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见鬘论——略说见及乘差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见鬘论——略说见及乘差别
  --------------------------------------------------------------------------------
  莲华生大士
  一、导言
  我要改变部份课程的原因,是因为灌顶前行仪规,需要念诵的很多,太多的念诵对我的肺部不是很好。前一阵子我的肺部受到感染,又在多伦多传时轮金刚时,前行正行都有很多的念诵,也因此加重了我的病情。
  虽然你们得不到灌顶加持,但请不要以为是损失。事实上,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闻思修,如果对教理不了知,即使得到十
  次、百次、甚至千次的灌顶加持,也不见得能获得真正的实质利益。所以我们利用这两天的时间,解释【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比灌顶加持更重要。
  当然有些极为特殊案例中,如果弟子因缘成熟,上师和弟子之间关系密切,以及其它条件也具足,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是可以透过一些简单的方式加持,例如以手掌碰头顶等,而使弟子获得证悟。但一般来说唯有透过佛法的认知以及苦行,才能使我们证量增长。
  就以弥勒日巴尊者的一生修行来说,在早期他遇到一位自称有特殊教法的上师,如依他教法修持,在白天修法时,白天就可以证悟;晚上修法,可以在晚上得到证悟。这种特殊教法,可以让一个人不经过禅修而获得证悟,然而这种教法仅能适用于上根利智者。弥勒日巴听了这样教法,就同上师会面,因为他自己认为够资格学这种法门,所以很高兴的去睡觉了,没有修法。他自认是那种不需要苦修就可以证悟的上根者。隔天早上,上师问他:“你在梦境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他回答:“我没有得到什么正面的梦境?”于是上师接着说:“如果是这样,就不适合学这种法门,你必须向印度大师那洛巴的弟子马尔巴求教。”弥勒日巴随后就到马尔巴门下修学。而我们都知道,马尔巴让弥勒日巴吃尽了苦头,最后才得到成就。弥勒日巴尊者的故事,给我们一种启示,多数人唯有经由不断的苦行、实修与思惟,最后才能获得证悟,而不是用手掌触碰头顶的加持方式。
  如你们所知,我只是一位平凡的比丘,是平凡人,基本上我们是有着相同的本质,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而我也有相
  同的愿望。我们都有权利享受快乐美好的人生,而且自身为地球上人类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人类世界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为人类未来的幸福是以此为依的。当整个世界与人类更为快乐、繁荣,而且较少问题争执时,身为居中的一分子,我们也自然受益。相反地,当全世界充满了众多的灾难,恐惧与困惑时,个人也会因而牵连受苦,绝难幸免,这就是事实真相。也因此,好好地照顾这个地球及人类,这是个严肃问题,不该仅是神圣的口号,而是应该立即付诸实行的课题。
  我认为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以及内在的价值,对促成更为成功的人生,及人类幸福是至关重要的,也因此,我把提升人类的价值,当作首要任务。我们会在这次讲授中,将触及这个话题。而我个人第二个任务,则是促进所有宗教间的和洽。身为佛教徒,我深信世界上许多宗教在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但有时却因为不同的宗教传统及动机,而造成宗教之间的冲突。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积极提倡宗教之间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而且有益的,这就是我的第二个要务,在这次讲授中我会再加解释。第三个是关于西藏的问题,与这次讲授无关。关于前面二项要务,我们将以佛法的内容及修行方法,做更深入的讨论。
  有些过去曾经听过我讲法,但也有一部分是未曾听过的;我会先介绍佛法的概要,如果已经听过的,也不要以为是重复、多余的。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我所造论的内容,都是以前讲过的,未曾说过的是不会写的。”如同修行,不是一次可以成就的,需要反复听闻串习修持,才能得到益处。如噶当派上师在论中说:“我没有未曾听过的法,但我今天才了解以前未了解的法义。”因此我重复以
  前说过的,应该没有问题。

  二、前行归敬颂
  在说法之前,我们先来念诵【般若心经】,明天请中国法友以中文唱诵。【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大般若经】有广中略多种,【般若心经】有二十五颂,它是浓缩的【大般若经】,内容以蕴、界、处为所依处,而说这些都是空无自性的,所以道、果也是无有自性,而最主要讲甚深空性,而后说到道次第。所谓甚深空性,也就是缘起性空,了知诸法是缘起而现,而说是性空,让我们了解缘起性空的内涵,这是【大般若经】显义的;而隐义的是道次第,也就是爱他人甚于爱自己的菩提心。如果了解【般若心经】内涵的人,于念诵时,请思惟它的内涵;对佛法有深深的虔诚心,请对佛陀身口意功德生起信心念诵,这是追随佛陀的弟子所应持的态度。而不了解【般若心经】内涵,或未念诵过的人,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就请你们在我们念诵时休息。
  请诵龙树菩萨的【中论】归敬颂:
  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这是中论的最后一颂,藏译稍有出入。因为众生执着一切法实
  有,造业流转生死,佛说缘起性空,一切法如幻,破除实执,令众生
  离苦得乐。所以礼赞佛陀的大悲大智功德。)
  接着请念诵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归敬颂: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
  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现观庄严论】是释般若经的隐义道次第,先礼赞三智,初二
  句赞遍智,能引导声闻缘觉趣证解脱。次二句赞道相智,能令诸菩萨
  成就所求利益一切有情。再次二句赞一切相智佛陀能转法轮。四圣指
  声闻、缘觉、菩萨、佛,般若是诸佛之母,四圣由般若生,礼赞般若
  经。)
  再来念诵归依及发菩提心颂: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前二句是皈依,后二句是发心。由发心而皈依,且到成佛之前都要皈依,这是大乘的不共法。我以所行施等善的“我”,以及皈依发心的“我”,仔细去观察这个“我”。一般对能做事的“我”,以为是独立自主的“我”,这是错误的。我是依五蕴安立而有的,这个“我”是无有自性,如果能如此忆念内涵,我们就可以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所以当我们在念诵以我所行“施等善”,如果改为“诸资粮”更为完善;除了广行福德资粮外,还需思惟空性的智慧资粮。

