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国学源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无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中国学术之变迁。由清代而上溯古初。约分为十期。自伏羲至黄帝。为草昧时期。自黄至周公。为累进时期。至孔子。為積中整理時期。戰國為分裂時期。秦為破壞時期。西漢為收拾時期。东汉为墨守时期。魏晋至五季。为舍本逐末時期。宋元明。為因未求本時期。清为蹐跼期。此十期也。若至今日。則中外交通。文明互换。學科之制。前古所無。此則為大改革時期。自漢以後。大要不出義理詞章訓詁三派。(清代尚考据考据即训诂也)由漢至唐重訓詁。宋以後重義理。而詞章亦隨之轉移升降。精訓詁者。記誦必多。識字亦多。故其为文章。文常勝質。精義理者。以博覽為玩物喪志。而入理必深。故質恆勝文。此其大較也。
自古在君相之位者。必有聖人之德。有聖人之德者。亦必在君相之位。故以君道而兼師道。孔子生於衰周。既不得位。乃退老杏壇。與諸弟子刪詩書。訂禮樂。繫易象。筆削春秋。遂以匹夫而代君相教化之權。自茲以後。言學術者。必祖孔子。餘二千年矣。故曰。三代以上。道在君相。三代以下。道在師儒。
                
五台堯舜時。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為教育之大綱。未嘗及於文字也。惟夔居典樂之任。教冑子。其節目曰。直而溫。恭而廉。剛而無虐。簡而无傲。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則文字寓於詩歌樂章之中矣。
                
五台上古結繩而治。伏羲之世。龍馬負圖。出於河水。(其圖二七居前。一六在後。三八居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伏義氏乃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本其陰陽屈伸消長之理。畫為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一说伏羲但画八卦,六十四卦为文王所重)猶未有文字也。〔大禹時。有神龜負圖。出於洛水。其數前九後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禹因之作洪範九疇〕黄帝有熊氏作。文明漸啟。乃命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别以六書。(一象形。如日月之類。二指事。如上下之類。三會意。如人言為信。止戈为武之類。四諧聲。如江河之類。五轉注。如考老之類。六假借。如令長之類。)是為中國文化之始。(世传黄帝以前,有云书鸟书之类,意者伏羲画卦,文字已有萌芽,或至黄帝时,始以六书别之,文字之用乃广耳) 自是以後。朝廷設史官。專掌文字。立左史以記言。立右史以記事。言為尚書。行為春秋。至周乃以文勝著稱。
                
五台自黄帝井天下之田。封為萬國。堯時洪水為災。舜登庸。誅鯀用禹。疏九河注之海。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封建井田之制。既臻於完善。而学校亦興。是为三大政策。其學校之名。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小學也。則三代共之。此大學也。夏殷學制。不可得而詳。惟周制尚可稽考。茲表著於下。
                
五台(大学 天子曰辟癰 诸候曰泮宫)
                
五台甲 学校 (小学 门闱 乡遂 家里皆有学: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卷中里为校室)
                
五台八歲入小學 教以長幼之序 洒掃應對進退之節
                
五台周學制 乙 教科 詩書六藝之文 十五入大學 春夏教以禮樂秋冬
                
五台教以詩書 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五台由乡学升者 乡大夫掌之 大司徒用为乡遂之吏
                
五台丙 出身 由国学升者 大乐正掌之 大司马用为大夫士
                
五台由黄帝至周公。文教漸次完備。故日累進時期。
                
五台至孔子时。学校之制未废也。(郑子产欲毁乡校。子产与孔子同时)而私家授受。已渐萌芽。聚徙講学。与负笈从师者。往往而有。而孔子教育獨廣。弟子來學者至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自茲以後。孔子遂巍然為中國獨一无二之人物。
                
