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禅诗初探
王安石禅诗初探
作者:洪雅文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王安石禅诗初探
【英文标题】A Study of Wang An-Shih''s Zen Poetry
【文章作者】洪雅文
【指导教师】何广棪
【文章页数】142页
--------------------------------------------------------------------------------
【中文关键词】王安石|禅诗|禅
【中文摘要】宋人魏了翁(1178~1237)于《笺注王荆文公诗》一书序文处,尝谓:“以元佑诸贤,号与公(指王安石)异论者,至其为文则未尝不推许之。”魏氏所论指出了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即便是个人立场互异,仍是当代人所公认。然而,当众人将目光焦点放在诗文的内容与形式时,却往往忽略了在宋代臻至成熟局面的禅宗思想,对诗歌内容所起的潜移默化之功。禅的元素,对创作者本身及作品来说,无疑是一股活水源头的新能量,此亦是笔者“以人为本,『全人』思考”的本怀,笔者所关注的不仅止于文学作品,也着眼于宗教对创作者的启发部分。
本文共分为六大章,十五小节。
第一章绪论,揭示笔者的研究动机,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且概述今人研究王安石禅诗之现况。
第二章从宏观的大时代角度,针对北宋时期诗与禅的交涉现象论述,笔者分别就时代流风影响与心灵成长发展共相,以及禅宗思想与禅诗创作两大方向,探讨在时代思潮之一的禅宗思想洗礼下,对个人自身及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而禅与诗两者在本质上极其不同,诗与禅如何从油与水的扞格中,而能达致水乳交融的调和历程。
第三章先对于王安石生平作一概述,由于本文研究主题偏重禅思对王安石作诗的影响,除了时代思潮外,个人的学佛因缘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笔者将王安石一生所结交的相关人物,分成“禅师部分”与“居士部分”予以介绍,以建构出王安石学佛参禅的背景脉络。
第四章乃对王安石禅诗内容之分析,笔者在进入主题之前,先将前人对禅诗的分类法,作爬梳整理的工作,再依其中较广为人采用的分类方式,即杜松柏博士的禅诗分类法,计分禅典诗、禅迹诗、禅理诗、禅趣诗四种。乃将王安石诗作内容性质相符者,予以分门别类,且进一步分析各类禅诗的内容,并于本章之后附上王安石禅诗一览表,以作为对其禅诗研究的基础。
第五章针对王安石禅诗之艺术技巧,作了三种面向的剖析,一是禅诗中所流露出之山林别趣,物我俱泯的特色,其中又含括了旷远宁静的“无我之境”,平淡如烟的色调,含蓄的意蕴与简约的笔墨。此外,王安石富赡的学养,造就他在作诗时的巧于用典及善于下字,其写诗功力臻于化境,其在艺术成就上于宋代禅诗之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第六章为结论,除了对全文作一回顾,并重申笔者的研究初衷,不离以人为本的关注,宗教与文学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资产,若强将二者的关系割裂,将相互抵销彼此对人类的贡献。
回顾王安石的一生辗转红尘,几经官场起落,与至亲好友的生离死别,在人生历练的起伏里,交错着禅宗思想于其中发酵,提起和放下之间,是一种气度的开阖,一抹安然的淡漠,禅思为他带来的并非消极的避世心态,而是能出能入的实相了知,这也是吾人在思考禅与文学的议题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诗与禅结合的背后,更显示出深刻的人文思考,以及丰富的生命哲学。
--------------------------------------------------------------------------------
【论文目次】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研究方法2
一、以人为本,“全人”思考2
二、运用比较文学的概念掌握文本4
第三节 今人研究王安石禅诗之现况5
第二章 北宋时期诗与禅的交涉10
第一节 时代流风影响与心灵成长发展共相10
第二节 禅宗思想与禅诗创作19
第三章王安石生平25
第一节 生平及著述25
第二节学佛因缘27
第三节 交游人物36
一、禅师部分38
二、居士部分49
第四章王安石禅诗内容之分析58
第一节 禅典诗60
第二节 禅迹诗70
第三节 禅理诗78
第四节 禅趣诗86
第五章 王安石禅诗之艺术技巧92
第一节 山林别趣,物我俱泯92
一、旷远宁静的“无我之境”93
二、平淡如烟的色调96
三、含蓄的意蕴,简约的笔墨98
第二节 学识渊博,巧于用典102
第三节 善于下字,工于对偶114
第六章结论120
参考书目126
王安石禅诗一览表134
--------------------------------------------------------------------------------
【参考文献】
甲、专著类
一、王安石诗文及其相关研究
王安石《王临川全集》,台北:灵溪出版社,1980年
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刘辰翁评点,台北:广文书局,影印中央图书馆藏元大德本,1971年
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东一夫《王安石新法?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70年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台北:灵溪出版社,1980年
国家文艺基金会、国立政治大学编印《纪念司马光 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家文艺基金会 国立政治大学,1986年
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王晋光《王安石诗探索》,马尼拉:德扬公司,1987年
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年
王晋光《王安石诗技巧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刘乃昌 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晋光《王安石论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方元珍《王荆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明荪《王安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刘正忠《王荆公金陵诗研究》,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所硕士论文,1995年
