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佛教壁画〈一〉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壁画
新疆佛教壁画〈一〉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壁画
新疆地区位於亚洲的腹地,四面分别与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以及中国内陆相连,是东西文化交集融会的地区。汉朝的时候,中国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就被视为中国的西域,面积有165万平方公里。汉武帝时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中国的内陆城市,至中亚、西亚、地中海等国,成为欧亚贸易的主要通道。此时佛教也随著贸易的往来,经由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新疆,再从新疆传入中国内地。新疆地区的佛教遗迹以石窟为主,主要分布在拜城、库车、焉耆、吐鲁蕃、鄯善一线,这一线正是新疆境内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
在新疆地区残存的石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壁画及塑像,其中以壁画数量最多而重要。
新疆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壁画在题材、布局和艺术风格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邻近地区的皆不相同,因此被概称之为「西域风格」。新疆地区的石窟壁画,由於历史、地域和民族的原因,之间的相互差别也很大,因此又可分为三个系统,或称为风格。第一为.龟兹风格;龟兹风格壁画的时代最早,约公元4世纪至8世纪,数量也最多。在画技上,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较多。第二是.西域汉风壁画时期,时间较晚,约公元7世纪至9世纪,集中在库车一带,数量较少。在技法风格上,均来自汉族地区,因为他产生於汉族政权控制著龟兹地区的时期。第三种.高昌回鹄风格;回鹄是现在新疆维吾尔人的祖先。这个时期壁画年代最晚,约公元9世纪至12世纪,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地区。由於回鹄人大量吸收汉人文化,所以回鹄风壁画也受到汉族佛教壁画深远的影响。
龟兹风格壁画
龟兹位於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它的都城和中心地带在现在的库车境内。3至10世纪时是新疆的佛教中心,寺庙有上千所之多,但已被夷为平地。龟兹现存石窟寺最早,大约建於3世纪末或4世纪初,最晚约建於9世纪和10世纪,也许更晚,其间建造最多的是在5.6世纪时期,以克孜尔石窟建造最早,库木吐喇结束最晚。克孜尔石窟艺术代表了典型的龟兹风格;库木吐喇石窟艺术则代表西域汉风。
克孜尔石窟
图:【克孜尔石窟外景】—克孜尔石窟位於拜城县东境的克孜尔镇。洞窟开在绿洲和台地连接处的一行崖壁上,可分四区。洞窟总共大约有236座。洞窟大都属於一座座寺院,寺院内有佛堂、讲堂、僧房和其它生活用房。大寺院可以有20多个洞窟,小寺院只有几个洞窟。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以至整个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群落,被认为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以及龙门石窟并立为中国四大石窟。
克孜尔石窟内现仅存壁画,雕像都已全被毁坏,此处的石窟壁画是西域各地,甚或中亚地区所遗留数量最多,也是最精彩的一区。可惜20世纪以来遭德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大量洗劫与破坏,所幸仍留下不少精美的作品。壁画的题裁内容以小乘佛教为主,佛传及「本生」占了主要的部位。
图:【佛说法图】,17窟—表现菩萨说法图的壁画,画於克孜尔第17窟前壁的上方,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早的一幅壁画作品,约作於公元4至5世纪时期。说法图画於前壁窟内上方的半圆形壁面上,中央是一身说法菩萨,交脚坐於方形高座上。两侧各为两列听法菩萨像。菩萨皆袒露上身,头戴宝冠,身佩饰物。主尊两侧各五位做对称的构图,交脚而坐。菩萨皆以粗线条画轮廓,於轮廓内用晕染法敷色。这种在人物画上用粗线条画出轮廓,再以单纯的色彩平涂出身体细部的画法,是典型的「龟兹画风」早期样式,盛行於此区壁画早期的作品。此壁画的颜色以青绿为主,人物的轮廓线原涂以红色颜料,但因受氧化而变成黑色,反而意外的产生了粗犷的效果。菩萨说法壁画,上端是洞窟主室卷顶中脊之天象和东西侧壁上的菱格本生壁画。
图:【菱格因缘故事】—菱格壁画是新疆地区石窟的特色。作法就是将与佛有关的故事画在菱形方格内,做非常有秩序的排列,内容通常是「佛传故事」或「因缘故事」。「菱格因缘故事」画,画的构图与石窟的构造有关。佛堂的主室大多是纵向卷顶,两侧卷腹壁面以象徵性的山峦图案划为许多菱形小格,排列十分整齐,各斜行的菱形格颜色不同,有蓝、白、绿、赭、灰等几种,坐佛身上颜色剥落,遭到损害。菱形格的数目在各佛堂不一样,每侧少的有2.30个,多的可到4.50个,每个菱形格内画一幅画。「菱格因缘故事」画,正中是卷顶向上隆起的中脊部位,上画天象图,图中依次是月天、风神、立佛、金翅鸟,立佛和日天诸形像。这条长方形中脊处的天象图,将窟顶壁分隔成左右两部份。每侧由四列菱形格和两列半菱形格布满壁面,菱形格内画因缘故事,下端半菱形格下则画本生故事。所以是将「因缘故事」与「本生故事」混合的一种方式。
图:【局部】—菱形因缘画内的构图一样,菱格中心是坐佛,加上方座和头顶的桂冠就占去了画幅的大部份,只剩下佛左右和下角的少量画面用来画故事人物,通常只画一人或两人,主角有时是动物,依故事情节而定。佛都坐於方形高座上,头顶上都有花树宝盖,佛身侧转与它身旁的人物相呼应。这类画情节特点不明显,内容也不易订,下端的半菱格内画本生故事,画面中不出现佛像。
图:【菱格本生故事画,局部】—将佛的本生故事画在菱格内,构图依故事的不同而有丰富的变化。克孜尔石窟14窟顶壁西侧壁画局部,画面中可看见的是熊本生、大光明王本生、兔王本生等,四个本生故事。居中的兔王本生,著意表现兔王在火中焚身,以供养修道仙人的故事。据佛经说「波罗捺国山中有一修道仙人,遇天旱饥渴无食,欲入村舍乞食。乃思以己身供仙人食。手复拾薪,积之於地,即自燃火,自投其身,在大火中。」这个画面就是在描写这个故事。
图:【乐舞供养和佛传壁画】—画於克孜尔第76窟主室西侧壁,现在收藏於德国西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这座石窟西侧壁的上端原来描绘著一横列乐舞供养的图像,中心部位是立佛像,两侧各有6个舞蹈,和奏乐的天人。佛和天人都立在楼台栏杆内。图中主要舞蹈者是左起第三人的一位女舞者,穿绿色短袖紧身衣,双手持长带,翩翩起舞。她的两旁是伴舞者和伴奏者。
图之一:【局部】—左侧是魔女诱佛,故事是释迦在尼连禅河附近苦修,魔王曾派人来向释迦游说,敦促他放弃苦行。此计不成,於是派魔王之女前来引诱。图中坐在中间者是瘦骨嶙峋的释迦,正在盘腿静坐。左侧裸体者是妖豔的魔女,正扭臂摆腿,引诱释迦。释迦不为所动施展神威使魔女变成老态龙锺的老太婆。释迦右侧有三位白发老妪,就是他用魔力将魔女变成的。
:【圆盆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珍贵的木制圆盆,出土於龟兹库车县,7世纪制,盆身周围描绘著乐舞的场面。由21个头戴面具的人物组成,正在扭肢摆腰做生动的表演。这种舞蹈据考证是当地一种著名的假面舞,每年举行一次,配合狂欢歌舞的泼水仪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