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理证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中国佛学院供稿 【作者: 理证法师, 中国佛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 :
  唯识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对于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最为明了,最为透切,在整个佛教理论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的思想为核心,如果离开“阿赖耶识”来谈唯识,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大乘唯识学的一大特色,此识能够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变现宇宙万有,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因此,为宇宙的根据,万法的总体。本文从“阿赖耶识”的建立、作用、价值及其意义,来作以探讨和阐述。
  【 前言 】
  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佛教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是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也是一门最有高度、最有深度、最有广度的学说。在当今世界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我认为唯识这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实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的价值。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为中心。而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是发扬大乘唯识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关键在于为了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因为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而变现宇宙万有,也就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总体。然而,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皆是此识所变现。不过阿赖耶识仍然是依因缘所成,生灭变现,从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常无间断,由于依前七识的熏力熏发出来的种子,依第六识善恶的熏力生起现行,或为人天、或为畜生,展转相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生死轮回的主体。反而言之,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么,有情的生命相续就无法完成,宇宙万有的主体就不能成立。佛教所说的轮回,也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因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的东西,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可是,这有情生命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其主要在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之中,此识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常无间断,因此,阿赖耶识就成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然而这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随于业力的牵引,而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生命的长流。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思想在唯识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同时,就唯识学为什么要建立阿赖耶识?此识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此先作轮廓的说明。如下就“阿赖耶识”这个论题,来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其内容分为五点说明。
  【一、阿赖耶识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一)赖耶建立的过程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由无著、世亲时代完成的大乘唯识哲学思想的一大体系。从当时而言,建立其阿赖耶识思想的理论,可以说,已经是唯识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那么,下面重点来探讨阿赖耶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及其意义何在?
  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问题;因为小乘学者主张有间断的第六识,却不知六识之外,另有一个恒常相续,始终执持
  有情生命的无间断的心识(阿赖耶识)存在,所以,如果说除了小乘所主张的有间断的六识以外,再没有一个普遍恒常,一类相续无间断的心识,试问:谁能负起受生命终,根身执持,以及缚解连系的使命呢?如《成唯识论记》卷三云: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一常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本性是恒常的,从无始时来,乃到成佛,皆相续不断。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渠证得”。
  又云: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以此经文,说明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在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找出立足点来。因此有了阿赖耶识,就可以说明宇宙万有的生起,以及灭后功能的存在,同时此识又为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如《摄大乘论》中,立此识为,‘所知依’,其意义说明,宇宙万有诸法,若染 、若净、若精神、若物质等,都要依此阿赖耶识才能生起,是为诸法平等所依者。因此,它不仅是有情生命的本质,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总之一切有情等万有诸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存在。由此可见,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完全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八阿赖耶识,根据心理学家认为是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因为它不生起意识作用,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潜意识”者:潜者是潜伏在内,说明它的功用是潜伏而不显现的,一种不活动的心力。“下意识”者:即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表一种心理生活的更深切更重要的部分。“无意识”者:即是说它没有意识活动作用的心。潜意识是别有其功用的,并不是不动,但不是平常的意识所能意识得到。这种潜意识,在唯识学上就是指的第八阿赖耶识,再没有别的名词可以代表。如《解深密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又《成唯识论讲记》卷三云: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持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
