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生经》之流传与兜率信仰之兴废
论《上生经》之流传与兜率信仰之兴废
文 / 心照不宣
《上生经》之流传,分为翻译、注疏、科判、讲解;作观、绘变、诵经;书写、刊印、缮饰、礼拜、供养十二阶。以暗合弥勒菩萨在《稻芉经》中的十二因缘之说。
而翻译、注疏、科判、讲解,属义解道;作观、绘变、诵经,属行持道;书写、刊印、缮饰、礼拜、供养,属兴福道。是为修学三道。
若以六度对应,则以供养为布施,礼拜为忍辱,缮饰、刊印为慈悲,书写、诵经、绘变为精进,作观为禅定,而讲解、科判、注疏、翻译为智慧。深可注意的是,一般说六度,皆为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为什么此处却没有持戒一度,而换成慈悲?要知弥勒法门皆以慈悲为主,以五戒、十善为修行之辅。至于菩萨戒,则以《瑜伽菩萨戒》为宗。要知《瑜伽菩萨戒》,是以戒性为主,戒品为尚,戒行次之,戒相又次之。至于戒仪、戒牒,乃一假相而已。故,舍去持戒一度,而换成慈悲,与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合为慈宗六度。
因为六度有变,所以三学亦有所变,乃为慈学、定学、慧学。慈学含供养、礼拜、缮饰、刊印四科;定学含书写、诵经、绘变、作观四科;慧学含讲解、科判、注疏、翻译四科。
上面,已将翻译、注疏、科判、讲解;作观、绘变、诵经;书写、刊印、缮饰、礼拜、供养十二阶说竟,结以义解、行持、兴福三道;又将布施、忍辱、慈悲、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说竟,结以慈学、定学、慧学三学。在此,总结为行、解二门,即行门含慈学、定学,解门即慧学。因之,行门含布施、忍辱、慈悲、精进、禅定五度,解门即为智慧一度。故知,行门亦囊括供养、礼拜、缮饰、刊印、书写、诵经、绘变、作观八阶,而解门即为讲解、科判、注疏、翻译四阶。
问曰:“缘何在三学、六度内皆有定学、禅定?在《上生经》内不是强调说‘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吗?”答云:“可去参阅拙著《略说弥勒禅法的修习》一文,可知端的。”
在《略说弥勒禅法的修习》一文中云:弥勒禅法,可分为弥勒慈悲禅(弥勒慈心三昧)和弥勒无分别禅两种。修“弥勒慈悲之禅”,要求先起七慈心,再一直修到“观怨亲平等”的“弥勒慈悲之三昧”;但这仍然只是方便法门,如修习究竟的禅,则应修习“真实无分别禅”,亦即“弥勒无分别禅”。弥勒慈悲禅(也被称为慈心三昧)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前行:1、发心:发大慈心,为利有情。2、择处:依闲静处,远离恳图。3、调身:端身正坐,结跏趺坐。4、调心:收摄根门,心无掉举。
第二,正修:1、修平等心:视众生如自己的父母,消除爱憎、亲疏的分别。2、修布施法:根据众生所需,布施给他们内财(如自己的头、目、脑、髓等等,为正报所摄)、外财(妻子、儿女、财富、地位等等,为依报所摄)。3、修解脱法:令其从人天福报直至无上菩提,悉皆圆满。
所谓慈心三昧,即住于慈心、离嗔恚怨憎之念、遍念令众生受乐之三昧。《禅法要解》解释说:问曰:如阿毗昙说,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燧出火,初然细软干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
要想证得真实无分别禅,必须悟解:一切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亦不是无因而生,众缘和合而生起者。盖是众生自心现流,而于本性实无生者。这“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亦不是无因而生”四句,也被称为“四不生”、“四句推捡”,乃是龙树在《中论》中用以推证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等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证诸法无生的道理。这里的无分别禅,乃就六度的禅波罗密而言。其内容与卷中所说,基本是相同的。可知所谓无分别禅,就是安住于中道观的禅观。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所谓弥勒禅,乃是大乘的禅观,其中既有初心行者修习的慈心三昧,也有安住中道的无分别禅观。
上面料简说竟,即以《<上生经>修持法科判图》表列于下,给人以直观之感觉。
《上生经》修持法科判图
翻译━━┓┅┅┅┅┅┅┅┅┅┅┅┇
┃ ┇
注疏━━┫┇
┣━━义解┇智慧━━━━━━━━慧学━━━━━━解门
科判━━┫┇
┃ ┇
讲解━━┛┅┅┅┅┅┅┅┅┅┅┅┇
作观━━┓┅┅┅┅┅┅┅┅┅┅┅┅禅定━━━━┓
┃ ┃
绘变━━╋━━行持┅┅┅┅┅┅┅┅精进━━━━┫
┃ ┣━━━定学━━━━┓
诵经━━┛┅┅┅┅┅┅┅┅┅┅┅┅精进━━━━┫┃
┃ ┃
书写━━┓┅┅┅┅┅┅┅┅┅┅┅┅精进━━━━┛┃
┃ ┣━行门
刊印━━┫┅┅┅┅┅┅┅┅┅┅┅┅慈悲━━━━┓┃
┃ ┃┃
缮饰━━╋━━兴福┅┅┅┅┅┅┅┅慈悲━━━━┫┃
┃ ┣━━━慈学━━━━┛
礼拜━━┫┅┅┅┅┅┅┅┅┅┅┅┅忍辱━━━━┫
┃ ┃
供养━━┛┅┅┅┅┅┅┅┅┅┅┅┅布施━━━━┛
《弥勒上生经》译者,唯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居士,
《弥勒上生经》注者,有元代泉州开元寺断崖妙恩,
作《弥勒上生经疏》者,有隋吉藏、慧净;唐窥基;新罗元晓、憬兴;日本等。
作《弥勒上生经钞》者,有唐五台山诠明律师《弥勒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四卷、唐越州希圆《弥勒上生经玄中钞》数卷、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一卷、后唐中山贞辩《上生经瑞应钞》八卷、后唐归屿《弥勒上生经新钞》一卷、后汉宗季《弥勒上生经晖理钞》一卷、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四卷、辽燕京沿謣绍諲《弥勒上生经义源甲钞》四卷、金代通照守千《上生经瑞应钞》二卷。宋龙门山宝应寺释普胜,因中山贞辩《上生经钞》,繁略不均,解判非当,讲多误失所,乃删多补少,为《上生经钞》四卷行于世。
作《上生经瑞应钞科文》者,仅唐五台山诠明律师《弥勒上生经科》一卷、《弥勒上生经大科》一卷;金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弥勒上生经瑞应钞科》一卷。
讲《弥勒上生经》者,有唐代日本僧澄觉、唐代念京东居士、唐代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梁四明山逍遥子不用无作、后唐东京相国寺归屿法师、后唐会稽郡大善寺虚受、后周宋州广寿院智江、后周五台山真容院光屿、
唱《弥勒上生经》者,有后唐东京相国寺贞诲、
礼《弥勒上生经》者,有后周洛京福先寺道丕、
诵《弥勒上生经》者,有后唐洛阳长水寺令諲、前蜀优婆夷高若人居士、
日本僧澄觉,唐明宗长兴中入京,后诣五台山。澄觉能通汉语,讲《唯识论》、《上生经》,蒙赐紫衣,授“资化大师”之号。
唐代念京东居士,河北陕西人,资性质朴信厚,遇事决裂,若使学佛性,必能勇猛精进,超越过人。然其为讲师者,多传《百法论》,《上生经》而已。(见《金刚经》六祖口诀后序)
唐代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于唐代垂拱二年(686),建开元寺。初为乡人黄恭的一个大桑园。匡护禅师常常于此寺讲《上生经》,听者常千人。
宋龙门山宝应寺释普胜(917—970),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幼岁,情爱偷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逾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普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征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证。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普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闲,习通精赡。普胜所传者中山贞辩《上生经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上生经钞》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以太平兴国四年(970)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
金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1064—1143)为一大家,宋宣和初(1119),尝校勘遁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守千在崆峒山撰写的《上生经瑞应钞》和《上生经瑞应钞科文》,与唐朝新罗僧憬兴的《上生经瑞应钞》、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后唐贞辩的《上生经瑞应钞》、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并称为《上生经瑞应钞》的“五大钞”。
