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贞石录(1)
法源寺贞石录
王巽文 徐自强 冀亚平
前言
享有都城名刹之称的法源寺(原悯忠寺),启建于唐,历辽、金、元、明各代,约千二百余载。中间屡遭回禄,几经修葺,虽昔日之高阁崇塔已难寻觅,但诵古人之赞词,吟游人之诗句,纵观今日寺中所存之古迹石刻,仍可想见当年建筑之巍峨,规模之宏敞,是不同一般的。
法源寺之石刻,据诸家著录,约有四十种,其中有些已经散佚,如宋代已前摹刻之《寺女曹娥碑》、唐采师伦书《重藏舍利记》、唐代经幢,明日晷和时代不明之造像等,其它大都存在,现在根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拓本,详为编录,藉以存一寺之文物云。
在编辑过程中,得到北京文物工作队吴萝麟等同志的协助,特此致谢。
编 者
凡 例
1.本文所收法源寺石刻,凡属于该寺而见于过去著录者,广并收入。
2.凡著录之石刻,具加说明,包括石刻名称。,立石年月,石刻尺寸、碑文行款、撰书人姓名及存放记载,然后更录碑文(除少数与史料无关文字),并将诸家考订文字摘录于后。
3.所录碑文,其中有原石已佚又未访得拓片者,只得据他书转引,其余均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拓片为主,进行抄录。
4.摘录诸家考订文字只拣取有关部分,其相互转抄者不录。
5.所记各家著录项下,书名俱用简称(简称索引在篇后),书名之下之数字前者为卷数、期数,后者为页数。
6.碑石尺寸除佚石或仅存残石者,均以原石尺码计量,名为高、广,石佚而仅见拓本者,以拓本为准。
7.凡本文引用考订文字而书名简称索引未收者,均转抄自王昶《金石萃编》。
目 录
汉
一、模刻曹娥碑
北 齐
二、贾致和等十六人造像并记 武乎元年二月十一日
唐
三、毛藏妹等造像并记 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二日
四、悯忠寺经幢 开元十四年
五、无垢净光宝塔颂 至德二载十一月
六、悯忠寺重藏舍利记 会昌六年九月
七、重藏舍利记 景福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八、法源寺旧藏造像 无年月
辽
九、承进等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 应历七年六月二十一日
十、佛顶心观世音陀罗尼残经幢 (重熙十二年)
十一、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记 大安十年闰四月廿二日
十二、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石函题名) 寿昌四年后
十三、李公女陀罗尼幢 无年月
金
十四,礼部令史题名记 大定十八年八月三日
明
十五、重建崇福禅寺碑记 正统七年十月
十六、敕谕 正统十年 敕赐崇福禅寺碑 景泰元年五月
十七、 日晷 弘治十七年
十八、重修崇福寺碑 万历三十四年二月
十九、敕赐崇福寺碑记 祟祯十四年二月
清
二十、御制法源寺碑文 雍正十二年十月
廿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乾隆九年九月
廿二、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 乾隆三十七年二月上澣
廿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乾隆五十九年秋
廿四、西方接引佛像赞 嘉庆十年三月
廿五、翁方纲摹刻李秀残碑 嘉庆十年夏
附:徐本赠行实和尚石刻 光绪十七年九月
廿六、法源八咏 嘉庆十一年春
廿七、蒋策摹刻唐故云麾将军牵公(秀)碑 道光七年
廿八、 吕新吾身家盛衰循环图说 咸丰元年十一月
廿九、冯恭定公善利图说 咸丰二年八月下
三十、 吕新吾理欲生长极至图说 无年月(附咸丰后)
卅一、静涵禅师自题虚心图 光绪七年三月三日
卅二、郑兰孙礼佛发愿文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
卅三、徐陶璋书赠行实和尚诗碑 光绪十九年九月
卅四、吴道子画观音像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
民国
卅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民国十九午
卅六、黄金台诗刻 民国二十一年冬
卅七、 象槐记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下旬
卅八、游中央公园诗刻 无年月
卅九、陈尔锡题字 无年月
孝女曹娥碑
[说明] 石久佚,拓本无存。《宋史·谢枋得传》记载,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台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问《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可见当日在元代确有模刻《孝女曹娥碑》无疑。
贾致和十六人造像并记
[说明]北齐武平元年二月十一日(570/3.3)
通长(连座)72厘米,广43厘米。
座背刻记并造像主题名。正书。十三行,行六至九字不等。
石原置于斗室,石佚。
巳见著录:平目上,平庙72,首都92,沿革、正风19/115。北大44下
[录文]武平元年二月十一日,贾家庄邑义十六人,敬造白玉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又师僧父母谷同生会。
贾致和、贾川顺,贾盛魁、贾积善、贾国章、贾稀和、贾稀珍、贾渡山、贾渡河,贾喜成,贾沈,贾克仁,贾克琳、贾净枝、贾竝山、贾力根。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3965号。
毛藏妹等造像并记
[说明]唐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二日(651/1.20)
长85厘米,宽52厘米。记刻于背,四行,行十字,正书。原石己残,
已见著录:平目1上,平庙73,首都92,沿革、正风19/115,北大44下。
[录文]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三日,比丘尼毛藏妹,严行弟子满子式,叉摩那宿王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59号
悯忠寺经幢
〔说明〕唐开元十四年(726/—)
石久佚,亦未见拓本,碑身高广及行款均不得计。寺现存唐石幢座一件,疑是此
幢底座。
正书。
已见著录:畿目上/9下,汇目1补遗/1上。
无垢净光宝塔颂
[说明]唐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757/12.30)
高120厘米,广73厘米。
张不矜撰,苏灵芝行书,左行。二十二行,行三十七至四十二字不等。
嵌于悯忠台东壁,现移置台内。
己见著录:庚子7/5上,顾记4/7下,曝跋4/9下,录补15/6上,观妙10/14上,潜研7/6下,二跋3/1上,授续4/5上,萃编91/10下,梅溪17上,文钞6/23上,古墨5/9下,平津7/1上,宜禄4/9上,香南,墨林,兰风6/1,畿志138,竹崦3/1,寰宇;4/1上,畿目上/11上,攈古8/32,春明67/8下,帝京110,复初24几1上,全唐文363/5,平目1下,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0/96,索引637,汇目1/3上。
[录文] 范阳郡悯忠寺 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
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
范阳府功曹参军兼节度掌书记张不矜撰。
