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贝克论认知疗法和佛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孟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贝克论认知疗法和佛学(李孟潮)


  贝克认知疗法近年来有两件事情比较引人瞩目,一是新的研究结果明其治疗抑郁障碍的效果超过了抗抑郁药物。一是此疗法的祖师爷贝克与佛教界对话,并写了几篇比较佛学和认知疗法的文章,似乎提示着认知疗法的新方向。

  贝克认为,佛学和认知疗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类似点:
  1.目标:安详,心的平静,苦恼的解除。
  2.价值观:
  (1)接纳、关爱、觉知、理解的重要性;
  (2)利他主义而不是自我中心;
  (3)普救主义而不是团体主义:“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
  (4)科学而不是迷信;
  (5)自我负责。
  3.苦恼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偏倚倾向导致了过度的、不恰当的愤怒、嫉妒、渴求等(即佛学所言三毒或五毒)和错误的信念(执着妄想)。
  (2)潜在的自我挫败的信念强化了这些偏倚。
  (3)对事件赋予负性的意义。
  4.方法
  (1)注重当下(此时此地)。
  (2)通过以下方法聚焦处理偏倚的想法:(a)内省:(b)反思;(c)选择观点;(d)识别有“毒”的信念;(e)远离;(f)建构体验;(g)培育“积极信念”。
  (3)使用意象。
  (4)把苦恼的(信念)从痛苦中分离出来。
  (5)正念训练。
  总结起来,贝克在理论上主要注重的是自我中心主义形成了人的非理性思维,他认为这一点和佛学的理论是相通的。的确自我中心主义和佛学的我执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当然后者的范围要更广泛一些。
  在治疗技术上,贝克提出,整个认知疗法的步骤可以划分为三个过程,远离,重构,去中心化。远离主要体现在识别自动思维,重构体现在进行对非理性信念的认知辩论,去中心化是最后的结果。而这三个过程中的认知技术也可以在佛学中找到对应的技术,如英国认知治疗师的注意力训练就比较类似于佛学中的“一心专念”。至于佛学中正念,贝克认为认知疗法中要求患者远离自己思维,把这些思维看作是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客观现实本身,也有类似于正念训练之处,而且,他提出以正念训练为基础的几种认知行为疗法——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疗法(MBCT),   辩证行为治疗(DBT),接受与承担疗法(ACT)——虽然外在形式和贝克认知疗法不同,但是最终都是会重构患者的认知系统。(Beck,2005)
  目前,西方心理治疗界对佛学的研究已经渡过了初期的理论讨论和比较的阶段,做了很多的临床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
  贝克认知疗法是认知-行为流派的始祖之一,其创始人贝克对佛学的研究也是对这股潮流中的一个响应。
  而认知-行为疗法的另外一个“始祖级”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则早在1998年就和Maurits Kwee撰文提出,理性情绪疗法从理论到技术操作都是按照“禅”的精神来进行的,并且提出理性情绪疗法那种清楚明白的操作方法和禅宗“以心传心”的方法具有互补性。(   Kwee & Ellis , 1998)
  心理治疗界的另外一大主流——精神分析界对佛学的研究和引入也是引人瞩目的,目前也有多本这方面的专著,而1999年第59期的《美国精神分析杂志》就是讨论《佛教和精神分析》的专刊。
  这些研究成果如何为国人所用?国人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值得深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忏法
下一篇:EMDR中的正念训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