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经·入法界品》思想内涵与现代诠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戴兰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华严经·入法界品》思想内涵与现代诠释
  [ 作者:戴兰琪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5年
  【文章标题】《华严经·入法界品》思想内涵与现代诠释
  【英文标题】“Ru Fa Jie Pin”, Hua Yan Jing—the philosophy behind and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文章作者】戴兰琪
  【指导教师】许鹤龄
  【文章页数】129页

  --------------------------------------------------------------------------------


  【中文关键词】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善知识|五十三参|修行理论|时代精神

  【中文摘要】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华严宗立宗的根基,素有“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之美誉,在中国历朝累代里,受到广大信众的喜爱与深切的信仰,对于中国佛教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译本《华严经》共八十卷之多,全经分为四部分,即依信、解、行、证的层次来说明。信分有十一卷经;解分有四十一卷经;行分有七卷经,证分有二十一卷经。
  《入法界品》在整部华严经中,于信解行证四大分,属于证的一分,其中又分成本会与末会两大段,本会是顿说,把佛果所有的功德全盘托出;末会是渐说,即说明成就佛果必经的过程,“善财童子”即是末会描述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其所参访的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药师、教师、制香人等各行各业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长幼、尊卑,处处呈显佛教修行方式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正缘于此,本篇论文的关怀重点,即试图透过《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其参访的历程,回归经典理解佛教的精神与内涵,另则亦希望佛典义理应力求生活化、大众化,用现代的语言、观点,让佛典中不同情境所代表的思想意涵,在时代的需求里获得肯定与实践,提供予现代人另一层面思考与反省的空间,建构正确之生命价值观,活出喜悦与自在的人生。

  【英文摘要】The full name of Hua Yan Jing is “Da Fang Guang Fo Hua Yan Jing”;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tras in Mahāyāna Buddhism and the foundation work of the Huayan school. It is said that, one cannot appreciate the richness in Buddhism without having read Hua Yan. During the previous dynasties, the scripture had been well recognized and believed in among the greater Chinese people when having much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transcript of the Tang Dynasty of Hua Yan Jing has more than eighty roll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each demonstrated in the four levels: the Beliefs (eleven rolls), the Apprehension (forty-one rolls), the Conduct (seven rolls), and the Proof (twenty-one rolls). “Ru Fa Jie Pin” is part of the Proof and divided into two paragraphs-the vehicle proper and the supplementary vehicle. The vehicle proper is straightforward and explicates the virtue achievements of Buddhaho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pplementary vehicle is more piecemeal, explaining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Buddhahood. One of the typical disciples, Sudhana travels around and meets all kinds of associat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from Ma?ju?rī, Maitreya, Guanyin, and Bodhisattva to youths, sailors, doctors, pharmacists, teachers, and incense coil makers. The verity and open-mindedness of Buddhist conduct are shown in Sudhana’s practices in all genders, ages, and spiritual and social statuses. Thu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Sudhana’s journey in Ru Fa Jie Pi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lassic Buddhist spirits and philosophy. In addition, I wish th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guidance in Buddhist scriptures can be more down-to-earth; in another word, through the modern language and concepts, to actualize and mark the thoughts and meanings in various Buddhist scenarios for the modern world. Therefore, people can have another level of thoughts for a more positive value and life.

  --------------------------------------------------------------------------------

  【文章目次】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预期目标 1
  第二节 研究架构与纲要 3
  第三节 文献研究回顾 6


  第一章 《华严经》的成立与传译 8
  第一节 《华严经》的成立 8
  一、 原初型态  8
  二、 成立地点 11
  第二节 “华严经典”传译历程 14
  一、 支品经 14
  二、 大本经 20
  第三节 《华严经》之宗趣论 26
  一、 宗趣─根本思想 26
  二、 《入法界品》的价值意义 32


  第二章 《华严经·入法界品》组织内容 39
  第一节 《入法界品》组织结构 39
  一、 本会 40
  二、 末会 42
  第二节 核心人物分析 47
  一、 出生地考察 48
  二、 “善财”之意 50
  三、 形貌与性格 51
  四、 修证阶位 53
  第三节 五十三参学习历程 54
  一、 寄位修行相 55
  二、 会缘入实相 64
  三、 摄德成因相 65
  四、 智照无二相 66
  五、 显因广大相 67


  第三章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涵 73
  第一节 理论架构 73
  一、 相对明表 74
  二、 相融显圆 76
  第二节 思想特色 80
  一、 菩萨行与普贤行 80
  二、 普贤菩萨殊胜功德 81
  三、 普贤行的具体实践 83
  第三节 实践行门 87
  一、 行门特色 87
  二、 具体行门内容 88
  三、 五十二阶位分析 90