  因此说,阿赖耶识在唯识学的理论中名为“不可知识”。就是因为它的功能行相微细,第六意识所了达不及的,故云不可知识。又因为第六识不可知故,所以不能用现代名词说明它的微细行相。因此在各种经论中也只有推证说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同时此识的功用能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八识规矩颂》中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来前后作主公。
  由此可知,这潜伏而不显现的心识,有如此的微细,当然不是小乘学者认为的第六识所能了知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了知的,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潜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在古代翻译的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依著的意思,因此它有执持根身的意义。根身是指眼等五根,也就是我们的肉体,但能够负起执持根身任务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第七识无此功能,第六识有间断故,前五识更无此功用。所以唯有阿赖耶识从生时起执受此身,乃至到死,使一期生命得以相续,永不损坏,且同安危。识有执持根身的任务,而根身是识的所藏处;如果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了藏所;相反的心识要是离开了根身,根身也就无法支持了,因此根身与心识就发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可见根身与心识是如何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到了后来,学者才把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摄大乘论》以摄藏、执藏二义解释;摄藏者:即此识能摄藏染净诸法种子,使其种子不失,待缘现行。执藏者:即因此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第七染污意就在这似常似一上执为自我,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就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它既是能缘,自必有其所缘的境界,所以说它有缘虑器界的功用。然而,明白了阿赖耶识的体性和功用,就可了解它在宇宙人生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建立,在大小乘学派中是有争论的,所以在《成唯识论》中引有五教十理,以证明它确有其体的存在。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中说:
  云何知有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心无定、命终、无皆不应理。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中说: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由此可知,六识之外实有相续细心的存在;但是,小乘学派的学者,只是把它看成意识的细分,而还未认识到它是独立存在的心识。直到后来,大乘唯识学者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提出了细心识独立之说,并且引证如来的圣典,找出了细心识存在的根据。但其最有力的教证,就是佛说的十八界。十八界中的意根界,佛教学者向来把它说为心根,是对前五色根说的。意根界既是心根,并且又为第六意识所依,这不是六识外的另一心识,又是什么呢?因此,唯识家后来主张的细心说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探求下而产生的。
  然而,六识之外心识的独立性,既然已经明确的提了出来,那么应该为它安立一个什么名称呢?大乘学者对此各有所安立的名称,但因小乘部派学者建立思想的不同,而安立的名称也就有所差别,如大众系说为“根本识”;分别说系说为“有分识”;化地系说为“穷生死蕴”;犊子系说为“不可说我”等。如此各派学者对于这个心识的安立,有其各自的思想和意义;到了大乘唯识学发达时,以唯识的观点来看小乘各派所说的细心,认为他们无非是以不同的形式,从多方面说明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而已。因此,阿赖耶识不仅是大乘唯识所提倡的,而且小乘学者也不能不承认此识的存在,所以阿赖耶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二)赖耶的异名与分位
  此有组织性有摄持性之阿赖耶识,为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的本体,故宇宙诸法由何而有?由阿赖耶识变现而有。人生万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灭变化。然而此为宇宙万法的总体的阿赖耶识,因变现之威力极其广大,故历来研究者之说明,亦又不一。其安立之异名,尤又不一,故今特以阿赖耶识的异名与分位一一分别说明。
  宇宙间一切事理等诸法,总名叫做“一切法”。而一切法总的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上叫做“阿赖耶识”;在凡夫、二乘、菩萨的地位上总叫做“异熟识”;在如来的地位上叫做“无垢识”,所以此阿赖耶识就有种种不同的别名。如《成唯识论》卷三云: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及色根令不失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敌;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 “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大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此外还有种种不同的异名,今以次第略出抉择其义:(一)初能变:此识含藏诸法种子,变现根身器界相见,凡愚不了,执为我法,破其执故,说诸我法皆为识变。能变有三,此当其初,是对所执我法及假施设我法,说此名为初能变也。(二)根本识 :即前七转识及一切染净法,以此为依止故,称此为根本识,亦通一切位。(三)第八识:此依数目得名,从前五、六、七至此,数此为第八识,乃从粗至细、从浅至深,以数之数目虽可通圣凡位,亦无滥同他失,但不能显此识相用,不过一带数名词符号而已。(四)穷生死蕴 :这是小乘教中的别名,即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绝的。(五)宅识 : 即阿赖耶识有房宅的意思,言此识是种子的房舍。(六)名了:即心意识了,名之差别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八)如来藏 :藏即覆藏,杂染元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清净法身,如来清净法身为所覆藏,杂染无明为能覆藏,能所合名,称如来藏。以上种种不同的名称,虽诸名字不同,故其含义有别,由此名义别故,则其在法界有情之类的分别位次,亦又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变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又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字所以不同者,因其 染 净熏习势力之别故,虽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是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熏习转变之所致。熏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的意义,一切社会关系的转变,宇宙天地的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天、地狱、饿鬼、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等,无不由於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势力而使其成就。故知此阿赖耶识为诸法的本体,而亦有等级分位的不同,并以其势力的支配亦因之有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