惟唐绍统兮岁作噩,天宅幽都兮镇戎索。彼命启与禅虞,继凤举而龙跃;驭阊阖而朝南面,服日月而升宝殿。在璿衡以正乾坤,握金镜兮临宇县。东宅四水,西都八川,天应景福,亿万斯年。神祗 蜜而丕祐,风化洋溢而昭宣。凝心姑射,既迈黄轩之理,端思真境,高抚洪崖之肩。迥出三界,超居四禅。我御史大夫忠而孝,哲而贤,俾我唐祚,崇斯福田。昔在棘城,结愿已修于宝塔;属兹板荡,除恶务静于幽燕。开拓郡县,驰突戈鋋;咸荷威力,扫逆清边。树兹幢相,游刃忘筌。割净赀以檀舍,施珍俸于慈缘。爰居爰处,载询载度,薙金界于祗园,择伽蓝之胜托。征郢匠,稽朴郢,具钩绳,备丹艧。才生明而畚锸攸萃,月贞而陶瓬斯作,塈峻砌而崛起堂皇,聚桢榦而上干寥廓。尔其庀徒有节,力工惟时,隐金推以雷动,走瓴 星驰。椓之登登,斗拱磊硌以扶卫,筑之阁阁,甃甓龢罗而缉熙。骈密石以疏趾,齐玉珰以镇陲。斑闲布白,九隅八维,风伯雨师,叩灵坛而请命,雷公电女,拥仙座以忘疲。熠如聚雁,赫若奔螭,岌嶪天假,髣像神资。千龛栉比以攒 ,万塔陵兢而护持。观其扪重扃,披藻井,鸿蒙异状,窋咤灵影,霞駮云蔚,阳舒阴静,游三界而须臾,视一劫而俄顷。示大方便,开大法境,闻偈而刀轮折锋,承风而火弃收猛,嶷若蜃楼之孤秀,皎类扶桑之映回。莲花吐日,攒太华之三峰,香鑪抱云,矗庐岩之一顶。若乃八部经行,万方委辂,离火宅,后栰喻,鱼贯争上,雁行齐赴,跻穹崇,陟回互,嗜真如者,搏级聚武而跼行;慕释猷者,阽虚口悴而徐步。攀棼撩以失视,援井榦以增惧,龙象翕赫,扶栌而蓄威,鬼神睢盱扪频壁以含怒。将以经启万祀,永代作固,置咒于梵刹之中,释纲于毗耶之路。启招提之胜果,祛樊笼之缁蠧。行善者技痒而争趋,为恶者震慄而忧怖。逗塔影者洽背而魂悚,闻铃音者叩顶而心注。是用敬我天威,保我唐祚,彼幢相之徼福,荷无畺之率裕也。客有叩虚幕府,忝掾神州,婉三语之默对,归八解之禅流,岿然宝塔,永赞鸿猷。护鹅珠以守戒,持鸽称以精修,刻字金版,垂芳朔幽,云行雨施,自公乃侯,永锡难老,厥德允修。恭察视之严命,敢不拜赐王休。
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建 承奉郎守经略军胄曹参军苏灵芝书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4597号
[著释摘编]《帝京景物略》:碑下半断裂,可读者其下段字,有“净光宝塔颂”,有“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有“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者,李北海自镌名也。文书石,不书丹,故从左读。有御史大夫史思明名。
《墨林快事》:此苏灵芝为史思明书也。思明为臣则助逆,为贼则弑主篡位,乃唐之所不宜存其迹者。易人之传其碑,无亦以妙札之故。今观其字,掩有李颜二家,而视北海则加庄,视太师又多隽,诚足述也。
《金石文字记》,宋文惟简《虏庭事实》曰:燕京城东壁有大寺一区,名曰悯忠。唐太宗征口口回,念忠臣义士没于王事者,建此寺为之荐福。东西有两砖塔,高可十丈,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此碑称“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是也。《春明梦余录》曰:此碑盖建于思明初归附之时,其碑完好。近日刘同人(名侗)作《帝京景物略》,谓碑上半断裂不可读。且苏灵芝书名,甚著当时,乃谓为李北海自镌名,尤误之甚。不知北海自镌名乃伏灵芝也。此碑书丹于石,故以左为前。按《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十二月己丑,贼将伪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以其兵众八万,与伪河东节度使高秀岩并表送降。三载正月戊寅,上皇御宣政殿,册皇帝尊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二月丁未,大赦天下,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今此碑建于二载十一月,而已称尊号,又以大圣字移在文武之上,与史书不合。《宣和书谱》:苏灵芝儒生也,尝为易州刺史郭明肃书《候台记》。灵芝行书有二王法,而成就顿放,当与徐浩雁行,戈脚复类世南体,亦善于临倣者。予后至燕,一日与鄞人万言同至悯忠寺谛观此碑,万曰:前行“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及中间“唐”字、“史思明”字,类磨去重刻者,石皆凹。而首行“悯忠寺”上,元只二字,今改“范阳郡”三字,盖思明复叛之后磨去之,及思明诛后,此地归唐,后人重刻者也。当日君臣之分,殆如弈棋,然非亲至其下摩挲遗石,而徒榻纸上之字,来有能得其情者。若年月尊号之先后,亦从此而无疑矣。
《庚子销夏记》:碑在京师之悯忠寺,当日书丹寺石,故文自后而前。字法端洁,苏碑之佳者。
《春明梦余录》:按唐史,肃宗至德二载,安禄山已死,安庆绪忌史思明之强,遣安守忠,阿史那承庆往征兵,因密图之。思明纳判官耿仁智等之谋,乃囚承庆,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上大喜,以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此碑盖建于初归附之时,而借以媚唐也。灵芝书法整洁,较所书诸碑,此为最胜。其碑完好,乃近人著《景物略》者,谓碑上半断裂不可读,且苏灵芝原有其人,乃谓为李北海自镌名,尤误之甚,北海自镌名乃伏灵芝也。
《金石录补》:悯忠寺碑,题云“范阳郡悯忠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范阳府功曹参军苏灵芝书”,“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建”。悯忠寺者,在今京师,昔唐太宗征口口回,念忠臣义士没于王事,建此寺以荐之。按史;至德元载十一月思明寇太原,二载十二月乙丑思明降,此碑建于十一月,则思明将降悔过之举也。但上皇天帝御宣政殿,授肃宗传国受命符册,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在乾元元年之正月,建碑时尚隔三月;不应予书尊号;且《本纪》“大圣”二字在“光天文武”之下,二年正月复上尊号曰乾元,“大圣”又在“光天文武”上,碑以“光天”“文武”四字分开何也?又按思明既为归义郡王,复杀乌承恩父子,而反使耿仁智、张不矜上疏请斩李光弼,疏入函,仁智独易去,思明捶杀之,则不矜者固甘为逆者也。以其文词斐然,灵芝书名籍甚存之。
《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悯忠寺宝塔颂,其文张不矜撰,苏灵芝书,建自唐至德二载。碑称“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宛子孙侍郎耳伯著《春明梦余录》,谓碑建于思明初归附之时,而昆山顾处士宁人篡《金石文字记》称:尝偕鄞人万贞一观是碑,其文陷处,类磨治再刻,以为思明复叛之后磨去,及思明诛,此地归唐,后人所重刻者。今年冬遇贞一于诸城李渭清所,遂同往观焉。碑首“范阳郡”三字,“史思明”三字,次行“大唐”等十二字,文中“维唐绍统”及“彼命启与禅虞”,又“东宅四水,西都八川”暨“唐祚”字,“至德二载”字,其文深陷,然书法实出一人,始悟侍郎,处士所云,犹未为定论也。考思明之降,在至德二载十二月。至明年正月,肃宗始加尊号,二月乃赦天下改元。碑既建于二载十一月,不应预书尊号。又思明初附,肃宗授以归义王范阳节度使,若碑建于降后,宜大书王爵,不当只称御史大夫,则是碑之建盖在思明未降唐之先。“范阳郡”三字,其初本二字,禄山僭称,范阳为东都,必“东都”也。大唐一行其初必禄山父子伪号;文中“唐”字其初必“燕”字;而“至德二载”其初必禄山父子僭号之年无疑载。考安庆绪袭位,赐思明姓安名荣国,迨既降附,更旧名,因命灵芝改书者尔。碑文以左为前,宁人谓书丹于石之故,疑从禄山俗,尚未可定也。不矜与判官耿仁智同僚,思明之将复.叛也,表请诛李光弼,不矜实为起草,辞曰:陛下不为臣诛李光弼,臣当自引兵就太原诛之。及将入函,为仁智削去。思明知之,遂执二人,仁智死,不矜度难独免可知已。当日思明降而复叛,既诛之后,唐人见其碑踣之惟恐不力,安有反勒其名于石者乎?此又事之所必无也。贞一闻余言,作而曰;有是哉。于是人摹一本,余为考其始末,书于后。
《日下旧闻》;按是碑陷文甚多,改刻者不特《金石文字记》所云十八字而已。内如“唐绍统”三字,“宅幽都”三字,“命启与禅虞”及下文“继”共六字,“东宅四水,西部八川”八字,“唐祚”二字,“除恶务尽”四字,皆凿去重刻者。考思明之降,在至德二载十一月,至明年正月,肃宗始加尊号,二月乃赦天下改元。碑既建于二载十一月,不应预书尊号。又思明初附,肃宗授以归义王,若碑建于降后,宜大书王爵,不当只称御史大夫。然则是碑之建,盖在思明未降唐之先矣。禄山僭称,范阳为东都,范阳郡三字其初必“东都”二字也,文中凡“唐”字其初必“燕”字也;安庆绪僭袭,赐思明姓名为安荣国,“史思明”三字,其初必“安荣国”也;大唐一行,其初必禄山父子伪号,而其余陷文皆谀伪逆之辞而改刻者也。碑文以左为前,《金石文字记》谓书丹于石之故,疑从禄山俗,尚未可定也。当日思明降而复叛,既诛之后,唐人见其碑踣之惟恐不力,安有反勒其名于石者。此又事之所未必也。