  第四章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现代诠释 98
  第一节 现代修行理论的建构 98
  一、 修行意义与原理 98
  二、 现代人的修行方法 99
  第二节 时代意义之彰显 104
  一、 良善信念 106
  二、 谦卑处世 106
  三、 开阔视野 107
  四、 反省领悟 108
  五、 笃实力行 109
  六、 应机施教 110
  七、 平等尊重 111
  八、 互助融和 112


  第五章 《华严经·入法界品》理论精神的运用与实践 113
  第一节 教育关怀 113
  一、 教导者的信念 114
  二、 持续学习认知 114
  三、 服务至上的学习理念 115
  四、 学习人我相处之道 116
  五、 生活处处是教室 117
  第二节 政治关怀 117
  一、 佛教的政治观 117
  二、 佛教的政治理念 118
  三、 政治理念执行蓝图 120
  第三节 经济关怀 121
  一、 佛教的经济观 121
  二、 佛教徒的经济态度 123
  三、 佛教对现代经济的建言 124


  结 论 125
  第一节 研究心得与发现 125
  第二节 研究建议 129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古典著作

  (一、华严典籍;二、经典传记)


  一、华严典籍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经》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般若译,《四十华严经》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智俨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大华严经策略》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六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华严经传记》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华严经文义纲目》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枣伯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华严经疏论纂要》,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8年)。

  二、经典传记

  后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玄奘编译,辩机缀文,《大唐西域记》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三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
  出版,1978年)。
  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梁·慧皎撰,《高僧传》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
  1978年)。
  刘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二册,(台
  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龙树菩萨造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当代著作
  (一、 中文著作;二、日文译作;三、日文著作)

  一、中文著作

  (一)华严类
  方东美着,《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
  王居恭着,《华严宗及华严经漫谈》,(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
  李世杰着,《华严哲学要义》,(台北:佛教出版社,1973年)。
  高振农释译,《华严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杨政河着,《华严哲学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杨维中着,《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注译》,(台北:三民书局,2004)。
  褚柏思着,《善财求道记》,(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1年)。
  刘贵杰着,《华严宗入门》,(台北:东大出版社,2002年)。
  郑秀雄着,《善财五十三参》,(台北:佛光出版社,1999年)。
  邓克铭着,《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魏道儒着,《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释演培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83年)。
  释成一着,《华严纶贯略释》,(台北:华严莲社,1999年)。
  释海云着,《华严宗哲学概要》,(台北:圆明出版社,1993年)。
  《慈悲圆满修持法要》,(台北:圆明出版社,1994年)。
  《华严玄谈》,(台北:圆明出版社,1996年)。
  《静心倾听·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台北:圆明出版社,1996年)。
  释贤度着,《华严学讲义》,(台北:华严莲社,1998年)。
  《华严学专题研究》,(台北:华严莲社,2003年)。
  释梦参讲述 方广编辑部整理,《华严经疏论导读》,(台北:方广文化,1999年)。
  释慧严等着,《华严的世界》,(台北:世界佛教出版社,1996年)。
  萧振士着,《华严经易读》,(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二)其它类
  弘学着,《佛教图像说》,(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任继愈着,《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吕澄着,《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92年)。
  何建民着,《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吴若权着,《发现谦卑的力量》,(台北:圆神出版社,2004年)。
  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周庆华着,《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出版社,1997年)。
  马书田着,《中国佛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陈玉玺着,《人文新思维》,(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年)。
  陈兵 邓子美合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
  张化声 李翊灼着,《从现代学术思想探讨佛教》,(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杨惠南着,《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出版社,1990年)。
  刘贵杰着,《佛学与人生》,(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郑石岩着,《换个想法更好》,(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年)。
  《寻找着力点》,(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年)。
  《胜任自己》,(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年)。
  《过好每一天》,(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年)。
  《精神体操》,(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年)。
  《生命转弯处》,(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年)。
  《禅·心的效能训练》,(台北:远流出版社,2002年)。
  《活出自己的如来》,(台北:远流出版社,2005年)。
  钱文忠 王守常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欧崇敬着,《中国哲学史》,(台北:洪叶文化出版,2002年)。
  霍韬晦着,《现代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瞿海源着,《台湾宗教变迁的社会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蓝吉富着,《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出版社,2001年)。
  《听雨僧庐佛学杂集》,(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
  释星云编,《菩萨行证》,(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
  《实用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
  释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
  《青年的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
  《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
  释海云着,《心灵方程式》,(台北:圆明出版社,1998年)。
  《生命故乡的呼唤》,(台北:空庭书苑,2002年)。
  释圣严等着,《生命中的不可不读》,(台北:圆神出版社,1997年)。
  释圣严 丹·史蒂文森着,《牛的印迹》,(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释圣严着,《找回自己》,(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二、日文译作

