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2)
175页
“神即形,形即神,则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形是神之
质,神是形之作用。形神不异,恰如刀与利,刀外无利,利
外无刀”。此论一出,朝野諠哗,子良集僧难之,然终于不
能屈之。太原王琰著论讥之曰:“范子不知其祖先之神灵之
所在”。缜曰:“王子知其祖先之神灵之所在,而不能杀身
从之,其险诣 (不合理) 皆此类”。子良亦遣王融谓之曰:
“神灭既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缜后为梁武帝之
晋安太守,始终不放弃其说,其“神灭论”至梁朝才蜂起其
反驳论。
四、南宋代之佛教研究
南宋朝之历代皇帝皆注力于振兴佛教,如文帝令僧慧琳
参与朝政,及奖励道生之顿悟义。又当时佛教界对付道生之
顿悟义而提倡渐悟论。又当时罗什门下生存者尚多,如道生
主张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僧睿阐明“法华”“般若”“
涅槃”之关系;慧严、慧观修订“大本涅槃”,而慧观又是
“十诵律”之专家;昙无成讲“涅槃”“大品”,受业者二
百多人;僧导讲“维摩”,著「成实”“三论”之义疏。
要之,南宋初,罗什门下不但研究什公所译出之佛典,
其余之译经亦重视而加以研究。又因受北魏太武帝破佛之影
响,学者多集来南方,而且南宋历代亦加以保护,故南宋代
之佛教研究,更加一段展开。自永初元年 (四二○) 至升平
二年, (四七八) ,南宋朝七代五十九年间,最为研
176页
究讲说者,为法华、大小品、涅槃、十诵、毗昙、成实、十
地、胜鬘、维摩之十部。
(一)法华经之讲究者有十多人,皆为罗什之门人,而以
僧含、法珍、僧镜之三人为最。
甲、僧含:不详为何处人,尤善“大涅槃”,常讲说不辍
。宋元嘉七年 (四三○) 新兴太守陶仲祖请住于其所
建之灵昧寺。其著有“神不灭论”“圣智圆鉴论”“
无生论”“法身论”“业报论”“法华宗论”等。
乙、法珍:姓杨,河东 (山西平阳) 人,元嘉年中过江,
为吴兴之沈演之所重,住于吴兴武康之小山寺十九年
,学徒负笈而集。著「涅槃”“法华”“大品”“胜
鬘”等之义疏。大明六年 (四六二) 依敕上京,与道
猷 (道生弟子) 同住于新容寺,各为顿渐二悟义之宗
主。宋元徽年中,以七十六岁入寂。
丙、僧镜:姓焦,原陇西 (甘肃巩昌) 人,后移住江苏。
为人至孝,母殁后,庐墓泣血三年。服毕出家,住于
吴县华山寺,后入陇关寻师受法而还,止于京师 (江
宁) 弘法,后于姑苏为法匠,又往上虞之除山,学徒
百余。宋世祖孝武帝敕出京师,住于定林下寺,学徒
云集。著有“法华”“维摩”“泥洹”之义疏,并“
毗昙玄论”,宋元徽年中,以六十七岁入寂。
(二)般若经之讲究者有八人,而“大品”以法珍、慧通
最著,然其著作后世无一存者。至于“小
177页
品”,虽亦有能善或讲说之人,然未有著义疏。
(三)涅槃经之讲究者,有罗什门下之慧严尚存。慧严,
姓范,豫州人。宋高祖伐长安时苦请而入京师,文帝最尊重
之,每见面必问佛法。著有“无生灭论”“老子略注”。又
“大涅槃经”初传宋土时,品数疏简,初学难解,慧严与慧
观及谢灵运,依泥洹本,加品目,改作之而为三十六卷,世
称“南本涅槃”。其他“涅槃”之讲究者有十人,而最著为
法珍,其“义疏”为“涅槃经”最初之义疏,可惜失存。
(四)十诵律之讲究:于宋代,诸部律中,独“十诵律”
之研究最盛。萨婆多部及广律“十诵”,不但为罗什所译,
又为其师卑摩罗叉所鼓吹。最初研究此律者实是卑摩罗叉及
慧观、慧猷、僧业、法颖。
甲、卑摩罗叉:罽宾人,于龟兹国弘扬律藏,为四方学者
之师,罗什亦受其教。及龟兹国亡,避其地。后闻什
公于长安大弘经藏,欲弘通毗尼胜品于东国,于后秦
弘始八年 (四○六) 入关中。什公以师礼敬待之,彼
亦欣远遇。因罗叉眼青,时人称呼青眼律师,罗什入
寂后,游关左,住于寻春之石闲寺,律众云集之中,
盛扬毗尼。其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之最后一
诵改为“毗尼诵”,作为六十一卷。又出南方江陵 (
湖北荆州) ,于辛寺夏座开演“十诵”,闻道者聚集
如林。
178页
乙、慧观:住于道场寺,深括“十诵”之宗旨,记其所制
之“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皆传抄
而学习之。
丙、慧猷:江左人,少而出家,住于辛寺。幼而蔬食,履
操方直。具戒以后,专精律禁,从罗叉受业。后讲说
相续,陕西律师莫不宗之。于江陵入寂。著有“十诵
义疏八卷”,惜乎于今无传。
丁、僧业:姓王,河内 (河南怀庆) 人。幼而聪悟,博步
众典。后游长安,受业什公。见新出之“十诵”,遂
专攻而洞尽深奥。什公叹曰:“后世之优婆离”。值
关中多难,避于京师,吴之张邵请还姑苏,造闲居寺
住之,学士盛集。又讲道之余暇,属意禅门而表神异
。宋元嘉十八年 (四四一) 以七十五岁入灭。
戊、法颖:姓索,敦煌人。十三岁出家,住凉州公府寺,
与同学法力以律藏知名。宋元嘉末年 (四五三) 住新
亭寺,孝武帝修理此寺,敕为都邑僧正,后辞回多宝
寺,常习定,亦时开律席。齐高帝即位,敕为僧主,
给养极厚。法颖以此等信施物造经像及藏。齐建元四
年 (四八二) 以六十七入寂。撰“十诵戒本”及“羯
磨”。
(五)阿毗达摩论之讲究者,宋朝有七人,而以宋末之僧
镜、慧通为最。僧镜有“毗昙玄论”而慧通有“杂心毗昙义
疏”。
179页
(六)成实论之讲究者,宋代有七人,而以道亮、道猛、
慧隆为主。自宋之中叶至末叶,此论之研究顿盛而有压倒他
典之势。
甲、道亮:不知何许人。住于京师之北多宝寺,神悟超绝
。元嘉末年 (四五三) 带弟子智林等十二人,适南方
广州停六年。大明年中还京兆盛开法席,著「成实论
义疏八卷”。宋太始中以六十九岁入寂。
乙、
道猛:元西凉州人。少而游历燕赵。后住于寿春,学
三藏九部大少数论,皆入其渊微而无不镜彻。就中以
“成实论”为最独步。于是,大化江西,学者成列而
集。宋元嘉二十六年 (四四九) ,游帝京,止于东安
寺,复续开讲席。宋太宗明帝自湘东王时深皈依之,
而登祚以来加礼接,太始初,于建阳门外建立兴皇寺
,工竣也,敕道猛于寺开讲“成实”。序题之日,帝
亲临幸,公卿皆集,四远学者亦皆齐会。宋元徽三年
(四七五) 以六十五岁寂于东安寺。
丙、慧隆:姓成,阳平 (江苏杨州宝应县) 人,以无师独
学而悟。二十三岁出家,十余年专心学佛法。宋太始
年中出都,住于何园寺。宋太宗请于湘宫寺开讲“成
实”。问道之士及八百余人。其后,王侯贵族屡招讲
说,开发阐明凡先旧诸义之盘滞处,乃立实法断结义
等。南齐永明八年 (四九○) 以六十二岁入寂。
180页
(七)十地之讲究者:“十地经”是“华严经十地品”。
什公于凉州译出“大华严经”而自玩,然其门下终不见有爱
玩者。至宋代讲究者有六人,而求那跋陀罗及玄畅是“华严
经”之讲说者。
甲、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初为外道学者,读“阿毗昙
心论”而深悟,出家后博通三藏,学大小乘,尤于“
大品”“华严”有重缘而讲诵宣讲。以大乘之学者,
人称摩诃衍。到师子国,又与东方有缘,以海路来广