  三、本论题意
  今天所要讲说的论典,是莲花生大师在西藏时,对西藏国王及八大弟子所说的。很多的教法及见解,在此之前已经讲过了,现在他只择取以前所讲的,再以简择浓缩,且要让后人不要忘记,所以称为【备忘录】。
  这是在八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从印度那烂陀寺请来的大学者,大家都能信任且认同的静命论师;另一位是莲花生大师,他是位在家修行者,对密教有很高的成就。由这两位大师以非常完整方式,在九
  藏建立了显密教法,使教法能长久住世,且建立坚固的基础,所以西藏教法才能流传至今。【口诀见鬘论】对此论是比较有系统的解释,是由龙松大班智达,于一千多年前所造的一本论,约是阿底峡尊者到西藏那段时间所著作,在这之后【口诀见鬘论】就很少人去听闻、修习、讲说,直到钦泽旺波时,再重新回复推广,钦泽旺波他有位心子称为康楚,他也着了这本【备忘录】的释论。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依照康楚仁波切所造的释论来解说。我的传承是由蒋扬钦泽仁波切,之后,又由崔简仁波切得到的传承。
  【见鬘论】的见,就是见解,见解是由学习宗义所建立,宗义是依我们的智慧去观察,依佛陀的契经,与理论所安立的法,即我们称为“成就的习性”,在道、果的时候,我们用宗义这个名词,所以宗义是指道的最究竟果位,修行道的最究竟果位可以称为宗义。这里所讲的宗义,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四部宗义。“乘”是由于意乐不同,广大回向。见解及乘是代表智慧与方便。以佛教来说又分为四部宗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以“乘”来说分:声闻、独觉、菩萨乘。大乘又分:显乘、密乘;大乘宗义是大乘的见解,下部的宗义是小乘的见解,指有部、经部,小乘是指声闻与独觉;大乘见解是唯识、中观,大乘就是所谓的菩萨;虽然有些是持声闻见解的菩萨,以意乐来讲是大乘,以智慧来讲是比较微劣,这是持小乘的宗义者;另有一种小乘者,所持的见解比较深奥,持有唯识或是中观的见解,但他是小乘的意乐,所以他本身是小乘,但持大乘的见解。
  一般人会有这样一种看法,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好像这三者完全毫无关系,各各独立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陀最初讲四谛法轮,对大众普遍讲说四圣谛法,那时是以巴利文讲说,四谛、三十七道品、
  十二因缘,这些是佛法的根本基础。再次讲到般若经里的六度般若波罗蜜多,或是十度般若波罗蜜多(六度加上方便、愿、力、智)。所谓的密教是金刚乘,是以巴利文中所讲说的小乘经典为基础,再加上般若经所说的空性,之后,再增加密教以空性现为本尊的殊胜修持。所以三乘是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把此三乘视为毫无相关,而贬视小乘,自豪我是密乘者或是金刚乘者,而不需要持戒律等,这是非常的愚痴,非常不好的,而且是错误的观念。在经典上说到三乘,或是究竟一乘,小乘是声闻与独觉,大乘是显乘与密乘二者。修持大乘的道次第,在经典所说修持小乘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小乘、大乘的显乘、密乘是息息相关的。
  见及乘的差别,这“差别”二字,不是指大小乘的差别,而是指密乘的差别。
  四、释本文
  礼敬薄伽梵文殊童子与金刚法
  甲、世间道
  有情的见解,主要针对人道众生而说世间见和出世间见。在这世间上有情,有很多不同的错误见解,不计其数,这里所说的谬见,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知的见解,以及错误的见解,是指妄见及颠倒见二种。可归为四类:
  一、愚愚痴虚无见。有很浓厚的无知,像原始人一样,没有抉择能力,不能分辨思考,是愚痴见。只知一般依种子之因,可以生苗芽之果,一般所承认因果论。如以时间而言,它的最初第一个因是什么?不会想到世间的成住坏灭,只有看到眼前暂时的因果。未了悟有无因果,这里所讲的有无,是指有无前后世,或是宇宙创造者,这是对有
  无二者不了知。因为他不通达了悟一切法,实际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究竟性质是无自性。
  二、凡夫顺世见。这里的顺世不是指外道的顺世派,是无有宗教的哲学思想,虽有抉择能力,但仅仅着重于现世范围,不会谋求后世的利益。就是不了知有无前后世,于现世勤求权势,金钱财富,错误的依止世间某些神秘传说规范与阴谋权术,尽一切手段达到目的。例如为了今世的财富或长寿平安,而祈求种种神只,土地神、天神等,这就是依止世间神秘传说规范。
  以上二种是属于未通达者,不了解者,并非是妄见者,他是不想去了知世间的究竟性质是什么。
  三、堕断边见者。虚无主义者,以自己宗教的思想,断定诸法无有因果,以现见为主体的认知,否定不现见的一切,就是以妄见去立假因,说诸法无有因果,是依自己现见理由说无有前后世,如同外道的顺世派。不承认世间一切现像是因缘法,他们对世间现象生灭是实执常法,认为只有这一世。
  现在我们暂且把问题搁下。不管有无前后世,以今世而言,追求外在的发展,如同钱财或是外在的物质,认为只靠外在的种种追求所得,可以得到最究竟的快乐。在此我们可以深细的思惟一个问题,人人都想得到快乐,而不想得到痛苦;快乐与痛苦二者有两种层面,一种是依身体的层面,一种是依心识的层面;这种依身体层面感受的快乐与痛苦,畜生也有。以人而言,是因我们的分别心与念头,比起畜生繁杂得多,因此内心的快乐与痛苦也比它们多;以内心念头的转变,快乐与痛苦也是非常的强烈,这是事实,我们都能体会的。现在可以依身蕴的快乐与痛苦,与依内心的快乐与痛苦来比较;以心识来说,
  当我们享受某种外在事物时,应该是快乐的,但有时反而会觉得不快乐;或是当我们身体受极大的逼迫痛苦时,可是内心很平静很安稳时,也不会觉得痛苦。以这两种情况而言,人人都有这种的觉受。可知我们有两种的觉受,一种是身体的觉受,一种是内心的觉受。
  总而言之,这两种是依靠五根识的感受或内心的感受,倒底那一种力量比较强大,我们必须要思惟了解。有时当我们身体有很大痛苦的感受,但内心却很平静的话,反而不会感觉到身体痛苦的感受,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强烈的善心,可以承受身体痛苦的感受;如果此时内心非常不高兴,不快乐的话,耳朵听到很好听的音乐,鼻子闻到很香的味道,眼睛看到很美好的事物,口吃了很好吃的食物,身体接触到很柔软的衣服,在依五根识虽能产生快乐的感受,可惜这时内心还是没办法觉受到快乐,甚至原本是快乐的领受,而变为苦受,因为内心很不愉快。因此以内心的感受与身体的感受,这两者比较之下,可以了知内心的感受比较强烈,比较重要的。
  身体的快乐感受,虽是要靠外境而来,但是这种快乐感受是没办法去除内心的痛苦。要得到内心的快乐,必须去除内心的痛苦,光靠外在物质是没办法达到的。外在物质只能满足身体的感受,内心的感受不能靠这外在物质而离苦得乐。只是依靠外在物质并不是最究竟的方法,而且没有办法使我们内心得到快乐。如果只是为了今世,要想使自己内心减少痛苦,得到内心安宁快乐,佛法与宗教虽然并不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依宗教信仰的力量,我想是可以让我们减少内心的痛苦,而增加内心的快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生起关怀、慈心与悲心的潜能种子,不论你是否有无宗教。一般而言,
  如果别人对你关怀一点,你就会感觉温心,如果你内心里没有关怀种
  子,那么别人对你关怀,你不会有快乐的感受;不管是谁,与他很亲近的朋友如对他很关怀,他也会感觉很快乐。所以不管是多坏多恶劣的人,只要我们对他关怀,他也会感觉快乐,为了使我们内心痛苦减小增长快乐,慈悲心是非常重要。不论种族或住处不同,我们一出生就需靠母乳而生存下去的这些人,都是需要靠关怀而成长,我们都有关怀的种子,这颗慈悲心;如果能让自己这颗慈悲心生起,我能很确定的,而且断定你内心会更快乐,内心的痛苦与忧郁也会减少。
  就是这个因缘,所以我常常提倡、鼓励注重我们人类的价值。我们在这地球上约有六十亿人,大多数属于这种人,如果只顾到眼前的快乐与痛苦,而没有思考到未来究竟快乐痛苦。就像在这法座上、台上的僧众,穿了很庄严的僧服,看起来很威严,可能内心都在追求今世的快乐。虽然我现在讲到涅槃,但最切实际的还是美金,可能是为了这美金来讲法、听法;我们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必须要更注重每天的生活,口头上称自己是大乘者,而行的却是小乘的行为,这点非常重要,需要时常观察提醒自己,念头是否正确;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观察身口意三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经典一再讲述。虽然在外面的这些安检人员与警察很重要,但我们内心的安检与警察更重要,要常常检察自己。以前噶丹派有位格西名叫本恭甲,他说:“我只观察自己的内心,内心烦恼生起时,我对治他,烦恼很强的时候,我就必须更小心,烦恼减弱时,我就可以放轻松休息。”因为他以前是位小偷,以后出家为比丘,由于以前偷东西的习气,经常用右手去拿或触摸东西,他就会用左手打他的右手说:“有小偷!”可见他的心念经常在观照自己。
  四、执常异端见。遍计诸法,主张有常一自主的我,这又分为:
  无因有果见、因果妄见、有因无果见,这些皆是无明见。这是讲说有宗义者;宗义有内道、外道宗义,外道可以分为两类,有宗义者与无宗义者。前面一类至三类者之见,并非是宗义者;如何分别内、外道宗义者呢?最主要是以承认不承认“四法印”来分别;承认“四法印”的,称为内道的宗义者,不承认“四法印”的,称为外道的宗义者,也就是外道。