李燕新《王荆公诗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周锡馥《王安石诗选》,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二、佛教经典与佛学研究
释普济《五灯会元》,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瞿汝稷《指月录》,卍续藏第一四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嘉泰普灯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林间录外三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嘉泰普灯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静、筠禅师着,葛兆光释译《祖堂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万松行秀评唱,董群释译《从容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圜悟克勤编,任泽锋释译《碧岩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柳田圣山着 毛丹青译《禅与中国》,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圣严法师讲《禅的体验 禅的开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年
方立天《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野上俊靜、小川貫?、牧田諦亮、野村耀昌、佐藤達玄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台北:晓园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程兆熊等《一九八一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三、佛教文学与中国文化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股份公司,1978年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张锡坤等着《禅与中国文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孙昌武《诗与禅》,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张伯伟《禅与诗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皮朝纲《禅宗的美学》,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普颖华《禅宗美学》,台北:昭文社,1996年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蒋义斌《宋儒与佛教》,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姚南强《禅与唐宋作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庆华《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
柯定君《黄山谷之禅诗研究》,香港能仁学院中国文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杜昭莹《王维禅诗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993年
四、文集与文学批评
苏轼《苏东坡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96年
黄庭坚、任渊、史容、史温《山谷诗内外集注》,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5年(《四部备要 集部》本,中华书局据芸经楼仿宋本校刊)
厉鹗《宋诗纪事》,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
吴景旭《历代诗话》,台北:世界书局,1979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台南:大夏出版社,1983
杨家骆主编《宋人题跋》,台北:世界书局,1992年
吉川幸次郎着,郑清茂译《宋诗概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1年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罗宗涛等《中国诗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年
黄永武《字句锻炼法》,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86年
曾祖荫《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国立编译馆主编《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8年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宋代文学与思想》,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张高评《宋诗之传承与开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运动》,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曾祖荫《中国佛教与美学》,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周振甫《诗词例话》,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张高评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所主编《第一届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周龚鹏程《文学与美学》,台北:业强出版社,1995年
