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敦煌莫高窟--大漠上的绿宝石(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莫高窟--大漠上的绿宝石(一)

  (黄亚瑞 报导)

  8,…文接上期]
  【 8月20日 】
  敦煌,是中国西部沙漠戈壁上的绿洲,而莫高窟,更是绿洲中的宝石。

  今天我们来到了敦煌的莫高窟。在清晨的新鲜空气中,在古树的叶荫下,我们,一群龙的传人,来到令举世震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宝藏-莫高窟的前面。我们透过古色古香的大牌坊,按捺著兴奋的心情来到敦煌有9层楼高的第90窟前,窟内说是33米高的弥勒坐佛像,我们的情绪是迷乱的 、兴奋、茫然、渴望,像面对著一堆宝藏,不知所措中,又渴望著拥有它。

  莫高窟的入口处挤满了人群。我们必须等待另一组人参观完毕後方可进入参观。我相信中国当局已经逐渐提升她旅游事业的国际化,这些国宝级的文化遗产自然也受到完善的管理。

  坦白说,我老是认为我们参观石窟的时间是不足的,除了解说员之外,我很想找一些当地的老居民说一说他们在敦煌生活的经历,他们曾经在莫高窟的故事,在这里磨菇上几天,跑跑看看,嗅一嗅这里的空气,摸一摸这里的石头,喝一喝这里的水,踏踏实实的来领略莫高窟的“灵气”,就像现在,站在莫高窟前,因为它太大了,反而让我们不知道应该怎麽办,有如一个小孩般,掉进一个由朱古力所造的乐园中,措手不及,但又兴奋异常,因为他的周围都是朱古力,不知从何吃起!

  敦煌地处中国西部内陆,四周受沙漠戈壁包围,太阳辐射强,降雨量小,它依靠的是源源不绝的宕泉河水孕育著千百年来的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绿洲宝库,这可说是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充满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难怪她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莫高窟,又称为“千佛国”,它位于先前我们游历的鸣沙山山崖壁上,有数层,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有492个,塑像为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为45000平方米,据记载,它开始建于秦朝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朝千馀年凿建而成,而一千六百多年的庞大历史文物就活脱脱的站在我们面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和感动。想像一下,从开窟的第一人乐尊沙门的第一凿开始,有多少人在这里流下血汗,有多少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这里交错,还有那些没没无名的画家、普通老百姓、中外游方僧,在此扮演了他们的角色,如今,掏起来不过是一把泥土,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影,而只有由泥沙、颜色及佛法所塑成精美的佛的净土。

  进入闸门後,解说员引导我们逐一参观了各个石窟。像其它石窟一样,莫高窟也是经过修复的,但比其它的石窟更壮观和亮丽。为甚麽它叫莫高窟,经敦煌学学者的研究,有三种说法:在古代的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莫高窟的名称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另一说法是古代汉中沙漠的“漠”字与莫高窟的 “莫”是通用的,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叫做漠高窟,後来逐渐演变成为莫高窟。第三种说法是自乐尊和尚开凿了石窟後,後来者也相继开凿,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故称为莫高窟 ,是为了纪念他的开创石窟之功。传说作为一个游方僧,乐尊和尚在公元366年间来到敦煌(古称沙州)东南二十五里的三危山时,见山上有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宝禅师东来,见诸神异,在乐尊龛侧,又造一龛,逐莫高窟,由二位僧人开始,后继者造窟不绝,尤其这里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商人因路途遥远,往往祝愿佛菩萨保佑平安,生意做成後平安归来,则石窟、塑像、壁画塑造得更多,成了石窟之国。

  据称,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二百多个,南区有四百九十二个。北区的石窟是僧人静修的禅室,或是工匠的住所,而北区则是各种形式的石窟,供著佛菩萨的塑像和精彩绝伦的壁画。在中国有四大石窟群:一、龙门石窟;二、云岗石窟;三、敦煌石窟;四、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是以石雕闻名,麦积山石窟是泥塑佛像见称,而莫高窟则是以壁画称首。莫高窟在中国历史上以唐朝时最辉煌,武则天时期达到一千多个石窟的顶峰,近代的大画家张大千也曾在这里临摹过佛画数年。

