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智慧
两种智慧
/编纂指导:Ven. Matara Wri Banarama
钖译英:A.G.S. Kariyawasam 英译中:释开心
从研究佛法所获得的知识是理论上的智慧,即闻所成慧(sutamaya-bana),这种知识局限于世间层面的。通过内观而获得的现观是经验上的智慧,即修所成慧(bhavanamaya-bana)。如果禅修者和一位有经验的禅师住在一起,并在他亲自的督导下禅修的话,广博的学问不是很迫切需要的,这是因为他将在适当的时候,有系统性的获得老师的指示。如果禅修者没有禅师这样的亲自指导下学禅,那他必须要“了解”一套清楚的禅修次第。传闻一些在早期自己禅修的出家人,他们透露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从老师那边获得充分的禅修理论,“理论内容是从开始修习”直到证果。唯有在掌握到这些知识以后,他们才隐居修习他们学到的“知识”。《清净道论》和注释书通过一种禅法指出,“修所成慧”唯有通过“闻所成慧”才能成就。在《无碍解道》中的论母智(bana -matika)中也强调“闻所成慧”。
“闻所成慧”有时会成为禅修的障碍。一位知道各种修行层次的禅修者会期待境界的到来。有时他会自以为自己已经到达某种境界了。若禅修如他所料的发展,他会狂喜并执著这境界、自大或形成邪见;若不如他所料的发展,他会变成沮丧和失望。若他不尽快通过自我检讨或老师的劝告来克服这种情况,他的禅修将会退失。因此,具有“闻所成慧”的禅修者必须认可“修所成慧”的优越。虽然“闻所成慧”对引发“修所成慧”有帮助,但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闻所成慧”可以用来消除在禅修上的一些障碍。例如在生灭随观智初期就开始的“观的染”(vipasan’upakkilesa),若禅修者对这方面有所知道,就可运用这种知识来克服它。同样的,理论上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字上辨别禅修体验。当一个人通过禅修了解“地大”的时候,唯有他有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辨识它为“地大”。不过,禅修的进展是不依靠一般文字的理解能力,各种的修证“唯有”通过修习才能获得,这是因为内观的目的主要是看透究竟真相,这是超越世俗一般的真理的。事先的文字“理论”对禅修来说其实可以成为障碍。如果禅修经验和世俗概念同时并列的“学习和”成就,这倒也无害。否则的话,应该继续禅观而不该廷误在文字概念上。
真理的实证唯有通过“修所成慧”才能圆满。“闻所成慧”和推论只可以掌握到部份真理的。因此,任何人应该努力的达到唯有通过禅修才能证得的“现观”,而不应满足于学术和推论。
【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1.“The Seven Contemplations of Insight”,prepa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Venerable Matara Wri Banarama Mahathera,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Sinhala by A.G.S. Kariyawasam, First published in 1997,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Kandy?Sri Lanka。
2.《清净道论》,觉音著,叶均译,五月1998,槟城佛学院。
3.“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translated from Pali by Bhikkhu Banamoli。
4.《巴利语辞典》二订版,水野弘原著,春秋社出版,1989年11月10日 第9 刷发行。
5.《性空学探源》,印顺法师,光碟版Ver2.0台湾:新竹县,印顺文教基金会发行,1999年1月15日。
(《嘉义新雨杂志》第35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