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微漪之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微漪之塘

  当《慈善理论探幽》与读者见面时,我似乎感到近一年来的生活很充实,主要是因为读了点佛经,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生命现象的案例,这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可以思考以前不曾思考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认识问题的新的领域。
  当然,我的最大收益在于克服了长期以来认识问题的不兼容性,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不能割断联系,应有兼容互补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佛经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可以净化心灵,排除世间烦恼,把利人事业放在心里,一辈子做有益社会和人民的事情。当前世界一批著名的医学家、专家、教授,他们所提供的有关生命现象的实验报告和调查核实的种种例证,是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的,在我看来乃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现、新概念、新成就。
  美国著名学者欧文·拉兹洛著《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是值得一读的,长期以来困惑人们的佛经的奥秘和生命现象的奥秘,很可能会随着“宇宙第五种场”理论的完善和验证得到彻底解读。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1932年生于匈牙利,国际公认的系统哲学和广义进化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该书《导言》中说:“在正在显现的前沿科学的图景中,世界是由其部分组成的无缝的整体。而且,在这一整体中,所有组成部分都不断地相互接触。在宇宙中共同存在和共同进化的事物中存在着永恒的紧密地联系;联结和信息的共享使现实进入一个令人惊叹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的网络:一个难于捉摸但永远存在的微漪之塘。”
  第五种场理论认为自然界除存在引力场、电磁场、强核力场与弱核力场四种场之外,还存在一个第五种场,它可称为量子真空态零点能场、或超弱力全息场,它是所有场系统的基态,其他场源于它的转化派生,可谓“无中生有”,而且与其他场微妙地相互作用与联系,宇宙不是各自独立分组的合成,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实体,组成了宇宙网络,将宇宙、物质、生命与心灵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五种场内信息的传递靠超光速联系,是瞬时的,整个场系统组成了一个微漪之塘,“一石击破水中天”,所有的东西都在隐秩序中产生的,人们观察到的显秩序,仅仅是隐秩序的显现,所以宇宙中不存在偶然事件,一切事物都在必然的发生、存在与转化之中。

  微漪之塘描述一:“我们已经指出,迄今为止科学已承认自然界中有四种普遍的场:引力场,电磁力场,强核力场和弱核力场。根据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所有这四种场在宇宙的最早期都起源于一个单一的‘超大统一力’。现在观察到的场被大爆炸后极快的膨胀和冷却期间自发的对称破坏所分开。由于其中有一种场具有可以使其成为普遍的全息场的特性,因而我们可以不需要第五种场吗?
  “这是不可能的。强核力场和弱核力场是局部的相互作用力,它们不可能是跨越时空大范围的相互关联现象。引力和电磁力是宇宙的延伸场,然而我们已经指出的那种关联却是反常的(就已经建立的理论而言)。要使信息的保留和传输相适应,就必须在这种认识之外被转化。正如已经暗示的,进一步考察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超弱的(但决不是无效应或不重要的)‘第五种场’也许更有意义的。”(173、174页)

  微漪之塘描述二:“我们现在懂得,要理解一个动态的宇宙,我们可以凑合着用一个比较有节制的概念:一个和宇宙有关联的全息场。这大概就是超弱的‘第五种场’,它与其他四种已知的场微妙地互相作用。物理学家W·蒂勒得出了非常相同的结论。他写道,‘在传统的科学中,四种力被认为应对宇宙中所有可观察到的现象负责:这四种力就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出现,似乎不能仅仅用这四种力来解释。’蒂勒把这种用来解释本来不能用其他力来解释的力称之为‘微妙能量场(a field of subtle energy)’。因为微妙能量场不可能是一种经典的场;另一方面,它又不可能是纯粹的量子场。它可能有它自己的物理实在和自己的物理特性,但是这些特性不需要与已知的经典场的那些特性相同。”(174页)

  微漪之塘描述三:“……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始研究人类生物场的能量问题,他们发现这种场随着被试者的精神能力而变化。例如气功师就比其他大多数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生物能。
  “这一观察已被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能量场实验室的V·亨特的研究所证实。……亨特发现,从神秘主义者、预言家和治疗者身上辐射出的能量场在比身心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的场高得多的频率范围(400赫兹左右,而后者通常不到250赫兹)内变动。具有极高精神天资的个人所记录下的‘气息’(aura)频率往往高达200千赫兹——这是亨特实验仪器的频率极限。那些在这种辐射水平上的人往往报告说,他们接受到了远远超出直接感觉经验范围之外的移动的图象和事件,包括神秘的原型、遥远的地方和过去很久的时间。”(177、178页)