《钦定日下旧闻考》;朱彝尊之辨详矣,然尚有未尽者。原碑“至德二载”四字亦系改刻,至字微有圣字形,载字微有年字形。禄山伪建元圣武,至德二载字先必圣武某年也。苏灵芝署衔经略参军,经略字亦改刻,其先或署伪官也。又改刻“除恶务静”句,除恶字至行末,以二字占用四字格,务静字另行,以二字占用三字格,除务静三字系就文陷刻,而恶字则石面乎添者。疑原文谀逆之辞,有抬头空格,迨后满格填凑,故参错若此,字形欹斜而长,不复成书也。其他改刻之字,如唐绍统兮“兮”字、“斗拱”字、“唐祚”字、镇陲“陲”字,皆朱彝尊所未按。又除恶务静“静”字,朱彝尊误钞作“尽”字;髣像“像”字误钞作“髴”字,今一依原碑校正。又原碑以首行十六字占用十八字格,《金石文字记》谓改刻者止于“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十二字,而不知“敬无垢净光”五字亦改刻者也。以碑末圣武伪元字考之,则首行必为禄山伪号,朱彝尊之说允无疑矣。碑在本寺方丈前穿廊东壁上,石质坚莹,唐碑之最完好者。又按《唐书·史思明传》,思明尝使耿仁智、张不矜上疏请诛李光弼,疏入于函辄易去,思明执二人欲斩之。此撰宝塔颂之张不矜,殆即其人也。
《复初斋文集》:悯忠寺宝塔颂,苏灵芝书,张不矜撰。张不矜者,耿仁智之僚属,故其为思明草疏,史系不矜于仁智之下,盖二人俱死于易去疏语之时。而竹姹云同像者,非也。至碑中肃宗尊号与史不同,当是北土传闻未实,是以有异。辛楣据《唐志》谓幽州城内有经略军得置胄曹,然此经略二字,亦系改刻者耳。竹垞又谓以左为前,疑从禄山之俗,不知金石之文,凡书丹于石者,皆自后而前,且有并非书丹于石,而亦自后而前者,若《浯溪中兴颂》是也,岂亦从谁之俗耶?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悯忠寺,今改名法源寺。予在京师公事之暇,辄与二三同志往游,摩挲斯碑,诵其文,略能上口,前后有数十字,类磨去重刻。朱锡鬯谓碑建于思明未降唐之先,降附以后命灵芝改书,其说精而核矣。末题至德二载,“至德”字,“载”字,皆磨去重刻,而旧文尚隐隐可辨。“至”似元是“圣”字,“载”似元是“年”字。考禄山以天宝十五载僭号,明年岁在丁酉,故颂文云“岁作噩”,其题年月必称“圣武二年”矣。颂为范阳府功曹参军兼节度掌书记张不矜撰,不云范阳郡而云府者,盖禄山僭号之后,改郡为府尔。苏灵芝署衔云“承奉郎守经略*0*8胄曹参军”,按《唐书·地理志》,幽州城内有经略军;《百官志》,诸军务置使一人,军皆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故经略军得置胄曹也。《授堂金石跋》:颂由史思明既降为肃宗作也。案《旧唐书·肃宗纪》:思明以至德二载十二月己丑表降,然此颂已载十一月,则当时尚未臣顺,凶徒岂肯早为称祝。盖思明既欲归命,遂先以此贡媚为容身之具,亦或然也。或云“至德二载”凹陷,亦似后重刻者,此又不然。颂内明言“作噩”继统,据《尔雅》岁在酉日作噩,至德二载,正为丁酉,盖必无误也。若称肃宗尊号,以大圣字移文武之上,与史不合。则如顾君云:思明诛后,此地归唐,后人重刻者,近之。颂文自左起,云“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天垢净光宝塔颂”,其文则范阳府功曹参军兼节度掌书记张不矜撰书。引日唐书·地理志》,范阳郡为大都督府,功曹列于府属,是宜结衔变文言府矣。不矜见《史思明传》,令耿仁智、张不矜修表请诛光弼以谢河北者。修表,即书记之任也,与碑可相证。后又列“承奉郎守经略军胄曹参军苏灵芝书”。《新唐书·地理志》:范阳城内有经略军,今此题与志合。而灵芝当开元二十七年犹称前行易州录事(《铁像碑颂》),至此为经略军之属,盖亦凶孽引置幕下矣。
《梅溪居士缩临唐碑题跋》:范阳悯忠寺碑,在京师前门外,今名法源寺。此史思明为颂元宗而立也。撰文者为张不矜,苏灵芝书丹。《金石文钞》:朱竹垞曰,碑首“范阳郡”三字,“史思明”三字,次行“大唐”等十二字,文中“维唐统”及“彼命启与禅虞”,又“东宅四水,西都八川”,“唐祚”字、“至德二载”字,其文深陷。考思明之降,在至德二载十二月,至明年正月肃宗始加尊号,碑既建于二载十一月,不应预书尊号。思明初附,肃宗授以归义王范阳节度使,若碑建于降后,宜大书王爵,不当只称御史大夫,则是碑之建,盖在思明未降唐之前。“范阳郡”三字其初本二字,禄山僭称,范阳为东都,必“东都”也。大唐一行,其初必禄山父子伪号,文中“唐”字其初必“燕”字,“至德二载”其初必禄山父子伪号之年载。考安庆绪袭位,赐思明姓安名荣国。迨既降附,复更旧名,因命灵芝改书者尔。碑文以左为前,宁人谓书丹于石之故,或从禄山俗,尚未可定也。嘉庆三年元旦,从兄师臣自京师函寄此碑,拓手精妙,其深陷处皆隐隐可见,反覆观之,愈叹竹垞之言至为详细,中当日情事,故备录之。但案《旧唐书》:耿仁智说思明之降,有今闻“孝感皇帝”云云,似至德二载天下已知尊号,不必定册于三年,史之自相矛盾者固多矣。碑末苏灵芝书名一行“经略”二字亦深陷。琴士绍祖识。师臣名文标,壬子举人。
《平津读碑记》:悯忠寺宝塔颂,在京师悯忠寺。《旧唐书·史思明传》称:思明来降,肃宗大悦,封归义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肃宗本纪》:思明之降在至德二载十二月己丑。此颂建于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已称御史大夫史思明,则御史大夫当亦禄山伪受所有。《肃宗本纪》:至德三载正月戊寅,上皇御宣政殿,册皇帝尊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此颂已称大唐光天大圣孝感皇帝。《史思明传》亦云未降之先,耿仁智谓思明曰:今闻孝感皇帝聪明勇智。《本纪》以为三载上尊号者,疑史误。顾亭林以为思明诛后重刻,非也。
《宜禄堂金石记》:按钱氏《金石文跋尾》云:苏灵芝署衔云,“承奉郎守经略军胄曹参军”,考《唐书·地理志》,幽州城内有经略军。《百官志》,诸军各置使一人,军皆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故经略军得置胄曹也。
《香南精舍金石契》:此碑为安禄山父子窃僭时颂扬之文,比史思明降唐后,因元文率就磨洗,仍命灵芝改书而刻之,以掩其叛逆之迹。朱竹垞勘破疑窦,辨之甚详。《钦定日下旧闻考》申辨又益加详处。孙退谷谓思明初附以媚者,犹未窥其底蕴也。碑文左行,旧藏一纸甚详,官吴臬时付工剪表。其时同表二十余碑,此碑之左行,忽略未经指示,及表成,则颠倒错乱,不可读矣。又恐揭损,未肯重装。此文本无足取,取重者灵芝妙迹耳。玩妙迹而毁谬文,表工似有以为之也者。书此博笑。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总上各家所述,宝塔颂为安禄山而作毫无疑义。考至德二载丁酉,即禄山僭元圣武之二年,该颂必为是年所作,故云“惟某绍统兮岁作噩”。此石之刻,当在是年十一月,故“圣武”年字有凿改之迹。“至德”字及“载”字,而二载之“二”字及“十一月十五日建”各字,皆原文无凹痕。其凿改也,当在至德三年正月。盖既降之后,即将此碑之颂安禄山者凿改之以颂肃宗,其刻改形迹,显然可见。幽州去长安远,肃宗尊号,传闻不确,故误置大圣于光天之上。若在二月以后,则已改元乾元,不应仍置至德也。御史大夫,初必为安氏父子伪受之人,或即严庄(案《旧唐书》庆绪素懦弱,庄为伪御史大夫冯翌郡王,以专其政)?故“史思明”三字亦凿改也。唐制: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省长,御史大夫为台长。台官至尊,不径授人。思明既反正,唐适以御史大夫宠之,故耿仁智等称思明为大夫而不称王。节镇封王,在当时成习见,故重御史大夫,犹之异时节度使必以使相为荣也。碑仍用御史大夫而不署归义王,即此意也。
悯忠寺重藏舍利记
[说明] 唐会昌六年九月(846/9—)
采师伦正书。
石久佚,今拓本已不得见,故碑身高广及行款均无可考。
已见著录:帝京111,补录20/9下,曝跋5/6下,春明66/1下,日考60/12下,环宇4/24下,畿志138,京畿上/3上,沿革,正风10/99,攗古9/14上,汇目1/7上。
