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文/净因法师

  有兄弟三人,自幼喜好参禅打坐,深得其中三昧。及至年长,兄弟三人一起出外行脚云游,参访名师,以期修成正果。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借宿的这户人家男主人刚刚死去,留下七个年幼的子女。第二天,三兄弟离开这家人时,最小的三弟看著可怜的寡母和七个无助的子女,自然联想起萨埵太子刺身出血、舍身喂虎的惊人之举,以拯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八只老虎。而面前母子八人,若无人相助,绝无活路。思之及此,三弟便让两位哥哥继续参学,而自己决定留下来照顾孤儿寡母。两位哥哥以为三弟贪恋寡妇美色而放弃了道业,愤然而去。
  一表人才的三弟留下来,自然招来不少闲言恶语,但时间一久,村民发现他心地善良,而且极为能干,为了养活母子八人而日夜操劳。后来时间久了,村民便顺理成章地把三弟当做是这家的男主人。许多年过去了,寡妇的儿女陆续长大成人,较大的孩子也能够肩挑养家的责任了。此时,完成任务的三弟毅然离开妇人,再次步上求道之路。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家出家,不管以何种形式修行,目的都是相同的——化解现实社会中人生的苦难。换言之,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人生的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修行。三弟不忍见众生受苦,帮助孤儿寡母度过难关,入世而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实为一位真正的修行智者。凿井施水、兴建公厕、植树造园、行医济世、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看起来很平凡,但在农耕时代,却是普通民众每天必须面对的难题。若能及时解决,普通民众必然都能受益。所以《佛说诸德福田经》中把这些公益事业看成是功德最大的修行。
  (《明报》2007年10月10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