  站在莫高窟的山脚下,看到崖中彷佛开了一道一道的窗,彷佛在欢迎大家来窥探,若有神秘的宝藏等待大家来发掘。解说员领著我们一个接一个洞窟的去参访,因为人多的关系,有时候我们必须等到别组的人出来後我们才有空间进去,备有电筒的朋友可以打开电筒来照射室内的塑像和壁画,虽然是在大热天,洞内却是顶凉的,大家都摒著呼吸倾听,怕遗漏了解说员的每一段话。

  在莫高窟,同样的不是每一个石窟都开放的,我们参访的石窟依序是第259、257、 275、45、427、428、16、328、96、196、158、130等。莫高窟的特色除了塑像之外,有三个: (1) 壁画经变图 (2) 藏经洞 (3) 飞天的变化。

  但它仍然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一座佛教艺术的宝库,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它生动的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近代的部份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

  莫高窟的石窟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彩塑分为圆塑、浮塑、影塑等,而壁画的内容多姿多彩,有佛教史迹画、有佛本生故事、供养人画,最具特色的却是其经变壁画,据说如果把它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成一米高,长45公里的巨型画廊,人称它为“东方画艺术的长廊”,在这幅艺术长廊中有32种佛经变相图,所谓变相就是根据佛经的内容把其画成图像,使人们容易欣赏和理解。这些壁画除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宗教价值之外,它也见证了中国历史长流中各个朝代的社会写照,人民生活的情况、建筑、交通工具、婚丧嫁娶等,可说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外教人士常说佛教是拜偶像的,但从偶像之中我却看到前人的精诚和内在之美,佛菩萨的塑像、壁画等,道道地地的表现出人们追求精神的真实、善良和美丽,而敦煌壁画更把这种精神形象化出来,佛本生的壁画道出了如佛陀舍身喂虎的故事(第 428窟)、尸毗王割肉贸鸽(第254窟),或鹿王本身的故事(第257窟),若你细细观赏,这些画师把佛在行菩萨道的故事以连环的图形表现出来,著笔朴素,形象简单自然,也没有对故事人物严加修饰,观看者经过稍为解释就很容易明白画中的意义。据解说员说第257窟是个很重要的石窟,属于北魏的典型原作,洞窟是人字梯搭柱型,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其中的方形塔柱(Stupa)融合了中亚客塞弥儿(Kashmer)和东汉的文化,他也说从北魏至晚唐才有这类的窟形出现。佛教连环图说故事也是最先在此莫高窟出现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为佛教内容的通俗化,使民间很容易接受和欢迎,佛法的传开也深入民间。事实上,第257窟的九色鹿故事非常美丽动人,故事透露出仁义之心是人类不可缺乏的,画得非常美丽动人。佛的各个本生故事都是告诉我们他修菩萨时的行持,虽是宗教的教导,却有非常动人的故事。可惜我们佛教徒没有好好的掌握它。

  我们看的第275窟是莫高窟最早最大的三大窟之一,窟中主尊是交脚的弥勒菩萨,它是北凉的塑像,四壁是北凉的壁画,窟顶则是宋朝修的。这尊交脚弥勒菩萨貌似西域人士,坐在波斯色彩的双狮坐俱上,上身裸露,背光是倒三角形,其造型风格以及坐具服饰等深受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壁画有佛游四门的故事和割肉喂鹰的佛的本生故事。
  但这尊交脚佛像是弥勒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定论。

  第259窟是北魏的洞窟,在唐宋时修复。据解说员说北魏的佛像塑造有二种,一是“曹衣出水式”,以凸起的泥条随人体起伏转折表示衣纹,另一是吸收印度风格融入中国传统的技法和审美习惯,即“敦煌风格”。此窟的弥勒菩萨即是此风格,同时他脸带中亚的样貌、高鼻、眼窝深、发型卷上、口角露出淡淡的、神秘的微笑,西方称此佛像为“东方女神”。