[录文]: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瓶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即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大衢之北面也。原寺后魏元象元年戊午岁幽州刺史尉苌命造,遂号尉使君寺,后改智泉寺,至大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龙兴寺。太和甲寅岁八月二十日夜,忽风雨暴至,灾火延寺浮图灵庙,飒为烟烬。洎会昌乙丑岁,大法沦堕,佛寺废毁,时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准敕于封管八州内,寺留一所,僧限十人。越明年有制,再崇释教,僧添二十,置胜果寺,度尼三十人。秋八月二十一日,因板筑,于废寺火烧浮图下,得石函宝瓶舍利六粒及异香玉环银知等物,伏遇司空固护释门,殷诚修敬,仍送悯忠寺供养,俾士庶瞻礼。至九月二十八日,藏之多宝塔下。会昌六年九月。
——录自《钦定日下旧闻考》60/12下
[著释摘编]《帝京景物略》:碑全而剥,其字殆尽,不可读。其年月处又剥,字惟有重藏舍利函记,采师伦书,则塔且舍利矣。
《春明梦余录》:舍利塔建于隋仁寿二年正月,幽州节制窦抗所造,木塔五层,扃舍利于其下,至唐文宗太和八年塔灾,宣宗大中丙寅得石函于故基,遂置于悯忠寺多宝塔下,僖宗中和壬寅又灾,延烧悯忠寺,楼台俱尽,昭宗景福壬子迁舍利于阁内。
《金石文字记》:重藏舍利记,采师伦正书,会昌六年九月。今在京师悯忠寺。此初复佛寺之文。
《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右采师伦书《重藏舍利记》,在京师悯忠寺,碑建自唐会昌六年,文称舍利旧藏智泉寺,寺经始于元魏幽州刺史尉长命,故又号尉使君寺,按《北史》:苌命太安狄那人,苌作长,参预齐神武起兵破尔朱兆者,其曰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则仲武也。当武宗诏毁佛寺,地分三等,幽州等居上,许留僧二十人,寻又诏诸道留二十人者减其半,故碑云勒“于封管八州内,寺留一所,僧限十人,”至是年,宣宗即位,遂弛其禁,先是智泉寺己毁,遂以舍利归悯忠寺焉。仲武在幽州屡破回鹘,郑畋谓会吕时功第一。方毁寺之岁,五台僧多奔幽州,仲武封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及宣宗增置僧寺。碑称“司空固护释门,殷诚修敬”,若是乎前后不相侔者,盖仲武功名之土,宜其好恶与时移也。师伦无善书名,然犹存王知敬,薛稷遗意,亦能拔乎俗者。
《钦定日下旧闻考》:隋舍利塔灾于唐太和八年,至会昌六年丙寅,始移置于悯忠寺多宝塔下。是年宣宗即位尚未改元,越明年方改元大中,故采师伦所书碑,犹纪会昌年号。《春明梦余录》作宣宗大中丙寅,实会昌六年也。及僖宗中和二年,悯忠寺塔又灾,至昭宗景福元年迁舍利于阁内,其阁乃李匡威所建之观音阁也。今舍利与阁皆无考。《金石补录》:右碑题云《重藏舍利记》,采师伦书,会昌六年九月立。记云隋仁寿四年幽州刺史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寺为后魏元象中幽州刺史尉苌命所造,号尉使君寺,后改为智泉寺,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为龙兴寺。太和甲戌岁八月廿日,火延寺浮图,飒为烟烬。会昌乙丑,佛寺尽废毁,节制司空清源(河)张公准敕于管内留寺一所,明年有制度凡三十人。秋八月廿一日,于浮图下得石函,宝瓶舍利六粒,九月廿八日藏之楼。记有今丙寅八月之语,以长历考之,丙寅为会吕六年。此记在悯忠寺,所谓“悯忠高阁,去天一握”是也。
《寰宇访碑录》:蔡师伦撰,正书,会昌六年九日,大兴。
《畿辅通志》:谨案《寰宇访碑录》,“采”作“蔡”,书作“撰”,与诸家说异。采见《元和姓纂》云:黄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汉渡辽将军采皓,见《英贤传》。晋东莞太守采耿,隋渔阳郡主簿采强。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案碑旧在寺中,采师伦正书。朱彝尊氏曾见之,著录《日下旧闻》,今佚。
重藏舍利记
〔说明〕唐景福元年十二月十八日(893/1.9)
高52厘米,广98厘米。
沙门南叙撰,僧知常正书,四十一行,行二十一字至二十三字不等。
嵌于悯忠台东壁,现移置台内。
已见著录:顾记5/21下,曝跋9/下上,补录22/4下,潜研10/3下,授续6/8上,平津8/21上,日考60/15上,观妙9/19上,萃编118/3下,平目1下,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1/85,北大唐504,索引675京畿卷上/3上,攗古9/30下,汇目1/3上,畿目上/15下。
[录文]重藏舍利记葬舍利僧复严
兹舍利者,昔隋文帝潜龙日,有梵僧自印土至,授舍利一瓶。曰:此释迦佛遗形耳,檀越可为主。泊登宝位,年号开皇,至廿年,改仁寿;至仁寿二年壬戌正月,敕天下大州一百处造舍利塔。时幽州节制窦抗创造五层大木塔,饰以金碧,扃舍利于其下。至大唐文宗皇帝大和八年甲寅,经二百卅三年,天火焚塔,迩后五六年间,武皇乃口释教。至宣宗初登宝位,岁在丙寅,敕修废蓝,将兴畚口,得石函于故基下。时旌麾清河公晓示人天,尊令供施,迁藏于悯忠寺多宝塔下。复经廿三载,中和二年岁在壬寅,又值火灾,延悯忠寺,楼台俱烬;旋遇燕口陶汰空侣。不期年,陇西令公大王大庇生灵,巨崇像设,舍己禄俸,造观音阁,横壮妙丽,逾于旧贯。寺僧复严,陈力化导,塑观音像。当景福壬子年,佥欲迁舍利于阁内,乃陈辞上渎,请发封壤。上许之。即是年六月,徒侣云萃,各竭其诚,尘墙曜灵,香坌人手,未淹食顷,俄逢巨函,缝印香泥,记镌贞石。由是撤其盖,发其缄,舍利光芒,异香郁裂。寻录状捧金函诣子东门上献旌幢,中权后营,皆澡口沐心,通宵瞻礼,重杳施,复还本寺,显示城堭道俗,口黄金瓶如麦量,内藏一粒仁寿舍利也,二粒在塔函内,又二粒在小金合子内,又九十粒如银粟状在玻璃缾内。玉环二,发七综,金铜棺椁,异香钗钏等。今又有二粒舍利,光彩甚莹,在银结条琉璃缾内,即故临坛大德明鉴平昔随身供养,临终授弟子栖忍,今同收函内。矧夫圣日久没,遗形尚留,为福人天,坚固不坏,幸遇王臣信重,正法兴隆,同于宝坊,载礼金骨,而今而后,何年更逢?匪独人心浇醨,抑亦时侵末法,重圈于此观音像前,谷变陵摧,犹凭刊石。
记曰:
大燕城内 地东南隅 有悯忠寺 门临康衢
中有宝阁 横云棠虚 阁有巨象 观音圣躯
当象之前 缄于舍利 外石函封 内金函明
填以异香 杂以珍器 用记岁年 景福壬子
景福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记,僧守因镌。
口街内殿讲论兼应制大德沙门南叙述,僧知常书。寺众僧等:
口口口濬 念诵大德义氲 律大德公弁 伟大德弘绍 僧宗楚 僧鸿沏 僧行信
僧行约 僧师泰 僧玄之 僧元爽 僧思贤 口师教 僧庆宾 僧公信
僧可诚 僧口涉 上座僧毅裕
都维那僧师诫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顾氏石墨725号
[著释摘编]《金石文字记》:舍利塔一燔于太和八年,一烬中和二年,至是僧复严葬舍利于悯忠寺观音像前。碑中所云陇西令公大王者,李匡威也。匡威欲迁舍利于阁内,至拜疏于朝,请发封壤,诏可而后行,当时崇重法宝如是。
《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右唐景福元年,僧复严葬舍利于悯忠寺观音像前,于是南叙述记,知常书之。碑云陇西令公大王者,李匡威也。是岁李克用、王处存合兵攻王镕,匡威救之,有诏和解河东及镇定幽四镇。碑称欲迁舍利于阁内,陈辞请发封壤,上许之。盖匡威方恃燕蓟劲旅,有雄天下意,宜有请无不许者。碑文侈陈发缄时舍利光芒,异香郁烈,外石函封,内金函圈,其崇奉象教至矣。迨明年匡威复出师救镕,其弟匡俦据军府,自称留后,匡威进退无所之,镕迎馆于镇,登城西大悲浮图,顾望流涕,未几以图镕见杀。然则事佛果得福乎!舍利之塔,一燔于太和八年,一烬于中和二年,今匡威所建之阁,遗迹已不可问。其碑仅存焉尔。己踣佛脚,俾工拽而出之,拓以藏诸笥。
