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总论菩萨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得等诸义;《瑜伽师地论》有普能降伏、勇健、怜愍、法师等之说;《金刚经心印疏》说菩萨摩诃萨有七种广大的含义:
  一、具大根:众生所见、所闻、根器、乐欲等不同,而有顿、渐,有钝、利等分别。佛陀为大医王,视众生根器的利钝,能应机说法,令其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载,佛陀以权巧方便演说五乘佛法、大乘不共法等,调御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不以自了解脱为究竟圆满。

  声闻以四圣谛为根,成四果位;缘觉以十二因缘为根,成辟支佛;菩萨则以悲智为根,成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为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根性,故能发四弘誓愿,勇猛不退。



  二、有大智:菩萨的大智,犹如《金刚经》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具足性空平等、理事平等、生佛平等大智,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楞伽经》的“一切众生,犹如己身”,具足“同体共生”的认识,故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胜鬘经》的“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故能护持正法,教化众生。

  菩萨的大智,能断三界的见、思二惑,能离去戏论,能超出二果浅薄的小智。此大智能起如幻三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无穷妙用。

  三、信大法:菩萨信解“缘起中道”的真理正法,能观空有无碍,故能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菩萨信解“大悲为本,方便为门”,故能悲智双运,福慧俱圆。菩萨信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故能如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一切众生。菩萨信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能无相布施,无我度生。

  四、解大理:菩萨悟解“般若”为诸佛之母,“缘起缘灭”是万法实相,“三法印”是宇宙人生真谛,“四大非有”、“五蕴皆空”是生命本质,“同体共生”是宇宙轨则,“三十七菩提分”是福慧资粮,“上求下化”是成佛之道。菩萨体认法身真如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本体,所以虽有生死,而不畏惧,也不迷惑,此皆由于理解人生缘起缘灭的真理。

  五、修大行:菩萨的大行,即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陀在未成佛道之前,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即使轮回六道之中,亦无一时忘失菩萨慈悲的德行,无一念退失菩萨“上求下化”的本愿。例如:作狮子王时,施其身命,满足鹫鸟;为兔王身时,以闻法故,烧身供养;为金色鹿时,勇猛无畏,救群鹿命;为寂静王时,日日刺血,供养病人;为大龙王时,心无瞋怨,忍其剥皮;为国王身时,剜身千灯,求于半偈;为大兔王时,自投罗网,令群兔出。

  六、经大时:菩萨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还要完成五十一阶位后才能圆满。菩萨在第一大阿僧只大劫,是以修信心为主,满十信阶位,修到现证空性。第二大阿僧只大劫,已转凡成圣,为地前菩萨,修到七地清净无相的境界。第三大阿僧只大劫,进入八地“不动地”无相无得,无证无悟,成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已,位居补处。

  菩萨具有善根愿心,能“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无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具般若空慧,久住世间教化众生,不生厌离。

  七、证大果:大果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断二障、二惑、二施,贪、瞋、痴永尽,超越有无、大小、一多、净秽、空有,已达到因圆果满的境界。在《解深密经》中,说明菩萨证得涅槃果位后,又频起悲愿于有形色、方所、事业、住处、眷属、因果等,变现那由他国土,分身千百亿,示教利喜。

  菩萨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具有广大无量无边的慈心悲愿,能生死一如,大小互融。在《四谛论》里更以“圆满、清净、最上、真如、无忧、无尽、无碍、无求”来形容菩萨圣者的情况。从菩萨到达佛的境界,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如《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佛陀也教诫世人:“见缘起法即见佛。”

  从菩萨道到佛果的完成,须具菩萨慈悲的大根,了达缘起性空的大智,信仰六度四摄的大法,悟解无证无得的大理,修学上求下化的大行,不畏三大阿僧只劫的大时,即能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佛果,那就是从菩萨到佛果的圆满了。

[注释]

 <化城喻品>,乃《法华经》中七喻之一。化城,指变化的城邑,比喻二乘的涅槃。《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有众人将过五百由旬险难恶道以达宝处,疲极欲返,其导师为振奋众人,以方便力,于道中过三百由旬处化作一城,令彼等得苏息,终能向宝处前进。即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的涅槃非为真实,乃佛为使彼等达大乘至极佛果的方便假说。

 同体,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地球上虽有各种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却共同仰赖地球而生存;众生虽有男女、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却同为众缘和合的生命体,有平等一如的清净佛性。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我们生存的社会,也需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会。虚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辉映;大地上的山岳丘壑不论高低,彼此连绵;宇宙间的奇珍异兽不别异同,相辅相成。因此,这个宇宙本来就是“同体与共生”的圆满世界。佛教讲因缘,认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的众生是因缘和合、一体不二。

 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的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以上故事源自本生谭,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的事迹。

 印度数量名称。又作那由多。即千亿、兆。

 菩萨的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位的菩萨所具足的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又《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的十力。

 菩萨的四无所畏。《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等载: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谓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的义理具有无所怖畏的自信。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谓了知众生根性的利钝,施与相应的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的自信。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谓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无所怖畏。不忘失一切智心不于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谓听受有情的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

 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行施不随他教;持戒不随他教;修忍不随他教;精进不随他教;静虑不随他教;般若不随他教;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能解回向;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不退大乘;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具足十善身语意业;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观心之法
下一篇:佛陀——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