  第45窟是莫高窟中最精美的彩塑组,据解说员说是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惜在民初俄罗斯内乱时被白俄的士兵逃难到此窟时破坏,所以是重修过的。无论如何,此窟的塑像仍然散放著迷人的光彩。这一组七个佛菩萨的塑像是中间的释迦佛,左右的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下来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及南北面的天王。窟内壁上画满了菩萨像,尤其是观音菩萨、千佛、莲花装饰等,非常华丽庄严。此窟塑像群的雕塑功夫是细腻,如迦叶尊者露出刚毅的精神,双唇紧闭,浓眉紧锁,阿难则身形微曲,低头垂目,静静的随侍在佛陀身边,观音菩萨则裸露上身,面相丰满,低首俯视,神情温柔,好像在静心专注地聆听佛徒的心声,两边的力士则怒目瞪眼,身穿铁甲,脚踏恶鬼,一副威猛的样子。塑像之间塑造的气氛,或祥和、或智慧、或虔静、或慈悲、或勇猛,使我们彷佛跟佛菩萨、勇士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交流,的确,这是我在石窟中看到的最完整的一副塑像群。

  第427窟是隋代修的最大石窟,在隋代所修的石窟,只5个保存最完整,这是其中一个,窟中的佛像有3个,代表过去、现在、未来或说是法身 、报身、应身,因隋朝处于文化过渡时期,所以塑像的比例是上大下小,衣有狮子纹,佛像手镯疑来自波斯。此窟也叫天王窟,因为其中的天王、力士塑像是莫高窟中形体最高大、保存最完好,也是现存原塑最多的洞窟,共有28尊原塑塑像。

  第428石窟的特色是保持了壁画的原貌,除了佛陀的降生和成道的八大示现的故事之外,萨缍太子舍身饲虎的本身故事画得异常精彩,就前所述佛典的连环图也是从此展开历史性的一刻。据说此窟内一共画有1,200个供养人,这是惊人的数目,彷佛供养人比佛陀还重要。

  第328窟是初唐时期的作品,据解说员说这一组彩塑是这时期的代表作。石窟的正中是佛陀说法图,形象非常完整肃穆,所雕塑的袈娑的摺纹和背光的火焰非常精准,据说这是莫高窟中最完美的释迦牟尼像。组像还有游戏坐菩萨,姿态轻松自然优美,另有胡跪菩萨,原是西域胡人的一种跪拜礼仪,即一腿跪,一腿蹲,神态高尚典雅。在我看来这一组塑像乃是受西域或中亚的影响,大多塑像上都留著胡子,跟汉地的佛菩萨像大异其趣,比起第45窟的塑像,第328窟多了一份安宁肃穆的气氛,少了一份活泼生动的活力。

  第96窟是弥勒大佛,唐代称北大像,由灵隐禅师及居士阴祖等于唐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建造,洞窟高40米,弥勒佛像依崖塑造,高33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这麽大的塑像,据说跟政治有关,因当时的武则天就是弥勒信仰者,建这麽大的弥勒佛像自然跟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有关。窟外的九层木勾建筑,依山崖峭壁而造,建于1927至1935年,气势雄伟,成为莫高窟的标志。

  第196窟是个非常精巧及饶有趣味的洞窟。它属于晚唐张氏家族所供养的。它有趣的地方是“劳度叉斗圣变相”壁画。故事主要说是外道劳度叉因妒忌佛弟子舍利弗用道术把太子的花园铺满金子,而使太子把花园卖给大臣须达建精舍给佛陀说法,因此他扬言要跟舍利弗斗法。他变幻成宝山、牛 、深海、毒龙、恶鬼、大树等,都给舍利弗变幻成金刚力士、狮子、大象、金翅鸟、毗沙天门王、大风等降服,使他无技可施,甘拜下风,皈依佛法。当然,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印度有不同的宗教思想存在,同时他们之间也不停的在较量、争辨,谁高明就皈依谁。这里佛教是胜利了。但这壁画有趣的地方是两者之间斗法时所制造的热闹和紧张的气氛,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使你感到趣味焉然,或激动、或惊讶、或自在、或严肃、或害怕等跃然“ 壁”上。