元泉州开元寺断崖妙恩(?—1293),字断崖,俗姓倪,泉州人。遍参名宿,旋入雪峰湘之室。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建言行省,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举妙恩为第一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春,应诏入京,锡紫伽梨,进号帝师。妙恩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弥勒上生经》以见意。寂后,谥“广明通慧普济禅师”。
清肇庆鼎湖山在犙弘赞律师(1611—1685),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广东新会人,俗姓朱,字在犙。生于1611年,早岁从余集生学儒典,博雅能文,弱冠补县学生员。清入主后,乃遁走为僧,研习禅法,参谒鼎湖道邱,而得印可,初在广州之宝象林,后继席肇庆鼎湖。师生平特重实践笃履,虽精于禅,因痛心于丛林浮夸不实之风气,绝口不言禅道,仅弘律仪,倡导戒行,以为职事。于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撰有《兜率龟镜集》弘扬弥勒信仰的种种事迹。
清黔阳县蟠龙山宗信法师(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名黄,家巨富。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
北凉沮渠京声居士(?—464),即安阳侯,北凉河西武宣王沮渠蒙逊(401—433在位)之从弟。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沮渠京声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咨问道义。佛驮斯那本学大乘,天才秀发,诵半亿偈。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侯从受《禅秘要治病经》,因其梵本,口诵通利。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转为晋文。
东晋隆安五年(401),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北凉土地,自称为武宣王,改元永安。闻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请出经本。昙无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经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昙无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慧嵩、道朗等更请广出诸经。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昙无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外国究寻。值昙无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涅槃经》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北凉玄始三年(414),昙无谶初就翻译《涅槃经》。至北凉玄始十年(421)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昙无谶云:“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于此方减百万言。今所出者,止一万余偈。”一日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尝告沮渠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沮渠蒙逊不信,欲躬见为验。昙无即以术加沮渠蒙逊。沮渠蒙逊见而骇怖。昙无谶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谓沮渠蒙逊曰:“鬼已去矣”。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境内获安,昙无谶之力也。沮渠蒙逊益加敬事。
因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安阳侯沮渠京声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所读众经,即能讽诵。常以为务学,多闻大士之盛业。沮渠蒙逊义和三年(433)三月,昙无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沮渠蒙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昙无谶。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临发之日,昙无谶乃流涕告众曰:“昙无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沮渠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岁宋元嘉十年(433)也。黑白远近,咸共惜焉。既而沮渠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沮渠蒙逊。至四月,沮渠蒙逊寝疾而亡。
宋元嘉十六年(439),北魏吞并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乃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甲午,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至建康。初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观音》二观经。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深加赏接。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乙未九月,扬州竹园寺慧浚尼,复请安阳侯沮渠京声翻译出《禅要秘密治病经》二卷。安阳侯沮渠京声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顷之又于建业钟山定林寺,译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侯沮渠京声居绝妻拏,无欲荣利。从容法侣,宣通正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后遘疾而终。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甲辰,建康竹园寺慧浚尼寂。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殁。安阳侯沮渠京声,沮渠北凉时期,译经一部(二卷禅法)。南朝刘宋译经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梁京师灵味寺宝亮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443—509),本姓徐氏。其先东莞胄族,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宋孝建二年(455),宝亮年十二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道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宝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累。道明谓曰:“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宝亮感悟,因此客游。
宋大明八年(464),宝亮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袁粲后与道明书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宝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四十二遍,《维摩》二十遍,其《大品》、《小品》十遍,《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余人。咨禀门徒常盈数百。宝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宝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今上龙兴,尊崇正道。以宝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宝亮任率性直,每言辄称贫道,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509)初,敕宝亮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上为之序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玟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止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焚灼于火宅,拯沉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流通先觉,孜孜如也。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朕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敬营福业。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以天监八年(509)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于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内。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宝又善三玄,为贵游所重。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八
