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心理治疗──即使最优秀的禅修者也有旧伤需要治疗
禅修与心理治疗──即使最优秀的禅修者也有旧伤需要治疗
/Jack Kornfield 著 林武瑞?蔡心淑 译
在修道生涯里,我发现了注意到自己阴暗面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修行中,属于我们自己的未知区(unconsious)。身为佛教毗婆舍那(vipassana)禅观教师,我自然对禅修(注一)的价值有甚深的信念。密集禅修训练能帮助我们解决虚妄的疏离感,产生强烈的内观,并做某些深度性的治疗。
不过禅修仍有它的有限性,我不想从理论上,而是直接从内心来谈自己的体验。
有些人经历传统心理治疗之后,转而求之于禅修方法。他们虽然发现心理治疗是有效的,但其有限性促使他们追求精神的修炼。而我恰好相反,我是从泰国和缅甸道场所提供的训练中获得极大的利益之后,发现两件值得注意的事。第一件是,我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难题,即使是深刻的禅修地无法触及到这些困难像孤独、亲密关系、工作、童年的伤痕以及各种的恐惧。第二件是,我停留在亚洲期间,遇到过几十个西方的出生众(还有很多东方的禅修者),在他们的生命里,大部分并没有受益于禅修,这当中,极少有例外的。很多人具有深度创伤、神经失调、恐惧、忧伤,而时常用精神修炼来掩盖或逃避他们有问题部份的自我。 当我回到西方研究临床心理治疗,并开始教打坐时,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来参加为期三个月的禅修学员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不会做简单的“直观”(bare attention)练习,因为他们负荷了太多未妥当处理的哀伤、害怕、创伤以及过去未完成的心事。我也曾经观察过最成功的一群禅修者──包括资深的禅宗和密宗徒众──他们都已到达深度的禅定并且对无常和无我有深观。即使经历过很多次密集式的禅修,他们中大部份的人在生活中仍继续面临著相当大的困难和明显的执著,以及无法处理的意识问题,像害怕、工作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伤痕以及心灵的闭塞。他们不断地请益如何将佛法实践在生活里,并继续回来禅修班寻求帮助和治疗。但是静坐本身强调专注和放下,它往往提供了一个隐藏的方式,一个将灵性与身心痛苦彻底分离的方法。
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大多数教毗婆舍那的老师,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一直过著并非协调统一的生活,即使曾经历精深的修行和最初的“开悟经验”,我们的静坐修持所留下的,仍是生命中一大片区域的无明、害怕或不调适。到目前为止,或是最近,已经有很多美国的毗婆舍那指导老师接受心理治疗以辞决这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二十多值最大的禅修中心当中,无论是禅、密、印度教或毗婆舍那中心,大多数已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剧变。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自我教育(亚洲人和西方人都有),解决权力欲、性、不诚实、药物滥用等问题。我们若想找到真正的解脱和慈悲,该学习的是什么呢?
有助于我们修行的几点结论是──
(一)对大多数的人们来说,禅修并非万灵丹。它顶多是到达开悟和觉醒的整个修道次第中一项重要环节而已。我以前认为禅修能引导我们升华到较高层次,即较广泛而遍存的真理世界里,而所谓的心理学、人格分析以及我们自身的“小舞台”乃是与禅修毫不相干,属于较低层次的。纵然我也这么希望著,但是经验和现实的不可分割性却无法如此。我们若想止息烦恼与痛苦,追求解脱和自在,就不能把我们生命中这两个层次划分为二。
(二)我们对整个身心各种不同区位的觉察是呈半局部性的。对于某个区位的觉察未必能导至其他部位的觉醒,尤其当我们的害怕和受伤很深刻时。这种情形人人皆同,不论是担任教师或当学生的。因此,我们时常发现有些禅修者对呼吸和身念处有深刻的体察,却对受念处(感觉)淡然无知;也有一些人虽然了解心念处,却对它与身体(身念处)的因果关系不灵光。
只有当我们愿意直接将注意力投注于每一个痛苦的角落时,那个部位才会觉醒过来。这并不意味著,如很多人所担心的,是执迷于个人过去的往事,相反地,这正是学习如何去面对它们,以便从过去巨大而痛苦的情结中真正解脱出来。这种治疗工作通常在与他人有心理治疗的关系之下效果最好。
(三)禅修和精神的修炼很容易被用来压抑和避开情感,或者逃避生命中痛苦的部位。我们的痛苦是很难去触摸的。很多人排斥去面对他们的人格和心理上的问题,这正是造成他们烦恼痛苦的根源。真正地去体验我们的肉体、过去的遭遇以及自身约有限性,其痛苦是如此地强烈,它甚至比在静坐中业识所现行的苦还来得强。我们都害怕面对自身的苦楚,因为我们还没学习到,它是修行上,促成我们打开心窗的素材。
我们必须正视整个生命并问自已,“我在那些领域是觉醒的?而在那些领域是逃避躲藏的,我藉著修行在隐藏吗?我在那个区域是明了的?而在那个区域是害怕、纠缠、不自由的?”