  微漪之塘描述之四:“我们能证明,宇宙现在的特点并不是由于简单的偶然性造成的,它们已经在相继出现宇宙过程中进化。如果我们给这一图景加上以真空为基础的全息场,我们就获得了这一结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对于解释宇宙中相距遥远的部分如何会显示出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进化模式,这个场是必要的。以光速传播的信息不可能把相互远隔约150亿光年的区域相互联结起来,但是在真空中传播的波却能:它们比光速快得多,也许(如果俄罗斯人的扭力场理论是正确的)是光速的10亿倍。这样,以真空为基础的全息场就把宇宙的所有部分都‘通知’到了,从而保证了它所及的范围内的一致性。”(198页)

  微漪之塘描述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最好被看成是空间的产物——更确切地说,看成是充满空间的真空的宇宙零点场的产物。充满我们这个世界的表面上看来是固态的物体和组成我们身体的肉和骨头都不是用我们恰当地称之为‘物质’的难以恢复原状的构件块(building blocks)构建而成的。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科学家把它称之为质量,具有惯性和引力等有关特性),是在这种弥漫于空间的场的深处发生的微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图景中,不存在‘绝对的物质’,只有绝对的产生物质的能量场。”(201页)

  微漪之塘描述六:“……生命就像宇宙自身一样,在与作为基础的全息场的神圣之舞中进化。这就使生命体进入包容整个生物圈的密切关系的网络中的各种要素中,而生物圈本身又是延伸到整个宇宙的更广泛的关系中的一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微妙的相互关联网从细胞DNA序列一直延伸作为一个整体的全球生态系统。我们身体中的遗传密码并不是孤立于维持我们生命的环境的;个体也并不绝对地与其他个体相互分离。微妙的能量把我们生理学上的动态结构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并从形成环境的动态过程传递给我们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它们也把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相互联结起来。
  “在正在显现的图景中,生命有机体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弥漫在宇宙中的全息式的信息贮存和传输场相互关联,他们相互交流,一起跳宇宙之舞。”(207、208页)

  微漪之塘描述之七:“上述结论尽管大胆,但在精神病学家S·格罗夫的著作中引入注目地得到了肯定。他的‘新心灵绘图法’(正如我们在第八章中指出的,除了标准的‘关于个人经历的回忆’领域,还包括一个‘超个人的领域’)是基于无数有关病人改变了的状态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当病人进入改变了的状态时,他们获得了他们通过眼睛和耳朵所不能获得的信息。格罗夫得出结论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几乎可以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中获得信息并与之融为一体。有这样的经验:与另外一个人一起进入一种双体统一(dual- unity)的状态,并完全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也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的意识与一群人的意识协调一致,并扩大到包括全人类。一个人完全能够超越人类经验的限度,与看上去是动物、植物、甚至无机物和过程的意识融为一体。根据格罗夫的观点,也可以体验整个生物圈、这个星球和整个宇宙的意识。(214·215页)”

  微漪之塘描述之八:“同样,我们的大脑可以接受到来自基于真空的全息场的信息而无须借助像眼睛和耳朵这样的身体接受器。证据表明,当我们进入自由变动的意识变更状态(例如处在醒着和睡觉之间的白日梦状态,沉思或祈祷状态,由有意识地呼吸和集中注意力而产生的特殊状态)时,超越时空的信息就到达我们的心灵。”(217页)
  微漪之塘描述之九:“然而,还有进一步的可能性。我们有知觉的身体读入宇宙信息库的经验不是分布在整个库中,而是形成一个整体集,就非常像世界网络上的一个网页吗?如果是如此,那么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一切,任何闪过我们意识的思想、感觉或观念,都将进入这一区域并在那里与以前进入的所有这一切整合在一起。我们自身的‘网页’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一种个人记录保持下去——后来超越它。因为,如果当产生它们的事物消失时,这个场中的信息却不消失,而是作为‘幻像模式’仍然保留着,那么我们一生中的经验的整体记录就超越我们的一生而继续存在。而且任何具有‘密码’可以从这一个庞大信息库中读出它的人来说都可以获得它。”(219页)
  欧文·拉兹洛在综合众多门类前沿科学发展现状,而从中构建神秘莫恻、看不见摸不着而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涟漪之塘,也就是第五种场时,并没有忽略有关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说:

  自从E·库布勒-罗斯的经典研究后,临床心理学家和专门的研究人员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接近死亡的人看来经受着一种具有特别记忆成分的异常体验。小R·穆迪是系统研究濒死体验的先驱,他的结论是,现在已经‘明确’,绝大部分侥幸不死而苏醒过来的人的体验都基本相似,不管病人是什么年龄、性别、宗教信仰、文化和受教育程度或社会经济背景。这种体验(包括整个一生的全景再现)比通常所承认的内容要广泛的多:小D·盖洛普在1982年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单在美国就有约800万成年人经历过这种体验。被调查的人中有32%的人表示,‘生活回顾’(life reviews)是他们濒死体验的一部分。
  英国濒死体验研究者D·洛里默区分了两种濒死回忆:全景记忆和生活回顾本身。他声称,全景记忆由一系列意象的记忆所组成,这些意象和记忆很少或不直接涉及被调查者的情感;而生活回顾尽管表面上与之类似,但它涉及情感上的牵连和道德评估。精神过程在这两种记忆过程中都很明显。回顾在全景记忆中特别鲜明,在这里,实在的意象快速和精确地闪过心头。记忆的时间顺序可能会变化:有一些人是从孩提开始,直到现在;另外一些人从现在开始,回溯到童年;还有一些人的回忆则是叠置式的,就像是一组全息照片。对于被调查者来说,他们在一生中所体验到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正在被回忆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思想和偶然事件会被遗忘。
  说来奇怪,我们的大脑似乎能够贮存的信息比我们一生中积累起的还要多。因此,这种证据显然更有争议,但是绝不能忽视。最令人信服的部分是由有实践经验的神经病学家提供的。治疗学家经常发现,通过使病人‘回归’到孩提时代,病人有时能回到更早的时候,回顾到子宫内或出生时的体验。有时他们能回溯到比这还要早的时候,即回溯到似乎是前生发生的事。有些病人能回顾过去几代的生活,跨越很长的时间。根据德国慕尼黑著名但引起争议的治疗学家T·得特莱弗森的观点,一系列‘再生’(reincanations)可以包括几百代寿命期,跨越12000年。在美国,捷克出生的著名的精神病学家S·格罗夫通过催眠回归(hypno regressed)使病人回到动物祖先的状态。
  各种年龄的病人讲述前生体验的故事,往往与现在的问题和神经病有关。得特莱弗森的病例包括病人一只原本没有毛病的眼睛看不见东西的故事,他回忆起在中世纪当兵时一只眼睛曾被箭射穿。最早的研究者M·内瑟顿的一位患溃疡性结膜炎的病人再现了一名8岁的女孩在一块墓地上被纳粹士兵枪杀的感觉。纽约治疗学家R·伍尔格的病人抱怨脖子和肩膀僵硬,回想起作为荷兰画家他曾上吊自杀过。
  从这些神秘的材料中出现的意象和体验经常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许多精神上的疾病和某些肉体上的疾病似乎是前生所经历过的创伤的结果,回忆和再现这些事件便松开了‘因果报应的结’——负罪感和焦虑感看来是从前生带来的。
  前生的发现一直受到质疑。研究者们曾经揭示这样的证据:在某些病例中,回顾前生的一个特定意象或事件的病人以前确实有过关于一定的人物、时间或地点的信息。然而在有些病例中,被‘回归’的病人所提供的信息包含了他们在今生今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这些值得注意的材料包括模糊的(但后来被证实的)历史和地理细节以及被‘回归’的病人所不知道的人的个人历史,其中有许多看来很久以前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此外,大多数病在被‘回归’状态下不仅记得而且确实再现了各种体验,他们的感情色彩和生理反应改变得超出了所有偶然性或假装的合理范围。例如,一个被‘回归’到童年的人可以表现出吮吸反射和其他所谓的抽性反射,甚至当脚掌的侧面受到尖硬的东西刺激时脚趾会呈扇形展开,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婴儿时才出现。
  I·斯蒂文森是美国著名的医生,他曾有过多达2000名儿童详细叙述过去的生活体验。他得出结论说,可能有丰富的前生记忆的孩子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多。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在后来才碰到可信的病人,这时这种记忆已经消退或完全消失。提到前生的孩子都在2~5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是38~39个月。在2岁之前,他们缺乏词汇和语言交流能力,而从5岁开始,大量语言信息掩盖了传输记忆的意象。无论父母是鼓励还是禁止,儿童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都消退了。