州,时宋元嘉十二年 (四三五) 。刺史车朗表闻,宋
太祖遣使迎于京师,敕名僧慧严、慧观慰之。皆为其
神情朗彻,无不虔仰。初住于祇洹寺,帝深崇敬,如
颜延之以其通才硕学而造门。于是乎,京师远近皆师
事之,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等。众
僧译经请,乃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于东安寺译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 (江苏) 译
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余人,而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后南谯王镇荆州,请俱行,住于辛寺。
于此又译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无量寿
一卷”“泥洹”“央掘摩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
”“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
集,凡百余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太宗之太始
四年 (四六八) 正月以七十五岁入寂。
乙、玄畅:姓赵,河西金城人,少而一门为胡虏所灭,将
及畅,见眼光外射,以为非凡之童
181页
而免之,仍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师事玄高而改
玄畅。其后,遭魏太武帝之破佛,元嘉二十三年闰五
月十七日由平城经岱郡,上谷等地至孟津。唯手把一
束杨枝与一扼葱叶,虏骑追逐将及之,以杨枝击沙,
沙起人马不能前进,沙息,骑复欲至。乃投身河中,
以葱叶入鼻孔中,通气度水,以八月一日达杨州。玄
畅通晓经律深入禅要,其他世之技能等无不通达。初
因“华严”大部,文旨浩博,古来未有宣释者。畅乃
竭思研寻,提章比句,始讲之。又善“三论”,为学
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叹重,请为太子师,固辞不就。
后迁荆州,住长沙寺。宋之季年更远适成都,止于大
石寺。后南齐武帝召之,途中罹病,至京师,住灵根
寺,少时入寂,时六十九岁,南齐永明二年 (四八四
) 十一月十六日。
丙、昙迁: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心游佛义。善
谈老庄,并注十地。与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善。
南齐建元四年 (四八二) ,以九十九岁卒。盖“十地
经”之注疏,唯有此人。
(八)胜鬘经之讲究者:此经有二译:第一译,是北凉昙
无谶译“胜鬘经一卷”,第二译是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
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均为宋代译出,同时即由当
代人所研究。有六人之中,下列三人为最。
182页
甲、僧馥:本沣泉人。专精义学,注“胜鬘经”,住于道
场寺。
乙、道猷:吴人。初为道生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
隐于临川郡 (江西) 之山。见新出之“胜鬘经”。乃
叹曰:“先师之昔义,闇于经同 (此经四三六年译出
,道生四三四年死) 。但岁不待人,经义后出,良可
悲”。而著「胜鬘注五卷”,以翼宣遗训。宋元徽年
中入寂 (四七三--四七六)
丙、
道慈:道猷之弟子。善“维摩”“法华”,祖述道猷
之义,删“胜鬘经注”为二卷。其他如法珍、慧通亦
有此经之“义疏”,然后代无传。
(九)维摩经之讲究者:此经之研究,于什公门下为盛,
即以僧肇之“注”为此经最初之研究书。道生更发挥其深旨
,著「义疏”,彼之顿悟义亦是出于此经之意。道融亦有“
义疏”。而至宋代,生存者唯道生一人。入宋代研究此经者
有五人,而以僧镜为最。
(十)三论之讲究者:此论亦由什公门下盛为研究,即僧
导、昙影、道融之三人是也。及宋代虽有五人,而未有出“
注疏”之人。然宋末有庄严寺之昙济,著「七宗论”;智林
于京师灵基寺,申明二谛之义有三宗之不同,闻汝南之周颙
著「三宗论”,叙二谛之新意而陈三宗之取舍,请一本而满
意。智林后回归高昌 (吐蕃) ,以七十九岁入寂,著「二谛
论”“毗昙杂心记”。又注“十二门论”及“中论”。由是
观之,自宋末齐初,起般若之空理研究,渐由“三
183页
论”学者所统一。
五、南齐代之南北佛教
南齐代,自高帝建元元年 (四七九) 起,经武帝、明帝
,于和帝之中兴二年 (五○二) 灭亡,共二十四年。此间北
朝为元魏。诸佛典之研究,以“涅槃经”“成实论”“维摩
经”“法华经”“毗昙论”“十诵律”“大小品”“三论”
“胜鬘经”“十地经”为多。其他,如“四分律”之专家超
度,住于瓦官寺,善于“十诵”及“四分”,著有“律例七
卷”,而北魏之“四分”学者有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
律”,其门人道覆录之而作“义疏”,此为解释“四分律”
之始。
一、涅槃经之研究者:南宋代此经之学者有十人,而著
‘义疏’者,唯法珍一人。入南齐,南北共有十二人,而以
僧宗、智顺、宝亮三人为最优。
(一)僧宗:姓严,雍州冯翊 (陕西省) 人,其四代祖因
晋末之乱,移住秦郡,九岁为法瑗弟子,就昙斌、昙济学,
善“大涅槃”“胜鬘”“维摩”,每讲说,听众达千人。妙
辩不穷,应变无尽,而其性放荡,不拘于仪法,为严守戒律
者所非难。文惠太子将罪之,因梦感及而皈依之。北魏孝文
帝遥闻其德风,屡书请其讲学,而齐武帝不许其出国。僧宗
讲“涅槃”“胜鬘”“维摩”
184页
等经,近百遍,又以信施造太昌寺住之。齐建武三年 (四九
六) 以五十九岁入寂。
(二)智顺:姓徐,琅玡临沂 (山东) 人,十五岁出家。
具戒后,秉禁无疵,陶练众经,而对“涅槃”“成实”有独
步之见解,听众常数百人。文宣王特重之,而修治城寺住之
。有一夜贼入,弟子追擒之。智顺留盗人宿于房内,明旦给
钱绢,说谕后放之。后游禹穴 (浙江会稽山) ,住于云门精
舍,法轮之盛复见于江左。梁天监六年 (五○七) 以六十一
岁入寂于山寺。著有“法事赞”“受戒法”等行于世。
(三)宝亮:姓徐,其先东莞 (山东莒县) 之胄族,晋败
时避于东莱之弦县 (山东) 。宝亮十二岁出家,师事青州 (
山东) 之道明法师。具戒后,悟沙门应以宣法为任而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住于中兴寺,后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
事。文宣王亲访其居处,请为法匠。后移住灵味寺,于此续
讲众经,“大涅槃”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
