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简介
日 本 佛 教 简 介
日本 水谷幸正 讲 杨笑天 译
一、日本佛教的特色
日本佛教有各种特色,概而言之,可以认为有四点:国家佛教、学问佛教、生活佛教、宗派佛教。
(一)国家佛教
这是在镇护国家的大义名分之下,为统治阶级效力的佛教。这种形式的佛教从韩国正式传来以来,一直是日本佛教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在天平、奈良、平安时代,即使在庶民佛教成为一个巨大潮流的镰仓时代以后,也不能否认其有为当权者所利用的一面。在明治时代之后的绝对主义国家里,虽然国家神道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佛教教团也相应地顺应了国家的大趋势。其典型就是“配合战争”。我一向主张:以不杀生为旗帜,并期望人类福祉与和平的(日本)佛教徒,若不首先对“配合战争”予以忏悔,就不可能有日本佛教的国际化。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战后六十年间(二十世纪后期),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之下,国家与日本佛教之间的关系还是发生了显著的方向转换。
(二)学问佛教
可以说,圣德太子是学问佛教起始的象征。国家佛教的性格也由来于太子。《三经义疏》(有人说并非全都是太子的著作)就是学问佛教。有人主张,日本有了像样的思想和像样的学问,是始于圣德太子。而且由于其内容是佛教,于是就成为:由于佛教,日本产生了学问和思想。从那时起,各宗派的学问虽然是主流,但明治以后,近代佛教学发展起来,现在,日本的佛教学已经成为世界佛教学的中心。但因此也有人感叹:佛教学虽然日益兴盛,但佛教却未必。甚至还有学者僧比有德僧获得更高评价的一面。
(三)生活佛教
生活佛教就是融入并沉淀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习惯、风俗、仪式活动等等。相对于国家佛教而言,这是否可以称为庶民佛教呢?庶民佛教的发展是非常广泛而丰富多彩的,主要有:祖先崇拜的葬祭佛教、襄灾祈福的祈祷佛教、年中行事(例行佛事活动)、文学、音乐、艺术艺能等等。这些东西由于是在漫长的传承之中那些沁浸到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东西被生活化了,所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虽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状况的变化(比如家庭结构、学校教育等)所带来的生活意识的合理化,使得生活佛教的内容也在慢慢改变,但可以说变化并不显著。其主要者,可列举如下:
1、 祈祷(咒法)佛教——固有的土俗信仰、民间信仰、萨满教、山岳佛教、修验道、襄灾祈福佛教(除病息灾、五谷丰饶、阖家平安、疾病痊愈、生意兴隆、交通安全)
2、 祖先崇拜(回向)佛教——镇魂、慰灵
3、 习俗(风俗)佛教
4、 葬仪(墓地)佛教
5、 檀家(家庭)佛教
6、 戒律淡化的佛教
7、 文化遗产(观光)佛教
8、 礼仪佛教(艺能)
(四)宗派佛教
以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真言宗为首,有众多宗派。
1、 教团佛教
2、 寺院(职员僧人)佛教
日本佛教的以上四种特色,可以认为是以下1至4条真实的人生(生活)佛教展开的基础和方便:
1、 求道(修行)佛教
2、 传道(教化)佛教
3、 人间、社会(教育、福祉)佛教
4、 个人(安心)佛教
二、日本佛教的戒律——特别是净土宗的授戒
(一)日本佛教的特色,如上所述,虽有律宗这个重视戒律的宗派,但日本佛教与其他国家的佛教相比,被认为是轻视戒律。
(二)戒律的发展史
1、小乘戒(二乘戒、声闻戒)
优婆塞、优婆夷是五戒,沙弥、沙弥尼是十戒。比丘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是三百四十八戒或五百戒,这个称为具足戒。此外,在家人一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2、三乘共有戒——小乘戒之大乘化
由鉴真和尚传来日本。
3、菩萨戒
a、 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
b、 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梵网经》)
4、圆顿戒
a、 成立于中国、传于日本的菩萨戒,有各种流派。
b、 在日本天台宗,用中国天台宗妙乐大师荆溪湛然所述《十二门戒仪》(《授菩萨戒仪》)来传戒。净土宗祖法然上人在天台宗的根本道场比睿山延历寺修行,受此圆顿戒。
5、在净土宗里,自宗祖法然上人以来,一直依用此圆顿戒,直到现在,不论出家在家都授戒。
僧侣在净土宗传宗传戒道场受戒(二十一天);在家人在授戒会上从僧侣受戒(三天)。
(三)十二门戒仪的内容:
1、开导;2、三归;3、请师;4、忏悔;5、发心;6、问遮;7、授戒;8、证明;9、现相;10、说相;11、广愿;12、劝持。
(四)专修念佛的善巧方便。有信成戒。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