(四)心理的成长有好多领域(如哀伤和其他未了结的心事,沟通和成熟的人际关系,性问题和亲密关系,事业和工作困难,特定的害怕和恐惧,童年伤痕等等),然而就整体上而言,西方的心理治疗在这方面要比禅修更加迅速而且成功。面对我们生命中这些艰难的层面,不能只是将它冠上“个人的芝麻小事”而一笔勾消。佛洛依德说,他要帮助人们好好地去工作、去爱他人。假使我们不能好好地相爱,在世界上做些有意义的工作,那么我们修行做什么用呢?禅修在这方面的确有所帮助。然而假使你静坐了一段时间,发现仍有心事尚待解决时,就应该去找个好的治疗师或寻求其他方法,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当然,也有很多素养平庸的治疗师以及技巧有所瑕疵的咨商法,正如学习禅坐,你必须寻求最好且有效的方法。
很多超越了四、五十年代传统心理治疗的新疗法已经被研究发展出来了,它们都本于深厚的精神基础,像精神分析法、瑞奇安呼吸法(Reichian breath)(注二)、沙堆游戏(sand play)(注三),以及整个超人格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最佳的治疗法,正如最好的禅修法,乃是运用觉察的方法去治疗心灵。它不太把重点摆在关切我们的往事,像害怕、执著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上面,而是引导我们在虚妄错觉、执著和不必要的苦恼区域中产生觉醒。透过某些超人格心理学的方法,有时候可以深刻地体验到无我和去掉执著。
(五)这是否意味著心理治疗可取代禅修呢?绝对不是!心理治疗亦非解决之道。我们应该在意识(consciousness)上下手才是!而意识乃是呈螺旋状在提升的。你若想追求解脱,我要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精神的修炼是呈周期性的轮转逐渐在提升。内在的升华需要具备禅定和宁静,而外在的提升则必须将禅定体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由与他人深刻的关系及心理治疗的互动中获得帮助。这两者在修行的道次第上是同等重要的,绝不是先发展出一个“自我”(self),然后再舍弃它。任何阶段的修行都必须具有禅定的基础,方熊逐步去体验过去心灵的伤痕和家庭往事,而由其中大舍大离,乃至于体验空性,接著才能再度
面对更深层的隐密性的问题。在整个修道次第中解决所有这些层次的问题是有可能的。唯一需要具备的是,必须有勇气去面对整体所呈现出来的艰难。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深彻的治疗——为我们自己,也为所有的人类。
简单的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慈悲扩充到所有的生命中。正如禅宗的牧牛图,精神修炼的历程带领我们深入丛林,又再度将我们引进闹市,直到我们找到了慈悲,并且令所有众生的心灵都解脱自在。(本文译自Jack Kornfield:Even the Best Meditators Have old Wounds to Heal.《Yoga Journal》September / October 1989)
注一:原文Meditation,义含冥思、静坐。
注二:德国心理学家Reichian发明的一套呼吸治疗法,类似佛教的数息观。
注三:一种藉沙堆游戏的心理治疗法。
(1991.7.《新雨月刊》第47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