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方塔:常熟兴福寺
佛门方塔:常熟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该寺扩建时,发现大雄宝殿内一巨石隆起地面,纹理凹凸,左看似‘兴’,右看似‘福’,遂被视为祥瑞之石,而称为兴福石,寺院亦随之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
志乘所载,兴福寺高僧有唐之怀述、常达;梁之彦偁;宋之晤恩,或弘宗演教,或神应感通,溯自开山以来历干五百余载。世变沧桑,兴废屡更,端赖硕贤,砥柱其间,奕叶相承,传之无尽。
唐代人常建曾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勒石,并在寺内立碑,建立碑亭。
兴福寺的主要殿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崇教兴福寺塔、华严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饱绿轩等建筑。这些建筑全部修缮一新,富丽堂皇。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夹道,还有一棵高达十几丈的高朝桂树,树冠像顶大伞,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郁香醉人。
兴福寺内有著名的兴福寺塔,据记载,此塔兴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后因筹建僧人去世而未能竣工。至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将塔原构拆去,重建九层塔。此时塔侧有崇教兴福寺,塔遂属于寺。寺已几经兴废,唯塔存至今。因塔平面为方形,故有“方塔”之称,寺一度也随塔名称“方塔寺”。塔自创建以来,历经沧桑,仅明清二代就经历地震达十八次以上,曾遭雷击、兵燹等不下数十次,除塔顶有些斜欹外,均安然无恙,这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为四方九层,砖身木檐楼阁形式,总高67.14米,底层原有木构外廊,现仅存石础与台座;塔身每边宽5.25米,原四面辟卷门,清乾隆年间重修塔时置石碑,遂将北门堵封。其他各层皆四面开门,门两侧隐出直棂穿,转角置半圆角柱,柱间阁枋子、斗拱承挑出檐,再荷上面的平座,座周绕有几何纹样的栏杆,每面分三扇间立“擎檐柱”,直支檐下,层顶覆盔形,顶中套金属覆钵和相轮七重等刹件。塔外轮廓为柔和地抛物线,翼角萦绕,造型清秀。塔室底层作八边形,与二层间做有隔层,一层正中有“宫井”与底层联通,原供四面千手观音立像,现已废。井口暂作天花隔封,自二层起,室平面改为方形,每层置有木扶梯,可登顶层。
兴福寺今犹存诸多名迹,兹简介如下:
唐尊胜石幢:二幢立于山门前,左为平原陆展书,右为京兆全贞书,精妙无比,今尚存其一,立于破龙涧畔。
救虎阁:梁高僧彦偁,德腊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阁,有虎中矢,咆哮于地,徐为拔之,虎瞑目舐血,顾而偁去。及晓,猎户寻踪而至,偁示以矢,猎户感悟罢猎,此阁因名救虎阁。
白莲池:位于救虎阁前,池产干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
空心潭: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
空心亭:亭以常建诗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钟于斯亭。设置既宜,称谓允当。人知少府诗之工,而不知所以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
君子泉:志载《泉铭》曰:石窦出泉,澄清莹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岂伊谦受,将毋安节。君子饮之,洁厉冰雪。
廉饮堂:位于“君子泉”前。同光二帝之师,翁同和削籍后,一度隐息于此。
至于常住教乘,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开堂说戒,专弘“南山”。其后住持乏贤,山门寥落。民国丁巳夏,本寺檀越及邑中耆老,礼请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莅临主持法席。时冶公方以慈善事冗,难以兼顾,因命嗣法弟子月霞、应慈法师来主斯寺,重振宗风。
月霞法师为华严宗大师,历主法筵,秉拂伊始,即席不暇暖,筹设“华严讲堂”,以扬法化,未几示寂。应慈法师一遵霞师遗训“力弘华严,不作方丈”,年登九十有奇,犹斋讲不辍。法门人持松法师,继主法席,惠宗、潭月二师相与辅弼,创立“法界学院”,培植僧材。退席后,复求法东瀛,于高野山天德院谒金山穆韶,受真言宗传授,得五十一世阿闍黎位,有《华严》、《密乘》、《唯识发相》名著于世。
1949年前,兴福寺殿堂破旧,残配不堪,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进行维修和保扩,特别是1981年11月起,兴福寺得到全面维修,并交给佛教团体作为佛教活动志气恢复开放。1985年重阳节时,兴福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这次开光距明朝万历年间的开光已有384年了,是兴福寺历史上的一次盛会。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名山大寺、佛教界知名人士和信徒上千人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这次盛典。
今天的兴福寺已成为佛教徒礼拜的圣地和国内外游客青睐的名胜古迹。今住持妙生法师,昔日肆业法界学院,深受奖掖,是以知恩报德,数十年守山不去,备尝辛苦。今欣逢盛世,佛日重光,和尚率众行道,禅诵雍和。唐少府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清境得以再现于今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