经”四十二遍,“维摩经”二十遍,“大小品”十遍,其他
经论近十遍。缁素弟子三千余人,门徒常盈数百。宝亮之为
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预蕴难
问者,遇其披解,便觉宗旨,澳然忘其素蓄。梁武帝以其德
高,延请谈说。宝亮性率直,每言自称贫道,帝虽怀不满,
因挹其神出而无所咎。梁天监八年初,敕其撰‘涅槃义疏’
十余万言,而帝为之作序,先叙此经发于迦叶之悲愤而为如
来真实之诚言之旨,次述此经之要云:“不出两途,佛性开
其本有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
185页
非果,不起不作之义高于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
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壤玉室
岂易入哉。”次又叹曰:“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
流通于先觉而孜孜如,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
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
言以赞扬正道”。宝亮以为福德之所招感,供施累积而不蓄
,皆经营福业,入灭后,房无留财,梁天监八年, (五○九
) 十月四日于灵味寺入寂,年六十六岁。宝亮是亘及齐、梁
二代之最善于“涅槃经”之学者,其讲说之多种类,无其他
比,是南齐第一位之学者。
二、成实论之研究者:此论之研究,于宋之中叶至末叶
,其盛况已压倒其他佛典,而于齐代更有一段之展开,有成
就者十二人,而元魏之昙度,南齐之智顺、宝亮、僧旻四人
为最。
(一)昙度:姓蔡,江陵 (湖北荆州) 人,少以严守威仪
戒范为人称赞。神情敏悟过人。后游学京师贯通众典,深索
涅槃、法华、维摩、大品之微隐。又至徐州从僧渊学“成实
论”。遂精通此论。北魏孝文帝征请入平城 (山西大同) ,
大开讲席,学徒千余人。北魏太和十三年 (四八九) 入寂。
其著「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传于北方,而南齐亦无出于右
者。又魏孝文帝对于“成实论”特有趣味而师事僧渊之弟子
道澄。
(二)南齐之“成实”学者、智顺、宝亮二人已于前项叙
过。僧旻:俗姓孙,吴郡富春人,七岁
186页
出家,为僧回之弟子,住于虎丘西山寺。十三岁随僧回出都
,住于白马寺。年十六僧回入寂,丧礼毕,住于庄严寺,师
事昙景。齐文惠太子及文宣王深敬之。僧宗讲“涅槃”时,
僧旻扣闻联环。齐永明十年 (四九二) 年二十六,始于兴福
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等集者如市,衣冠士子幅凑四衢
,坐皆重膝,虽竟日无起疲倦,皆仰之如日月。慕德风者不
远万里来投,故名振日下,听众及千余人。后入吴转法轮,
名声闻于南北。梁天监五年 (五○六) 游帝都 (江宁) ,天
子礼接之。敕于惠轮殿讲“胜鬘经”,帝亲临听。又于简静
寺讲“十地”。僧旻之讲说,听众每呈溢于堂外之盛况,天
下之才学通人皆无不礼敬。然虽重名而不喜荣势,闭居一室
。梁普通元年 (五○二) 以后,连发先病之风疾,弥怀退静
,夜窃还虎丘。普通五年 (五二四) 依敕还住开善寺,因病
剧不堪,权停于庄严寺。梁大通元年 (五二七) 二月一日,
以六十一岁寂于寺房,天子悲惜,诸储嗟惋,敕于六日葬于
钟山之开善墓所。
三、维摩经之研究者:此经于南宋未见其盛况,至南齐
则有九人,而以道辩、法安最著。
(一)道辩:姓田,范阳 (顺天) 人。天性疏朗,才术高
世,虽早耳聋,应对元魏之孝文帝,则无失帝旨,因而举美
名于远近。初住于北台,后随帝南迁,光其道于河洛。魏有
“大法尊王经八十余卷”盛行于世,道辩熟读之而知为伪作
,乃集而焚之。注疏有“维摩”“胜鬘”“金刚般若”等,
又著有“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章五十章”“申玄照”。
187页
(二)法安:姓毕,东平 (山东) 人。七岁出家,师事白
马寺慧光。自幼精通“涅槃”,名声高于四远。齐永明年中
住于首都中寺,讲“涅槃”“维摩”“十地”“成实”。文
宣王及张融等皆服其文义而交为法友。著有“净名义疏”“
十地义疏”。永泰元年 (四九八) 以四十五岁寂于中寺。
四、法华经之讲究者:通齐代研究“法华”者有八人,
而以慧基、僧印为优。
(一)慧基:姓偶,或云姓吕,吴之钱塘人。幼而神情俊
逸,机悟过人。初从只涅寺慧义。年十五,慧义嘉其神彩,
启宋文帝,令出家。尔来专励学行。后西域法师僧伽跋摩来
宋,弘扬禅律,慧义令入其门。拔摩谓慧基曰:“汝应说道
于江东,无须久留于京邑”。于是四五年间历访众师学诸经
,而得其玄旨。慧义寂后,住于会稽 (浙江绍兴) 法华寺。
问道者常随之,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学徒千有余人。宋
太宗遣使迎请,称疾不行;元徽中复征诏,中途复得疾而还
,乃于会邑建宝林寺住之。周颙为剡令时,请基讲说,张融
亦师事之。又文宣王以书问“法华”之宗旨,因此乃著「法
华义疏三卷”。又作“门训义序三十三科”,注“遗教经”
。慧基既被教德于三吴,名声驰于海内,帝乃敕为僧正,此
为南华僧正之始。齐建武三年 (四九六) 十一月,以八十五
岁寂于城傍寺。
(二)僧印:姓朱,寿春人。初游彭城 (徐州) 从昙度学
“三论”;后适庐山,从慧龙学“法华
188页
”;更入京住于中兴寺,复研究“涅槃”及诸经。宋大明中
,何点大招众僧而请僧印为法匠,听众七百余人。文宣王及
徐孝嗣亦皈依之,而屡请讲说。僧印戒行清严,含恕持忍,
不彰喜怒。时有问论中间或嘲谑,更不介意。学涉众典,偏
“法华”而著名。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齐永元元年
(四九九) 以六十五岁入寂。
五、毗昙论之研究者:此论之研究较之宋代稍衰,虽有
六人,而优者唯法护一人。
(一)法护:姓张,东平 (山东) 人。其性廉直。年十三
,善草隶。其师道邕抚其首曰:“观汝意气,必也、能振发
遗法”。受戒后,遭父忧,服丧四载。宋孝建年中来京住建
元寺,常以“毗昙”教其一门,从学者百余人。齐文宣王子
良、侍中阮韬、侍郎周颙等,皆礼侍之。法护不游狎天子及
侯伯,而专勖励门徒,不营苟利。梁天监六年 (五○七) 以
六十九岁入寂。
六、十诵之研究者:宋代对于诸部律中,独“十诵”盛
为研究,入齐代亦承之。善此者有五人,而以左列四人为最
。
(一)智称:姓裴,原河东闻喜 (山西平阳) 人,祖世避
难,寓居京 (江苏) 。年十七,随军讨伐,感害人自济为非
人之志而解甲。偶读“瑞应经”而深有感悟。从南涧禅房之
宗公受五戒,三十五岁以蜀裴寺仰公为师而出家。专精律部
而特明“十诵”,又诵“小品”。后东下江陵、从隐、具二
师受禅律。后避义嘉之乱移京师,遇颖公于兴皇寺讲律,咨
决隐远,众无不皆惊叹其学识之
189页
深。时定林寺法献在讲闻其问答,乃伴智称住于山寺,诵“
小品”,研“毗尼”。后余杭 (杭州) 宝安寺僧志请讲“十