  乙、出世间道
  *佛教的基本见解*
  所谓“四法印”也是佛法概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无常有二种,续流无常与刹那无常,刹那无常也就是细微无常。何谓刹那无常?就如同植物、人的身体,最后都会枯萎或死亡,这个续流终于灭坏,就是因为有刹那变化无常,才会有续流的变化,生、住、灭。因为有刹那变化,才会有出生、小孩到幼年,长大到老年。由于有刹那刹那变化,才会有续流的变化,这种明显的变化,老年到死。以我们身体而言,由入胎到未死这段期间,不只每个小时,每一秒都在改变,每刹那中都在变化,这不只是内在,而且身体刹那刹那都在改变,这种细微的无常,就是诸行无常的“无常”。只要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诸行),它都是刹那刹那变化。为什么会刹那刹那变化呢?是谁在造作呢?在毗婆沙宗(一切有部中以毗婆沙论为主而得名,通常称有部)有些论者讲说行三法,而不说生住灭,讲说三性与三种行性;经部以上的解说,刹那变化是因为生起的因,本身具有变化的性质,因为生起之因与变化之因,是彼此分不开的,
  变化之因,并不是后来之因使它产生变化的,而是该法生起因中,就有存在变化性质,只要是因缘和合,就是无常。毗婆沙宗所说的无常是粗的无常,生等四相:生、住、异、灭,生的当下不是无常的性质,并不是具有灭的本性,灭是要依后来的因而成立的。这是毗婆沙宗的见解,但是细微的无常并非如此。
  有漏皆苦:因为是有漏的因,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并不是所有行法都是痛苦,行法又分两种:依不清净的因所生起的果,也就不清净,因为“果”本身没有自主的能力,自主能力是在“因”上。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是妄见、颠倒见解。无着兄弟说到无明有两种:一是颠倒执着真实义,一是蒙昧真实义。这里是指后者未解(蒙昧)的心,是能通达的无明。依无明颠倒之见所生起之果,它是由因所自在的,是不清净因所生,只要是不清净因所生之果,就是不清净的,就是痛苦的果,所以说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在外道的论典中所说的我,是一种遍计的我见;他们所指我如果依蕴体而成立,蕴体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本性,蕴体是会变坏,所以主张在蕴体外,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的我,也就是常一自主的我。例如见到一个人会说,我小时候是怎样怎样,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不变的,也会认为前世的我,与现在的我是同一个,只是身体在改变,所以这个“我”是恒常不变,是同一个;但所依的蕴体是不稳固、无常性,而说我是恒常的。这样解说是不合理的。外道就有一种常一自主的我,心现起的我与蕴体不同,以此安立的我,就是遍计的我执,不是俱生我执。其实离蕴的自主我是不存在的,我与我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诸法空无我。内外诸法并无有自性,所以称诸二三
  涅槃寂静:依业、烦恼所自在的痛苦,这根本痛苦是由我执而来,必须了解我的真实义时,在无我当下,就可以了解我执是颠倒执,是错误的执着,当然可以使我执力量慢慢减小,无明慢慢被对治;当我们完全断除我执与种子时,就可以得到涅槃,得到真实快乐。
  如何利用这四法印来修行呢?因为是无常,不能自在,所以说无我,在【释量论】中提到,这些有为法刹那刹那变异。我们依此思惟,可以生起定解,诸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可以知道是由因所自在。一切都是依赖因所自主成立的,我们的蕴体也是依因而有,因所控制的,也就是依无明因而有,无明因也是烦恼因,所谓烦恼是让我们不能自在,堕落的意思,也让我们受更多痛苦,是被烦恼所自主。以无明而言,虽然我们想要得到快乐,但不知道如何制造快乐之因,断除痛苦之因。由于无始来的实执习气,无法断除痛苦。我们都很重视这个珍贵的“我”,那是依蕴体安立而取名的,如果了解我是受蕴体所自主,就会想到如果能够脱离蕴体,那该有多好。因为这个蕴体被烦恼所自主,我们就永远没有片刻是快乐的;我执就是执着这个我是真实的,蕴体也是很真实的,一点都不能受到伤害而起造业生死。如果了知一切法空无我,依此见解去除我执,虽然我执是那么地强烈,但了解那只是颠倒识,是没有办法依正量成立,所以是不坚固的,是颠倒执着,是一种虚妄执着。所以说无常而说苦,由苦而知无常,而无我。因为知道蕴体是无常的,所以知道常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蕴体是被业、烦恼所自在,所以不应该把它认为很真实,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就会想要远离它;要远离就需依了解无我见,可以生起对治真实执,去除蕴体的根源--无明,如此可以去除烦恼、业,断除了蕴体的因,就可以达到解脱。
  佛法所说的解脱,是如何对治烦恼,以此为基础而讲说的法,就可以称为佛法。如果以断十恶业来说,就不能说是佛法,因为其它的宗教也有类似此种禁戒。例如因为法律规定不能杀生而不杀生,这也不是属于佛法,而说杀生会堕到三恶道而不杀生,这是内外道所共的。而生起解脱之心,于心上断除烦恼的一种功德,视为解脱之道;为了解脱而断除十恶业,行十善业,这就是佛教的修行。一般所说的法宝是指涅槃,涅槃寂静,涅槃就是法宝,三宝最主要的是法宝。那么皈依时为什么要把佛宝放在第一呢?因为整个教法的源流,从佛陀演说的法轮而来。弟子心续中生起了道法轮、证法轮,内心生起了证量,生起法宝证量的这些僧众,称为僧宝。不管是佛宝或是僧宝都是由法宝而来,所以法宝是最主要的,佛陀也重视法,佛陀在讲法时自己亲敷法座,然后上座讲法,这代表佛陀很重视法。
  佛教见解中先说四法印,这其中说到无我。内外道是依这无我见解而分,离蕴常一自主之我,离蕴我是指身体以外有个我,这就是外道所说的我,这种我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外道都主张有这样的我。外道中有些不承认有前后世,有些承认有前后世,或承认有一宇宙创造者,或不承认有宇宙创造者。只要是外道宗义者,就认为有常一自主的离蕴我,因此以“无我”见解,可以分辨内外道。有些外道是不承认有解脱(外道弥曼沙派),有的承认有解脱。外道遍计诸法而有一常我,并不是以俱生显现有这样的我来说,而是依宗义理由主张有一个常我。遍计诸法常一我执,不只是外道有这种主张,就是内道也有小部分(正量五部执有不即蕴不离蕴不可说的实体我)。
  如无因有果见,许无前后世者之说,今生的蕴体是没有因来的,因此没有前世,这是顺世外道的见解,都是靠自然而生的,即是所谓
  的因果妄见者。也有一种主张常一士夫,或主张自主的我,他们承认有一种常因。如果因是常,果就不需有变化果就是常,因是恒常而且任何时刻都有,它的果也必须任何时候都存在,或是无法生起,因为常法不变,所以应该有这两种情况发生。也就是所谓的因果妄见。有因无果见,在释量论里讲到,依前因的前因,也就是常因自主的果;因为依它所生的果,是多元性的,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如果因是常的,却生起了不相顺因的无常果;虽然有因,但它的果与因的性质不一样,所以称它是有因无果见。
  总而言之,以佛教哲理观察常断见者:“彼等皆是无明见。”这是颠倒执的无明(就是前面提到无着兄弟所说的第一种无明),这种无明就是无法了达事实的究竟真理,因为是颠倒执着。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以缘起因,缘起理赞佛陀如实的了知缘起的道理,而说了这些法,因而使我们通达无自性的道理:“您(佛陀)是一位大师,跟随您的我们这些弟子,让我们远离了无明;而不跟随您的那些人(违背佛圣教的外道),因为他们执着我是常一自主存在的,错误的见解,他们虽然辛勤久修苦行,仍然受苦果,因为我见坚固啊!”喜金刚大师曾说过,成我(安立名言无自性的我)破我(破除外道常一自主的我)的是内道,破无我(因为他们主张常一的我)是外道。

  *见不同乘亦有别*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见解呢?如【楞伽经】所说的,人天乘、梵天乘、声闻等。此中提到很多乘,只要有很多不同见解,及不同根器的众生,就产生很多不同宗义见解。以世间而言,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劝人为善,生起博爱、关怀等,如何可以让自己得到增上到后世人天之身,称为人天乘。外道很多以苦行的修持,也有修禅定,就是依靠专一奢摩他,粗静行相(修观行时的增上行所对治的,名为净惑所缘,观下界粗上界清静,令离下界欲。)修持,可以生到色界或无色界,称此为梵天乘;也有宗派认为好好修持,就可以到创世主的净土。而出世间乘需要有空正见,对治我执,为自己成办解脱之道,这种出世间道就有声闻道、缘觉道与菩萨大乘道三种。
  虽然刚刚提到【楞伽经】所说,只要我们的根器有无量无边,见解就有无量无边,宗派就有无量无边;因为众生的见解是无量无边根器也就有众多不同,为了适合这众多的根器,就必须有众多不同的方法与见解;所以不能说我的最好,你们就不好。那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宗派呢?因为每人依自己根器需要,就会以自己能够接受及受用的宗教见解。由于有不同根器及见解,所以世界上就产生不同宗教与宗义,为了适合无量众生,这是需要的。
  如佛教的修行者,有大乘与小乘,以宗义来讲,可以分为四部宗义。佛陀自己最究竟是以中观见解,但为了因应不同众生的根器,而说了不同的见解,因此他并非随自己本意而随便讲说,他为适应不同众生根器,而讲说不同的法。同样外道也是一样有很多法,很多宗派,有些弟子,只要与他们讲说有宇宙创造者,他们就能接受,而对无有宇宙创造者而言,这就不适合他了。大部分的宗教都有他们的宗义,都说到要忍辱、关怀与博爱,这是所有内外道与宗教所共的,这就是教诫。我们为什么要行持这些宗教所共的善法?宇宙创造者的信众,认为要使宇宙创造者满意所以行善;以佛教内部来说,因为害怕后世堕落三恶道而持戒行善。所以一个宗教好不好、深奥与否,是依个人而言。以宗义来讲,深奥与否是要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解说;以四个不
  同宗派而言,中观是最究竟的,中观派又分两派,一派是自续派承认世俗是有自性,另一派应成派是最究竟的,认为诸法是无自性;以个人而言,什么法是最适合自己,以及深奥程度,是要依个人的根器、想法来决定的。并不是那一个宗教哲理最深奥的,就是最好的。但每种宗教见解深不深奥就不一样。就如我常举例以药为喻,药好不好,是依病的情况而言,并不是贵的药就适合你的病,药是以适合不适合病情而判断,并不是以它的价值来判断。某种病有某一种对治的药,能治好病就是好药。法也一样,是要看是否能对治自己的烦恼,是否能使自己心灵上获得增长而决定,没办法说这法是最好的或最坏的。佛陀在印度讲法时,那时有些见解与宗义不一样的外道,佛陀曾与外道辩论,对外道邪见者显神通,但佛陀并未说所有的印度人,都该应信仰他的教法。
  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法有强烈的信心,但我也非常尊重其它的宗教。不管现在、过去、未来,他们都对人类有很大贡献的宗教,而且利益了成千上万的人类,所以我们要尊敬,随喜他们,我们必须要促进各个宗教之间的和洽。

  *经乘分为三乘*
  现在讲出世间道也有二种:经乘与金刚乘。
  一、经乘又分三:声闻乘、独觉乘与菩萨乘。
  (一)声闻乘者见,了悟外道等诸法增益(无中生有的执常边)、
  损减(堕断灭见的断边)及遍计。外道是指宗义者,此等皆无的“等”是指非宗义者,就是前面所说的顺世与虚无见者,他不是颠倒执妄见者,只是不了解真实相的外道。这里所谓损减就是没有前后世见解,
  这是断见者。增益是遍计离蕴体而有常一自主的我,这些都是执常见者;远离蕴体而有常一自主我,持这些的见解者,犹如取绳为蛇执妄见者。声闻此等见皆无,声闻乘见蕴、界、处等四大种等粗细色法,是真实有的,认为一切色法,都是由无方分极微和合所形成的,这是对外四大的见解;以内心的心识而言,执着真实有。以这种见解者,再加上以流转还灭的方式,修学四谛的道理。修习四圣谛故,次第成就预流(初果)、一来(二果)、不还(三果)、阿罗汉等四种果。
  (二)独觉乘者见,如同声闻,许诸外道于诸法增益、损减与遍计常一离蕴我等皆无。这与以上声闻同,与其所不同处,是于达证法无我。这里所指的是无外境,能取所取二体空;这在独觉的见解中说到,声闻的无我见解,独觉者都是承许,独觉于色蕴与一分法达证无我,所指的如同我们现起所取,而不是真实存在,也就是【现观庄严论】提到三乘所证果是不同的:“声闻是证得人无我,独觉是证得二取空(唯识宗主张的法无我),菩萨是证得人法空性果位。”在这里所指的就是二取空,又在【现观庄严论】提到,独觉者只是断除所取分别。何谓断除所取分别,因为他们认为识是真实有的,在这里的见解是不承认所取是真实有(无外境),但承认能取是真实有。于是证得自(独觉)果位,并非如同声闻需待善知识教导,独觉是靠自己的能力证得果位,是依自身往昔串习力,以十二缘起道理及通达甚深空性,即了解所取能取二取空之甚深法性义,而证得自菩提果。
  (三)菩萨乘者见,许污染与清净诸法,皆胜义无自性,世俗虽有名言施设各各差别,但如幻化。这里是讲中观见解,这又分为追随龙树菩萨的中观应成派,另一派虽追随龙树菩萨,但承认名言也是自性有中观自续派,有清辨论师,静命论师及莲花戒。中观应成派佛护、
  月称论师等,他们认为量(根识所缘非正量)是错乱识,而且也不承认名言是有自性。各有不同的所破,虽然无真实但是在世俗幻相中,还有各别的自相(自续所破的是真实,应成所破的是自性)。这里是在讲无我的见解,这种的见解要靠方便(菩提心)为助伴双运而修行。这里讲到十般若波罗蜜多,即六波罗蜜多加上“方便”、“愿”、“力”、“智慧”波罗蜜多。依次第趣入菩萨十地,成就无上菩提果。
  就如同刚刚所讲说到的,中观派有很多大师说声闻有证得法无我者(依龙树菩萨说:有蕴执必有我执。法我执是烦恼障,声闻解脱必须断法我执。这是中观应成的主张),也有不承认声闻有证得法无我者(唯识宗安立法我执是所知障),有不同的说法。谈到无我,有些承认无我有粗细之差别,有的不承认粗细之差别,同样在名言上有、无自性见解上的差别。有些承认名言上有自相(自续派),有些不承认名言上有自相(应成派)。以“自性”这两个字而言,在【大乘庄严经论】也是讲“无自性”,在立离因时,亦讲“无自性”,虽然主张名言有自性,但在用字时又主张名言无自性。自性是在探讨究竟性质时是无自性,但一般并不否认坚固是地的自性(性质),所以自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内涵。

