等作诸恼/害亦不为寒热等病之/所忧损厌蛊咒咀不能/为害先业之罪悉得消/灭持此咒者常得安乐/无诸疾病色相炽盛圆/满吉祥福德增长一切/咒法皆悉成就/西天宝安寺三藏赐紫/佛顶阿阇梨吉祥/自制大随求陀罗尼/雕印板散施普愿/受持伏愿/皇帝万囗天下人安”。(图3)
大随求陀罗尼轮曼荼罗
1幅,编号MG.17689。纸面宽33.7厘米,高45.2厘米。版面宽32厘米,高43.4厘米。内圆外方形。主尊大随求菩萨身处圆轮之中,一首八臂,头戴宝冠,斜披帛巾,腰系天衣,下着裳。项戴璎珞,饰臂钏腕钏,结跏趺座莲台之上。右边四手自上而下分别持:铖斧、宝箧、宝棒、宝经;左边四手自上而下分别为:三钴杵、不详、宝戟、数珠。圆轮外中城排列20层梵文陀罗尼。外轮为阳刻的25个梵文种字,以阴刻三钴杵相隔。种字轮左右偏上各有一朵阳刻祥云托着阴刻种字轮。上方团花卷草纹华盖,二角二身飞天背向回首翱翔空中,撒花供养。下方正中一变形莲花基座托举大圆轮,周围波涛汹涌,四天王隐没其中,双手托轮。下方阴刻发愿文。雕版人为“杨法囗”。整个画画阴刻阳刻交替使用,黑白相间,动静结合,极具美感。(图4)
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
共14幅,编号为P.t.3~P.t.7、P.t.9~P.t.13。P.3、P.9是同一纸上印3幅,P.4~P.7、P.10~P.12皆印1幅。主尊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冠,垂发披肩。斜披条帛。胸饰璎珞,戴臂钏腕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火焰纹头光背光。容貌慈祥,双目下视。双手曲臂胸前,十指交叉内扣为内缚拳[5]。外三层梵文排列成圆形。四角为莲花。再外两层梵文组成方形。左边3行汉文发愿文:“此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众罪转现六根成功德体/若带持者罪灭福生当得作佛。”(图5)
无量寿陀罗尼轮
1幅,编号S.P247。宽13.7厘米,高18.9厘米。无量寿佛结跏趺坐莲台,结禅定印。面带微笑,神情愉悦。四周排列三层吐蕃文佛经。左有4行汉文发愿文:“此无量寿大誓弘广随求心所愿眼从佛眼母殊/胜吉祥灌顶光能灭恶趣嗢囗囗摩密句置之/处龙鬼护持法舍利之伽他佩之者身同诸佛/普劝四众持带结缘并愿同登真常妙果”。(图6)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曼荼罗
1幅,编号EO.1232。宽31.8厘米,高45.6厘米。中城阳刻。主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居火焰轮中,结跏趺坐莲台,头戴化佛冠。左下方残。右边12大手各持法器、宝物、莲花等。其余无数小手中均有一眼,层层排列。火焰轮外皆为阴刻。主尊上方正中有一佛二弟子说法图。佛端坐莲座,着袒右肩袈裟,结说法印。左右二弟子趺坐。主尊下方是伎乐舞蹈,围绕火焰轮是供养菩萨、伎乐。说法图上方一菩萨趺坐莲台,两侧二飞天乘祥云相向而飞,飞天旁是乘祥云赴法会的众天人。左右二角有瘦弱裸形的婆薮仙和雍容华贵的功德天。乐舞下方为四身供养菩萨,再下方为三身伎乐。两身处于火焰纹中的明王分立左右作伏魔状,头发上扬,怒目圆瞪,威风八面。下部两角二天王蹲坐。画边右题“弟子道照”,左题“雕刻印施”。外城四角各一法轮,四边为金刚杵图案边饰。主尊阳刻,中城和外城阴刻,主题突出,人物性格鲜明。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在不同的雕刻手法组织下,却也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图7)
诸星母陀罗尼经咒