《金石录补》:右碑题云《唐重藏舍利记》,题下空处有“葬舍利僧复严”六字,景福元年十二月八日记,僧守因镌,街内殿讲论兼应制大德沙门南叙述,僧知常书。按此即前会昌六年重藏之舍利而迁于阁内也。闻舍利为高僧荼毗后所遗,光彩莹耀,其质如石。崇祯末先大夫观阿育王舍利,其色微黄,大如小豆,客皆称贺。盖舍利神异各随其人之福量而为之大小,红白无一定之形色。先兄亦至阿育王寺,观舍利色微晕,而卒于乱中。先大夫年八十有六,无病预知时至,坐而迁化,亦足见其神异已。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右《重藏舍利记》,右街内殿讲论兼应制大德沙门南叙述,僧知常书,景福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记。碑云陇西令公大王者,朱锡鬯以为李匡威,以予考之,匡威之立,在光启二年八月,岁在丙午。而碑称中和二年,岁在壬寅,值火灾延悯忠寺,楼台俱烬。又云不期年,陇西令公大王舍俸造观音阁。则造阁之时,匡威尚未建节,所云令公者,当是李可举耳。《唐书·藩镇传》载可举所授官甚略,其称令公而封王爵,史未之及也。可举以光启元年乙巳被杀,李全忠代之,明年全忠卒,子匡威为留后,距壬寅已四年余矣,不当云未期年也。碑于大唐文宗及武皇及宣宗及上,皆空二格,其云旌麾清河公者,张仲武也,亦空二格书之,独于陇西令公跳行书之。当时河朔之俗,知有使节不知有天子久矣。其云大燕者,沿安史之僭称也。
《钦定日下旧闻考》:景福元年重藏舍利石刻,今与宝塔颂同嵌僧廊东壁,乃一长方石,非碑非碣。
《授堂金石文字续跋》:碑序隋仁寿二年正月敕天下大州一百处置舍利塔,时幽州节制窦抗创造五层大木塔,饰以金碧,扃舍利于其下。《旧唐书·列传》:抗母卒岁余,起为岐州刺史,转幽州总管,政并以宽惠闻。记称幽州节制者,即传所云总管也。后又称太和八年天火焚塔,至宣宗丙寅岁敕修废蓝,得石函于故基下。时清河公晓示人天,传观供施,迁藏于悯忠寺多宝塔下。后中和二年,又值火灾,陇西令公大王,巨崇像设,造观音阁,遂迁舍利于阁内观音像前。其略如是。记内于前后节使,皆空格跳行书之,不敢斥其名氏,而于丙寅及故基字,不为国讳,僧徒庸顽,昧于大义可唧也。
《平津读碑记》:右悯忠寺重修舍利塔记,在京师悯忠寺。记云陇西令公大王,朱们坨以为李匡威,钱辛楣少詹以为李可举。然记于中和二年不期年,称陇西令公大王,固是李可举。其于景福壬子年请发封壤,上许之者,则李匡威也。记特未明析言之尔。《北平法源寺沿革考》:综上两述(指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及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编者注。)观之,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细考朱氏《日下旧闻考》录此碑有删节,如“昔隋文帝潜龙日”上之“兹舍利者”四字,“释迦”下之“佛”字,“遗形”下之有“耳檀越可为主”六字,“宝位”下之“年号开皇廿年改仁寿”九字,“二年”下之“壬戌”二字,“异香郁烈”下“寻状捧金函”五字,“澡浴”下之“沐心通宵”四字,“本寺”下之“显示城隍道俗“六字,“发七综”下之“金铜棺椁,异香钗钏等今“十字,又有“二粒”下之“舍利光彩甚莹”六字,“今同收函内”下志“矧夫圣日久没,遗形尚留,为福人天,坚固不坏。幸迂王臣位(信)重,正法兴隆,同于宝坊,载礼金骨,而今而后,何年更逢?匪独人心浇醨,抑亦时浸末法,重圜于此观音像前,谷变陵摧,犹凭刊石”七十二字,皆遗之。
法源寺旧藏造像
[说明]无年月。长66厘米,宽42米。唐代造像。石佚。
已见著录:首都95,平目110上,庙宇76。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01号
承进等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
[说明]辽应历七年六月二十一日(957/7.20)
高115厘米,广15厘米八面刻,面四行,行二十九字至三十一字不等。
刘赞撰王进思正书并刻字。
原在藏经阁前月台上。共幢三座,中低,左右二幢高,此幢位于西,为寺八咏之一。现移置悯忠台内。
石幢基本完好,但字迹残泐。
已见著录:续编20/1上,八琼112/1上,京畿卷上/6下,日考60门7上,平目2上,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1/86,索引290,攈古上16/1上。畿目下/8下,汇目1/3下。
[录文](辽悯忠寺故师姑临)坛大德(荐)福大师敬造尊胜陀罗尼幢记
(上俱漫患)磁州司马刘赞述
(约泐廾一字)后来以文武才能燕国(约泐丹一字)曰:若生女,不可于尘俗,(缺三字)生即大口也口口口口口口重口口女哉,十三乐出家,值太原莲花寺广贤尼大德住燕之岁,即礼为师长。大师(德行纯邃),容止可观,天祐三年,始受学法,将邻二载,乃具尸罗念戒。升口时(泐九字)于时燕口口尝以口口名闻,近大臣官长,执持禁范(泐约十二字)故司徒令公衣锦昼行,闻名敬喜, 简署付员(泐约三十一字)重价,诚难遏于高名。天禄中,(泐约十五字)日阇梨口口口贵主染衣,礼为和尚,忍草更芳,赞法萦德风,转扇于佛宫。寺众以口宇惟浅,恐伤瞻敬,请为殿主,实仗其人。大师乃特力添妆,迪渭精粹,聿修厥德,咸与口新。及我后驾幸幽都,躬选名行,敬加师号荐福,满朝自是渐舍衣盂,设僧尼大会斋,请僧转大藏经一遍,供养洞中罗汉一筵,口口口之北雪南金,又何以比大师之快利也。又造七宝璎珞及银如意,上施奉福寺文殊真容。盖与同伴尼琼深参谋焉。然尼先大师之七年归净土矣。同心同德,有始有终,且非智力超于群贤,孰能作如是之行愿乎?更塑驻蹕寺廊下功德一龛,甚为希有。暇日忽语侍者曰:吾观佛殿,虽亲自添补修饰砌泥,尚虑未足为周备矣。言汔置之栏楯,益(泐六字)大师惠解勒行口口口口庄严者也。於戏:内侍八法,外让七支,(泐四字)死居三界,即学无学,人未离捨,此生成因缘矣。即以应历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口口口疾,奄化于本院之主堂,春秋口十三,夏腊五十四,门人副员大德承进(约泐八字)。次日承(泐十字)并秀,金石齐坚,禀法无双。(约泐廿二字)地浃日依印度法荼毗,(约泐廾二字)葬之胜地,金铃响亮,疑(约泐廿二字)代托刊斯文,行业繁多,直(泐廾字)日壬午丁时。
(约泐十一字)盛口陀罗尼
前摄辽军兴观察巡官王进思书额并刻字
经文不录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5,各地7327号
[著释摘编]《京畿金石考》:辽荐福大师造尊胜经幢记。刘赞撰,王进思正书,应历七年六月立,在悯忠寺。
《日下旧闻》:辽悯忠寺故师姑口坛大德荐福大师敬造尊胜陀罗尼幢记略:大师法讳口迂,俗姓郝氏,十三乐出家,值太原莲花寺广贤尼大德住燕之岁,即礼为师长。大师德行纯邃,容止可观,天祜三年始受学法,将邻二载,乃具尸罗念戒。及我后驾幸燕都,躬选名行,敬加师号荐福。以应历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奄化于本院之主堂,春秋口十三,夏腊五十四。门人副员大德承进。
《钦定日下旧闻考》:寺内戒坛前,有辽幢一,乃为寺尼荐福刻者,前刻石幢记,后刻尊胜咒。记为将任郎守磁州司马刘赞述,咒为前摄辽兴军观察巡官王进思书,字已半剥蚀。
《八琼室金石补正》:右幢上截曼漶,每行末约亦缺一二字。幢为荐福而造,荐福没于应历七年六月,其门人承进等为之营葬,因叙述行止而立。斯幢造幢者承进诸人,《京畿金石考》以为荐福所造,殆非。末行年月仅存“日壬午丁时”五字,莫由定为何时,系诸应历七年六月可也。应历七年当后周显德四年,世宗即位之三年。
编者按:文中言“每行末约亦缺一二字”不确,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校勘,旧拓本上半泐字少,下半每行末缺一字;新拓本上半泐甚,下每行末则字迹完整,且花边亦全。
其旧拓本之缺字并系未拓全之故。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按此幢列在法源寺前院,高五尺八,方觚形,每方四行,行约二十余字。石与文相连,无空行,有经有记,未审孰为先后也。此碑为王进思所书。谨案《日下旧闻》所载,俗姓郝氏,诸字碑皆无之,以历年久,字漫漶无可考证耳。考碑内年号,有天禄、天柘、应历。以年表证之,天祜为唐昭宣帝之纪元;天禄为辽世宗之纪元,当五代汉隐帝时;应历为辽穆宗之纪元,九年以前当五代周太祖及世宗时,十年以后,当宋太祖时。特附记之,以备参考。
编者按:《北平法源寺沿革考》云:天禄为辽世宗之纪元,当五代汉隐帝时。据考后汉天福十二年岁次丁未四月,辽太宗殂,世宗兀欲立,改元天禄。次年岁次戊申,高祖改元乾祐,乾祐二年汉隐帝方即位。故辽世宗纪元之天禄年初,汉高祖仍在位。天禄三年,隐帝始即位。
佛顶心观世音陀罗尼残经幢
[说明]辽重熙十二年(1043/—)
石残,高72厘米,广20厘米、12厘米不等。八面刻,第二、四、六、八面二行,其余四行,行有十五字。