  *金刚乘分为三乘*
  二、金刚乘分为三:(宁玛就是旧派之意,主张九乘次第,声闻、缘觉、菩萨为显三乘,事乘、行乘、瑜伽乘、大瑜伽乘、无比瑜伽乘、无上瑜伽乘六乘。噶居、萨迦、格鲁等派,密续安立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通常事、行、瑜伽三部称为下部,无上瑜伽称为上部。各派安立名相也不相同。):事乘、行乘、与瑜伽乘。
  瑜伽又有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总称为瑜伽乘。
  (一)事乘:事乘者见,许胜义无生、灭,于世俗观本尊色身。这里是指密教的本尊瑜伽,也就是所谓天瑜伽(修本尊),观修随顺世果之道,也就是修生起本尊,从空正见现起本尊。如何现起本尊呢?是要由胜义无生、灭,于世俗观本尊色身。所谓胜义无生灭之意,修观者观本身是无自性,是要了解它的究竟真实是无自性,依这种真理见解而现起本尊。先决择无自性之后,了解本尊也是无自性之智慧,是所谓的所取,所谓所取行相,依世俗观生起本尊色身。依本尊身影相、意影相、念诵、修行处洁净、季节、星宿、礼拜等,主要依外事资具力量与因缘和合成办。就是要靠外在的资粮修本尊瑜伽。
  所谓的金刚乘,金刚是坚固无二的意思;无二是指智慧、方便无二。智慧方便无二又是指什么呢?一般而言,是以大乘所说的空性,
  通达空性的正见,就是智慧资粮;布施、持戒等是方便资粮,智慧方便二者双运。如龙树菩萨在【六十颂如理论】中讲到:“自利法身,他利色身需要依福德智慧资粮而成办。智慧福德资粮也是随顺这二身的因。”同样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也很清楚讲到,依智慧福德二资粮如同鸟的双翅,才能飞越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所以要成办佛果位,在因位就需要有方便智慧无二的修持。金刚乘是智慧,方便无二,虽然他们的本质不一样,双运就是相辅相成的意思,这两个需变成一体,也就是所谓的无二,所以称之为金刚。方便智慧无二的道次第,是如何生起?最主要在无上密时会讲到,依光明之识(明光),而修随顺色身与法身之道。如此只依光明之识,可以成办色身与法身的因缘,以此修持这是可能的。因为在成办这种光明之前,需要有一些前行基础,在下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说到透过空性所取行相,现为本尊
  的修持所生起的本尊,再缘本尊观想也是无自性的修法;缘广大轮是方便,通达空性是智慧,所以方便智慧是一体的,虽然在下部也是说一体的,但在无上密是身语意合一,身语意无二,三密合一。
  前面所提到胜义无生、灭,于世俗观本尊色身。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性就是无自性,一切法都可以成立,如果是有自性,一切法都无法成立的。因此在无自性的当下,即可现起种种的法,因为在胜义无生灭,所以在世俗可以现起本尊。这里并不只是说了知空性智能,只是要把它现为本尊而已,这是要我们先观自己空性,然后安住在空性当中,再观想生起本尊。
  我们常称说自己是密乘的修心者,只是念诵了很多仪轨文,并非依照这种方式修本尊的佛慢(自己就是本尊假名说为慢,前说空才能安立一切法,所以说必须对空性有深深的体悟)。必须要先观自身空性,现起清净身蕴,之后再生起佛慢。光依我们不清净的身蕴,而安立的我,再观这佛慢的话,这是错误的修持。当我们的内心可以很清楚现起清净本尊的蕴体,那时我们现起的“我”,是依清净蕴体施设的我,虽然事实上凡夫身蕴不是清净的,空才能成立一切法,把它观为清净的。首先要如何观修呢?之前我说过不清净的蕴体是要断除的,这蕴体是由业、烦恼所自在的,先观想这些是无自性的,而观想空性的道理,并不只是了解它是无自性,而且显现收摄了不清净的蕴体,不只是刻意,而且显现它是无自性。在康楚仁波切的释论中提到,本身要现起本尊。
  我们都只会念诵仪轨,但却不去学习空性的道理,而不重视空性,这是错误的。要修学密教,一定要对空正见有所体会,真正要修学密
  法,一定要对空性很深的体悟。以前在印度有具格的修行者,有一些是持瑜伽见解(唯识),一些是持中观见解,如果没有唯识或中观的空性见解,要修密是不可能的。所以修密一定要通达无我之道理,这种无我见解要成为对治所知障,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以要修习密法,显教的基础必须非常坚固。
  如果只修学显教者,修习菩提心,行六度,也是可以。但修密者,不但需要有显教的基础,而且需要有空正见及菩提心为基础,否则无法修密,所以在见解上需了知胜义无生灭,远离戏论之甚深义。我们不管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感觉它是很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去寻找应该找的到,以破四生(破法执)及一异因(破人我执),破有无自性生的真义,或离一异因去寻找,找不到自性存在的。虽然我们所见到的都有很自主自相存在,既然那么清楚,真正去找又找不到,那一定是无自性的。依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中观的内涵,当下空正见在内心现起之后,依此现起本尊之相,这时再缘本尊现本尊是无自性,所以这里就具足深明无二,因为所缘的是本尊,所以圆满方便资粮;因为缘本尊,又观修本尊是无自性,也可以圆满空性智慧资粮。因此不只是深奥的空性,或是本尊明显现相都可具足,所以他是深明不二的瑜伽。在说空性的当下,我们没办法现菩提心,当下观修只是遮除真实有的状态而已。因此要先修学菩提心,观修前要刻意生起强烈菩提心时,再观想所追求的菩提,以及追求菩提者的我,他是如何存在,再观想他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真正见解,这种的见解就是菩提心所摄持的空正见,依这种的空正见再现起本尊,再以本尊做为“有法”,观本尊是无自性,这两种空性虽然是没有差别,之前的空性,他的“有法”是不清净的,之后的“有法”是清净的,我们内心所现起的清净
  本尊的空性,虽然这两者空性是一样,但是他的“有法”,就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
  首先我想补充昨天所说的佛法概要的重点,和大家共同分享所有宗教的观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都有一共同点,不在于对外在的物质条件,实质上都是着重内心的发展,是超越追求物质的安乐。
  我们昨天已讨论过,从哲学角度观察,传统佛教与外道的区分,不同的在于内心是不是相信,有一个常一自主的我。佛教基本上否定离蕴体有常一自主的我,而且着重了解“因果”与“缘起”道理。在佛教的教义分为二方面:以哲学方面是了知缘起道理,行为方面是不伤害他人,以慈悲为怀。从基本上了知佛陀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缘起道理外,还更深一层了知“因果”道理;果必须是由因而生,而且是同类因;在因位上如果清楚了解负面的行为,会带来潜在痛苦与伤害;也就是说在因位时,如果一个人从事串习对别人有利益的正面行为的因,这些行为在果位时将带来快乐的果;也就是好的行为会产生好的果,坏的行为会产生不好的果。伤害或暴力的因会产生痛苦,因此佛法是重视避免伤害与暴力。而我们如何分别伤害与不伤害,暴力与非暴力?这不是以外表的行为本身为标准,真正决定行为的是内心的动机,如果真正的动机意乐是慈悲,是非暴力的,我们可以诠释为慈悲的行为,因此佛陀经常以慈悲为怀教化众生。
  佛教的基本在于慈悲,慈悲有二种层次;第一是调伏自己内心,是无伤害的行为,以慈悲意乐去关怀其它众生,而生起从事无伤害或避免暴力的心念。如此以慈悲心为方便,当我们的慈悲力量愈加增强,达到每个人想达到第二种层次,了知空性的智慧。这不仅是为个人获得利益,而且也关心他人的利益。所以行慈悲时,不仅是了解缘起互
  依的法则,并熟巧智慧的内涵,结合慈悲与智慧,于自己内心上串习,努力将真正成为乐意去帮助他人的力量。
  说到佛教的缘起智慧,也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一种了知因果缘起,所有事物都是依赖各种的因缘而现起,是主张自性缘起;另外一种是在中观派论说,是观待互依的缘起,一切事物是依他缘而现,所以是无自性的,这是更深细的缘起道里。认为所有事物是自性缘起,而且是同一体性众缘和合,以这种的缘起道理而论,与佛陀主要教法缘起意趣是有出入的。
  缘起道理是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国际环保的关系;国际经济或政治因素的关系;事实上,缘起道理可以利用在我们人类活动范围很广,由于我们能更体会,对所有事物的关系,就会有更深的体认,因此自然地,对所有事物会更深入观察。当有人问到什么是佛陀的教法,佛陀是如何教导?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说:佛陀的教法基本上慈悲无伤害与无暴力的行为,哲理观点上是缘起道理。这可以说是佛陀真正的教法。
  就佛教学习方面可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要得到暂时的目标,获得到增上生,生在人天界;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方便,从事佛法的修习而获得真正解脱。生在人天被认为暂时的目标,因为得人天界,可以得到某些层次的安乐,解除一些痛苦,这种果是大部分人都有机会,守十善业,从实际无害行为而得到;但佛教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解脱,这里的解脱是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并且完全去除了根本无明,这时必须了知解脱方法,所以要学习达到最终极目标的法门。
  在佛陀经典中记载,人的愿望可分为如下:第一种是积善而达到目的,第二种是由佛法的修习而得涅槃;第一种是世俗的目标分为二:
  求得人天身及积善行为求得福报。这是一般宗教共同的,勤行十善,但这种善行不能使个人达到究竟解脱。第二种而是利用个人的能力,从事学习佛法,这里所谓的佛法,是学习更高深的三学:戒、定、慧。最后希求达到解脱,永断无明。一般来说,前二种因素获得世俗目标,也就是获得充裕物质,一般在北美洲的人来说已经达到;因此,很多西藏人为了满足欲望,来到美国,相信可以受美国的欢迎,而放弃了以上三种高深的佛法修习。虽然如此,很多北美洲的人,他们因为积善而得到此种人天福报,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能满足,甚至感觉迷惑、失落与挫折。这说明了对物质需求是不能满足内心的;失落与挫折,物质是无法弥补的,这是我们可以了知。我们再深入思惟,可以了解对任何物质方面的需求,衣食等都是有限的。可以看出这种有限的物质,虽然花样是愈来愈多,欲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需求的是更多,也不能满足,但毕竟物质所需是有限的。可是内心的发展,虽然是不可限量的,却不会有感觉要求得到更多更多。大部分的人总是与事实背道而驰,对有限的物质有无限的要求。我们很难以知足的内心去约束自己,总是一种纵容的心态,贪求无厌。尤其在富裕的社会,我们更可以看到富有的无法控制。
  从佛经上说人是可以追求世俗的第一及第二项,获得世间的圆满;要得到究竟的目标,不但要获得人天界的圆满,而且也耍希求脱离世间,期望获得佛果位,这是获得真正究竟的解脱,由现前不自在得到解脱,而获得成佛。
  在大乘经典中有二种达到精神目标,一种是实执得到解脱(断烦恼障,小乘的解脱),一种是获得究竟解脱。这里有二种障碍必须要断除;一种是断烦恼障,另外一种获得究竟解脱需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
  我们如何区别这两种的障碍,当然依了义经去了解。因为不同的宗派,而有不同的解释。在佛教著作中解释的最深奥究竟的大师有佛护、月称及寂天菩萨等,在这些作品中很清楚解释烦恼障是由我们对存在事相的真实执着,或是对所有幻相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执着,这也是无明的根本。这可以在龙树菩萨的作品中说的非常明白。例如:【七十空性论】中说:“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佛说为无明,出生十二支。”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无明就是实执,也就是法我执及人我执,然后牵动所有流转生死十二缘起支,所以实执是无明的根本;同样的在提婆的【中观四百论】中说,实执是对身蕴执实。如贪心与嗔心生起时,基本上是因为真实执着。这里讲到人我执与法我执是无明的根本;提婆又继续讲到由内心的分别,如缘起的事相,认为是真实自性存在,是一种错觉的执着,我们说缘起如幻,无有自性。所以了解内心的也是因缘空,因而了解无明是颠倒的执着;提婆同时在本论中说真实执着就是法我执与人我执。问题是我们对这些的执着如何去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有深刻的解释,由于人们有俱生实执习气,在知见上的颠倒执着,而产生的人我执与法我执,这就是要去除的烦恼障,断掉烦恼障,得到声闻的生死解脱。烦恼障遗留下习气就是所知障,是障碍遍知诸法,断掉所知障达到究竟解脱,成就佛果位。
  这里有二种乘可以获得究竟佛果位,一种是般若乘,一种是金刚乘。金刚乘又有三续部:事部、行部与瑜伽部。声闻乘与缘觉乘,我们昨天已讨论过,这是解脱真实执着的主要乘。在一些经中,佛经提到声闻、缘觉最终成就佛果位(回小向大),某些经说不可能成佛果位。同一位老师的释迦世尊,为什么会有相违的说法?因为不同的根器说不同的法。
  佛陀的经典有两种,一种是讲究竟一乘,一种是讲三乘,这是因为佛随顺弟子的根器、见解不同而说,由这点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同样弥勒菩萨在五部论中的【大乘庄严经论】中讲到三乘,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又很清楚的讲说是究竟一乘,弥勒菩萨在讲授的经典中,见解也有粗细差别,同样无着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的解释中,以中观为主做解释,以菩萨地(瑜伽师地论)论述主要是依【大乘庄严经论】的意趣来解释,同样的大师也有不同的解释,也是随顺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说。
  (二)行乘:金刚乘的事续部已经讲过,现在讲入行乘圣者。外事与内事共同行修,外事如礼拜念诵等,内事以禅修为主要。行乘者见,许胜义无生、灭,于世俗观本尊色身,依本尊身影像,修四相静虑,及礼拜念诵等资具因缘和合成办。世俗本尊与事续一样,修四相静虑,“四相”康楚仁波切提出二种解释;第一种四真实:我真实,本尊真实,咒真实,静虑真实。这四真实与四支静虑有关,住声,心,自生本尊,对生本尊(四支静虑,住声心及事。声就是咒,心是咒字所依月轮,事分为二,事一是自住天慢,就是自生本尊。事二于前本尊修如同自己之本尊)。所以依修持四支念诵静虑,或四真实,经由禅定结合外事达成。
  在【大日如来经】中他极真实是在指对生本尊,观修种子字时也要移开再溶入的观法,所以事续部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事部来讲,自己是否在事续中生起自生本尊呢?这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些诤论,在康楚仁波切释论中讲到事续中一定要有自生本尊的瑜伽,在喜金刚续中,讲到事部的修法,就是观想前面的本尊(对生本尊),然后观想本尊的加持。但事部主要的密续都说,他们一定要有自生本尊的瑜伽,
  修学自己现为本尊,讲到事部的六天观修,就是空天(胜义本尊)、声天、字天、色天、印天、相天,天即是本尊,六天瑜伽(六本尊),在其它的事续中,一种修法,即观想本尊在前方,而不是观想自己是本尊,观想本尊在前方,然后接受本尊的加持。但主要密续,在事续来讲一定有自生本尊,但次要密续只修习对生本尊的瑜伽观修,并有赖于修具有真实四相之定、资具、因缘等二者而成。
  在西藏有很多修习事部本尊瑜伽,但行部除了部分修大日如来外,修习事部的本尊瑜伽较少。在日本听说事续有很多修习本尊瑜伽,包括大日如来本尊瑜伽部与金刚萨埵本尊瑜伽,非常受到欢迎,当然这是由中国传去的。