  [8,…待续]

  老敦煌人--李正宇 谈敦煌来去

  (黄亚瑞 专访)

  想要了解敦煌,最好是找一个老敦煌的人来谈,他不但要住在敦煌,也要研究敦煌,也就是说他不但在敦煌有生活的经验,也能从文化上来探讨敦煌,而李正宇先生也就是这麽一个人。李正宇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敦煌学家,也是兰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李先生这一次也随我们一路考察到哈密,我抓紧最後一段他在哈密的时间跟李先生作了一次访谈。

  □ 首先请问李老师是甚麽原因让你去到敦煌?
  ■ 我当时毕业之後,就不幸遇上了反右派的斗争,我被判成了右派,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工作,到乡下当农民去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到了新疆,当农民。而後来又获得平反,那是80年代,平反後给了我工作,当中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在农村廿多年当农民时就不喜欢讲话,也不喜教书,因为教书也要跟人打交道,是顶麻烦的。後来是敦煌研究院要徵聘一批研究人员,也就在报上登了广告,我就报了名,又恐怕人家要检验你,也就写了唐朝王梵志的诗,王梵志写了不少白话式的禅诗,诗里头有不少唐朝的口语,现代的人很难理解的。我就是为了让人检验我的程度才这样写的,他们徵聘的是美术人员、外语人员、文献研究者、史学研究者、美术人员等等。我是学文学的,所以我就报了文项,和文字打交道是比较好一点。我写的是甚麽呢?就是有关王梵志的诗在敦煌遗书里大量的发现,也就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内容。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研究敦煌学的研究,我只是写了王梵志的诗,当中有关词语的研究。一个词语的研究不光只是看你论文的行文,也看你的文字能力,同时也是语言学的能力,写了8千来字,寄来研究院,他们认为我合格,就徵聘了我。
  那我在新疆当老师的时候,新疆的人材比较少,文化比较落後,那我在星期天就帮他们培训小学的老师有关语文方面的智识,他们称为星期日教师进修学校,是义务性质的 。那敦煌研究院调我时新疆方面却不让我走,因为他们说新疆方面正缺乏教育人材,就不让我走。最後当时的高教部长蒋南祥到敦煌研究院里来参观,那时候的段院长就是提出来说我们现在要发展却没有研究人员,招聘的有的不合适的,有的合适却调不回来,特别是新疆的李正宇,觉得很合适,但新疆却不放人。蒋南祥说研究人员比较难找,而中学教员却不难,蒋部长回去就办了调令。
  来到敦煌以後,虽然我是学文学的,但敦煌文献却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起初一二年之内天天要看敦煌遗书,研究敦煌文献,看了好几遍,并在重要地方作了记录,对敦煌文献整个概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了。当然文献其中有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字,我不懂,只好忽略过去了。其它遗书,如佛教的几部大经都读了,其它地方重复的很多,如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等。敦煌的佛经很多,我特别注意是文字方面的语言学和历史,我最感兴趣,在阅读时作了记录,所以在文献方面就比较熟习。那时候比较年轻,记忆力好,所以往後大陆的学者在敦煌开会时讨论到敦煌文献往往会问我,因为我比较熟习,同时给他们解释甚麽理由,後来编敦煌词典时也会来问我,他们就说我记忆力好,其实我是笨鸟,就多读几遍吧了。
  以後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时,就先做一段的研究人员,半年之後就成为助理研究员 ,相当一位讲师,停了二年後成为副员,三年之後成为正员,相当于正教授。还不到半个月就把我提为教授遗书研究室副主任。以後又改上了研究所,我就成为遗书研究室的副校长,及老校长退休了,我就成为所长,这是我一路走来的状况。可是我的兴趣不在职务上,不在行政上,我还是想做研究、做学问。到了2000 年,我就65岁了,我就应该退休了,退休以後,文献的研究人员比较缺,所以就有了退休後的反聘,但比较自由,时间上一年或二三年可以完成一个任务,想干多少就多少,想干甚麽就甚麽。