  在三年可以进行交流的时间里,儿童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往往集中在他们与之融为一体的人过去某一年、某一月或某一天的生活事件。有时,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似乎比对现在生活的体验更真实。斯蒂文森报告说,一个土耳其儿童的第一句话是,‘我在这儿干什么?我在港口。’当他能够说更多的话时,他便详细描述一个码头工人的生活,这个码头工人是在船上的底舱里睡觉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而丧身的。大约四分之三的病人声称记得前生的某个人是怎样死去的,而如果这种死亡是由暴力引起而不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话,他(或她)就会更经常的记起。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这些记忆是从哪里来的?(98、99、100、101页)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卡梅尔,伙伴关系研究中心两主任之一D·洛伊在《序言一》中指出:“本世纪的标志之一是当代科学的‘真实性’不断地遭到破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确实被背离一种勉强建立起来的‘新智慧’所震惊,而这种新智慧还在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更新的’智慧。例如,在热力学和作为生命和非生命基础的整个化学领域,I·普里高津已经在无序中并通过无序把混沌和有序的世界重新铸造成一种新的有序的世界观。在大脑的研究中,K·普里布拉姆已经把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工作与全息学和全息理论的神秘数学混合结合在一起。在物理学中,D·博姆已经根据他自己关于永恒的隐含序和我们始终存在的显现序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把玻尔已经说得很清楚的‘神秘的’张力推向了极端。而R·谢尔德雷克则以他的不断积累的大容量记忆贮存和永恒的形态发生场观点,使生物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通讯科学)受到震动。当这些新的观点首次出现时,现行科学信仰的卫道士们警告我们要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从一开始就有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们中有科学家也有非科学家)直觉地感到这些‘异端邪说’是正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无论这些‘异端邪说’被证明与科学多么不相干,但人们还是意识到一个新的伟大的基本‘真理’不仅在奋力脱颍而出,而且(由于从长远看它具有变换心灵的能力)在它诞生之时起就坚韧不拔。”
  印度新德里,科学、文化和意识国际研究中心主席K·辛格在《序言二》中指出:“《涟漪之塘》以惊人的敏锐性和明晰性提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想象。它最有意义的结论是,宇宙命运的剧情似乎是开放的;命运和结局都不是封闭的,未来并不仅仅是在出现,而且还在创造。……该书最后一章所勾画出的具有微妙的基本宇宙能量场的宇宙之舞的形象与印度思想有着有趣的相似和相同之处。正如拉兹洛所写到的,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可能性: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盲目的能量流和随机地出现和消失其形态的物质所组成。实际上,代表这种观点最早和最全面的说法之一的《奥义书》(按吠陀经之一部,讲人与宇宙的关系)的世界观正是从这种概念出发的:在所有不断变化着的能量/物质形式上的背后——不管是在星系间还是在亚原子层次上,是永恒的不变的‘梵天’,即所有现象都在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变的‘场’,它似乎是一幅永恒的屏幕,各种变幻不定的现象在永无止境的时间循环中被投映在这幅屏幕上。……根据流行的说法,我们的宇宙诞生在150亿或80亿年前。但我们何以能假定我们这个宇宙是唯一存在的宇宙呢?印度的宇宙学倾向于支持有无穷多宇宙的观点,所有这些宇宙都从无处不在的‘梵天’那里获得存在。尽管大爆炸有许多次,‘梵天’仍保持着它的无限丰满。正如《吠陀经》所说的,‘这是无限的,那是无限的,无限来自于无限。如果从无限里取走无限,无限仍然存在。’”
  现代前沿科学家的思维与佛经接轨似乎是必然的。佛经里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科学、生命科学和人生哲理,只要认真钻研佛经就不难发现,这是可以肯定的。其实,在中国远古时候人们比较普遍的有着“天人合一”的体验,一直被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星命家所重视,早于佛经开了“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的滥觞。《周易》是打开“天人合一”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太极图何不是神秘的宇宙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没有把人作为孤立的生命去看人,更重视人天反映,宇宙的起源混沌未分,有生于无,“无”是道,犹如母体,先天地生,万事万物脱胎于母体,遂有大宇宙和作为人小宇宙灵性相通。这种基本的思考宇宙形成的思路,同欧文·拉兹洛的建立宇宙中第五场的思路何其相似!