刻石年,孙星衍《京畿金石考》、《环字访碑录》均作重熙十二年。现置悯忠台内。己见著录:京畿卷上7下,环宇10/2上,平目2,庙宇73,首都792,沿革,正风11/87,攗古16/2上,畿目下/9上,汇目1/4上。
[录文]:经文不录。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幢列于法源寺方丈前院,上截佚,下截已有凿痕,裂寸许,以石质坚,故未断。其正书书法近率,刻工极精。有重熙十二月字,无年分。
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
[说明]辽大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1094/6.7)
高60厘米,广59厘米,十六行,行十七字。
沙门善制撰,门人义中正书。
嵌于悯忠台东壁,现移置悯忠台内。
己见著录,帝京110,萃编153/26上,日考60/16下,潜研17/22下,授续12/2下,平目2上,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9/112,索引746。环宇10/2下,畿目下/9下,汇目1/4下,攗古1.6/4上。
[录文]: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
恭闻:应物为现,利乐无穷者,大圣观音,有感克从,功德叵测者,灵踪舍利。金言所载,宝牒攸存,善制肇糺巨社,会万人金玉之资;欲满宿心,塑百尺水月之像。将圆宝相,先实地宫,化檀那近百千家,获舍利余一万粒,封以金匮,贮以石函,圆净璨然,实为神异。所冀光彻无间之狱,福洽有顶之天,良因不虚,巨利斯在。上愿我国家:二仪齐于圣寿,两耀等于文明,三宝长隆,四方永肃。八难除一十四种之怖畏;四生见三十二应之威神。获圆通之法门,愿大作于佛事。大安十年岁次甲戍闰四月辛未朔二十二日壬辰甲时。
功德主燕京管内左右街都僧录崇禄大夫捡校太师行鸿胪卿聪辩大师赐紫沙门善制,门人义中书。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08号。
[著释摘编]《帝京景物略》:碑下半断裂,可读者其上段字。有“燕京大悯忠寺观音地宫舍利记”,有“金大安十年沙门善制撰”。
《日下旧闻》:是碑文字悉完,未尝断裂。末云“大安十年岁次甲戌闰四月辛未朔二十二日壬辰申(甲)时。功德主燕京管内左右街都僧录崇禄大夫检校太师行鸿胪卿聪辨大师赐紫沙门善制,门人义中书”。
《饮定日下旧闻考》:碑所称大安十年,乃辽道宗年号。《帝京景物略》目为金时物,盖金卫绍王亦改元大安,因致误耳。考金卫绍王称大安者止三年,此云十年,可知其非金大安矣。其撰文之僧名,又见前所载辽时石函上,盖同时物也。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右《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帝京景物署》、朱氏《日下旧闻》,俱曾载之。予在京师数游斯寺,问寺僧记所在,俱云无有。今春同家詹事载,朱学士筠、纪太仆复亨、曹给事学闵到寺观海棠,偶见旁院墙脚支瓮方石,形制有异,撤而视之,则斯记也。文甚完好,后题“大安十年岁次甲戍闰四月辛未朔二十二日壬辰甲时”。考辽道宗、金东海侯俱以大安纪年,东海侯享国才三年耳,此云大安十年,盖辽之大安,而刘氏以为金刻,亦考之未详矣。予顷游马鞍山戒坛寺,见辽学士王鼎撰《法均禅师碑》后题“乾时”;又石幢二,皆辽时刻,一题“庚时”,一题“坤时”;潭柘山有《了公禅师塔铭》,金大定中刻,亦题“庚时”。今此记称“甲时”,盖辽金石刻之文,多作斯语,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代十二支也。庚寅三月二十二日书。
《授堂金石文字续跋》:京师南城西偏唐大悯忠寺,今易名法源寺,辽《藏舍利函石记》存焉。旧为院墙脚支瓮方石,钱少詹事始属寺僧另移置之。今按后题有“太安十年岁次甲戌闰四月辛未朔二十二日甲时”,钱君跋云:予顷游马鞍山戒坛寺,见辽学士王鼎撰《法均弹师碑》后题“乾时”,又石幢二,皆辽时刻,一题“庚时”,一题“坤时”;潭柘寺有《了公禅师塔铭》,金大定中刻,亦题“庚时”。今此记称“甲时”,盖辽金石刻之文,多作斯语,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代十二支也。愚谓此阴阳拘忌之说,其传已久,顾亭林尝谓历家天盘二十四时有艮巽坤乾,不知其所始。因按之《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蹏之维。此四维即艮巽坤乾,后人省文,取卦名当之,其说详矣。然以卦名汶,《易》亦未实指其故。考《旧唐书,吕才传》:“若作葬书,多用乾、艮二时,并是近夜半”。吕才在唐之初所序葬书已云然,盖术士窜易为之也。又宋天禧四年《送奉神述碑》石题名有云:“四月二十七日已后午前丙时竖立讫。”唐《潘智昭墓志》后题“天宝七载七月五日景时”(《北齐书·南阳王绰传》以五月五日景时生,至午时后,王乃生。景时者,丙时也)。然则金石刻之文,不独辽金为然矣。
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
大众等(石函题名)
[说明]辽〔寿昌四年后〕(1099—)
高60厘米、广白9厘米。四面刻,共七十四行,行二十至三十一字不等。
严甫正书,王惟约刻。
在悯忠台殿前,现移置悯忠台内。
己见著录:萃编153/5下,日考60/15上,索引746,平目2,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1/88。汇目1/4下,攗古16/5下。
[录文]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
故燕京管内忏悔师钞主崇禄大夫守司徒慈智大师赐紫沙门 觉晟
故忏悔主燕京管内左右街都僧录崇禄大夫守司徒聪辩大师赐紫沙门 善制
前燕京管内左右街僧录提点弘法竹林总觉大师赐紫沙门 惟道
口口燕京管内左街僧录判官宝集讲主觉智大师赐紫沙门 文杰
华严讲主通法大德赐紫沙门 蕴口
讲神变迹辩慧大德赐紫沙门 蕴潜
讲经论文范大德赐紫沙门 义徽
讲经论演奥大德赐紫沙门 义霑
讲经论慈智大德赐紫沙门 惟轸
讲经铨微大德赐紫沙门 义融
前校勘法师证教大德赐紫沙门 蕴寂
三学论主辩正大德 义景
寺主兼宝塔主沙门 溥滋
上座沙门 惟常
都维那沙门 智印
阁主沙门 文莹
阁主沙门 道义
殿主沙门 智拣
藏主法藏大德 文该
太子殿主沙门 省纯
东塔主沙门 善祥
西塔主沙门 通润
(以上第一面)
口口 口口 善应 栖及 崇杲 允的 思雨 广深 惟颇 归仁 口口 道存 昭信
允祥 志操 净慧 大德 悟景 义枢 法才 思行 道口 仁峭 善超 智行 大德
惟整 崇忍 文暻 文式 崇均 智敏 口口 义口 法兴 文存 从福 琼滋 道迁
志深 文瞻 觉忍 口口 大德 文惠 惟瞻 严护 大德文峭 善通 道远 义远
智矩 溥津 道进 思悟 法实 义辛 觉恒 志偘 文迪 文定 善崇 宁进 资惠
思澄 思整 志备 文照 文备 法诠 惟换 从因 文思 口表 琼般 崇秘 智远
行奇 道辛 文偲 文总 文寂 惟晓 口楷 善堪 惟谦 文晖 方赜 师遵 法昧
令宿 总提大德玄操梵书 口口 蕴锐 鲜祐 德俊 戒懿 义表 法遵 圆兴 仁英 文蒨 口祥 悟口 文安 琼积 方敬 思歧 蕴肃 道祥 蕴奇 蕴碧 凝玄
智遍 文势 文迪 绍极 师戒 善坛 法舟 觉初 法千 口因 智蒨 善规 法信
善巧 义潜 崇禘 行寂 方智 方谏 法周 圆秀 口口 口口 义复 文伟 师哲 思倦 琼白 口口 道复 文偦 惠恺 法照 义聪 方允 令祥 运舟 行蕴
方温 口口 文逊 义卞 运初 文鲜 遵裕 文聘 义戬 圆述 义楷 口琮 文儇
道泉 悟了 道涓 道殊 了非 道暹 融佋 圆琼 口口 法口 义存 悟玄 圆垧 裕达 智灯 文昱 方逈 文谛 口口 思非 圆彻 义存 溥浊 道奇 从训
圆勗 戒企 文循 师口 谛延 行确 思齐 文亶 方运 义澄 道永 方省 弃尘
口口 鲜曦 令宵 义敷 圆揆 文端 蕴迪 师伟 思宏 道逾 口琼 谛逵 智渊 方忖 义贞 云敷 了名 师延 戒琮 圆宗 口融 智微 遵行 令珪 义泉
道炳 圆琛 觉彧 善安 土谨 土悫 遵仪
了忠 省谦 惠瑕
思惠 蕴穆 圆湛 义宣 圆性
(以上第二面)
口口 方桂 圆心 口煴 悟直 文演 义澄
融彻 裕著 融性
口口 文俨 志殊 圆盖 记逊 义逵 智照
大德 蕴孚 义性 义贤 口口 道如 圆仝 裕勳 圆灯 圆成 圆幽 鲜景 恒殊 文广 口口 圆深