五台孔子商人也。其先微子啟。以紂庶兄。受封於宋。孔子之七世祖曰孔父嘉。宋殤公時。為大司馬。宋太宰華父督作亂。殺孔父而奪其妻。其孫防叔奔魯。至叔梁紇。為魯大夫。娶顏氏而生孔子。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孔子生三歲而孤。十九歲娶开官氏。二十四歲喪母。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是時諸侯用世卿。世卿多出宗室。而魯三家尤專橫。(孟孙氏。叔孙氏。李孙氏)孔子雖筮仕。不能久於其位。乃周遊列國。冀達其為東周志願。久之。所如不合。乃歸老於魯。剛訂六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賴以不墜。故曰孔子時為集中整理時期。
                
五台孔子既沒。其弟子各以其學傳之徒人。而子夏設教西河。門庭尤盛。子貢以善辭合為諸侯所重。所至分庭抗禮。輒闕揚其師說。故孔子沒而道益尊。至孟子。則謂孔子賢於堯舜。自生民以來。未有若孔子。而孔子之道益大。至漢司馬遷作史記。列孔子於世家。謂中國言六藝者。必折衷於夫子。推為至聖。漢高祖定天下。至魯。以太牢祀孔子。自是二千年來。孔子之道。遂定於一尊矣。
先世 父叔梁紇 母顏 徵在
                
五台孔子之歷略 生地 鲁昌平乡曲阜里:今為曲阜縣
                
五台年岁 平年七十有二

                
五台游歷周 齊 衛 曹 宋 鄭 陳 蔡 楚 凡九國
                
五台為委吏料量平 為乘田畜蕃息 宰中都道路
                
五台孔子之事功 男女有别 作司空别五土 为大司寇誅少正
                
五台卯 攝行相事三月大治會夹谷齊人反侵地
                
五台雅言 诗书执礼 孝弟为本
                
五台孔子之教育 四教 文行忠信 以仁為主體 忠恕为用
                
五台孔子手定者 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
                
五台孔子之经典 门人记录者 论语 孝经
                
五台德行 顏淵 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
                
五台孔門之人才 言语 宰我 子贡
                
五台政事 冉有 季路
                
五台文學 子游 子夏
                
五台易書詩春秋為五經。樂無專書。禮記内有樂記一篇。五經中禮孔門六经传授表 分为三。周禮儀禮禮記。是為七經。七經中。春秋分左氏公羊
                
五台殼果三传。是為九經。九經外。加論語孟子爾雅孝經。是为十三經 1(易)商瞿 公孫段 子庸 (马干)臂子弓 周醜 孫虞 田何
                
五台2 (書) 漆雕开 孔鯉 孔伋 孔帛 孔求 孔穿 孔順 孔鮒
                
五台3(詩) 子夏 曾申 李克 孟仲子 根牟子 苟卿 浮邱伯魯詩 毛亨毛詩 韓婴轉詩
                
五台4(春秋)子夏 公羊高 公羊平 公羊地 公羊寿 胡母生 以上公羊穀梁赤 笋卿 申公以上穀梁 左邱明 曾申 吳起起子期 铎椒 虞卿 苟卿 張倉以上左氏
                
五台5(禮) 子夏 子貢
                
五台6(樂) 曾子 子游 孺悲
                
五台五經大旨及篇數
                
五台(易)自伏羲畫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至文王。每卦缀以象辭。周公作大象辭。每卦一辞小象辞。每爻一辞其书只作筮卦之用。至孔子。乃作十翼。曰蒙傳。曰象傳上。象傳下。曰乾文言。曰坤文言。曰繫傳上。曰繫傳下。曰说卦傅。曰雜卦傳。曰序卦傳。以明陰陽屈伸消長之理。窮變化之源。究夫人之奥。而易之用始大。秦焚書。以易为卜筮之書。得免。
                