诵”;文宣王请于普弘寺讲律,僧众数百皆执卷承旨。后住
安乐寺,常转法论讲“大本”三十余遍。齐永元二年 (五○
○) 以七十二入寂。著有“十诵义记八卷”,行于世。
(二)僧祐:姓俞,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住于建业。僧
祐年数岁时入建初寺礼拜,而乐道不肯还家。父母终于怜其
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年十四,家人密计婚,乃避至定
林寺,投法达法师。法达亦是戒德精严之法门栋梁,僧祐竭
诚事之,及年满受具戒。初受业于法颖,竭思钻求,昏晓不
懈,遂精通律部。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
年中 (四八三--四九三) ,敕入吴试简五众,又宣讲“十诵
”,伸明受戒之法。僧祐以所得之信施修理定林、建初等诸
寺,并建“无遮大会”“舍身斋”等,又造立经藏,搜校卷
轴,使寺院广开法言而不绝,皆其力也。梁武帝深礼遇之,
凡僧事有硕疑,皆敕就而审决之;又年衰病足也,敕听乘舆
入内殿为六宫授戒。开善寺智藏、法音寺慧廓皆崇其德,师
礼之。梁之临川王宏、南平王伟等,凡白黑之门徒一万一千
余人。梁天监十七年 (五一八) 五月二十六日,以七十四岁
寂于建初寺。僧祐集经藏既成,令人抄撰要事,成为“三藏
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等行于世
。据其著「出三藏记集”举载自著目录有“释迦谱五卷”“
世界记五卷”“出三藏记集十卷”“萨婆多部
190页
相承传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卷”“十诵义记十
卷”“法华杂记传铭十卷”。僧祐之前半世是齐代之活动,
尤是“十诵”之大律师,如“出三藏记集”“释迦谱”“弘
明集”,成为现今研究佛教之至要典籍。
(三)道禅:交址 (东京) 人。早年出家,严守戒律,为
乡族道俗所重,住于多虎害之仙洲山寺。齐永明初 (四八三
) ,文宣王闻其盛讲禅律,迎住于钟山云居下寺。以“十诵
”知名,都邑受其戒范者逾千人,常听者及百。道禅甘弊衣
蔬食,有余给贫病,不交荣世。梁大通元年 (五二七) 以七
十岁入寂于山寺。
七、大、小品之讲究者:虽大品学者有二人,小品学者
亦有二人,大小品学者有一人,然无有注疏者,亦无可特提
者。
八、三论之研究者:此论之研究者有四人,而以慧次,
僧朗为优。
(一)慧次:姓尹,冀州人。出家为志钦之弟子。后遇徐
州之法迁,随之南行至京口,止于竹林寺。十五岁随法迁还
彭城。十八岁通经论,名贯徐州。及受具戒,操业弥深,频
讲“成实”“三论”。宋大明年中出都,止于谢寺。宋末齐
初归德者稍广,每设讲席,道俗奔赴。文惠太子及文宣王皆
以师礼供养。齐永明八年 (四○九) 讲“百论”至“破尘品
”忽然入寂,时年五十七。
(二)僧朗:原辽东 (高句丽之辽东城) 人,法度之弟子
。师入灭后,继踵师迹,又主山寺 (琅玡摄
191页
山之栖霞精舍) 。学经律,特通“华严”“三论”。梁武帝
深敬之,敕诸义学者受业于山寺。盖僧朗之下僧诠,僧诠下
法朗,法朗下出三论宗之大成者吉祥寺吉藏,故僧朗被仰为
三论宗之初祖。
九、胜鬘经之研究者:此经之研究者共有五人,而以道
辩、僧宗、宝亮为最,此三人已于前面叙过。
十、十地经之研究者:此经之学者共有四人,而以法安
为最,法安事迹已于前叙过。
六、梁代南北之佛教
梁武帝受齐和帝之禅,以天监元年 (五○二) 为始,经
简文帝、元帝、敬帝共四帝,至大平元年 (五五六) ,五十
五年。此间,北方元魏分立为东西二魏;而梁代末,东魏成
为北齐 (五五○) ,西魏成为北周。此间之佛教,南朝于梁
武帝,北朝于北齐文宣帝,各达到隆盛之尖顶。
在梁代五十五年间,南北最盛为研究者“涅槃”,其次
为“成实论”“四分律”“华严经”“十地经”“十地论”
“毗昙论”“法华经”“地持经”“维摩经”“十诵律”等
,分叙之如左:
一、涅槃经之研究者:此经之学者一共十五人,而以宝
亮、僧迁、智藏、慧光、法上、融智
192页
、灵裕、宝彖八人为最。
(一)宝亮:已如前节南齐代叙过,是南齐之第一位学者
。梁代时,武帝敕著「大涅槃义疏”,为“涅槃”之最古解
释书,以“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记载于“续藏经”。
(二)僧迁:姓严,吴郡人。师事钟山灵曜寺之道则法师
。长于讲谈,颇雄辩,曾论难招提寺慧琰之禅品义而使改其
义。梁武帝下诏学者集于善言殿,令僧迁讲说,锐辩如流,
帝大嘉而礼遇之。帝制“胜鬘经义疏”,于寿光殿颁布,诸
僧皆自恧,唯僧迁深穷其理。帝特诏敷述。天监十二年 (五
一三) 以七十九岁入寂。僧迁讲“涅槃”“大品”等共十八
部,各数十遍,而皆有“义疏”。
(三)智藏:姓顾,本名净藏,吴郡人,少而聪敏,常以
谦让为乡人所敬重。年十六出家,师事上定林寺之僧远、僧
祐,天安寺之弘宗。大宰文宣王欲讲“净名”,集二十余僧
,令最年少之智藏讲之,道俗翕然,益博高誉。先是会稽 (
浙江绍兴) 之慎法师闻其名声请之,留于此地多年,然以未
精通律部,重游京师,学“十诵”,诸部亦略究之。未还吴
郡道法早流生地,学人裹粮随之者不少。齐永元二年 (五○
○) 重游禹穴,住法华山,集众弘业。
齐亡梁兴,而正法大弘。智藏游京师,天子荣贵无不来
敬。圣僧宝志圆寂后,葬于钟山独龙阜,于墓前建开善寺,
敕智藏住之。二十九岁时,相师墅妈见智藏,告又三十一岁
应寿终,智藏
193页
读诵“金刚般若经”,而得倍数之寿,故江左之道俗竞诵此
经,而有应征,而至于今。梁大同年中,武帝欲亲任僧侣统
治法侣,咨之众僧,无人反对,唯智藏抗之曰:“佛法之大
海,非俗人所知”。然而帝不以为意,集众僧于华光殿,帝
曰:“比见僧尼,多不习戒律。又白衣之僧正不解律条而以
俗法治之,多有失当。所以弟子 (武帝自称) 欲自任白衣之
僧正,依律立法。此虽已为法师之事,然佛亦所付嘱于国王
。向来欲与诸僧共论,法师之意志如何?”时智藏曰:“陛
下自临僧事,实是正法之光显,但僧尼多不知律,愿垂慈矜
恕!”帝曰:“弟子之意,非欲苦众僧,正俗愚之过重而依
自律定之,请法师矜恕!”智藏曰:“欲降重从轻,则末代
众僧皆难如律,所以敢乞矜恕!”于是,帝又曰:“诸僧犯
罪,佛法可治之否!”智藏答曰:“佛理深远而教有出没,
有治有不治。”帝曰:“惟见付嘱于国王可治之,而未见不
治之说,如何?”智藏答曰:“调达其例,如来置之不治。
”帝曰:“调达何人耶!”智藏曰:“调达不可测,夫示迹
是欲显教。若不可不治,则圣人何示如此相。若一向治之,
众僧不可立:又一向不治亦不立。”由上述之对答,武帝有
所感悟,终于收回前敕,且曰:“藏法师是大丈夫,主张是
为是,非为非,更不顾身命”。智藏出而告门下曰:“国王
欲以佛法为已任,乃是大士之用心。然而,衣冠一家之子弟
十数未必称意,况乎众僧。如来之戒律布在世间,能遵用之
,足可纲理。如僧正有损无益,常欲罢之,今何可赞成此事
”。
194页
不久,帝敕于彭城寺讲“成实”,听众千余人,皆一时
之翘秀。又敕于慧轮殿讲“般若经”,另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皆著「私记”,拟为后世之学习。天监十八年 (五一九)
之春,欲舍身,集道俗讲“金刚般若”,唯留衣钵,倾尽余