隋豫州沙门慧缘法师
隋释慧缘,豫州人也。少出家,蔬食苦行。日诵《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为业,心欣生兜率,以所修行业,发愿回向彼业,志求奉见弥勒。十二年中更无休息。
梦一人童子来告慧缘:“汝行业欣兜率,虽生彼天,不可奉仕弥勒大士。何以故?未读法华故。若人受持十善,虽生彼天处,不受持妙法华经者,唯在外天不事补处。着欲因缘,还堕三途。”说是语已,上升虚空。梦觉流泪,悔谢前心。更从师友受经,画夜转读经三年。
复梦前童子来谓慧缘:“汝业既熟,寿命未尽。先欲奉见弥勒菩萨,从我胁下,即接上升入兜率。”弥勒菩萨,与大菩萨围绕说法。见慧缘入,说偈赞曰:“善哉大释子,转读一乘故。现身见我身,舍寿必生此。”慧缘闻斯偈讫,欢喜流泪。见前后左右,百千众会在座。复见空座,无人甚多。即问天众:“何故有座无人”。
时有二菩萨,即是侍者,一名法音林,二名大妙相。即从座起,谓慧缘曰:“当知空座者,释迦如来末法中读诵法华妙教之人,当生之时所坐之座,是故彼座空无人。汝座在彼中,汝行业妙故,我迎接汝。先所见童子,岂异人乎?大妙相我是也。速还人间,令闻知此事,转读大乘。十二年后,舍寿至此处受教。”复教从前童子来下。梦觉欢喜,对朋友而说此事。
十二年后,慧缘无病而卒。紫云耸空,人皆谓瑞矣。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灵干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灵干(?—612)。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也。志节恭勤常修净业。依《华严经》作“莲华藏世果海观”,及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作“弥勒天宫观”。
至开皇十七年(597),遇疾暴闷。唯心不冷,未敢藏殡。后醒述云:“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官须见师’。俯仰之间,乃与俱往。状如乘空,足无所涉。到一大园。七宝树林,端严如画。二人送达,便辞而退。干独入园,东西极目。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焜煌乱目,不得正视。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忽闻人唤云:‘灵干汝来此耶’。寻声就之,乃慧远法师也。礼讯问曰:‘此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与僧休,同生于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师也’。远与休形,并非本身。顶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炜绝世。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又谓干曰:‘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因得觉悟。“重增故业,端然观行,绝交人物。
至大业三年(607),禅定初成。敕召为道场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叙。
至于八年(612)。于本房内所患渐重。将欲终卒。目精上视。不与人对。久之乃垂。颜如常日。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干谓真曰。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相逐而去。
唐京师纪国寺东方菩萨慧净
释慧净(577—645),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宗,乡邦称美。慧净即隋朝国子博士房徽远之犹子也。生知天挺,雅怀篇什。风格标峻,器宇冲邈。年在弱岁,早习丘坟。便晓文颂,荣冠闾里。十四出家,志业弘远。日颂八千余言。总持词义,罕有其比。游听讲肆,咨质硕疑。征究幽微,每臻玄极。听《大智度》及余经部。神辨孤拔,见闻惊异。有志念论师,驰名东夏,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乃从听习《杂心》、《婆沙》。学周两遍,大义精通。根叶搜求,务括清致。由是嘉声远布,学徒钦属。
开皇之末(600),来仪帝城,屡折重关,更驰名誉。注述之余,寻绎无暇。却扫闲室,统略旧宗。缵述《杂心》、《玄文》为三十卷,包括群典,笼罩古今。四远英猷,皆参沉隐。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为之《文疏》三十余卷。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罽宾正宗,传芳季绪。
武德初岁(618),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京城大德,竞陈言论。有清禅法师,立破空义。声色奋发,厉逸当时。相府记室王敬业,启上曰:“登座法师,义锋难对。非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即令对论。慧净曰:“今在英雄之侧,厕龙象之间。奉对上人,难为高论。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布春雨之泽。使慧净咨质小疑,令法师揄扬大慧。岂非佛法之盛哉。”因问曰:“未审破空,空有何破。”答曰:“以空破空,非以有破。”难曰:“执空为病,还以空破。是则执有为病,还以有除。”覆却往还,遂无以解。
贞观二年(628),新经既至,将事传译。下敕所司,搜选名德。慧净当斯集。笔受《大庄严论》,词旨深妙,曲尽梵言。宗本既成,并缵《文疏》为三十卷。义冠古今,英声借甚。三藏法师对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抚慧净背而叹曰:“此乃‘东方菩萨’也。自非精爽天拔,何以致斯言之极哉。”其为异域,见钦如此。慧净法师撰有《法华经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生经要缵》、《下生经要缵》等各出要缵。盛行于世。并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慧净之功也。及贞观十九年(645),更崇翻译。所司简约,又无联类。下召追赴,谢病乃止。今春秋六十有八。声问转高,心疾时动。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义侣则掇其冠冕,文句则定其短长;词辨则揭其菁华,音韵则响其谐调。神气高爽,足引懦夫。墙宇崇深,弥开廉士。斯并目叙而即笔,故不尽其纤隐云。
唐京兆大慈恩寺洪道窥基
唐京兆大慈恩寺释窥基(632—682),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
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尉迟说六代孙尉迟孟都,生尉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尉迟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窥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玄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尉迟宗,微讽之出家。窥基父尉迟宗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玄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窥基父虽然诺,窥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玄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窥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