五台(書)書本百篇。孔子序之。上起唐虞二典。下訖秦誓終篇。遭秦滅學。燒諸侯史記。於書尤甚。至漢。乃有今古文之傳。伏生所傅二十九篇。出於口授。以漢隸寫之。故日今文。孔安国于孔壁中所得書。增多十六篇。是为真古文。遭巫蠱未上。書亡於晉永嘉之亂。東晉時。梅赜奏上孔傳古文尚書。较今文增多二十五篇。是為伪古文。今傳者共五十八篇。(清代诸儒。斤斤于今古文之辨。嘉庆时。古文几废绌。)书之類别六。曰典。曰謨。曰訊。曰诰。曰誓。曰命。虞書五篇 夏書四篇 商書十七篇 周書三十二篇
                
五台(詩)詩者。樂中之歌也。其義有六。曰賦。曰興。曰比。曰風。曰雅。曰颂。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謂之賦。因物起興。謂之興。以此物比他物。謂之比。此作詩之旨。風則采於各國者。雅則采於邦畿之內者。頌则史宜所作。用之宗廟祭祀者。雅有二。小雅用之邦國。大雅用之朝廷。
                
五台1(國風) 自周南召南至豳。凡十五國。
                
五台2(小雅) 自鹿鳴至都人士。凡八十篇。
                
五台3(大雅) 自文王至召旻。凡四十一篇。
                
五台4(頌) 周頌三十一篇。魯頌三篇。商颂五篇。古人於吉凶宴會。皆有樂。有樂必有歌詩。最重要者。兩君相見。及卿大夫出使鄰國。彼此必有贈答之辭。旁觀者得以察其吉凶禍福。故孔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日。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謂伯魚日。不學詩。無以言。又日。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足見詩之重要如此。
                
五台(禮)秦氏焚坑。禮經殘缺。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 (自士冠禮至有司徹。) 即今之儀禮。而魯徐生善为容。景帝時。河聞獻王好古。得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周禮六官。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补之。即令之周礼(新莽时。刘歆为国师。始立周官于学。后儒谓歆附莽。于周礼多所篡易。)
                
五台禮記 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後人各有損益。漢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即今之禮記.
                
五台(春秋)孔子既不得位。退老杏壇。憫夫列國君臣。紀纲紊亂。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乃因魯史記作春秋。上起平王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哀公十六年。絕筆於獲麟。口誅筆伐二百四十年間。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費一詞。書成。左邱朋釆百二國寶書。成春秋內外傳。外傳為國語.內傳即春秋傳也。是為左氏傅。
                
五台子夏門人公羊高。穀梁赤。各成一書。贝傳微言大义。是為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詳於事實。常失之诬。其原因有。一則史官之文。常失之繁。今以内外傳相比較。乃知左氏所刪汰者不少。一則經吳起傳授。起仕魏疑於魏先世有所增益。公穀二傳。略有不同。至於素王素臣之說。雖見於何休注。乃出自當時口授。近代公羊家。遂炫為不傳之秘。而康有為遂因之作孔子改制考焉。
                
五台论語二十篇。皆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所言。或弟子相與言。而接聞夫子之語。鄭康成謂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此書详於孔子之言論氣象。为學孔子者之準繩。(汉时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齐论語多问王知道二篇。古论语有两子张篇。)
                
五台孟子七篇。唐以前。列於子部。其後乃列入十三經。孟子生當戰國。衞道最力。又年最高。七篇之文。似其所手定者。(宋朱子于礼记内取大学中庸。合论语孟子刻之。为之集注,是名四书。)
                
五台孝經 孔子與曾子論孝之書。白天子以至庶人。各為一章。書只一卷。
                
五台爾雅 張揖云。釋詁一篇。周公作。釋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其書專言訓詁。細及鳥獸虫鱼。清代學者。多潛心焉。自释詁至釋畜。凡十九篇。
                