  (三)瑜伽乘:现在讲到瑜伽部:瑜伽乘者见有:一、外瑜伽能仁续。二、内瑜伽者方便续。

  *内外瑜伽的区别*
  内外瑜伽基本上都是着重禅定法门,外瑜伽虽然类似事部与行部,也有洁净礼拜念诵等外事,但不重视外事的行为,而注重内心的瑜伽,不过外瑜伽在禅定心识的层次是较粗糙的,内心在禅定时只将意识专注所缘,并没有用原始之智转为道用的说法。内瑜伽乘所讲说的内涵,完全不依外事,依光明之心转为道用,即气脉、明点的修持。所谓内瑜伽方便续乘,是内心层次在禅定时是很微细的心识,依气脉、明点的修持方便,使粗糙之心遮止,以命力修持(禅定的修法。命是出入之风,力是止出入息,断其散动。修法是止出入息,至不能行时,再慢慢放息。这是事续行续的修法。无上续乘的命力,是遮止左右二风令入中脉。)止息左右二风出入,令入中脉,而生起细微原
  始智慧,依原始智慧变成方便的修持,就是内瑜伽。所以内外瑜伽最主要的差别,是在禅定时心识层次粗细不同。
  在康楚仁波切释论中对内瑜伽有很清楚说明,是达到生起、圆满二次第真实阶段,也就是在无上密达到圆满,佛的法色二身的不共之因。在金刚续中,提到只依行部修习,不能达到佛果位,因此只有参照无上瑜伽修行方法,无比瑜伽是最卓越的瑜伽,可获得佛果位。内瑜伽有这种因的修法,外瑜伽并没有这种的修法;若依外瑜伽道次第修行,是没办法成就佛果位,这是要依光明成办法身。通常所谓瑜伽,也就是将光明心性转成道用,方便智慧无二的意思,最主要是以内瑜伽为主的,所以称之为瑜伽续。这分为二种,以粗糙心为主称为外瑜伽,以原始光明心为主就称为内瑜伽。为什么是无上乘,因为果位的法身色身,必须依原始光明心才能成办;只是依粗糙的暂时心识,因为暂时心是会止息的,最细微的原始之识,是永恒不断的,从无始以来至成佛前是不会断的。粗糙暂时心只是暂时的显现,要使原始之智转为道用,变成种智的进取因,与他无二的,依这种瑜伽才能成办色身不共因,这种修法,只有在内瑜伽乘才有,所谓的无上密是强调原始光明的心识。
  因此,无比瑜伽是卓越的最高深的瑜伽修行,生起光明心进入禅定,再转为道用。康楚仁波切说外瑜伽与内瑜伽的区别,主要的是能不能善巧的利用原始光明转为道用。