  □ 老师现在研究的东西还是敦煌文献吗?
  ■ 是,敦煌文献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在史学方面有敦煌史,敦煌史里又有单独的内容。敦煌史我有研究,敦煌文学我也研究,也有佛教文献、民俗、社会经济等方面。所以他们说我研究的东西比较杂,好像多面熟,各个东西都通一点,因此他们开学术研讨会都会邀请我,就像参加这一次的活动,是属于历史地理方面的课题,其实地理方面我也有研究,而且出过二三本书。

  □ 老师您在敦煌时是在甚麽时候?
  ■ 那是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初,有二十三年了。

  □ 那时敦煌的情况怎麽样?
  ■ 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情况不好,农民的生活也很苦和贫困。粮食、白糖都要定粮,一个月一个人只能吃不到一斤白糖,五百克肉,布疋要布票,醋也要醋票,这是全国所没有的,但发票发得很多,一个月有几十斤醋,我们都吃不了这麽多。当地人却吃醋吃得很多,所以我们就把醋票送给他们了。那可能是他们水里的碱性比较多,所以要吃醋的原因吧,一个家一年可以吃上百斤的醋。

  □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生活怎麽样?
  ■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生活好一些。文化大革命是一项文化的破坏。

  □ 他们是以甚麽为生活?
  ■ 他们是以农为主,种小麦、玉米、小米、菜子等,或家里养只羊啦、猪啦。猪啦是养来自己吃,羊是集中几家请个人去放牧,一头羊一年几他多少个粮食这样的。
  那时教育不高,敦煌只有一间中学,现在却有十多间了。而那时教师的水平也不高 ,比如说他会把“杏”子读成“亨”子,是当地的方言但是古文的“杏”子倒是读“亨”音的,倒回古音了。他们会教小孩子说杏音的杏、亨字的亨,读成亨音了。

  □ 文化大革命前,他们的信仰是甚麽?
  ■ 文化大革命前他们没有甚麽信仰了,倒是解放之前普遍上他们有很多信仰,多半是民间信仰,佛道参差,很杂的,多神教,也有佛教,但也不纯粹,比如关公也成为他的神。

  □ 那时佛教对他们的影响大吗?
  ■ 那时佛教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民间信仰是较有影响的,这是普遍全民的。有些智识份子虽也不信教,也摆脱不了鬼神的信仰。解放以後,就宣传唯物主义了,这样子很多人都不信了。

  □ 现在的智识份子也不信吧?
  ■ 现在有很多智识份子也不信。我个也是无神论者,我小时候是有信仰的,我信的是基督教。我父母是基督教徒,我在基督教办的学校上学,所以我小时候都不会骂人,同时也接受了洗礼,解放後,学了唯物论就不信了。当时人民群众当中接受宗教观念也是有的,虽然是不公开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後,宗教开禁,人民可以自由信仰宗教了,但是也不提倡和不干涉。

  □ 我想请问您,老师还会再倒回去信仰宗教吗?
  ■ 我想是不会的了。但我也不贬低宗教,基本上宗教是教我们做一个好人,做善事,对社会要有益处,这是宗教可贵的精神,但是我对宗教不会再相信。

  □ 老师,您看这样多的佛教文献、经典,您认为他的内容怎麽样?
  ■ 佛教的经典,我认为这个可以从二方面来看:他对宇宙的看法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构成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跟基督教的不一样,基督教认为是上帝所造的 ,第一天到第六天造甚麽甚麽,第七天休息,地、水、火、风是物质的,所以我认为这一方面佛教是唯物的。但是在人生观上,他是唯心的,比方说人有前世,有轮回转世,这种宿命论,不一定正确。我这一辈子受罪是因前世干了坏事,这个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是为了吓吼人不可干坏事倒是一个说法。可是轮回的说法是令人难接受的。所以佛教看法是矛盾的,在世界观基本上是唯物的,而在人生观却是唯心的。