财,托意于山林,住于开善寺。皇太子敬接为师,请于寺讲
“大涅槃”,法筵之盛可谓未闻。智藏于寺外之山曲立头陀
之舍六所,皆茅茨仅容膝。皇太子闻而游览,各赋诗而返。
智藏疾,帝及储君亲访,四部白黑日夜参候。又敕为之建斋
,手制愿文,赠送医药。终于不治,词色详正,遗言唯弘法
而已。普通三年 (五二二) 九月十日,以六十五岁寂于寺房
。凡智藏所讲“大小品”“涅槃”“法华”“十地”“金光
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各著有“义疏”行于世
。
(四)慧光:姓杨,定州卢之人。年十三随父入洛阳,投
佛陀禅师受三皈,应佛陀禅师之苦邀而出家,习经典而为人
说,时人称曰:“圣沙弥”。所得利养受之而悉还之。因此
,其师亦曰:此沙弥非常人。乃专授之律检。前此,“四分
律”未为广用,道覆律师始讲之而著有“疏六卷”,但唯是
科文,宏宗之提举未闻于世,所以慧光所学亦唯据口传。慧
光还本乡受戒,广学律部,讲“僧祇律”时,听众云集,因
此感学问之必要而从辩公学经论。后入洛阳,搜扬新异、从
事世语。勒那摩提初译“十地”时,慧光亦参预其席,使“
十地论”流传于世。又疏“华严”“涅槃”“维摩”“十地
”“地持”等之奥旨,弘其演导。其文存风骨,颇略章名,
故被仰为千载之清规
195页
,众师以为宗范,北齐之名贤重之如圣。初在京洛任国僧都
,后召入邺 (河南彰德) 为国统。以七十岁寂于大觉寺。
慧光常愿生佛境而未定方隅,及临终,见天宫来下,遂
投诚于安养而入寂。彼自立志坚守戒业,偏重行宗律学,不
妄四撰,为七众所深崇。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
“仁王”皆有注释。又有“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后世引之
而为义节。又“羯磨戒本”皆加删定而为后世咸诵,又著「
玄宗论”“大乘律仪章”“仁王七诫”“僧制十八条”等,
皆为世所重。其门下道云自早禀教,奉其遗命,专弘律部,
有“疏九卷”,道晖略为七卷,惜乎皆失传。佛教传入中国
以来之弘法大匠,释道安为第一,而慧光可为其次。
(五)法上:姓刘,朝歌 (河南卫辉) 人。十二岁投道药
禅师出家,到处称呼圣沙弥。上胡山寺诵“维摩”“法华”
,还洛阳讲“法华”,对于疑南逐一酬抗。善机问,好研核
。因形色不美,时人曰:“黑沙弥若来,高座时逢灾。后值
时俭,穷于衣食,专以“涅槃”为意,而心无饥冻,故一粒
之米加菜,一衣之服兼草,练形将,精神日进,乃投慧光受
具足戒。忽闻父病,寻之,父既死。一宿同止,明旦起洛,
度母及姊。将入邺都,大荒,无寄托之所,南旋。夏听于少
林寺,秋还漳岸,母子相见,不觉潜然。既而应众之请,轮
次续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皆有“文疏
”。又偏长于算数。年四十,游化怀卫。魏之大将军高澄奏
请入邺,学德有轨人
196页
之处。东魏、北齐二代,为统师而纲领二百余万人之僧尼,
依敕为戒师。如北齐文宣帝,布发于地,令法上践之。法上
以供养所得,建合水寺 (唐代改称修定寺) 。又于山顶造弥
勒堂,尽其庄严华丽,供养一百五十僧。北齐被北周所灭,
同时北齐之佛法亦被北周武帝所破,而不及山寺。法上私隐
于俗服,而习业如常。法上谓:若命终,应觐睹慈尊,若有
余命,愿见隆法。北周大象二年 (五八○) 七月十八日以八
十六岁寂于合水寺。
北齐于天保年中 (五五○--五五九) ,置十统时,法上
为大统,文宣帝事之如佛,凡所言无不承用。撰“增一数法
四十卷”,略述诸经论之名教。又有“佛性论二卷”“大乘
义章六卷”“众经录一卷”行于世。
(六)融智:法上之神足。北齐之佛教中兴时,都下之大
寺约四千,僧尼八万。而宇内之英杰咸集。时融智法师住于
大觉寺,解贯众师,道明二藏,学徒五百人,常讲“涅槃”
“十地论”。
(七)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 (顺德) 人。十五岁
往赵郡应觉寺,投明、宝二禅师出家。二十岁受具戒,赴定
州受大戒,即诵“四分”“僧祇”二戒;自写其文,八日间
书诵俱了。后南行就昙隐学“四分”,随闻而记,五夏行之
。又就慧光弟子道凭学“地论”。北齐宣帝盛弘佛典,而大
统法上势覆群英,学者望风响附,望得侥幸,唯灵裕独超然
,于是法上深敬之。裕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
部”,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又著「大集”“般若”“观经
”“遗
197页
教”,等疏而讲授之。又从安、游、荣三师听“杂心”义,
从嵩、林二师学“成实”。裕之声名高于邺下,皈依者遂称
曰“裕菩萨”,皆从受三聚戒。齐后病,愿讲“华严”,诸
统皆举裕为当主。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讲散,大鸣高
飞于西南,经夜而终,后病俄瘳。内宫施袈裟三百领,裕受
而散之。文宣帝立诸寺,召德望之僧,以国资供养,欲以裕
为首,令住官寺,裕以德不堪任而固辞。四十七岁应范阳 (
顺天) 卢氏之远请往讲,听众溢千人。后还邺与诸法师连座
谈说。齐安东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恐怖流汗而
退,叹其异而请为戒师。裕建宝山寺,睿为施主,倾撒金财
。北周灭北齐,释、道二教沦没时,裕潜形于坏世,衣斩缞
,首腰著表哀戚之经,如丧考妣。与同侣二十余人住于聚落
,夜谈佛理,昼读俗书。时逢俭岁,不能得粮粒,乃著「卜
书一卷”卖之,日得米二升。然而欲得此书者甚多,得米亦
多。于是,裕曰:“舐蜜刀必伤”,乃索回“卜书”,于众
人前烧弃,而将所得之食供同厄者。及随运兴,释教昌,敕
立僧官时,相州刺史樊叔略举荐裕为都统,裕以己德不堪其
任而辞之。然众皆以除裕则失纲要,而再申请之。于是,裕
乃潜游燕赵,行化五年。隋开皇十一年 (五九一) ,文帝下
诏请入京。裕曰:“业缘,至圣亦难违”,而入长安,不乘
官乘,时年七十四,敕住兴善寺。帝敕集僧望评立国统,众
皆举裕。裕又表辞请还,帝请止三次,遂固辞而归本邑。裕
后住于相州 (河南彰德) 演空寺,帝又诏请之。隋大业元年
(六○五) 正月二十日,以八十八岁,口念佛号而入寂于演
空寺。裕自三十
198页
岁开始著作。以授法之本意在行,若背此意则与不学同,而
逐出之。佛法东流以来,其化仪无与等比。立教、施行、取
信,千载者,裕是其一也。
(八)宝彖:姓赵,安溪 (四川巴西) 人,后住于绵州昌
隆 (四川绵州) 之苏溪。七岁至巴西。大守杨眺闻彖是大读
书家,乃问何故名老子,答以生而头白,眺大异之。十六岁
事梁之平西王。彖初为道士童子,未知佛教,由平西王而看
佛经。二十四岁,遂出家受戒。初学律典数年,略通持化,
次学‘成实’。后从慧韶学,偏究旨趣。武陵王集法师于摩
诃堂,讲“请观音”,听者盈席,私记其言成疏本,广行于
世。后还涪川开化道俗,以佛经外典训导而引邪归正。又抄
集医方疗诸疾苦,有报以金帛者,一亦不受。又以“大集经
”未弘蜀境,乃为后学而著疏,后又制“涅槃”“法华”之