1幅,编号P.4519。构图正方形,主尊居中,外围11层汉字陀罗尼。画面的外6层和圆形法坛图形内的第2层用经文、人物、莲花、法器组成。文字顺序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由外向里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排列,层与层之间以直线分隔。从外自内依次为:1层文字用线与2层隔开。2层在经文基础上增添人物构成外城城廓。3层除文字,四角各有一天王,四边的中间各有一门廓中置天王,八天王皆面向外部以示护法。八天王均匀的分布,与画面的中心形成米字形。4层四角和四边的文字中共有三十幅人物、莲花、法器,呈不均匀状分布四边,画面4层至8层的所有人物形象,皆面向中间的主尊。5层,四边文字的中间各有四身菩萨面向内城结跏趺坐莲座,四角各有一莲花、法器。以上5层为经文排列形成的中外方城。6层四身菩萨结跏趺坐在莲座上,面向中间将文字分开。外6层应为坛城的六重方形城廓,而第6层应是坛城图中的内方城。7层为一圆形双线,应是坛城图内方城中的坛基的立面,双线之间无文字,等距离设置了8个大小相同,形似金刚杵的法器图案。8层圆形为坛基的平面,但却被第9层的八角形案分为8个等大衔接的扇形图案,其中各有四列长短不一的扇形文字。9层,是8个等边三角形,上角两边皆有火焰纹、下边两角相互连接的圆形八角法座,8个三角形内各有一菩萨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面向中间。10层,为一圆形莲花法坛的基座台,在基座台莲花图案的外围有一圈首尾衔接的汉字,形成法坛的基座台,与第9层八角形法座相配合,衬托出了法坛中间的主尊形象,使法坛上的主尊形象更加突出。11主尊结跏趺坐在莲台宝座上,头两侧各一朵莲花。
整个画面以主尊放置于胸前的双手位置为中心,以八角形图案的八个角向外呈放射状,形成点面结合、密中有疏、方中见圆,层层排列的汉字将人物、法器、莲花组织有序的集合体。
大威德炽盛光佛消灾吉祥陀罗尼
1幅,编号为Дх1390。残存右半边。上图下文。炽盛光佛于日轮中,头部残,着偏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莲台。其右侧为太白金星,下方自右至左是火星、水星、土星。太白金星为女子形象,冠饰不明,手所捧之物也看不清。在敦煌绢画《炽盛光佛及五星图》(ch.liv.007)中,太白金星头戴鸟冠,手弹琵琶。火星头部已残,冠饰不明,赤裸上身,肌肉暴突,四臂,仅可见两手持剑戟。在敦煌绢画中是头戴驴马冠,四臂持弓矢剑戟。水星头戴猿冠、手弹琵琶的女星形象。敦煌绢画中是手持纸笔。土星是婆罗门形象,头戴牛冠,双手持锡杖。下文残存文字10行,内容为《消灾吉祥陀罗尼》咒文。
目前所见的9幅陀罗尼中,有6幅的咒语是梵文,1幅是汉文。另2幅无咒语,但有汉字的榜题或经文。不懂梵文,汉文咒语也不甚明了。仅从曼荼罗的作用及形式理解这些图是远远不够的,只是看图辨意。从发愿文可知,雕刻带持陀罗尼有祈福避灾的功用。雕版印刷的普及,给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使得佛教增添了新的宣传方式。这种艺术品除随身携带供养,或还有佛事活动中悬挂设立道场的作用吧。
--------------------------------------------------------------------------------
[1]邰惠莉《敦煌版画叙录》,《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曼荼罗”条。
[3]《佛学大辞典》,“坛”条。
[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陀罗尼”条。
[5]内缚拳,为六种拳印之第四。又作二手拳、内掌拳。指向内相叉拳合掌。即十指叉手为拳,右指加于左指之上,而于掌内相叉。[大日经疏卷十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