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玄奘所译《唯识论》。初与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窥基求退焉。玄奘问之,窥基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玄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窥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圆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圆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窥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玄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玄奘遂为之讲陈那之论。窥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玄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圆测公同前,盗听先讲。玄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
窥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西明寺道宣律师。道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窥基去方来,道宣怪其迟暮。窥基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
永隆元年(680),窥基躬游五台山,登太行山,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窥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窥基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窥基随玄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文殊大士灵应录》云:永隆元年(680),窥基法师游五台山,栖居一年。因奉帝诏,不得不回京城。将行之时,有一异僧,从林中出,阻止他说:“法师一期报缘将尽,何不就在这里安然寂化,为什么还要奔波劳碌?”窥基法师回答:“不行!我觉得我的宿缘是在他方。”异僧见师志已坚,不再阻止就说:“那么法师自己多加保重,明年再来此相会好了。”窥基法师走后,华严寺修行的人,就问那位异僧:“他说的他方,究指何处?”异僧就说:“弥勒菩萨的地方,他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啊!”异僧说罢,走入森林中。修行人追上去,却怎样也找不到了。窥基法师到长安后,翌年临圆寂前对徒众说:“十方尘刹,宛同是游戏场所。生死涅槃,也不过等闲的游戏之物。唯有兜率天宫,是我真正的归宿之处,我将回到我应回去的地方。”说完以后安祥示寂,世寿五十一岁。当朝皇帝制法师像赞誉不已。表示朝廷对他深深的追悼。
永淳元年(682)壬午,窥基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长安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余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窥基生常勇进,自西河古佛寺归来后,遂造《弥勒上生经瑞应疏》二卷。又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窥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
太和四年(830)庚戌七月癸酉,迁窥基墓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窥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663)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赞宁等奉敕撰《宋高僧传》卷第四《义解篇》第二之一《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灾,厥子乃肯播。矧能肯获,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后梁会稽四明逍遥子不用无作
释无作(853—909),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司马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
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余,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无作之出家增上缘矣。
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无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
初无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见《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后周宋州广寿院智江法师
释智江(885—958),俗姓单,幽州三河南管人也。本富族游侠之子,虽乘竹马,厌回火宅之门。乍玩沙堆,好作浮图之制。略闻竺干之教,必淡虑凝情,若潇湘之逢故人也。
唐乾宁四载(897)。始年十五,诣盘山感化寺,遂成息慈,息慈业备。
唐天复三祀(903),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自此担簦请业,择木依师。《净名》、《上生》二典精练,涣然冰释,心未属厌。
后梁龙德元年(921),于商丘开元寺请名数一支。所谓精义入神散则繁衍。因着《瑞应钞》八卷,达者传之。生徒影附,缮写伙多。
后唐同光元年(923),在微子之墟住院。缔构堂宇,轮奂可观。复塑慈氏、释迦二尊,十六罗汉像。咸加绩彩,克肖圣仪。善务方办,俄遘沉痾。
以后周显德五年(958)孟秋,顺终,享龄七十四。当属纩时,满院天人杂沓,若迎导之状。畴昔誓生睹史之昭应也。吏部员外郎李铉着塔铭云。
系曰:前人立义,皆按教文。岂得好恶,随情是非,任见已行。前辙不覆,后车胡不,谨而循之。
通曰:夫创著述者,有四焉:一前说极非于文茫昧,一僻见谬解领悟自乖,一乐繁嫌略,一好直怪迂。有一于此,无不著述也。江公《瑞应钞》未经披览。闻诸道路言,亦济时须。苟不济用,而变革古德义章,则何异以旧防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也。(《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
后周太原三学院通悟光屿
释光屿(894—960)。俗姓韩氏,应州金城邑人也。幼读儒书,有佐国牧民之志。频有神人梦中警策曰:“汝于佛法,有大因缘”。遂投真容院。附法威。侍其瓶锡。谨弟子之职。
受具后,诵《净名经》。彻简每至“依于义不依语”,告喻本师而求听习,法威寻许诺。遂诣太原三学院,涉乎寒燠。研核孜孜,屡改槐檀。乃讲《维摩》、《上生》二座。忽谓同志曰:“余忆昔年,每念依于义。迩栖学院,今讲二经。穷理见性,知果验因。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
后晋天福三年(938),俄辞晋水,却返故山。戴《华严经》绕菩萨殿,六时右旋礼佛。时后晋高祖握图之三载也,名闻丹禁,遂赐紫衣。
后晋天福四年(939),后晋高祖授号“通悟”焉。山门僧官与大众,坚命临坛。告辞不允。僧官谓曰:“师行解兼人,独善其己。良璞不剖,必见泣血。”辞不获已,度人三二载,坚求脱免。
后晋开运元年(944),属少王嗣位,院乏主守。大众佥举,非屿而谁。辞曰:“此山,四海客游之所。奈何不出院门有年岁矣。令知供养有何所须。”虽免不从。自后供施委输,十八年中,供百万余僧。一夕云雾俱发,霰雪交零。屿之盖经,白练一条,可三四尺,忽尔不见。翌日深更,遗练俄还旧所也,盖阴神之送至欤。
后周显德七年(960)庚申岁十月,示疾。谓诸子曰:“犹龙者,厌乎大患;叹凤者,悲于逝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讫,如蝉蜕焉。俗寿六十六,僧腊四十六,茶毗于东峰下。取诸灵骨,瘗于塔幢,舍利随缘供养焉。(见《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
前蜀优婆夷高若人居士
蜀王氏伪乾德初(963),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戒二十余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若人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若人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若人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若人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若人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
三伤颂者,自在和尚所著。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着。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一钵和尚者,歌词协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一《习禅篇》第三之四)
宋龙门山宝应寺宣教普胜