  (一)华严类
  川田熊太郎等着 李世杰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年)。
  木村清孝着 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出版社,1996年)。
  松原哲明着 心灵雅集编辑组译,《开拓宇宙观─华严经》,(台北:大展出版社,1992年)。
  高峯了州着 释慧岳译,《华严思想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9年)。
  清水公照着 达智禅师译,《华严经入门》,(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
  鎌田茂雄着 释慈怡译,《华严经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龟川教信着 印海译,《华严学》,(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

  (二)其它类
  玉城康四郎主编 许洋主译,《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1995年)。
  平川彰着 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三、日文著作


  (一)华严类
  山边习学着,《华厳経?世界─人生修行?旅》,(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5年)。
  末纲恕一着,《华厳経的世界》,(东京:春秋社,1976年)。
  松原哲明着,《宇宙观を开?》,(东京:集英社,1984年)。
  高峯了州着,《华厳论集》,(东京:国书刊行会,1976年)。
  汤次了荣着,《华厳大系》,(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
  铃木大拙著,《华厳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
  鎌田茂雄着,《华厳学研究资料集成》,(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华厳的思想》,(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88年)。
  《华厳経物语》,(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1991年)。
  鎌田茂雄 上山春平合着,《无限?世界观》,(东京:角川书店,1974年)。

  (二)其它类
  中村元着,《大乘佛教的思想》,(东京:春秋社,2001年)。
  高桑驹吉着,《大唐西域记所记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4年)。
  增田英男着,《佛教思想?求道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66年)。

  期刊论文

  (中文著作;二、日文译作;三、日文著作;四、韩文译作)


  一、 中文著作
  (一)华严类
  一玄着,《读华严经记》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4)·华严典籍研究》,(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日慧着,《华严之特色浅介》收于《菩提树》第三二二期,(台中:菩提树杂志社,1979年)。
  王翠琪着,《华严自在吾心》,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台北:华严莲社,1997年)。
  朱慧定着,《《华严经》说时探究》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六)》,(台北:华严莲社,1996年)。
  吕澄着,《华严宗》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1)·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台
  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李伟颖着,《略探“善财五十三参图赞”》收于《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台北:中国书目季刊社,2000年)。
  李富华着,《《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佛学研究》第八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杜继文着,《华严宗形成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收于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纪念会编《华严学论集》,(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7年)。
  杭大元着,《华严经宗教实践的精神与过程》收于《中国佛教》第二十九卷第五期,(台北:中国佛教社,1985年)。
  金起贤着,《从华严经的十回向品谈佛法对亚洲民主化理论的启示》收于《慧炬》第三八○期,(台北:慧炬出版社,1996年)。
  林炯灵着,《《华严经》菩萨十行品之欢喜行研究》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一)》,(台北:华严莲社,2001年)。
  俞正齐着,《华严经对于良师益友的启示》收于《狮子吼》第二十七卷第五期,(台北:狮子吼杂志社,1988年)。
  南亭着,《华严宗史》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4)·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华严宗概要》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2)·华严学概论》,(台北:大
  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徐玉珍着,《略述华严经中“善知识”之意义》收于《中国佛教》第二十七卷第十一期,(台北:中国佛教社,1983年)。
  庄为玑着,《华严经考》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4)·华严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陈琪瑛着,《华严经美学研究》,(台北:国立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4年)。
  《华严经初探》,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五)》(台北:华严莲社,1995年)。
  《善财参访的自然之场》,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三)》(台北:华严莲社,2003年)。
  陈素娟着,《我对华严的认识─龙宫之浅探》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六)》,(台北:华严莲社,1996年)。
  陈戒能着,《华严菩萨悲智双运之净行》,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台北:华严莲社,1997年)。
  陈传集着,《《入法界品》明智居士章中的精进般若蜜》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一)》,
  (台北:华严莲社,2001年)。
  陆艳冰着,《童子拜观音─《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艺术表现》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八)》,
  (台北:华严莲社,1998年)。
  黄国清着,《善财童子的求道之旅》收于《人生杂志(236~238)》,(台北:人生杂志社,2003年)。
  曾景来着,《华严宗的研究》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2)·华严学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游祥洲着,《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收于“台湾哲学会网上研讨会”─《“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年)。
  冯国栋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的影响》收于《法音论坛》二八八期,(北京:法音编辑部,2003年)。
  慈斌着,《华严经概述》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4)·华严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杨帆着,《华严宗之哲学层次及其对人类之贡献》收于《狮子吼》第二十七卷第三期,(台北:狮子吼杂志社,1988年)。
  杨曾文着,《法藏的法界观》收于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纪念会《华严学论集》,(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7年)。
  温美惠着,《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文学特质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2000年)。
  刘果宗着,《华严宗史略1-2》收于《海潮音》第七十四卷第一·二期,(台北:海潮音杂志社,1993年)。
  慧润着,《华严哲学的现代意义》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霍韬晦着,《从原始佛教到华严宗》收于《内明》第一四三-一四五期,(香港:内明杂志社,1984年)。
  默如着,《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论》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
  丛刊(44)·华严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简圆着,《华严经之集成及其思想特色》,(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1992年)。
  魏道儒着,《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收于《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
  绎新着,《善财童子访普眼长者记》收于《菩提树杂志》第四八一期,(台中:菩提树杂志社,1992年)。
  释印顺着,《从佛教思想史看华严大意》收于《中国佛教》第二十五卷第一期,(台北:中国佛教社,1980年)。
  释成一着,《华严经之传译经过与其内容组织》收于《海潮音》第六十二卷第一期,(台北:海潮音杂志社,1981年)。
  释证自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四)》,(台北:华严莲社,1993年)。
  释定慧着,《华严念佛法门初探─以《入法界品》“德云比丘章为中心”》《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九,(台北:华严莲社,1999年)。
  释慧道着,《文殊菩萨之研究─以《华严经》“十信法门”为主》《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九,(台北:华严莲社,1999年)。
  释贤度着,《华严行门具体实践之研究》收于《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一)》,(台北:华严莲社,1994年)。
  释继证着,《《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探》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六)》,(台北:华严莲社,1993年)。
  释智因着,《华严经“入法界品”述义》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六)》,(台北:华严莲社,1996年)。
  释演祥着,《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八)》,
  (台北:华严莲社,1998年)。
  释观慧着,《论大方广要义》收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四)》,(台北:华严莲社,1993年)。
  《华严经十地品研究》收于《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一)》,(台北:华严莲社,1994年)。
  释修谛着,《华严经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探讨》收于《第十一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年)。
  释依昱着,《人间佛教与华严思想》收于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纪念会编《华严学论集》,(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7年)。

