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医王座下(2)——怎么建立对色身白自正确观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焦金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医王座下(2)——怎么建立对色身白自正确观念
  焦金堂
  怎么建立对色身的正确观念
  —诸行无常,人身难得。色身不可
  不惜,亦不可大惜。
  色身,是佛家对人身的称谓,色身就是世俗所称的身体。
  色身是人类生命构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存、活动发展的工具。色身康强,生命增美:色身不全,生命偏陋;色身病难,则感受痛苦。所以,人类无分种族、地区、国籍、性别、年龄、阶层、教育水准,无下奋力维护色身的安全,谋求色身的健美,而一个大有为的政府,进步的社会,也都以卫生行政、奖励医药,实施健保及环保等,为重要庶政,以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
  儒、释、道三家对色身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对色身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儒、释、道三家对色身的看法
  儒家对色身的看法:《礼记》上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而《孝经》更进一步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认为孝顺父母,首先要爱护色身,连一根头发也不敢受到伤害,并积极的注重修身,对色身采取保护珍惜的观点。
  但是,有淑世思想雄心壮志的人,则是以孟子所指陈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饥寒交迫,艰危困厄的环境中,淬励奋发,把色身磨练得雄健刚强,以期出而用世担负重职大任时,能发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勇气,大丈夫精神。这是对色身抱著「强身以用世”的观点,属于贤臣良将高一级的层次。
  至于志士仁人,为著实践真理,拯救苍生,继绝世,举废国,虽抛头颅,洒热血,亦义无反顾。如明代的史可法,清末的谭嗣同,以必死的决心,成仁取义,使浩然之气,充沛于天地之间,对色身采取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舍身观点,这是儒家对色身的垦呙观点,也是圣贤的境界。
  关于道家对色身的观点,由于道家重视性命双修,形神兼养,所以也重视养形,即对色身的修炼。道家所以重视养形。诚如淮南子说:“形为神之舍”,“形备而性命成”因而道家提出了“形体(色身)不存在,则神将无处安置:形体死亡,则将无以修性的反证,说明养形不可偏废。所以道家虽然以修性为宗,养神为首,仍却以养形为本,养命为基,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不过道家的养形修命,只是以色身为修炼的工具与手段,而不是本体与目的。因为它的主旨是在蜕化肉体的生命,神化精神的生命,完成“性命双修,形神兼具”的真人境界。
  但是老子却又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一,似乎把色身看作人生的汇赘,祸患的根源。其实老子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反向的思维,如他所揭示的人生态度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形残神全”、“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之所以提醒人们“身之为患”,是鉴于饥渴、寒热、愤怒、淫念、贪欲等,都是从色身发出来的,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声”、“五味令人口爽”、“驰骋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果不采取“少私寡欲”与“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照顾好色身,使其不受色身贪取本性的扩张,外在物欲的诱惑与戕害,则身体不就成了病痛、灾祸和烦恼的根源?反之,我们再看老子对养生,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完全与现代“消除紧张,增进松弛”的保健方法相符合,更可证明道家重视对色身的保养与锻链。
  要了解佛家对色身的观点,必须从佛教的教义探索其根源。
  从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方面:
  原始佛教的教义“因缘法则”,认为宇宙万物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所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不可能永恒不变,也不是一个实体。因此,认为“五蕴皆空”色身只是“四大”的和合,并没有一个永恒的我。