宋龙门山宝应寺释普胜(917—970),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
幼岁,情爱偷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逾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普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征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证。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普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闲习通精赡。胜所传者中山贞辩《上生经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上生经钞》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
以太平兴国四年(970)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
辽总因寺弥勒行者妙运
释妙运,住总因寺。诵《法花经》为业。常愿生兜率天上,奉事弥勒菩萨。更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祈愿感应。妙运生年七十有余,微疾顿发。语师友言:“化佛来迎。说此言:‘汝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若有人识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人天,亦应礼拜,不久必生,兜率净土,奉事慈氏菩萨’云”。不久而卒矣。(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
辽弥勒行者上生抄主诠明
释诠明法师,发愿造三寸刻檀慈氏菩萨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经抄》四卷,以明幽玄。梦其像渐大,金色光明,赫灼对诠明微笑。诠明白像言:“我等愿求生兜率天。将得生不。”像言:“我既得释迦文大师要势咐嘱,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作是言已,还复本像。诠明秘不语他人。没后,始见遗书中,知其见感应。临终之时,傍人梦见百千青衣人来迎,诠明指天而去矣。(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五一册、八五一页、上)
辽兜率天宫观行者沿謣
释沿謣,少而出家。有义学喜誉。常愿生兜率天,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作作兜率天宫观。注《义源》四卷。梦有青衣童子。告謣云:“师若欲生兜率天,奉见慈氏大士,方造形像观真容”。觉即刻木为像。生年七十有余而卒。临终之时,告徒众曰:“我所造像,现虚空中,从像生天矣。”(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
金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
金代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法师(1064—1143),俗姓贾,槁城人。性聪慧,无幽不烛。诞灵宋朝,匿迹崆峒;形宗饮光,学务慈氏。为一朝唯识之巨魁矣。善讲《瑜伽师地论》、《唯识论》,又着有《心经幽赞》等疏十有余部。尝因《上生经瑞应钞》而制末章,《上生经瑞应科文》则其一也。元佑年间(1086—1094),受赐,号为“迥照大师”。宋宣和初(1119),尝校勘遁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守千法师在真定府龙兴寺撰写的《上生经瑞应钞》和《上生经瑞应钞科文》,与唐朝新罗僧憬兴的《上生经瑞应钞》、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后唐中山贞辩的《上生经瑞应钞》、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并称为《上生经瑞应钞》“五大钞”。晚年隐居崆峒山。(见《常山贞石志》二十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二载元瞻思撰碑记云:“金天会五年(1127)卒,年六十四岁。”
书写《上生经瑞应科文》引
盖分科、注脚者,源创乎秦道安,其来尚矣。其为科也,分析文章之起尽,连以细系,案之上层,由渐阶降粲然,而莫不以解关节,臻其幽致也。
爰有《上生经瑞应科文》,乃是守千法师之所述也。师诞灵宋朝,匿迹崆峒;形宗饮光,学务慈氏。为一朝唯识之巨魁矣。讲经、论,又著疏十有余部。尝因《瑞应疏》而制末章,科文则其一也。
予初志此业,写《疏》及《抄》,然犹患于科文之不备也。顷日,书肆携之来,示予曰:“斯书,今罕传于世,师幸写之,以启后学。”予欣然曰:“我先写《疏》、《抄》,未及科文,而常慕之年于兹矣。子今授之,可谓良不愆干索也。”退后,别为一本,并之《疏》、《抄》,于是,美玉得其全焉。欲重显其嘉举之有,所以乃有是序。又犹有寿诸梓与疏同流行之云。
享保岁次甲辰纳稼谷旦
风禅子
兴福寺福园院识
明末天台山幻为如惺禅师
如惺大师(1567—1638),明朝人,生于1567年。为天台宗僧人,万松行秀禅师法孙、千松明德禅师法嗣。博学多闻,尤善文笔。偏好史乘、传记之学。钟情并弘扬弥勒法门。
明万历二十三年(1695),幻为如惺禅师住吴门尹山寺。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幻为如惺禅师重刊《佛法金汤编》。后又续编当代之护法者。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莲池大师弟子、湖广提学、江苏昆山居士王志坚,修习兜率天宫观。并撰《弥勒忏法》一卷,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幻为如惺禅师按照天台忏法仪轨,制作出第一部弥勒法门的忏本《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此忏仪吸收了有关天台忏法的仪轨,并掺有大量的教说,为弥勒礼忏仪的集大成,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对弥勒法门有极正面的贡献。师虽为天台僧人,却修持、弘扬弥勒法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吴门进士营志道应如惺禅师请,为《龙华忏仪》作序。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嘉兴楞严寺如鉴亦为《龙华忏仪》撰跋,并付梓刊行流传。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月,幻为如惺禅师又偶于史志、文集中,见有南宋以来诸僧之行实事迹,即随录之,计得二百余人,分为译经、解义、习禅等三篇,而着成《大明高僧传》八卷。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幻为如惺禅师示寂浙江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终年七十二岁。
距今约四百年前,浙江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沙门幻为如惺禅师,于明万历丙午,依据《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
与之同时,缁素修习此业者,亦日呈兴盛之势。万历丁未春,吴门进士营志道为惺师《龙华忏仪》作序,万历庚戌佛成道日,楞严寺如鉴亦为《龙华忏仪》撰跋,并付梓刊行流传。此为弥勒忏法之始。而与幻为如惺同一时代之江苏昆山居士、莲池大师弟子王志坚,亦撰写《弥勒忏法》一卷,且修习兜率天宫观。此后四百年,鲜有后继者。当今丛林,已不闻有修习此业者,道俗皆不知有此二着矣。
盖幻为如惺《龙华忏仪》以天台教观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经作观,修习者鲜,今已不传。王志坚《弥勒忏法》更是鲜有人知矣。
清初在犙弘赞律师
在犙弘赞(1611—1685),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广东新会人,俗姓朱,字在犙。早岁,从余集生学儒典,博雅能文。弱冠,补县学生员。俟清入主中原后,乃遁走为僧,研习禅法,参谒明末清初曹洞宗高僧雪关智闇禅师,而得印可。后参曹洞宗僧肇庆鼎湖山溪壑道邱禅师,继席肇庆鼎湖山。
嗣法雪关智闇后,初住广州之宝象林,因痛于净土信仰极端偏颇,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之见闻,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而成《兜率龟镜集》三卷。大力倡导弥勒信仰,主张兜率往生。《兜率龟镜集》,凡三卷。清代在犙弘赞禅师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之见闻,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所成者。本书之编述,旨在收集有关弥勒兜率往生名贤之行谊与德业,以作为后世学人之指南。卷上为应化垂迹,卷中记述上生内院之圣贤,卷下收集有关弥勒信仰之经咒愿文。
大师生平特重实践笃履,虽精于禅,因痛心于丛林中浮夸不实之风气,绝口不言禅道,仅弘律仪,倡导戒行,以为职事。于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五。