  (二)其它类
  仁俊着,《菩萨以宽和为本》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李志夫着,《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收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
  林清江着,《迈向学习社会─未来教育的希望》收于廖英鸣文教基金会编《二十一世纪论文集》,(台中:逢甲大学,2000年)。
  常愧着,《谈发菩萨心》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陈隆升着,《谈学佛与参访善知识》收于(台北:慧炬出版社,1980年)。
  善慧着,《文殊与普贤》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勤勇着,《童子与菩萨》,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蓝吉富着,《大乘经典中的在家佛教徒》收于《听雨僧庐佛学杂集》,(台北:现代禅出版社,
  2003年)。
  释星云着,《佛教与政治》收于星云法师编着《佛教丛书(八)》,(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释竺摩着,《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释圣严着,《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修行观念》收于《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年)。
  释慧开着,《“宗教”一词的宗教性诠释─兼论现代宗教教育的定位与取向》收于《宗教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3年)。

  二、日文译作

  (一)华严类
  伊藤瑞叡着,《华严经的成立》收于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1)·华严学论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坂本幸男着 释慧狱译,《法界缘起的历史形成》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金子太荣着,《法界的缘起》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神林隆净着 许洋主译,《华严经中的菩萨思想》收于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6)
  菩萨思想的研究》(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高崎直道着,《华严思想的开展》收于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1)·华严学论集》,(台
  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汤次了荣着,《印度·中国华严教史》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4)·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郑舜日着,《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收于《普门学报》第十期,(高雄:佛光山普门学报,2002
  年)。
  鎌田茂雄着,《华严学的典籍及研究文献》收于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1)·华严学论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二)其它类
  木村泰贤着,《菩萨道与政道之意义》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菩萨道与道德之意义》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水谷幸正着,《初期大乘经典的成立》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宇井伯寿着,《初期的大乘思想》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大乘佛教之发展》,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二、 日文著作

  小林圆照着,《“入法界品”读》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中村熏着,《华厳経》 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正木晃着,《华厳経和现代科学》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石井公成着,《华厳経·全章》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伊藤瑞叡着,《华厳経?成立》收于平川章等编《讲座大乘佛教3─华厳思想》,(东京:春秋社,年1983年)。
  竹村牧男着,《华厳思想》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高崎直道着,《华厳思想?展开》收于平川章等编《讲座大乘佛教3─华厳思想》,(东京:春秋社,年1983年)。
  关口道润着,《华厳経的名句》收于小山弘利等编《大法轮》,(东京:大法轮阁有限会社,2002年)。


  四、韩文译作

  金忠烈着,《华严宗理论的架构》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华严宗思想背景及其理论构造》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工具书

  一、中文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94年)。
  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出版,1989年)。
  戴维·贾里 朱莉亚·贾里着 周业谦 周光淦译,《社会学辞典》,(台北:城邦文化,1999年)。
  二、日文
  鎌田茂雄编,《中国佛教史辞典》,(东京:东京堂出版,1981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