疏。北周保定元年 (五六一) 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五十岁合
掌称佛名而入寂于潼州光兴寺 (绵州大振响寺) 。
二、成实论之研究者:共有十一人之中,以慧琰、法云
、智藏、道纪、灵裕五人为最。
(一)慧琰:琰法师住于招提寺,与梁武帝之太子昭明论
二谛之义,著有“成实论玄义十七卷”。
(二)法云:姓周,义兴阳羡人。产时云气满堂,故名法
云。七岁出家,从师住庄严寺为僧成、玄趣、宝亮之弟子。
年十三始受业,大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等甚称赞之。宝亮
每曰:“我之神
199页
明不如彼,必至栋梁大法”。南齐永明中,僧柔于道林寺发
讲,法云咨决累日,激扬诸旨,众叹异之。时年少,坐远声
难闻,用小床置前问答。历访众师,游学不怠。年三十,即
建武四年 (四九七) 之夏,于妙音寺讲“法华”“净名”二
经。听众皆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若为宾构,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时人称为作幻法师,可谓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之周颙、王融、刘绘、徐孝嗣等之齐一代大名贤结为莫
逆。及至梁代,甚为钦礼。梁天监二年 (五○三) ,敕出入
诸殿。时诸名德各撰有“成实义疏”,法云乃合撰经论为四
十科,著「四十二”,奉敕于寺敷讲三遍。天监七年 (五○
八) 又著「注大品”,朝贵请讲之,称疾辞之,帝亦以法云
是后起之名德而不强之。帝又敕为家僧,资给优厚。又敕主
光宅寺令创僧制为后则。中书郎顺阳苑轸著「神灭论”,群
僚未详其理,帝敕法云答之,用以宣示臣下。法云亦遍送少
傅沈约等之朝士,有所辩明。帝由诸方等经抄撰“受菩萨戒
法”,造等觉道场,天监十八年 (五一九) 四月八日请慧约
法师为智者,亲授大戒,兹后,王侯朝士法俗倾都受戒。时
法云主张:“戒是一,今无重受之要,如徒追流行,应坚诫
之”。然而帝累劝奖而每加以说谕。于是,法云答之曰:“
先应发愿,若得相应,然后可从受”,于是,法云表示菩提
心,舍己之所有,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分此诸
物为五种功德。上帝随喜而作天妓乐,观者无不倾城称难。
普通六年 (五二五) 敕为大僧正,于同泰寺设千僧会,广集
诸寺之知事及学行名僧,令羯磨拜授。众皆得未曾有。尔后
,虽疾尚不
200页
废讲说。帝御幸同泰寺开讲“大涅槃”时,敕准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遭父忧已来,疾渐笃,大通三年 (五二九) 三月
廿七日初夜,以六十三岁入寂于住房,依敕葬于定林寺侧。
(三)道纪:姓氏未详。北齐之初,盛讲“成实”。天保
年中 (五五○--五五九) ,秋立讲引众,欲出邺城之南,旧
门人引众而入,警戒于阃侧。道纪曰:“卿何来抗拒师范,
而为无礼?”彼等曰:“欲竞鸣法鼓,何有师资之别!”于
是道纪不答而出城外,告其属曰:“吾讲‘成实’三十年,
开悟匠导而望有功夫。抑解本为行,然今解而不行,等于还
不解根本”。后返京闭房户,广读经论。为开化士俗,撰集
‘金藏论七卷’,示自寺塔幡灯之由来,经像、皈戒之本,
大启福门。此论成后,出邺之郊东,为士女讲之。道纪事母
,自饮食衣服至大小便利,悉手为之,人欲补助之。道纪云
:吾母非他母,而斥之,而又鼓励道俗,又劝人奉持八戒。
北周建德三年 (五七四) 五月,废佛道两教,毁淫祠,建德
六年 (五七七) 灭北齐,同时亦废北齐之佛教,北周大象元
年 (五九七) 十月,复与佛道二教,道纪益广佛法。后不知
其终。
三、四分律之讲究者:四分律之学者共有十人,皆出于
北地,而慧光拔一头地、成为四分律宗之太祖,其门下道云
、道晖亦著有义疏,既如前叙。其他可举者有昙隐安廪二人
。
(一)昙隐:姓史,河内 (河南怀庆) 人。少而厌尘俗,
早游佛寺,崇奉戒约,诵习群经凡三十万言,日夜勉励为常
业。及成年,师事道覆律师学律部,精励弥久,穿凿逾深,
后从慧光更采精
201页
要。入京教化,定州刺史侯景敬之如神仙,造寺供养。后还
漳滨阐扬,仆射高隆之亦深敬重。侯景又于邺业造大衍寺请
住之,五众皆仰为师。昙隐性好独处,不蓄余财。六十三岁
终于大觉寺。著有“钞四卷”,门人成器者十余人。
(二)安廪:姓秦、江阴利成县人。幼聪明,以孝知远近
,性好老庄。年二十五出家,游方寻道。于北魏从司州光融
寺容公学经论,特受律训。又听嵩山少林寺慧光之“十地”
,又受禅法。在魏十三年间,讲“四分律”近二十遍。又好
大乘之经论。梁太清元年 (五四七) 至扬州,梁武帝敬供之
,敕住天安寺讲“华严”。陈永定元年 (五五七) 春,请入
内殿受供敬,敕住耆阇寺。陈世祖文帝请入昭德殿开讲“大
集”。孝宣帝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至德元年 (五八三) 以
七十七圆寂于房内,葬于开善寺之西山。
四、华严经之研究者:有九人,而慧光、慧顺、僧范、
灵裕四人为最。
(一)慧顺:姓崔、齐人。少爱儒宗,长而厌世。初学“
涅槃”,而未能得其极意。闻都有慧光律师,投之出家,时
年二十五。尔来研究不怠。讲“十地”“地持”“华严”“
维摩”,并著有疏记。晚年弘大法于本乡而开讲会,听众千
余。仆射祖孝征钦尚其德,奏为国都。年七十二终于总持。
(二)僧范:姓季,平乡人。幼学群书,年二十九闻讲“
涅槃”,始知佛经之秘极, 投邺城之僧
202页
而出家。初学“涅槃”,又于洛阳学“法华”“华严”。后
从慧光学道。每讲听众千余。还邺都,五众皈之如市。著有
“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等疏。尝于显
义寺冬讲,至“华严”六地,忽一雁飞来,伏地听之。又于
夏讲,雀来伏听。又讲“华严”时,有一僧毁之,当夜有神
加打,至死而后苏生,见闻者皆深惊异。天保六年 (五五五
) 三月二日,以八十岁寂于大觉寺。僧范自背儒入释以来,
崇信日增,寂想空门,不缘世务,口无流语,身无非法,得
财皆施于门人,未曾言衣食之有无,安忍善恶,奉持禁戒,
而意留“华严”,作为来来报之业,夜礼千佛。
五、十地经之研究者:有七人,而最者五人。此经为“
华严”之一部分,其研究殆归北方之专有,而智藏、僧范、
法上、慧顺、灵裕是“华严”之研究者,同时是“十地经”
讲究者。
六、十地论之讲究者:此论是解释“十地经”之论,研
究者有七人,皆是北方之学者,而以慧光为第一人。
七、毗昙之学者有七人,概为南方之专有,而以慧集、
智藏、灵裕为最。
(一)慧集:姓钱,吴兴於潜人。十八岁于会稽乐林山出
家,随慧基受业。性诚实,言无华绮,而昏学晓勤,未尝懈
怠,后出家住招提寺,又遍历众师融洽异说。三藏方等并皆
综达。广访“大毗婆沙”及“杂心”“犍度”等,以相辩校
,故“毗昙”一部,可称擅步,凡硕难坚疑亦皆披释
203页
,海内学者无不至,每讲,听众成千,如一代高僧僧旻、法
云、亦执卷请益,梁武帝深相常接。天监十四年 (五一五)
还乌程疾终,年六十。著有“毗昙大义疏”。盛行于世。
七、梁武帝之兴佛及其影响
梁武帝姓萧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隆中都里人。受