五台兩漠以來今古文傳授表
                
五台(易) 今文 田何 施雠 孟喜 梁丘賀 京房
古文 费直 高相
                
五台(書) 今文 歐陽生 夏侯勝 夏侯建
古文 孔安國
                
五台(詩) 今文 魯詩申培公 齐詩轅固生 韓詩燕人韓婴
古文 毛亨 毛苌 亨河間人世称大毛公苌趙人为小毛公
                
五台(禮) 今文 后倉 戴德 戴圣 庆喜
古文 劉歆周禮 逸疆
                
五台(春秋)今文 公羊 糓梁
                
五台古文 左氏 鄒氏 夾氏 (鄒夹无书 宋胡安国胡传合三传成之)
                
五台自仓颉作六书。历唐虞至周。皆沿其文。是为古文。又曰蝌蚪文。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笔画增多。迨及戰國紛爭。七國文字。多所變易。秦并天下。乃命李斯作小篆。以畫一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是時程邈又作隸書。自是以小篆隸書代古文矣。然其時尚八體並用。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書。五摹印。六署书。七殳書。八隸書。漢時尉律。學僮年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史。至東漢時。尉律不課。小學不修。太尉南閣祭酒許慎。乃作說文解字十四篇以小篆為主。附以古文奇字。及籀文。其書凡為文九千三日五十。部首五百四十。共十三萬三于四百十一字。自是以來。其書與爾雅並重。欲考文字之本義者。必於此求之。清代段玉裁王筠等於說文最精。此書為經学入門之階梯。雖出自漢人撰著。以其关於經学者大。故附論於此。
                
五台與孔子同時者。有老子。其學以清静无為為主。而其說曰。人棄我取。人動我靜。蓋善能以柔制剛。而工於住世法者。年長於孔子。孔子常從問禮。其書有道德五千言。後宗其說者。有列子莊子。至漢文景之世。乃用其说以治天下。當時之民。得以休養生息。臻於富庶者。老學之效也。又有墨子者。名翟。来人。其學倡兼愛。崇儉樸。重實際。貴力行。至戰國時。其說乃大行。孟子云。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则歸於墨.楊子名朱。其說以為我為主。拔一毛利天下不為。墨子則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子今無書。僅見於墨子楊朱篇。
自孔子以後。諸子百家並起。史記列為六家。曰陰陽。曰儒。曰墨。曰名。曰法。曰道德。漢志增为九。
兹表著於下。
(法家) 自李悝商君至法家言凡十家
(名家) 自鄧析至毛公凡七家
(道德家) 自伊尹太公老子至道家言凡三十七家
(儒家) 自子思曾子晏子至楊雄凡五十三家
(墨家) 自尹佚至墨子凡六家.
(陰陽家) 自宋子華至公孫渾邪凡二十一家
(縱横家) 自蘇子至聊蒼几十二家
(雜家) 自孔甲盤孟至雜家言凡二十家
(農家) 自神農至蔡癸凡九家
                
五台以上九家为九流。益以小說家。共為十家。小說著錄者十五家。
                
五台上列各家。其書今多不傳。今子部最著者。日老子。列子。莊子。荀子。揚子。管子。晏子。孫子。吳子。淮南子。韓非子。商君書。公孫龍子。尹文子。阴尹子。鷗冠子。鬻子。呂氏春秋。董氏春秋繁露等。
                
五台自暴秦焚書。偶語詩書者棄世。厥後楚漢相爭。兵戈擾攘。諸儒抱殘守缺。竄伏深山。至惠帝五年。除挾書之令遺經稍。而當时崇尚黄老。(自曹参为相。迎河上盖公。遂用黄老治国。于天下休息。文景因之。)至武帝。始好儒术。自是以后。六经渐立于学宫。故曰西汉为收拾时期。
                
