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生死与涅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淑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死与涅槃
  /黄淑芬采访蒋月凤整理
  编按:生死及涅槃这两个问题经常为佛徒所论究,这两者是不同的境界,且广为佛教徒所知悉;但在龙树的《中论》观涅槃品第十五提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而引起议论,“世间”是指轮回(samsara)或生死,到底涅槃与生死是如何会通?有吉德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今人也有说:“欲境当下即是涅槃。”真让人有困惑之感,因此有必要请教界大德做一些解释,以释众惑。以下是1992年3月31日以电话采访的记录。
  黄淑芬:在《中论》提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请问这段论文如何解释?
  杨郁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这是不站在阿含上来说,这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涅槃是涅槃,世间是世间,因为世间和涅槃是迥然不同的,怎么能无有少分别?所以说这是站在特别的观点在说这些话。在阿含里面只提到世间与出世间,所谓世间是有漏的,出世间是无漏的,应当完全不一样的。但在这段论文里是不能用这样的观点看待它,因为现在不能确定龙树菩萨对于“世间”的定义,假设我们说时间与空间为世间的话,这是中性的,就是没有价值分辨的,涅槃是有加价值判断的,站在阿含来讲贪嗔痴永尽才为涅槃,世间是充满了贪嗔痴,而涅槃是绝对没有世间的贪嗔痴,不能说没有少分别,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黄淑芬:假使以字面上来解释“无有少分别”,它的意思是……,?
  杨郁文:不,我们不能站在字面上来看,假使从字面上来下定义,世间就是有漏世间,涅槃是无漏出世间,这是完全不一样。不过,问题来了,对有些人来说,怎么样能超越有漏到涅槃?现在我认为龙树菩萨再造一步的解释是给大家有个信心,所以中观都是提出凡夫在有漏的情欲分别下其意识很难掌握的概念,给大家当头棒喝,给立志上进人多一分的思考,然后豁然开悟,然后贯通了。所谓的世间跟出世间,其实世间与出世间是同一条路,圣人是透过世间苦才有正见苦,才有正志出离苦,才能走上出苦道,一直到涅槃城,这都是缘起。世间法是缘起,出世间法也是缘起,这是一条连贯的道路,站在缘起来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所以站在缘起性来看,世间与涅槃没有少分别,没有一点点的差别。站在缘起来说,我们说富人与穷人,幸福与不幸,好像差别很大,不过站在业报上来说是平等,一个人因为造业而有业报,恶业有恶果,善业有善果,以此立足是很平等,不过所受苦乐、幸福及罪恶,那是差别很大;我们现在都是站在缘起来看,它是平等的,是怨不得别人的事情,现在也一样,圣人处于涅槃的境界,凡夫处于有漏的世间,而涅槃与世间站在缘起,站在流转与转出,“此有故彼有”而流转世间,“此无故彼无”,无明尽故而生老病死苦尽,纯大苦聚集尽,而出世间都是缘起,那么站在这样的观点来看,就没有少分别。
  黄淑芬:那“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是如何解释?
  杨郁文:一样,都是重覆在解释,所谓实际的,就是实在的,所谓实在的是透过缘起的才是实在的,离开缘起,都是幻想,这样就不实际了,有情众生在世间里流转,生死苦是一种,实际的现象,实际的存在,圣人修道而超越这个世间,我们所谓超越这个世间只是超越贪、嗔、痴、烦恼漏而已,不是离开世间,不是离开时空,不是离开宇宙,这样来看,圣人也是实际,凡夫甚至是三恶道也是实际,所以没有丝毫差别。
  黄淑芬:是不是从缘起这个观点来看?
  杨郁文:是龙树菩萨透过缘起性,来掌握世间与出世间,凡夫与圣人是用这些句子,不过这样要透过许多阶段的突破,或者是透过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来看待。龙树菩萨从佛法,从部派佛教,从初期的大乘法门里面融会贯通了最正确的佛法,而另外用一番话,而这些话会对一般人很难明白。不过,有一些人对他的话又特别欣赏,因为透过这样难以理解的话当中,若人把握到话的内涵,会豁然开悟,然后跟他一样的掌握到佛法的真髓。
  ◇◇◇
  黄淑芬:在《中论》提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不知法师的看法如何?