撰有《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禅师剩稿》五卷、《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心经论》、《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兜率龟镜集》三卷、《归戒要集》三卷、《八关斋法》、《礼佛仪式》等数十种。(《鼎湖山志》)
清弥勒行者工布查布
工布查布,是蒙古乌珠穆沁旗人,生长于乌珠穆秦部落,他自幼为康熙皇帝抚养长大,受清圣祖鞠育之恩,后就任仪宾之职。同时,他又精通西土之语,故清世宗特留之于帝都,任西番学总理,掌管翻译之事。于清高宗时期,相继译出《造像量度经》、《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等三部,尤其以《造像量度经》影响乾隆以后之造像。他精通蒙满藏汉多种文字,自幼喜爱佛典,曾和几位著名的喇嘛高僧学习佛像梵塔的尺寸图像等等。是乾隆年间翻译家、蒙古族学者、内阁掌译、西番及蒙古诸文番学总管仪宾。
清雍正时(1723—1735),工布查布任西番学总理。翻译《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
清乾隆七年(1742),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来京,与他谈起《造象量度经》一事,并鼓励他将此书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也深感《造像量度经》历代仅凭口授,他决心把它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潜心研究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它全部翻译出来。这部汉文译本的出现,为艺术工匠从事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是今天我们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工具书。同时他还撰有《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造像量度经续补》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诸佛像、诸菩萨像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清乾隆十三年(1748),《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造像量度经续补》,与《造像量度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
清乾隆八年(1743)正月,工布查布在北京广仁弥勒院,依藏文佛典翻译成汉文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是工布查布的代表作。亦即弥勒信仰之最后经典,使弥勒信仰经典依据趋于完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与《普贤菩萨发愿偈》《八十八佛忏悔文》合称中华佛教“三大忏愿”。纯以偈颂形式赞颂弥勒功德,促使弥勒信仰在清朝的复兴。《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末有:“行此菩提道,名称慈氏子,圆满六度行,超于十地位。我以此善愿众生,命终速往兜率宫。受生皆于见法阁,即为慈氏之长子。十地自在降阎浮,证得十力大位时。愿受妙法甘露味,圆满佛行尽无余。从此命终承愿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庆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记。”
慈宗学会创始人太虚大师
民国浙江奉化雪窦山太虚唯心大师(1889—1947),俗姓吕,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师幼失怙,母改嫁,乃随祖母移居大隐庵中,长养于庵院,深受宗教熏陶。十六岁萌出尘之志,投苏州九华寺士达座下出家,法名“唯心”。旋依师祖奘年老人,为立表,字“太虚”。太虚大师一生中大力鼓吹佛教的三大革命:一、教理革命。二、教产革命。三、教制革命。有“革命和尚”之称,传遍遐迩。
民国二年,大师创办《佛教月报》,并主张用阳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亦曾主张以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列为五大名山之一。大师对各种法门平等弘扬,但凡具缘之处,便拈出慈宗法门以利众生。
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大师常以所作之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愿生兜率,亲侍慈尊。俟弥勒菩萨降生娑婆成等正觉,即偕慈尊下生人间,广度有情,也因此以后凡师所开创的道场,皆遵此而行。
一九二四年春,师编定“慈宗三要”,并为学僧讲授。
一九二九年,师寰游欧美期间,在法国巴黎为信徒诵《上生经》,导唱三皈依,略示《上生经》大意,并以《慈宗三要》嘱为译传流通。
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间,师住持闽南佛学院(即厦门南普陀寺)时,凿阿耨达池,构兜率陀院,设慈宗坛供奉古铜弥勒菩萨像,旦夕禅诵其中,后皈依者浸多,因此集众修习慈宗法门,渐成“慈宗学会”,编辑《慈宗要藏》。师亦到各处宣讲《上生经》、《下生经》及《弥勒大成佛经》,并留有讲录流通。大师将慈宗奉为自己的定课而勤行不绝,并于三五年底及三七年底修弥勒静七过年。三六年三月十七日,师于上海玉佛寺入寂时,在侧的缁素弟子为助念弥勒圣号,祝上生兜率,再来人间。四月八日荼毗,法尊法师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而以心脏不坏,满缀舍利。可见师愿力宏深,功行不虚。后由印顺导师等编辑遗着三十二句册,七百万言之《太虚菩萨藏》,流传后世。乃“慈宗”立名者、“慈宗学会”创始人。
台湾台北法云寺默如能识
默如长老(1905—1991),1905年出生,江苏省东台县人。八岁父逝,家人希望师之弟出家,其弟不愿,而师十分向往寺院生活,家人就随他的意愿,依蔼谷老和尚出家。命名能识,号默如,意谓“默而识之”。师于寺中服沙弥役达十年之久。二十岁时奉蔼谷老人之命,于金陵宝华山受具。之后开始行脚参访。参访结束后,师入虞山兴福寺的“法界学院”受学。后分别就读杭州佛教师范学校、厦门闽南佛学院。抗战胜利后,接任宝岩寺方丈,于任内宣说《金刚经》、《仁王护国经》等。任期届满后,三十八年赴台湾追随慈航法师,协助课务,教学讲经。到四十三年,证莲老和尚约他住于新店竹林精舍,四年中仍不断到各地讲经授课,度化众生。民国四十七年,与戒德法师在新生南路买了一处民房,命名“法云精舍”,尔后重建,改名为法云寺。默老修持弥勒法门,发愿上生兜率觐慈尊,启建弥勒法会领众修持,为民国以来台湾首见。民国七十年后,默老息影法云寺,礼佛读经,不预外务。着有多篇弘扬弥勒法门的文章:《为修净土者进一言》、《净土探究》、《兜率净土及其修习》、《礼弥勒文》、《上生经赞》、《下生经赞》、《弥勒佛赞》等,亦撰写了近代少有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疏》,可谓当今《大成佛经》的权威。
民国八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于台北,世寿八十六,僧腊七十八,戒腊六十八。
苏州灵岩山寺宝月法因
苏州灵岩山寺宝月法因法师(1911—1991),河北省容城县午方村人,生于1911年,俗姓孙,名宝田,家境颇富。自幼聪敏,风鉴朗拔,幼读私塾六年,勤奋笃学。十六岁时欲赴北京求学未遂。十九岁时经友人介绍到恒德厅任会计。二十六岁起日诵《金刚经》五十余部,深有悟处。二十七岁皈依三宝,自学唯识,颇有心得。二十八岁莅陕西,依兴教寺方丈妙阔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法因,号宝月,从师学唯识,深研教乘,昼夜不怠,深得师之赏识器重,并传授法相玄义与他,且精进持诵《法华经》,常一日一部。二十九岁受具足戒,禀持戒法,精勤讽诵群经,志存宣法。三十岁时,曾夜梦印光大师语道:“给你舍利子。”一九八○年,灵岩山寺创办佛学院,法师奇缺,无人授课。法因老法师于陕西终南山得悉。慨然前去,穷毕生所学,讲授法相唯识,直至临终。三十四岁时于大兴善寺创办巴利佛学院,当时太虚大师任名誉院长,妙阔法师任副院长,法因法师开讲《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后因经费拮据,办一届,历六年。四十岁时,回兴教寺任监院,帮助师父管理寺内外一切事务,道场兴隆,法缘广大,广开法筳,斋讲不倦。信众肃肃,洋洋济济,十方赞颂。法师刺十指血写《法华经》一部,立誓终身奉诵是经,每日中夜二时起身,讽诵此经一部,历经数十年不辍,深得法华幽旨。四十六岁,陕西省举行了一次传戒会。于长安县兴教寺,法因法师为尊证阿阇黎。十年动乱,佛教法难。法师备受折磨,打成右派,戴上反革命份子帽子。他逆来顺受一切,但仍坚守净戒,誓死不开荤、不食肉,被批斗五十三次,权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想。在此期间,决不脱下唯一剩下之一套僧衣。他被派到工地进行改造,但着僧衣,从事繁重之体力劳动。后来染病,饭食不下,生命垂危。此时,遇一位医生,有人向医生说:“这位出家人,心诚奉佛,不染荤腥,净戒正信,早晚默诵经文,常食无菜之饭。”