齐禅,于天监元年 (五○二) 四月即位,时年四十岁。天监
十八年 (五一九) 于无碍殿受佛戒,赦罪人。普通八年 (五
二七) 正月,帝六十五岁,司州刺史夏侯夔进军三关,所至
皆克。初帝创同泰寺,至此开其大通门以对向寺之南门,而
晨夕之讲义多在此门行之。又同年三月幸同泰寺舍身,还宫
大赦天下,改元大通,以符合寺及门名。又中大通元年 (五
三九) 九月,幸同泰寺,设四部之无遮大会,帝释御服披法
衣,行清净大舍,升讲堂之法坐,为四部大众开“涅槃”之
经题 (试问) ,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又同年十月又设四部
无遮大会。道俗五万人。中大通二年 (五四○) 四月,幸同
泰寺,设平等会。又竖三年 (五四一) 十月,幸同泰寺升法
坐,为四部众说“涅槃经”,同年十一月,于同泰寺为四部
众讲说“般若经”。又中大通五年 (五三三) 二月,七十一
岁,幸同泰寺,设四部大会,升法坐,颁发金字之“般若”
经题。又大同元年 (五三五) 三月,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
;同年四月,幸同泰寺,铸十方之银像,并设无碍会。大同
二年二月,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同年九月
204页
幸同泰寺,设四部无碍法会;同年十月,又于同泰寺,设无
碍大会。大同三年 (五三七) 五月,幸同泰寺,铸十方之金
铜像,并设无碍法会;同年八月,于阿育王寺设无碍法喜食
,并行大赦。大同六年 (五四○) 五月,七十八岁, 河南
王遣使朝献马及方物,求释迦像及经论十四条,帝敕付制旨
之“涅槃”“般若”“金光明”等之“讲疏”一百三卷。大
同七年 (五四一) 十二月,宕昌、蠕蠕、高丽、百济、滑等
国,各遣使朝贡。百济国求“涅槃”等之“经疏”及医工画
师毛诗博士,皆许之。中大同元年 (五四六) 三月,八十四
岁,幸同泰寺,讲金字之“三慧经”,仍舍身;夏四月十四
日,皇太子以下奉赎,仍于同泰寺,设法会并行大赦,而同
夜同泰寺火灾又。太清元年 (五四七) ,幸同泰寺,设无遮
大会,帝释御服著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同月帝入
升光严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而舍身,夏四月
,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此外,帝行大赦二十四次之多。太
清二年 (五四八) 八月,侯景叛反,太清三年 (五四九) 三
月攻陷宫城,四月不供帝所求之食物,帝忧愤寝疾,五月崩
于净居殿,时年八十六岁,追尊为武皇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性湢孝,少而笃学,万机多务,至深夜犹不辍手
卷。撰有“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经义”“
周易讲疏”“六十四卦”“春秋问答”“尚书大义”“中庸
讲疏”“孔子正言”“孝经讲疏”等凡二百余卷。王侯朝臣
皆奉表质疑,帝皆为之解释,于是四方郡国无不向
205页
风。晚年深信佛教,日止一食,惟豆羹粝饭。或制“涅槃”
“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之义纪数百卷,余闲于重云
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帝身著布衣
,五十岁以后断房室,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之袆襦三翟
之外,皆不曳地,傍无绵绮,不饮酒,不听音乐。非宗庙之
祭祀,大会之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勤政务孜孜不怠
。每冬月,过四更尚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而对所
亲爱者之衍犯,多舍而不顾,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哀
矜涕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虽暑月,未尝褰袒。
见内竖小臣,如遇大宾。在蒙尘不废斋戒,及疾不能进膳,
盥漱如初,皇太子问安否每涕泗交面,贼臣之侍者亦莫不掩
泣。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怨怒声) ,遂崩
。贼秘之,太子问起不得见,恸于合下。
梁武帝之兴佛,完全是为增进国家之福祉之行为,其无
遮大会,舍身,讲经,造像等,皆是于国家有吉凶事之后行
之。至于其皈依佛教之动机,是由于帝长于文学,自己研究
佛学之结果。据“广弘明集卷四”云:“帝旧事老子,宗尚
符图,及穷讨根源,知为妄作,仍躬运神笔,下诏舍道 (天
监三年四月八日) ”。又四月十一日敕门下云:“大经中说
,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
。朕舍邪外道,以事正内诸佛如来”。
但,梁武帝之此行动,甚冲动天下之耳目,其影响北方
者,有元魏之昙无最与道教之争论及北齐文宣帝之废李老道
,略述之于左:
206页
一、元魏昙无最与道教之争论:
昙无最,姓董,武安 (湖北长沙) 人。坚持律部,事爱
禅那,每说戒,徒众千余。后敕住洛阳之融觉寺,善尽敷导
,通达“涅槃”“华严”。僧徒千人不怠常业。天竺沙门菩
提留支礼见之,称为东土之菩萨;及读其“大乘义章”,感
服之而译成梵语,寄传大夏国,彼地之读者皆东向礼为圣人
。元魏正光元年 (五二○) ,孝明帝请诸法师与道士论义,
清道观道士姜斌奉答曰:“老子西入胡北,时佛为侍者,出
于‘老子开天经’,是同时之证”。于是,最问曰:“老子
生于何时,而何年西入?”斌答曰:“周定王三年 (前六○
四) 九月十四日之夜,生于楚国陈郡苦县 (河南归德鹿邑县
厉乡曲仁里) ;简王四年 (前五八二) 为守藏吏;敬王元年
(前五一九) ,年八十五,与散关之令尹喜西入而胡化”。
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於穆王五十十二
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佛入涅槃后三百四十五年,始至定王
三年,而老子方生;年八十五为敬王元年,则凡经四百三十
年与尹喜西遁。据此,年载甚悬殊,何为无谬耶!”斌曰:
“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皆有
明文”,斌曰:“孔子是圣人,而就佛何无文志?”最曰:
“孔氏有‘三备卜经’,佛之文言出于‘中备’,仁者何不
弘达!”至此,帝令尚书宣言道士姜斌之论无宗旨,令下席
,且欲纠“老子问天经”为何所说?遣人到清道观取该书,
太尉萧综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后奏曰:“老子唯著『五千文’