  不必忌讳灵魂的存在和永恒。从现代前沿科学获得的种种例证,无可辩驳地说明了灵魂的上溯性和灵魂的延续性。不必忌讳神佛的客观存在,在人们习空见惯的物质世界里,神佛无处不有,无处不能,神佛实在是微漪之塘的神圣使者,对于调整宇宙的和谐,对于调整人类心态的平衡,对于启迪未来社会的智慧的普及,起着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正如K·辛格所说:“近代最重要的发展也许是神秘世界观(在东方占优势,但并不仅仅是在东方)和在当代知识前沿的科学家中显露出来的真实性范式之间日益趋同。尽管这是不少重要著作的主题,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序言二》)
  在这里,我们自然想到林请泉先生所从事的太极文化的研究,他曾提出科学发展的走向:阳性科学——太极科学——阴性科学。中国太极图阴阳鱼蕴涵着这种大胆而独到的见解的全部途程,阴阳鱼的分界线则是阳性科学和阴性科学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能用太极科学架起桥梁,无疑可以由此岸到达彼岸。
  可以想象,外星飞碟闯入地球,来去无影无踪,给地球人类的启示会愈来愈多。很显然,外星人的科学事业已经是地球人科学事业不可比拟的,应该说外星人已经跨越了太极图阴阳鱼的鸿沟,业已进入阴性科学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才是大有作为的。
  作者依据自己读到的分类整理的种种案例,是从数以千计的案例中精选出来的,以来源可靠而有代表性为原则,其中绝大部分已得到科学试验或者科学家调查核实的,在我看来那就是科学新发现,值得重视。
  当然,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现代前沿科学对相当多的人还是十分陌生的这一现实,在几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单一地接受无神论教育的这一现实,长期以来唯物论击败唯心论并使唯心论成为魔鬼而让人害怕的这一现实,重新谈论人们存有戒心的问题似乎是荒唐的,似乎是违背公众共同的信仰而大逆不道。这犹如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冲撞传统的地心说,为神权统治所不容一个道理。唯物论碰撞唯心论,唯心论撞击唯物论,总难免于一方受到指责,而因此推进科学发展却是必然的,传统观念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事物往往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允许不同科学体系平等竞争是必要的,在研究领域设置禁区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被誉为上帝的使者、人类的仆人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并预言:“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他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他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现代生命科学与佛教接轨的现象,正应验了爱氏的预见。瑞典化学家、大发明家诺贝尔有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是比坏处多。”这是句实在的话。不要轻易否定新发现!
  神佛和灵魂均属人类神秘现象,自古以来是个难解的疑团,虽经数千年人们汲汲不倦地探索,但“有”与“无”的双方均拿不出如山铁证,原因是属于阴性物质,看不见,摸不透。现代生命科学运用催眠法调动人的往世记忆来证明有灵体存在,也只能是专家们自己的闻见,这就跟佛门大师们修持明心见性之后能以观照灵界种种而从未被公认一个道理。本书作者无意也不可能为神佛和灵魂的存在与否作结论,只是羡慕以灵界为基础的慈善理论对弃恶扬善的无比威力,本着对佛门大师的尊重,对积极发现新领域的生命科学家的信赖,在慈善理论这个神秘领域进行必要的探幽,期能对开发人类大智慧和慈善心带来有益的启示,仅此而已。至于对灵界的真正理解,还有待于现代前沿科学征服传统科学和传统观念。
  卓越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弗兰西斯,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163页),他曾经说过:“否认有神的人是毁灭人类的尊贵的;因为人类在肉体方面的确是与禽兽相近的;如果人类在精神方面再不与神相类似的话,那么人就是一种卑污下贱的动物了。”唯物主义探讨神的存在,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其哲学的不完美性,起码可以证明单纯的唯物并不能概括宇宙一切规律,尚有难以概括的神秘现象,只有唯物唯心全方位地扫描这种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神秘现象,才有可能把宇宙搞得更透彻一些。培根所谓“人类在精神方面”“与神相类似”的认识,无疑也包括拓展人类的慈善心,这与物理学家爱氏的观点完全吻合。英国蒲伯说:“世界上的信仰和希望不尽一致,但行善都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读了《慈善理论探幽》,旨在拓展人们的慈善心,能否如愿,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走进神秘世界,是作者一次大胆的尝试,如有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舍离城结集
下一篇:生活中的緣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