  宏印法师:其实《中论》是相当系统,有前后性的,若这样断章取义不是很完善的,依我的意见,对《中论》这一部书,必须整本的去了解,我不主张割裂,如果只谈这句话,也可以提供一点意见,这是一个前提。若从这句话来说,这也是初期大乘般若思想的特色,至性思想的特色,或性空思想的特色,也就是《般若经》强调的是诸法实相观,诸法实相观最大的特色,观无差别、不二。无差别、不二是建立在无自性,任何一个法都是无自性,有为法是世间,无为法就是涅槃,有为法的世间,无为法的涅槃都是无自性的观念。好像大乘佛教才提出来空性的观念。龙树菩萨的意思是把中观的空,和阿含缘起会通。如何会通呢?阿含里面讲“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个此故彼,就是承认缘起的相对性,缘起的相对性就否定缘起的实在性,“有”没有真实有,“无”没有真实无,“生”没有真实生,“灭”没有真实灭,没有真实性,没有实在性,那就是无自性就是空性。
  黄淑芬:“涅槃与世间”的定义呢?
  宏印法师:这是解脱者达到一定果位上来说,是没有差别,当然就凡夫来看是有差别的。印老在《中观论颂讲记》第512页提到:“初从生死如幻是有为法,涅槃不如幻是无为法的差别,进观二者的无碍;到得究竟实相,这才洞达世间与涅槃如幻如化,实际都是毕竟性空的,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立场,二者还有什么差别。”所以,对一位初学者,不能一下入手,就是这样。刚开始还是要观世间有为是如幻,涅槃无为是不如幻,把二者融会贯通,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这种观念是等于果地上功夫到家的人。
  ◇◇◇
  黄淑芬:“生死即涅槃”,请问法师,这又如何解释?
  宏印法师:这是建立在有迷、悟的差别,
  对觉悟者来说,生死即涅槃,对迷的人来说,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
  ◇◇◇
  黄淑芬:《中论》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杨老师的看法如何?
  杨惠南:第一、从空的道理,《般若经》的道理,一切都空,一切皆如,“如”的意思是事物的本质,一切皆如的意思是事物的本质都同一个,而同一个是哪一个呢?当然是所谓的空,既然是这样,当然世间与涅槃是同一个,世间的实际跟涅槃的实际是没有两样,因为同一如的关系。
  第二、要涅槃一定要在世间涅槃,世间里面才有涅槃,世间其实就是涅槃,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主张,一般说所谓的世间与涅槃是分离、不同的,也就是要解脱要涅槃,一定要离开这世间达到另外一个世界才有可能。但是大乘佛教的兴起,认为这样的解释涅槃是有问题,认为涅槃就要在这世间,因为世间其实就是涅槃。
  黄淑芬:那“生死即涅槃”的说法,老师有何看法?
  杨惠南:同样的说法。
  黄淑芬:那这种说法是大众都可以,还是有特殊的意义?
  杨惠南:当然不是对大众啊!实际上是这样,但是一般人无法理解这样,或者说有一些修行人他也没有办法理解。而真正的理想,所谓的解脱境界,应该是这样。
  ◇◇◇
  黄淑芬:请问法师“涅槃即世间”在文字诠释上是如何看待?
  昭慧法师:世间与涅槃在实际方面平等无别,它不是就事相来讲,经典上是对症下药,它在什么层次,什么领域,能够接受什么法,那不是随便乱诠释的,就好像小孩子看微积分看不懂一样,它有一些领域,谈的一些语言,在那境界上那种沟通的术语,那种向上的提示,不是我们所能体会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是大禅师的领悟,向上一著。《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假使我们现在亦无智亦无得,那就完了,用那种语言方式是在打破无语的表象执著。
  (1992.5.《新雨月刊》第5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