  *外瑜伽能仁续者见*
  认为不应只依外事资具来成办果,主要行持观胜义无生灭的父尊、母尊瑜伽和缘圣尊色身成辨。以四印修清净续三摩地。外瑜伽能
  仁续之见,则不应只依外资具来成办果,主要观胜义无生灭的父尊、胜义无生灭的母尊,是要胜解如前解释的空性智慧,现起胜义之境,生起本尊,是依无自性之智慧现起本尊。所以依外事资具及禅定,修四印清净续三摩地,以俱有四印修瑜伽为主而成的。四印即身、语、意、业。身是大印,意是三昧耶印,语是法印,业是羯磨印,如次第就是自性、异熟、受用、变化四身。依这四种手印,好让自己的身口意业四者,净除了不净的东西,而成办了佛的身语意事业四种。外瑜伽重手印,如果在念诵仪轨时,我们没有好好结手印的话,等于所修仪轨不圆满。我在念诵仪轨文的时候,结手印非常的困难,需要模仿一个人做,因为我自己不会做,有一次接受大昭寺的堪布(住持)的教授,他是懂得手印的专家,坐在我旁边,我要看他怎样结手印,头必须转过来一直看他,觉得脖子很酸,所以就请他坐在我的前面,我就很容易可以看到他练习。

  * 内瑜伽方便续者见*
  证果分三:一、生起次第方便。二、圆满次第方便。三、大圆满次第方便。
  一、生起次第方便:三种三摩地次第生起后,坛城亦次第建立,依彼生起修所成。
  二、圆满次第方便:瑜伽行者证果,安住不散在胜义无生灭的父
  母尊和中观法界(远离分别心的中观)。在世俗上以平等无杂染,非常明显的观修本尊色身成办。
  三、大圆满次第方便:经由通达世出世诸法无二上,了知原始的
  身语意坛城性无差别修。
  康楚仁波切在释论中说,这里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同大瑜伽生起、无比瑜伽圆满、无上瑜伽大圆满不一样。一般所谓的二次第,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不同的西藏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不同安立,譬如隆钦巴上师,依本尊瑜伽说现本尊、空本尊解释为生起及圆满次第。康楚在释论中说,生起及圆满次第,在西藏有二种观点,现相这方面为生起次第,空的这部分解释为圆满次第。
  此种观点是晋美林巴,生起圆满是建立于真实本尊瑜伽相,空性相与现相为基础。遍智父子是指隆钦巴及晋美林巴,为什么称为父子,虽然他们不是指直接亲弟子,晋美林巴比隆钦巴晚很多年,他有一次在桑耶寺修禅定的时候,直接见到隆钦巴大师,得到加持,因而使自己的证量大增,所以称他们为父子,晋美林巴并不是隆钦巴的嫡传弟子。
  最好的观点是达摩师利著作中,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圆满次第的修行者,命力(前已批注)禅定,在中脉生起空乐不二,在气进入中脉之后,所生起瑜伽才是圆满次第。在之前的本尊瑜伽和观想,都是生起次第,一般称为造作瑜伽,圆满次第是不造作瑜伽。在这里所讲的生起圆满是什么?生起、圆满、大圆满次第,与这里所讲的生起圆满次第,内容不一样。是单一本尊瑜伽,禅定的不同次第。瑜伽禅定有三种定:真如定、遍相定与因定。这三种定的过程是生起次第,会合三种定生起本尊是圆满次第,生起本尊后。因定有观想种子字,降到坛城的中间而生起了眷属本尊,观想这些本尊就是圆满次第,在自身上观想自生的本尊。
  这里的生起、圆满及大圆满与释论不一样。首先是观想种子字,第二是观想本尊是属于圆满瑜伽,之前是生起瑜伽,大圆满瑜伽就是
  观想本尊的收放,譬如一个本尊瑜伽可以分为成修,大成修一样,同样是一个本尊瑜伽把他分为三种的次第:生起、圆满及大圆满次第,与我们一般所讲的生起、圆满次第内容不一样。也许康楚仁波切是根据隆钦巴及他弟子。
  (一)生起次第方便,三种三摩地次第(真如定、遍相定及因定。)生起后,坛城亦次第建立,依彼生起修所成。
  (二)圆满次第方便,瑜伽行者证果,安住不散在胜义无生灭的父母尊和中观法界(远离分别心的中观)。
  在无上密的无比瑜伽,所有的空性,胜义俱生智,指二种意思,一是代表境,是客观的了解,也是之前所讲的显密共同的中观见解;第二种真实意思,就是主观的感受,去除了深细所有的分别心的不动无分别光明,称为明空无二,觉空无二,空乐无二,这就是最主要死亡的意识。我们所讲的中观法界,就是觉空无二的内涵,这里指中观。噶举派讲觉空无二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的“大手印”;以萨迦派而言,他们讲说明空无二的道理,明是心的定义,空是心的体性;格鲁派是空乐不二;宁玛在大圆满时讲到净觉、了觉,这了觉是无外动境,最主要是指内心。四大教派,在解释见解时,最主要的意识是什么呢?是空明无二的见解,而并不只是了解空性而已,是了解空正见而现起本尊,即所谓遍相定。安住不散,不散是不动。在世俗上以平等无杂染,非常明晰观修本尊色身成办。
  无上瑜伽中的胜义俱生智,不是一般所说的胜义谛,是中观的空性和主观光明心性的结合溶和体,是胜义光明位。胜义是中观无分别真实,离诸戏论,所有现象的生起,是由胜义性的作用。
  (三)大圆满次第方便,经由通达世出世诸法无二上,了知原始
  的身、语、意坛城性无差别修禅定。
  以密集金刚法语来说,生死涅槃都是由光明心性的显现、活动作用,包括随顺还灭及生起。我们所有不清净蕴、界、处诸法,都是依业风而形成,业是依八十种自性分别心推动(无上密续说意识分为粗糙、包括五感官意识;微细、极微细,是思想意识;细微及极细微存在粗糙意识中,这微细的思想意识,依气分为强中弱三种,强的气动有三十三种,中的气动有四十种,细的气动有七种,共八十种等。),当八十种分别心所依的气消溶了,心的微细三个层次“明相、增相、得相”依次显现。(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论译为:明相明增明得。先现起称为明相心,其次明相心及气消溶,增相心现起,增相心及气消溶,现出得相心,得相心及气消溶,现起光明心,或称为明光,或原始光明心性等。这是还灭过程,生起是倒过来。生死涅槃都是依光明心。是无上密续修幻身)最后光明心。这唯明唯知的光明心性是永恒的,密集金刚中说由光明心的作用,显现轮回与涅槃,由此可知轮回与涅槃无二。同样的显教中说如来藏,佛与众生无别;龙树菩萨也在【中论】中说轮回与涅槃无二,在显教中的无二,是以空性的观点来说,密续中的轮回与涅槃,是原始光明心的作用显现。
  所谓溶入还灭的随顺次第,是地水火风依次慢慢溶解,八十种分别心及气消溶后,显起三种细微心就是明相心、增相心、得相心,最后就是极细微的光明心。后来生起是由光明心,得相心、增相心、明相心,溶入依次是风火水地(共八阶段,还灭是由粗到细,死亡次第如此。生起是由细到粗,中阴身现起是逆向;中阴身至投胎前刹那同死亡一样,由粗到细。投生次第是由细到粗,光明心、得相、增相、明相、风、火、水、地),不管是生起还灭都是原始光明,所有轮回
  及涅槃、作者及创造者都是原始光明心,这些法都是原始光明所展示变化出来的,因此这原始光明在【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到自性涅槃,同样的是原始光明,他是原始佛、原始心净,他自己的本性,就是原始光明,本来就没有受到污垢的,所谓果位的功德,身口意等三密佛果位的功德,就是依原始光明所显现出来的,在未成佛之前的不清净蕴界处等,也是依原始之识而所现,所以轮回与涅槃是无二,不管是不清净或无漏之法,完全由原始光明所显现出来的,这些的基础都是依原始光明,如来的光明,如来的了觉,依他而现起所有的法。
  金刚体蕴支(五蕴),我们称为五等觉(五方佛)。处界等多法(处是指内处,就是根识,界是地水火风四界,这里加空界是五界,及境等法),菩萨坛城性(根是菩萨性),地水、眼、莫摩吉(地是佛眼,水是莫摩吉),火风白度母(火是白衣母,风是度母),空界自在母,三界本清净。轮回、涅槃诸法,本来不生。
  本来就不生,并不是说他不曾生起,这些法完全是原始光明所变现出来的,现起与溶入都是溶入原始光明;原始清净,原始佛性,原始正觉,是说光明心性,本来清净,虽有烦恼杂染,与光明心共存,但不渗透光明心。所以我们说原始光明是无为法,因为他不是依暂时因的生灭,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是恒常安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为法。事实上他不是真得无为法,本是有作用幻相,是如来父、母等性故。诸法即是自性涅槃,就是我们所现起的这些相,看到的都是本来清净的。
  五大是五佛母性,五蕴是五部佛,四识即四菩萨性,四境是天女性,四时是供养天女性,身根、识、境,其所生菩提心是四忿怒尊性,常断四句是四忿怒母性,意识是菩提心金刚普贤性,诸有为与无为境
  法是法事母普贤母体性,上述总性是无始以来正等觉性,非经由修道所获得。(这段本文以及上段本文,涵摄非常广泛,每个名相有特殊的含义。)
  自性涅槃是原始光明性,未曾显现,并非依道所获得的,所修而成的。是指由光明心性所生。
  如是十方三世,三界等诸有为法、无为法,非离心续另有。不是在显教中说的,一切法三界唯心造。这里所讲的是一切法,都是依原始光明所展现变化出来,显教经典佛说的如来藏。如是说:“了知自心续,即佛菩提性,亦是三界性,大种性亦尔。”又云:“诸法住于心,心住于虚空,虚空住一切,虚空亦无住。”这里的虚空,不是指世俗名言的外虚空而是指内空,指原始光明;原始光明本来清净,存在一切处,所以说无住。又说;“诸法本自性空,诸法原始清净,诸法绝对光明,诸法自性涅槃,诸法显正等觉。”这就是大圆满。
  总而言之,所谓的智慧不是指一般的智慧,而是指内心光明心性层次的智能,并不是指自己所现的自相,是原始的智慧所现自相,例如瓶柱等法。如果没有光明之心的话,也就无法现起轮回、涅槃。了解原始光明现起所有诸法,就可以真正了解智慧之相的道理。
  大圆满有时解释内心光明体性为无为法,而康楚仁波切指出这无为法的意思,与永恒不变的无为法性质不同。经典有时把虚空解释为无为,这虚空是由障碍而现的。康楚仁波切解释无为的意思,是光明的心性,不会被任何暂时因缘所遮挡的光明心性,释论继续说无为的真实本质。康楚仁波切是由读沙哈拉作品,以及早期翻译的续论及经典,而自己了知这个教法与理念,这些都是新译续论派,解释如何融和整个所现幻相的执着,以及现起内心光明体性而涅槃。
  康楚仁波切有关的解释,可以在无上密经典中发现,之前已作解释。整个实际的过程,可以了知为思想意识功能的活动,渐次进入三种微细的意识,明相、增相、得相,到最微细的内心光明体性的生起。由内心光明体性的生起及还灭,可以了知轮回是由于真实执着。康楚仁波切继续在本文中解释,当我们接受了整个现象,我们内心光明的体性展现,不需证明整个境,例如瓶等现相,是有情所关心的,渐次生起思想意识的因,由此产生意识,引起个人动机、行为而牵动整个气脉,产生烦恼,由烦恼再造业,而让众生生到各别的生处,如人天等地方(这是前面所说八十种自性分别心引生)。事实上,内心光明体性的真正功能是非常特殊的。
  以【密集金刚】的法语而了解,究竟原始光明,它是没有污染的,依原始光明成为法身,并非依靠外在任何东西成为法身。把原始光明为法身的基础,为什么说是法身呢?因为他并未受到任何污染的。这里讲说由光明心生起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死时的死有(当死亡的刹那)是法身,中有(中阴身现起)是报身,生有(投胎)是化身三类合修,与所讲的内容是一样。又如我们每天睡时是法身、梦时是报身,醒时是化身。而且特别在禅定也会察觉到这些过程。康楚仁波切解释做梦的经验,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在睡时也有这种心识展现,相同整个实际情况。生起了知内心光明体性,他提到要更详细了解,必须阅读更多的经续论典。
  从名言上而言,有自性涅槃与无住涅槃,这自性涅槃及不清净的轮回法,本来就是清净,他是没有自性,所以说自性涅槃。无住涅槃是第二种心境,本身是自性涅槃,加上去除客尘污垢而得的清净,是最究竟的清净。这是以境上来解说,以有境上(境与有境是指所知与
  能知之别),只要有污垢的话,就是自性执着,断除了污垢,远离污垢,那就是极清净的智慧。原始光明即使在轮回的当下,本身没有任何污染,当他断除了这些污染之后,完全远离污染时,就是极清净的智慧,我们就称为自性的智慧。这是金刚乘的法语。