琼勗 圆翌 义深 崇彦 觉性 琼彦 师训 思冲 口口 裕遍 师证 令矩 师贤
悟俦 宗正 鲜凝 圆智 悟圆 口口 口口 方戒 口口 行灌 行本 省微 师映 琼润 融鲜 口口 智如 融昶 圆英 口口 口口 智颖 融智 行莲 鲜咏
口口 融鲜 圆吉 蕴如 诠口 口口 口口 诠睿 行果 圆求 口口 圆修 义俊
善曼 惠云 义口 智幽 义玄 蕴谦 行彝 口口 志裕 义隆 行充 裕良 即均 志固 义冲 融口 方荣 口口 圆相 运慈 道冲 遵止 志诚 觉冲 义窥
道口 琼行
口口口口勤口,共二百四十人,内六十人讲疏,诵《法华经》一百三十人。
故盖阁都作头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康日永。
盖殿宝塔都作头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侄敏。天水严甫书。太原王惟约刻。前阁主 法资
舍利一十二粒银鹘缾内, 圆性。
新添佛事诸物等:小金缾一,崇国寺枢大师施,银观音菩萨一尊,当寺通法大师施,并诸余口物有碣子。
银塔一坐,当寺竦座主施。玉钱一,韩家小娘子施。银净瓶一内有舍利九粒,银钱一,火镜一,火珠一,珠子药袋一,已上物千龄院尼寺主守因施。
金结裘一,勃海珠子两个,珊瑚一,玻璃一,水晶垂头一,花银钱二,玉羊儿一,玉狗儿一,玉夹板坠子一付,玉坠子一,玉弼室一,铜狗儿一,银钗子一,玉匣儿一,银缾一,龙脑两斤,舍利五百粒在药玉缾内,鍮石净缾一,鍮石匙筋一,小金刚子念珠一串上有珠子一十五个,玉钱一,金楞玉滴子一对,尼云开施。
(以上第三面)
口合一,内有舍利一百余粒,仙露寺尼归正施。
当寺蕴谦施甆缾一内舍利伍粒。
制置同知夫人施银筒子一内舍利三十粒。
阁殿砌匠作头蔡惟亨 寇世千。
(以上第四面)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6号。
[著录摘编]《钦定日下旧文考》:寺内戒坛前有辽幢一,乃为寺尼荐福刻者。幢后置有石函一,函四周刻字。首行标题:“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次书:“故燕京管内忏悔师钞主崇禄大夫守司徒慈智大师赐紫华门觉晟、燕京管内左右街都僧录崇禄大夫守司徒聪辩大师赐紫沙门善制、燕京管内左右街僧录提点宏法竹林总觉大师赐紫沙门惟道、燕京管内左街僧录判官宝集讲主觉智大师赐紫沙门文杰。”以下骈书诸僧名凡三百七十人,又书:“故盖阁都作头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康日永,盖殿宝塔都作头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侄敏,前阁主法资。天水严甫书,太原王惟约刻。”最后刻布施诸物,有舍利金瓶、银塔、玉钱、珠子、小金刚子数珠等物。石函不记年号,相传为缄舍利用者,其舍利等则不可考矣。
《金石萃编》:按石函题名不记年号。题称”大辽燕京大悯忠寺”,前有“赐紫沙门善制”,与下碑《舍利函记》之功德主同名,下碑为大安十年,则此碑当与同时矣。题称“紫衣”为“紫褐”。创见此碑,其僧职有曰“忏悔师钞主”,有曰“忏悔主”,亦他碑所未见。后列职官二人,曰”盖阁都作头”,曰“盖殿宝塔都作头”,似系修寺时权宜设置之官也。石函多纪施舍利之事,其藏器有银鹘缾、小金缾、银净瓶、药玉瓶、输石净缾、银筒子;其增饰诸器者,有玉钱、银钱、花银钱、火镜、火珠、勃海珠、珊瑚、玻璃、金结裘、水晶垂头、玉羊、玉猫、玉坠子、玉弼、铜狗、银钗玉匣,龙脑、偷石匙筋。此外有银观音菩萨一尊,银塔一坐,小金刚子数珠一串,金楞玉滴子一对。裘似与毽通用,垂头似与坠头通用,狗字见《韵会》,本作狗字;输石见《玉篇》,铺石似金,《格古要论》云:自然铜之精也。据此所纪,想见当时物力饶裕,故所施之美丽如此。
《畿辅通志》:谨案《金史·食货志》云:“顷财用缺乏,命民进纳补官及卖度牒紫褐衣师号。”“是紫衣与褐衣为二;见他碑版,僧众赐紫赐褐者尤多,非紫褐,即紫衣也。又案奉福寺石幢云:“纯慧大师清宁六年春,銮舆幸燕,侍坐于殿,面授燕京管内忏悔主菩萨戒师。”是亦非创见也。又此跋所称下碑,即《观音舍利地宫记》,己列于前。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沙门智觉,大师文杰。《悯忠寺紫褐师德石函题名》:燕京管内左街僧录判官宝集讲主觉智大师赐紫沙门文杰。文杰者,慈智觉晟之门人也。大安九年,由上都诏赴阙廷。溥滋,《悯忠寺紫褐师德石函题名》:寺主兼宝塔主溥滋。按《悯忠寺紫褐师德石函题名》称大师赐紫者四人,称大德赐紫者七人,称大德者四人,又有寺主,宝塔主、阁主,殿主、藏主、太子殿主、东塔主、西塔主,各沙门又僧众三百数十人,可谓一时之盛矣。觉晟、善制、文杰,皆有事迹可考,独溥滋无他事迹,故附书于后。查此石函在法源寺大雄殿后,四周刻字,第一方,为行二十三,第二,三方,为行各二十四;第四方,四行,余石甚多,天水严正甫书。按喻谦云:石函四面皆有题字,第一面,首行“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末行下列“西塔主沙门通润”。第二面,首列“善应”下(上)有四字漫灭,次行“道存”上二字亦漫灭。第五行“文德”上二字漫灭。第六行“思悟”上已驳落,微见“道”字痕。第十行“鲜祐”上石纹剥蚀四字。第十一行“文安”上亦蚀四字。第十二行“玄”字上蚀一字。第十三行“因”字上蚀一字。第十四行“周”字上蚀,“圆秀”下剥落六字。第十五行“文佰”上、第十六行“文逊”上并剥落二宇。第十七行“文儇”上漫二字,惟“琮”字可辨。第十八行“法顺”上剥二字,“顺”宇亦半剥。第十九行“思非”上漫灭二字。第二十行“谛延”上漫一字,上“师”字可识。第二十一行“鲜曦”上漫二字。第二十二行“谛逵”上漫二字,有“琼”字可辨。二十三行“智微”上漫二字。二十四行“士悫”二字亦微漫,犹可辨,至“圆性”止。第三面亦二十四行。第六行“方戒”上漫二字,下漫。第七行“圆英”下漫四字。第八行“蕴如”下剥落六字,余亦微有漫纹。第四面止四行,余石甚多。“制置同知夫人”与末行”寇世千”亦相距数寸,盖预空备补刊云。谨案此石函题名,以觉晟为首,善制次之,口道及文杰又次之。据《日下旧闻考》所载慈悲庵辽慈智师石幢,即沙门文杰为其本师慈智大师觉晟作也。幢言觉晟以大安九年赐紫衣慈智之号,寿昌四年三月九日奄化于临燕讲院。石函结衔,觉晟署“故燕京管内忏悔师钞主”,则勒石时觉晟己示寂。又善制结衔署“守司徒”,与地宫舍利函署“检校太师行鸿胪卿”亦异,其为奉昌四年以后所立无疑也。特附记之,以备参考。
李公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说明]年月泐(辽、金)
高存98厘米,广14厘米、21厘米不等。八面刻。先经后记。正书。
第一面上刻翁同龢题记
按文泐甚,多不可辨,今在悯忠台内。
已见著录:平目2下,庙宇73,首都92,沿革,正风11/89,汇目补遗/1下,攗古16/5下。
[录文]:经文不录。
翁同龢刻跋:是记仅存半段,不知原在何寺。谛视有“开元三年”字,已磨灭难辨,恐是译经年月。咒末识语全漫。有曰”忠武校尉”;曰“先北郡君马氏”;曰“都下燕角口粥巷马吾男马遵愈奉政之女”;曰“父追远”;曰“李氏,乃都下富家李公之女”。曰“北京县衙官署之西”,曰“朝廷矜悯,超迁定远大军”。余无纪年可考,且地名燕角,已见于此,可资考证。疑是辽金时物。乾隆癸丑移置法源寺,庶古物不致湮没也。大兴翁同龢记。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200号
[著录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辽李公女幢。查此列法源寺戒坛前,高六尺许,八方觚形,石质莹白而脆,无建立年月及撰书人姓名,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由他寺移入。内阁学士翁方纲疑为辽金时物。残字均磨灭,惟“李公女”数字隐约可辨,故以名之。
编者按:“翁方纲”应是翁同龢之误。
礼部令史题名记
[说明]金大定十八年八月三日(1178/9.16)
高43厘米,广一石67厘米,存二十八行,一石24厘米。存十行,记每行十七字,题名行十四至二十二字不等。
党怀英撰,正书。
第一石原嵌悯忠台东壁,现移置台内;第二石佚。
已见著录:萃编155/13下,日考60/17上,沿革,正风11/90,索引509,平目2下,庙宇73,首都92,畿目下/14上,攗古16/22上。
[录文]礼部令史题名记
