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与悟性
知性与悟性
文/净因法师
一次,在伦敦大学亚洲学院听佛学学术讲座,主题是:“知性能否使人开悟?”讲者以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五比丘的故事为开场白,说明佛陀为五比丘讲解四圣谛,讲完第一遍,五比丘中的憍陈如证圣果,讲到第三遍时,其余的四位比丘都证得阿罗汉果。这位教授由此而得出结论:一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可以达到完全掌握佛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准确无误地理解佛教的各种哲学体系,最后达到知性开悟的目的。
起初我对这一观点有点著迷,但静坐反思,又觉得有点不对:自幼出家,师父第一次为我讲解的佛法是四圣谛,佛学院学的是四圣谛,考试时考的是四圣谛,教学时教的是四圣谛,讲座时讲的是四圣谛……20多年来,我通过各种形式接触四圣谛的机会何止几百遍,对其内容几乎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如指掌,但为何我还是一介凡夫?
偶读泰国阿姜查尊者的开示,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尽管汤匙整天与汤打交道,却无法知道汤的滋味;同样,有些学佛者尽管整天在佛法的大海中畅游,和别人讲经论道时,也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他们中间不少人的烦恼并不比普通人少。原因何在?这些人就好比汤里面的汤匙一样,虽有机会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却难以品尝到佛法的解脱之味。因为引导人们认识佛法真谛的理论与佛法真理本身是不同的。譬如说真正的“火”,可以用来烧烤,但当我们嘴唇上发出“火”字的声音时,幸好它仅仅是概念,并非真实的火,否则我们的嘴唇一定会被烧焦;同样,我们说“死亡令人痛苦”这句话时,心中并不一定会有伤心的感觉,只有当家中最亲的人离开我们时,才会产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伤感;仅仅从理论上讨论梨子,并不可能真正了解它,要想真正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的办法是亲口尝一尝;同样,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来了解佛教的各种理论,这是“知性”的范围。但若误以为了解这些理论等同于真正领悟真理,这本身就是进一步悟道的障碍,佛家称之为“文字障”。反之,若能在了解佛教义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秘,才能走入“悟性”的范围,最终真正领悟到理论背后的真理,从中获益。
(《明报》2007年7月18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