五台東漢光武以太學生成帝業。明帝继之。養三老五更於太學。(以桓榮為三老。李躬為五更。)於是家絃戶誦。在位者无非通經之人。經學大師。如馬融服虔許慎鄭眾等。先後輩出。而以鄭玄為集經學之大成。但其時刊板未行。傳寫皆以竹简。而經義多出師師口授。故學者恪守師說。各有異同。是为墨守章句時期。
西漢文章家最盛。其言論關于經濟者。有賈誼董仲舒鼋錯。精於史法者。有司馬迁。工於詞藻者。有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揚雄。精於校雠者。有劉向劉歆父子。大抵皆深通經義。以發為文章。故曰高文典册漢西京。東漢則人攻经術。文氣漸趨整鍊。而班固成漢書。其位置幾與司馬子長相勒。其後若孔融蔡邕。皆炳然於著作之林矣。
                
五台史漢對照表
[甲]史记司馬遷作
1上起黃帝 下讫漢武 為通史之祖
2十二本紀 十年表八書 三十世家 七十列傳凡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宇
3遷重創造采世本國語國策等以成書其詞简括
4特色 尊項羽為本紀 列孔子於世家 遊俠刺客貨殖皆有傳
[乙]漢書班固作
1斷代為書 自高祖至武帝全用遷書
2十二本紀八年表十志 七十列傳 共八十餘萬字
3固文雖多剽竊而密於體故叙二百年事其文繁
4特色 祥经世之典明六藝之旨漢人文之美者備錄無遺
建安以後。建安汉獻帝年号俗尚詞藻。開六朝浮靡之風。而王弼。何晏。阮藉。王衍。樂廣等。又提倡老莊。成為風氣至是文體與學說。皆一大變。至梁昭明太子蕭統。成文選一害。遂為後世操駢文者之圭臬。舍本逐末。視為固然矣。
建安七子 曹植 王粲 陳琳 徐幹 劉楨 應瑒 阮瑀
竹林七賢 稽康 阮籍 阮咸 向秀 山濤 劉伶 王戎
南北朝詩文家
南朝 (宋)陶淵明 謝灵運 顏延之 鮑照(齊)謝眺 王融
(梁)简文帝 沈約 江淹 范雲 任肪 瘐肩吾 柳恽 何遜 (陳)徐陵陰鏗 江總
北朝 (周)庾信 出使西魏留居北方實南人也
(齊)斛律金
六朝文即浮靡。至唐初未革。饮四傑擅名於時。至李白杜甫出始詩追風雅。韓愈出。始以六经为文章。(蘇轼谓韓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副之。自是文體一變。然唐自太宗以詩賦取士。天下騖於詞藻。成為風氧。至開元时。孔颖达等奉命成十三经注疏。遂为后世说经者之根底柢。兹表著于左。
周易 魏王弼 韓康伯注
尚書 題孔安国傳 唐孔穎達正義
毛詩 漢毛苌傅 鄭玄箋
周礼漢鄭玄注
唐賈公彦疏
儀禮 漢鄭玄注
十三經注疏 礼記 漢鄭玄注
左传 晉杜預集解 唐孔穎達正義
公羊 漢何休解詁 唐徐彦疏
榖染 晋范寧集解 唐楊士勛疏
孝經 唐玄宗注
爾雅 晉郭璞注 宋邢员疏
論語 魏何晏注
孟子 漢趙歧注 題宋奭疏
唐人之能文者。多熟精三禮漢書文選。故其文氣厚味濃而字雅。且善駢文者。亦多兼擅散文。以其記誦精而识字多也。唐文固以韓柳為最。而燕(張說)許(蘇題)。大手筆。亦古今大文。
唐代詩家
初唐 魏徵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陳子昂 沈佺期 宋之問 賀知章 張旭 包融 張若虛