初:大定乙酉岁,既刻题名,为诸部倡,犹以不能备纪始末为未足。至崔君颖士,乃更刻石,悉书乡里官品与夫入部及出职岁月,所以示君子仕进之难:持己既廉,从事既勤,而又积日累久,无簿书文墨之失,然后可以有立,非徒记姓名街阶秩而已也。夫仕宦穷达,固系时口口口在于自为者如何。前刻谓今之贵显口口此出如诸君奚患不荣,更在审其可以自为者勉之。戊戌秋八月三日,儒林郎国史院编修官武骑尉赐绯鱼袋党怀英记。
武略将军崔颖士,贯沧州,大定八年五月到部,正定州军判。
武略将军张瑾,贯卫州,大定口年三月到部,嵩州军判。
昭信校尉郑愿,贯遂州,大定十午十二月到部。
张祺,贯济南府,大定十五年正月到部。
忠翊校尉李征,贯大兴,大定十五年五月到部,沃州军判。
昭信校尉柴庭,贯大兴,大定十六年八月到部,宜德州军判。
石璋,贯大兴,大定十七年四月到部。
张范,贯晋宁,大定十七年六月到部。
忠翊校尉苏晹,贯口口,大定十七年八月到部。
忠翊校尉付愿,口口口,口口十七年九月到部。
修武校尉王仲口,口口口,口口十九年十一月到部。
敦武校尉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年口月到部。
敦武校尉王(下泐)到部
昭信校尉李口口,口口口,大定二十一年三月到部。
敦武校尉,李嗣温,口口口,大定二十一年九月到部。
保义校尉石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年十月到部。
以下馆藏拓本无,据《萃编》补。
保义校尉口口
保义付尉口口口,口口口,大定二十九年十月到部。
进义校尉魏慎口,贯延安府,明昌元年三月到部。
保义付尉王谷,贯平州,明昌元年三月到部。
马伯祯,贯顺州,明昌元年三月到部。
和仅,贯蠡州,明昌元年九月到部。
保义付尉李浩然,贯延安府,明昌元年九月到部。
口口,贯口州,明昌无年十月到部。
口口,口口州,明昂二年六月到部。
口口,口口州,明昌三年正月到部。
口口,口口州,明昌三年玉月到部。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07号。
[著释摘编]《金石萃编》:按《金史·百官志》,礼部令史十五人,内女直五人,译史二人,通事一人。此碑题名凡二十六人,不见有女直、译史、通事之别。文云:“大定乙酉,既刻题名,……至崔君颖士,乃更刻石,悉书乡里官品与夫入部出职岁月。”今碑题名,始于大定八年,正是乙酉岁,是合前后并刻也。但所书止有到部年月,并无出职岁月,与记不同。题名自*8*5定八年至明昌三年而止,凡二十五年,此后不复续刻。礼部官品,止于主事,其令史有官无晶,职亦卑矣。乃刻石题名,为诸部倡,亦是勤于职业一端。然未见诸部有碑能仿而行之者,独此*8*4流传于世,亦可珍也。党怀英作记,岁在戊戌,为大定十八年。传称怀英字世杰,冯翊人,大定十年进士,除汝阴县尹,国史馆编修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据此碑结衔,是尚未官待制时也。题名诸人,史俱无传。
编者按:文中言“文中题名凡二十六人”,误,查对该书录文实为二十七人。
《钦定日下旧闻考》:按此碑后数行备书官阶姓名,其第一人为武略将军崔颖士,大定八年五月到部,以下仿此者凡数十人,字画模糊,不甚可辨。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谨案《金石萃编》言:“今碑题名,始于大定八年,正是乙酉,是合前后并刻”云云,似误。考八年岁在戊子,并非乙酉,颖士所刻,断于八年,怀英则自八年颖士到部为始,使相蝉联,而非合前后并刻也。碑内十九年以后到部诸人,当陆续增入,为党记原文所无者,特附记以备参考。查此碑在法源寺廊东壁。记与题名共二十七行,记每行十七字,行书。
编者按:党记所述,“大定乙酉岁,既刻题名,为诸部倡,犹以不能备纪始末为未足,至崔君颖士乃更刻石”云云。是大定五年即曾刻有题名。但今未见有拓本流传,诸家著录亦未载,更无刻石留存。
又《萃编》记《题名记》刻石云:“《礼部令史题名记》,石二,一横广二尺八寸,一横广一尺,高各一尺八寸四分,共计三十八行,”但各家著录及所见拓本及现存刻石,均为一石,二十七行,题名仅十六人。《萃编》所录之自大定二十九年至明昌三年补入者现在均缺,则《萃编》所据当尚有一石,此石现己保亡。
重建崇福禅寺碑记
[说明]明正统七年十月(1442/11—)
通高237厘米,广88厘米。
阳:二十行,行三十八字。阴:上下两截刻,上刻《金刚经偈》,榜五行,行五字,又宋文毅跋三行;下截刻题名三十五行,行二至四十三字不等。
额题“敕赐崇福禅寺碑”八字,篆书,阴额同。陈贽撰,朱孔易正书并篆额。
在大雄殿前
己见著录:平目6上,庙宇73,首都93,沿革、正风11/90。
[录文]重建崇福禅寺碑记
将仕佐郎翰林待诏 会稽陈贽撰
中顺大夫顺天府丞翰林编修 东吴朱孔易书并篆
距都城南八里许,旧有悯忠寺,建于唐贞观间,代为名刹,岁久凋弊。国朝宣德十年秋,中贵宋公文毅奉上命施佛经于诸寺,过其处,僧相瑢为道其始末,且言欲重修建,工费浩繁,力莫能逮。公因慨然发心,乃告于同列阮民福、黎文遥、杜可隆等,共同协赞,鸠工市材;中建如来宝殿,前天王殿,后观音阁及法堂、方丈、山门、伽蓝、祖师堂,东西二庑,钟鼓二楼,香积之厨,栖禅之所,次第缮完,以间计者凡一百四十;复雕塑佛菩萨像,庄严藻绘,视旧规盖有加焉。经始于正统二年夏四月八日,落成于正统三年二月。谨以事闻,敕赐今额,仍命相瑶为住持。公因念曰:文毅等生长南交,获处中夏,叨职禁近,历事四朝,天地洪恩,涓埃冈报,深惟佛乘之秋,有可感通,以故殚心竭虑,成此良因。爰集僧众,旦夕修奉,仰祝皇图巩固,圣寿万年,一切有情,普资佛祐。凡诸沙门之居此者,其尚益勤精进,振举宗风,永永勿替;如此庶不负朝廷赐额之意,而文毅等倦倦图报之心,亦有在也。且来征文为记,因述梗概如左,俾来者有考焉。
大明正统十年岁次壬戍冬十月吉日,内侍官宋文毅、阮民福、黎文遥、杜可隆等立石。
碑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右《金刚经偈》四句,实学佛人修证之要,乃翰林朱孔易所书,因刻于崇福禅寺碑阴。寺即唐悯忠寺也,废弛已久,文毅等为之重建焉。时正统七月岁次壬戍冬十月吉日内侍官宋文毅谨志。
助缘修建官员:内侍官银名,吴得,刘善,口口,冯灌,黄汾,来福,阮楼,冯让,阮忠,张口,曹铨,王成,吴溶,陈从,黎赏,阮陈,段尔赖,叶景荣,郭崇,郑留,陈安领,顺安,阮崇,阮料,杜竹,梁闰,李春,黎宗代,阮童,王谅,郭磊,武达,阮咧,邹亮,申辄,阮耳,杜模,黎都,阮阿,陈峦,兴旺,三保,阮谈,黄高,邓立,尚质,张文锋,阮问、散童,陈受,刘剖阮弁,阮筒,刘休,申得名,阮松,郝仲,薛葛,安口,口口,许龄,丁涂,陈受,口口,林口口,常贵,重阳,邓文,阮人杰,范勋,阮璿,陈训,来忠,阮域,杨福黄,阮清,陈地,口儿,完万,陈庄,黎让,阮甘,邓祥,口京几,黄口,谢语,付出家,李长受,吴万,黑子,覃玑,邬铭,贾复,口得,阮邹,刘瑶,猛哥帖木儿韦聆,谭成,覃英,阮亮,白郁,陈勤,杭愉,罗孝得,马旺,陈土,阮齿,陈七郎,赵伴伴,黄青林,梁体,永安,王口马,阮朗,黄护,徐关住,吴英,张口,许成,张勣,韦力栾,马万儿,得寿,阮呵,安然,陈退,黄韶,口口,王秉口,杜者喜,阮意,刘畏家。
信官董斌,王喜,邓兴,张口,吴媵,张贵,苏林,杨敬,冀玺,孟俊,李武,张口,齐整,路通,杨媵,惠贤,唐善,房贵,张恕,司兴,张友,王得,穆宁贵,夏斌,任贵,张清,李成。信士阮儿,宋安,宋名,宋海,宋敬,宋能,宋源,宋谦,宋清,宋坚,宋康,宋彬,宋登,宋佑,宋福,宋兴,宋全,张敬,阮能,唐福忠,王俊,欧全,杜喜,陆文福,蒋旺,吴福受,陈忠。
本山观音阁后有驯象所小旗刘贵等名下地捌亩,正统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内使杜可隆用白金二十两买舍入寺,永远为业。
管督修造官员,内侍陈弓,住持相路,百户付通。
开山住持相璃,都寺慧禧,铭通,真鉴,
门僧宗玙,悟德,祖清,祖澄,祖深,正铭,正聪,正昙,宋诚。
寺僧正友,悟昶,正蹲,真碧,如省,思本,如贤,正清,正桂,正寿,悟山,明玉,正净,正镔,正铅,正锡,正铎,正钊,正钦,正铠,正锭,正诠,圆胜,正锧,正潜,行通,行淇,行镇,行德,正福,悟海,本瑛,可能,法迪,智才,法霖,德净,德浩,惠金,慧口,慧亮,行溥,觉惠,正圆,戒德,木匠陈兴等彭先。石匠口贵等。勒石匠杨口,曹口。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21号
[著录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碑在法源寺大雄殿前,明正统七年十月立。陈贽撰,朱孔易书并篆。按其时管督修造官员为内侍陈弓,开山住持相培,都寺慧禧,文多漫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