医生闻之,顿生悲悯,精心治病,经一月余,法师身体好转。他在二十年辗转中,饱尝了酸辛。1979年政策落实,拨乱反正,法师昭雪后,回陕西西安,朝五台山,至法门寺拜塔。1980年,他正筹划兴教寺恢复事宜,苏州灵岩山寺佛学院明学院长听闻法师讲学甚笃,即至函聘请。因此他毅然于次年到灵岩山寺。他已七十岁,而能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培养人才。他先后讲授《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论》、《唯识卅论颂》、《解深密经》、《显扬圣教论》、《维摩诘经》、《法华经》。课余书《法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维摩经》、《观普贤行法经》、《弥勒成佛经》、《无量义经》等,并有经论注解。法师性度弘伟,兴无缘慈,常有学僧清众围座膝前聆听教诲,远道慕名求法,来者有问必答,方便善巧。法师深居简出,严以律己。慈悲高尚,行道热心。一九八四年暑假应福建南普陀寺妙湛法师之请,前去讲法,并往雪峰寺转大法轮,广度善信。指示迷津。名震闽南闽北,法泽群萌。一九八五年秋,法师应陕西佛教协会之请,前去传戒。此次是继二十八年后先师之后一盛会,参加者达一六○○人之众。其中出家戒子三○○余人。他自编传戒事宜,按部就班,如律如仪,使秩序井然之法会法喜充满,得未曾有。1986年夏、一九八七夏、法师二次应邀赴西部地区弘法。之后回灵岩山寺,因双腿无力而深居,并告学僧:“吾已老,心有余力不足,无缘外出弘法矣。希望你们精研经教,毕业后,振兴佛法”。
法师平时课外,白天书经,早上三点起身诵《法华经》前四卷,晚间读后三卷,再四十八拜。过去,晚间可拜法华一○○○拜。熟读法华仅两个半小时,并可背下全经。1987年,除早晚诵法华经外,早上增加诵《弥勒上生经》,晚间增诵《弥勒成佛经》。此举寓意深刻,一为意味他求生兜率净土,听闻正法;一为意味他将同弥勒降生人间,承释迦愿,普度无量众生,于龙华树下成佛向人间说法。正是早生兜率净土,晚去人间成佛。
1988年后,于日间诵四十卷之《大般涅槃经》,三天诵一部,到九十二年圆寂之前已诵廿余部,书写一部。有时讲解诵持此经之十种功德,及此经大意。1991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老法师起身,因双腿乏力,而跌倒即卧床不起。全寺僧众得知,咸来探望。病中他还与人讲《大涅槃经》前二十卷。意味着涅槃要自己圆满,说食终不能饱。
弥留之际,打一饿七,至第八天即一九九二年农历六月初三日,上午叫人打来热水沐浴更衣,异常清醒,瓜熟蒂落、自知时至,结跏趺坐,坦然与侍者握手告别,安详示寂,享年八十二岁。荼毗后,五色舍利无数,晶莹琉璃一块,牙齿不坏。尤为令人惊奇的是,火化后舌根完整无毁,古铜金色,坚硬如铁;击之,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象征法因老法师在世时,终身读诵《妙法莲华经》之至诚恳切,及宣讲此经之至真无误。同时验证了此经之无边妙用和殊胜功德。次日下午四时半,全寺僧众俱来助念,将法师入龛。
其于末法之世,虔诵法华,得舌根不坏,证明法华经之殊胜无比。亦证实了宋仁宗皇帝赞《法华经》诗:“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灌顶醍醐点点凉。假使造罪如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宝月法因法师垂化世间僧腊五十四,戒腊五十三,毕生清白,平凡中无限伟岸高洁。
镇江焦山定慧寺大鑫茗山
镇江焦山定慧寺大鑫茗山法师(1914—2002)俗名钱延龄,1914年农历2月20日于江苏盐城市,书香门第,幼从父读古诗文,随母诵经学佛。十九岁在建湖罗汉院依上宏下台老和尚出家,法名大鑫,字茗山。二十一岁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二十三岁得太虚大师推荐入武昌世界佛学院高级研究院深造。抗日战争期间,受太虚大师之委派,先后至湖南耒阳、衡阳等地住持丛林,创办佛学院,并协助太虚大师编辑出版《海潮音》。一九四六年夏,奉召由湘返苏,参加太虚大师举办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结业后留焦山佛学院主持教务,并主编《中流》佛学月刊。经焦山定慧寺智光、雪烦、东初两代上人择为法嗣。一九五一年,师荣任焦山定慧寺方丈至今。十年浩劫,师被逐出山门,居陋巷,处窘境,室徒相如之壁,食仅颜子一瓢,依然僧家本色,坚持独身、素食、诵经、持戒、不改装、不还俗,手书《楞严经》(已出版,并将再版),并撰写佛教诸经提要,对佛学之贡献甚大。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师应请重返焦山主持寺务,领导古刹复修。1982年,师受聘为中国佛教协会在南京楼霞山创办的僧伽培训班主任。1984年受聘为中国佛学院楼霞山分院第一副院长。先后兼任南京楼霞寺、宝华山隆昌寺、无锡灵山祥符寺、盐城永宁寺方丈。1992年出版《茗山文集》。1995年出版《茗山书法作品选》。
其它著述包括文章、诗词、楹联、法语、讲经稿、日记、书信等等,累超一千万言。曾赴台湾弘扬弥勒净土,于汐止慈航大师道场——弥勒内院演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义》,劝诸大众求生兜率陀净土。师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和法孙,他秉承太虚大师对大乘各宗平等融贯之说,屏除佛教各家门户之见,深研佛理,通晓三藏,尤精龙树、提婆、无着、世亲之学。所述论文及讲义,均为佛教界及学术界所推崇。师一生戒律精严,待人慈悲,以维护佛教、振兴佛教、讲经弘法、利益众生、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为毕生宏愿。近二十年间,师不辞辛劳,不顾耄耋之年,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其它东南亚诸国和港台地区,讲经、传戒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为国际交往、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朽奉献。师教通显密,学贯儒释,素有诗僧和书僧之称。他的诗质朴无华,淡而有味,饱含爱国爱教之情;其书法敦厚而秀丽,柔中有刚,被海内外视为珍品。经才纬抱,名重一世。他的圆寂,无疑是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损失,四众痛失依怙,教界痛倾砥柱,悲何言哉?师舍报于农历闰四月初十,享有八十有八。僧腊七十,戒腊六十七夏。
师临终前留下遗言二首兹录如下︰
我佛遗教,以戒为师,依戒修定,因定发慧。
由戒定慧,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趋向解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各宗各派,殊途同归,信此信彼,信仰自由。
相互尊重,不立门户,六和无诤,团结互助。
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逐步个炼。
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
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其弟子亦为茗山大师做颂曰:
一代宗师,万众楷模。慈霭被人,气度肃穆。
难忍能忍,说虚诚笃。持戒精严,道风远播。
讲经弘法,四海倾慕。师之操守,旷代罕觏。
悲深行苦,度生无数。五宗并继,禅净双修。
显密兼通,理事融摄。为法忘躯,中兴焦岳。
功行果满,上升兜率。祈愿再来,教化娑婆。
湖南洪江嵩云山乘法通才
湖南洪江嵩云山乘法通才(1915—1996),字乘法。俗姓张,名宏日,系邵阳洞口三门人。诞于民国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六岁后随母住庵茹素。十四岁,依湖南洞口三门观音阁镜澄普超和尚披剃。十七岁圆具。因颈生瘤,知为宿孽,遂发心燃指供佛。三月后,疾消。复返观音阁阅藏三年,于《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着力颇多,对《维摩》、《上生》、《圆觉》诸经多有入处。之后,辞师外出,结庐茅庵。断炊,唯以粽子为食,长达三年。后返寺,仍侍恩师。民国二十八年,嗣法镜澄普超,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世,碧峰下二十二世,突空下第十六世孙。壬辰岁,师年三十八,随镜澄普超和尚入住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随镜澄普超和尚入住大兴禅寺后,继承百丈禅师农禅并重之风,组织种植及织布小组,以图自养。丙午乱起,被勒令还俗,僧团解散,寺院由茶场占有。师就职洪江中医院期间,坚持独身素食,打坐念佛不缀。癸亥秋,受众请,回归本山,重兴祖庭。师遂召回原寺僧尼,新收出家徒弟数十,皈依弟子数千。重修弥勒殿、功德堂、莲池会,将大雄宝殿予以修缮。丁卯岁,任洪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庚午岁,任怀化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壬申秋,于寺对众敷讲《维摩诘经》半月有余。师博览群书,对《圆觉经》独有领会,且于书眉作了批注,是为自己心得所在也。尝为弟子心照宣讲《上生经》,对心照专攻弥勒净土,起了重要影响。一九九六年丙子腊月二十日示寂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塔于本山寺后。
唯佛宗开山鼻祖一无圣开