  *发菩提心愿文*
  发心及皈依。所谓的发心是佛法的精髓。声闻、缘觉之道是菩提心的前行,是属于共道,正行是菩提心。密教之法是菩提心及六波罗般若最主要,禅定波罗密与智慧波罗密的学处,所以所有之法都溶摄于菩提心的前行、正行与学处。
  在这里有释迦牟尼佛的像,这样我称为总天释迦牟尼佛像,观想释迦牟尼佛亲临现场前方,还有他的随从龙树菩萨父子、无着兄弟都在前方,以及西藏的先贤或上师,这些所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大祖师,观想在前方。
  我们不需念诵七支供养,在此我将解释七支供养的意义,大家一起观想。第一支是礼拜;我们意念礼拜所缘境的身口意功德,为利益一切有情,希望我能如同前方佛身口意功德,合掌从内心生起欲求的信心,生起礼拜之心。第二支是供养;一般我们有很多种供养,属于自己的与不属于自己的,意供养等,最主要的供养是意念着释迦牟尼佛身口意功德,身体用很恭敬的行为,此时我们就能依身集聚功德。念诵释尊的身口意功德的赞颂语,或念颂咒语,为利益他人而讲说的法,这些都是语功德。以心而言,是我们对佛生起了虔诚心,对我们所讲菩提心、空正见或是慈悲心等生起殊胜意乐,这也就是意功德。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这些功德,而观想这些唯一能令佛陀欢喜的供
  养,这就是供养支。第三支是忏悔;我们都不想要痛苦,因此我们应去观痛苦之因是不善业,思惟恶业之过失。我们所集聚的这些痛苦,对以前所造的恶业要生起追悔心,且生起决定心,让自己以后不再造作恶业之心,以这两种心来忏悔。第四支是随喜;自己或是他人的功德,以他人的功德而言,随喜佛的事业功德,或是龙树菩萨父子,无着兄弟,随喜西藏的大师他们所造的事业功德,以及众生的一切善行。第五支是劝请诸佛菩萨转法轮,第六支是祈请长久住世,利益有情。第七支是回向,以上所修功德回向。就是七支供养,不管有没有念诵,念诵的长文或短文,七支内涵就是我以上所解释的。
  发心最主要是自他平等,思惟世间上所有的人都希望离苦得乐;我们知道自己的痛苦根源是可以去除,同样别人的痛苦之因,也是可以去除,不管是自己或他人,人都一样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不同的,我是一个人,他人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要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要生起一颗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如同【入行论】所言:“世间上所有的快乐,是利益他人的心而得到,世间上所有衰损,都是因贪着自己的快乐而来的。”世间上所有美妙、圆满都是由利益他人的心而来,世间上所有衰损,恶劣,不好的果,甚至声闻、独觉他们堕入于寂静边,都是由爱我执而来。仔细思惟爱我执与爱他心之差别,爱他心的功德。我们与佛陀的差别,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我们却什么功德也没有,就是因为爱我执太强,被爱我执与我执所控制,作为它们的仆人。释迦牟尼佛与菩萨了解爱我执的过失,而让自己生起爱他心,及无我的智慧,而远离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所以我们需要好好思惟,爱我执的过失与爱他心的利益。也是因为我执与爱我执从无始以来让自己堕落,这两者为自己的敌人,
  现在我已经知道这个敌人是谁了,所以从今开始应该好好立下决心对治他。我们要生起对治我执的空正见,及爱我执的爱他心,希望这两种心---空正见及爱他心。我要好好遵守修持,一直达到最究竟的圆满境界。
  我们现在来念诵受菩提心愿文(三遍)
  希愿度脱有情心,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我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于佛前诚敬住,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我于汝等恒皈依的“我”,如昨天所讲是无有自性,我们所皈依之处,佛宝、僧宝,也是补特伽罗,寻找时也找不到,寻找假义时,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得到,所依法补特伽罗如果不存在的话,我们如何安立他内心的断证功德呢?所以“我”是名言安立,所皈依之处三宝也是唯名言安立,希愿度脱有情心,“有情”也是无有自性,他们也是补特伽罗,也是唯名言安立,如此思惟空性的道理。
  以上是浓缩最简略的发愿文,希望你们经常念诵,且忆念思惟其内涵,及菩提心与空正见。
  (尊者一再说明修大乘必须要有菩提心,尤其是修密法更要刻意生起菩提心及空正见。所以传授菩提心愿心文。)
  大圆满之方便(是圆满福德及智慧资粮,其果任运成就,方便是趣入其义。)
  大圆满是经由四通达道生起决定信。
  四种通达如次:一、由单一因通达。二、由种子字力量通达。三、由加持力通达。四、现证。
  一、由单一因通达。了知诸法于胜义无生,无不共各别因,诸法世俗名言虽现名别幻相,如水中月,自性无生,而能有作用。胜义与世俗无二,因而诸法证为单一因。
  大圆满之方便是证悟实性,【在密集金刚】里有一段重要文句,代表哲理观点。解释密教,在说明句子有不同层次,讲四种义:文义、总义、隐义、胜义。在金刚乘的无上瑜伽部,每句的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涵意,这里也是一样。
  康楚仁波切释论中关于单一因:“了知诸法于胜义无生,无不共各别因。”无不共各别因是指空性而言,远离了戏论。而无生指光明,这里的光明是指光明之心通达空性,住于真实空性的光明心。他说现起时是现证空性,没有任何戏论,所以就是诸法胜义无生,是没有任何的幻相法,在当下任何的法无有各别。“诸法世俗名言虽现各别幻相。”释论说当我们在其它论典,世俗与胜义是互依的,这里胜义真实,是指光明的智慧,因为互依,所以世俗是指光明性。
  这里的世俗幻生,亦称为幻化之生。空法所指的是胜义光明,幻相是世俗生,成就佛的法身与色身的相顺之因。【金刚续】中讲说到有光明究竟、双运究竟两种,这里所指的是空乐双运,也就是光明究竟。如同刚刚所讲的,清不清净诸法都是光明所变现,能取之暂时法,如同麻油遍布芝麻一样。同样道理,所有层次的意识存在着更细微意识,遍布着本具的光明。如同冰块虽然很硬,但它还是有水的本质,水性在冰块中。同样,我们的意识也都是光明心所变现。依光明而现
  起所有的法,空性与境两者相溶一味。现在所讲的一味是空乐无二,空乐无二变成一者,一者而现起的幻化身,这两者变成一味,也就是所谓的二谛双运。现在讲不共的二谛之后,就是世俗的幻生与空性的光明,这就是无上密的最究竟圆满次第。
  二、由种子字力量通达。这里是指三密(身语意)一体。以【密集金刚】的法语来说,我们具有的最细微的风心,微细层次的知觉,在禅定时无法察觉是风心,所以身语意是入于微细风心与微细知觉产生真正作用。依这风心而现起佛陀的身语意,心现为佛陀的意。成佛时会与佛陀的身语意溶为一体,了达诸法无生即“阿”字---语本质。是原始光明所成之风,就有部分风变为佛陀的语,这里所指的是有学的双运。见无生性为幻身,且有作用即“欧”字---身本质。现起的是幻化之身。如是通达之了别幻智,无有中、边即是“吽”字---意本质。成吽为一体即是意。幻身的三门是一体的,释论引月称论师的【明炬论】(不是明句论,是解释密续的)讲到佛陀的身语意是一体的。双运的三密是无二。
  三、由加持通达,譬如白衣以红染料烧煮转变成红色。由了知单一因、种子字、加持力的转变,诸法是圆满正觉因。
  所谓净不净诸法,都是光明所变现,因此不清净的诸法,譬如显密共同的解释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是诸法无自性,自性清净才会有客尘的清净,因为是无自性,自性执着的心是错乱识,因为是无自性,可以断除自性执着。不清净的诸法为什么可以清净呢?因为光明本身就是清净,已断烦恼与所知障,没有被污染所覆,因为它本来自性清净,因此可以生起对治,生起清净可以变成极清净。西藏所谓的加持,就是依靠威德而改变之意,加持也是转变,因为心本质是清净的,是
  可以转变的。使不清净的诸法变成清净之法,因为他们的根本是光明。如同刚刚我们举的例子,冰块非常的硬,因为它是水的本质,它可以溶化为水,如果它没有水的本质,就没办法变成水,这些不清净的诸法都是光明的本性,它可以溶入原始光明,可以在光明中净除使它清净。
  四、现证者,诸法本住佛性,非经教,非口诀相违。亦非唯依经教、口诀,由自心俱生了别智生起深信而现证。
  决定通道。即了知四通达,是瑜伽者道。非由因缘渐次生起之果,而是由自心甚深信心生起现证。
  以上所讲的这些法是可以修持的,修持之后可以得到体验。
  康楚仁波切释论中说,所有的现证者,不一定需要意光明才能现证,对道果解说,意光明与喻光明,喻光明就是喻智慧,明空不二,明空双运,就是最究竟,就是意智慧,在这之前需有喻智慧,以密集金刚用辞,第四谛意光明,就是兴起最究竟的意智慧。喻智慧又可分为深细,三相之后所现起的譬喻智慧,三相(指明增得)就是八十种分别心,一种是粗的,一种是细的。粗的八十种分别心所现起的智慧,以及细微所现的智慧不同。这粗细的差别,慢慢的生起更细更细的心,这是道次第渐次修持而言。所以现证并不需要依意识的智慧,才能生起。所以意识智慧不一定依经典,依有证量的上师的教导,弟子能得到觉受。
  康楚仁波切在释论中总结,四通达不只是道的一部分,它是圆满的道,单一因者是指二谛双运。第二由种子字通达,证悟者是指三密(身语意)一体。第三加持通达者,是不清净的身蕴处获得清净。第四现证是直接了知过程,不但粗的光明,而细的光明也能修持,而让
  他生起。
  以三性证悟究竟。对三性的了知,就是了解四通达:
  以三性而令达目的,是究竟了达,通达方式是觉性相;先要听闻,思惟决择,渐渐深入,又串习是入性相;由串习力现起是果性相。
  三性相阐示相依,所为,所为之究竟。
  相依:正知因缘是通达染污与清净法,皆是原始佛的身、语、意性,也是佛界及加持义,相依是了达因之性相,故是成就无上佛果之因。
  所为:即染污、清净、五眼及五甘露等一切施设,皆是原始佛,于其大平等性,行无取舍分别,是道的性相,此为成就无上佛果之因。
  所为之究竟:染污与清净、五眼及五甘露等一切施设,皆是原始佛,于其大平等性,行无取舍,任运成就。皆有涅槃性,原始无上正觉本性及自性涅槃性,任运成就,是果性相,是证得圆满无尽佛身语意,性是所为之究竟。