  □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古城,请问它以前的状况怎麽样?
  ■ 敦煌,在地理的位置上是很特殊的。它是在中国的西部,又是西方进入中国的一个大门 ,所以它是中西交流的一个枢纽。後汉书曾谓:华戎所交大都会,就是中国和外国杂居的一个都会。敦煌自古本来是匈奴人占领的地方,匈奴人之前是有其它种人,後来汉武帝打败匈奴,匈奴王把这个兰州以西,罗泊以东的地区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在这地区建立起四个郡,即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和敦煌郡。但匈奴主人走时也把他的人民带走了,只留下少数民族,如少部的匈奴人,武孙人(音译)、强人(音译)。西汉时代设了侍卫府,有汉人的军队、司令员,据估计当时敦煌人口只有2千人左右。但从疏勒河到玉门关三百多公里的地区,也只有这麽多人口。而这个汉武帝军队的粮食却是从内地运来的,人马要走上几个月,从长安到来这里要半年,单单运粮的人跟马匹想想要消耗多少粮食?人马来回粮食要耗上一年,可以运来的粮食所剩无几了,二三千斤的粮食大概只剩下三五百斤了 。汉武帝当时想了个法子,把内地的贫民移到这里来,给他们土地、农具、和种子种粮食 ,一方面救了这些无地的贫民,他们交了税後又可以供应粮食给当地人消费,所以不用大费周章由内地运粮食到来,而且移民来的人又是一个兵源。原来当地的事是由军队管的,後来每年有移民,人口增加了,民事如农业生产、农田的水利、财产的纠纷、人事的纠纷、欠债不还的,汉武帝就派了官员来管理。就成立了郡县乡的制度,只不过花了不到20年的时间。但郡县乡的制度在内地却花上5百至1千年的时间,特别是汉武帝所兴起的强盛的封建文化。他的政治 、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是很发达的,所以能把这落後的地区在一二十年内变成很先进的状态,这是很很了不起的事。

  □ 老师,当时佛教从玉门关、阳关进入敦煌时,对当时人民有甚麽影响?
  ■ 佛教当时进入敦煌後,从文献的记载上好像没有甚麽特别的反应,但是佛教进来後一定有他的影响,特别是当地人民思想上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一向就有鬼神和祀祖先的思想,可是佛教一向是不敬鬼神的,所以他的信仰是新的东西,对当地来说是一种新的信仰,追求佛的涅槃的境界,带来新的信仰上的解放。

  □ 所以当时的人民并不是很接受佛教?
  ■ 对,在初期是这样的,信仰佛教的人很少,而且是停留在高层社会阶级的人,一般下层人民都不信仰他,你看酒泉的地下晋魏墓群,里面一般上还是道家的东西,没有一点佛家的东西,即使在敦煌的墓里也是道家的东西,可见至少在西晋时期,佛教都没有在这地区好好的发展起来。大概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後佛教才发展起来。为甚麽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人物他们信仰佛教,提倡佛教,而使佛教在河西地区,敦煌地区发展起来。

  □ 一来他们是政治领袖人物,二来也是智识份子,他们才看得懂佛经,一般中国老百姓受教育不高,恐怕是看不懂吧?
  ■ 对对。因为他们也是领袖人物,所以他们一号召,大家就跟著来学习,敦煌大概也是到了东晋时期佛教才兴盛起来。