唯佛宗开山鼻祖一无圣开法师(1918—1996),字然,号一无,1918年生于贵州黔北地区。早年广涉各大宗教,因深契佛机而出家。发愿振兴佛教,创造人类幸福,利乐社会人群,建设人间净土。首倡推行佛说五乘教之一的“人乘佛教”,为佛教历史上推行人乘佛教第一人。
1992年创设“唯佛宗”,为“唯佛宗”开山鼻祖,世人尊之为‘世界人乘佛教推行导师’。1996年圆寂于美国。住世七十八载。皈依者众多。圣开法师发愿生生世世做净化人心的清道夫,将娑婆扫成净土,迎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佛。尝用浅白文字语言度化群伦,以《兜率天弥勒内院》为题开讲了沮渠京声翻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经》;而以《佛陀的预言》为题讲述竺法护翻译的《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以《地球人间的下一尊佛》为题讲述鸠摩罗什翻译的《弥勒菩萨下生经》;以《弥勒净土》为题讲述了义净翻译的《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经》;以《人间净土》为题讲述鸠摩罗什翻译的《弥勒菩萨大成佛经》;以《弥勒菩萨的本愿》为题讲述了《弥勒菩萨本愿经》等。
台湾慈航中学校长慧岳
中国内学院校长慧岳法师(1927—?),台湾台北县人,民国十六年生。民国二十九年,依斌宗法师出家,民国三十八年,于厦门南普陀受具足戒。民国四十七年斌宗示寂,师乃继主法济寺。民国五十年负笈日本,于东京立正大学专攻佛学,六年后返国,并出任慈航中学校长。民国六十一年,创办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国六十五年,与连清传居士一起,创建中国内学院,并任校长。于佛学教育方面,颇为致力。著有弘扬弥勒法门之《上生兜率净土的胜义和行法》一书。
美国纽约东禅寺圆证浩霖
美国纽约东禅寺浩霖法师(1927—?),别号圆证,安徽合肥人,1927年出生,十三岁依止厚宽和尚出家。先后就读泰县竹林佛学院、常州天宁佛学院。十九岁受具,1949年到台湾,就读新竹灵隐佛学院,继而到汐止弥勒内院依慈航法师受学。后慈老圆寂,浩师任台北善导寺维那十余年。1969年受美东佛教会之聘赴美弘法,先后三年余,深受信众敬仰。后于纽约租得一层楼房,作为临时佛殿,命名为东禅寺。到了1979年,寺中稍有积蓄,逐购下现在的寺止,开始改建装修,1983年秋天完成。寺中第三层设立“慈氏图书馆”,浩师于美东不断推广弥勒法门,邀请印海法师于东禅寺说《弥勒上生经》、仁俊法师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显明法师说《法华经》等,亦倡印了默如论师的《佛说弥勒大乘佛经疏》、印海法师的《弥勒上生经讲记》、窥基大师的《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及《弥勒三经》等书。
台湾慧日讲堂圆修印海
台湾慧日讲堂圆修印海法师(1927—?),法号圆修,俗家姓刘,江苏省如皋县人。1927年出生,十三岁时依定慧寺法华庵智明法师出家。1949年国共战争,二十二岁的印海法师历尽艰辛,辗转到了台湾,于中坜圆光寺的台湾佛学院依止慈航大师,后随慈老回汐止弥勒内院受学。1954师圆寂后,印海法师到新竹福严精舍亲近印顺导师。1964年继任印顺导师创建的慧日讲堂。1975蒙美国纽约东禅寺浩霖法师之邀,赴美宣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弘扬弥勒法门。行前,云霞法师鼓励其曰:“美国华侨日多,佛寺太少,如因缘具足,可在美设立道场,弘扬佛法”。返国后,辞去讲堂住持。再度往美,于洛杉矶建立“佛教正信会?法印寺”。著有:《弥勒上生经讲记》、《中印禅宗史》、《中国净土教理史》、《佛教唯心论概论》和《中印佛教思想史》等书。
台湾新竹福严精舍盘石幻生
台湾新竹福严精舍幻生法师(1929—2003),江苏泰州人。1929年出生,别号盘石,1942年礼重庆庵惟音和尚披剃,1947年受具于南京古林寺。先后就读泰县光孝、杭州武林、上海静安等三所佛学院。政府播迁后,隋抵台湾,于汐止亲近慈航大师十余载。后至新竹福严精舍随侍印顺导师,并阅藏自修。著有《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一书。
台湾南投弥勒讲堂大慈常照
台湾大慈山弥勒讲堂常照法师(1939—?),高雄市人,民国廿八年生。十七岁加入一贯道,在某种因缘下,由屏东铁炉寺法禅法师鼓励深入经藏,并请回中华大藏经。研究之下始发现信仰错误,因而投归佛门,依止圣印大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师平生有一大愿,即弘扬弥勒净土法门,并向人介绍当来下生弥勒佛,引导佛弟子求生兜率净土,将来能随佛下生,龙华会上蒙佛授记。因此法师发心在台湾南南投竹山为弥勒菩萨建立“大慈山”道场及全省五处“弥勒讲堂”以供修弥勒法门的佛弟子共修。法师弘扬弥勒法门,是由印顺导师之鼓励,倾全力并披星带月,栉风沐雨,不畏辛苦的四处弘法,并经常在全省各地举办传授八关斋戒法会,并鼓励佛弟子守戒,以期净化人心。著有:《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讲释》、《辟疑.西方、兜率往生难易比较》、《净土要义》、《净土与往生净土》、《认知兜率内院、往生弥勒净土、得赴龙华三会等文弘扬弥勒法门》等。于台湾振兴弥勒法门,有功不可没的伟大贡献。
台湾高雄空生精舍慧广法师
台湾慧广法师(1953—?),民国四十二年生,屏东县人。十六岁左右,心灵开始成长,感受到了苦,开始怀疑人生、生命;开始探索人生、生命,看过了文学、哲学、宗教书籍,欲信仰天主教,在读完了圣经后,对其教义却是无法信受。十八岁时于书店买到了禅学典籍,看完了禅学书籍之后,内心非常喜悦,因为终于找到可以解开心中对生命迷惑的方法,那就是参禅的方法。从此,开始踏入学佛、修行的路,二十七岁时出家(民国六十八年)。并于台湾南部高雄县六龟,成立空生精舍。师在民国七十年左右,发现了弥勒净土这一法门的殊胜,便收集了有关的资料,编写了《弥勒净土真义阐述》一书,流传至今;民国八十三年又编写了《弥勒净土修持录》一书。慧广法师不仅于文字著作上推广弥勒法门,亦于精舍领众修持弥勒法门,更于网络成立网站带动在线称念弥勒佛名、受持八关斋戒等,民国七、八十年这期间,在台湾推广弥勒法门最力者当属师也。
湖南弥勒行者如吉法师
如吉法师,1963年生于湖南邵阳,高中毕业。1985年出家,1986年于山西五台山受具,出家以来,师长们常劝导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但其内心生不起信心。经典中对弥陀净土美妙殊胜的描述,又属于他方国土令人神往,信仰者总以为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即可跻身圣域成就佛果,所以提倡乃至信仰者众多,并做为佛陀正法来奉持依托。而弥勒兜率净土属于欲界第四天,未出欲界,一般人以为修之无益;又加之历史上第一流的佛门大师,诸如印度的无着、世亲,汉地的道安、玄奘、太虚,西藏的阿底峡、宗喀巴等信奉,所以众人以为难修。其实,这正与人们所想象的刚好相反:兜率净土正因为处在欲界之中,因此只要以愿力摄持欲界散善(布施、持戒等),决定往生无疑;又既已亲近补处菩萨,何有轮回痛苦之事?他方弥陀净土固然美妙,若不能克服欲界业力,纵有坚强大愿,也是水中捞月,所以尽管信仰者很多,而实际获益者却稀少。1993年秋,读到太虚大师的《弥勒下生经讲要》,对弥勒净土颇感亲切,于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弥勒净土法门的内容,并且撰写了《弥勒净土法门初探》、《弥勒净土略说》、《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简说--〈慈宗三要〉大意》等弘扬弥勒净土信仰的文章。
湖南慈宗学会崇照明夷
慈氏弟子明夷,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系临济宗第四十六世,云门宗第十四世。为虚云和尚徒孙,净慧法师门徒。湖南洪江黔城人氏。
俗姓谢,名永仲,字砚香,号不敏。笔名林寂、莫非、乐康、湘西闲人等。网名有心照不宣、钟磬生涯、峰顶上的衲子、青灯黄卷过生涯等。
生于公元一九六五年岁次乙己正月十二日子时。时当梅花盛开、元宵将来。世居湘西潕水东岸、沅水北边的古龙标。自康熙年间祖迁土门垄筑苏园而居,代有宦迹,墨香家园。俟至父辈,时值革鼎之际,中原板荡,朔风南侵,遂使祖业凋零,风光不再,钟鸣鼎食成为一种记忆唠叨在老人的闲谈家常里。
幼年绕膝祖父身边,听讲其戎马生涯征战故事及历代小说评书唱词戏曲内容。小小心灵便驮着沉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悲伤。经学前启蒙于祖父,学时就读于学堂,学后实践于社会,思想与脚印皆刻下伤感。对生命的无常,领悟颇深,遂决意弃家事佛。
一九九六年春剃发染衣后,足迹遍历江南,朝礼名山祖庭,披阅三藏典籍,参访名僧硕德。于求法之际,偏爱慈氏,故阅藏、撰文,皆以慈氏法门着力较多。心仪晋代道安、唐朝玄奘、民国太虚三大师,以为修学楷模。
著有《慈宗史》、《兜率的鼓声》、《慈宗朝暮课诵》、《熏修慈悲弥勒宝忏》、《倾听慈尊的召唤》、《道安兜率信仰历史探幽》、《朝鲜半岛弥勒信仰初探》、《略论日本弥勒净土信仰》、《略说弥勒戒在东亚的弘传》、《略说慈宗兜率天宫观行者》、《略说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几次上生集会》、《中国慈宗诸祖》、《慈宗理论所依》、《略说弥勒禅法的修习》、《论弥勒行者礼忏法的衍变》、《从敦煌发愿文看弥勒信仰》、《驳怀感〈兜率西方相对判优劣章〉》、《发愿生兜率,辛勤绽笔花。荷担如来业,立志会龙华》等诸多弥勒法门佛学专著,并于2000年秋成立“湖南慈宗学会”,发大宏愿一生弘扬弥勒净土法门。于中国复兴弥勒法门,可谓至极尽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