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空观异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观异唱


  按照佛教的观点,众生陷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就在于先天元始而有的"无明",遮障了佛智,使人执著尘世诸色,贪恋荣华富贵,至死不悟。要破除"无明",必须窥破红尘,证悟"空"谛,意识到我、法皆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佛学也是"空"学,"空"宇乃是佛门教义的根基。如果不参悟空谛,纵然读遍佛经,也不能成佛。唐代高僧神赞曾写了一首《蜂子投窗偈》,以寥寥二十个宇,揭示了参悟空谛方能成佛的哲理,令人深思: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神赞创作此诗偈的背景,读此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诗偈的义理。

  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本寺。受业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俯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道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欲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其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领悟),今欲报慈德耳"。其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

  此诗以痴蜂投窗,不断碰壁为喻,说明学佛贵在空灵彻悟,寻找"空门",以求解脱,假如不悟此理,任你皓首穷经,也不能成佛。由此可见,只有出"空门",才能超越苦海,到达州袋彼岸。在诸多佛法说教中,"空"字在中国影响最大。提起"空"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古代的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受了挫折和打击,心灰意冷,出家为僧,称为“遁入空门”,即使未作和尚,也常发出"万法皆空","四大皆空,”"万事到头一场空"的浩叹和感伤。就佛教内部而言,大乘、小乘各派无不谈"空"。

  佛教哲理上所说的"空",原译自梵文,音译为"舜若多"。虽然也有不存在、虚无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严格的意译为"空性"。如唐代的著名高僧玄类所译的《般若心经》,其中有一句"照见五蕴皆空",此处的"空",应为"空性"之空。

  何谓"空性"呢?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即在许多具体因素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这叫做"诸法缘起"。既然每件事物或每种现象都是由因缘结合而成,那么事物和现象就没有独立的、可以作为它自身主宰的本质规定性,即"自性",这在佛法上称为"因缘和合,幻相万生"或"缘起性空"。人的肉身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例证。从身体的结构而言,由头部、躯干四肢组成,哪一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肉身,而且某一部分一旦脱离身体,也不能独立存在。一只手被砍下来之后,就成为断手,不再具有人手的功能。从生理的角度看,肉身由骨胳、肌肉、血脉所组成,离开其中任何一种,肉身则不能成为人的身体。再从微观分析,骨胳、肌肉、血脉都没有独立的自性,它们由纤维或细胞构成,而纤维、细胞也同样无自性,可作层层分解,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质子、粒子……永远没有穷尽。由此可见,肉身的每一层次,都没有本质的规定性,都是"缘起性空"之物。

  人的精神也是如此。按佛教附观点,人的精神由受、想、行、识四蕴组成,其中没有一种可以称作本质,离开任何一种,都没有完整的精神现象,这就是佛教常说的"诸法无我",亦称为事物或现象的"自性空"。

  许多佛教宗派都在说"空",但各宗派论"空。的方法和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如印度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用"分析空"的方法论空,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诸种要素,由事物的生死变化去证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的"空",是指事物不是实有的意思。如《杂阿含经》就认为,五蕴作为构成世界或生命体的五种因素,无论在什么时间(三世,什么空间(内外),或者以什么形态表现(粗细、好丑),都是变易无常的,由它们构成的一切,也是无常驻的东西。因此也是"无自性"的"非我"之物,即没有独立的实体,不是实在的事物。人们只要意识到这点,就能破除对人生的迷恋和对自我的执著,使"心"得以离却烦恼,从而解脱,达到纯一之境。《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对此便有比较集中的论述:

  当观诸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视无常己,色爱即除。色爱即除,心善解脱。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按:谓贪著等烦恼),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则梵行(按:净行) 立。

  大乘方广部则认为,所谓空,就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是虚无,是零。这种空观见解简单,被其它宗派称之为"恶趣空",谁要是认为空是虚无,就会受人嘲笑,说这是"方广道人恶趣空"。除此之外,据《实性论》记载,尚有三种空观:"_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力有"。所谓"断灭空",是将空与色对立起来,认为灭掉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色,,才是空,这同"恶超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所谓"色外空",同样是将空与色对立起来,认为在事物和现象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空"存在,如"瓶中空",瓶是色,瓶中的空虚部分,不依赖于瓶而存在,这实际上也承认了瓶是实有。所谓"空力有",是将"空".执著为某一实体之物,这样一来,不但没有悟空,反而执著众有,这与佛门空谛南辕北辙,旨趣大殊。概而言之,上述空观,都不是对空谛的正解,只有大乘般若空观,"才是正解空谛的中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