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知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照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知心
  /释照初 著 林于愿 译
  被佛教所强调的东西,心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整个佛陀的哲学就以心发端并以心结束。因此他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我们只是思想的产物。能克制心者,就能免于死亡的束缚”。
  根据普通心理学,心是随生命而现,与死同灭。然而,根据佛教的理论,心有其极为深妙的内涵,因为它是生与死的重要关连。佛陀在有分心(bhavariga citta)(译按:指潜在意识)的分析中,明白揭示心的无意识状态,这是假设性而具有高度哲学意义的。心,在它的各种状态——意识、潜意识及无意识状态,都可以是清净无染的;但却也可被邪思、邪识所染污。因此,要好好注意起心动念。也因此,佛陀有《念处经》的传授。在这部经里,佛陀教我们,对于任何动作如:看、吃、饮、嚼、尝、立、坐、卧、言乃至于静默,都要对我们的心有所觉知。在这些活动及意图中,我们都应有所警戒而内视,以便获致充分的喜悦。
  “一颗被控制的心会带来喜悦”,佛陀如此教示我们。因此,学习控制心念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要怎样做呢?要从了解心的本性著手。
  很明显地,心念是易变而不稳定的。它永远如同离水之鱼般地活蹦乱跳。它是这般地快速、微细而难以察觉。虽然小有这些不稳定的倾向;只要我们对它的一举一动都能察觉,那么就可以把心念照顾得非常妥当。因此之故,经由静坐集中心念的艺术,来训练我们的心,就变得十分重要了。练习静坐同时也可逐渐将心的最高潜能给发掘出来。有规律地练习静坐就可掌握我们的肉身与心灵。一旦了解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不再为不可胜数的心理焦虑而感到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拥有平和之心。然而,当心被忧心、挂虑所扰乱时,那是不可能的。为了排除这种状态,我们就要内观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的无常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在“观”,而痛苦才会消失,心灵才会平和。(本文英文稿原载于《新雨月讯》第三期,1987.5. Rev, Chao Chu
  :Understanding the Mind.)
  (1992.6.《新雨月刊》第57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