周振甫、冀勤编《谈艺录导读》,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年
毛正夫《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阐释》,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杜松柏《诗与诗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张高评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五、工具书及其它
脱脱等《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78年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编《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86年
吴泽炎、黄秋耘、刘秋叶编《大陆版辞源》(修订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佛光大辞典(光盘版)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光盘版)
CBETA电子佛典(大正版) http://ccbs.ntu.edu.tw/cbeta
教育部国语辞典 http://www.edu.tw/clc/dict/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
佛洛姆、铃木大拙、马亨诺、王雷泉、冯川着《襌宗与精神分析》,台北:远流出版股份有公司,1990年
埃洛克 弗罗门着,林锦译《心理分析与宗教》,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2年
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着,冯川、苏克编译《心理学与文学》,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
罗洛 梅着,吴文舜、郑秋琪译《心理辅导的艺术》,台北: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香港:利文出版社,1994年
詹姆士 琼斯着,黄慧莺译《生命中站》,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史考特 帕克着,张定绮译《与心灵对话》,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张美兰《禅宗语言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詹姆士 雷德非着,李永平译《圣境新世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艾瑞克 艾瑞克森,琼 艾瑞克森,海伦 克夫尼克着,周怜利译《Erikson老年研究报告》,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乙、期刊论文类
邢光祖〈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华冈佛学学报》,第1卷第1期,1968年8月,页1~66
释德念〈诗的禅风〉,《海潮音》,第53卷第10期,1972年10月,页23~25
胡钝俞〈评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中国诗季刊》,第4卷第1期,1973年3月,页1~6
褚柏思〈从王安石诗中见其为人〉,《东方杂志》,第6卷第12期,1973年6月,页67~70
徐守涛〈论王安石诗〉,《中国诗季刊》,第4卷第4期,1973年12月,页1~86
易中达〈王安石诗研究〉,《中国诗季刊》,第5卷第1期,1974年3月,页1~18
陈庆煌〈禅宗对宋诗的影响〉,《中国诗季刊》,第5卷第4期,1974年12月,页75~88
黄永武〈诗与禅的异同〉,《幼狮月刊》,第44卷第3期,1976年9月,页22~26
杜松柏〈禅宗成立前后中国诗与诗学之比较〉,《中外文学》,第7卷第6期,1978年11月,页104~130
杜松柏〈唐宋诗中之禅趣〉,《海潮音》,第60卷第8期,1979年8月,页28~36
李洁华〈唐宋禅宗之地理分布〉,《新亚学报》,第13期,1980年6月,页211~362
吴怡〈中国禅宗与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幼狮学志》,第16卷第1期,1980年6月,页99~112
蒋义彬〈王安石与佛学〉,《慧炬》,第205期,1981年7月,页28~35
陈郁夫〈北宋新儒对禅佛的评辟〉,《思与言》,第20卷第1期,1982年5月,页609~620
蔡惠明〈王安石的禅缘〉,《香港佛教》,第277期,1983年6月,页18~19
宋泽莱〈禅的美学观〉,《海潮音》,第64卷第10期,1983年10月,页4~7
李燕新〈谈王荆公之佛禅诗〉,《中国国学》第12期,1984年10月,页209~223
郑正忠〈不识庐山真面目:试论中国诗中所涵咏的禅趣〉,《中国佛教》,第29卷第8期,1985年8月,页8~17
胡传安〈王临川诗说:王安石逝世九百年纪念〉,《人文学报》,第11期,1986年6月,页19~30
褚柏思〈王安石:中国伟大政治、思想文学家〉,《江西文献》,第125期,1986年7月,页22~28
黄绍祖〈王荆公澹泊名利〉,《孔孟月刊》,1987年1月,页30~34
陈庆煌〈王荆公禅诗摭述〉,《中国诗季刊》第5卷第1期,1987年3月,页1~9
李慕如〈王荆公诗析论〉,《屏东师院学报》,第4期,1991年4月,页107 ~157
李慕如〈由王荆公古文析论其学术思想与经世思想〉,《屏东师院学报》,1992年5月,页1~44
赖永海〈宋元时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中华佛学学报》,第5期,1992年7月,页109~119
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美学情调〉,《国际佛学研究》,第2期,1992年12月,页204~238
黄敬先〈王安石晚年觅诗归自然〉,《历史月刊》,第90期,1995年7月,页112~115
陈锦萍〈别具只眼─谈梁启超对荆公诗风格的评论〉,《辅大中研所学刊》,第4期,1995年3月,页187~200
王熙元〈从“以禅喻诗”论严羽的妙悟说〉,《中国学术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页233~254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