  *四种瑜伽修行*
  应当勤修念修、近念修、成修、大成修,任运成就瑜伽。
  这四种有不同的说法。念修者了知菩提心,是观修空性,经上说最初修空性菩提心。
  近念修者,了知自己是本尊,又诸法本是佛性,因此自己也是本尊性,非现在修所成的。
  无上密的修法一定依光明修空性,了知光明的道理,以光明观空性。且证知诸法的根本是佛性,是光明变现的。种种不清净法,说它是佛本性,我们很难了解他的内涵,我们以光明去体认,这些不清净
  的法,都由原始光明而现起,就可以知道由佛本性显现,不须道成办,也不能对治改造。
  成修者,般若智慧是生起滋润万物之母,无始虚空与虚空遍处的大母空性中,现虚空性是大母的地水火风四者,且证此是原始有的功用母。
  前面说过,由于原始佛性自己本尊性,非现在修所成。所以如果了解内心光明的本质是清净的,在胜义上没有任何要去除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说:没有要去除的,也没有要安立的。【现观庄严论】解释为显教的内涵,没有什么实执要破除的,也没有无我要安立的。二论的意义是一样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认为是密法的内容。其实我们现在原始光明的,同佛果位的一切种智的原始光明,虽然有没有远离污染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性质是无污染的。有转依及无转依的差别,在净光明来说是转依,另者是无转依。(转依是依应舍的转变成应得的,如依杂染习气转为菩提。)
  大成修者,即方便与智慧,亦由五大母慧与虚空母空性中,五蕴诸佛之父-无作,原始双运所成,是菩提心化身,现出原始光明真佛性,以幻游戏中,胜乐幻续流安乐时光,尚不缘无相义,由无分别虚空任运生起单一心续,四魔亦伏,得成究竟义。就是成就最究竟的道理。

  *趣入大圆满坛城次第*
  诸法本来清净,如意无量宫的圆满轮,即入原始无上清净坛城,入彼前闻方便乘是开眼。通达其教义即是见坛城,通达后串习是入坛城,入而现起是得大悉地,如是方便即是大圆满究竟之义。任运趣入
  种字轮大聚合地。见鬘论就是趣入字轮大聚合地。就是一切种智。

  *大圆满修持不适于所有根性*
  上慧士夫甚深了知原始正觉是原始佛,精进串习成,并非凡俗所为之事。正如昨天提到的,要修无上瑜伽续,菩提心与空正见,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本文的无上瑜伽,禅定与了知原始佛自性是原始光明,自性清净,诸法是由光明所显现的内涵,这些都不了知的话,要学无上密是非常困难的。
  凡夫闻后,尽管如是思惟,既难悟且未能坚信于真实与深奥;未能生信,且以世心难了,与不解真实深奥之体验结合。作念一切众生皆如是,并说是假,诋毁胜士夫,起排斥念,极秘密故宣说是最秘密乘。是故乃至未通达一切法是原始佛义。下乘者若作利众,不造坏弟子。是故阿舍黎,应通达轮回过失与涅槃功德,及一切乘;因不了知或仅少分故,不可为阿舍黎摄持者尚多。

  * 苦行与禁行之差别*
  由于见解差别,深奥等不同,苦行与禁行也有差别。
  见解殊胜的苦行与禁行亦有差别,不行苦行者,即世间愚痴虚无见者,及堕断边见者。
  具苦行者有四相:一、凡夫顺世见及执常异端见。二、声闻苦行。三、菩萨苦行。四、无上苦行。
  凡夫顺世见者,只为了今世的享乐,为特别而做洁净等苦行。执常异端见者,许有自主的我,为了清净所依身体,行五火灸身苦行,这是颠倒禁行。
  声闻苦行:如同律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善恶诸法于二谛,各别执实有之见,行断恶积善之苦行及禁行。
  菩萨苦行:如菩萨律仪言:“遇缘不为利,神变不作恶,怀悲与慈故,善心无有过。”若有大悲所摄持,则行何等善恶法,律仪不退失;因依菩萨律仪,皆以大悲为本而行持故。
  无上苦行:,即如大印经云:“若决定佛乘,虽行惑五欲,如莲出淤泥,于彼律圆满。”一切法本来平等,悲无可依,嗔无可断。未如是通达者,不生悲心。如是以见分别,本来清净;而亦如是清净行苦行与禁行。
  愿此密见鬘,如盲得眼开。望值遇胜士,具慧善方便。
  五、结劝
  这部论典内容广泛,要详细了知,必须阅读很多有关论典,但是最重要是听闻要修行。在场不是信佛教或其它宗派的,你们可能知道佛法是什么?对你们来说,我所说的法只是一种知识,你们唯一的责任,是观察这些佛教徒,是不是好好的修行。
  谢谢大家来参加的,都很专注的听法。如果是佛教徒,好好地了解佛法内涵,努力修行,多化点时间。以我经验,我已经七十岁,十六岁开始重视修行,至今的体验也是非常微少;你们如果精进去做,内心一定会得到改善,人生更快乐更美妙。热诚的心要常常保持着,所谓的佛法,就是用我们智慧,改变内心,观察内心,生起决定解,依决定解指示行为,以这种方式度过人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