盛唐 李白 杜甫 王維 孟浩然 儲光羲 韋應物 元結 張九齡 王昌齡 高適 岑参 李颀 常建
中唐 韓愈 白居易 孟郊賈島 劉禹錫 張籍 王建元稹及大歷十子(吉中孚韓翃餞起司空曙 苗發 崔峒 李瑞 夏侯 審耿沛 盧綸
晚唐 溫庭筠 李商隱 杜牧 段成式 韓偓 唐詩文最著者四大家 李白 杜甫 韓愈 柳宗元 (燕許大手筆) 張說燕國公 蘇頲許國公 皆以臺閣體著稱 (元輕白俗) 元稹 白居易(郊寒島瘦)孟郊 賈島(後李杜) 李商隱 杜牧(温李)李商隱 溫庭筠 自理晉至宋初。學者皆偏重訶藻。所謂舍本逐末時期也。
宋時理學崛興。自濂溪始。其後開為濂洛關閩四派。至元及明。大儒繼起。各樹一幟。明太祖以八股取士。而功令五經四書。皆遵用宋儒傅注。自是理學一派。當王數百年。迨及满清。沿用明制。雖乾嘉諸儒。極力提倡漢學。表章馬鄭。而功令遵用宋儒傳注。以迄於廢科舉。其光燄之大可知矣。
宋儒高談性理。如佛門之有教外别傳。以小學一書為蒙養之基礎。以四書為久聖之階梯。而古聖心傅之精微。则求之於大學中庸。故自孟子以上溯堯舜。堯授舜曰。尤執其中。舜授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故宋元明以來諸儒之所研究。無非要使道心增長.人心迟聽。其實佛門中轉識成智一語尽之。程朱一派。以居敬窮理。循序漸進為主。其學似佛門之漸宗。陸王一派。從靜坐入手。陳白沙謂須於靜中養出端倪。刚似佛門之頓宗。所謂端倪。即會見本來面目也。然儒門所心得。致力深者。亦猶佛門之踏重關。故始終不退。但未能踏到末後關耳.
宋五子學說概要
甲 濂派 周濂溪名敦頤。字茂叔.道州人.其氣象如光風霽月。其學以存誠窒欲為宗。着有太極圖說及通書
程明道。名顥。字伯淳。河南人。德性寬厚。和氣溢於背而。着有定性書識仁等篇。詳二程遺書。
乙 洛派 程伊川。名頤。字正叔。明道之弟。氣質刚方。態度如峭壁孤峯。侣理性合一之說。著有易傳及春
秋傳。又有二程遺書。
丙 關派 張横渠。名載。字子原。陝西郿縣人。少豪俠.貌刚毅而和易。其始出入佛老。故能窮鬼神之變。
明生死之原。居敬窮理。由誠入明。著有西銘正蒙。
丁 閩派 朱晦菴。名熹。字元晦。號考亭。其先婺源人。後為福建尤溪人。其學篤守程子。谓涵養須用敬。
進學在致知。而尤重力行以踐其實。著有周易本義。詩經集傳。四書集注。近思錄。通鑑綱目等。 此外有朱子大全集。朱子語類。卷帙甚繁。
與程子同時。而别为一派者。有邵康節。(名雍。字堯夫。)其學深於術數。發明伏羲先天文王後天之理。著有皇極經世一書。(邵子之學。出於李之才。之才得之穆伯長。伯長得之陳搏。搏華山道士也。)又司馬温公。亦自为一派。所著資治通鑑。上起戰国。下众五代。詳一千餘年治亂典亡之迹。為研究歷史最重要之書。與朱子同時。而别為一派者。有陸象山兄弟。謂心外無理。六經皆我注脚。其學近於頓悟之禪宗。 (江西三陸。長梭山。名九韶。字子美。次復齋。名九齡。宇子壽。季象山。名九淵。字子靜。兄弟自为師友。本无師承。與朱子講學鵝湖寺。議論始終不合。故後遂分為朱陸二派。
此外又有永嘉學派。以陳止齋(名傅良)葉水心(名適)為首领。其學偏重於事功。又有永康學派。以陳同甫(名亮)為首领。其學王霸雜用。較永嘉派尤為激烈。
程朱傳授表
程子――杨时――罗從彥--李侗--朱子
蔡元定 蔡沈 注書經功令用之