,而无余说;臣等所议。姜斌之罪为惑众”
207页
。于是,帝欲加斌以极刑,经西国三藏菩提留支之苦谏,改
为配徙于马邑 (山西) 。之后,达儒朝士皆降阶礼接昙无最
而皈依之。
二、北齐文宣帝之废李老道:
“广弘明集卷四”云:昔金陵道士陆修静,道门之望也
。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三葛,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
为王者所遵奉。然会梁武帝下诏舍道教,修静不胜愤慨。遂
与门人亡命边境而入北齐,倾散金玉赠显贵,以冀道法之隆
兴,文宣帝惑之,于天保六年 (五五二) 九月,下诏召诸沙
门与道士学达者十人对校,时道士咒沙门之衣钵,或飞之,
或转之;又咒诸梁木,或横之,或竖之。然沙门未曾学方术
,而无一人对抗者。诸人士皆以静徒胜。于是,诸道士雀跃
高谈,自夸炫道术云:沙门现一我现二,今唯薄示小术而已
。帝命上统 (法上大统) 法师与静角试。上统曰:方术小伎
俗儒尚耻之,况乎出家人,虽是天命,可令最下座之僧对之
。末座之僧昙显,不知何许人,游行无定,饮啖同俗。然上
统知其深量,私交之,彼今在末座,酣酒大醉,昂兀而坐。
上统令彼上高座,显立而含笑曰:我饮酒大醉,而耳闻云:
沙门现一我现二,此言虚耶实耶!道士言实也。于是,显即
翘立一足云:我已现一,卿可现二。皆无对者。显曰:向咒
诸衣物而飞扬,我故开门试卿之术而已。显取僧稠禅师之衣
钵令咒之,诸道士一时奋发咒之,更不动摇。帝敕取衣令十
人牵举,亦不动。显更置衣于诸梁木,令咒之,都无一验。
道士等无颜色,尚以言
208页
辩自高曰:佛家自号为内,内即小也;谓我道家为外,外即
大也。显应声曰:若然,可云以天子处内为小,百官处外为
大乎。静与其触缄口无言。帝目验臧否,下诏曰:法门不有
二,真宗唯一;求正路以寂泊为本,祭酒道是世之假妄,以
俗人未悟只崇之。以酒肉是永绝清净与慈悲,上异仁祀,下
乖祭典,皆宜禁绝,应不复遵事,使远近知之。而道士皈服
佛教者,皆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得度;不然者,皆被斩首者非
一。又令自谓神仙者上三爵台投身飞逝。伪妄斯绝,而齐境
无二信。
北齐文宣帝之兴佛,可与梁武帝之兴佛匹比,然如北方
屡次过激排斥道教,结果不可不见近之将来有其反动,不免
不为北地之佛教悲伤。文宣帝天保二年 (五五一) ,接请僧
稠入内时,僧稠曰:“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
常保”。而为之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
道,不久证深定。尔来皆承请诲,笃敬之。受菩萨戒,绝酒
肉,放舍鹰鸡,去官之畋渔,郁成仁国。又禁天下之屠杀。
月六年三,敕民斋戒。悉除官园私荣之荤辛。天保三年 (五
五二) ,敕令邺城之西南八十里之龙山创建云门寺,令僧稠
住之,兼主石窟大寺,弟子千人供事。又敕国内诸州另置禅
肆,令堪能者教授之。帝曰:“佛法以静心为本,而诸法师
徒事传法教化,如此应皆废除”。僧稠谏曰:“诸法师皆是
绍继四依而弘通三藏者。夫使群有识正邪,达幽征,皆依此
等人”。帝大喜,仍三分国储为国费、自用、三宝用。
209页
最后须附带一言者,关于“舍身”一事。此舍身之典故
是出于“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第十七”及“法华经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所说之自杀的舍身。梁代以前之
舍身,据高僧传,有如下之记载:
一、僧富:高阳 (河南) 人。释道安之弟子。道安殁后
,住于魏郡之廷尉寺,时村有劫贼,捕一小儿,欲取心肝,
怜之,取劫刀割自己之胸救之。
二、法羽:冀州人。常仰轨药王菩萨,想烧身供养之。
姚绪曰:行道之方多,何必烧身。不听谏止,诵“金光明经
舍身”,竟自烧身而死。
三、昙称:河北人。宋初,为救彭城驾山下之村民苦于
虎害,身与虎而死。
四、法进:凉州张掖人。为沮渠蒙逊所重。蒙逊殁后有
饥荒,死者无数,为救之,自割身肉施之。
五、慧绍:宋元嘉二十八年 (四五一) ,年二十八,不
受其师之苦谏,身投火中而终。
六、僧瑜:吴兴余杭 (浙江杭州) 人。常欲踏药王之辙
,遂于孝建二年 (四五五) 六月三日,年四十四,诵“药王
品”“法华经”,而焚身于火中。
七、昙弘、黄龙 (吉林) 人。诵“无量寿”“观经”而
愿安养。宋孝建二年 (四五五) ,自焚身而终。
210页
八、僧庆、巴西安溪 (四川人) 。愿见佛而先舍三指,
后誓烧身。宋大明三年 (四五九) 二月八日,以二十三岁,
于蜀城武担寺西之净名像前,焚身供养。
九、慧益:广陵 (江苏杨州) 人。宋孝建中出都住竹林
寺。宋大明七年 (六三) 四月八日,不听敕谏“行道之方多
,何必死”而于钟山之南,注油于镬中,破头部之帽,从此
点火,诵‘药王品’而焚身。
十、法光、秦州陇西 (甘肃巩昌) 人,齐永明五年 (四
八七) 十月二十日,四十一岁,于陇西之记城寺内焚身而终
。
十一、法有:如丰 (浙江台州天台县) 人。齐永明十一
年 (四九三) 烧身供养。
十二、法凝:会州人。年七十,于佛像前自焚。
此舍身远始于东晋时代,至南宋代为盛,及南齐代尚续
行之。然而至梁代通南北不见此自杀之舍身。杭武帝时,慧
皎在其著「高僧传卷十二,亡身第六”之末尾云:“圣教不
同而开遮亦异。若是大权为物之化用,则非所制止,故法华
经说:然手足之一指可胜国城之布施。而今非大权之所行而
毁形体,是福田相之破坏。维舍身有一得一失,一得是忘身
,一失是违戒,故龙树云:新行之菩萨,一时不能备诸度;
有满檀而乖孝,如王子之投虎;或有满慧而乖慈,如检他而
断食是也;皆是行之不全。又佛说:身有八万虫与人同气,
人命既尽时虫亦俱逝,是故罗汉死后许其
211页
烧身。而如今未死而烧,是损虫命。论者或云:罗汉非尚入
火光三昧而烧身耶!彼之入火光是先舍命,用神智力而后烧
身。夫三毒四倒才是生死之根本,七觉八道是涅槃之要路,
岂是炙形体而后离苦。盖大权为物之舍身虽非可言论,于凡
夫之徒则不免为愚虑之行为。或者为一时之激誉乎?不然,
则是为名流万代之而为而已”。此评断是说,限于大圣为物
之化用,非是凡夫之所为。梁武帝不是盲目之佛教信者,所
以不采用自杀的舍身。梁武帝之屡幸同泰寺舍身,是唯舍皇
帝之身分而恭敬供养三宾;其时群臣亦喜舍亿万钱,乃是以
皇帝降低身分之供养所鼓励。此有身分之人舍其地位服务三
宾,是通行南北之风习;北方元魏延昌四年 (五一五) ,夏
侯氏年逾七十,以身于三宾为婢,供寺之洒扫,而其三子瑜
、粲、衍亦皆奴服从之。又如前节所叙,智藏法师于天监末
年春,欲舍身,集道俗讲“金刚般若”,唯留衣钵,倾尽余
财,托意山林,住于开善寺而不出世间。又北齐文宣帝布发
于地,令沙门法上践之,亦是此意。此种舍身可言为当时之
一特色。此风习至陈代,如陈后主太建十四年 (五八二) 九
月,设无遮大会,于太极殿前舍身及乘舆、御服;天台智者
大师移光宅寺,陈主幸寺,舍身大施亦皆是以施财之施与为
舍身。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