  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上,认为宇宙的现象是无常,现象无常故无我。而涅槃是诸法的空性,空性不动是寂静,故对色身的看法,属于生理方面生老病死的四相,不断地在变异,而又无独立的自性,故不免于烦恼,必须证悟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使色身变异及生灭等相所生的烦恼都寂灭清静,方是解脱。
  “四圣谛”第一圣谛是苦谛:苦谛是人生的实相。人生的一切苦难、忧患、缺憾、不如意、无常、无实,都是人生的实际,尤其是色身的老、病、死,无常变坏,更显而易见,故认为“身为苦本”,惟有断绝苦的根源,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
  修持“四念处”,观身不净,有些出家众或在家居士,不能破除我执,沉空滞寂,生大厌离感,则将色身视为臭皮囊、色壳子,甚至苛责养生保健者为守尸鬼,而欲脱离与舍弃,因而疏于色身妥善的照顾,借假修真,创造无边的善业。
  由小乘到大乘佛教方面:
  龙树菩萨发扬的性空而无碍绿起的“八不中道”、维摩经的“不二法门”。前者可以含摄万有的一切差别相,后者泯灭了自他、色空、生死、解行、苦乐、能所、定慧、体用:心法等一切相对的边见,不生分别,当下圆成。但是一般人多把肉体的五官百骸与精神的心意识作用,看成两种对立的形式,以致落于两边,而萌生矛盾的困惑与苦恼;然在“中道”与“不二”的佛法相关看法中,身与心,精神与物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独存,一体涌摄的。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修心也要照顾好色身的重要性。
  由原始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上所发展成熟的无著瑜珈系唯识大乘的精义是“万法唯识”,但学法的态度,却要“依智下依识”,修持证果,则必须“转识成智”。因为世相虚幻、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随著虚幻的世相变化,所以用识来分别认识世界的森罗万象,毕竟不够彻底。因此,必须用无漏般若圆觉镜,把世间万象照射得清清楚楚:把所知障断除清净,转化了第六意识:把烦恼障断除,转化了第七末那识,再进而使人法二障都得解,使得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习气根本转灭,才能转识成智,得究竟清净,从根本上认识宇宙人生,安顿身心。安康乐道,资生延寿
  为著安康乐道,资生延寿,我们对大乘要具有正确的观念,照顾好色身,并以借假修真的慧觉,把色身的生理功能,利生济世的作用,发挥尽善尽美的境界。从上列各家对色身观念的分析,谨提供几点建立色身的正确观念,敬请参考指正。
  第l、照顾色身,断除病难,要学会松弛的艺术。“紧张是百病之源,松弛长保青春”。已为美国蒙特利奥大学实验室内科主任塞尔耶博士的紧张(sTRZa的学说从生理:心理、病理学的试验所证实,并为医学界所公认。张澄基博士在他“甚么是佛法”的讲演中也告诉我们:肉体与精神尽可能的放松,不仅是修法的正道,而且对抄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关系。松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心默念或诵佛号。
  第二、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在消极方面,要泯除孟子所说的五不孝,即隋其四肢、博奕、好饮酒、好货财、私妻子·、纵耳目之欲,好勇斗狠,以危父母,更应修身齐家,对父母尽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孝养,并应仰体亲心,顺承亲志,尽到继志述事的责任。
  第三,照顾色身,也要净化心灵。因为色身的病难,会影响到心灵的不安:心灵的不安,也会导致色身的病难。同时“只修身而不修心,则不能出三界:若专修心而不修身,则虽有出离三界的可能,但却难以证得最高的品位。大家都知道,无量亿佛中,有病弱的佛陀”(星云大师语)。所以要身心兼修,行中道,下落两边,身心一如,色空不异,才能证入“不二法门”,涌泳“大圆觉海”。
  第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善用自己的色身,借假修真,创造无量无边的善果。由于有些学佛修道的人,不能破除我执法执,沉空滞寂,对色身生大厌离感,或专注于空心的冥想与神游,逃避日常生活,甚至走火入魔,而疏于色身的照顾,以致病难缠,有碍修道。佛陀多次昭示我们,人身难得,要好好善用此色身,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多作奉献,才下致为边见所误!
  第五、对色身不可不惜,但不可太惜。人身难得,生命是宝贵的,下要为满足物欲与迷恋情欲作无益的耗损与牺牲: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拯救群众的生命;为了护法济生,续佛慧命,需要实行无畏施的时候,即使赴汤蹈火,舍身喂虎,也在所不惜,甘之如饴。
  最后,谨以药师佛的第七佛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病多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为我们信受奉行的大愿,安康乐道,如实成就。 (待续)
  摘自《十方》第13卷第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