何基 王柏 金履祥 許谦
饒魯 注禮記功合用之
朱子 陳淳
輔廣 余瑞臣 王文貫 黄震
詹體仁 真德秀趙復
姚樞
五代文體薄弱。宋初因之。至歐阳修出。文體始一大變。於是宋人以文名世者。有六大文豪。茅鹿門選八家。於唐儘取韓柳。餘皆宋人也。
宋六大文豪
歐陽修。字永叔。江西吉安人。仁宗朝。为翰林學士。蘇氏父子。及曾鞏。皆出其門。其為文。由韓昌黎以上溯司馬遷。遼移一代風氣。歷數百年。至清桐城派。尤推尊之。所著新五代史。謹嚴有法度。除史漢外。於諸史中獨具特色。
會鞏。江西南豐人。字子固。为文本於六經。朱子生平最好其文。谓为主人翁。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人。安石器相。以新法乱天下。而其经術文章。實冠絕一代。清會文正。於韓昌黎外。獨推重之。
蘇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其文得力於孟子。戰國策。韓非子。世稱為老蘇。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洵長子。其为文涵渾光芒。雄視百代。人稱为大蘇。論者謂韓文如海。蘇文如潮。謂大蘇文也。
蘇轍。字子由。號颍濱。洵次子。性安详高潔。文如其人。世稱為小蘇。
宋代詩家。北宋推蘇軾。南宋推陸游。然北宋有以黃山谷名庭坚配蘇。宋有以范石湖名成大配陆著。其餘若歐阳修。王安石。皆能獨樹一幟。至江西詩派。則以山谷为宗。體尚奇崛蒼老。陳師道其尤著者。又有永嘉詩派。以流麗雕琢勝。若徐照趙帥秀等是也。
金元之際。以詩文著稱者。金推元好问。元推虞集。楊載。范椁。揭傒斯。姚燧。元代理學。北有許衡。河南人有吳澄。江西人衡之學。與姚樞同出趙復。為朱子嫡傳。澄以融合朱陸自任。明代理學。其篤守程朱者。惟薛河東。(名瑄。字敬轩。山西河津人。)若陳白沙。(名獻章。廣東新會人。)則以虛为本。以靜為基。以懷疑為進德之門。以无欲為養心之要。以陳編為糟粕。以何思何盧为極則。以勿忘勿助为本然。其學極近於禪。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提倡良知。以萬物为一體。去人欲。存天理。以至於知行合一。而其基亦始於靜坐。明代學術。此兩派为最盛。若龍溪王畿泰州。王良皆姚江之支派耳。
明代詩文。國初推劉基宋濂。而方孝儒獨以文名。高啟獨以詩名。及於中葉。李東陽出。文體一變。李夢陽繼之。文宗先秦。詩法盛唐。其後高攀龍。王世貞。皆祖述萝陽者也。造公安袁宏道起而痛詆之。而唐順之王慎中。亦各树一帜。及归有光作。体格谨严。归于八家。遂开有清一代风气。而桐城派更恪守其法度焉。
由宋至明。貴理學。賤詞藻。亦不能棄詞藻.是為因末求本時期。
清沿明制。以八股取士。士之遊庠序登甲乙科者。多不讀書之人。其間一二英特之士。鑒於文字之禍。皆斂才就範。不敢為放胆之文。才力有餘者。則遜其精力於考据詞章。說文音韻。近世論者。謂清代學術。形神不全。亦確論也。蓋士子读書。始則苦之以帖括。及登甲科。入詞館。则苦之以詞章楷法。而士之精力疲矣。惟工詞章者。涉獵必多。見聞必富。移其心腦於考据。適為用其所長。故清代此一派人。實足超越前古。至道光間。唐鏡海曾文正等。講學於都門。羅羅山劉霞仙等切磋於鄉里。而學術一變。竟賴以敉平大亂。為清室延長壽命数十年。此又理學之明效也。