  □ 那敦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他扮演甚麽角色?
  ■ 敦煌佛教在初期时跟内地佛教是一样的,但他可能会比较纯些,因为他是西域直接传过来。但传来中国後,当地人民还加添一些他们须要的东西,对佛教有所改造了。原来佛陀的修行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烦恼是来自我们的欲望,而凡夫就常以损人利己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地,不但伤害别人,自己也要负起因果,甚至来世都要受苦,那就要排除烦恼来达到涅槃,那他整个概念就是超世绝俗,或是厌世弃俗,但人民一方面相信他的说法,即人世间充满了苦恼,但眼前的事毕竟要解决,比如说有病,怎麽样?叫佛保佑吧,或说我很贫穷,也叫佛保佑我富有吧,甚至我的官很小,请佛保佑给我一个大官,这些都是充满世俗的欲望,他相信佛,是要满足他世俗的欲望,反而入世和俗世,就违反了佛教的宗旨。现在也是一样,我上次到了台湾,那些大学生都请佛保佑他们考得上,都是一样的心态,甚至来世的追求都成了现世的延续。敦煌大量的文献充份的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发愿文,写了一卷涅槃经或莲华经是为了保佑我一家大小平安,我母亲害了病,我的母亲的病因写经的功德而好转,或儿子被俘虏走了早日平安回来,或打赢官司,或生个儿子,嫁个好丈夫 ,或顺利生产,充份表现世俗的愿望,这是跟佛教背道而驰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倒认为是一种进步,如果他不能满足人民的须要,他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吗?他不会受到人民欢迎 ,也不会让很多人民来信仰他。所以他越来越跟人民接合,对他的发展越来越有利,起码他是人民心灵上的依靠,就成为敦煌全民的信仰,从下层人民,中间的官员到上层的节度使都信仰佛教。但是相反的来说,就有很多高僧,如玄奘,却向西方求法去了,因为他们看到当时的佛教走样了,跟佛经讲的不一样,就发愿到西方的印度去取经,来纠正当时汉地佛教不正确的做法,实际上是要把中国世俗化的佛教搬回原来的状态。可是如果他们照印度的形式的把佛教搬过来,他们可能会把佛教消灭掉,为甚麽呢?试想想如果要汉地的僧人托钵乞食,不可拥有财产,有几个人愿意出家呢?即使有,人数也不多,这会导致佛教孤立,脱离现实,脱离人民须要,使佛教萧条和灭亡。所以从敦煌的佛教文献可以看佛教在中国的改变,不是印度原来的样子,同时是向前发展的,结合人民的须要,越来越受人民的欢迎,越来越发展。

  □ 老师,敦煌石窟的重要性在那里?
  ■ 敦煌石窟的渊源很长,大约开发于十六国时期,一直延到元朝,约有一千年,时间是不短。因此它开发的洞窟多,内容也很丰富,塑像也多,我们常常说敦煌的壁画有十万五千平方米。彩塑有上万尊。而壁画除了表现宗教内容外,也发现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的写实。比如说穿衣服吧,16国时的人穿衣服跟元朝人穿的衣服是不同的吧?它就有服装的变迁史,当然还有冠帽、器具、家具、椅子等都出现了它的变化史。好像秤,古代是用天平的形式,後来是用秤砣、升斗都可以大小的排列下来,所以可以在文化史上添上一大笔的形象资料,有一些甚至过去不知道的东西也出现,如由辕梨代替了直辕犁,使耕田更加容易著力,还有一些讹传的东西,如安禄山在一个“毡”上跳舞的记载,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安禄山是一个大胖子,怎样在“毡”上跳舞?後来在壁画中发现古人的一个游戏是在圆“毡”上弹跳舞,才解开了这个困惑。所以这些壁画就提供了此类很多文史上的材料,它的重要性非常大,它提供了历史人民的形象图景。还有所谓的圜室原来是古代的牢房,很高高的,上面开一个天窗,犯人是天窗上吊下来,没有门,墙壁十米厚,犯人无路可逃 ,这是敦煌壁画提供的珍贵资料。

  □ 我们说敦煌的存在证明中国当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可以学习到甚麽?
  ■ 是的,你看洞窟里面,佛教是从西方传来,敦煌接受了佛教,就是对西方的一个接受。同时对西方的东西加以改选,加进了一些当地或汉族的东西,就把它们融合一起了。同时敦煌除了发现汉文的文献,也发现了古代十二种民族的文字,比方说梵文、突契文、泊罗密文、希伯来文等等西域文字,而西域的梵唱、服装、舞蹈等也传入了汉地,从中国也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也输出去了,可见中国在盛唐时期已是个开放,有包容性的国家。举凡宗教、美学、音乐、文学、语言、文字、民俗文化、科学技术、民谣、乐器、社会结构都在敦煌石窟留下了形象记录,尤其是在中唐和中晚唐,中外互相学习和再创作,使当时的唐朝文化再往前推进,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从敦煌的现象,我们可以学到一样东西,就是要把好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样不但能利益别人,自己也丰富起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