至光緒朝。外交不振。士激於時局。爭欲變法救亡。而一代士氣。跼躇於高天厚地之中者。遂一發而不可遏。而辛亥革命。遂告成功焉。洎至今日。歐西唯物之學。逐漸輸入。學科之制。前古所無。是從中國開化以來。大改革時期矣。兹將清代學者。臚列於下。
清代學術表
理學 經學 駢文 散文 詩家附
李 颙 一名中李 閻若璩 毛奇齡 汪 琬
孫奇逢 張爾歧 陳維崧 魏 禧
王夫之 毛奇齡 胡天游 侯朝宗
黄宗羲 惠士奇 邵齊燾 朱彝尊
顾炎武 朱彝耸 孔廣森 姜宸英
湯 斌 王鳴盛 袁 枚 方 苞
陸隴其 胡 渭 吳錫麒 劉大槐
張履祥 錢大昕 孫星衍 姚 鼐
楊名時 江 永 洪亮吉 梅曾亮
李光地 戴 震 彭兆蓀 恽 敬
方 苞 紀 昀 孫星衍 張惠言
颜習齋 王 昶 洪亮吉 吳敏樹
王 源 全祖望 曾國藩
李 恭 孔廣森 郭嵩燾
唐 艦 汪 中 吳汝綸
阮 元 張裕钊
孫星衍 吳偉業以下詩家
江 藩 朱彝尊
洪亮吉 王士禎
金 榜 沈德潜
魏 源 袁子才
段玉裁 蔣士銓
王 筠
王念孫
陳 澧
王闓運
俞 樾
以上所述。以限於篇幅。不能求詳。仅叙其大略於此。清代績學之士甚多。兹举其最著者。
附論書畫源流
書畫二者。亦國学中之美術。書法由篆而隸。而草。而真。凡数變。古文大篆。除許書附載千餘字外。僅散見金石文字中。而以石鼓文為最著.李斯作小篆。書法最精。斯书流传者。有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不背六書之旨。 (唐李陽冰篆。則多破體)同時程邈作隸書。厥後章帝作草書。益趨简易。迨蔡邕作八分。粱鵠锺繇繼之。而真书乃成矣。傳鍾繇之法者。為衛夫人。王右軍義之少時。實從授筆法。故其書冠絕古今。但其時已分南北二派。南人好行草。故善说帖。北人好端楷。故多碑板。唐太宗好右軍书。當時虞褚歐陽諸人。皆臨摹王帖。若顏師古等慈寺碑。则居然北派矣。魯公继之。彙擅南北之長。其人品亦足與書法相稱。柳公權。徐浩。李北海。皆以北派而兼南派者也。此唐代書家之歷歷可數者。宋則推蘇軾黄庭堅蔡襄米芾明則推董香光。其昌而祝枝山欽明文明。亦佼佼焉。清代登詞館者。无不能書。平庸者。多限於館阁体。而冠絕一代。四体具长者。独推一布衣邓顽伯。名琰字石如。皆書法中之精力獨到。别豎一幟者。此述其名之最著者。其實自晉以來能書者。難更僕數。 而魏碑则多逸其名。此尤可惜者也。
畫家。則自晉以來。顧長康。張僧繇。陸探微。筆意通神。为畫家三祖。而吳道子丹青。尤为世所貴重。山水則自唐以後。亦分南北二派。北派長於点染。南派長於潑墨。北派祖李思训。宋人傳其法者。趙幹。趙伯驹。趙伯(马肃)。劉松年。馬遠。李唐。夏圭。元則丁野夫。錢舜舉。明則仇十洲。清則戴熙。吳小仙等。南派祖王维。傳其法者。五代時有荊浩。關同。宋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米芾。米友仁。宋廸。郭熙。元有趙孟頫。黄公望。王蒙。吳镇。倪瓚。明有沈周。文徽明。唐寅。董其昌。清则有王時敏。王原祁。王翬。恽格。吴历等。此其大略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